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現在的貿易條件是什麼?是否出現貧困化增長?應該如何應對?(1000--2000字)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成為貿易大國。與貿易小國出口面對的具有完全彈性的水平需求曲線不同的是:貿易大國的出口需求曲線是一條向下傾斜的曲線。這就意味著如果貿易大國要增加某種產品的出口量,就必然導致該產品價格下跌,即貿易條件惡化。然而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樣,價格貿易條件的惡化並不必然導致「貧困化增長」,為了弄清楚中國外貿發展是否「潛伏」著「貧困化增長」,既要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貿易條件的變動情況,還要看進出口商品的結構演變。雖然從總體上看,中國是以製成品為主的出口貿易結構,但在全部製成品出口中,以紡織、服裝、鞋類、玩具等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佔了相當大的比重。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比重遠低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即便是與一些主要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此類產品出口比重也偏低,如馬來西亞、韓國、泰國、巴西、墨西哥等國的這一比重都高出我國近一倍。在高科技產品出口方面,中國所佔的比重就更低,遠低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這說明我國出口的製成品結構層次較低。製成品出口的低層次構成現狀雖然基本上反映了當前我國的比較優勢,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獲得了較多的貿易實際利益,而且即便過去和現在按比較優勢原則分工能獲得較多的利益,也決不意味著未來按當前的貿易分工格局仍能獲得利益。從需求上來講,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都比較低,其供給量的增加只會導致價格的更大幅度下降,即價格貿易條件惡化,中國、印度和巴西等國家的價格貿易條件均有不同程度的惡化,中國的情況尤為嚴重,可見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相對處於不利地位,這就有可能造成福利惡化的「貧困化增長」。
中國出口貿易走出貧困化增長的對策建議
(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出口增長方式市場經濟本質上是開放的經濟,我國選擇了走以改革開放為特徵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就選擇了一條參與經濟全球化之路。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外貿事業的飛速發展,特別是加入WTO後,作為一個飛速崛起的貿易大國,應主動跟上世界經濟發展潮流。第一,要加快實現出口增長方式的轉變。目前,世界市場上較有競爭力的商品多為發達國家出口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品,而我國仍是以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雖然近幾年來我國機電等工業製成品的出口已經超過了初級產品,但是其資本含量、技術含量一般都不高,絕大部分屬於加工貿易性質,仍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在我國已經成為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最大出口國的今天,如果繼續單純依靠擴大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來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不僅不現實,即使有可能,也會陷入貧困化增長。因此,唯有加快出口增長方式的轉變,才可能獲取更大的貿易利益,才可能在不斷獲取靜態貿易利益的同時,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最終走上外貿增長與國民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軌道。第二,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實現出口增長方式的轉變,最終是要靠產業結構的轉變來實現。我們要將加入WTO給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帶來的發展機遇與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結合起來,通過大量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獲取貿易利益,為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作必要的資金乃至技術上的准備,同時要利用自身比較優勢發揮的機遇,大力吸引外資和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並通過消化吸收,在實現規模經濟的同時,創造出更多更具競爭力的比較優勢產品,從而最終形成長期的競爭優勢。
