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貿前沿 » 2012中國對外貿易順差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2012中國對外貿易順差

發布時間: 2023-04-04 01:38:18

1、中國貿易不平衡的原因

1中國貿易平衡狀況的歷史演變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從貿易逆差向持續順差轉變的一個過程,從中國統計年鑒中收集到自1978—2012年進出口差額數據,利用Excel製作出條形圖和線形圖,橫坐標表示年份,縱坐標為進出口差額。如圖:大致可以把我國貿易狀況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一)1978年—1989年,此時的中國經濟剛處於起步階段,貿易逆差為主階段。

在這個階段的12年中有10年處於逆差狀態,累計逆差46840百萬美元,年均逆差3900百萬美元。

(二)1990年—1994年,貿易順差逐步發展階段。

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對外貿易逐步增加,在這個階段,除1993年出現12220百萬美元的逆差外,均為貿易順差,累計順差14380百萬美元,年均順差2876百萬美元。

(三)1995年—2006年,貿易順差高速增長階段。

該階段,貿易順差持續增長,1995年—2006年的12年間累計順差高達495900百萬美元,年均順差41325百萬美元。顯然,自改革開放以來,巨額的出口貿易順差,大大的拉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四)2007年—2009年,貿易順差緩沖階段。

在這一階段里,我國處於貿易順差的環境中,但是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進出口貿易差額在2011年相對有所下滑。在這三年裡累計順差達到758145百萬美元,年均順差252718百萬美元。雖然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是我國的累計順差以及年均順差仍在增長。

(五)2010年以來,貿易順差繼續高額增長。

走出了金融危機的影響後,我國貿易順差繼續快速整張。在2011年—2012年,貿易順差額達到了148.68%的增幅。縱觀我國自改革開放35年來貿易平衡狀況,我國貿易順差呈現出波動增長的情況,每年的貿易順差增幅大致為向上增長的趨勢,這也表明了我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程度的加大。

2中國貿易失衡的原因分析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逆差到順差。並且從1995年後,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情況。針對這一現象,並結合我國的國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了我國貿易失衡的原因。

2.1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

從我國的貿易產品上來看,我國主要出口鋼鐵﹑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進口主要以農產品﹑高科技產品等技術密集型產品,我國的這種貿易格局是由於各個國家的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導致的。生產要素是一個國家﹑一個企業或一個經濟活動組織從事生產活動時的各種投入。根據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一個國家或地區應該出口那些在生產中密集使用該國最豐富生產要素(資源)的產品(即使用廉價要素比例大的產品),而進口那些在生產中密集使用該國最稀缺資源的產品。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我國的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而且廉價,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而歐盟核心成員國和美國均屬發達國家,人口相對稀少,但是資本和技術相對豐裕。因此需要進口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據商務部統計,2006年我國對美國出口的亂緩野商品主要集中在鍋爐零件﹑光碟驅動器等技術含量較低的機電哪扮產品和玩具鞋靴﹑服裝等生活消費品,而美國向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為航空器﹑光學儀器﹑大規模集成電路﹑高級晶體管等高技術產品。當然,我們也可以從這樣一個例子來分析這樣一點,美國蘋果手機零部件的生產大都設置在發展中國家,例如中國和印度,因為相比較來說,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很豐富,而且付給工人的工資相對也較低,所以發達國家將工廠設在發展中國家以獲取利潤。嘩喊顯然,中美﹑中歐貿易的商品結構符合國際分工及資源稟賦理論,各自在相對資源比較豐富的產業上形成順差。

