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北宋,明,清第一大貿易港口是?
廣州。
②唐朝時,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在這里設有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
③兩宋時,為增加財政收入,積極發展海外貿易,中國同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以至非洲的幾十個國家進行貿易,海外貿易稅收甚至成為南宋國庫重要財源。
④元朝時,主要港口有泉州、廣州和慶元(今寧波)設立市舶司。泉州為重要對外貿易港口,被譽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官府控制下的中國古代對外貿易中,朝貢貿易即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交易,佔有重要地位。這種朝貢貿易,往往「厚往薄來」「倍償其價」,目的不在於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經濟上求購各種異域珍寶特產,以滿足統治者對奢侈品的需求。(鄭和下西洋)
⑤清朝實行「海禁」與「閉關鎖國」。清朝只開廣州一處對外通商,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
2、唐朝在交通發展方面有什麼特點?並分析其原因.
主要特點:陸路、水路、海路交通發達;形成了幾個交通中心。
原因: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民族交往密切;實行對外開放;長安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等。
唐朝是我國古代道路發展的極盛時期。當時,京城長安不僅有水路運河與東部地區相通,而且是國內與國際的陸路交通的樞紐,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唐朝長安城牆的規模是空前的。它行雀槐周長36.7公里,南北長8651米,東西寬9721米,近似一個正方形。面積相當今天西安城的10倍。城內有11條南北大街,14條東西大街,把全城劃分為100多個整齊的坊市。皇城中間的南北大街稱為承天門大街,寬441米,視野開闊。連接12座城門的有六條大街,其中朱雀大街,是盛唐時期長安城的一條貫穿南北的重要大街。它是中軸線,寬147米,把長安城劃為東西兩部分。街西管區叫長安縣,街東管區叫萬年縣。各條大街車水馬龍,熙熙攘攘,非常熱鬧。街道兩側多植樹,加上錯落其間的清池溪水、眾多的園林、盛開的牡丹,使整個城市非常整齊美觀。出了長安城,向東,向南,向西,向北,構成了四通八達的陸路交通網。不僅通向全國各地,而且中外交通往來也比較頻繁。此歲蔽外,像洛陽、揚州、泉州和廣州等城市檔友,隨著唐朝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也相繼成為國內外交通的重要中心。
3、唐朝時期主動對外開放的最大巷囗是
從唐朝開始,沿海的廣州、泉州、揚州、寧波(明州)就是世界主要的貿易港口,各種貨物大量進出口,繁盛的程度,在當時阿拉伯商人、波斯商人和歐洲商人的筆下都有記載。
4、唐朝最大的外貿港口是 —— 唐政府在那裡設置了—— 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管理對外貿易的官署
(廣州)是最大的外貿港口;唐朝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司),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管理對外貿易的官署
5、唐朝作為重要對外貿易港口的城市是:
廣州廣州是來廣東省省會、源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南部戰區司令部駐地。是國務院定位的國際大都市、國際商貿中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綜合性門戶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廣州從3世紀30年代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明清兩代成為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
6、唐朝最大的港口在哪
