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貿前沿 » 2017外貿政策措施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2017外貿政策措施

發布時間: 2023-04-09 21:01:16

1、2017年及以後外貿會是怎樣形勢

一、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

全球經濟復甦依然脆弱。2017年,世界經濟仍處於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深度調整階段;

國際貿易格局繼續深刻演變。隨著主要經濟體結構調整的進行,全球價值鏈進入重構期,「消費國—生產國—資源國」為核心鏈條的全球貿易大循環發生重大調整,經濟全球化路徑深刻變化;

「逆全球化」升溫、國際貿易投資環境惡化;

二、外貿發展下行壓力仍然較大

國際市場需求疲弱。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投資活動低迷,對能源資源、中間產品、機械設備的需求不振,使得投資品國際貿易增長顯著放緩;

外貿傳統競爭優勢繼續弱化。中國外貿傳統競爭優勢正在減弱,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形成,正處於「青黃不接」階段,產業發展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雙頭擠壓」;

三、外貿發展新動能加快積聚

外貿新優勢正在加快培育。中國外貿企業自主開拓國際市場能力進一步增強;

外貿穩增長調結構政策效力日益顯現;

外貿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因此,2017年,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復雜,但也正處在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關鍵階段,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隨著外貿穩增長調結構相關政策持續落地生效,進出口企業轉型升級進程加快,2017 年中國外貿佔全球市場份額有望保持基本穩定,貨物進出口大國地位繼續得以鞏固,質量效益繼續提升,貿易結構繼續優化。


2、商務部:確保穩外貿政策盡快落地見效,可以推動外貿保穩提質的措施有哪些?

首先是保障外貿企業的生產經營。完善全省外貿百強企業聯系機制,強化外貿重點企業直報制度,跟蹤解決企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幫助受疫情影響的外貿企業盡快復工達產,確保外貿供應鏈穩定。加強商務、工業和信息化、交通運輸、海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衛生等部門的協調配合,實現重點外貿企業信息互通。

其次是在財稅金融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擴大出口信用保險短期保險特別是中小微外貿企業保險規模,進一步擴大承保范圍,縮短理賠時間。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不盲目拒貸、退貸、斷貸、壓貸,滿足外貿企業合理資金需求。整理出急需資金的中小微外貿企業名單,給予重點支持。擴大信用保險保單融資規模。對外貿企業,加大匯率避險和跨境人民幣結算的宣傳培訓力度。引導跨境電子商務企業用好現行出口退稅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跨境電子商務相關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

者是積極優化作業流程。進一步縮短國際班輪輪候時間,不得增加層數,不得出台影響國際集裝箱班輪靠泊作業效率的措施。積極發展多式聯運,繼續深化國家多式聯運示範工程建設,重點發展海鐵聯運、公鐵聯運,增加點數和線路。四是加強口岸機場海關和經營者保護,用好航空貨運能力,保障重要零部件、設備和產品運輸。

然後是幫助外貿企業搶訂單,拓市場。主要包括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擴大二手車出口業務、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提高市場采購貿易發展水平等四項措施。推動跨境電商企業品牌化發展,積極研究將跨境電商品牌納入江蘇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國際知名品牌。

3、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是什麼

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有出口退稅,出口補貼,一帶一路,自貿區等等,都是為了企業能更好的發展外貿採取的政策措施

4、2017年前三季度我國對外貿易、外匯儲備情況如何?

北京10月26日信息,商務部今天上午召開發布會,介紹2017年前三季度消費、投資、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拉動情況。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指出,前三季度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逐步健全,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列。

高峰表示,從今年前三季度商務運行情況來看,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協調拉動作用馬力強勁。

前三季度,在消費方面,我們大力推進流通現代化,推動電子商務和實體商業協同發展,積極引導擴大消費。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3萬億元,同比增長10.4%。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4.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8個百分點,消費繼續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

在外貿方面,我們深入落實外貿穩增長調結構政策措施,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幫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前三季度,我國進出口20.29萬億元,同比增長16.6%。1-8月,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3.06萬億元,同比增長9.8%。對外貿易增速高於同期經濟增速,外貿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進一步提升。