2、為什麼我國2012年國際收支沒有呈現雙順差

縱觀2012年的國際收支情況,歷經十餘年的「雙順差」現象不復存在,中國國際收支出現「經常項目順差、資本與金融項目逆差」搭配的新格局。
國家外匯管理局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年,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1931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168億美元,國際儲備資產增加966億美元。
「2012年國際收支交易總規模較2011年增長6%。國際收支狀況繼續改善,初步形成『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的國際收支平衡新格局,外匯儲備增長明顯放緩。」外匯局對此指出。
經常項目盈餘收窄 投資收益逆差
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國際收支總順差1763億美元,下降56%,大大低於2007年~2011年年均順差4552億美元的規模。
根據外匯局數據測算,我國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為2.3%,已處於國際認可的合理范圍之內。一般而言,這一比值反映經常項目是否出現過度盈餘,國際上通常認為低於4%是較為合理的區間。我國這一比值曾在2007年達到10.1%的高峰,印證了此前中國國際收支出現過度的貿易盈餘。而此後數年,該比值逐步回落。
外匯局指出,2010年~2012年我國經常項目順差佔比的下降,主要體現了國內經濟發展中的一些結構性變化。
「我國經濟增長更多依靠內需拉動,推動了進口增長。」外匯局稱,「其次,我國更加註重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態環保,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上升加大了出口企業相關成本。」
根據外匯局統計數據,2005年~2011年,我國對外投資收益率均值為3.3%;美國這一比率為4.3%,德國和日本分別為3.8%和3.4%。
業內也有觀點認為,我國投資收益差額為負,原因不在於對外投資回報太低,而是利用外資成本較高,這反映了我國對外金融資產負債狀況的結構性差異。
「投資收益出現逆差可能有很多種情況,一方面可能有一部分投資收益當年期沒有迴流。」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稱,「另一方面主要是由於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收益低於外資對華投資收益,這種情況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存在。」
而從收益項目的最新變動情況來看,2012年投資收益項目逆差421億美元,下降40%。
對於下一階段的經常項目管理政策趨向,外匯局指出,需要按照「擴內需、調結構、減順差、促平衡」的思路,建立健全可持續的國際收支平衡機制。
亞洲金融危機以來資本項目首次逆差
去年,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出現168億美元的逆差,這是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首次逆差。全年跨境資本流向改變了單邊流入的格局,開始呈現明顯的雙向變化。
外匯局指出,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主要是非直接投資項目逆差較大,反映了境內主體境外資產運用的增加和對外負債的減少。
宋泓認為,資本項目出現逆差很重要的原因是藉助人民幣升值,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增加,並且隨著歐債危機的不斷發酵,國際市場上的一些投資機會對中國企業很難得,因此出現了比較集中的企業對外投資現象。
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其他投資項下凈流出2600億美元,上年為凈流入87億美元。其中,其他投資資產凈流出(即對外資產增加)2316億美元,其他投慎配資負債凈流出(即對外負債減少)284億美元。
另一方面,從銀行信貸收支的數據看,2012年銀行新增各類外匯存款1314億美元,除部分發放境內外匯貸款外,其餘均由銀行用於境外放款和投資。
外匯局認為,其他投資對外資產增加和外匯存款的增加,體現了藏匯於民的積極成果。而去年8月外匯局曾正式發文終結強制結售匯制度,允許企業和居民自主保留合法取得的外匯收入。
對此,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指出,此類現象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藏匯於民的過程和效果,但也可能是因為一部分外匯沒有上繳到外匯管理局統籌管理,短期內由企業或正明個人持有。
對於下一階段的資本與金融項目形式,外匯局指出國內外經濟和金融運行企穩,將有利於穩定我國外部需求,吸引長期資本流入,主要發達經濟體繼續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境內外正利差將刺激套利資本流入我國。
「下一階段將把利用外資與對外投資結合起來,支持企業『走出去』,寬清指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外匯局指出。

