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國際間的貿易的話對進口國的影響,就是緩解了進口國。在該行業的部分用功壓力和生產壓力,對進口國予以了資源。上面的補充而對出口國的影響,首先就是提高了出口國的一個經濟效益,幫助出口國的經濟發展更加快速了。這就是國際間的貿易,對進出口國互相的影響。
具體如下:
外貿增速在走低貿易結構待優化
1、進出口增速由較高增長逐步回歸常態
2019年1-7月份,我國進出口同比增長8.5%,略好於上年同期水平,其中出口增長9.5%,增幅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從月度走勢看,一季度進出口增長由於短期特殊原因,增速較高,尤其是出口達到18.4%,高於去年同期與全年水平十幾個百分點。
有關部門加強了對跨境資本、轉口貿易等領域的監管,使那些在我國香港「一日游」和「低出高報」等貿易虛假行為受到明顯抑制,出口增速逐月回落,增長4.2%,與工業出口交貨值增速逐步靠近。進口方面,國內需求不旺導致進口增長緩慢,1-7月增長7.3%。
伴隨出口增速的回落,進口增速回調至6.4%,低於一季度2個百分點。由於進口增長慢於出口,貿易順差同比擴大33.9%,達到1257.2億美元。上半年,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由負拉動轉為正拉動,貢獻率為0.9%,拉動GDP上漲0.1個百分點。
2、對主要貿易夥伴進出口呈現分化
年初以來由於世界主要經濟體增長情況分化以及釣魚島事件紛爭等因素,我國與美、歐、日以及主要新興經濟市場貿易增長情況也出現分化。中國對美國、東盟等國家雙邊貿易穩定,分別增長6.2%與12.4%;新興經濟體中對南非貿易增長15.8%,對韓貿易增長8.6%,保持了較好勢頭。
由於歐盟經濟形勢嚴峻我國對歐雙邊貿易走低,1-7月下降1.8%;釣魚島事件不斷升級,中日貿易增速下滑至-8.8%;俄羅斯等資源型國家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等負面因素影響導致經濟增長欠佳,中俄貿易呈現零增長;內地對我國香港雙邊貿易增長速度由超高速逐步回落。
我國對美國、歐洲、日本等傳統市場出口繼續放緩,依賴程度降低;對東盟、非洲等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出口提速。商務部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對美、歐、日三大傳統市場出口比重下降至37.6%,對其他出口市場比重上升到62.4%,出口市場多元化加強。
3、產品、貿易方式、區域結構等方面不斷改善
在國內外經濟、貿易發展環境的共同作用下,我國對外貿易增長逐步進入中速發展階段,外貿發展方式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貿易結構正在優化與改善。貿易產品結構方面,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進一步提高,資源能源大宗產品進口增加。我國機電產品出口佔比與上年基本持平。
高技術產品出口比重上升1.6個百分點;鐵礦石、鋼坯等資源型產品與原材料產品進口數量增長較快,高技術產品與消費品進口佔比提高。貿易方式結構方面,由於我國人工成本提高,部分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逐漸轉移到越南、寮國等周邊國家。
對國內經濟增長價值創造貢獻較大的一般貿易增速持續快於加工貿易。出口區域結構方面,西部地區憑借產業轉移與後發優勢,對外貿易迅速增長,上半年中西部地區佔全國出口總額比重上升0.3個百分點,東部地區進入出口結構升級階段。
4、外貿出口軟實力得以提高
隨著人口紅利減弱、資金成本提高、資源環境壓力增大,我國不僅經濟潛在增長率下滑,而且對外貿易傳統的成本與價格優勢逐步弱化,部分出口產品市場份額被周邊國家侵蝕。在這種情況下,外向型企業更加重視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經營成本、加強技術創新。
同時政府部門加強對出口質量的管理,打擊出口假冒偽劣和侵犯知識產權商品,全面推進以質取勝戰略,貿易出口軟實力有所提高。當前以海爾電器、華為通訊等為代表的中國自主品牌國際市場越來越受歡迎,我國民營企業出口增長26.2%。
佔比提高4.1個百分點,達到41.7%,比重直追外資企業。並且,在國際市場價格總體下降的情況下,我國主要出口商品價格相對有所提高。海關數據顯示,上半年箱包、手錶、生絲等部分產品出口價格上漲幅度達10%以上。
2、2018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形勢如何?
