1、廈漳泉三角洲為什麼沒能快速發展?
參考以下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福建基本省情
福建地處我國東南沿海,連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與台灣隔海相望,是中國大陸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全省陸域面積12.14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3.63萬平方公里,人口3488萬,現有9個設區市,下設14個縣級市,45個縣和26個市轄區。福建省有以下幾個比較突出的特點:
一是山海資源得天獨厚。福建地處亞熱帶,氣候宜人。全省森林覆蓋率達60.5%,居全國首位,是我國四大林區之一,素有"南方綠色寶庫"之稱。海域遼闊,全省海岸線長達3324公里,居全國第二位,擁有廈門灣、福州港、湄洲灣、三都澳等眾多優良港灣,可建10-30萬噸級泊位的岸線資源居全國首位。全省擁有內陸養殖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可作業的海洋漁場面積12.5萬平方公里,是我國重要的漁場之一,水產品總產量居全國第二位,人均佔有量全國第一。水力資源蘊藏豐富,全省可開發利用的裝機容量1062萬千瓦,居華東各省、市之首,沿海地區還蘊藏著豐富的潮汐能、風能等各種可再生資源。全省境內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86種,其中有工業利用價值的20多種。福建也是一個特產豐富的省份,壽山石雕、脫胎漆器、安溪鐵觀音、武夷山大紅袍、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漳州水仙花、片仔癀等享譽海內外。
二是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福建是我國對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一,南宋和元代,泉州成為世界最大商港之一,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通商關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福建是全國最早實施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全省形成了由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園區、保稅區、台商投資區、旅遊渡假區、沿海開放區等構成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以港、澳、台和東南亞為基礎,不斷擴大對外經貿工作,與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往來關系,與18個國家的37個省、市締結了友好城市關系。福建私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在經濟格局中占重要地位,是我國民營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
三是人文優勢獨具魅力。福建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旅居世界各地的閩籍華人、華僑達1088萬人,港澳同胞123萬人,台灣同胞中祖籍福建的佔80%以上。福建人素有敢闖敢試、開拓進取、愛拼敢贏的精神,閩籍華人、華僑遍布世界160多個國家、地區,以公認的吃苦耐勞和聰明才智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福建與台灣一水相連,血緣相親、語言相通、習俗相近,閩台兩地由於特殊的歷史、地域和文化淵源關系,經貿交往和人員往來、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聯系十分密切,福州和廈門開通了與高雄港的試點直航,沿海地區同金門、馬祖等的海上直接來往十分頻繁,福建日益成為對台經貿、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之一。福建歷來尊師重教,英才輩出,涌現許多在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傑出人物,如教育家朱熹一生都在福建傳道授業,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慈,書法家黃道周、蔡襄,民族英雄鄭成功、林則徐,近代思想家、翻譯家嚴復、林紓,愛國華僑陳嘉賡等都誕生在福建。在代表我國自然科學界最高榮譽的科學院、工程院兩院院士中,福建籍的有100位,他們在所從事的科學研究領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國內外享有極高聲譽。他們是福建的驕傲和光榮,也是福建珍貴的智力寶庫。
四是人居環境優美舒適。福建依山面海,境內四季常青,到處是綠色的世界。空氣質量良好,二氧化硫、懸浮顆粒和降塵等年日均值達到或超過國家環境衛生空氣質量二級標准。宜人的氣候條件,保護良好的動植物基因庫,深厚的文化底蘊,使福建擁有眾多的國家級風光名勝和自然保護區,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廈門鼓浪嶼、湄洲島媽祖文化、泉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福建土樓文化遺產、上杭古田會址、曇石山古文化遺址、寧德白水洋奇觀等八大旅遊品牌影響日益擴大。福州市還擁有馬尾船政文化、石鼓名山、三坊七巷、西禪寺、森林公園等一批獨具特色的旅遊景觀。目前全省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9個、國家級森林公園15個,國家旅遊渡假區2個。已建成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的面積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8%。已建成國家優秀旅遊城市7個、國家園林城市3個、國家環保模範城市1個,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良好境界。
二、福建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一是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改革開放以來,福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66.37億元增長到2003年的5241億元,年均增長12.9%,高出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約3個百分點,在全國的位次由原來的22位上升到第11位。人均GDP年均增長11.2%,在全國的位次由原來的第23位上升到第7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省財政實力不斷增強,連續18年實現財政收支平衡, 2003年全省財政總收入552.7億元為1978年的30多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507.87億元。情況表明,福建已經成為中國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