在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方面,我們落實國家利用外資重大政策,進一步擴大開放,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穩定了外國投資者信心。我國實際利用外資6186億元,同比增長1.6%。外資更多流向高新技術產業,高技術製造業、高技術服務業利用外資分別增長27.5%和24%。與此同時,我們有效遏制非理性對外投資,引導企業聚焦投資實體經濟,防範對外投資風險,通過對外投資帶動國內產業轉型升級。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貿易強國建設。下一步,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做好國內外貿易和雙向投資工作,為促進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協調拉動經濟增長作出更大貢獻。

5、論述國家實施貿易政策的措施有哪些

對外貿易政策有自由與保護之分,縱觀各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歷史,基本上都經歷了由保護到自由再到保護的過程。中國外貿政策的發展演變過程也始自保護貿易政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中國對外貿易政策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存在不同的特點,理論依據也在不斷地更新,具體的貿易措施在不斷改進和完善,對外貿易的國別和區域政策開始逐漸得到重視。

根據經濟發展階段以及面臨的國內外形勢的不同,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劃分為四個階段:(1)1949-1978年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家統制型的封閉式保護貿易政策;(2)1978-1992年改革開放後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下的國家統制型的開放式保護貿易政策;(3)1992-2001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入世前具有貿易自由化傾向的保護貿易政策;(4)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後的逐漸與wto規則相適應的規范的公平與保護並存的貿易政策。

一、建國後改革開放之前的國家統制型的封閉式保護貿易政策(1949-1978年)

1949年9月通過的政協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中國對外貿易政策是「實行對外貿易的管制,並採用保護貿易政策」,明確指出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保護傾向。同時,由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經濟封鎖和禁運政策,使得自力更生和自給自足成為中國發展經濟的指導思想。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選擇了在資金短缺的經濟中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戰略,使對外貿易成為調劑餘缺的手段,對外貿易政策的目標就是換取進口必要機器設備所必須的外匯,基本上忽略了對外貿易的效率原則。

在這個階段,中國執行的是國家統制型的封閉式保護貿易政策。具體而言,在對外貿易體制上建立了傳統的「高度集中、獨家經營、政企合一」的形式,完全由政府來取代市場進行資源配置;在政府的對外貿易管理手段上,基本以行政計劃為主,主要靠計劃和數量限制來直接干預進出口,不參與世界性的貿易組織,很少進行雙邊經濟貿易合作(除了早期與蘇東國家之間的經濟來往);同時對外貿易的目的主要是創匯,為滿足必須的進口對外匯的需求,而採取人民幣幣值高估以及外匯管制的匯率政策(從中國對外貿易的數據來分析,人民幣幣值高估實際上鼓勵了進口,抑制了出口,導致建國後20年中出現進口贏利,出口虧損的局面)。

在對外貿易戰略方面,中國此時基本上採取的是「進口替代」戰略。在1960年之前選擇的進口替代行業基本上是重工業,這與中國當時的工業化戰略是相輔相成的,隨後才開始有計劃地引進部分基礎工業。但是,與拉美國家的經歷相同,完全的進口替代政策也導致國際收支狀況日益惡化,外匯收不抵支;引進的技術和設備消化吸收不良;企業缺乏發展的動力,即使是先進技術設備的引進,一段時間後,又成為落後。

在此階段,政府也採取進行進出口管制、徵收關稅、海關監管和商品檢驗等具體的貿易措施。制訂關稅政策的目的是「保護國家生產」和增加財政收入,保護國家生產就是用較高的關稅稅率加重進口商品的成本,以保護中國已有一定基礎的手工業和輕工業產品以及其它新興工業產品的正常生產和發展,不致遭受外來商品的競爭。

二、改革開放後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下的國家統制型的開放式保護貿易政策(1978-1992年)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對外貿易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指導思想。由於經濟體制從嚴格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商品經濟體制,使得中國對外貿易政策開始變化。這一階段對外貿易政策的主要標志有兩個,一是1982年1月黨中央書記處會議,它為對外經濟工作確定了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二是1986年「七五」計劃的公開發表,為對外貿易戰略設計了明確的藍圖。此外,中國在1986年7月正式向關貿總協定(gatt)遞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制度備忘錄》,提請恢復中國在gatt的創始締約國地位。

