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開拓多元化進出口市場的意義和策略是什麼?
隨著更多國家參與到世界貿易中來,世界市場在不斷擴大。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這將使世界市場更加富有競爭性,從而有利於社會福利的整體提高。但同時這並不意味著每個市場參與者都會有福利的改進,並且可能出現各國之間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因此,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這個不斷擴大的國際市場,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我認為其中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市場多元化戰略。
首先,在價格方面,由於別的國家面臨的是多元化市場,中國難以形成壟斷。於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作為買方的中國隨著需求的增加將面臨不斷上漲的價格,而作為賣方的中國隨著供給的增加將面臨不斷下跌的價格,從而出現進口增值不增量,出口增量不增值的局面。不斷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同時與多個國家發展同一產品的貿易無疑將給我們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避免單一市場造成的價格不利局面。
其次,分擔風險。眾所周知,世界市場是極其敏感和易於波動的。如何規避風險、應對市場波動成為國際貿易的一個重要問題。單一市場就好像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風險過於集中。而開拓多元化市場,正如分散投資,將雞蛋分開來放,無論對於進出口來說都是十分有益的。這樣市場波動給國際貿易帶來的風險就小得多。
最後,防止傾銷控訴。這是針對出口而言,也是市場多元化戰略出台的重要原因之一。傾銷是實力雄厚的企業所採取的一種博弈策略,即先以低價(甚至低於成本)進入某一市場,擠垮市場中原有的其他小企業,從而形成壟斷,進而再提高價格獲取壟斷利潤。由於中國生產成本低,尤其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因此產品價格也很低。如果大量注入到單一國家市場中,勢必會產生傾銷的嫌疑。這不符合WTO的規定,也勢必會遭到他國的制裁,甚至被這一國家的市場完全拒之門外,因此開拓多元化市場有助於在更大的范圍內消化中國的生產能力。
由此可見,市場多元化戰略的確是我們合理利用國際市場容量,促進國際貿易發展的好策略。作為主管國家經濟命脈的商務部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推進市場多元化戰略。
第一、加大多元化市場戰略宣傳力度,使企業真正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提高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第二、利用稅收等經濟杠桿鼓勵企業自主開拓國際市場,例如企業在同新市場進行貿易時,可對其實行減免關稅或其他優惠政策等。
第三、盡可能地為企業提供有關國際市場的最新信息,避免企業因信息不完全不敢輕易行動而喪失良機。
2、國際貿易的重要性
國際貿易對本土、中國至全世界都有好處, 互補不足, 將國際貿易肢兆轉為全球化經濟活動
全球化是指全球聯系不斷擴張,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緊密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釋為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
影響
全球范圍內的通用標準的數目的增長,例如:版權法
國際貿易的增長比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更快
由跨國公司控制的世界經濟的股份的增長
全球金融體系的發展
更多的國際間的文化影響,例如通過好萊塢電影的出口
文化多樣性的減少
國際旅遊業的發展
各種文化的熔合及創新
通過諸如網際網路和電話等的技術使得共享的信息資源不斷增長
移民的增長,包括非法移民
很多的趨勢被各種各樣的全球化支持者的組織看作是積極的,在很多情況下,全球化受到 *** 和其它人積極地推動。例如,有這個樣一種經濟理論:相對優勢使得自由貿易可以使得資源分配變得更加有效,並且對參與貿易的雙方都有利。數扮
二戰後通過很多諸如關貿總協定等的國際組織已經使得國際貿易間的障礙得到相當大的降低。特別是從關貿總協定演化而來的世界貿易組織:
提升自由貿易
商品:較少或消除關稅;建立自由貿易區來降低關稅
資金:減少或消除資金控制(資金控制會影響貿易發展)
減少、消除對當地產業的津貼補助金(達到公平貿易)
知識產權保護
在國家間對知識產權法律進行協調(通常來說,是添加更多限制)
跨國界承認知識產許可權制(例如,在中國獲得的專利權可以在美國獲得承認)
也有很多反全球化運動認識認為這些是有害的。
質疑中的全球化
對關於全球化是一個現實歷畢租存在的現象還是只是一個說法還存在學術上的討論。雖然這個詞已經被廣泛使用,但是一些學者爭論到這個現象在其它的歷史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另外,很多人注意到,那些令人相信我們是處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現象,例如國際貿易的增長和跨國公司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它們開始被建立的時候並不是制定了的。因此有很多學者更喜歡使用「國際化」而不是「全球化」。簡單的說,它們兩者的區別在於國家的角色在國際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說,全球化程度比國際化要深。所以,這些學者認為國家的邊界還遠沒有達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完全的全球化還沒有開始,也可能不會開始——從歷史上考慮,國際化從來沒有變成全球。
