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年中國對外貿易主要國家和地區有哪些?
受全球經濟復甦及外匯市場人民幣升值影響,2011年以來我國進口貿易總值增長迅猛。據海關總署網站數據顯示,1-7月累計進出口總值達20225.47億美元,實現同比增長25.1%,較上年同期增加4055億美元。截至目前我國進出口貿易持續回暖,各項指標基本恢復至金融危機前水平。截至目前累計出口總值為10493.7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988.88億美元,同比增長23.4%;累計進口總值為9731.6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加2066.12億美元,同比增長26.9%。截至7月份我國對外貿易累計順差額達762.0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77.23億美元。
截至目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對我國外貿出口投上陰影,歐盟作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1-7月份中歐雙邊貿易進出口總值為3186.1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進出口總值增加554.57億美元,實現同比增長21.1%,占同期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15.75%,較上年同期比重下降0.5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至歐盟地區貿易總值為1995.48億美元,累計出口總值同比增長17.8%;進口總值為1190.65億美元,累計進口總值同比增長27.1%。具體歐盟國家中,對德國雙邊貿易總額最高,1-7月累計進出口貿易總值達955.8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75.56億美元,實現同比增長22.6%,占與歐盟地區總額30%,較上年同期比重上升0.35個百分點;與英國雙邊貿易進出口總值也較多,達到310.7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加44.38億美元,實現同比增長16.7%,占與歐盟地區總額9.75%。
美國作為我國對外貿易第二大貿易夥伴,2011年1-7月中美雙邊貿易總值為2454.8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加382.56億美元,實現同比增長18.5%,占同期我國對外貿易總額12.14%,較上年同期比重下降0.68個百分點。其中,我國對美出口總值為1754.68億美元,同比增長15.6%;進口總值為700.19億美元,同比增長26.4%。
2011年以來我國與東盟地區雙邊貿易日益活躍,截至目前與東盟發生進出口貿易值較與日本發生貿易值十分接近。1-7月對東盟進出口總值累計達2020.8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加410.83億美元,實現同比增長25.5%,占同期全國對外貿易總額9.99%,較上年同期比重上升0.04個百分點。2011年我國與東盟等新興市場進出口貿易增長較快,其中對東盟各國出口總值為950.7億美元,同比增長24%;進口總值為1070.15億美元,同比增長27%。