根據外貿體制改革的力度,可以把這一階段區分為1978-1987年、1988-1992年兩個時期。前一時期是改革初期,對外貿易體制改革主要體現在下放對外貿易經營權,開始工貿結合的試點,簡化對外貿易計劃的內容,並實行出口承包經營責任制度。後一時期的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重點則體現在外匯管制制度的放寬、出口退稅政策的實行、進出口協調服務機制的建立、開始鼓勵發展加工貿易。

對外貿易政策著重體現在獎出限入的政策上:(1)採取出口導向戰略,鼓勵和扶持出口型的產業,並進口相應的技術設備,實施物資分配、稅收和利率等優惠,組建出口生產體系;實行外匯留成和復匯率制度;限制外資企業商品的內銷;開始實行出口退稅制度;建立進出口協調服務機制等一系列措施。(2)實施較嚴格的傳統進口限制措施,通過關稅、進口許可證、外匯管制、進口商品分類經營管理、國營貿易等措施實施進口限制。(3)鼓勵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鼓勵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和引進先進技術。

比較優勢理論逐漸成為中國開展對外貿易的理論基礎。中國對外貿易國別結構和進出口的商品結構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中國出口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的主要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品。與改革開放前相比,這一階段的對外貿易政策更注重獎出與限入的結合,實行的是有條件的、動態的貿易保護手段,因此稱此階段的對外貿易政策為國家統制下的開放型保護貿易政策。

三、入世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有貿易自由化傾向的保護貿易政策(1992-2001年)

1992年10月後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對外貿易政策開始進行廣泛的改革。

中國在進口限制方面的改革包括:(1)對關稅政策進行調整,1992年1月1日採用了按照《國際商品名稱和編碼協調制度》調整的關稅稅則,並降低了225個稅目的進口稅率。其後進行多次的關稅下調,到1996年中國的關稅總水平已經下降到23%。(2)減少、規范非關稅措施,包括進口外匯體制的改革,實行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大量取消配額許可證和進口控制措施,配額的分配也轉向公開招標和規范化分配製度。(3)依據gatt/wto的規則對中國的涉外法律體系進行完善,其中包括建立了大量的技術法規、反傾銷條例等。

在出口促進方面的改革包括:(1)繼續執行出口退稅政策;(2)成立中國進出口銀行,扶持企業的對外出口;(3)採取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4)成立各類商會和協會,並積極組織和參與國際性貿易博覽會和展覽會等;(5)大力發展出口援助等。

在這個階段,中國政府幹預對外貿易的目的盡管與改革開放前不同,但是依然受到古典重商主義觀念的影響,奉行「順差就是成績,順差就是目的」的「順差至上」的重商主義思想,不遺餘力地從事賠本出口創匯。這種觀點應該說沒有脫離中國的傳統經濟思想——「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等保守的觀念。但是,長期的越來越大的貿易順差雖然給中國帶來了某種程度的「放心」,也為中國「創造」了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

這10年中,中國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基本指導理論實際上就是比較優勢理論,而且從靜態比較優勢理論開始向動態比較優勢理論轉移。根據靜態比較優勢理論,或者說是外生比較優勢,中國是勞動力豐裕的國家,有數字表明,中國勞動力的年均工資大約為1371美元,是美國勞動力年均工資的2.2%。所以中國大力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並鼓勵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產品。自1996年開始中國的機電產品出口取代了傳統的紡織品成為最主要的出口產品,表面上看中國已經走出了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這個圈子。但是,因為90年代全球經濟增長,以及經濟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的全球生產鏈的轉移,使得中國成為全球生產中的一環,跨國公司進入中國主要進行的資源配置就是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這里所說的廉價勞動力不等同於簡單勞動力,它包括跨國公司廉價地在中國僱傭高級技術人員和知識人員。這一點表現在兩點上:一是中國的出口貿易方式主要是以加工貿易、代工貿易為主,二是三資企業出口比重逐年在上升。

四、入世後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走向(2001年以後)

2001年12月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為履行入世的承諾,以及適應新的國際經濟環境,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出現了大幅度的調整。對外貿易政策目標已經成為:促進對外貿易發展,構造有利於經濟均衡發展的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的持續升級,推動中國經濟在適度內外均衡基礎之上高速發展。由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國別結構以及所處的國內外政治經濟關系,決定著對外貿易政策的取向。