(二)實現從「價格接受者」到「價格制定者」的角色轉變中國出口產品生產企業的無序多頭出口與低價競銷是導致中國原本具有優勢產品出口貧困化增長的原因。在反出口貧困化增長過程中,我們要利用我國的資源稟賦優勢,通過控制出口數量和價格,創造對外銷售的壟斷,把競爭性的國際產品市場轉化成壟斷性的市場。通過這種市場結構的轉換,實現從「價格接受者」到「價格制定者」的角色轉變,從而解決中國優勢產品的出口貧困化增長問題。因此,國家可以成立優勢產品出口專營公司,解決多頭出口、低價競銷的矛盾。同時,根據國際市場變化,通過優勢產品出口許可證和配額的方式控制出口的數量;通過建立「北京報價」的方式,制定並控制出口價格,實行統一的對外報價,取得優勢產品出口市場的話語權和價格控制權。
(三)創造良好的外貿體制環境經過二十幾年的努力,中國的對外貿易體制正逐步由計劃經濟下的集中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自由貿易體制過渡,它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外貿企業之間的無序競爭即是其中的突出表現。由於外貿企業之間的無序競爭,一方面從一定程度上已經惡化了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另一方面,則使我國在國際市場上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反傾銷訴訟壓力,這兩種結果從總體上降低了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造成了貿易利益的損失。所以,要從根本上消除這種現象,提高我國外貿出口的整體效益,關鍵還在於繼續完善和深化外貿體制改革。
1.深化進出口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外貿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的銜接與配套。國家管理的商品范圍要大幅度縮減,同時取消原來分級管理分類經營的做法,重要的名優特產品或有特殊要求的出口商品,要繼續用科學的方法管好之外,其他出口商品要在自負盈虧、平等競爭的基礎上有步驟地放開經營。進一步改革配額分配和管理辦法。進一步擴大地方外貿管理部門的管理權。在深化進口管理體制改革方面,要取消某些商品的進口補貼,使國內外產品在同等條件下競爭;取消全部進口替代商品清單,今後也不再制訂這類清單;縮小進口許可證管理商品范圍,減少實行進口許可證管理商品品種;行政管理的功能要逐步轉向調控進口總量和引導進口結構優化,並以產業政策引導進口;保護民族工業,除實施必要的行政保護手段之外,還可引用世界貿易組織的「例外條款」進行保護。
2.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完善間接調控體系。充分認識經濟、法律手段的基礎性地位,以經濟、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的限制,對遭受損失的生態價值進行計算存在一定的難度,即使能計算出來,也不一定能准確的反映出生態價值的損失程度以及恢復治理所需的費用。但是,我們不能就此懷疑補償標準的存在是否有意義。事實上,適當的補償標准還是可以根據公平原則等方法予以確定的。
2、分析中國當前的貿易條件及改進措施
一、我國貿易條件現狀
( 一 ) 我國貿易條件變化的歷史趨勢與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 , 我國對外貿易獲得巨大發展 , 成為帶動經濟高速增長的「引擎」之一。從表面上看 , 我國外貿形勢喜人 ,
特別是在出口商品結構實現轉換升級 , 工業製成品占絕對比重的情況下 , 給人們造成一種假象 , 我國貿易條件大幅改善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相反 ,
我國貿易條件出現了一種先升後降 , 總體趨於惡化的趨勢。
( 二 ) 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主要原因
1、我國外貿出口出現了增量不增價甚至跌價的現象。
2、外商投資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轉移價格」策略的實施 , 直接導致了我國貿易條件的惡化。
3、關稅「虛保護」現象嚴重 , 關稅水平「名不符實」, 阻礙貿易條件的改善。
4、各種行業協會、進出口商會、 中介咨詢機構建設不完善 , 未起到應有的作用。
二、改善我國貿易條件的策略與建議
( 一 ) 深刻認識我國貿易條件的現狀。
( 二 ) 努力尋找競爭優勢與比較優勢的結合點 , 加強產業政策的引導功能 , 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第一 , 應繼續發揮我國勞力成本低廉的比較優勢 , 進一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第二 , 在技術引進的基礎上 , 加強自主創新 , 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 促使其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其三 , 加快發展民營科技企業 , 充分發揮其競爭力強、技術更新快、運作效率高的特點優勢 , 讓它們盡快介入國有經濟退出的經濟領域和部門 ,
盡快成長為能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的新生力量。
其四 , 擴充完善產業鏈 , 強化基礎工業力量 , 大力發展零部件加工工業 , 以降低對加工貿易中零部件進口的依賴性 ,
從而降低大量中間產品高價進口對出口效益增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 在提高對外貿易效率的同時 , 從整體上提高我國產業競爭力 ,
為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創造機會。
