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貿前沿 » 海外貿易據點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海外貿易據點

發布時間: 2023-04-02 05:04:48

1、急需新加坡簡介!!!

國名:新加坡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代碼SG
國名來由: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15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盤那乘船到達此島,看見一頭黑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遂有「獅城」之稱。新加坡是梵語「獅城」之諧音,由於當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響較深,喜歡用梵語作為地名。而獅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徵,故以此作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過去華僑多稱其為「息辣」,即馬來語「海峽」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將之稱為星洲、星島的。
別稱:星洲、星島
面積:699.4平方公里(新加坡統計局2005年統計)。
首都:新加坡(Singapore)
時差:比格林威治時間早8個小時,與北京時間相等。
獨立日:8月9日(1965年)
國旗:由上紅下白兩個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長與寬之比為3∶2。左上角有一彎白色新月和五顆白色五角星。紅色代表人類的平等,白色象徵純潔和美德;新月象徵國家,五顆星代表國家建立民主、和平、進步、正義和平等的思想。新月和五顆星的組合緊密而有序,象徵著新加坡人民的團結和互助的精神。
國徽:由盾徽、獅子、老虎等圖案組成。紅色的盾面上鑲有白色的新月和五角星,其寓意與國旗相同。紅盾左側是一頭獅子,這是新加坡的象徵,新加坡在馬來語中是「獅子城」的意思;右側是一隻老虎,象徵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歷史上的聯系。紅盾下方為金色的棕櫚枝葉,底部的藍色飾帶上用馬來文寫著「前進吧,新加坡!」
國歌:《前進吧,新加坡》
國花:以一種名為卓錦·萬代蘭的胡姬花為國花。東南亞通稱蘭花為胡姬花。卓錦·萬代蘭是由卓錦女士培植而成,花朵清麗虛灶端莊、生命力特強,它象徵新加坡人的氣質和刻苦耐勞、果敢奮斗的精神。
語言:馬來語為國語晌譽稿,英語、中國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英語為行政用語。

國家政要:內閣資政李光耀,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長期擔任總理,1990年11月辭去總理職務,改任內閣資政;總理吳作棟(goh chok tong),1990年11月任總理;現任總理李顯龍,2004年8月12日宣誓就職,成為新加坡第三任總理,12月當選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新一任秘書長,2006年5月再次當選新加坡總理,5月30日宣誓就職。總統納丹,於1999年8月18日當選為新加坡共和國總統,9月1日正式宣誓就職,2005年9月連任。

自然地理
位於東南亞,是馬來西亞半島最南端的一個熱帶城市島國。面積為699.4平方公里,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有長堤與馬來西亞的新山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由50多個海島組成,新加坡島佔全國面積的91.宴孝6%。地勢低平,平均海拔15米,最高海拔163米,海岸線長193公里。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常年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24~27℃。年平均降水量2345毫米,年平均濕度84.3%。

人口
截至2007年6月為止,新加坡人口總共有468.06萬名,比前一年增加了4.4%;其中,約370萬名是公民和永久居民,其餘約100萬名是非居民。公民和永久居民的人口增加1.8%,而非居民則增加了14.9%。華人佔75.2%,馬來人佔13.6%,印度人佔8.8%,其他種族佔2.4%,包括巴基斯坦人、斯里蘭卡的泰米爾族人和西方人。每平方公里達4000多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
英語、華語(漢語普通話、福建話為主)、馬來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國語為英語。大多數新加坡人都會使用英語和華語。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印度教。馬來人和巴基斯坦人多信奉伊斯蘭教,印度人信奉印度教,華人及斯里蘭卡人多信奉佛教;此外,還有人信奉基督教。

簡史
獅之城
新加坡早期主要有馬來人居住,其最早的文獻記載源自中國公元3世紀。14世紀中國明朝時把新加坡叫作「淡馬錫」。在7世紀時,新加坡被名為「海城」( Temasek),它是蘇門答臘古帝國-斯里佛室王朝的貿易中心。到了公元13世紀時,新加坡有了新名字-新加普拉,意思為「獅之城」,據說巴鄰旁王子桑尼拉烏它瑪到新加坡游歷時,看見了一頭像是獅子的野獸,於是便以此為名,新名字一直延用至今。14世紀之時,新加坡成了鄰近各國兵家互爭的戰場,戰爭到後來並沒有出現的大贏家,新加坡社會與人民卻已受到深深的傷害,新加坡被各國遺棄,房屋全毀,一時間竟淪為荒涼的叢林,直至17世紀之後,新加坡才有了新發展。新加坡是個相當年輕的國家,從正式成立共和國至今不過短短35年。新加坡所留下來的史料很少,居民一直靠海維生,從事漁業交易,當然也有不少人做了海盜。古代新加坡稱為「海城」,據說在13至16世紀期間,東南亞有一個名為馬加巴多的王朝盛極一時,當時新加坡可能便由該王朝所統治。

2、新加坡面積有多大?聽說只是個城市式的國家?