自1996年開始,機電產品的出口就已經占據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第一位,但主要的出口方式是加工貿易或代工貿易,而且三資企業在進出口總額中所佔的比重在逐年上升,再加上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仍然不高,所以對外貿易政策的選擇應傾向於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或者中國國內產業結構優化。

中國主要的貿易對象是美國、日本、歐盟、東盟和韓國,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也主要來自這些國家或地區,因此,中國對外貿易政策必須根據這些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情勢的變動而有所變動。例如,在美國、日本以及歐盟對中國的匯率制度提出質疑和責難之時,為了保持國民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可能從其他的對外貿易措施上進行協調。

另外,針對國際社會中區域集團化的傾向,中國在近年也開始逐漸通過雙邊和多邊磋商參與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之中,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發展創造良好的周邊環境和國家環境。例如中國與東盟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區意向協定,積極開展湄公河流域經濟合作等等。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固然能夠給中國經濟發展和中國企業的成長帶來相當大的好處,但是獲得好處的同時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也就是中國對世界貿易組織及其成員的承諾。從現有的資料和兩年的發展來看,中國議定書中有三方面的內容將對中國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第一是特別產品保障措施條款,印度和美國已經對中國使用過此條款;第二,在進行反傾銷調查等程序時,在中國入世15年內wto成員依然可以將中國等同於非市場經濟國家看待;第三,入世後8年內每年對中國的貿易政策進行審議。

這些都意味著中國對外貿易政策會出現大幅度調整。例如農產品貿易方面的政策,中國入世議定書中規定「中國應該執行中國貨物減讓和承諾表的規定,以及本『議定書』中具體談到的農產品的那些規定。在這方面,中國不得保持或採取對農產品的任何出口補貼。中國應按『過渡期內審議機制』規定將農業部門的國有企業(不論是國家級還是地方級)與農業部門用作經辦國家壟斷貿易的其他企業之間,或者上述各企業相互之間的財務或其他轉移,做出通知。」從這些條款可以看出,中國農產品的出口補貼政策已經無法使用,根據wto農業協定,中國對農業的扶持政策只能從國內支持上出發,或者說只能採取「綠箱措施」和「黃箱措施」。對於農產品的進口,中國已經約定關稅稅率和關稅配額,但是,根據wto的若干例外條款——如國家安全例外、環境例外和國際收支例外等,可以採取一些臨時性的限制措施,但前提是符合wto的例外規定。

各國制定對外貿易政策時主要考慮國內的政治經濟狀況,國際經濟環境以及各主要貿易對象國的政治經濟狀況,和本國參加的國際或區域性經濟組織的要求。對於中國來說,國家安全、可持續發展應該是考慮對外貿易政策的重要因素。由於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納入了全球生產鏈、資本鏈、產品鏈的環節,中國依靠傳統的勞動力比較優勢已經不能維持長久的優勢,因為勞動力比較優勢極容易為它國取代,或被機器節約。從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的經驗出發,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指導理論應該從傳統的外生比較優勢理論轉移到內生比較優勢,從靜態比較優勢轉移到動態比較優勢。

簡而言之就是:首先,認識到比較優勢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形成的,所以政府可以採取各種措施來扶持比較優勢產業的形成;其次,比較優勢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在整個的生命周期中,產品和技術會從知識密集型轉移到資本密集型再到勞動力密集型,所以一國在某種產品和技術的生產上是不可能永遠具備比較優勢的。這就意味著,每個國家都必須在產品和技術的創新與模仿上做文章,而且根據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可以知道,要素越是高級、專業,其帶來的競爭優勢或比較優勢就越持久,企業自身管理和競爭情況也可以帶來強大的競爭優勢。因此,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的選擇就應該圍繞培養更持久的競爭優勢或比較優勢,換句話說,就是斟酌採取某些戰略性貿易政策。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開始從自由貿易或貿易自由化傾向逐漸轉向「公平貿易」政策的實行。所謂「公平貿易」主要是指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必要時採取反傾銷、反補貼或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貿易救濟措施以恢復市場的可競爭性。wto的規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了美日歐的這些做法,因此,中國在入世之後的對外貿易政策必須加強這方面政策措施的改進與完善,防止本國產業和企業或產品在遭受類似的損害之時無法可依,在遭遇貿易對象國的指責時無以回應,當然首要的還是《反壟斷法》出台。