日本作為我國傳統主要貿易夥伴,2011年1-7月中日雙邊貿易總值為1912.8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加295.81億美元,同比增長18.3%,占同期我國對外貿易總額9.46%,較上年同期比重下降0.54個百分點。其中,我國對日本出口總值為809.18億美元,同比增長24.2%;進口總值為1103.69億美元,同比增長14.3%。近年來我國一直處於對日貿易逆差地位,2011年1-7月對日累計貿易逆差額為294.5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9.62億美元。
此外,1-7月我國與香港特別行政區、韓國貿易往來頻繁,累計進出口總值數額較大,分別達到1587.46億美元和1382.64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33.4%和增長19.4%,與印度雙邊貿易總額為415.69億美元,同比增長17.3%,對印度地區進口總值增長較快,1-7月累計進口貿易總額為140.65億美元,同比增長5.8%。
2、一段令人氣憤的歷史:吉林省離海最近處僅3公里,為何沒有出海口
吉林省離日本海最近的地方只有3公里,在我們的通常觀念里,如此沿海的省份應當是非常容易取得出海口的,但是吉林卻沒有出海口。
通常人們會認為在吉林省防川是離日本海最近的地方。這是因為在防川這個地方,你可以改明「一眼望三國」,你可以從高出看到俄羅斯和朝鮮。因此,許多人認為它離日本海最近。
防川風景區
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離日本海最近的地方是吉林省琿春市井敬信鎮。這里與日本海的直線距離不到3公里,而防川風景區與日本海的距離為15公里。
如今的吉林省是一個內陸省份,核源告沒有出海口,也沒有可以出海的通道。但是,回望 歷史 ,在清朝時期,吉林省確是當時中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
看看中國的行政區劃圖,我們不難發現,現今的東北地區,吉林省是面積最小的省份。可是清朝初年,吉林省的面積可遠遠不止今天這么大。當時的吉林省不僅包括今天的吉林省,還包括今天的黑龍江省和遼寧省的部分區域。更重要的是,吉林省毗鄰日本海,海岸線特別長,所以當時吉林的海運貿易是非常發達。
然而,隨著清朝的衰落,吉林省逐漸成為一個沒有海岸線的內陸省份。滿清王朝視東北為自己的龍興之地,對東北地區出台了相關的管理辦法,禁止漢人進入墾荒和開發。這也導致了當時東北人口稀少,發展水平極低,邊防空虛。
而沙俄在那個時候可以說急於尋找突破口,在雅克薩之戰中戰敗的沙俄決定再一次將魔爪伸向中國的東北地區。。
1858年,1860年,沙俄和清政府陸續簽署了《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沙俄先後佔領了黑龍江以北大興安嶺以南地區以及庫頁島地區。這些地區成為俄羅斯的土地後,日本海出海口就被封鎖了。
出海通道的喪失給吉林省造成了巨大損失。1886年,滿清北洋大臣吳大徵主張《中俄琿春東界約》明確規定「中國船隻進出圖們江不得受阻」。
所以那時候,吉林省還可以沿著圖們江到達日本海。雖然在海邊沒有直接的港口建設,但吉林省的船隻可以進出日本海,大量的特產也可以運出進行貿易。然而,到朝鮮戰爭時,一切又已經發生了變化!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時,蘇聯以向朝鮮運送軍事物資的名義修建了圖們江鐵路橋。我們今天來看,建造這座橋的目的可能並不只是那麼簡單。這座橋的總長度約為530米,是一座8孔、60米的鋼架鐵橋。從橋底到正常水位的高度為9.6米,其中只有3個洞可以作為通航孔。
圖們江鐵路橋
這座橋距離水面太淺了,只有小船可以進出,大型船隻根本無法通過。另外一點是,在鐵路橋上游大約1公裂凳里處還有10多個橋墩。它們形成的漩渦在河道中形成了一些沙灘,對入海口的泥沙淤積有一定的影響。
如果要進行海運貿易,這就一般會是一艘大船。而這座橋可以說完全限制了吉林地區的對外貿易。後來,吉林省也提出了該橋是否可以重建以允許大型船隻通過的問題。讓人奇怪的是,俄羅斯和朝鮮似乎有著非同尋常的默契——保持現狀。而保持現狀實際上就是繼續對吉林地區的封堵。俄羅斯這樣的行為真的讓人氣憤!