新加坡面積只有714.3平方公里,因為國家面積小,所以被稱為城市式國家。

新加坡地處東南亞,屬熱帶國家,國土面積非常小,是典型的城市國家,只有714.3平方公里,比中國香港(大約1000平方公里)還要小,與廣東的珠海市面積差不多大。

新加坡是一個較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肢運啟國家資本主義」。根據2018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繼倫敦、悄敗紐約、香港之後的第歷如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新加坡也是亞洲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第五位。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成員國之一,也是世界貿易組織(WTO)、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以及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成員經濟體之一。

3、為什麼清王朝只允許西方商人在廣州貿易?

自明朝建立以來,我國就一改之前沿海地區對外通商的慣性政策,開始實行嚴格的海禁。既是為了避免沿海地區居民免受倭寇的襲擾,也是為了鞏固自身政權的穩定性。

到了清朝之後,海禁政策繼續實行,使中國喪失了與外國交流的機會,並逐步落後於世界,導致了最後挨打的慘烈結果。直到清朝中晚期,在乾隆的詔令下,廣州成了封閉中國對外的唯一通商口岸,廣州十三行也因此登上歷史舞台。那麼,為何在中國眾多的城市當中,唯有廣州被選中成為通商口岸呢?

一、廣州本身的條件相對來說更為優越

1、廣州具有相當悠長的通商歷史

廣州,雖然從近代開始才逐漸在中國歷史上起著愈發重要的作用,但這並不代表廣州的鍵鄭古代史就並不豐富,只是相對於中原地區而言稍顯偏遠了些。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廣州就已經成為熱帶稀有產品的集散地,為北方國家提供著一些他們以前從未見過的物品。

到了秦朝時,趁著秦朝被諸侯圍攻接近滅亡的時候,當時被秦始皇派遣南下的任囂和趙佗在廣州地區自立為王,並且將廣州作為自己的都城。

在南越國存在的近一百年間,廣州迎來了巨大的發展。北方漢人不僅帶來了先進的耕作技術和勞動工具,還將豐富的中華文化在當地廣為傳播,使廣州逐漸能夠跟上北方城市的發展速度。

漢朝建立後,隨著漢朝國力進入鼎盛,漢人的對外交流活動也愈發頻繁。與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相對應,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就是在廣州。無數中外商人或從這里出發,或在這里停留,將不同地區的不同寶物在這里儲存售賣,使廣州成了一座熱鬧非凡的城市。雖然相比於作為都城的長安來說,此時的廣州在發達性上有所欠缺,但廣州終究被埋下了商業的種子,這為它日後的騰飛打下了基礎。

到了唐宋時期,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廣州也迅速發展,唐朝時更是在廣州設立了全國第一個管理外貿事務的機構。到了元朝,同廣州有著貿易往來的城市數量達到了一百四十多個,足以反映出廣州的繁榮和影響力。

直到明清時期,廣州也一直是重要的通商口岸,康熙年間在這里設置的粵海關更標志著我國海關制度的創設。除此之外,當時廣州的商業情況也十分有利於將其設置為通商口岸。早在康熙年間,清朝政府便從廣州負責對外貿易的商人當中招募了十三位精通此類事務的經紀人,指名道姓地要求他們與外國商人做生意並且收繳海關稅。

在當時全國都較為封閉的情況下,只有廣州商人擁有足夠的經驗來和外國商人打交道,也只有他們才能最大限度地為清朝政府謀取利益。因此,將廣州這樣一個擁有悠久商業歷史的城市設置為通商口岸,無疑是十分合適的。

2、廣州的地理條件賦予了它對外通商的優勢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廣州位於中國南方,是西江、北江、東江三江的匯合處,其內還有著珠江穿過,最後注入到南海之中。有著如此發達的水網交通體系,廣州對內可以溝通內陸地區,對外可以連接遠洋商人,有效運輸國內貨物和國外貨物,天然就有著極大的方便程度。

而經由珠江長期灌溉形成的珠江三角洲則又為廣州的發展提供了較為優越的地理優勢,平坦的陸地、充分的水源為人們的生存居住提供了基本條件。

此外,正是由於廣東地處中國南部,在緯度較低的情況下又有著來自東邊太平洋暖濕季風的吹拂,使得廣東的氣候條件也相當優越,不但適宜人們的居住,港口也不會結冰,使其全年都能橋謹夠進行商業貿易。

最後,廣東在人文地理上也有一個優勢的地方,那就是自古以來都遠離大一統中央政權的核心地帶。對古代王朝的統治者來說,商人流動性極強,同時三教九流混雜,思想上也只為牟利、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腐化分子,他們因此被認定是社會管理的不穩定因素。