綜合來說,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趨向應該是依據wto的基本原則以及例外條款,以國內經濟發展要求為基礎,在兼顧區域經濟發展的利益上進行完善,傾向於採取開放型的公平與保護並存的貿易政策。

6、珠海橫琴自貿區稅收優惠政策

政策一:鼓勵類企業享受15%企業所得稅優惠
政策二:總部經濟政策獎勵
政策三:產業培育和扶持辦法
政策四:橫琴新區促進科技創新的補充措施
政策五:促進橫琴廣告業發展若干措施
政策六:橫琴新區2017年外貿扶持政策
第二部分:人才及配套政策
政策七:特殊人才獎勵
政策八:港澳居民個稅補貼政策
政策九:精英人才住房保障
政策十:產業配套租賃住房
政策十一:創新型企業(機構)辦公場地優惠
政策十二:橫琴新區博士後管理工作暫行辦法
政策十搜高三:橫琴新區產業辦公用房扶持暫行辦法
第三部分:金融相關政策
政策十四:橫琴新區促進股權投資基金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政策十五:橫琴新區促進融資租賃業發展試行辦法
政策十六:橫琴新區鼓勵和促進企業上市專項扶持辦法
政策十七:橫琴新區創新金融總部企業認定辦法
政策十八:橫琴新區促進金融教育培訓產業發展扶持暫行辦法
收優惠政策:
(一)除相關規定明確不予免稅或者保稅的貨物外,對從境外進入橫琴新區與生產有關的
貨物實行備案管理,給予免稅或者保稅謹敬:
(二)除相關規定明確不予退稅的貨物外,內地與生產有關的貨物銷往橫琴新區視同出口,
按規定實行退稅:
(三)對橫琴新區企業之間貨物交易免徵增值稅和消費稅;
(四)在制定產業准入和優惠目錄的基礎上,對橫琴新區符合條件的企業減按百分之十五
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五)國家和省批世晌尺準的其他稅收優惠。
《海關總署關於支持橫琴新區開放開發的意見》的第四項為實施稅收優惠政策,支持橫琴
新興產業發展,共包括三條措施:
一是實施保稅、 免稅政策。海關支持廣東省政府促請國家主管部門盡快牽頭研究明確免稅
或保稅貨物的范圍,制訂不免稅或保稅的貨物清單。對從境外進入橫琴與生產有關的貨物給予
免稅或保稅,支持橫琴加快發展旅遊休閑、商務服務、金融服務、文化創意、中醫保健、科教
研發和高技術等產業。
二是實施「企業自主選擇應稅貨物狀態"政策。對橫琴保稅加工貨物銷往內地,試行按其對
應進口料件或按實際報驗狀態徵收關稅的政策,促進橫琴高新技術等保稅加工產業發展。
三是實施出口退稅政策。對內地與生產有關的貨物銷往橫琴視同出口,按規定實行退稅。
法律依據
(一)《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財稅〔2022〕3號)
(二)《廣東省財政廳 國家稅務總局廣東省稅務局轉發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粵財稅〔2022〕1號)

7、上半年我國外貿形勢總體怎麼樣?

在7月31日之前,總體看,投資環境不斷改善。4月,新設遼寧等7個自貿區,自貿區總數達11個,形成東中西全方位制度創新的開放格局。6月,印發2017年版自貿區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減少27項限制性措施。

2017年上半年我國外貿形勢總體較好,進出口總額達到13.14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9.6%,扭轉了過去兩年下降局面。其中,出口同比增長15%,進口同比增長25.7%。

除了國際市場回暖、去年同期基數較低,錢克明表示,外貿實現回穩向好還取決於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2013年以來,16個促進外貿發展的政策文件陸續發布,包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減輕企業負擔、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等。

上半年利用外資總規模4415億元人民幣,基本穩定。同時,結構進一步優化,高技術製造業、高技術服務業利用外資分別增長11%和20%。

外資在華發展信心增強。大多數外企在華運營情況良好,投資充滿信心。7月,上海美國商會發布2017年中國商業報告顯示,2016年,77%的受訪美國企業在華實現盈利,比2015年上升6個百分點。