現今,吉林省正在積極解決這一問題,吉林省也想要再次獲得出海通道。這是一場持久戰,但相信不久的將來吉林的願望就會實現。
3、吉林省對外貿易結構特徵
一)進出口結構不平衡
吉林省對外貿易額從增長態勢上快於GDP的增長速度,但進出口的比例關系階段性變化明顯。從1985年至1992年出口一直占絕對主導地位,占進出口總值的70%以上。從1993年至1997年5年間進口增長速度明顯加快,使二者趨於基本平衡。而自1998年以來進口額比重開始超過出口, 2004年低谷時出口占進出口總值的比重僅為四分之一;2006年也只佔37.9%。
在貿易平衡關繫上,國際上還常用凈出口比重(貿易差額與當年進出口總值相比)來判斷,以±10%為警戒線,以內為基本平衡。以此標准衡量吉林省的貿易平衡狀況。(見下圖)
吉林省凈出口比重變化圖
從上圖可見,吉林省凈出口比重呈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波動狀態。1985年—1992年是出口較大形成的不平衡,1993年—2002年,雖然經歷了出口小於進口的變化,但凈出口比重一直都在±10%的合理區間波動,表明吉林省對外貿易是基本穩定、健康發展的。從2003年至2006年由於進口額的增加,導致2004年凈出口峰值超過警戒線近4倍,貿易失衡顯現對經濟增長產生持續負拉動作用。
(二)外貿商品結構趨於合理,但品種不豐富
總的看來,吉林省進出口的商品分類構成呈逐步優化、層次提高的趨勢。出口商品構成中,1985年—1993年這一階段一直是農產品佔主導,工業品穩步增長趨勢。1985年農產品占出口商品比重為81.2%;輕工、重工產品分別佔12.4%和6.4%,而到1993年農、輕、重比重已變為53 %、31.9 %、15%,達到基本平衡。1994年開始工業品出口逐漸占據更重要的地位,到1997年三者比例是27.1%、41.4%和31.5%,工業製成品佔到七成以上的份額。到2006年,吉林省主要出口產品中初級產品與工業製成品的比重為21.1%和78.9%,出口商品結構更趨於合理。但主要集中在穀物、服裝及汽車零配件方面,涉及品種欠豐富。而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仍然較低,限制了對外貿易效益水平的提升。
(三)一般貿易主導,加工貿易較弱
2001年吉林省外貿進出口總值31.3億美元,其中一般貿易23億美元,加工貿易僅4.5億美元,其它貿易4.8億美元,分別佔73.5%、14.3%和12.2%的比重。在2006年的進出口貿易額中,上述三種貿易方式的比重是77.8%, 10.6%和11.6%,一般貿易微升,加工貿易降至最低。而且從歷年的情況看,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一般貿易都占絕對主導地位。
綜合近年來的發展看,由於利用外資規模較小,吉林省在對外貿易方式上始終是一般貿易方式為主導,加工貿易相對薄弱,制約了吉林省出口份額的增加和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展。
(四)對外貿易的市場依賴性強,存在產業風險隱患
從進口來源和出口去向看,吉林省的貿易夥伴相對集中。2001年吉林省與德國、日本、韓國三國的貿易總額為9.3億美元、5.1億美元和4.9億美元,分別佔29.7%、16.2%和15.7%,合計佔全省貿易總額的61.6%(見下圖)。從出口方向看,排在前4位的是韓國4.2億美元、日本3.1億美元、朝鮮1.4億美元、馬來西亞1.1億美元,四國合計佔三分之二的份額。
進口卻是德國、日本佔主導地位,進口9億和1.8億美元,二者合計佔64.9%,達近三分之二的比重。
2001年主要貿易夥伴占吉林省進出口比重
2006年,外貿總額和進口額格局未變,德、日繼續占據吉林省貿易夥伴領先的位置。
出口格局出現變化。吉林省對韓、美、俄、朝四國的出口比重均在12—14%之間,合計占吉林省出口總值的一半以上。進出口總額佔全省的24.2%,四國幾乎並駕齊驅,成為吉林省貿易夥伴的第二集團軍。
總的看,吉林省的貿易市場雖有所擴展,但仍未擺脫相對集中、依賴性強的局面,存在潛在的產業風險。還需進一步在廣度和深度上加快市場拓展的步伐。
(五)多元化格局已初步形成,質量和效益尚待提高
2001年,吉林省對外貿易額中,國企稍強,為16.4億美元,外企次之,為14.3億美元,分別佔52.4%和45.7%,而其他類型企業僅佔1.9%。出口額中,國企佔67.9%、外企佔29.3%,國企仍佔主導地位。而在進口額中,外企佔60.1%、國企僅佔38.9%,外企佔主導地位。