二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1978年的36:42.5:21.5調整到2003年的13.5:47.6:38.9。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取得較大成效,高優農業不斷發展,食用菌、茶葉、水果、蔬菜、烤煙、花卉等經濟作物已發展成為我省農業的優勢產業;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大,一大批龍頭企業迅速發展壯大;海水養殖、海洋捕撈、水產品深加工發展迅速;生態農業和綠色食品成為福建農業發展的一大特色和優勢,全省無公害農產品種植面積達到90多萬畝,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達到245個,種植面積近80萬畝。工業經濟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2003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149.9億元,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4.1%,拉動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2個百分點。電子信息、機械裝備和石油化工成為新興的三大主導產業,2003年實現產值2355億元,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7.4%;以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東南汽車、波音飛機維修公司、廈門金龍客車、廈門重工為龍頭的產業集群迅速崛起,成為帶動地方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支柱;依託福州、廈門兩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五個省級高新區的建設,以戴爾、冠捷、中華映管、實達、新大陸、榕基等為代表的電子信息企業組成了從福州到廈門的沿海IT產業集群。服裝、紡織、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依然保持良好發展態勢,朝著促進產業升級、上下游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發展。第三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2003年實現增加值2040.61億元,積極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先進技術改造傳統服務業,旅遊休閑、郵電通訊、現代物流、社區服務、文化教育等服務業異軍突起。
三是外向型經濟加快發展。對外經貿規模不斷擴大,2003年全省進出口總額達到353.35億美元,居全國第7位,其中出口211.4億美元,進口141.95億美元;出口商品結構趨向優化,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明顯提高,2003年機電產品出口達91.68億美元,占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增長43.3%,今年一季度外貿出口61.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2.1%;出口市場日益多元化,在鞏固發展美國、日本、歐盟、港澳四大出口市場的同時,東盟、俄羅斯、澳洲、拉美等出口市場也出現快速增長的趨勢。由於具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和發展態勢,福建成為國際投資者關注的熱點地區之一。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60多家在福建投資了近90個項目,其中包括柯達、波音、通用電氣、戴爾、松下、西門子、諾基亞等著名跨國公司。至2003年底,福建累計批准外商投資項目3.3萬個,實際利用外資400多億美元,在各省區中排名第三。2003年全省新簽外商直接投資項目2274項,實際利用外資49.93億美元,增長17.5%。利用外資的領域不斷拓寬,從一般的加工領域,逐步拓展至基礎設施、基礎產業、高新技術以及其他第三產業領域;外商投資方式也日趨多樣化,從以"三來一補"為主,發展到合資經營、合作經營、外商獨資、合作開發等多種直接投資方式,政府貸款、國際銀團貸款、出口信貸、對外發行債券、海外上市等多種籌資形式。福建每年還舉辦9?8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6?18中國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會、5?18中國(福州)海峽經貿交易會等一系列招商引資活動,搭建合作平台,促進國際經貿合作,吸引大批海內外客商前來投資興業、拓展合作領域。
四是各項改革全面推進。福建作為全國綜合改革試驗區,始終把改革作為推進各項事業的根本動力。以"晉江模式"為代表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創造了縣域經濟發展的經驗;55位福建企業家首次提出"松綁放權"的呼籲,泉州37家國有企業"一攬子嫁接"外資,有力地推進了國企改革;福建率先開放消費品供應,實現了生產資料價格並軌;石獅開展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試驗,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在全國都具有一定的先行效應和鮮明的福建特色。近年來,我省又陸續出台了加快縣域經濟發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農村稅費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等一批政策文件,有力地推進改革向縱深發展,使經濟發展和投資經營的環境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系逐步健全。目前全省有95%以上資源通過市場調節配置,市場化程度居全國第三位。推進國有企業經濟的戰略性調整,改制後國有企業活力進一步增強。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速,全省非公有制經濟投資占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接近60%,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接近50%,福建已成為全國非國有經濟發展比較快、活力較強的省份之一。