去年一些企業非理性對外投資問題比較突出,對此,商務部會同相關部門開展了真實性、合規性審核,指導對外投資企業增強風險防範意識,促進對外投資健康規范發展。上半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3311億元,下降42.9%,非理性對外投資得到有效遏制。

從對外投資國別看,我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僅下降3.6%,低於總體對外投資降幅。企業更加重視實體投資,對境外製造業投資降幅小於對房地產、文化體育娛樂產業的投資。一批並購項目順利實施,特別是大的並購項目。

上半年對外投資出現下降,怎麼看?隆國強說,一個國家對外投資的短期波動很常見,要以平常心看待。

中國政府對跨境投資進行適當管理和規范引導十分必要。宏觀上看,任何一個國家都要避免跨境資本流動的「大進大出」。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保持金融穩定、避免金融風險至關重要。微觀上來看,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歷史短、經驗不足、人才不足,前些年對外投資有很多教訓,政府對這些企業適當提醒引導,有助於企業更加全面評估規避對外投資風險。

8、我國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1、面臨內外多重壓力:

2013年,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可能略好於2012年,但國際國內的風險因素疊加仍將對我國外貿發展造成較大壓力,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一是外需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緩解。在世界經濟復甦態勢疲軟、風險持續高企的情況下,我國出口企業訂單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短單、小單多,長單、大單少的局面還將持續。

二是貿易摩擦的影響持續加大,中國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三是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任務更加緊迫。中國要素成本上升較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製造業的成本競爭力。隨著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國外貿難現前些年的持續高速增長。

2、外需改善不明顯:

世界經濟已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低速增長態勢仍將延續,經濟回升的基礎並不穩固,對我國外貿利好作用有限,預計外需的改善並不明顯。

隨著國家穩增長和促外貿一系列政策效果的逐步釋放以及後續配套政策的陸續出台,預計2013年我國出口增速有所回升,但難有大幅改善,仍將遠低於過去10年的平均增速,進口增速將有所提高。

2013年上半年外需狀況難有明顯改善,外貿將基本延續2012年的低速增長態勢。其間因美國財政懸崖問題、我國春節等因素影響,外貿增長會出現暫時性波動。2013年三、四季度,全球不確定因素若轉為明朗,我國外貿增速有望繼續提高。

3、出口上升空間有限:

國際經驗表明,中國出口的高增長可能已觸及「天花板」(一國出口金額佔全球GDP的比重不超過3%,一國出口金額全球佔比不超過10%)。這意味著我國出口高速增長傳統模式的黃金期已過,中長期內出口增速上升空間有限,將在低水平企穩。

展望2013年,美、歐等發達國家私人與公共部門去杠桿的過程中,必然伴隨對其逆差的糾正。對應地,中國和其他新興工業國貿易順差將隨之減少。我國出口競爭力正處在穩步下滑通道之中,以大宗商品進口為主的一般貿易逆差將持續擴大,總體順差將呈收窄趨勢,貿易順差佔GDP的比例將進一步下行。

2013年,國際環境倒逼我國要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外貿發展方式轉變。要由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結構轉變,擴大高新技術產業的外向程度。

培育品牌、營銷網路和研發設計,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要繼續穩定和擴大中國出口在國際市場中份額,發揮進口對結構調整的支持作用,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8)2017外貿政策措施擴展資料:

對外貿易的注意事項:

1、外貿洽談前期,製作形式發票用於報價、交易參考或客戶申請進口許可等。

2、交易確認以後,製作外貿合同。

3、准備交貨的時候,製作商業發票、裝箱單、核銷單、報關單,申請商檢通關單等報關出口。

4、報關後海關退返核銷單、報關單的收匯聯與核銷聯等。

5、交貨付運後,得到提單(有時是直接做電放提單)。

6、如果付款方式是信用證等方式付款, 需要製作、申辦、整理客戶所需的全套單據,如發票、裝箱單、商檢證、產地證、受益人證明等等以收取貨款。

7、憑收匯銀行水單、核銷單、報關單核銷聯等辦理核銷與退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