3、貿易條件的影響因素
影響貿易條件的因素有很多,這里只分析影響貿易條件的幾個主要的同時也是比較直觀的因素。 貿易條件惡化論觀點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發展中國家主要出口初級產品而發達國家出口工業品,與前幾個因素不同,這個因素改變的不是某個或某些進出口商品的價格,而是進出口商品的種類構成和比例構成。由於決定貿易條件的是出口商品加權平均價格和進口商品的加權平均價格,因此當進口商品或出口商品的構成情況發生變化時,即使各種商品本身的價格不發生變化也會改變進口商品或出口商品的加權平均價格從而改變一國的貿易條件。但在這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進出口商品構成情況的變化只是一國產業結構變化所導致的一個結果而已,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本文不直接分析進出口商品的構成對貿易條件的影響,我們轉而分析一國產業結構的變化對貿易條件的影響。中國貿易條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按照上述分析,本文模型中考慮的變數有三個:第一個變數是貿易條件指數M,它是本模型的回歸子。第二個變數是GDP,它是作為模型的回歸元,本文採用的是實際GDP指數。第三個變數是產業結構指數PRO,這個產業結構指數指的是按照國際貿易標准劃分的初級產品和工業品的產量比值。所以本模型是一個三變數回歸模型。
4、分析中國對外貿易的現實,你認為哪些理論能解釋這種現實?你認為什麼理論更能支
國貿專業在讀,學了國際經濟學和國際商務環境不久。國際貿易理論實在太多,挑了幾個最重要的大概寫了寫,歡迎討論評批指正。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主要包括: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和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H-O模型)
這些理論是以一些嚴密的理論假設為基礎的,主要包括:市場完全競爭、規模報酬不變、各國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變,模型分析的是兩個國家、兩種商品、兩種要素。
絕對優勢理論是指兩個國家生產某種產品的勞動成本存在絕對差異,一個國家所耗費的勞動成本絕對低於另一個國家。因此兩個國家進行勞動分工,每個國家都做自己最擅長的事,生產自己有優勢的產品,再進行交換,這樣可以提高兩國的社會勞動生產率並且從交換中獲利。
比較優勢理論是絕對優勢理論的延續,解決了如果一個國家在各方面都有絕對優勢,另一個國家都處於絕對劣勢,為何還會有貿易產生的問題。簡單的來說就是,盡管A國生產X和Y都消耗比B國更少的人力,但是A國在用相同的人來生產X的時候(與B國相比)就放棄了更多的Y,所以A應集中力量生產優勢較大的商品,B應集中力量生產劣勢較小的商品,然後通過貿易來獲利。
5、貿易條件詳細資料大全
貿易條件(Terms of Trade,TOT)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每出口一單位掘衡商品可以交換多少單位外國進口商品的比例,或交換比價,通過它可反映一國巨觀上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如何。通常貿易條件用該時期內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之比來表示。
基本介紹 中文名 :貿易條件 外文名 :terms of trade 反映 :該國的對外貿易狀況 計算公式 :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100% 定義,計算公式,舉例,影響因素,相應措施,演變沿革,貿易體制演變,變數定義, 定義 貿易條件(Terms of Trade)是用來衡量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出口相對於進口的盈利能力和貿易利益的指標,反映該國的對外貿易狀況,一般以貿易條件指數表示,在雙邊貿易中 尤其重要。 貿易條件參考文獻 國際貿易理論認為:出口導向型貿易增長會使一國的貿易條件惡化,而進口導向型增長則會改善一國的貿易條件。同時,根據克魯格曼的標准貿易模型:一國貿易條件的改善會增加一國的福利水平;反之,貿易條件的惡化會降低一國的福利水平。 常用的貿易條件有3種不同的形式: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和要素貿易條件,它們從不同的角度衡量一國的貿易所得。其中價格貿易條件最有意義,也最容易根據現有數據進行計算。一國貿易條件的改善通常是指該國出口商品價格相對於進口商品價格有所提高。 計算公式 商品貿易條件(NBTT) 商品價格貿易條件又稱為凈實物貿易條件,為一國出口與進口的交換比價,其計算公式為: 貿易條件指數=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X100% 公式的意義: 如果貿易條件指數大於100,說明出口價格比進口價格相對上漲,出口同量商品能換回比原來更多的進口商品,該國的該年度貿易條件比基期有利,即得到改善;如果貿易條件指數小於100 ,說明出口價格比進口價格相對下跌 ,出口同量商品能換回的進口商品比原來減少,該國的該年度貿易條件比基期不利,即惡化了。 但是要注意,即使國家1的貿易條件提高了,我們也不能因此判定國家1的貿易狀況有所好轉而國家2的貿易狀況有所惡化。因為貿易條件的變化是對該國和世界其餘國家判頌做有影響的很多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不能單憑一國貿易條件的變化來確定這些力量對該國福利的凈影響。 