近幾年,隨著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情況逐步發生變化。2006年吉林省對外貿易額中,外企37.8億美元,佔47.8%,國企30億美元,僅佔34.1%。外企已取代國企成為吉林省外貿第一大戶。出口方面,國企佔33.1%,比外企28.6%的比重高出4.5個百分點,但已失去主導地位。進口方面,外企仍占近6成份額,高於國企25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私企對外貿易比重明顯上升,占進出口總額比重2006年達到17.6%。其中出口佔全省出口總值比重為37.2%,超過國企、外企躍居首位(見下圖)。基本形成外貿出口的三足鼎立,對外貿易呈多元化發展的可喜之勢。但尚需擴展貿易主體,提高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逐步形成「大經貿」格局。
另外,從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的結構關系看,世界水平為1:4。我國從1985年的1:12.5到2000年的1:7,差距呈明顯縮小之勢。而吉林省服務貿易還基本屬空白范疇。這也反映出吉林省的對外開放程度和經濟外向度無論從深度和廣度方面與世界乃至全國水平的較大差距,是吉林省外貿結構中最薄弱的一環。
吉林省對外貿易雖然在商品結構合理性、方式多樣性和多元化方面有一定的改善和進步,但貿易方式單一、外資規模偏小、市場相對狹窄、資源依賴性強、市場分工層次較低和多元化發展欠缺等狀況,並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必須擺脫內向型經濟的制約,進一步從深度和廣度方面推動對外開放與經濟外向度的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潛力的釋放和發揮。
4、外貿行業的現狀分析及發展趨勢是什麼?
2021年對於外貿行業來說真的太難了,但整體而言,我國的外貿行業穩中有漲,前景還是非常不錯的。
當前階段,商家可以尋求轉型,從對B端轉為對C端銷售,布局生活防疫用品類目,每次挑戰都暗藏機遇。活下去,才有光明的未來。
受到疫情影響,外貿行業遭受重創停擺,好不容易等到國內疫情慢慢穩住,國外疫情卻呈現出了燎原之勢。疫情席捲全球,不僅影響了人們的戶外出行等活動,也影響著人們的消費心態。
跨國運輸仍然受到影響,要知道,客機腹艙的物資運輸規模幾乎占據了跨境物流運輸規模的一半,目前,國際航班雖然已經逐漸恢復,但還不敢大規模開放,客機腹艙的運輸規模依舊不如從前。
外貿企業和人員,可投身跨境電商
在疫情的影響下,人們的消費行為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由線下消費轉為更為安全的線上消費。傳統外貿的出口模式受阻,並不代表海外市場的消費需求就此消失,這些需求會進一步在跨境電商平台爆發。想要自救的外貿企業就可以投身跨境電商領域,做出從B端到C端的轉型。
這既是求生之變,也是大勢所趨。目前看來,線下聚會和派對仍然危險,所以商家可以盡快布局線上,對於僅剩不多的下半年,既是外貿企業「咸魚翻身」的轉折點,也是跨境電商趁勢而上的大好機會。
5、中國吉林·東北亞投資貿易博覽會的展會基本信息
1、東北亞博覽會是國家級大型展會 東北亞博覽會是東北地區唯一由國務院批准,以東北亞區域合作為品牌,展示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商機的盛會。
2、東北亞博覽會是國際性區域展會。東北亞博覽會立足東北亞,面向全世界。以東北亞區域為基礎,緊緊圍繞東北地區現代製造業、農產品 深加工、現代中葯和生物制葯、光電子信息等產業,突出經貿特徵,突出東北亞區域特色,突出東北產業特點,使參與者通過博覽會尋得 商機,獲得發展,實現共同繁榮。
3、東北亞博覽會是集商品展洽、投資洽談、專業會議、文體活動為一體的綜合性展會。 (1)展示中國東北地區及國內相關省市、東北亞五國及相關國家經濟發展優勢和名、優、特、新產品,通過搭建中國與東北亞五國以及世界 各國之間的貨物貿易平台,促進中國對內對外貿易發展。
(2)組織參會者推介投資項目,發布合作信息,進行專題項目洽談,擴大區域投資合作。
(3)博覽會期間舉辦東北亞經濟合作論壇、東北亞五國商務周(日)以及投資合作、經貿洽談等方面專業扒扮國際會議,為參會的各界人士提供 了更高層次的交流合作平台。
(4)舉辦「同一首歌」、「相約東北亞」文藝晚會等文藝活動,促進東北亞區域民間交流。 東北亞地區是指包括中國東北地區(東北三省、內蒙古東北部)、朝鮮、韓國、日本、蒙古、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地區在內的廣大區域,面積近900萬平方公里,擁有3億人口,GDP約佔世界的五分之一,占亞洲的70%以上。東北模此歲亞各國在經濟全球旦睜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形勢下,經貿關系日益密切,東北亞地區已成為全球經濟中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