據海關統計,2018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30.51萬億元人民幣,比2017年增長9.7%。其中,出口16.42萬億元,增長7.1%;進口14.09萬億元,增長12.9%;
貿易順差2.33萬億元,收窄18.3%。按美元計價,2018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4.62萬億美元,增長12.6%;其中,出口2.48萬億美元,增長9.9%;進口2.14萬億美元,增長15.8%;貿易順差3517.6億美元,收窄16.2%。
年度進出口總值再上新台階。2005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首次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2010年,超過20萬億元;2018年,再創新高,超過30萬億元,比2017年的歷史高位多2.7萬億元。
(2)一日游外貿統計擴展資料
特點
一是一般貿易進出口快速增長,比重上升。2018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17.64萬億元,增長12.5%,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57.8%,比2017年提升1.4個百分點,貿易方式結構有所優化。
二是對主要貿易夥伴進出口全面增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勢良好。2018年,我國對前三大貿易夥伴歐盟、美國和東盟進出口分別增長7.9%、5.7%和11.2%,三者合計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41.2%。
同期,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8.37萬億元,增長13.3%,高出全國整體增速3.6個百分點,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潛力正在持續釋放,成為拉動我國外貿發展的新動力。其中,對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和希臘進出口分別增長24%、23.2%和33%。
3、2022年前5個月福建省外貿進出口同比增長6.5%
記者昨日獲悉,據福州海關統計,前5個月,我省外貿進出口75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5%。其中,出口4507.2億元,同比增長9.9%;進液純跡口2992.8億元,同比增長1.8%。
一般貿易進出口佔比超過七成。一般貿易進出口5623億元,同比增長2.6%,占同期福建省外貿進出口總值的75%。同期,加工貿易進出口1017.4億元,同比增長14%,佔13.6%。
民營企業進出口佔半壁江山。民營企業褲粗進出口3978.8億元,同比增長5.6%,占同期福建省外貿進出口總值的53.1%。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1837.1億元,同比增長5.8%,佔24.5%。同期,國有企業進出口1676.5億元,同比增長9.7%,佔22.4%。
對前三大貿易夥伴兩位數同比增長。我省對東盟進出口1544.8億元,同比增長11.8%;對美國進出口1052.2億元,同比增長19.5%;對歐盟進出口903.5億元,同比增長19.9%。三大貿易夥伴合計占同期我省外貿進出口總值的46.7%。同期,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2729億元,同比增長15.2%。
主要產品出口保持同比增長。機電產品出口1651.7億元,同比增長8.2%,占同期福建省外貿出口總值的36.6%。其中,鋰離子蓄電池、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出口分別同比增長74.1%、22.1%。同期,紡織服裝等7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1401.9億元,同比增長5.2%,佔31.1%。農產品出口353.4億元,同比增長26.7%,佔7.8%。(記者 鄭鬧並璜)
4、新成立的外貿公司做的業務是貿易退稅一日游,想問一下各位會計同行具體帳務怎麼做
額是做外貿的 不懂會計啊
5、2022上半年外貿進出口展現出較強韌性,這說明了什麼?
這說明我們的進出口業務已經在逐漸恢復當中,進出口業務也迸發出了相應的活力。
在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因為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新冠疫情的防控措施並不好,所以全球范圍內的進出口業務受到了相應的影響,很多行業的供應鏈甚至因此而遭到破壞。對於我們國內來說,因為我們國內防控新冠疫情的措施相對比較好,我們的很多行業的產業鏈也比較健全,所以我們的進出口反而在新冠疫情期間保持著較快的增長,我們的外貿進出口業務也展現出了相應的韌性。
這個數據是怎麼回事?
這是關於我們的外貿進出口業務的統計數據,在整個2022年的上半年裡,我們的外貿進出口的貨物總值已經達到了200,000億元左右,這個數據同比增長了9.4%了。與此同時,我們的出口量同比也增長了13.2%,進口量同比增長了4%左右。
這個數據反映出了進出口業務的恢復情況。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因為我們本身已經推行了一系列穩定外貿和穩定性出口的措施,對這些措施可以有效保護整體的進出口業務不會受到新冠疫情的過分影響,我們的很多外貿企業也在有序恢復當中。除此之外,因為我們國內的生產力本身比較旺盛,在很多城市克服了新冠疫情之後,各行各業的生產力在進一步恢復當中。如果能夠進一步激發主體活力,我們的外貿進出口業務將會實現較大增長。
總的來說,我們的外貿進出口業務所表現出來的韌性非常強,這不僅得益於我們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的結果,也跟很多行業本身的發展情況有關。特別是對於那些中小微企業來講,中小微企業更是在新冠疫情期間提供了不俗的經濟發展力量。
6、保稅物流園區對物流有什麼好處呢?
貿易中「一日游」主要指加工貿易企業將所采購的國內生產的中間投入品先出口香港等境外再辦理進口手續的操作辦法。「一日游」 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幫助加工貿易企業將退稅提前至其采購的國內原料或中間品過程,從而減少退稅時間,另外還有轉嫁稅收成本、降低稅收,節約成本的好處。
區港聯動區域除享受保稅區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稅、海關監管等方面的政策外,還疊加了出口加工區的政策,即實現國內貨物入區視同出口,辦理報關手續,實行退稅。改變了保稅區現行的「貨物實行離境方可退稅」的方式,區內享受「境內關外」的待遇,貨物在區內可以自由流通,不征增值稅和消費稅。因此,貨物只需在區港聯動區域內完成進區和出區就等同於貨物出口後再辦理進口。等同於實現貿易「一日游」,因此就不必到香港或者公海進行「一日游」,從而大大降低運輸成本和相關費用。
「一日游」的流程是:客戶進行出口報關單審結--園區企業向海關提出轉入申請--客戶至園區二線卡口領取IC卡--貨物進園區--園區企業提交運抵報告--客戶進行海關結關--客戶進行進口報關單審結--園區企業向海關提出轉出申請--海關放行--貨物出園區。參考資料:http://info.jctrans.com/zhwl/wlyq/20061214369025.shtml
7、中國對外貿易排名國家
摘要:我國是世界上出口量最大的國家之一,涉及數個行業的數種產品,那麼中國主要出口國家有哪幾個?中國出口哪個國家最多?本文盤點了中國對外貿易十大國家名單,其中有美國、日本培咐肆、韓國、印度、德國、荷蘭、英國、新加坡、加拿大、俄羅斯等,下面一起來了解下中國外貿出口國家排名!