收入貿易條件(ITT) 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之比*出口商品的數量指數*100% 單因素貿易條件(SFTT) 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之比*出口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指數*100% 貿易條件公式圖 雙因素貿易條件(DFTT) 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之比*出口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指數與進口商品的勞動生產率之比*100% 以一定時期為基期,先計算出基期的進出口價格比率並作為100,再計算出比較期的進出口價格比率。然後以之與基期相比,如大於100,表明貿易條件比基期有利;如小於100,則表明貿易條件比基期不利,交換效益劣於基期。 舉例 假定某國凈貿易條件以1950年為基期,即為100。到1990年,該國出口價格指數下降5%為95;進口價格指數上升10%,為110。那麼,這個國家1990年的凈貿易條件為: N=95/110×100=86.36 這表明該國從1950年到1990年的40年間,凈貿易條件從1950年的100下降到1990年的86.36。1990年與1950年相比,貿易條件惡化了13.64。 影響因素 影響貿易條件的因素有很多,這里只分析影響貿易條件的幾個主要的同時也是比較直觀的因素。 進出口商品需求 進出口商品的需求變化通過影響進出口商品的價格從而影響貿易條件。對於某一種商品而言,影響它的需求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但我們這里分析的主要是一國總的進出口商品的需求情況。根據總量經濟學原理,決定一國進口需求的主要因素是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一國出口商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國外的經濟發展水平。傳統的西方經濟學理論認為,對於小國而言,經濟的增長並不會導致貿易條件的變化,而對於大國,在超逆貿易增長的情況下,該國的貿易條件在經濟成長(及出口貿易增長)的同時會不降反升櫻磨,得到改善,而在其他情況下,該國的貿易條件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者說惡化。 進出口商品市場組織 這是通過影響進出口商品的供給情況來影響貿易條件的。當進出口商品的國際市場組織情況發生變化時,如某一種商品的供給廠商減少時,會增加現有廠商的壟斷力量,從而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情況下,會帶來商品價格上升的可能,從而有帶來貿易條件下降的可能(此時指這種商品對該國而言是進口品)。本文在這里假定進出口商品的市場組織情況處於一種動態的均衡之中。 匯率 匯率對貿易條件的影響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影響進出口商品的成本從而影響進出口商品的價格來影響貿易條件;一是通過影響進出口商品的名義價格而影響貿易條件。但根據總量經濟學的知識我們知道,匯率本身是由進出口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來決定的,並且匯率的波動從短期來看會影響進出口商品價格,但從長期來看匯率是要回歸的,一國的匯率不可能長期偏離其均衡位置,因此從較長期來看,匯率對貿易條件的影響是近似中性的。同時由於本文所考慮的是中國的情形,而中國目前實行的匯率政策是對美元的盯住匯率制,其實質為一種固定匯率制,所以本文在進行實證分析時不考慮匯率這個影響因素。 進出口商品構成 貿易條件惡化論觀點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開發中國家主要出口初級產品而已開發國家出口工業品,與前幾個因素不同,這個因素改變的不是某個或某些進出口商品的價格,而是進出口商品的種類構成和比例構成。由於決定貿易條件的是出口商品加權平均價格和進口商品的加權平均價格,因此當進口商品或出口商品的構成情況發生變化時,即使各種商品本身的價格不發生變化也會改變進口商品或出口商品的加權平均價格從而改變一國的貿易條件。但在這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進出口商品構成情況的變化只是一國產業結構變化所導致的一個結果而已,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本文不直接分析進出口商品的構成對貿易條件的影響,我們轉而分析一國產業結構的變化對貿易條件的影響。中國貿易條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按照上述分析,本文模型中考慮的變數有三個:第一個變數是貿易條件指數M,它是本模型的回歸子。第二個變數是GDP,它是作為模型的回歸元,本文採用的是實際GDP指數。第三個變數是產業結構指數PRO,這個產業結構指數指的是按照國際貿易標准劃分的初級產品和工業品的產量比值。所以本模型是一個三變數回歸模型。 相應措施 經濟的增長和GDP增加的同時一定會帶來貿易條件的惡化。開發中國家出現的貿易條件惡化並不是經濟成長所帶來的必然惡果,它只是由於其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落後於經濟的增長,落後於世界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速度。普雷維什從出口的需求彈性角度論述開發中國家貿易條件惡化的必然性是不合理的。從資料來看,並沒有證據表明開發中國家的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慢於已開發國傢具有必然性。