3、中國對外貿易順差有哪些益處?麻煩告訴我

1.貿易順差促進經濟增長。首先,經常項目貿易順差刺激經濟增長。一是經常項目貿易順差刺激國內總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經常項目貿易順差主要源於凈出口的增加,是中國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迅速增加的結果,凈出口增加使得國內總需求擴張,國內總需求擴張促進了國民經濟增長。二是凈出口的乘數效應擴大了經濟增長的規模。經常項目貿易順差主要是凈出口增加的結果。凈出口的增加具有外貿乘數效應,在外貿乘數的作用下,經 濟增長的規模數倍於凈出口額,大於好亮芹經常項目貿易順差額。其次,資本項目貿易順差直接推動經濟增長。一是資本項目貿易順差直接增加總需求,推動經濟增長。資本項目貿易順差源於資本凈流入的增加,大部分是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增加的結果。資本凈流入增加了國內的總需求中的投資需求,投資需求的增加直接推動國民經濟增長。二是外商直接投資的乘數效應擴大了經濟增長的規模。在外商直接投資乘數的作用下,經濟增長的規模數倍於外商直接投資額,大於資本項目貿易順差額。 2.貿易順差增加了外匯儲備,增強了綜合國力,有利於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和引進外資能力。1994年以來,除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資本項目有逆差外,中國的國際收支一直保持貿易順差。伴隨著貿易順差的增加,外匯儲備也在快速增長,外匯儲備2003年底已超過4010 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增加,一是提升了綜合國力,使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較為有利的地位。二是表明中國有良好的國際償債能力,在國際市場進行融資時,能夠較為容易地以較低成本取得各類貸款。三是對中國進行直接投資的外商,對其利潤匯回本國有安全感,這些外商願意 更積極注入資本,有利於中國引進外資。 3.貿易順差有利於經濟總量平衡。經濟總量平衡不僅與儲蓄投資有關,還與外貿有關。當財政有赤字時,在儲蓄完全轉化為投資的情況下,需要通過增加進口彌補財政赤字,以保持經濟總量供求平衡,那樣,容易出現財政赤字和外貿赤字並存的雙赤字現象。當財政有赤字時, 在儲蓄沒有完全轉化為投資的情況下,需要減少進口或增加出口(即增加凈出口)來彌補財政赤字,以鍵旦保證經濟總量供求平衡。中國的現實是儲蓄沒有完全轉化為投資,從1998年以來,連年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赤字逐年遞增,因而貿易順差的增加,特別是凈出口增加部分地彌補了財政赤字。以貿易順差彌補財政赤字,不但有利於國民經濟總量平衡,而且避免了雙赤字現象。 4.貿易順差加強了中國抗擊經濟全球化風險的能力,有助於國家經濟安全。連年的貿易順差使得中國外匯儲備增加,使得中國成為國際上的債權友畢國。因而,中國不僅有足夠的外匯滿足對外經濟貿易的需要,而且增加了中國對外清償能力、保證對外支付,還有利於應對國際金融風險,提高了國家抵抗各種經濟風險的能力。 5.貿易順差有利於人民幣匯率穩定和實施較為寬松的宏觀調控政策。一是貿易順差使得國家有充足的外匯干預外匯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二是國家有充足的外匯調節國際收支,執行主動的對外經貿政策。三是貿易順差增強了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應。由於中國各級地方政府都努力地招商引資,因此,中國資本流動性實際上比較大。在資本流動性實際比較高的情況下,貿易順差加強了積極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的效應,促進了國民經濟較快發展。 也就是這些了,剩下的就是弊端了。

4、請教我國歷年的貿易順差數據.