國際貿易是指跨越國境的貨品和服務交易。國際貿易對很多國家來說是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個重要部份。雖然國際貿易已有悠久的歷史,但隨著近代交通、工業化、跨國企業以及全球化等概念和運作上的急速發展,國際貿易對國際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帶來了根本的改變。很多情況下,全球化所指涉的實質上就是國際貿易。國際上各方面對國際貿易有著回異的看法,已發展國家及跨國企業視國際貿易為國際間資源的更有效分配和利用,造福各國人民;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以及非 *** 組織則認為國際貿易存在著權力上的不平衡,使已發展國家得以透過國際貿易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
國際貿易交易流程乃是以L/C付款且進出口國家有外匯管制為前提,全部進出口貿易過程分為:
准備階段
成交階段
履約階段
清結階段。
國際貿易,可以說是經濟榮枯與否,最重要行業,在日益競爭的國際市場上,貿易商如何,拓展外貿工作,必須做好市場調查,事實上也等於開拓了一半的外銷市場。一個體質健全的企業,要做出正確的經營決策,有賴於質優市場調查,市場調查除了能夠降低市場行銷風險,充分掌握目標市場消費者的需要,而且更可做為各階段行銷決策上的重要導航工具。
國際貿易是指跨越國境的貨品和服務交易。國際貿易對很多國家來說是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個重要部份。雖然國際貿易已有悠久的歷史,但隨著近代交通、工業化、跨國企業以及全球化等概念和運作上的急速發展,國際貿易對國際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帶來了根本的改變。很多情況下,全球化所指涉的實質上就是國際貿易。國際上各方面對國際貿易有著回異的看法,已發展國家及跨國企業視國際貿易為國際間資源的更有效分配和利用,造福各國人民;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以及非 *** 組織則認為國際貿易存在著權力上的不平衡,使已發展國家得以透過國際貿易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
國際貿易交易流程乃是以L/C付款且進出口國家有外匯管制為前提,全部進出口貿易過程分為:
准備階段
成交階段
履約階段
清結階段。
國際貿易,可以說是經濟榮枯與否,最重要行業,在日益競爭的國際市場上,貿易商如何,拓展外貿工作,必須做好市場調查,事實上也等於開拓了一半的外銷市場。一個體質健全的企業,要做出正確的經營決策,有賴於質優市場調查,市場調查除了能夠降低市場行銷風險,充分掌握目標市場消費者的需要,而且更可做為各階段行銷決策上的重要導航工具。
國際貿易是一個與經濟學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通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更多答案在
fortuitous.vsp/
harrypotter.vsp/
1港幣 可以換取 3.5台幣 ^0^
好平~ 一元商店,
3、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什麼
1.資源方面(resources)
世界是個大熔爐,受氣候、地形等因素的影響,自然資源的分布是不平均的,通過對外貿易,可以使資源得到合理分配和利用
2.經濟方面(economic influence)
通過對外貿易,可以使一些產品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更好地推動各行業經濟進步和發展。
4、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性
建國以來,中國各方面突飛猛進地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驚人成就。這一方面主要歸功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人民群眾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另一方面也依賴於世界經濟、科技等領域的發展和我國採取的一系列對外開放的政策,在世界經濟技術日益一體化的進程中,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是加強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一條重要的強國之路,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一、1949-1978年對外經貿往來取得的成就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以毛澤東為首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就代表中國人民表達了願意同世界各國開展貿易往來和經濟技術合作的願望。但是,由於帝國主義列強對我國採取了封鎖政策以及我國自己政策上的失誤和其他歷史條件的限制,1978年以前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往來的規模和力度都無法與今天相比。
(一)對外貿易的發展
新中國的對外貿易,是在解放區已經開展的對外貿易的基礎上,經過摧毀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和沒收官僚資本、對民族資本外貿行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而逐步建立起來的。
