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貿前沿 » 中國對外貿易是賺錢嗎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中國對外貿易是賺錢嗎

發布時間: 2023-03-25 08:52:37

1、我國7月單月貿易順差6800億創紀錄,我們靠啥賺的錢,賺誰的錢?

7月份貿易順差再創歷史新高,我們靠啥賺的錢?賺的是誰的錢?順差創新高的同時,是百利而無一害,還是存在其他隱患?

出現貿易順差的原因,或者是因進口收窄、或者是因出口擴大,而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我們屬於後者:

前7個月進口1.58萬億美元,增長5.3%;同時出口2.06萬億美元,增長14.6%。單7月份,進口2317億美元,增長2.3%;出口3329.6億美元,增長18%,順差1012.6億美元,摺合人民幣6800億。

進出口數據來看,上半年及7月份進出口總額均增長,不屬於進出口雙跌的「衰退型順差」,雖然進口增長不及預期從側面反映出國內市場內需不是那麼大,但有增長就是好事。

貿易順差連續8個月實現增長,意味著海外在疫情沖擊下的產業鏈尚未完全恢復,而我國則控製得相對較好,產業鏈和供應鏈穩定,能源源不斷為全球各國提供商品,這是積極層面的意義。

單個月貿易順差6800億,相當於肯亞2021年全年GDP總額。那我們是靠出口什麼商品在賺錢呢?賺的又是誰的錢呢?

1,機電產品佔比50%以上!

首先,從1-7月增長比例上來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了15.2%,比如塑料製品、服裝及衣著附件、紡織品的增長比例都在10%以上,分別是16.3%、13.5%、11.9%。這些商品相關的產業技術要求不大,主打低人工成本的優勢,利潤自然也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機電產品前7個月增長了10.1%,而且占出口總值的56.6%,比勞動密集型產品佔比18%還要高得多!這意味著機電產品已然成為出口商品中的主力軍,我國出口商品正在從「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變!

比如機電產品中,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手機產品、汽車產品,均有所增長。尤其是汽車,增長了54.4%!

從機電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占出口總值的近75%來看,這兩大類商品才是賺外匯的主要商品。另外,以上兩大門類商品出口雙增的同時,鋼材、成品油、肥料這類建築建材和農資商品出口減少。

2,東盟是第一大貿易夥伴!

我們的商品主要出口到哪了?賺的是誰的錢?

從貿易夥伴排序上來看,東盟、歐盟、和韓國,分別是我們的第1-4大貿易夥伴,前7個月出口總值分別是2.05萬億元、2.14萬億元、2.25萬億元和6180.4億元,合計7.06億,占出口總值13.37萬億元的近53%。

除了以上4大貿易合作夥伴之外,我們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4.27萬億,也是主要出口目的地之一。

從以上兩方面可以看出,我們出口的商品,利潤來源主要集中在機電商品和勞動密集型商品兩大門類,尤其是前者中的汽車出口,呈現暴增的趨勢;而出口目的地,則主要以東盟、歐盟和美韓為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是我們的重要貿易合作夥伴。

貿易順差創紀錄的同時,一些問題或隱患不得不提: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是投資、消費和進出口,從上文數據來看,進出口表現良好,連續8個月實現貿易順差能直觀地反映問題。

反觀投資和消費兩架馬車,前7個月投資方向表現一般,比如前些年火爆的房產領域,今年前7個月全國百強房企拿地總額只有8000多億,同比腰斬;再說消費,消費端的表現也不盡如意,央行調查結果顯示上半年居民儲蓄的意願明顯增強,居民更樂於把閑錢存起來而不是消費出去。

由此,三駕馬車目前可圈可點的只剩下進出口這一架,引導消費和投資還是很有必要的,畢竟拉動經濟不能全指望一架馬車。

另外,貿易順差意味著對外貿易處於較為有利的地位,但不要一味地追求較高的貿易順差,事實上我們的思維早就變了,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尋求進出口端的平衡對經濟發展更為有利,過大的順差意味著外匯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本質上是一種閑置和浪費。

最後駁斥一點,有觀點說國外通脹嚴重,他們拿「廢紙」買我們的商品,實際對我們不利。這種觀點看似有理,實則漏洞百出了,國際貿易結算貨幣以美元為主,而美聯儲今年4次加息,美元一度走強升值,何來「廢紙」一說?

我國工業門類齊全,產能也恢復得很好,在海外供應鏈不穩定的背景下,我國充當著世界工廠的重要角色,源源不斷的填補著需求缺口,對全球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2、在對外貿易中,為什麼中國人在世界分工中賺取的總是"血汗錢

後發國家,沒有技術和大量資金,只能通過低端製造業慢慢產業升級。而且中國體量太大,一旦湧入某個行業,某個行業肯定嚴重過剩,從原本的暴利行納亮塌業跌落到血汗錢鍵友行業洞圓。

3、做外貿有前途嗎?