美國
美國是中國主要出口國家之一,2018年對其出口總額47839581萬美元,增長8.6%,2019年對其進出口3.73萬億元。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商品基本上以代工商品為主,如電腦、玩具、電視、手機、顯示器、列印機等,除了聯想、大疆等少數自主品牌外,大部分都是美國的戴爾、惠普、蘋果,以及三星、索尼、博世等第三國的產品,中國的大部分品牌在美國的認知度較低。
日本
中國出口日本的主要產品有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賤金屬及製品,2018年對其出口總額14704868萬美元,增長5.5%;2019年1-11月對其出口商品總值為13072415.2萬美元,同比下降2.6%。在日本市場上,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雖然佔有較大優勢,如紡織品及原料、鞋靴傘和箱包等輕工產品,但同時還有來自美國、越南、泰國、台灣省、義大利等國的競爭。
韓國
中國外貿出口國家排名第三的為韓國,2018年中國對其出口總額10875614萬美元,增長8.8%;2019年1-6月對其出口541.0億美元,同比增長4.3%;1-9月,出口817.1億美元,增長2.4%。韓國自中國進口排名前三的商品為機電產品、賤金屬及製品和化工產品。紡織品及原料、傢具這類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國繼續保持優勢,但也有來自越南、印尼、日本等國的競爭。
越南
中國是越南最大的貿易夥伴,2018年中國對其出口總額8387669萬美元。2019年1-10月中簡尺國對其出口商品總值為7840084.4萬美元,同比增長15.5%。2019年中越進出口總額達1168.7億美元,這是兩國貿易額連續第二年突破1000億美元。中國對越南出口持續高速增長,越南市場備受中國企業關注,近年來中國企業赴越南投資設廠掀起熱潮。
印度
中國出口最多的國家自然不能忽略鄰國印度,2018年中國對其出口總額7667566萬美元,增長12.7%;2019年1-11月,中國對其出口商品總值為6797360.7萬美元,同比下降3.3%。中國對印度出口的產品以勞動密集型工業製成品為主,並開始向技術密集型產品轉變。未來隨著中印區域貿易安排或自由貿易談判的啟動和推進,中國在印度的基建工程、能源、綠色經濟等領域將扮演重要角色。
德國
中國出口哪個國家最多?中國出口最多的國家還有製造強國德意志。中國對德國的主要出口商品為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和傢具玩具雜項製品,其次還有賤金屬及製品、化工產品、光學鍾表醫療設備等。2018年,中國對其出口總額7748934萬美元;2019年上半年,中國是向德國出口產品最多的國家,對其出口額達到520億歐元,同比增長4%,荷蘭與美國緊隨其後。
荷蘭
2018年中國向荷蘭出口總額7283469萬美元。2019年1-11月中國從荷蘭進出口商品總值為7675364.1萬美元,同比下降0.9%;1-11月中國對荷蘭出口商品總值為6666490萬美元,同比增長0.2%。作為歐盟成員國之一,荷蘭約六成的貨物貿易在歐盟區域內進行,荷蘭自中國進口最多的商品是機電產品,並且在該類產品上,中國是荷蘭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占荷蘭機電產品進口市場份額的36.5%。
英國
英國自然也是中國對外貿易十大國家之一,2018年中國對其出口總額5654298萬美元,增長8.2%。2019年中國對英國出口商品總值為6240638.3萬美元,相比2018年增長了584749.6萬美元,增幅為10.4%。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較大優勢,是英國傢具玩具和紡織品及原料的配轎最大進口來源地,此外,中國也是英國鞋靴傘皮革製品的最大進口來源地。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中國在東盟的第四大貿易夥伴,機電產品是新加坡自中國進口的首位商品,其次是礦產品和賤金屬及製品。2018年中國向新加坡出口總額4903663萬美元。2019年1-7月中新雙邊貿易額485.5億美元,同比微增0.8%,其中,中國對新加坡出口290.0億美元,增長3.6%,自新加坡進口195.5億美元,下降3.1%;中國對新加坡貿易順差94.5億美元,增長79.4%。
加拿大
2018年中國對加拿大出口總額3515324萬美元,增長6.3%;2019年中國與加拿大雙邊貨物進出口額為6507614.3萬美元,相比2018年增長153397.1萬美元,增幅2.5%。作為中國對外貿易十大國家之一,2019年加拿大從中國進口最多的是機電產品,佔比45.3%,之後是運輸設備佔比4.6%,化工產品佔比2.8%,光學、鍾表、醫療設備佔比2.3%,還有各類大量勞動密集型產品,如傢具、玩具、陶瓷等。
俄羅斯
2018年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約4796527萬美元,增長8.6%,是俄羅斯進口來源第一大國。2018年中國在俄羅斯的機電產品、賤金屬及製品、紡織品及原料、傢具玩具雜項製品、塑料橡膠、鞋靴傘等輕工產品以及光學鍾表醫療設備七大類商品的進口市場上占據首位。2019年,中國對俄羅斯出口商品總值為4974160.5萬美元,較2018年增長176639.5萬美元,增幅3.7%。
澳大利亞