2004年貿易順差319.8億美元
2005年,貿易順差1019億美元
中國2006年貿易順差1774.7億美元

5、我國貿易持續順差的原因及對策總結

每年我國對外加工貿易順差在當年貿易順差中的比重都在100%以上。可見,我國加工貿易持續大幅增長,是我國對外貿易順差急劇增加的根本原因。 2.我國的進口替代能力加強 我國加工貿易在2002年~2004年間出口增幅快於進口增幅,而且自2005年開始,加工貿易進口增長遠落後於出口增長。這說明了隨著我國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我國加工貿易進口原料、零部件的國內供應比重在迅速增長,進口替代能力加強。這也是我國加工貿易急劇增長中貿易順差迅速擴大的關鍵原因。 3.我國對外貿易環境的變化 自2001年底我國成為世貿組織成員以後,WTO成員國中原有的一些禁錮我國優勢產品出口的制度被取消,使得我國的出口能力在短期內得以迅速釋放,出口規模急劇擴大。例如,2005年全球紡織品進口配額限製取消後,我國當年紡織品類及相關物品的凈出口額同比增長了31.1%,成為當年我國貿易順差的最大驅動力量。 二、我國對外貿易持續順差的深層次原因 1.我國對貿易順差的觀念滯後 我國曾長期外匯短缺,因此,政府一直把鼓勵出口作為對外貿易政策的重點,使人們形成了「貿易順差有利於中國」的觀念。但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情況已完全不同於當初,截至2006年底,國家外匯儲備余額已達10663億美元。然而,許多地方或部門的觀念仍然停留在當初,體現在政策上,各級政府鼓勵出口換匯、創匯的措施不少;鼓勵進出口平衡安排和鼓勵進口的措施則相對不足。 2.我國對外貿易增長模式 長期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增長走的是「以量取勝」的路子。我們利用勞動力優勢,通過發展加工貿易,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量,推動對外貿易迅速增長。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技術含量低,隨著大量的發展中國家的參與,國際市場上這類產品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由於我國這類出口產品的綜合競爭能力差,許多出口只有通過低價競銷才能實現。因此,伴隨我國出口規模及貿易順差大幅增長的是對外貿易收益的不斷減少,出現了「貿易的貧困化增長」。 3.貿易夥伴國對其向我國進口的管制和限制 根據國際貿易理論,我國在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同時,應該從貿易夥伴國進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品,這樣才能在國際貿易中實現進出平衡。但美國等發達的貿易夥伴國,為維持其在該領域的壟斷地位,嚴格限制其國內相關先進技術產品向我國出口,導致我國想要和需要進口的產品進不來,人為地擴大了我國的貿易順差。 4.我國的經濟結構失衡和內需增長不足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多年的過度投資導致許多行業的生產能力過剩。而近年來,由於相關改革不到位,我國居民住房、醫療等支出激增,引發消費信心不足,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一直居高不下,加之曾占國內需求總量一半的農村消費因農民收入增長放緩而劇減,使得國內消費品市場的長期低迷。國內供求的這種矛盾使得國內市場競爭非常激烈,迫使企業把目光轉向國際市場,盡量擴大出口,致使我國出口迅速擴張。另一方面,國內消費增長不足又直接抑制了進口消費品的增長。這兩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進一步加劇了我國外貿的順差。 三、解決我國外貿持續順差的對策建議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我國的貿易持續順差既有國際方面的原因,也有國內自身的原因,因此,解決我國貿易順差問題,是一個長期的綜合治理工程。 1.切實轉變觀念 要解決我國對外貿易長期持續順差問題,首先應樹立「貿易平衡」的觀念。要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辨證地認識貿易順差的利弊。事實上,長期的貿易順差,會引發人民幣升值,導致貿易摩擦加劇從而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還會帶來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劇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環境矛盾。因此,我們要從我國人均自然資源水平較低的基本國情出發,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善於利用國外資源,發展對外貿易,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此,今後各級政府和部門在制定和修訂發展規劃、政策和法律法規時,都應以實現貿易平衡為出發點,既鼓勵出口,也要鼓勵對我國經濟發展有利的進口。 2.切實轉變我國對外貿易增長模式 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應轉向「以質取勝」,從根本上扭轉貿易的貧困化增長局面。為此,在繼續加強引進、消化和吸收先進技術的同時,政府要採取各種有效措施,鼓勵生產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自主品牌意識,實現由目前的貼牌加工為主向自有品牌生產、營銷為主的轉變;要積極推動一般貿易和其他形式貿易的發展,改變加工貿易在我國外貿中佔主要比重的局面;還應鼓勵我國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發展對外直接投資,變商品出口為技術出口,緩解貿易順差。 3.進一步深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 首先,進一步推進我國市場化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完善我國宏觀調控政策的傳導機制,加大政策調控的力度和效果,實現我國結構調整的目標;制定科學的產業政策,加強經濟發展規劃,嚴格防止重復建設,有效地緩解或化解產能過剩問題。其次,進一步推進醫療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對房地產行業的有效調控,解決人民群眾的後顧之憂,降低國內高儲蓄率。

6、中國對外貿易為什麼下降?