中國政府對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十分重視。連續召開高規格的「東北亞經濟論壇」,研究、探討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快速發展的方式;大力支持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的圖們江區域開發項目,積極參與東北亞各國政府間協調協商會議;結合中國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發展的實際,提出了加快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戰略決策,並在稅收、社保、金融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為進一步促進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奠定了基礎。在此情況下,搭建一個高層次、權威性、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經濟技術合作與貿易平台,推動各國間的交流與合作,謀求和諧發展,實現共同繁榮,順應世界經濟發展潮流,符合東北亞地區各方的共同利益。在這種大勢下,吉林省人民政府提出申辦東北亞博覽會,由此,中國吉林·東北亞投資貿易博覽會應勢而生。
6、沈陽 對外貿易現狀
沈陽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
(2007年9月17日)
今年以來,我市外經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實現「三大目標」和「兩個不低於」的要求,以「創新年」活動為載體,通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外經貿各項指標持續走高,為全面完成「創新年」各項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今年以來外經貿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1.實際利用外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1—8月份,全市新批外商投資企業541家,合同外資額77.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3.3億美元,同比增長131.4%。實際利用外資額在全省繼續保持第一(1—7月份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居第一位)。第一、二、三產業實際利用外資分別為0.35億美元、10.34億美元和22.60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10.8%、23.9%和281.3%;製造業、房地產業實際利用外資分別為10.05億美元、20.0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3.2%、328.0%;全市實際利用外資超千萬美元項目58個,實現調入外資17.8億美元(去年同期分別為20個、4.2億美元)。預計1—9月,全市實際利用外資36.3億美元,同比增長82%。
2.外貿外經繼續保持穩步發展。1—8月份,全市實現進出口總額36.6億美元,同比增長11.9%,其中出口21億美元,同比增長24.2%。我市出口排名前50戶企業累計出口13.2億美元,同比增長28.6%,佔全市出口總額的63.1%,其中遠大鋁業、金杯進出口、中鐵物資、華晨金杯和同方多媒體出口分別增長245.1%、107.4%、994%、178.9%和239.9%;全市出口1000萬美元以上企業達到28家,比去年同期多6家。預計1—9月,全市外貿出口完成23.9億美元,同比增長23.8%。1—8月份,全市對外工程承包與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1.3億美元,同比增長73%;外派勞務11624人次,同比增長25%;新批境外投資項目10個,中方投資5200萬美元。