中國外貿出口國家排名在俄羅斯之後的是澳大利亞,中國對其主要出口商品有機電產品、紡織品和傢具玩具雜項製品,其次是賤金屬及製品、塑料橡膠和化工產品等。作為中國主要出口國家之一,2018年中國對澳大利亞出口總額4733006萬美元,2019年對其出口商品總值為4820490.1萬美元,相比2018年增長了86646.7萬美元,增幅1.8%。
墨西哥
2013-2018年中國和墨西哥雙邊貿易額逐年增長,2019年上半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額占前三的國家是越南、俄羅斯、墨西哥,出口墨西哥的總值達1440億元(人民幣)。墨西哥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主要有機電產品,在墨西哥機電產品進口市場中,中國的主要競爭對手是美國。此外中國亦是墨西哥傢具玩具雜項類商品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地。
研究聲明:中國出口最多的十個國家,是小編根據2018年和2019年中國對各國的商品出口總值、出口產品類型、出口增幅/跌幅等綜合數據進行排序,並綜合參考國家統計局外貿數據,以及互聯網相關排行榜/榜單進行推薦,榜單僅供參考。如有疑問,歡迎在末尾評論/交流。
8、中國與哪個國家外貿最多
2014年,中國進出口總值26.43萬億元人民幣,比2013年增長2.3%。
2014年,歐盟、美國、東盟、香港特區和日本為中國前五大貿易夥伴。
其中,中國對歐盟、美國的雙邊貿易額分別為3.78萬億元、3.41萬億元,分別增長8.9%、5.4%;
對香港特區、日本的雙邊貿易額分別為2.31萬億元、1.92萬億元,分別下降7.2%、1%。
同期,中國對東盟、非洲、俄羅斯、印度等新興市場雙邊貿易額分別為2.95萬億元、1.36萬億元、5851.9億元和4335.5億元,分別增長7.1%、4.3%、5.6%、6.8%。
9、我國對國內一日游遊客的統計有什麼特殊地方
文化和旅遊部發布清明節假期文化和旅遊市場情況:全國國內旅遊出遊7541.9萬人次,同比減少26.2%,按可比口徑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68.0%;實現國內碰鏈旅遊收入187.8億元,同比減少30.9%,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39.2%。
然而不少業內人士對照真實旅遊市場,懷疑數據存在嚴重「失真」。在很早之前,上海景鑒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周鳴岐在微信公眾號景鑒智庫上,曾發布了一篇名為《穿透數據迷霧,首份旅遊產業宏觀研究》的文章。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章指出,全國旅遊統計數據不僅注水嚴重、邏輯不通,旅遊人均花費數據不合理,各省市旅遊數據注水已無底線。之所以出現旅遊數據如此「魔幻」的現象,文章認為:無代價的政績,注水成必然;人次統計口徑模糊、隨意;交易分散,沒有統一的數據聯網,因此,直接引用官方旅遊數據的研究成果沒有任何價值。
一石激起千層浪,如何看待中國統計數據,引起了行業的熱議。對此,法制日報《法治周末》專門對我本人進行了專訪,專訪的內容已經見報。
由於專訪篇幅限制在四千多字,而討論中國旅遊統計問題,這個篇幅還是略有欠缺,其中本人一些說明文字,報紙出於篇幅原因做了刪減。在此我發布一個完整版,對《景鑒智庫》的提出的統計問題進行討論,共同推動中國旅遊統計的發展。當然,筆者只是一個高校教師,並沒有實際參與過旅遊統計工作。所以本篇或許也只是皮毛,並未觸及問題的實質,敬請批評指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
旅遊統計問題的由來
文章首先對旅遊人次和收入總數據進行了質疑。認為按照中國旅遊研究院發布的數據:2019年國內遊客60.06億人次,除以國家統計局的2019年人口數140005萬人,也就是說全國人民不分貧富老幼,健康或是殘疾,每人都得完成國內旅遊4.29次的指標。言下之意,這個指標中國人根本不可能達到。
這里我首先需要給大家解釋一點:旅遊統計中的「旅遊者」,和我們普通人認知的「旅遊者」概念差別很大。普通人認為的旅遊者並不是旅遊統計中的旅遊者。
在普通人來看,如果你一家人假期帶孩子從西安去北京,爬八達嶺、逛天安門,這是旅遊者;去三亞沙灘上曬幾天太陽,這是旅遊者。
但是如果我告訴你,以下這些人也會被統計為旅遊者,你一定很吃驚。
如果你是北京大學教授,到西安參加學術研討會,你是旅遊者;
如果你是北京交通大學的一名博士,到西安應聘工作,你也是旅遊者;
你是一名IT人士,到西安出差幾天,你也是旅遊者;
你的孩子在西安讀大學,你「五一」去西安看望孩子,你也是旅遊者。
這一定顛覆了你的認知。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這個不是國家旅遊統計部門造成的(耐心看完,本人不是為他們辯解什麼),從旅遊統計產生的那一天就存在這個問題。
之所以產生沒褲旅遊統計,是因為在差不多100年前,歐洲人發現,旅遊者在國與國之間流動產生的消費,會引起國家和國家之間外匯收入的變化。當這種流量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有必要開展統計工作了。
問題是笑察孫,國與國之間的人的流動,逗留時間是多種多樣的,有永久定居的,也有小住數月,甚至短短數日。目的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為了休閑娛樂的旅遊者,也有為了政務活動、商務活動、探親訪友、家庭事務、宗教活動、體育賽事的目的。
那麼,這其中流動的人口中,有多少是旅遊者呢?這首先涉及旅遊的概念問題。哪些行為算旅遊,哪些行為不算旅遊?