中國是一個勞動力豐富的發展中大國,無論與已開發國家還是與開發中國家相比都有更大的出現貿易條件惡化的可能性。從產業結構的角度考慮,以下幾種情況的出現極有可能會導致中國在經濟成長的同時出現貿易條件的惡化。可以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國際貿易條件對比圖 1、增加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對企業的研發給予支持。在教育和科研的投入中,特別是教育費用的投入中要注意調整各項教育支出的比例安排,引導教育結構發生變化。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目前中國的高等教育成績喜人,但職業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卻遠遠落後,這大大限制了中國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已經成為中國許多企業甚至產業發展所面臨的最大的瓶頸。 2、加速推進城市化,尤其是城鎮化進程,通過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實現產業整體布局的演化升級。在城市化的同時還要加大對傳統農業的改造,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投入。 3、實現並促進區域產業的梯隊承接。這種承接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在國際市場上,一方面是在國內市場。在國際市場上我們要實現(大)區域產業的梯隊承接,在國內市場上要加速促進 (小)區域產業的梯隊承接,要保證這兩方面的順利實現,需要 *** 採取各種政策加以引導和安排。 4、注意引導外商投資在產業的最佳化升級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外商投資在產業最佳化升級中的作用並不顯著,這可能與中國前期引進外資的目的有關,在前期中國引進外資主要是出於解決資金不足(局部還有解決地區就業的目的)的問題,在中國國內資金已經比較充足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把吸引外商投資的重點放在促進產業的最佳化升級上。 演變沿革 貿易體制演變 中國的外貿體制改革真正起步是在1988年,此前中國雖然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但在外貿領域還沒有放開,中國的出口貿易一直是為了滿足國家出口創匯的需要,出口貿易中並沒有按照由成本及市場需求和供給來定價的方式進行,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所計算出來的貿易條件就失去了它本來應該有的經濟含義。回歸方程為:M=c(1)+c(2)GDP+c(3)PRO 根據1990-2000年的數據,使用最小二乘法對模型進行回歸所得的回歸結果為: M=-0.01017282-0.006137GDP+1.142956PR0產業結構對貿易條件具有正效應,當產業結構指數上升一個單位時,貿易條件改善了1.143單位,這種影響當顯著性水平為0.0001時是顯著的;同時,當實際 GDP指數改變(增加)一個單位時,貿易條件將降低(惡化)0.0061單位,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影響在統計上當顯著性水平為0.1時仍是不顯著的。在本文的回歸模型中,回歸的效果較好;R2也很高,校正的R2接近0.9,這就說明雖然在理論上影響貿易條件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但模型考慮的兩個解釋變數已經解釋了貿易條件變化的大部分。 在中國的貿易條件的演變中,貿易條件變化的大部分是可以由中國產業結構的變化來解釋,GDP的變化或增長對貿易條件的影響是負面的,但這種影響很小,並且具有不確定性。這一點與根據西方經濟理論從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得到的結論是相一致的。因為西方經濟理論認為,對於大國而言,經濟成長和貿易條件之間存在著逆向關系,從回歸的結果可以發現,在統計上中國的貿易條件和經濟成長表現出一種負向關系,但這種關系由於各種原因而表現的不顯著,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經濟大國。從回歸結果來看,GDP對貿易條件並沒有很好的解釋能力,在GDP和貿易條件之間也沒有必然的關系。對中國貿易條件變化具有較好的解釋能力的變數是產業結構。這與裴畢及辛格理論強調開發中國家貿易條件趨於惡化的一個主要理由是產品價格變動的不對稱性是一致的。與次級產品相比,在經濟的景氣循環的上升階段,初級產品的價格常常處於膠著狀態,而在景氣循環的下降階段,初級產品的價格卻可能是一瀉千里。換句話說,初級產品的價格較易呈現出漲時不漲或微漲,跌時猛跌的不對稱成長。中國是一個開發中國家,更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中國之所以能夠避免出現貿易條件惡化的現象,原因是中國在經濟成長的同時實現了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 貿易條件相關圖表 變數定義 X,出口商品數量。M,進口商品數量。M為進口需求彈性,E x為出口需求彈性,SM為進口供給彈性,Sx為出口供給彈性(彈性均為絕對值)。 Px為本幣計的出口價格,PM為本幣計的進口價格,PX*外幣計的出口價格,PM*為外幣計的進口價格。 e為直接標價法的匯率,Q為貿易條件。為外幣決定進口商品需求量和出口商品供給量的是本幣價格,因此有: 本幣貶值時,有de>0,又因為彈性均為絕對值,所以(11)的符號取決於(EXEM—SXSM)的正負。因此本幣貶值時貿易條件的變化取決於進出口供給、需求彈性的大小,當本幣貶值時,基本結論是: 當SxSm>ExEm,即供給彈性的乘積大於需求彈性的乘積時,貿易條件惡化; 當SxSm<ExEm,即供給彈性的乘積小於需求彈性的乘積時,貿易條件改善; 當SxSm=ExEm,即供給彈性的乘積等於需求彈性的乘積時,貿易條件不變。
