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貿易戰中美和談,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產生了哪些影響?
貿易戰對中國來說,一方面暫時影響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促進了中國高新技術的發展。
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低價的美國豬肉和大豆進不來,中國需要更高的成本從其他國家進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增高,不光是一般的農產品受到了影響,很多依賴進口的產品,也受到了關稅壁壘的影響,價格提高,對一般老百姓的生活也帶來了不良影響 。對一般企業來說,很多產品依賴從美國進口,現在由於有關稅壁壘的存在,成本提高,很多中小型企業可能就會因此而倒閉,這對中國的國內經濟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挑戰。
另一方面,貿易戰可以促進中國高新技術的發展,因為美國提高了對中國出口高新產品的成本,甚至,對中國的部分領域實行技術封鎖,這就使得中國在這些領域不得不加大投入,需要研發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長遠來說,對中國的高新技術發展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以之前的高鐵為例,德國和日本對中國的高鐵技術進行了技術封鎖,中國不得以閉門造車,現如今中國的高鐵技術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不僅在中國發展的如火如荼,而且在國際市場上也有光大的前景。
所以說這次中美貿易戰對中國來說就是一把雙刃劍,看中國的政府如何帶領大家來面對,如果應對得當,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次不可多得的機遇。
2、明朝時期海外貿易的興盛,對於文化的發展有何意義?
中國自由以來都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農業大國。而這樣一種國家定位,也讓古代中國產生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在很長的一段時期中國古代朝政不重視與其它國家的往來。直到明朝時期開放對國際海外貿易的交流,促進了中國經濟與文化的進步與發展。
一、明朝實行海禁政策古代的中國朝政當時並不重視與其它國家的往來,他們只想著如何讓自己占據世界的中心,想統治世界中心的位置。這些在古代其它國家對中國的納貢的表現中就可以看出來。但是隨著宋元朝發展海外貿易,中國從此與其它國家的交流也頻繁了起來。明朝政府在前朝採取了禁海的制度,當時這項制度已經斷絕了與其它國家的文化交流。後來朝廷發現了痹端於是漸漸的開放了海禁制度。於是新的文化進入了中國老百姓的視野中,給本土文化帶來了沖擊,促進了中國的文化發展。
二、開放海外貿易對中國文化帶來了多元化中國在世界的文化中一直都承擔著中華文化的輸出者的地位。而且中國一直對著外來的文化都非常的包容和接納的。通過海外貿易的開放,外來人員給中國帶來了不同於本土地域的物資與文化,這些東西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對中國文明發展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三、開放海外貿易打開了人們的視野最初的明朝統治者是將自己的位置放在世界的中心,為了顯示自己國家的優越,只接納國外朝貢體系,並不看重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當時的朝政對文化發展採取著非常保守的政策。明朝早期的文人墨客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也只是集中的發展著中國自己的文化,對國外的發展和變化根本就不關心。直到海禁的解封,中國與外界的接觸越來越多才打開了文人們的視野,引起了他們的重視。從而文化作品也越來越豐富了起來。
隨著明朝海禁的逐漸開放,人與人文化與文化的交流越來越廣,大家所知道的知識越來越豐富、視野也越來越廣闊。人們民族意識也逐漸的提升,西方知識的大量引入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先進與發展。
3、對外貿易對一國經濟的影響?
國際貿易對一國經濟的影響因國家而異,對大部分國家來說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而且使得社會資源分配更加合理,不至於有的資源只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但同時,國際貿易加劇了世界經濟的脆弱性,而且世界經濟日益融合在一起,從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出現貿易順差預示著增加外匯儲備.
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我國出現巨額貿易順差,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並非是一件好事。不斷增加的貿易順差雖然在拉動經濟增長、增加外匯儲備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也會引發新的貿易摩擦,為經濟增長帶來不確定性;而順差帶來的過多的外匯儲備,還會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和金融風險。巨額貿易順差引發的更深層次影響在於,將加劇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同時也不利於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
從宏觀經濟層面看,貿易順差在一定時期內的減少並不意味著對經濟運行的負面沖擊,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利弊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進口產品結構。然而,若因進口增速過高而造成國際收支平衡的嚴重逆向轉變,則會引發人民幣匯價對外貶值、資金外逃、國內通貨膨脹等一系列對宏觀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因此,應密切關注進口數量、特別是進口結構發展變化動向,趨利避害,使進口貿易發展更加適應我國經濟增長的客觀需要。
4、宋朝推行的海外貿易是什麼?有什麼重大影響?