20世紀50年代,由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採取敵視、封鎖的政策,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國際市場是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當時,我國根據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需要,本著"積極協作,平等互利,實事求是"的方針,積極開展對蘇聯、東歐國家和其他友好國家的貿易和經濟合作,不斷突破西方國家的封鎖、禁運,對醫治我國戰爭創傷、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1950年2月,中蘇雙方在莫斯科簽訂了關於蘇聯政府向中國政府提供3億美元貸款的協定。此後,1951-1955年,中蘇兩國又簽訂了10筆貸款協議,總金額達12.74億新盧布(摺合人民幣53.68億元)。為了吸收外國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中國還與蘇聯、波蘭共同投資創辦了5個合資企業,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第一批中外合資企業。當時我國通過貿易和使用蘇聯政府貸款,從蘇聯和東歐國家引進156項建設項目的成套設備和技術,建設了一批鋼鐵、電力、煤炭、石油、機械、化工、建材等骨幹企業,為我國的工業化打下了初步基礎。那時,我國同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額佔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1951年為52.9%,1952年到50年代末都在70%以上,其中對蘇聯的貿易額約佔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50%。
20世紀50年代期間,我國還為逐步發展同亞非民族獨立國家的貿易關系、發展祖國內地同港澳地區的貿易和開拓對西方國家的民間及政府貿易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增進了同亞非國家的友誼,促進了亞非國家民族經濟的發展,保障了對港澳地區的供應,擴大了對港澳出口及經港澳轉口貿易,開辟了反封鎖、打破禁運的新戰線;我國繼1950年同瑞典、丹麥、瑞士、芬蘭建立外交和貿易關系後,又利用各種機會和途徑,爭取和團結其他西方國家工商界及開明人士,以民促官,推動我國同日本、西歐等西方國家和地區的民間貿易以至官方貿易。
1960年,隨著中蘇關系的變化,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對象開始轉向資本主義國家和地區。經過努力,我國同日本和西歐的貿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中日貿易由20世紀50年代的民間貿易轉入20世紀60年代的友好貿易和備忘錄貿易;1963年我國同日本簽訂了第一個採用延期付款方式進口維尼綸成套設備合同,打開了西方國家從技術上封鎖中國的缺口。1964年,中法建交,兩國政府間貿易迅速發展,帶動西歐掀起了發展對華貿易的熱潮。到1965年,我國對西方國家的貿易額佔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20世紀60年代,中國利用西方國家銀行的賣方信貸,以延期付款方式從法國、英國、聯邦德國、瑞典、瑞士、荷蘭、比利時、奧地利和日本等國引進了65項先進技術設備,主要用於冶金、石油、化工、機械、電子、輕紡等工業企業的技術改造,總金額(包括利息)為2.8億美元。
雖然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我國的對外貿易遭到了嚴重的干擾和破壞,對外貿易自1967年起連續3年出現停滯和下降,但在周總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關心和直接領導下,經過艱苦努力,我國的對外貿易從1970年開始逐步好轉。20世紀70年代前期,國際環境發生了有利於我國的變化。1971年聯合國恢復我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發表《聯合公報》,並在正式建交前恢復了貿易關系。之後,我國的對外關系取得了重大的進展,西方國家紛紛同我國建立外交關系或使外交關系升格。中日邦交實現了正常化,中國同歐共體建立正式關系,使我國對外貿易的國際環境明顯改善,對外貿易額迅速增長。我們確定了"保持和擴大港澳、日本、新馬市場,千方百計打開西歐、北美、大洋洲和其他市場"的方針,到1973年冬,我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已佔我進出口貿易的75%。1973年1月,毛主席、周總理批准了國家計劃委員會《關於增加設備進口、擴大經濟交流的請示報告》,決定從國外引進43億美元成套設備和單機。至1979年底,實際對外簽約成交39.6億美元,引進了包括13套化肥、4套化纖、3套石油化工、3個火電站、43套綜合採煤機組等大型成套設備,除單機付現匯外,大部分是利用西方國家銀行的賣方信貸,採用延期付款方式采購。
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我國對外貿易在幾經曲折中向前發展。1950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為11.35億美元,其中出口5.52億美元,進口5.83億美元;到1978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發展到206.38億美元,其中出口97.45億美元,進口108.93億美元。我國對外貿易的經營和管理也由建國初期的國家統制對外貿易政策到1957年後適應國民經濟轉入計劃經濟,形成了國營外貿公司集中統一經營,國家對外貿公司實行指令性計劃管理和統收統支、統負盈虧、管理和經營一體化的高度集中的對外貿易體制。對外貿易被看作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的補充手段,局限於互通有無、調劑餘缺。
(二)對外援助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一直把對外提供經濟技術援助作為履行國際主義義務的重要內容。我國的對外援助是與我國的對外關系的發展和國內經濟狀況密切相關的。大體說來,1978年以前我國的對外援助可分為3個階段:1950-1963年為初始階段;1964-1970年為發展階段;1971-1978年為急劇增長階段。援助的內容是向受援國提供貸款或無償援助。那時我國提供的貸款一般都是無息貸款。對外援助的方式包括成套項目援助、技術援助、物資援助及現匯援助等。
