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貿前沿 » 寧波古代至今的海外貿易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寧波古代至今的海外貿易

發布時間: 2023-04-01 17:04:31

1、中國古代對外貿

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主要從漢代、唐朝、兩宋、元朝、明朝、清朝等六個方面進行闡述。具體如下:

1、漢代

中國與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保持著頻繁的貿易往來。張騫通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絲帛錦綉沿著通道不斷西運。

西域各國的珍奇異物也陸續輸入中國。通過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南海諸國即印度半島等地進行經常的貿易往來。

2、唐朝

對外貿易繁榮。唐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唐朝和朝鮮的貿易往來繁盛,朝鮮輸入唐朝的有牛、馬、麻、人參,唐朝輸入朝鮮的有絲綢、茶葉、瓷器、葯材、書籍等。

中亞、波斯商人足跡遍及各地,它們把胡椒、波斯棗、葯品、香料、珠寶等輸入中國,中國的絲綢、瓷器、紙張等也源源不斷運往波斯,並從那裡運銷西方。對外交通有陸路和海路;與朝鮮、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貿易頻繁。

3、兩宋

北宋政府在廣州、杭州等地設置"市舶司",負責管理對外貿易和事務,徵收商稅。

南宋海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有廣州、泉州、明州等,泉州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貿易港。

南宋政府採取鼓勵外商的政策,在一些港口設有番坊,有外商長期在此居住。同南宋通商的國家眾多,以阿拉伯人最多。紹興末年,廣州、泉州兩個市舶司歲收稅高達200萬,超過北宋一倍多。

中國的絲織品、瓷器、茶葉等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輸入商品以香料、珠寶為主。

4、元朝

泉州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經常停泊著數百艘海船,大量貨物在此匯集和起運。高麗的土特產人參、水獺和虎豹皮在我國內地受到歡迎,布在我國民間也很流行。我國的植棉、棉紡織和火葯技術在此時傳人高麗。

5、明朝

鄭和下西洋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接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明朝著名的對外貿易港口有廣州、泉州、寧波、福州。

6、清朝

政府實行閉關政策,一方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只開放廣州一地對外貿易,還幾次下令實行海禁。在正當的中外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出現貿易順差。由於長期與世隔絕,中國逐漸落在世界潮流後面。

(1)寧波古代至今的海外貿易擴展資料:

對外貿易的作用

1、通過進口我國短缺物資和商品,調節國民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不平衡,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

2、通過出口,擴大國際市場,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3、通過出口提供外匯收入,為發展對外經濟關系和其它事業提供重要的物質條件。

4、通過引進先進技術,促進國內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加快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

5、通過外貿活動參與國際競爭,推動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改進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

2、兩宋時期,對外貿易港口主要有哪些?

宋元時期為人熟知的大型海港有廣州、泉州、明州等港,其實兩宋時期的東南沿海地區見於文獻記載的外貿港口城市,至少有20來個. 宋初太祖開寶四年(971年)先在廣州復設市舶司;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之前已設杭州市舶司;十年後即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又設明州(今寧波)市舶司,反映兩浙海外貿易在迅速發展.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又在福建泉州設市舶使.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則在秀州華亭縣(今上海松江)設市舶場(註:《宋史》卷186《食貨志(下八)》,「互市舶法」條稱,「宣和元年(1119年),秀州開修青龍江浦,舶船輻輳,請復置監官.先是,政和中置務設官於華亭縣.後江浦湮塞,蕃舶鮮至,止令縣官兼掌.至是,復設官兼領也.」).此外,浙西的鎮江(今同)、平江(今蘇州)亦是外貿通商口岸,「如有蕃商願將舶貨賣入官,即令稅務監官依市舶法博買」.(《宋會要輯稿·職官》44之10)可見這兩個城市也有外商前來從事外貿活動.除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設於北方密州板橋鎮(今山東膠縣)的一個市舶司外,北宋東南沿海見於記載的外貿港口有7個之多,大致已經連成一片. 南宋財政更加倚靠外貿「舶入」,對外貿易更加興盛,因此外貿港口續有增加.除廣、泉、明三州外,又在溫州(今同,1132年)、江陰軍(江蘇今縣,1146年)設市舶務,在秀州海鹽縣澉浦鎮(浙江今縣今鎮,1250年)設市舶場.據弘治《上海志》載,南宋末年還在上海鎮(今上海市)設市舶司和榷貨場.除以上11處設有市舶機構的較大外貿港口外,據宋人《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等志書,通(今江蘇南通)、楚(今淮安)、海(今連雲港)、越(今浙江紹興)、台(今臨海)、福、漳、潮、雷(今廣東海康縣)、瓊(今海南海口)這10來個城市,也有外貿活動的存在(註:《太平寰宇記》,北宋樂史撰,成書於太宗雍熙末至端拱初(987~988年).《輿地紀勝》,南宋王象之撰,成書於理宗嘉定末至寶慶末年(1224~1227年).兩書是兩宋時期最為重要的地理總志,而後書則大量徵引前書,有明顯的繼承關系.).此外,設於廣西沿海欽州的博易場也有管理與交阯貿易的職能,「凡交阯生生之具,悉仰於欽,舟楫往來不絕也.……其國富商來博易者,必自其邊永安州移牒於欽,謂之小綱.其國遣使來欽,因以博易,謂之大綱」.(周去非《嶺外代答》卷5《財計門》「欽州博易場」條)海南瓊州轄下的瓊山、澄邁、臨鄉、文昌、樂會5縣,也有市舶之設,當地駐軍以市舶稅入為經費來源(註:趙汝適:《諸蕃志》卷13,「海南」條載,「(海南)俗以貿易為業」.「(瓊州)屬邑五,……皆有市舶,……」.).這樣,北起淮南東海,中經杭州灣和福建福漳泉金三角,南到廣州灣和瓊州海峽的南宋海岸線上,與外洋通航的外貿港口,至少有20來個之多.這樣一種景象不僅唐代未曾見過,就是明清亦未能再現.