有前景,就看你選擇的反向在哪裡,外貿也有跟單員等,我自己覺得剛入行也可以做這個,積累產品知識和經驗,為外貿銷售做准備。

4、中國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有什麼區別?二者的含義是什

中國對外貿易:講的是中國的從古代到現在的貿易歷史,貿易結構,貿易方面的情況

國際貿易是一門理論課,講的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就是理論分析為什麼貿易能賺錢,還有包括貿易方面的規則。

5、談談你對中國對外貿易的認識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前景

(一)對外貿易發展的有利因素

世界經濟的基本面尚好。2004年世界經濟增長5.1%,達到了近20年來的最高點。目前全球范圍內長期利率仍處於較低水平,公司利潤增長。美國內需依然強勁,亞洲和拉美經濟快速發展。預計2005年世界經濟將保持4%以上的較高增長水平。

中國經濟有望保持平穩較快增長。今年以來國民經濟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9.5%,全年經濟有望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態勢。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能源、基礎原材料、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總體短缺的格局,將推動進口繼續增加。

國際產業對華轉移進程仍在繼續。一季度中國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134億美元,增長9.5%,表明外商仍然看好中國的投資環境。隨著國際產業轉移的加快,公司內貿易、產業內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將進一步提高。跨國公司服務外包的興起,將進一步促進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

民營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熱情進一步高漲。除了全面放開對外貿易經營權的因素外,今年中國政府出台了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支持非公有制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民營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體制政策環境進一步改善。

(二)對外貿易發展的不利因素

影響世界經濟增長的不利因素還在發展。今年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一度突破每桶58美元,目前仍在50美元以上,全年將繼續在高位波動。美國過高的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難以持續,美聯儲有可能在連續7次提高利率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息。歐元和日元升值對主要依靠外需拉動的歐元區經濟和日本經濟沖擊較大。

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將削弱中國的出口競爭力。當前,中國煤炭、電力和運輸供求仍然偏緊,國內市場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一季度流通環節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6.1%,月環比漲幅逐月擴大。價格上漲出現了從上游產業向下游產業傳導的情況,特別是鋼材價格上漲將對中國具有競爭優勢的船舶、集裝箱、家電等產品出口產生較大影響。

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繼續升溫。紡織品貿易一體化是烏拉圭回合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國應該享受的權利,但是一些國家仍然試圖對中國紡織品實施新的進口限制措施。美國頻頻以知識產權保護為名對中國產品設置貿易壁壘,國會和一些行業協會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人民幣匯率、紡織品等問題橫加指責。歐盟也可能對中國產品發起新的反傾銷調查。

出口退稅地方分擔壓力更加突出。新的出口退稅機制運行情況總體良好,但出口增長較快的地區財政負擔加重。據測算,今年地方財政負擔的出口退稅將是2004年的3.3倍。為減輕財政壓力,一些地方開始限制出口和出口型外資項目的引進,將對外貿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此外,對外貿易連續3年快速增長形成的較高基數,也將使今年快速增長的難度加大。

綜合以上分析,2005年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環境基本上是有利的,但制約因素有所增加,全年進出口增長速度將比2004年有所回落。預計2005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將超過1.3萬億美元,增長15%左右,其中出口約6820億美元,增長15%左右;進口約6510億美元,增長16%左右。

6、外貿是做什麼的很賺錢嗎

<

7、對外貿易養活了中國不少勞動力?

市場經濟,全球化本來就是這樣的,所有的第三世界國家都是這樣越來越窮的。很「正常」。

8、近幾年中國對外貿易前景如何?拜託了各位 謝謝

近幾年,中國對外貿易的前景一般。
主要原因:
1、匯率市場的波動。
匯率直接影響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雖然中國正在經歷匯率市場化改革,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近期出現貶值態勢,理論上有助於中國產品的出口。但是全球化市場的競爭,註定的了匯率不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唯一手段。
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貿易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2.7%。說明,中國的對外貿易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的。
2、全球市場的不確定性。
主要體現的經濟危機後,有稱「後經濟危機時代」,全球經濟復甦乏力,直接導致國際市場需求總體性的低迷。比如,中國的主要貿易出口國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都在經濟低迷。新興市場國家向東南亞、非洲等地也在經歷同中國一樣的「周期性、結構性、動力性」問題。經濟發展前途未仆。
3、貿易壁壘
一直以來,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或多或少的都會通過反傾銷手段對中國產品進行調查,這種調查不論是否違背「WTO」協議框架,但是只要存在這種調查,中國的出口就不會一帆風順。且2016年,就是最近已經有兩起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調查。
等等,上述原因決定了中國對外貿易前景不是很樂觀。
但應注意一條原則,挑戰就是機遇,挑戰也意味著巨大的市場變革空間,所以,有能力的企業能夠抓住國際貿易的任何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