宋朝的海外貿易非常發達。因為與中亞的陸路中斷,所以政府大力鼓勵海外貿易。表現為:在一些重要的港口開設供外商居住的「蕃坊」,還設有供外商與中國商人進行貿易的「蕃市」,還有專門教授中文的機構「蕃學」。先後在廣州,泉州等地設置市舶機構管理海外貿易。(南宋時,福建泉州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元初期,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游歷泉州時,認為泉州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港口之一,另一個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宋代海外貿易的范圍很廣,東到朝鮮,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島與非洲沿岸。從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灣,都航行著中國的船隻。
影響: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交流與聯系,促進經濟文化交流。
5、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100-200字左右
摘 要:本文介紹了我國過去和現在對外貿易的概念與發展歷程,然後描述了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息息相關,並且用數據說明進出口貿易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最後給出了一些建議。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3/view-7329709.htm
關鍵詞:對外貿易;進出口貿易;經濟增長;建議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概述與發展歷程
1.我國古代的對外貿易與現代的對外貿易
我國對外貿易在古代主要是「朝貢」貿易,朝貢貿易是我國古代統治者為顯示自己賢明德威而與海外諸國官方的進貢和回賜關系。這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對外交往關系。現代的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國與國、國與地區、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以盈利為目的的對外進行商品和勞務的交往關系。她與古代的對外貿易不同,不僅范圍擴大了,而且目的也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2.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歷程
(1)我國古代的對外貿易
我國古代的對外貿易始於秦朝而興於漢代繁榮於唐朝發展於明朝暗淡於清朝。漢唐時期是我國古代對外貿易的一個高峰期,這個時期「絲綢之路」形成了,其對外貿易呈現出史無前例的繁榮景象,訪問、觀光、經商的人從世界各國紛紛來華,不但陸上貿易有所發展,而且海上貿易尤其興旺。宋朝時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以鼓勵海外貿易,那時我國對外貿易的港口十分繁榮。明朝時,因鄭和下西洋而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直接貿易,他們的足跡遍布亞非歐三大洲。但是盛極必衰在清朝時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2)我國近代的對外貿易
1840年鴉片戰爭強迫打開我國國門,清政府與侵略國簽訂了一個個喪權辱國的求和條約,中國從此淪陷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進入了最黑暗、最恥辱的時期。中國經濟被西方列強通過對外貿易的方式進行經濟侵略。
(3)我國當代的對外貿易
當代我國對外貿易思想發展主要受蘇聯的經濟體制的影響,有著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和國家壟斷外貿管理體制被作為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轉變並積極與國際經濟貿易交往通行規則接軌的基本路線。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是一直保持著持續而高速的增長,從1978到2004年,我對外貿易額全球排名有著質的飛越從第32位上升到全球第三,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從1%增加到2007年的7%左右;經濟發展取得的進步十分明顯,GDP從1978年的千億元上升到2007年的十萬億元,在全球排行的位次被不斷提升。
我國在對外貿易方面,進出口總額從百億美元增長到2004年的萬億美元,年均增長高達百分之十幾。我國的外貿規模還在不斷擴大,利用外資不論是量還是方式也在發生改變。我國不僅單邊貿易在增加,雙邊貿易更是迅速發展突波千億美元大關。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往來有所下降甚至低迷,但結合我國經濟增長和對外貿易增長的情況可以看出,我國的對外貿易和經濟還是在不斷的增長,經濟增長帶來對外貿易的增長而對外貿易又反作用於經濟增長,拉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二、我國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1.確立了我國貿易大國的地位