五是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著力加大了交通運輸、能源電力、郵電通信、農田水利、生態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一大批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先後投入使用,投資環境日益改善。目前全省綜合配套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已基本形成。高速公路方面,貫穿福建沿海南北,長達700公里的連接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的同三線福建段高速公路已全線開通;貫穿北京、江蘇、江西等7個省市的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正在加緊施工建設,到2004年底,省會福州至省內各設區市所在地的高速公路將全面貫通,到2005年底,福建省高速公路"一縱兩橫"主幹網可以形成。鐵路運輸方面,已有鷹廈、橫南、梅坎、贛龍四條主要鐵路與全國鐵路網相連,第五條進出省通道--溫福快速鐵路將在今年動工建設,此外,福廈鐵路也將在年底或明年初開工建設,漳潮鐵路、龍廈鐵路已列入全國鐵路建設規劃,正在加快項目前期工作。海上運輸方面,現有廈門、福州兩個港口進入全國十大港口行列,沿海港口擁有萬噸級以上泊位42個,2003年貨物吞吐量達到1.25億噸,其中集裝箱吞吐量342萬標箱。依託港口優勢,目前有不少內地大企業以及外資臨海工業項目向福建沿海遷移和聚集。航空方面,擁有廈門高崎、福州長樂兩個干線機場和泉州、武夷山、連城三個支線機場,已開辟國內外航線200條。電力方面,到2003年底全省發電裝機總量達1378萬千瓦,年發電量611億千瓦時,與華東聯網已形成了兩個500千伏迴路聯接。"十五"後二年和"十一五"期間,全省將增加1000萬千瓦左右的發電裝機容量。郵電通訊方面,全省電話普及率達每百人42部,行動電話用戶達800萬戶,國際互聯網用戶近300萬戶,所有城鄉都可以直接撥通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區間電話。進入新世紀,福建全面推進以整合利用全省信息技術和資源,實現網路化、智能化、信息共享為內容的"數字福建"建設,加快信息化進程。
六是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全面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科技教育發展和人才開發,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基礎教育得到加強,提前兩年實現教育"兩基"目標,全省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4%;高等教育發展迅速,2003年底全省高等院校達64所,在校生35.6萬人,高考錄取率達63.5%,廈大、福大等高校進入全國"211"大學行列。全省科技專業技術人員近60萬人,據科技部公布的全國科技統計監測,福建科技進步綜合評價位居全國第6位。衛生事業不斷發展,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高,平均期望壽命達到74.3歲,到2002年末全省公有各類衛生機構9788個、各類醫院1343個、醫生4.25萬人。疾病控制和救治體系日益健全,去年防治非典中,全省實現無二代感染、無醫護人員感染和無死亡病例的"三無"目標,今年全省沒有出現禽流感疫情。文化事業進一步創新和繁榮,群眾體育廣泛開展,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不斷發展。廣播影視工作取得新成就,全省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為96%和97%,有線電視入戶率居全國前列。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連續13年完成國家下達的人口控制指標;加強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連續四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穩步推進,重點流域、重點區域污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年初,國家環保總局首次對全國生態環境進行評價,2003年福建生態環境質量優的區域佔85.37%居全國第一。七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顯著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2003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000元,比上年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734元,比上年增長5.5%,全省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2924.65億元。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由1997年的52.8%下降到42.2%,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由1997年的55.1%下降到45.1%。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居民購買力不斷增強,2003年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40.4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居民住房條件持續得到改善,2003年末全省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23.5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36.0平方米。以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為重點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和足額發放率達到100%,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做到應保盡保,企業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的覆蓋率分別達到80.7%、74.8%和75%,今年,在全省范圍內建立和試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走在了全國前列。
三、新世紀福建發展的戰略目標——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