6、用所學的國際貿易分析指標,分析我國對外貿易現狀
王子先認為,外部危機向我國傳遞和帶來沖擊的機制是復雜多變的,用簡單的線性分析方法往往並不可靠,需要進行科學的分析。正確認識外部危機形勢並理性應對我國外貿發展中的問題至為關鍵
一場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帶來很大沖擊,各方面風險和挑戰不斷加大,特別是對外貿易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貿易下降逐步成為外部危機向我國傳遞的主渠道。海關總署5月12日發布今年前4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情況:今年1~4月,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5994.1億美元,下降24.3%。其中出口3374.2億美元,下降20.5%;進口2619.9億美元,下降28.7%。在此形勢下,如何正確認識外部危機形勢及理性應對至為關鍵。日前,商務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子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我們必須深刻領會中央千方百計穩外需的精神,在以擴內需為基本立足點的同時,絕不放鬆出口。我們各方面的思想認識也應逐步統一到這一精神上來。針對社會上流行的幾種觀點,王子先一一進行了分析並闡明了自己的看法。
一、關於我國是否存在過度依賴出口的外向型經濟模式
記者:目前社會上有兩個觀點:一是我國經濟本來就存在過度依賴出口的深層次結構問題,沒有外部危機也會出問題,國際金融危機只是加快了問題的暴發;二是我國經濟受到外部危機重大沖擊,都是外貿惹的禍,表明外向型經濟模式存在巨大風險,我們更要趁機調整,減輕依賴。請談談您的看法。
王子先:大家知道,除了個別堅守計劃經濟的封閉孤立的國家外,世界各國經濟都日益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地球村」時代已經來臨。中國作為「地球村」的一員,與世界經濟聯系日益密切,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獲益者,國際貿易與投資成為拉動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很自然,發生外部金融經濟危機,我們不可能置身其外、獨善其身、一枝獨秀,不得不一定程度上承受外部沖擊的壓力和損失。這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我們正確的選擇就是,勇敢面對壓力與挑戰,做好預警和全方位應對工作,盡力減少損失、防範風險,確保安度危局,爭取率先復甦,並抓住危中之機,迎接新一輪繁榮周期。決不能因為遇到困難和挑戰就慌了手腳、亂了陣勢,放棄被實踐證明是成功的政策和經驗,特別是動搖我國改革開放的大方向,動搖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逆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流而重歸封閉半封閉型經濟老路。
30年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是,我國成功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向開放型經濟的轉變,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我國實現了貿易自由化,與多邊規則全面接軌。對外開放特別是貿易開放已成為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成為一種制度性安排,並不存在基於重商主義和優惠政策基礎上的出口導向模式,同樣也不存在迥異於其他國家的外向型經濟模式。過去流行的出口導向和外向型經濟的內涵已發生根本性制度變化,很大程度上變成一種口號和形式。
國際金融危機是通過金融、貿易、價格和心理預期等多種渠道向我國傳遞的,貿易只是其中一種渠道;而且,貿易渠道的傳遞是與其他渠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特別是去年四季度以來世界經濟貿易突然陷入劇烈衰退,與雷曼兄弟破產引發的心理恐慌也有很大關系,世界消費需求在短期並沒有出現那麼大幅下降,由於對危機驟然升溫的恐慌導致人們不敢投資、不敢借貸、停止生產、消化庫存、減少交易、減少訂單等,使世界經濟特別是世界貿易發生了自由落體式的墜落。世界經濟危機的歷史證明,這種直線式墜落是暫時的,不會一直持續下去;而且此次危機經過三至五年的調整有可能會進入新的發展周期。外部危機向我國傳遞和帶來沖擊的機制是復雜多變的,用簡單的線性分析方法往往並不可靠,需要進行科學的分析。
這場危機從反面證明了我國保持外貿政策穩定和長期平穩發展的重要性,也說明了當前「穩外需、保出口」的緊迫性。出口短期內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可能減弱,但對外貿易作為世界與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發動機作用並未發生根本改變。「二戰」後,世界貿易總體上以高於世界經濟2倍的速度增長,待世界經濟恢復正常後這種趨勢還將持續。
二、關於國際市場需求下降、保出口會不會收到效果
記者:在外部危機的形勢下,外部市場需求下降,我們花費一定的投入「穩外需、保出口」,會有效果嗎?