說到旅遊的概念,所有的旅遊學教材上都會寫到一個公認的概念。1942年瑞士學者提出的「艾斯特定義(IASET)」:旅遊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逗留所引起的現象和關系總和。這些人不導致永久定居,並且不牽涉任何賺錢活動。這個概念,首先是把為了永久定居而發生空間移動的人剔除出旅遊者,其次是把為了追求賺錢的商務旅行的人剔除出旅遊者。應該說從旅遊研究上,這樣的做法是有道理的。
然而,這個概念在統計中遇到了問題。畢竟理論只是理論,統計部門在進行操作的時候,必須界定哪些人屬於旅遊者,哪些人不屬於。對很多行業來說,其實不需要剔除商務旅行者。比如酒店業,住店客人是來做生意的,還是來消遣娛樂的,或者是來開會的,都是客人。相應的可以形成商務酒店市場、會議酒店市場、度假旅遊市場。
從西方旅遊統計開始的那一天,就把各種目的的旅行者都包括在旅遊者人次裡面了。包括消遣性旅遊者、商務旅遊者、會議旅遊者、探親訪友旅遊者。嚴格來說,這裡面只有消遣性旅遊者,是我們普通人認為的旅遊方式。其他的都不算。在旅遊統計中,對旅行目的其實是有統計的,裡面的消遣性旅遊者,大約占總量的30-40%(每年有變化),是真正的以觀光、度假、休閑、娛樂為目的的旅遊者。其他的都是商務旅行、個人事務旅行。
如果說商務旅行、個人事務旅行這些都算作旅遊的話,你自己想想自己的生活:其實一年別說平均4.29次,很多人超過10次都沒有懸念。以我本人為例,一年能算作統計意義上的旅遊活動,可能有八十多次。但是真正以休閑娛樂為目的,也就十來次。
這個標準是我國旅遊統計的問題嗎?不是。我們是借鑒西方的標准。西方的標准就好嗎?不一定。但是有一段時間,我們非常強調和國際接軌。導致了今天的問題。當然,中國旅遊統計問題,絕對不只是統計口徑的問題,暫且往下看。
02
西方旅遊統計發展歷程及標准
我們在介紹中國的旅遊統計以前,先介紹一下國際上的旅遊統計發展歷程。理解這個很關鍵。
1.國際旅遊者統計的開始
1937年,當時的國際聯盟,對旅遊統計做了一個界定。旅遊者(tourist)是離開自己的居住國,到另一個國家訪問至少24小時的人。包括:為消遣、家庭事務或健康原因而出國;出席國際會議;工商業務出國;海上巡遊途中停靠某國登岸訪問。不包括:謀職、定居、學生、日常跨境。
這個概念的特點是只統計了過夜旅遊者,也就是當時不過夜的是不列入統計范圍的。至於旅行目的,它具體規定了哪些屬於旅遊,哪些不屬於旅遊。
2.羅馬會議提出了遊客的概念(1963年)
如果你注意剛才的翻譯,它定義的過夜旅遊者叫做「tourist」,但是到1963年,羅馬會議提出了一個新概念。因為當時發現除了過夜的旅行者,還有很多一日游的短途。因此這次會議界定了遊客。遊客(visitor)是除為獲得有報酬的職業以外,基於任何原因到一個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國家訪問的人。遊客分兩類:一類在目的地停留過夜,稱為「旅遊者(tourist)」,一類稱「短程旅遊者(excursionist)」。
這次會議的貢獻是引入了一日游的概念,按是否過夜分別統計。
後來的世界旅遊組織,基本上採納了這次會議的標准。1981年世界旅遊組織對羅馬定義進行了補充。
可以計算為國際遊客的包括:
(1)為了娛樂、醫療、宗教儀式、家庭事務、體育活動、會議、學習或過境進入另一國家者;
(2)外國輪船船員或飛機機組成員中途在某國稍事停留者;
(3)停留時間不足一年的外國商業或公務旅行者,包括為安裝機械設備而到達的技術人員;
(4)負有持續時間不足一年使命的國際團體雇員或回國進行短期訪問的旅行僑民。
不計算為國際遊客的包括下列人員:
(1)意圖向目的國移民或在該國謀求就業的;
(2)以外交官身份或軍事人員身份進行訪問的;
(3)上述人員的隨從人員;
(4)流亡者、流浪者或邊境上的工作人員;
(5)打算停留1年以上者。
3.國內旅遊者
剛才的定義只涉及國際流動,沒有考慮國內旅遊者問題(因為旅遊統計從歐洲開始的,歐洲國家面積較小,國際旅遊者流量較大)。但其實很多國家,國內旅遊者才是主流。因此提出了國內旅遊者的概念。
按照世界旅遊組織定義(1991年),國內旅遊是指國內居民到他通常居住地以外的國內另一個地方旅行,時間不超過12個月,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從訪問地獲得經濟利益。其目的可以是消遣、度假、觀光、商務、公務、會議、療養、學習和宗教。
國內旅遊者是指在居住過國內旅行超過24小時,但不足一年的人;國內一日游遊客指基於任何以上目的在訪問地逗留不足24小時的人。
以上,就是國際社會對旅遊統計的界定。你會發現,它太寬泛了。可以說,空間移動的人群中,剔除掉移民者、打工仔,剩餘的絕大部分都可以算作旅遊者。
你可以說這個標准太離譜了,但事實上國際權威旅遊組織就是如此界定的。而我們國家進入世界旅遊組織這種西方國家主導的組織,並沒有話語權。所以在我國旅遊統計上,也不可能另起爐灶再搞一份。
03
我國旅遊統計的實際口徑
雖然有國際標准,但是各國情況並不相同,因此每個國家都結合自己的實際,制定本國的旅遊統計辦法。
1.我國的入境旅遊統計
我國的入境旅遊統計,參照了世界旅遊組織標准。這個本來是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我國有一個特殊的情況:港澳台。因為歷史的原因,大陸地區和港澳台之間的旅遊流動,是算作入境旅遊和出境旅遊的。這個從統計上來說沒有什麼錯,畢竟要經過海關。
但是如果用這個數據來當作入境旅遊發展成就,對業界就會產生一定誤導。例如,2019年,中國入境旅遊人次1.45億人次,看起來,這簡直就是世界入境旅遊強國的水平,但是如果再具體追問一下:這1.45億入境遊客都是哪裡的?