其原因可追溯到2015年,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有效需求不足,各經濟體依然面臨較多的不確定性,從而導致各國的外貿需求下降,全球貿易量出現萎縮。在全球需求疲軟、結構失衡的背景下,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和出口額穩居世界第一,國際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貿易結構持續優化,質量效益繼續提高。

從1981年到2004年,中國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率為15.26%,其中出口增長年均增速為15.4%,進口年均增速為15.12%。中國貿易的持續快速發展,使我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高。1980年我國出口貿易居世界排名第26位,2004年中國已成為世界貨物仔嘩敗貿易第三大國。2004年,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達11547.9億美元,同比增長35.,7%,其中出口5933.7,
近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態勢分析

2015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4.55萬億元人民幣,比2014年下降7.0%。2016年,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形勢嚴峻復雜,國際市場需求疲弱,國內綜合成本不斷上升,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下行壓力加大。2018年1月份,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51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16.2%。
近幾年,世界經濟增長低迷,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結構性矛盾凸顯。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國政府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努力促進進出口穩增長調結構,積極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對外貿易總體保持平穩增長,國際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貿易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結構繼續優化,質量和效益不斷改善,成績來之不易。

2013年中國進出口總值為25.83萬億人民幣(摺合4.16萬億美元),扣除匯率因素同比增長7.6%,比2012年提高1.4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3.72萬億元人民幣(摺合2.21萬億美元),增長7.9%;進口12.11萬億元人民幣(摺合1.95萬億美元),增長7.3%;貿易順差1.61萬億人民幣(摺合2597.5億美元),擴大12.8%。

2014年,我國進出口總值26.43萬億元人民幣,比2013年增長2.3%。其中,出口14.39萬億元,增長4.9%;進口12.04萬億元,下降0.6%;貿易順差2.35萬億元,擴大45.9%。按美元計價,2014年,我國進出口、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3.4%、6.1%和0.4%。

2015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4.55萬億元人民幣,比2014年下降7.0%。其中,出口14.12萬億元,下降1.9%;進口10.44萬億元,下降13.1%;貿易順差3.68萬億元,擴大56.4%。以美元計價,進出口總值3.95萬億美元,下降8.0%。其中,出口2.27萬億美元,下降2.9%;進口1.68萬億美元,下降14.1%。

2016年,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形勢嚴峻復雜,國際市場需求疲弱,國內綜合成本不斷上升,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下行壓力加大。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外貿工念顫作,及時出台促進外貿回穩向好、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相關部門和各地區積極細化落實政策,為企業減負助力。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中國外貿實現回穩向好目標,進出口降幅收窄,結構優化,效益提升,新的發展動能不斷積聚。2016年,中國貨物蘆舉貿易進出口總值24.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較2015年下降0.9%,降幅較2015年收窄6.1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3.8萬億元,下降1.9%;進口10.5萬億元,增長0.6%,扭轉了2015年大幅下降的態勢;貿易順差3.4萬億元,下降8.8%。以美元計,進出口總值3.7萬億美元,下降6.8%。其中,出口2.1萬億美元,下降7.7%;進口1.6萬億美元,下降5.5%;貿易順差5107.3億美元,下降13.9%。

2017年,世界經濟溫和復甦,國內經濟穩中向好,推動全年我國外貿進出口持續增長。2017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7.79萬億元人民幣,比2016年(下同)增長14.2%,扭轉了此前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其中,出口15.33萬億元,增長10.8%;進口12.46萬億元,增長18.7%;貿易順差2.87萬億元,收窄14.2%。

2018年,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漸減弱,世界經濟有望延續升向好態勢,進入相對強勁復甦軌道,內生增長動力增強,金融環境有所改善,大宗商品價格可能穩中求勝,全球市場信心增強,國際市場需求持續復甦。2018年1月份,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51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16.2%。其中,出口1.32萬億元,增長6%;進口1.19萬億元,增長30.2%;貿易順差1358億元,收窄59.7%