再加上廣州是對外通商口岸,外國人的數量也不可忽視,這使其不穩定性再度加強。試想一下,如果每天都有著數量眾多的不穩定因素進入都城當中,想必中央王朝的統治者一定會感到不安。

但廣東作為一個遠離政治中心的地區,無論那裡的人群構成如何復雜,再怎麼鬧也不會對中央形成威脅,只需讓其繳納足夠的賦稅來補足國庫就好了。

二、出於維護沿海地區安全的目的

1、廣東的地理位置更加安全

明朝之所以會實行海禁政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當時的東南沿海地區倭寇橫行。他們每次登陸都是一次對沿海民眾稿消頌的搶奪殺戮,遇到政府軍來圍剿又可以利用當地的地形和自身易於分散的規模來逃脫,讓明朝政府防不勝防。

到了清朝之後,雖然倭寇已經不再是主要擔心的隱患,但清政府依舊對於東南地區的海防持相當重視的程度。而廣州,則恰好是東南海防的關鍵所在。首先,虎門海口是外地船隻進入廣州的必經之路,憑借著自身「金鎖銅關」的天險,使這里成了清政府對外海防的第一個要塞。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民族英雄關天培便是在虎門關口與英軍鏖戰至死。

另外,從虎門到廣州的水路為灘塗之地,泥沙淤積甚多,如果沒有熟知當地情況的船員帶領,外國商船很難成功進入。有著這樣的地理天險,使廣州成了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能夠充分應對來自海外的敵人。

相比之下,曾經與廣州同為通商口岸的江海關、浙海關和閩海關,可就沒有這樣的天險了。一旦發生大量外國勢力聚集的現象,清政府很難做到對他們的及時控制。因此,為了國家安全,清政府選擇將廣州作為唯一的通商口岸。

而在所有外國商人都需要來到廣州才能夠進行貿易的情況下,清政府也能夠利用廣州的地理屏障來對他們進行控制和防範。

2、其它通商口岸的商業性較弱

除此之外,相比於廣東這種商儈氣息比較濃重且遠離政治中心的地方來說,浙江地區從文化與地理層面更為清政府所看重。一方面,兩浙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文化中心之一,不可被外國人輕易玷污;另一方面,兩浙地區承擔著清政府的漕運重任,對維系中國各地區的糧食供應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旦這里的社會秩序被擾亂,其引發的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兩浙地區還帶有著較強的政治意味,更受到清政府的保護。最後,廣州也是外國商人們自主選擇的結果。事實上,清政府在康熙年間開放了四個通商口岸,除了廣州外,他們其餘三個就是前文所提到的江海關、浙海關和閩海關。

但在實際運行的過程當中,廣州卻呈現出一家獨大的趨勢。由於廣州本身在地理與政策條件上的優越性,使其在商業貿易上呈現出愈發方便快捷的特點,其它通商口岸則顯得弱勢許多,如在廣州完成貨物訂購只需要三四個月左右,在浙江和福建地區卻需要五六個月,這對爭分奪秒的商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最開始是英國主動放棄其它地區的商館、專往廣州發展,接著歐美其它國家也爭相效仿。優勝劣汰之下,外國商人們自然而然地便聚集到了廣州,使清政府不得不將這里設置為通商口岸。

三、廣州為清朝皇室提供了大量財政

在清朝滅亡明朝的戰爭當中,由清朝宗室子弟組成的八旗軍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他們的子孫後代也因此得以享受來自皇室的供奉和補貼,過上了奢侈享樂的生活。但是,到了清朝中後期,隨著宗室子弟數量的不斷增多和國家財政的不時減少,皇室的巨大開支已經開始出現不能滿足的情況。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清朝皇帝將目光放在了廣州粵海關上,將其數額巨大的關稅收入作為了自己的私人金庫。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帝不僅每年都要過問廣州的經營狀況,掌控廣州粵海關的官員更是地位崇高,直接對皇帝負責。

正是粵海關背後有著這樣的淵源,才使清政府在決定哪個城市成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時,對廣州有了更多的青睞。

四、總結

總的來說,廣州之所以會成為清朝中後期唯一的通商口岸,很大程度上就是與其自身的條件所導致。正是因為在地理位置上的優越,使其自古以來就成為了中國海外貿易的通商口岸,形成了相當濃厚的商業氣息和傳統,並隨著時間的不斷發展繼續促進著當地商業發展的繁榮。

在這樣的情況下,它被選為唯一的通商口岸也實在是合情合理。但是,雖然依託廣州通商口岸而產生的廣東十三行曾一度無比輝煌,它背後卻隱藏著清政府深深的腐敗和無能,無法掩蓋整個中國的落寞。

4、除了英國建立東印度公司,還有那個國家

不是,各睜困國有各國的東印度公司.歐洲歷史上,一共有過多個被簡稱為東印度公司的企業,他們是英國、法國、荷蘭等繼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擴張後,17世紀新興的殖民國家為了處理在殖民地配早亮地區的一些事物而成立的機構. 分別是英國東印度公司(1600)(不列顛東印度公司), 荷蘭東印度公司(1602), 丹麥東印度公司(1616), 葡萄牙東印度公司(1628),法國東印度公培寬司(1664)(French East India Company) 和瑞典東印度公司(1731).