官方統計會告訴你:其中有一億多都是港澳台同胞,尤其是香港同胞,他們來往內地太方便了,數據非常龐大。那麼剔除掉港澳台同胞,真正有多少外國旅遊者呢?3188萬,連零頭都不到。
客觀地說,中國所有的旅遊統計數據里,還就數入境旅遊最客觀,因為是依據公安部門出入境管理的數據,是可信的。這個總量本身也沒錯,只是對不明就裡的人,可能會產生誤導。
2.我國的國內旅遊統計
如果說入境旅遊還有公安部門出入境管理統計,是比較容易操作的。那麼國內旅遊統計,就非常難以操作了。
一個旅行者在本國的流動,什麼情況算國內旅遊,什麼情況不算,實在是難以界定。按照統計標准,一個人離開常住地才算旅遊者,問題是什麼叫離開常住地?
比如,一個住在什剎海的北京人,下午帶孩子去北海公園一趟(3公里范圍內),算不算旅遊者?你可能覺得,就在他家附近,時間太短了吧?怎麼能算呢?那他如果驅車30公里帶孩子去爬個香山,算不算旅遊?
說到底,就是你的空間移動范圍多大,時間多長可以算作國內旅遊者。國際上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界定標准。有的國家按照距離,有的國家按照時間。
我們國家將國內旅遊分為兩類:國內旅遊者和國內一日游遊客。國內旅遊者指在旅遊住宿設施內至少停留一夜,最長不超過6個月的國內遊客。國內一日游遊客指離開長住地外出距離在10公里以上,時間超過6 小時但不足24小時,未在旅遊住宿設施內過夜的國內遊客。
從這個標准可以看到,中國的國內旅遊統計把離開常住地6小時,10公里算作一日游遊客,這個要比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寬泛,造成統計數據偏大。更嚴重的是,很多地方偷換概念,在匯報材料和統計公報裡面把一日游遊客和過夜旅遊者總量公布為旅遊者,造成數據出現了水分。
3.旅遊消費數據
說完旅遊人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旅遊消費數據。說到旅遊消費數據,統計思路有兩個:一是收入法、二是支出法。也就是可以按照旅遊企業的收入來計算,因為旅遊者的錢,肯定花給了酒店、景區、民航、火車這些行業。
但是按照這個思路來統計,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旅遊涉及的行業太多了,每個行業又只有一部分涉及,比如餐飲業。一個餐飲店,可能有一部分收入是旅遊者帶來的;一部分是本地人帶來的。
所以只能按照支出法來統計。也就是調查旅遊者花了多少錢。我們今天的旅遊消費和旅遊收入數據理論上是應該這么來統計,對旅遊者做抽樣調查。
在景鑒智庫文章中質疑了旅遊消費增長的問題。認為城鎮居民旅遊總花費增速連年保持在13%至17%之間,這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的增幅偏離達數倍之多。關於這一點,筆者認為,旅遊消費與居民消費總量有一定關系,但是並非一定保持同步。對大部分家庭來說,主要的消費在於吃飯、住房、教育等基本需求,但是如果這些基本需求滿足了,旅遊消費在居民消費當中的比例會擴大。今天大部分家庭旅遊消費占家庭消費的比例都越來越高。因此旅遊消費增長率大於居民消費總量是符合邏輯的。
當然筆者也認為這種偏離應該在一個合理的空間。如果偏離過大,說明會有一定的失真。但是「什麼是真」,我們很難判斷。
04
中國旅遊統計數據可能「失真」的幾個原因分析
截至目前,我們還是從統計口徑上分析中國旅遊統計數據偏大的原因。也就是認為由於國際標准對旅遊的統計過於寬泛,而中國的統計標准更寬泛。是導致中國旅遊統計數據偏大的原因之一。如果你一直看到這里,或許會認為我是在替旅遊統計部門辯解了。
不是的。以上我只是如實給大家說明一下這個情況。其實本人在長期的旅遊實踐中,也發現比統計口徑問題更嚴重的,是存在著一些統計數據失真的現象。
但是,我們作為局外人,是沒有證據說明旅遊統計失真的。只能是根據已有的統計數據推測,發現其中有不少自相矛盾之處。所以這一節的內容:純屬經驗臆斷。本人推測在統計實踐操作中,是可能發生偏差的。這種偏差有幾個原因:
1.旅遊統計隊伍力量不足