王子先:按照經濟學一般原理,在外部市場需求下降情況下,促進出口措施的價格彈性總體趨於下降,通常效果會差於經濟繁榮期。但是,並不能由此得出促出口不管用的結論。一是在世界各國都採取各種措施促出口的情況下,我國如果聽之任之,將會加劇我國出口競爭力的下降,遭遇更大的損失,而出口下降0~5%與下降10%~20%對經濟的影響是完全不一樣的。二是在危機形勢下各國消費者和采購商更把價格作為第一位考慮因素,我們必須把出口退稅等可用該用的政策用足,同時改善公共服務、降低行政交易成本,千方百計為企業化解成本壓力,才能保住更多的市場和客戶。三是在國際市場總體需求下降的同時,由於存在「土豆」效應和「口紅」效應的作用,中低端價廉物美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和非必需品仍有一定市場空間,有些還逆市上揚,例如去年底以來我國一些輕紡生活消費品對美、歐市場的佔有率反而有所上升、出口逆市反彈就是證明。而我國目前在國際產業鏈中總體上以中低端製成品為主,這恰恰是我國保出口的產業優勢。四是在外部危機特殊形勢下,我出口還遭遇到貿易融資、收匯安全、貿易保護、支付結算等等新的困難,對很多行業和企業這些是更大的制約因素,我們必須千方百計幫助企業化解種種難題,特別是加大出口信貸、信用擔保和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五是一些周邊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市場有很大需求空間,但缺乏支付能力,通過擴大買方信貸、加快走出去以及人民幣貿易結算,就可以創造出新的需求,既帶動我出口,又更好地促進了互利共贏,恰恰成為我們的危中之機。
因此,在外部危機形勢下,「穩外需、保出口」花費一定的投入,不僅十分必要,而且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一是盡可能減少出口損失,為擴內需、克時艱、度危局,贏得時間和空間。二是挽救大量遭遇危機沖擊的行業和企業,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服務,也為扭轉財政收入下降穩住稅基、培育新的稅源。三是可以保住市場、留住根基,特別是保護遭遇沖擊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機電產業,為自己下一步產業轉型升級和迎接新一輪世界經濟繁榮周期創造條件。四是通過加強互利共贏的經貿合作關系,為全球逐步擺脫危機作出自己的貢獻。
三、關於保出口會不會導致貿易條件惡化和國民福利損失
記者:學術界一直有一種看法,認為我國出口存在貧困化或流血出口,出口導致國民福利的凈損失,其依據是過去一個時期我國出口價格指數走低、貿易條件惡化。您是怎樣認為的?
王子先:其實,這是明顯的誤讀。起碼在以下方面是得不到實證分析的支持的:一是貿易條件指數是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之比,從全球廣泛比較看該指數不僅反映了進出口相對價格水平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受進出口商品結構變化的影響。就中國而言,由於我國出口中工業製成品比重迅速上升並已超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而世界貿易中製成品價格指數大多數年份都是下降的;另一方面,我國進口以初級產品和能源、原材料為主,而世界初級產品貿易價格在多數時候是上升的。因此,一些年份貿易條件指數總體上有所走低,並不能證明我國外貿的效益在惡化,更談不上「流血」出口。二是從廣泛的國際比較可以看出,80年代以來,我國貿易條件指數有些年份低於發達國家,但有些年份卻好於發達國家,其他發展中國家情況也大體類似,並不支持「中心-外圍」論中發展中國家貧困化增長的論點。三是亞洲「四小龍」、「四小虎」通過出口導向型戰略不僅大大加快了工業化現代化步伐,而且也大幅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改善了國民福利,貿易不僅成為增長的發動機,還成為促進社會公平、增進國民福利的利器。四是我國30年開放實踐證明了,貿易的開放與發展不僅成為推動現代化的重要動力,也有力促進了人均收入水平和國民福利的改善,特別是巨大的人口包袱轉化成巨大的人口紅利,解決了大量農民工和城市勞動者的就業問題,也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動力。國內權威專家已經通過系統的調查和實證分析證明了這一點。
有人完全拋開社會再生產過程和初級分配過程帶來的巨大就業、收入和福利效應,僅從順差增加外匯儲備購買美國國債帶來國民福利凈損失角度考慮問題,是非常片面的,以此來推斷和決定貿易政策更是一種誤導。
因此,簡單用貿易條件指數變化來分析貿易的效益和福利效應存在很大局限性。一些國際機構和國內權威學者建議,用綜合性出口價值指數的變化來分析更加合理,即出口價格指數×貿易量來綜合衡量更為合理。衡量一項貿易政策是否有效,不僅要看出口價格指數變化,更要看出口價值量指數綜合變化,如果出口價值量保持合理較快增長,就說明這種投入是合理的。從實際觀察,世界各國都把擴大出口作為政府大力推動的目標,出口可以帶動就業、增加收入和國民福利實際上已成為國際常識。美國總統就常常充當美國出口的最大推銷商。
四、關於保出口可能不利於「優結構、促轉型」
記者:目前中國製造總體上還處在國際分工的低端位置,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轉型的任務還很艱巨。保出口是否不利於「優結構、促轉型」?