7、2012年中日貿易到底是順差還是逆差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但卻與釣魚島爭端連在一起,這對中日兩國的政治、外交是個考驗,同時也對中日經貿關系蒙下了陰影。但中日間的經貿關系就是在這種政治外交時陰時晴的狀態下發展起來的。
 近期的外交關系會否影響到中日經濟往來與中日貿易?筆者認為不會有大的波動與影響,亦不會引起中日在經濟關繫上產生糾紛與矛盾,反而在陸投資者與對陸貿易者的行動可能會更加縝密,從而規避因兩國外交、政治問題而帶來的經營活動損失。
 根據2012年日本《通商白書》,2011年中日貿易總額為3449.16億美元(同比增長14.3%)。其中日本對陸出口為1614.94億美元(增長8.3%),對陸出口占當年出口總額的19.7%,進口1834.22億美元(增長20.0%),占進口總額21.5%。可以說,對陸貿易、對日本進出口貿易舉足輕重。
 從貿易依存度來看,2010年日本為29%,與美國大致相同,而中國則為55%,顯著高於日美等發達國家。2011年,中國對外貿易36420.6億美元,其中對日貿易額佔中國當年貿易總額9.47%,僅次於歐盟、美國和東盟。
 據有關資料顯示,2011年日本對陸投資增長了49.6%,其中製造業比上年增長78.3%。截止2011年3月底,日本在全球擁有海外企業18599家,其中在大陸以及香港地區5565家,占日本海外企業總數的29.9%。而在這5565家企業中,製造業3078家,占日本海外製造企業的36.6%。
 如此大規模的在陸投資以及2011年在大陸的製造業投資的強勁增長,均說明中日經濟關系的緊密與中國市場對日本的重要程度。而如今,日本在大陸的企業群已經成為大陸產業結構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樣,如果沒有在陸的日資企業,日本的產業結構也是不完整的。
 據統計,日本在大陸擁有非製造企業2487家,占日本海外非製造企業10187家的24.4%。而日本在大陸非製造業投資比上年增長29.7%,其中批發零售業投資增長63.0%。2011年,日本零售業便利店的7-11、全家、羅森等採取靈活的特許加盟經營方式擴展店鋪;超市(與准百貨店)的華堂、永旺不斷擴大門店可設區域與地區,進入二、三線城市;百貨店的伊勢丹、家電行業的山田電機等繼續加快開設門店網路。
 日資批發零售業在大陸的發展,將會為中日商品銷售、國際采購與銷售、以及在中日間新建與擴大國際流通管道與行銷網路,其作用與功能也將愈來愈明顯。
 正因為中日經濟結構上的差異、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兩國間的經濟往來與其貿易結構呈現出非常顯著的互補特性,而貿易能夠發展的本身就是發揮展示了各自的比較優勢。中日兩國間經濟往來密不可分,如果出現波折,損失就是雙方的,也是都不願看到的。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兩國間的外交紛爭對經濟往來的影響會越來越小,亦愈來愈緩慢。(作者為大陸中日經濟技術研究會會長)

8、-2012年日本中國的貿易是順差還是逆差?

中國和日本作為亞洲地區的兩個重要經濟體,兩國之間的經貿關系始終保持良好發展態勢,雙邊貿易額持續增長。中日貿易額從2001年的877.3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3294.6億美元,增長了近4倍。日本已成為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中國則成為日本的第二大貿易夥伴。然而受內外部因素的共同影響,2012年中日雙邊貿易額同比繼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出現下降外再次出現下降。
據海關信息網數據統計,2012年中日雙邊貿易額為3294.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3.9%,其中對日本出口1377.7億美元,同比增長3.3%,自日本進口1639.7億美元,同比減少7.6%。

  進出口合計 出口 進口
時間 美元值(億) 美元值(同比) 美元值(億) 美元值(同比) 美元值(億) 美元值(同比)
2011年 3428.3 15.1 1482.7 22.5 1945.6 10.1
2012年 3294.6 -3.9 1516.5 2.3 1778.1 -8.6
答案: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