唐朝時期,中國沿海幾個最大港口,如交州(越南河內,西漢時歸屬中國,只到宋朝時脫離)、廣州、泉州、明州(寧波),都是跟西洋大規模通航下的產物。而諸港口中,又以廣州為集散地。有六條定期航線,通往波斯(伊朗)、美索不達米亞(伊拉克)、亞丁(阿拉伯帝國本土)、獅子國(斯里蘭卡)、南海(馬來半島)、爪哇。
唐朝時候,我國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對外交往十分頻繁,因而廣州成為當時世界著名的港口。我國主要的海上航線就是從廣州出發,沿今越南海岸至湄公河口的昆侖島,渡新加坡海峽,經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尼科巴群島、錫蘭島到印度半島西岸,由此再分兩路:一路經霍爾木茲海峽進入波斯灣,沿東岸到達幼發拉底河口的烏刺國(在今伊拉克巴士拉),陸行至世界商業中心之一的縛達城(今巴格達);另一路由印度半島橫渡印度洋,到達非洲東部的三蘭國(今坦尚尼亞的達累斯薩拉姆一帶),向北經數十個小國,也可通到烏刺國。這是當時溝通亞非兩洲、世界上最長的一條遠洋航線,大批外國商船沿著上述航線來到廣州。當時珠江水面,檣帆如雲,十分熱鬧。這些商船多停靠在廣州外港波羅廟附近,主要是來販運絲綢、瓷器。
唐朝政府很重視對外貿易,在廣州設市舶使,專門管理對外貿易事務。為了鼓勵外商前來我國,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曾下令:「其嶺南、福建及揚州蕃客,宜委節度觀察使常加存問,除舶腳(稅名)收市、進奉外,任其來往通航,自為交易,不得重加率稅。」鑒於大批外僑長期留居廣州,政府特設「蕃坊」(在今光塔街一帶)供外僑居住。由外僑推選「蕃長」一人,經我國政府認可,負責管理「蕃坊」事務。還設立學校,使外僑子弟有受教育的機會。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阿拉伯人李彥升從廣州赴京都長安考中進士,可見當時外僑深受我國文化的熏陶。隨著大批阿拉伯人的到來,伊斯蘭教傳入廣州,約於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在廣州建立懷聖寺和光塔。
這時廣州經濟雖然繁榮,但城區還不算很大。唐朝名臣如宋璟、杜佑、李復、楊於陵等先後在廣州任職時,多次勸導居民燒磚制瓦、改建房屋,使城區面貌大為改觀。
唐朝後期,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黃巢起義軍攻佔廣州,廣州城垣在戰火中被毀。黃巢在廣州發布文告,指斥朝廷宦官專權,綱紀敗壞,銓貢失才,提出「禁刺史殖財產,縣令犯贓者族」的主張。
五代時,劉岩於後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在嶺南地區割據稱帝,國號南漢,定都廣州城。廣州改名興王府。廢除南海縣,改設咸寧、常康兩縣。他下令鏟平禺山,擴建都城。在城區東南西北各建廟宇7座,共28座,加上原有的廟宇,因此廣州城上空,每日晨昏香煙繚繞,梵鍾遠播。千秋寺(今海幢寺)以「四大金剛」塑造得庄嚴雄偉而聞名。這位窮奢極侈的君主修建了數十座宮殿,還在城北越秀山和城西荔枝灣興建了不少亭池園林。當時城市建築相當華麗壯觀,但費用龐大,弄到國庫空虛,於是鑄造鉛錢,十枚當銅錢一枚,強迫百姓使用,從中進行殘酷剝削。
7、唐北宋明清時期第一大貿易港口是?
唐朝最重要的外貿港口是廣州,從唐朝直到明清時期,廣州長期是我國重要的港口城市。
8、我國古代最大的港口是哪裡?
當然是福建泉州港。
泉州港,又稱」刺桐港」,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沿海港口,泉州港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之一。泉州的歷史就是一部港口史。
泉州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是中國古代一個重要的對外貿港余蠢襲口,它在宋元時期曾成為」世界最大港口之一」,以」東方第一大港聞名於世」。 泉州古港包括泉州灣東北面的崇武港,泉州灣的蚶江港、石湖港,後渚港、洛陽港,深滬灣的祥芝港、永寧港、深滬港、福全港,圍頭灣的圍頭港、金井港、東石港、安海港、石井港,湄洲灣的蕭厝港、斗尾港。合稱三灣十二港。在上述各港中,以後渚港最靠近泉州市府,水陸交通極為方便,是泉州港重要對外交通貿易港口。
唐、五代及以前
八王之亂以及永嘉之亂後,中原地區的人口和生產資料加速南遷。促進了南方地區的繁榮。河洛人來到泉州,到了海岸邊,把這里命名為洛陽。晉人到了豎兄這里,因為感念故國,就把當地不知名的河流叫做晉江。早在公元6世紀的南朝,印度僧人拘那羅陀於陳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和陳文帝天嘉六年(565年)兩次到泉州,在泉州西郊九日山上翻譯《金剛經》,後由泉州乘船到棱加修國(今馬來半島)和優禪尼國(今印度)。隨著中國南方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泉州港的海外交通日益繁榮。