王子先:我們要看到,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和全球製造業基地,發達國家把很多製造環節已經轉移到我國,很多名牌產品也在我國生產製作。這恰恰是通過30年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功。我們在國際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中總體處於低端位置,主要不是製造業本身的問題,而症結恰恰在於與製造相關的研發設計、物流供應鏈、市場營銷、金融等生產性服務環節嚴重滯後,是整個產業鏈的優化重組問題。這總體上是由我國工業化現代化所處階段決定的,其解決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按工業化現代化客觀規律辦事,循序漸進,不能急於求成。作為後起國家我們可以力爭有所跨越,但不能寄希望於發達國家在長達二三百年實現的目標,我們在一朝一夕之間就可以達到。
應該承認,外部危機的壓力確實對部分有條件的企業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附加值、提升自主創新水平起到了推動作用,這些企業將轉型升級作為化解內外部成本壓力、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政府對這些企業轉型升級確實應給予大力支持。但是也應該看到,外部危機對大多數企業負面影響居多,特別是讓很多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危機,甚至一些大企業也面臨很大挑戰。
對於大多數企業而言,理性選擇是「控成本、保市場、抓管理、優服務、求生存」,也就是探索外部危機下的生存發展之路,減少破產倒閉,控制虧損,盡力保住市場和客戶,為未來轉型升級留下根基。我國經濟向服務經濟和投資、出口、消費協調拉動轉型的長期目標不能改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等戰略方向必須毫不動搖,但這與政府目前反周期、抵禦危機、救助產業和企業的短期任務並不矛盾,而是必須合理結合,並把應對危機和安度危局作為短期重點任務。我們要充分利用世界經濟危機下的「土豆」效應和「口紅」效應,抓住中低端生活必需品和非生活必需品相對穩定甚至逆市上揚的市場空間,發揮我國勞動力的長期比較優勢,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同時,更要正視遭遇重大外部沖擊的IT等高端產業,千方百計幫助其緩解各種困難,共渡難關,保住30年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也為迎來新的發展周期和產業升級留住根基。
7、近代中國對外貿易發生的變化和原因?
都是自己寫的,可不是粘貼的,要採納哦。
中國貿易對外開放一直到鄭和七下西洋:此時及之前歷代王朝都以大國姿態接受周邊少數民族國家或政權的朝覲、納貢、貿易等。
——明朝末年由於倭寇東南沿海騷亂,明末開始閉關鎖國,一直到鴉片戰爭,這段期間對外貿易一律緊閉,但是中國依然是全世界最富有自給自足的國度,吸引無數外國商人偷渡、走私、買賣,賺取中國的白銀。
鴉片戰爭後被迫開放通商口岸,直到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清政府全面對外開放,但是由於關稅沒有自主權,就是關稅實行對外國商人有利,對民族資產階級不利的關稅政策,使得白銀大量外流,中國人民愈發貧困落後,此外還要擔負大量的稅收,用於清政府對外戰爭賠款以及修建鐵路等供外國商人更好地建工廠、榨取中國白銀。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計劃經濟體制的全面實行,商品經濟基本在大陸消失,也就沒有對外貿易交流的基礎,中國大陸主要貿易對象是蘇聯和東歐,而且貿易總額主要由政府和企業共同定製、加工、以及出口,貿易靈活性及供需性彈性很差。此外西歐及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流入幾乎為零。
改革開放後,恢復了商品經濟和大部分市場條件,允許外資企業進駐中國進行投資、生產、銷售、賺取中國大陸白銀,但同時也引進了先進的技術、經驗、高質量的商品供民族資產者學習、運用和實踐,此外關稅完全自主,由我國政府和人民決定關稅的導向。
加入世貿組織後,和世界市場經濟更加融入一體,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基本條件就是大幅度降低關稅門檻,所以我國也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加入到世界貿易市場大環境下,不再進行貿易保護,大幅降低關稅,歡迎世界上各個投資商。缺點就是容易受到世界市場變化的影響,使我國市場經濟不穩定,不過還好我國宏觀經濟調控——從計劃經濟體制繼承來的,對市場的控制能力較大,使經濟運行不會出現太大的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