二、今年以來我市對外招商情況
今年以來,我市加大了招商工作力度,市領導親自帶隊推進和洽談項目,使我市利用外資保持了較好的發展勢頭。
1月3日至6日,以政高書記為團長的沈陽市代表團,在香港開展了為期三天的招商活動。在港期間,代表團先後與恆基兆業、嘉里、寶利達、百利保等43家大型企業(集團)進行了深入洽談,共洽談、推進、簽約項目191個,預計投資規模191.3億美元。同時,我市還成功舉辦了「沈陽細河經濟區(香港)投資說明會」、「2007香港-沈陽城建和房地產項目招商推介會」和「2007中國沈陽國際冰雪節新聞發布會暨棋盤山旅遊開發區項目推介會」。
1月28日至2月11日,以長義常務副市長為團長的市政府代表團對英國、希臘、西班牙、瑞典進行了考察訪問,洽談推進了一批項目。西班牙博士蓋陶瓷公司簽合同為獨資投入2400萬美元,在法庫建設10條陶瓷生產線,項目建成後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2億元。同時,市政府代表團訪問西班牙FCC集團奧科利水務公司,就我市東水西調配水廠及污水處理和供水項目達成共識。
2月23日至27日,政高書記率領沈陽市代表團赴溫州、蘇州、無錫和上海四市進行招商,促進一大批投資項目簽約。世界500強企業林德氣體公司擬在細河經濟區建設工業氣體供應中心,項目投資額18億元;德國博森公司擬在沈陽—歐盟經濟開發區投資1000萬美元建設汽車尾氣系統生產項目。台灣科誠投資的自動識別技術成套設備高科技產業園已於4月23日奠基,項目總投資100億元。
3月27日至4月5日,以宋琦副市長為團長的市政府代表團,在日本、韓國開展了為期8天的招商活動。訪日期間,洽談推進了以富士通8寸晶元和板硝子LCD玻璃面板為代表的19個工業大項目和產業鏈項目。訪韓期間,洽談推進了26個工業、地產和現代服務業項目,包括浦項80萬噸不銹鋼項目和投資3億美元的封閉式變壓器項目。此外,代表團還在韓國首爾成功舉行了2007中國沈陽韓國周新聞發布會。
4月17日至27日,以常務副市長趙長義為團長的市政府代表團,隨張文岳省長率領的省政府代表團分別對日本、韓國進行了訪問。市政府代表團在大力配合省政府代表團圓滿完成了各項訪問日程的同時,積極開展了一系列經貿洽談工作,先後拜會了三菱汽車、三井金屬、日本經營者協會等16家日本企業和商會,以及現代重工、曉星、康巴斯等11家韓國公司,推進促成了一批經貿合作項目。在訪問日本期間,推進了三菱汽車變速箱、大日本油墨、積水化學FFU枕木生產、伊藤忠與北方交通合作生產工程車輛等項目;在訪問韓國期間,推進了樂天集團投資百貨、大型超市和主題公園項目,以及SK公司擴大在沈投資等項目。
5月22日至6月3日,以市長李英傑為團長的市政府代表團對德國、義大利、比利時和法國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招商引資活動。代表團先後訪問了9個城市,拜會了6個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與20家世界500強企業、跨國公司及大型企業(集團)高層進行了深入接觸,簽約、推進及洽談了43個項目,其中義大利菲迪亞數控機床、德國寶馬汽車(二期)、伍爾特汽車緊固件、Q8汽車潤滑油、沈重並購法國NFM公司及法國布依格參與沈陽地鐵輕軌項目等一批重點項目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6月12日,遼寧省及沈陽市政府在香港成功舉辦了「構築東北區域金融中心」推介會。趙長義常務副市長出席推介公會。來自日本、瑞士等國家和香港地區的119家知名現代服務業企業代表參加了推介會。本次推介會期間,進一步推進了我市與香港恆基兆業、嘉里、恆隆等一批知名企業的合資合作項目。
8月24日,市政府在新加坡成功舉辦了「2007沈陽CBD·新加坡現代服務業合作發展推介會」,宋琦副市長出席推介會。新加坡教育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新加坡——遼寧經貿理事會新方主席尚達曼等政要,以及51家新加坡上市公司、7家商會、8家金融機構和165家現代服務業企業260餘名代表出席會議。本次推介會,進一步密切了沈陽與新加坡企業的接觸與交流。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我市不斷改進對外招商方式方法,以大型活動為載體,卓有成效地推進了招商引資工作。第六屆「韓國周」,共吸引了來自韓國28個城市的代表和國內的武漢、南寧、西安、廈門等城市的代表的廣泛參與,共簽約項目105個,投資總額33.9億美元,外資額29.7億美元。第六屆中國國際裝備製造業博覽會暨航空航天配套零部件展覽會,吸引了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瑞士等18個國家和地區的139家境外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參展,包括日本的山崎馬扎克、森精機、天田、大隈,美國的哈斯、哈挺、赫克、福祿,德國的因代克斯,瑞典的海克斯康和瑞士的威力銘等國際知名企業。本屆制博會共實現國內交易額40.35億元人民幣,進出口貿易額6.8億美元,專業觀眾達12.5萬人次。