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底,我國共向66個國家提供了援助,幫助其中38個國家建成了880個成套項目。我國的對外援助創立了國際關系中真誠合作的典範,博得了受援國政府和人民的廣泛贊揚和高度評價。此間,我國援建的坦贊鐵路被譽為"解放之路"、"南南合作之路",在非洲乃至全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增進了我國與第三世界國家的了解和信任;我國援外專家和醫療隊以良好的精神風貌和突出的工作成績成為聯系中國人民和第三世界國家人民友誼的紐帶,得到了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的高度贊揚。
二、1978年後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成就
1978年以來,我國實行的對外開放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初步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有層次、有重點,由沿海向內地、自東向西、由南向北逐步推進的全方位開放格局,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對外開放的政策和實踐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外向型經濟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增強,促進了我國經濟日益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加入到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之中。回顧對外開放的歷史,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增強了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成就是十分巨大的。
第一,對外貿易發展迅速。
在1978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值僅有206.4億美元,1986年達738.5億美元,1997年則達到3250.6億美元,19年增長了15倍多。其中,1992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以來的6年是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最快的時期。1992-1997年間,我國對外貿易總值達14938億美元,比從新中國成立到1991年的總和還要多,年均增速為15.7%,這個速度不僅高於同期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而且比世界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高出近8個百分點,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顯著增強,我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位次排列由1978年的第32位躍升為1992年的第11位,並在保持5年後,1997年又躍升至第10位。截至1998年底,我國外匯儲備從1979年的8.4億美元增加到1400多億美元,在世界居第2位。
出日商品結構明顯優化。1997年,工業製成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978年的45.2%上升到1997年的86.9%,在出口總額1826.97億美元中工業製成品為1587.67億美元,實現了由主要出口初級產品向主要出口製成品的歷史性轉變。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機電產品出口迅速增長,1997年當年機電產品出口額達到593.2億美元,占當年出口總額的比重達32.5%,連續3年超過紡織品,成為我國最大的出口商品類別。
貿易夥伴遍及世界各地,對外貿易走向全球。目前,我國的貿易夥伴由1978年的幾十個發展到227個國家和地區,與傳統市場的經濟貿易關系穩步推進,與新開拓市場的經濟貿易關系不斷增強。
第二,利用外資迅速發展。
從1979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1980年批准3家外商投資企業以來,我國利用外資經過1979-1986年的起步階段、1987-1991年的持續發展階段和1992年以來的高速發展階段。
在起步階段,我國吸收的外商投資主要來自港澳地區,以勞動密集型的加工項目和賓館、服務設施等第三產業項目居多,並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和其他沿海省市。
在持續發展階段,我國吸收外商投資的結構有較大改變,生產性項目及產品出口企業大幅增加,賓館、旅遊服務項目的比重大大降低,外商投資的區域和行業有所擴大,我國台灣廠商的投資開始進入祖國內地並迅速增加。
在高速發展階段,隨著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國的投資環境得到更大改善,吸收外資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大發展。外商投資的規模和領域進一步擴大,外資的來源國家和地區持續增加,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大跨國公司進入我國。資金、技術密集的大型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增加較多,平均單項外商投資規模不斷提高。在沿海地區外商投資迅速增長的同時,中西部地區吸收外資有了較快發展。此外,我國利用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機構的貸款以及國際證券投資等也獲得很大發展。