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是因為改革開放為她開辟了一條「絲綢之路」,貨物進出口貿易額大幅增長。1978年~2010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年平均增長16.8%,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8.0%高出8.8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年平均增長17.2%,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8.0%高出9.2個百分點:進口年平均增長16.4%,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7.3%高出9.1個百分點。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貨物貿易更是高位大幅增長,2000~2010年,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20.1%,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9.3%高出10.8個百分點。近幾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期間取得,這既表明中國出口商品符合國際市場需求,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也證實了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擴大進口,對支撐受危機沖擊國家和地區出口、降低國內需求萎縮壓力,以及對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發揮了積極的拉動作用。
2.對外貿易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的增長
改革開放前,中國長時間處於經濟短缺狀態,為了「互通有無、調節餘缺」才會有對外貿易,而且規模很小,又以進口為主,因此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貿易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沒有也無法顯現。改革開放後,對外貿易不論從國民的意識還是行動它都被列為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交往形式,作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大引擎」(投資、消費和出口)之一,有利於我國經濟的增長,特別是迅速擴張的出口貿易規模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凸顯,貢獻度不斷提高。出口增長速度大大超過經濟增長速度,據統計,1979年~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平均年增長率為9.9%,貨物出口額平均年增長率達17.2%,高出GDP7.3個百分點。自世貿組織以來,二者發展速度進一步擴大。2001年~2010年,我國GDP平均增長提高到10.5%,出口增速相當GDP兩倍,高達20.3%。
3.對外貿易為國家增加了稅收和外匯儲備
據統計,1991年~2010年,20年間我國徵收的關稅和進口環節稅為72186.5億元,出口退稅額為47017.5億元。關稅和進口環節稅減去出口退稅後,國家財政從進出口環節中直接獲得的稅達到12518.4億元。改革開放前我國外匯儲備極度短缺,1978年僅有1.7億美元。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特別是以出口創匯為中心的政策措施的實施,90年後我國對外貿易開始了順差時代。1990年~2010年,除個別年份貿易逆差外,其餘年份均為順差,其中2008年高達近3000億元。順差規模不斷擴大,外匯儲備不斷增加。2010年,2.8萬億美元相當於首次突破100億美元關口的1990年的256倍,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充足的外匯儲備,對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防範金融危機有著重要作用。 4.對外貿易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對外貿易不僅是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就業機會被創造而提供的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經濟學理論認為,擴大出口會為我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而擴大進口則有助於為外國提供就業機會。多年來,我國進口貿易快速發展,順差不斷擴大,既為我國巨大的勞動力市場提供了就業途徑,也部分抵消了進口所帶來的就業機會轉移。
5.對外貿易使我國對世界的影響力不斷增強
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加深了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尤其是我國成為世界首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的進口國和經濟體後,我國在國際舞台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30年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由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經濟總值的1.8%提高到2001年的4.2%,2010年進一步提高到9.3%。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2001年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達到33.6%,遠高於美國的6.7%。如果沒有我國的貢獻,當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由2.5%降至1.8%。從世界經濟貿易組織的數據我們可知,2000年~2009年,中國的出口和進口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17%和15%,遠高於同期世界貿易總量3%的發展速度。特別是2008年爆發國際金融危機後,2009年世界貨物貿易進口量下降了12.8%,而中國的進口量增長2.9%,對緩解市場需求萎縮壓力、帶動經濟增長的貢獻和影響十分明顯。