3、近代史上,寧波如何成為通商口岸?試比較寧波前後兩次開放有何不同?

 寧波歷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時為越國地,戰國中期以後為楚國轄地。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鄮、句章3縣,屬會稽郡。兩漢、三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3縣除隸屬的州、國和郡名時有變動外,其區域范圍基本未變。隋開皇九年(589)年,3縣同餘姚合並,稱句章縣,縣治置小溪(今鄞州區鄞江鎮),仍屬會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鄞州,設州治於三江口(現寧波老城區);武德八年(625年)改稱鄮縣,屬越州,縣治復置小溪。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設明州,轄鄮、 慈溪、奉化、翁山4縣,州治也在小溪。唐長慶元年(821年)州治從小溪遷至三江口,並建子城,為其後一千多年來寧波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據記載,寧波最早的城垣為東晉隆安四年(400年)劉牢之所築,稱筱牆,故址相傳在今西門筱牆巷一帶。
五代稱明州望海軍。北宋建隆元年(960)稱明州奉國軍。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轄溫台 天一閣明越四郡。南宋慶元元年(1195)升為慶元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稱慶元路。大德七年(1303年)設浙東道都元帥府。
朱元璋吳元年(1367年)稱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為避國號諱,改稱寧波府。寧波之名沿用至今。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設寧紹台道,駐寧波。1927年劃鄞縣城區設寧波市。
1949年5月浙東解放,鄞縣城區建置寧波市,城區亦為寧波專署駐地。1983年撤銷專署,實行市管縣體制,隨著北侖深水良港的開發建設,寧波逐漸由河口城市向海港城市演進,並形成三江、鎮海、北侖三片濱海臨江發展的空間格局。1986年寧波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計劃單列市。 
寧波以港興市,是中外聞名的商埠。唐時已是與日本、新羅及東南亞一些國家通商的主要港口。1522年葡萄牙人在雙嶼設立根據地,進行走私貿易,後被明軍討伐。鴉片戰爭後,寧波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對外開港。在近代史上,寧波新興工商業發展較早,「寧波幫」更是蜚聲海內外。寧波人在上海居民構成中的比重很大。2000年北侖港已經成為著名的深水良港。

4、南宋海外貿易的特點和市舶司的作用?

南宋海外貿易有以下特點,一是由國家組織管理,南宋海貿由國家組織,還設立了各處貿易點,當時的泉州是最大的海貿集散地點。而且還設立了市舶司管理海貿交易。二是貿易航線遠,南宋貿易地點遠到中東地區,而且阿拉伯國家是最大的貿易對象。三是貿易對象和品類多,南宋海貿對象有五十多個國家,物品繁多,除了茶葉、瓷器、絲綢外還有各種香料和工藝品。海貿為南宋的財政和軍隊提供了很多的錢糧,成為南宋重要的收入來源。市舶司是南宋管理海貿的部門,不僅負責與海外國家的交流,還負責收海貿的稅,管理像泉州一樣的海貿集散地的秩序管理,相當於現在海事部門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