截至1997年底,我國累計批准外商投資企業30.48萬家,合同外資金額達5211.64億美元。目前,外商投資企業已開業23.57萬家,總投資達7534.7億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為3029.87億美元。我國利用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機構貸款、證券投資等其他形式的外資也達到一定規模,累計達1400多億美元。1993-1997年,我國連續5年成為利用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僅次於美國,列第2位。
第三,對外援助在調整與改革中不斷發展。
1979-1990年,我國對援外方式進行了一些探索性的改革與調整:通過統籌安排,擴大了援助面,使受援國由1978年底的66個增加到1990年的93個;將我國援助同聯合國多邊援助、受援國自籌部分資金、國際金融組織或第三國援助等相結合,在投入較少援款的情況下推動互利經貿業務,促進援外與互利合作相結合;因地制宜地對不同項目採取技術合作、管理合作、代替經營、租賃經營、合資經營等方式,改善和提高援助效益。
1991-1994年,圍繞著主要幫助受援國發展當地有需要又有資源的中小型項目,並與發展多雙邊互利合作的經貿關系相結合,促進受援國和我國共同發展:調整援外結構,成套項目佔60%,重點建設生產性項目,適當援建人員培訓和社會公益性項目,也援建受援國有特殊需要、規模適當的個別社會公共建築;大力推動我國企業與受援國企業合資、合作經營生產性援助項目;設立多種形式援助專項資金;增加形式多樣、靈活、及時的小額贈送;將一部分援外資金與聯合國發展機構的資金相結合,開展發展中國家間的技術合作;進一步調整、改革援外項目的管理體制。
1995年以來,為使有限的援外資金發揮更大的效益,我國對外援助主要採用以下方式:一是積極推行政府貼息優惠貸款,國家用援外經費貼息,以擴大對外援助的規模,提高援外資金的使用效益,推動雙方企業的投資合作,帶動我國設備、材料和技術出口;二是積極推動援外項目合資合作,以利於政府援外資金與企業資金相結合,擴大資金來源和項目規模,鞏固項目成果,提高援助效益。到1997年底,我國對外援助的國家累計達114個,援助成套項目1531個。
第四,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快速發展。
我國的對外經濟合作事業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新生事物,經過不斷努力,迅速發展成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經濟合作大體經歷了1976-1980年的起步階段、1981-1986年的逐步發展階段和1987年以來的穩步發展階段。
在起步階段,我國共批准了29家企業從事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業務,我國的對外承包勞務隊伍第一次走向國際舞台,主要市場集中在西亞、北非。經過創業之初的艱難開拓,我國的對外經濟合作取得了初步發展,在此期間,共與16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171項承包工程和44項勞務合作的合同,合同金額為2.38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7億美元。
在逐步發展階段,我國的對外經濟合作業務在國際承包勞務市場萎縮、條件苛刻的困難條件下,經過奮力開拓,取得了持續發展。在此期間,我國的對外經濟合作隊伍不斷壯大,初步形成了一支活躍在國際承包勞務市場上的骨幹隊伍;業務量不斷增加,6年間共簽訂承包勞務合同3744份(其中承包合同2020份),合同金額為62.96億美元,完成營業額32.31億美元,在國際承包勞務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市場逐步擴大。
在穩步發展階段,我國對外經濟合作迎來了健康、穩定、快速發展的新時期。經營對外經濟合作業務的企業由流通領域的窗口型公司為主逐步轉向生產領域的實體公司為主,企業的經營水平不斷提高,在外承攬的業務規模不斷擴大、檔次不斷提高,市場多元化戰略初見成效,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到1997年,我國與181個國家和地區新簽對外承包勞務合同28442份(其中承包合同2085份、勞務合作合同25743份),金額已達113.6億美元,完成營業額83.8億美元。
改革開放之初,僅有幾家企業從事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業務,到1997年已發展成為一支由近700家企業組成的門類比較齊全、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隊伍,業務范圍向技術性較強的領域不斷擴展,項目越做越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提高。在1997年美國《工程新聞雜志》(ENR)評選出來的世界最大的225家國際承包商中,有27家中國企業,其業務范圍遍及世界五大洲的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截至1997年底,我國累計簽訂對外經濟合作合同額716.93億美元,完成營業額482.37億美元,外派勞務超過154萬人次。
第五,多雙邊經貿合作成就矚目。
我國主張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通過和平協商解決經濟貿易爭端,使得我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取得較大進展。我國積極參與亞太經濟組織會議和亞歐會議,推進亞太地區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和亞太、亞歐經濟技術合作。國家和政府的領導人多次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和亞歐會議並發表講話,體現了我國堅持改革開放、重視同各國和地區發展經濟貿易關系的基本立場,得到了亞太、亞歐地區及至全世界的病房關注和贊賞;我國與美國、日本、歐盟等主要經濟貿易夥伴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雙邊關系也不斷加強,贏得了發展國民經濟、加快現代化進程的良好國際環境
5、外貿貼紙投放市場的意義
1,市場環境的復雜性以及語言和習俗的差異性是海外廣告中最難克服的;
2,海外廣告的市場范圍廣而多元。
二,海外廣告的意義是什麼燃皮?