貿易壁壘是指來自國外的商品和勞務被本本國為保護本國經濟而設置的人為限制。伴隨著我國經濟增長而來的是,我國的貿易壁壘事件發生頻率也越來越多。傳統的關稅壁壘和配額、許可證等非關稅壁壘都被全球化的到來大大減少,貿易各國紛紛使用新式手段來保護本國經濟,例如,反傾銷、技術壁壘等。由於出口快速增長,中國首當其沖成為最大受害國,中國發生反傾銷案子累計達800多起。同時我國的出口被美國用各種辦法限制,不僅有一般的關稅和配額,而且反傾銷訴訟、技術與綠色壁壘、具有嚴格標準的動植物檢疫等一些特別的措施被使用。其次,我國人口紅利在慢慢消失,勞動力已不是我國對外貿易的優勢。
從2004年起,民工荒、招工難的問題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珠三角出現了。幾年過去了,招工難迅速在全國經濟增長核心帶擴散。雖然金融危機沉重地打擊了中國的出口製造業,短期內使大批農民工被迫離崗返鄉,但是隨著經濟持續走穩,企業卻再次面臨更嚴重的招工難。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大幅度提高工資搶人,而有些企業則因為僱傭不到足夠的工人不敢接訂單,形成產能閑置。對此,我國的勞動專家指出,招工難於我國人口紅利趨於結束有直接關系。最後,在中國製造下的貿易順差已不能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增長。
從1994年我國開始進入貿易順差時期,迄今一直享有貿易順差。但是過度的貿易順差對內意味著社會財富的凈損失,資源的過度輸出和消耗,對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成為貿易摩擦的根源。而且中國製造不利於我國的科技創新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我國創造的產品附加值低是我國在對外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總之,面對這么多的機遇,我國應該做好全面的促進工作:
(1)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走低碳、綠色貿易之路。我國要提高自主創新與自主研發的能力,降低高污染產品的出口,走可持續出口貿易之路。
(2)以創新為動力,提高出口商品競爭力。創新是競爭能力的核心,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活的源泉,有利於促進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
(3)擴大開放服務貿易領域,做大做強服務貿易。服務貿易給我國經濟帶來的經濟價值是十分龐大的,我國現在是處於各國貿易鏈的最低環節,不僅獲利少而且對環境傷害十分嚴重,不利於我國環境保護。
(4)協議與自主開放並舉,開放方式多樣。開放的形式要不拘一格,歷史告訴我們開放不能局限於某個領域或某個地區,否則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優化發展空間布局,確保穩定持續發展。發展不能敷衍了事而要確保質量以便經濟穩定持續的發展。
(6)優化結構,提升貿易產品知識含量。信息時代的到來要求出口的商品要有知識含量。
(7)加強國際競爭與和作,實現互利共贏。和平與發展是各國取得的共識,國際競爭是國家居安思危的有力佐證。
面對這么多的挑戰,我國更應該積極面對取長補短,努力發展我國的對外貿易,採取應對措施:
(1)加強區區域一體化建設,貿易壁壘會區域貿易自由性的特徵下減少,有利於多邊貿易體制的完善和發展,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在世界范圍內被推動。
(2)積極應對貿易摩擦,貿易摩擦是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進程中利益博弈加劇的規律性表現,也是體現了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公平性原則和維護買一權利的表現。
(3)加強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渠道多元化,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人才教育培養體系;著力發展行業職業培訓,為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供適用的人才;進一步開放教育領域,引進國外教育資源,大力培養國際化人才;建立行業准入制度,加強對各類人才的資格認證。
(4)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國際營銷能力。
(5)加快低碳經濟發展,大力支持低碳經濟、綠色發展,為我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提供綠色同行證,搶占低碳經濟發展所創造的國際貿易新市場。
(6)防範國際經濟風險,建立健全全開放型經濟運行的風險防範機制,才能切實保障國家經濟安全。
6、對外貿易對中國的積極影響?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 或「進出口貿易」,簡稱「外貿」,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對外貿易不僅把商品生產發展很高的國家互相聯系起來,而且通過對外貿易使生產發展水平低的國家和地區也加入到交換領域中來,使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深入到他們的經濟生活中,使這些國家和民族的勞動產品日益具有商品和交換價值的性質,價值規律逐漸支配了他們的生產。隨著各國的商品流通發展成為普遍的、全世界的商品流通,作為世界貨幣的黃金和白銀的職能增長了。黃金和白銀除去具有貨幣一般購買手段之外,還被用來作為國際支付、國際結算與國際信用的手段。隨著黃金、白銀變成世界貨幣,產生了形成商品世界價格的可能性。世界價格的形成,表示價值規律的作用擴大到世界市場,為各國商品的生產和交換條件進行比較建立了基礎,促進了世界生產和貿易的發展。通過對外貿易,參與國際分工,節約社會勞動,不但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而且還可以保證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加速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實現。
7、進出口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影響?