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指出本世紀頭20年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而且可以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進入新世紀,福建省委、省政府堅持把發展作為富民強省的第一要務,盯住發展、謀劃發展、致力發展,逐步形成了比較系統、完整的發展戰略思路。概括起來,就是"四個三"、"四個二"、"六項舉措"、"一個目標"。"四個三"即構建三條戰略通道,按三個層面、分三個階段推進福建經濟社會發展,提前三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四個二"即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貫徹城市社區建設綱要、農村鄉鎮工作綱要,建立反腐倡廉的長效機制、選人用人公正機制,夯實農業發展基礎、社會穩定基礎;"六項舉措"即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發展縣域經濟、培育產業集群、發展中心城市、壯大民營經濟、轉變政府職能;"一個目標"即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是服務全國發展和祖國統一兩個大局的具體體現。爭取經過幾個五年規劃的實施,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成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與台港澳兩岸三地經貿合作與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區和促進祖國統一的重要基地。為此,福建將以項目帶動戰略為抓手帶動生產要素集聚、帶動政府職能轉變、帶動經濟發展後勁的增強,促進"五個統籌"的落實。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年均經濟增長速度保持比全國高1-2個百分點,按2000年可比價格計算,到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力爭達到7800億元,實現第一個翻番;到2017年達到17000億元,比全國提前3年翻兩番,提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開創統籌協調發展新局面,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繁榮新成就。
一是構建競爭力強的產業支撐體系。加快發展福廈沿海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以湄洲灣及廈門海滄為中心的石化產業集群、汽車和零配件產業集群、修造船和工程機械產業集群,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臨海藍色產業帶、山區綠色產業帶、沿海高優農業產業帶發展,培育海峽西岸區域性物流中心,構建"五區兩帶"旅遊發展格局,提升金融、會展等服務業水平,大力發展海洋經濟。
二是構建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安排,推進"兩港"(海港與空港)、"兩源"(電源與水源)和"六網"(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信息網、電網、供排水網和燃氣管網)的建設和發展,形成適度超前、功能完善、協調配套、高效可靠的現代化設施環境。鼓勵和支持各類社會投資主體投資基礎設施項目,更多運用項目融資、特許經營、資產並購以及BOT、TOT等方式參與基礎設施的投資運營。
三是構建一體化的城鎮支撐體系。做大做強海峽西岸中心城市,加快推進城市聯盟,進一步完善城市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提升城市功能,強化產業集群能力,增強中心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載體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推進城市基礎設施投融資和管理體制改革,放開市場准入與特許經營權,按照產業化的模式,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城市供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公共交通、城市道路等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項目。
四是構建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支撐體系。實施人才強省和科教興省戰略,增強科技實力和文化競爭力。推進教育改革,構建現代教育體系。加大科技體制改革力度,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為依託的科技創新體系。大力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公共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提高應對重大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五是構建外向帶動的開放支撐體系。充分利用福建作為兩岸三地和兩個三角洲聯結點的有利區位,進一步拓寬山海協作、對內聯接和對外開放通道,全面提升外向型經濟水平,不斷深化與台港澳僑的經貿合作,積極拓展多層次的經濟協作。
六是構建統一開放的市場支撐體系。穩步推進政府機構改革,改善政府經濟調節合市場監管職能,強化社會管理合公共服務職能,增強公共服務的能力。結合《行政許可法》的貫徹實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設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全省電子政務網路,為市場主體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改造和提升商品市場,建立與完善要素市場,培育和健全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七是構建可持續的生態支撐體系。促進生態效益型經濟發展,促進自然資源永續利用,促進人居環境自然和諧,促進農村生態環境良性循環,促進生態安全穩定可靠。
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繪就了福建新時期的宏偉藍圖,也為海內外投資者在福建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商機和廣闊的空間。
2、河南鎮平是中國玉雕之鄉,是否名副其實?
玉雕節是4.2日,我們鎮平玉雕出名,主要是成品,沒有你說的石頭,石頭的還只有南陽獨玉,你要是來看看,肯定會滿意。東西從幾毛錢的到幾百萬的應有盡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在鎮平買不到的』歡迎你來鎮平
3、外貿跟單員實習總結
<
4、保定曲陽什麼最出名?