如何統計旅遊數據,除了基層旅遊企業填報,還需要做大量的調查。而無論是統計部門,還是旅遊部門,都很難保證如此的人力物力。據筆者了解,基層旅遊統計數據並不是統計部門完成,而是旅遊部門完成。地級市以上旅遊部門能獨立設立統計科和統計處的鳳毛麟角,一般都是和其他處室放在一起,專業統計技術人員不會太多。而到了區縣,基本上就是一人身兼多職。這樣的隊伍,我推測是不能保證開展大量的抽樣調查的,所以他們是如何統計清楚一個區縣旅遊數據,我一直也很好奇。這里也歡迎區縣旅遊局的朋友給我普及一下,區縣一級旅遊數據統計工作如何開展的。
2.旅遊統計涉及面太廣,很多旅遊部門根本拿不到
由於旅遊業的綜合性特點,旅遊統計涉及的行業和部門太多,旅遊部門有很多數據拿不到。
比如住宿業數據。如果飯店申報了星級飯店,就必須給旅遊部門填報統計數據,然而星級飯店目前只佔住宿業市場的一部分,大量的社會旅館,其經營過程不依賴旅遊部門,旅遊部門沒有管理手段,也拿不到人家的數據。
再比如旅遊景區。中國的旅遊景區管理權是非常分散的,森林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文物古跡,只有申報了A級景區,才會納入旅遊局的統計系統。如果沒有申報A級景區,旅遊部門沒有管理的許可權,也就拿不到人家的數據。
因此旅遊部門發布的一個《旅遊統計年鑒(副本)》,裡面都是旅遊企業數據,但是只能包括星級飯店、A級景區、旅行社。並不能反映旅遊行業全貌。
3.人為的數據「注水」
是否有人為的數據注水,我們沒有證據,只能是推測。我們首先分析有沒有數據「注水」的動機。可能是有的:
有的時候,某些官員為了「政績」,需要數據來支撐。
有的時候,地方政府為了營造旅遊市場的「繁榮」形象。
有的時候,是為了一些排名。比如總有一些機構會對各省旅遊人數進行排名,注水後可以提高自己的排序。
還有一個旅遊部門朋友告訴我,他是被「逼出來」的,因為上級有考核指標,要求你達標,或者為了申報某個示範區不得不「注水」。比如幾年前一度有文件要求: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旅遊收入佔GDP的比重達到一定比例;旅遊就業占本地就業的人次達到一定比例。雖然沒人逼著造假,但是不少地方為了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不注水可能達不到要求。
所以從動機上來說,有一些地方是有數據注水的主觀動機的。而操作上,旅遊統計又是旅遊部門自己掌握著,所以數據注水也就變成了可能。再加上,注水之後的數據很難驗證真偽。「注水」成本不高,因此會有一些地區如此操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綜上,本人認為:當前一些旅遊統計數據確實存在「失真」的情況了,這種失真既有客觀條件的制約,也有技術操作層面的原因,如果說這兩個原因還可以諒解的話,那麼人為的「注水」和浮誇就不能被原諒了。因為這種現象是數據造假,欺騙上級領導和人民群眾。所以就出現了一些滑稽的現象:
首先是各省數據加總遠遠大於國家數據。按照景鑒智庫文章,各省遊客量合計為152.42億人次,是全國數據的2.75倍,每位國民平均需旅遊11次。而各省旅遊總收入合計為19.06萬億元,是全國數據的3.72倍。那大家認為:到底是各省數據有問題,還是國家總量有問題?如果只看這個省級數據和國家數據,國家統計數據已經比各省保守很多了。
如果繼續追究,把各省分成各市、各區縣。那麼總量加起來的數據,或許會是一個天文數字。這就是中國旅遊統計的現實情況。
第二,存在一些省份比較「浮誇」。中國各省統計數據,如果放在一起看,確實有很大問題。有些省份比較浮誇,有些省份相對務實一點。但是筆者也沒有證據,能說明哪些省份比較務實,哪些省份喜歡「注水」。
第三,中國「黃金周」旅遊統計數據或許「注水」最厲害。最近幾年,黃金周還沒結束,各地都在搶先發布新聞,頻繁「放衛星」,報道黃金周期間旅遊出現的喜人局面。一些地方的數據,雖然我們沒有證據說明它「注水」,但是憑借行業經驗,很多業內人士都認為有誇張嫌疑。
用這樣「注水」的數據進行宏觀政策決策和企業投資,必然會對一些地方發展戰略、政策制定,企業投資和經營產生誤導。
05
旅遊統計的改進建議
在景鑒智庫文章里,花了這么大的精力來扒旅遊數據注水問題,作為旅遊研究者,筆者更希望能看到他們指出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該如何改進?