5、新加坡有怎樣的文化傳承?

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諧社會,也留族咐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華人,刻苦耐勞的精神行粗底蘊,勤奮實乾的創業精神。他們與各族和平相處,積極融入、反饋於當地社會。中華文化精髓也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的生活型態。如歡欣多彩的農歷新年兆帶純,或慎終追遠的清明節和傳統祭祖普渡的中元節。當然風行於華人文化的風水之說,也可反映在新加坡的多項建築設計裡面。新加坡國際化的投資學習環境和科學合理的國家管理歷來為世人稱道;更深層的原因在於,除了中國,作為唯一的由華人主導建立起來的國家,新加坡在各方面的探索,也為世界和整個華人社會提供了寶貴的「新加坡模式」,這更是我們華人的驕傲。新加坡的文化傳承還體現在對於小孩子的教育上。周六的早上在酒店瞄了一會電視,其中有一個少兒頻道除了播一些機器貓的動畫片之外,還會播一些中國古代傳統美德的動畫片,如「樂洋子之妻斷織免夫」等等, 令我驚奇的是這套動畫片是上海文光集團出品的,但我從來沒有在國內的電視上看到過,汗……這也許就是新加坡文化魅力的另一方面吧。

6、為什麼清朝要閉關鎖國?

清朝並沒有完全閉關鎖國
清朝開國後,由於大量銅礦需要海外進口,所以最初並沒有嚴格的海禁制度,可是明朝的殘余在清初那段時間始終借用大海組織反清活動,隨後清廷為了穩定,漸漸落實嚴格海禁。
滿清入關12年後下令,所有沿海片帆不得入海,「私出外境及違禁下海。」。
到了順治十八年,更是強令山東,廣東,福建,浙江,江西等沿海省份居民回遷50里,並設立邊界,不得逾越,隨著反清勢力漸漸被平定,後來的政策又開始寬鬆起來。
到了康熙二十二鋒備年,明鄭歸降,清朝立即打開海禁,並且兩年之內設立4個海關進行對外貿易,看來滿清朝廷也並非鐵板一塊,知道對外通商的好處。
到了康熙五十五年,皇帝又再度下禁海令,不過此次的禁海並非嚴禁,而是有限度的開放對海外的貿易,即便如此,對民間的貿易勢力也是迎頭痛擊。
這個禁令維持到雍正五年,一些開明派大臣反復上書朝廷,要求全面打開的海禁恢復通商,雍正皇帝考慮再三,終於決定廢除先帝的南洋禁海令。
此時大清帝國海岸線上大大小小的口岸已超過上百,但是由政府認定的通商口岸則仍然是浙江,江西,福建和廣東。
到了乾隆年間,東印度公司開始拓展中國市場,並引爆了洪任輝事件,引得龍顏大怒,皇帝撤銷了三個海外貿易據點,只剩下廣州一個海關,到乾隆一朝,海外貿易無比興盛。
從康熙年間開放通商口岸,只有零星外國商船會來祥棗中國做生意,72年時間里總共來華商船300餘艘,可是到了乾隆時只剩廣州海關,往後的80年時間里,來華貿易的商船竟高達5000餘艘銀宴毀,貿易額擴大近20倍。

7、19世紀晚期英國海外貿易示意圖反映什麼現象

反映19世紀晚期「全球化」趨勢增強。19世紀末的科技革命為「全球化」趨勢增強提供了條件。工業革命推動了工業生產的發展,為世界市場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科技革命中發展起來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為世界市場的發展提供技術手段。

(1) 變化:開辟了以歐洲為中心,向其他地區的海上航線;大西洋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交通要道;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歐國家成為商路的中心地區等。原因:新航路的成功開辟;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的殖民擴張等。 (2)現象: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成為世界貿易中心。產品行銷世界各地。原因:英國首先完成工業革命,工業生產發展迅速;英國打敗其他殖民國家,建立了世界范圍的海外殖民地。 (3)新現象:世界被西方列強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影響:列強爭奪殖民地,加劇了列強間矛盾;激化了被瓜分地區的民族矛盾。 (4)過程:新航路開辟後,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結束了世界各地的孤立狀態,使世界各地間聯系加強,揭開了形成世界市場的帷幕。第一次工業革命,進一步增強了西方列強的實力,加快了西方列強殖民擴張的步伐,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世界市場最終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