曲陽位於華北平原西部、太行山東麓,處在發展中的京、津、保、唐大北京經濟區的保定市境內。全縣有 14 個鄉, 4 個鎮,總面積 1084.6 平方公里,人口 53 萬。 曲陽歷史悠久,因地處古北嶽恆山(今大茂山)彎曲的陽面而得名。秦(公元前 221 年 - 前 207 年)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 36 郡,始至曲陽縣,屬巨鹿郡,距今已有 2000 多年的歷史。元朝(公元 1271 年 -1368 年)曾一度將曲陽提升為恆州,下流縣,故曲陽也有「恆州」之稱。 曲陽之享有盛名,更因他創造了燦爛的石雕文化。相傳是張良之師 ------ 與鬼穀子齊名的黃石公著下了《雕刻天書》,才有人在黃山上創習石木雕刻。到西漢(公元前 206 年– 公元 25 年)時期雕刻已盛,被漢武帝盛贊偉「雕刻之」。從此,曲陽石雕步入輝煌,技藝日趨精湛,,雕刻藝人輩出。元朝時期著名雕刻大師楊瓊雕刻的「一獅一鼎」被元世祖忽必烈稱為絕藝。清(公元 1644 – 1911 年)末藝人的雕刻「仙鶴」、「干枝梅」一舉在巴拿馬國際藝術博覽會上榮獲第二名,更使曲陽石雕聲名鵲起。從雲岡石窟、樂山大佛、敦煌石窟、五台山佛像至阿房宮、故宮、圓明園、頤和園及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到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等建築,處處都留下了曲陽人的雕刻藝術。當代的曲陽石雕更是譽滿海內外。 1986 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到曲陽視察時,欣然揮毫題辭「雕刻之鄉」,進一步促進了曲陽雕刻業的發展。曲陽的雕刻似一條閃耀著一代代藝人智慧之光的藝術長河,從古至今,奔流不息。曲陽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早在仰韶文化時期,曲陽就出現了陶器,至商周時期制陶已獲很大發展。到隋朝(公元 581 年– 618 年)曲陽開始燒制粗瓷,至唐代(公元 618 年– 907 年)便有白瓷生產,到北宋(公元 969 年– 1127 年)時期達到鼎盛,是著名的宋代五大官窯之一定窯所在地。定窯的瓷器在海內外有極大的影響。尤以白瓷胎質潔白細膩,釉色勻凈,薄而堅硬名列陶瓷之冠。定窯的花瓷更以裝飾題材豐富多彩,刻花手法多種多樣而著稱。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曾著「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的詩句,贊美定瓷的風采。當時的定瓷,除供朝廷御用外,還大量出口到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印度、波斯、土耳其和非洲。至今在大英博物館里,古定瓷還被作為藝術收藏品收藏。現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定瓷的珍寶「孩兒枕」等。定瓷在元代毀於戰亂,大部分工匠南下謀生,為後來景德鎮陶瓷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0 世紀 70 年代,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下,定窯又恢復了新生。 曲陽資源豐富,物華天寶。境內有漢白玉、大理石、花崗岩、陶土、雲母、煤炭、石灰石等二十多種礦產品。其中大理石儲量 3.58 億立方米,石灰石儲量 150 億立方米,煤炭儲量 1.5 億噸。曲陽水力資源豐富,有王快、西大洋兩座大型水庫和十多座中小型水庫,常年庫容水量 23 億立方米,可利用水面積 2600 多萬平方米,異養魚水面 2660 多公頃。曲陽既有山地又有平原,特別是和發展畜牧業和綠色種植業。獨特的自然條件,使曲陽成為全國水果百強縣之一,種植紅棗近 6600 多公頃,年產 1500 多萬公斤,種植梨樹 5200 多公頃,長年產量達 5000 萬公斤,是外貿出口「河北鴨梨」的主要產地之一。 曲陽文物眾多,風景如畫,真山真水,別有洞天,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古時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就在曲陽縣。縣城內北魏( 386-534 )年間始建的北嶽廟,一直就是歷代帝王祭祀北嶽廟山神的場所。廟內東西北壁有唐代畫聖吳道子僅存於世的高 8 米、長 18 米巨幅壁畫,由於採用了瀝粉貼金技法畫成,,歷經滄桑人光彩照人。廟內碑碣林立,文物薈萃,既有秦始皇、漢武帝、魏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朱元璋及康熙皇帝到曲陽朝拜恆山的碑刻,又有蘇東坡的書法真跡。 160 余通自南北朝、北魏、北齊、唐、宋、元、明、清到民國時期的碑刻,既是研究我國古代祭祀文化及官制設置、地區區劃的歷史資料,又是一座書法藝術的寶庫。此外,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定窯遺址和千佛堂釣魚台、仰韶文化遺址、藺相如墓、賈島洞、黃石公祠、通天河、孟良河、蓮花汪、狗塔坡、石虎夜光、滴水懸空、燕南奇勝等名勝古跡,作為歷史的見證,在無聲的講述著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所發生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