在旅遊研究中,常常有一種感覺:「坐而論道容易,找到出路很難」。旅遊統計的問題,旅遊行業其實苦惱已久,但是一直沒有更好的方案。因為旅遊現象涉及的行業和部門實在是太多了。想深入做一些統計,例如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基本上不亞於一次小型的「國民經濟」普查。現有的人力物力,是很難支撐的。有一些地區開展過「旅遊衛星賬戶」實踐,但是只能委託外部科研團隊,很多年做一次,無法實現常態化。
筆者本篇文章也提供不出一整套旅遊統計改革的方案,只是就事論事,認為當前有幾個比較緊迫的問題。
1.首先需要打擊旅遊數據「注水」和「浮誇」風,這個是當下的關鍵。
官員們之所以干涉旅遊數據進行「注水」,一方面是旅遊統計不獨立,試想一下:假設一個廳長、局長要求下級統計人員注水,小小的科長、科員,如何能對抗局長、廳長們的「注水」指示?
數據如果真實,可以用它判斷旅遊發展的成績,也可以以此為依據進行考核,作為某些官員升遷的「政績」。但是前提是數據必須真實,沒有造假的空間。只要統計工作仍然由旅遊部門自己做,就存在這樣的可能性。因此地方的旅遊統計,筆者認為可以嘗試由第三方獨立機構來完成。
另一方面對數據造假的人員要實行問責和懲罰。當前「注水」成本小,懲罰力度不夠。很少有人因為數據「注水」受到懲罰,記得2019年,陝西某地旅遊統計將0.82億旅遊收入報成8.2億,受到了懲罰,這只是因為誤差太大才受到懲罰的個例。這樣的處罰力度將來必須加大,才能震懾造假者。
只要能把人為原因造成的水分擠掉,接下來就是統計口徑的問題,以及技術操作層面。
2.加強頂層設計,全國統一口徑,數據發布規范化
當前很多地區數據不具有可比性,就是因為統計口徑不統一,很多地方發布數據不做說明,是過夜旅遊者還是一日游遊客,根本分不清楚,也沒法進行橫向比較。目前根據筆者的認識,主要「水分」在國內旅遊以及黃金周統計方面。
入境旅遊者。目前是由公安部門出入境管理統計,不存在統計「水分」,但是需要把入境外國人和港澳台入境進行區分。嚴格來說,港澳台市場算是我們的國內市場,只是由於歷史原因,作為入境旅遊進行統計。港澳台市場也可以是中國入境旅遊市場,但是鑒於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日常過境,和旅遊業經營無關聯,應該單獨列出。
國內旅遊者。國內旅遊者人數目前失真比較嚴重,主要是用大量一日游遊客數量替代旅遊者,偷換概念。未來應該以住宿設施接待量作為過夜旅遊者的主要參考指標。因為過夜的遊客中,除了極少一部分住在親朋好友家裡,絕大多數是依託住宿設施的。而公安部門對所有的住宿人員都有登記,以此信息為依據,基本上就是過夜旅遊者人次。
國內一日游遊客,也是旅遊經營的市場之一。比如周邊的鄉村旅遊、城市休閑,如果地方旅遊統計部門有能力,可以開展相應的抽樣調查,但是發布的數據必須嚴格區分「旅遊者(必須過夜)」和一日游遊客,避免對旅遊投資者的誤導。
旅遊消費和人均旅遊消費。旅遊消費和人均消費的統計,筆者認為:應該要求地方同時發布三個數據:旅遊者總量、旅遊消費總量、旅遊者人均消費。旅遊人均消費等於總量除以人次。如此一來,如果某個單項指標造假,就會形成數據不匹配的情況,容易被觀者打假。也就讓造假者有了一些「畏懼」。
3.技術操作上,宏觀層面依託大數據平台,微觀層面夯實基層旅遊統計
筆者不研究大數據這一塊,但是感覺大數據和旅遊信息化喊了這么多年,卻沒有見到太好的旅遊應用案例,有些匪夷所思。從未來的社會發展趨勢來看,一定是基於網路信息平台獲取和分享一些旅遊宏觀數據。
比如說,旅遊者滿意度。過去筆者去評定A級景區,要親自發放30-50份問卷,對旅遊者進行抽樣調查。旅遊統計年鑒中也有關於遊客滿意度的數據,但是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很顯然網路遊客對旅遊產品和目的地的點評,會比發放紙質問卷樣本量更大,效率更高,也就更有價值。
從微觀層面來說,必須夯實基層旅遊統計工作。基層是旅遊宏觀統計的基本細胞。如果基層區縣統計數據做不扎實,地市的也就不扎實;地市不扎實,省級也就不真實;省級不真實,國家的統計數據也就有很大的失真了。
因此基層旅遊統計工作必須夯實。從區縣層面抓起,保障數據的真實性和可信性。可以嘗試建立全國旅遊數據平台,要求所有區縣填報相應的指標,數據進行共享,研究者可以下載進行分析。如此,數據失真的地區一定會引起一些數據分析者的注意,讓他們在旅遊統計時不得不嚴肅一些。
作者:成英文,西安外國語大學陝西文化和旅遊發展研究所所長
來源:成博士陝西旅遊
- END -
版權說明:本文僅供交流學習,文章來源於網路。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創作,若來源標注錯誤,轉載涉及以及版權等問題,煩請告知,後台將立即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本文為網易自媒體平台「網易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觀點。網易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
打開網易新聞體驗更佳

熱搜
陝西倆市民買退燒葯後贈送被查
郭艾倫24分 遼寧力克同曦奪4連勝
疫情沖擊波抵達三四線城市
浙江日增陽性人員數已突破100萬例
廣州足球俱樂部董事長被開除
蔚來全新ES8、EC7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