一、進出口貿易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一國的進出口貿易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一國經濟的發
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進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一直倍受經濟
學家關注。李嘉圖的比較利益理論,以及1937 年英國經濟學家羅伯特
遜「對外貿易一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的命題,都闡述了對外貿易能夠
促進經濟增長,且作用是顯著的。進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主要表現在出口額和進口額,即貿易總額。
1. 進出口貿易是節約生產勞動、提高經濟效益的可靠途徑。通過
對外貿易,出口國內生產條件有利、勞動耗費較少的商品; 進口能夠填
補國內供給空缺,勞動耗費較多的產品,促使資源重新分配,從而在增
加民間投資和消費的同時,獲得二者所帶來的差額利潤,帶動整體經濟
持續繁榮。
2. 進出口貿易是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國內競爭的有效手段。盡管
進口產品的大量增加必然會限制國內商品的市場發展,但同時也會加
強其競爭,使得國內企業不斷改善經營、提高技術水平、增強創新意識,
以產生更高的生產效率。同樣,出口也促進了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
3. 進出口貿易是積聚活動資金、吸收先進技術的有效方式。作為
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為尋求自身更快、更好地發展,就必須積聚充足的
資金及具備高素質的人才以及先進的技術、有效的管理方法、變化的市
場信息等,其所帶來的擴散效應能夠調整和優化我國產業結構、商品結
構及消費結構,進而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進出口貿易的
發展,對於實現上述目標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4. 進出口貿易是平衡經濟發展、促進生產持續的重要保證。在市
場經濟條件下,供需問題經常出現。積極發展對外貿易,不僅能夠及時
糾正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失衡,調整它們之間的比例關系; 而且能夠解決
供不應求或供過於求的矛盾,保證社會再生產過程的順利進行。同時,
與進出口關系密切的關稅、消費稅、增值稅、海關代征增值稅等各種稅
種的出現,促進了我國稅收的增加。
5. 進出口貿易是增加就業機會、解決三農問題的推動力量。按照
國際通行的計算方法,每出口1 億美元的產品,可提供1 萬人的就業機
會,這相應減輕了我國就業壓力大的難題,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有力
的保證。同時,通過實行大力發展出口創匯型農業、訂單農業,培育出
口種植基地,扶持發展出口型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等對外貿易的措施,能
夠積極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鑒於以上進出口貿易對經濟發展所產生的作用,使得當今世界各
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無論是資
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都把大力發展對外貿易作為本國經濟
發展重要戰略措施的根本原因。
二、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進一步發展的對策
受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貿易保護主義及反傾銷抬頭,許多國家
尤其是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摩擦不斷增加,同時,以技術貿易壁壘為核心
的新貿易壁壘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愈加趨向嚴重,其將成為我國
對外貿易中面臨的最大障礙。在此形勢下,我國必須採取積極的應對
策略,探尋外需下滑狀況下我國對外貿易新的增長之路,實現進出口貿
易平衡發展,進而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以實現由貿易大國向
貿易強國的轉變。
1. 進一步完善外貿政策。進出口貿易是對外貿易的兩個組成部
分,二者缺一不可。我國在積極擴大對外貿易時,應始終以國內發展為
目的,充分利用國內市場優勢,建立合理的進出口結構,努力減少過大
的貿易順差,使二者協調發展,通過加大投資和擴大內需來刺激經濟增
長,進而提高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
2. 提高企業整體競爭力。國家應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法律規
章,引導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戰
略性產業,提高進出口產品質量和附加值,逐步縮減關稅的運用范圍,
盡而在限制國外企業市場力量的同時,提高我國企業整體競爭力,爭取
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
3. 建立監測及預警機制。國際市場價格的波動、貿易壁壘的繁多、
反傾銷政策的實施,這些對我國對外貿易影響很大。為避免和減小國
外環境的影響,應設置專門的貿易信息收集、跟蹤和分析機構,建立預
警及快速反映機制,以便隨時掌握國內外市場供需矛盾和價格波動,充
分發揮對外貿易的平衡及調節作用。
4. 開拓新的外需增長點。盡管目前國際經濟有企穩回升的跡象,
但歐美等國家的提前消費模式已嚴重受挫,要恢復到以往的勢頭還需
要很長時間。因此,我國要尋找新的出口增長點,大力推進出口多元化
戰略,繼續實行出口產品的地區多樣化,以緩解因對發達國家出口放緩
而帶來的國內就業壓力及經濟增長滯緩的局面。
5. 促進實施可持續發展。我國要想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占據戰略
制高點,就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越性,兼顧自身優
勢和資源稟賦,注重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正確處理好經濟全球
化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在維護國家根本利益,保證國家經濟安全和生
態環境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可持續發展。
總之,我國的對外貿易體制、貿易政策都應該在國際新形勢、新要
求的大背景下進行相應的改革和調整,以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國際經
濟潮流,更好地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健康發展。
8、清朝的海外貿易制度對中國社會經濟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維護了統治者的統治,使得清朝免受外國的侵略,同時也阻礙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抑制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使得中國逐漸落後與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