1,開拓產品的國際市場,塑造品牌形象;
2,促進全球經濟的活躍與發展,推進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皮滾差
3,促進國際商品信息的交流和國際新產品的研發;
4,配合商品出口貿易計劃的實施,增強國際貿易的競爭能力,提升國際經濟地位與經備皮濟實力。
6、外貿企業為什麼要開拓新興市場
成熟的市場一般需求比較穩定,增長潛力不大。價格比較透明,利潤不高。主要是靠走量了。
一個企業要發展,就要靠開發新興的市場,新興市場的利潤率比較高,但需要慢慢培養,量才能上來。
7、開拓國際市場外貿人應該做什麼?
作為企業的戰略性計劃,拓展國際市場應當受到最高管理層的重視,並建立相應的預算、工作部門、支持部門。 對於業務人員要了解國際市場,同時更要了解自己企業情況和產品情況。許許多多的外貿業務人員都在問如何找客戶,其實客戶就是你自己。從自己出發審視你銷售的產品。你的產品有哪些特點,用在哪些公司、部門、設備、產品上,做到知己知彼中的知己。先在內功上多努力,不能說遇到了顧客還不知道自己產品有幾個類型,許多貿易人員實際對自己的產品僅僅停留在了解而已的階段。所以,我仍然花篇幅要求大家在自己產品上下工夫。 開拓國際市場其實是個非常簡單的事情。和中國企業不同,歐美等發達國家由於多年的競爭和淘汰,從事某類產品的公司非常有限。從公司戰略的角度來說,應該根據過去出口經驗先劃分勢力范圍,可以用洲為標界,從中標明最大競爭者、最大貿易商、最主要市場。一步一步細分下去。當然,作為貿易人員可以選一個國家建立這樣一個體系作為情報服務的基礎。 之後,開始和你列名的企業進行聯系。我們成為掛名活動。你必須讓你的客戶知道在中國的某個城市有一個公司在做這個產品。可以通過發傳真,發電子郵件,發名片,發產品樣本,甚至拜訪他們。這個時候要注意記錄和後續跟蹤,不能說我發了一個郵件就沒有消息了。要持續,畢竟世界上在那個國家、在那個城市就這么一個公司做這個產品的貿易活動。應該說一個國家都會有一個你可以找到的公司,那麼你至少也可以遇到30個貿易潛在合作的夥伴。要記住他們的名字,一定要和本人進行聯系。許多人都在用Dear Sir.這是個最沒用的詞,中文叫「敬啟者」。既沒有溝通也沒有尊敬。哪怕是「Trading Manager」都會讓人感到舒服些。 參加國際展覽會。外貿人員重要的市場拓展是參加國際展覽會,一方面是企業形象的宣傳,一方面是和顧客最直接的溝通。你可以直接從參展的人群中見到你的顧客,了解你顧客的想法和要求,也會知道你競爭對手的情況。一個優秀的口語將為你在顧客處留下好印象。平時要積極的聯系。一個好的外貿銷售應該會兩國以上的外語。 建立你的客戶檔案。擁有了你的客戶檔案後,要持續溝通,電話,傳真,郵件,聖誕賀卡,只要你持續從事這個行業,你就要想著你的客戶,要關心你的客戶,他/她的公司和家人。至少許多公司是這么關心我的。 建立你的信譽。要說到做到。盡管你非常想達成合同,但是你知道企業不能按期生產,那麼你要告訴你的顧客,在這個定單中的數量是不能完成的,你能按時守質完成的數量是XXX。不要怕失去這個合同,失去一個合同不能比失去一個客戶對你的信任更重要。堅持原則,樹立你的企業形象。 如果你的產品在某一地區銷售很多,要經常統計,並給予銷售公司以更多的優惠。要知道你的顧客利潤高了,對你的定單將穩定增加。幫助你的顧客發展也是外貿業務人員的工作之一。長久的合作是最重要的。許多外貿公司的利潤率低於5%,但多年穩定就是這個道理。 慢慢開展工作,按部就班不急於求成將使你成為一個偉大的外貿人員。
8、開展國際貿易必要性?