唐代,泉州、廣州和揚州等,並稱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大港口。唐王朝特在泉州設參軍事,管理海外交通貿易事宜。唐代來泉州貿易的外國商人主要是阿拉伯和波斯人,還有東南亞以及印度、埃及、日本、朝鮮等國家和地區的人。7世紀初,阿拉伯正式派遣使節來中國,隨後來者日多。《海關稅務紀要》說:」唐,置市舶提舉司於杭州、泉州諸良港。」陳燦《中國商業史》說到具體年份:」至武後時(按684-704年),阿拉伯人經商於廣州、泉州、杭州諸良港恆數萬。唐置市舶司,所征關稅幾為歲入大宗。」當時泉州港也因」南海蕃舶」常到,而」島夷斯雜」,出現了」市井十州人」的盛況。為了表示對外商的關懷,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特下令保護廣東、福建的外商,規定」除舶腳、收市、進奉外,任其來往通流,自為交易,不得重加率稅」。
兩宋時期
兩宋時期,泉州海外交通、貿易空前繁盛。泉州港被譽稱為」世界最大貿易港」之一而馳名中外,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歷史上泉州的絲綢、瓷器與銅鐵製品工藝先進,質量上乘,享譽海外。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設立市舶司,嗣後又設來遠驛,以接待貢使和外商。為鼓勵海外交通貿易,宋代的泉州市舶司和地方官員,每當海舶入港或出航的季節,特為中外商人舉行」祈風」或」祭海」活動,以祝海舶順風安全行駛。
自1087年北宋在泉州設置福建市舶司」掌蕃貨、海舶、征榷貿易之事」以來,泉州與國外往來的有70餘個國家和地區,海外交通暢達東、西二洋,東至日本,南通南海諸國,西達波斯、阿拉伯和東非等地。進口商品主要是香料和葯物,出口商品則以絲綢、瓷器為大宗。《宋史·地理志》記載,淳佑年間(1241-1252),泉州合計有255758戶、1329940口。南宋中期,泉州超過臨安府為世界最大城市。從稅收上來看,泉州是膏腴之地的望洲。泉州市舶司每年僅徵收抽解稅就超過200萬貫,約佔南宋每年財政總收入的5%。
蒙元時期
而到了元代,泉州與海外的通商貿易已涉足近百個國家與地區,至今屹立在泉州沿海的六勝塔,就是當年引導航船進出檔笑的燈塔遺跡。當時的刺桐港港口裡船舶相連無邊無盡,巨宗貨物堆積如山。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專家學者考證,當時的刺桐港(泉州)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列的世界兩大港口之一。 時人乃曰,泉,七閩之都會也。番貨遠物異寶珍玩之所淵藪,殊方別域富商巨賈之所窟宅,號為天下最。
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寫道:」應知刺桐港即在此城……由是商貨寶石珍珠輸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議,然後由此港轉販蠻子境內。我敢言亞歷山大或他港運載胡椒一船赴諸基督教國,乃至此刺桐港者,則有船舶百餘……」 雅各·德安科納在《光明之城》中寫到這是一個無比繁華的貿易城市,商店的數目比世界上任何城市都多。每個城門口都有專賣市場。即使世界最遙遠地方的商品,在這里都能買到。它彷彿就是整個世界的一座城市。
泉州港有著輝煌的歷史,在人類文明史是有著非凡的地位。刺桐港這個名字曾代表著西方人對偉大東方的財富的嚮往。不幸在進入元代中葉後,泉州連年戰亂,受到亦思巴奚兵亂和明初海禁影響,對外貿易萎縮。
明代
義大利學者保羅·達爾·波佐·托斯卡內利給哥倫布的信這樣寫道:」蓋諸地商賈,販運貨物之巨,雖合全世界之數,不及刺桐一巨港也。每年有巨舟百艘,載運胡椒至刺桐。其載運別種香料之船舶,尚未計及也。」這就不難解釋1492年11月1日哥倫布到達南美洲時,在日記上寫道:」這里就是大陸,薩伊多(Zayto)和金薩伊(Kinsai)就在吾前面一百里格的地方。」哥倫布以為南美洲是他遠航所要去的刺桐港。
明代以後,泉州海外一度有所恢復,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但由於明政府施行了嚴厲的」海禁」,限制泉州港只通琉球,使泉州港對外貿易受到極大限制。成化十年(1474年)市舶司移設福州,泉州的來遠驛也隨同市舶司廢置,標志著泉州港外貿地位的下降。
滿清時期
在清初戰爭和海禁、遷界的影響下,泉州的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泉州港雖淪為地方性港口,但仍然比較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