轉載了其它網友的文章給你,供參考.國際貿易的發展利益,是指貿易帶動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利益。本文概述了國際貿易發展利益理論的演變,並對各種理論進行了評析,繼而對國際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現實機制,作了較為系統深入的分析。作者認為,要使國際貿易起到帶動經濟發展的作用,需要具備一定的國際國內條件,特別是要具備必要的市場經濟發展的條件。
國際貿易的利益大致可分為兩類:國際貿易的靜態利益和國際貿易的動態利益。所謂靜態利益,是指開展貿易後,貿易雙方所獲得的直接的經濟利益,它表現為資源總量不增加、生產技術條件沒有改進的前提下,通過貿易分工而實現的實際福利的增長。所謂動態利益,是指開展貿易後,對貿易雙方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所產生的間接的積極影響。靜態利益偏重於一國通過貿易所獲得的消費方面的好處(當然,這種好處與分工後生產力的提高有關),而動態利益則注重於開展貿易後對生產的刺激作用以及對社會生活的其他諸方面的積極影響。如果說,靜態利益是直接的貿易利益,那麼,動態利益就是貿易帶動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利益。本文擬就國際貿易的發展利益以及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現實機制和條件等問題,作一深入分析。
一、國際貿易發展利益理論的演變
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為自古典學派以來的歷代經濟學家所重視。他們常常是自由貿易的熱烈擁護者,極力宣揚擴大國際貿易的優越性。在他們的著作中,不僅令人信服地論證了貿易的靜態利益,而且還包含有豐富的關於國際貿易動態利益(亦即發展利益)的思想。最早涉及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相互關系的問題的,應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他提出的動態生產率理論和「剩餘產品出口」(VentforSurplus)模型,對以後的理論發展有重要影響。斯密認為,分工的發展是促進生產率長期增長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則受到市場范圍的強烈制約。對外貿易是市場范圍擴展的顯著標志,因而對外貿易的擴大必然能夠促進分工的深化和生產率的提高,加速經濟增長。斯密的這些論述包含了國際貿易具有帶動經濟增長作用的最初思想。斯密的「剩餘產品出口」理論更是著眼於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他首先假定一國在開展國際貿易之前,存在著閑置的土地和勞動力,這些多餘的資源可以用來生產剩餘產品以供出口,這樣貿易就為本國的剩餘產品提供了「出路」。他寫道,對外貿易可以「給國內消費不了的那一部分勞動成果開拓一個比較廣闊的市場。這就可以鼓勵它們去改進勞動生產力,竭力增加它們的年產物,從而增加社會的真實財富與收入」。這種剩餘產品的生產不需要從其他部門轉移資源,也不必減少其他國內經濟活動,因而出口所帶來的收益及換回的本國需求的產品,也沒有機會成本,因而必然促進該國的經濟增長。需要說明的是,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是以國內充分就業和一般均衡為前提的,因此,出口部門的擴張是通過從進口替代部門轉移資源來實現的,涉及進口替代部門縮減,就這一點而言,並不必然得出經濟總量同時增長的結論。因此,「剩餘產品出口」理論可與比較成本說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