三、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和裝備製造出口創新基地城市進展情況
(一)服務外包基地城市進展情況
今年以來,宋琦副市長帶領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先後兩次赴商務部就申報基地城市與商務部有關領導進行接觸。同時,對我市下一步做好申報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今年以來,我們重點做了以下幾項工作:一是開展業務培訓。聘請了我國服務外包領域頂級專家進行服務外包理論和實務培訓。全市有近千人次參加了上述培訓。二是研究制定扶持政策。我局已經起草了「沈陽市鼓勵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徵求意見稿)」,並已上報市政府,待修改和討論通過後出台。
(二)裝備製造出口創新基地城市進展情況
在去年申報基地城市的基礎上,年初以來我們先後赴商務部、全國首批基地城市和我市重點企業開展調研。9月初,商務部主管申報工作的領導——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機電和科技產業司副司長張驥等一行蒞沈,就我局申報工作進行調研。通過聽取匯報,商務部領導對我市申報工作給予充分肯定。按照商務部的要求,我局已經於8月初向商務部遞交了申報材料,於9月中旬與申報主體單位沈陽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派人赴京,參加了基地認定專家評審委員會舉行的評審會。目前,我市是否通過評審,取得最終認定,尚需等待商務部的通知。
四、當前存在問題及下半年主要措施
今年以來,我市以利用外資為重點的外經貿工作呈現較好的發展勢頭,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房地產業利用外資面臨宏觀政策影響。5月下旬,商務部和國家外匯管理局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規范外商直接投資房地產業審批和監管的通知》(商資函[2007]50號),旨在禁止外資房地產企業舉借外債進入,再加上商務部進一步嚴格備案程序。預計四季度我市房地產業利用外資將受到較大影響。這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密切關注。二是國家政策調整對我市擴大外貿出口造成沖擊。主要包括:去年年底國家出口退稅調整直接影響到沈陽市出口企業利潤;人民幣升值進一步削弱了我市出口企業價格競爭力,擠壓了出口利潤空間;提高利率等緊縮政策,大大增加了出口企業的融資成本。同時,我市出口大戶還不多。1—8月份,全市出口排名前50戶企業累計出口13.24億美元,同比增長28.6%,佔全市出口總額的63.1%。其中,出口1000萬美元以上企業為28家,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市外貿出口實現大的跨躍。
為了確保全年任務的完成,今後幾個月在招商引資方面要重點抓好以下五項工作。
1.把招商引資工作重點聚焦在重大工業項目上。一是加快開工一批。如,安川伺服電機、大日本油墨、沃爾特工業園二期、富士康工業園、金新林漿紙項目、奧園動漫產業園和三菱發動機等;二是重點推進一批。如,寶馬二期、樂天化工、曉星電機、AMD晶元、紐豹數碼識別、ITT泵業、力晶半導體、日本中小企業環保科技工業園等;三是提前儲備一批。如,液晶面板產業鏈、殼牌工業合成氣島、波音飛機研發中心、Q8潤滑油、現代重工、SK化工、浦項制鐵等重大工業項目和產業鏈項目。為抓好上述項目,應成立專業小組,實行「一對一」攻關招商,並及時協調解決項目進展中存在的問題,力爭使這批項目早日簽約和調資,為今年乃至明年做好項目准備。
2.加大現代服務業招商力度,開辟新的利用外資領域。重點盯住香港、新加坡等地區,加強與香港高盛、美林和摩根士丹利、美國花旗銀行、英國渣打銀行、法國東方匯理、德國德意志銀行等一批金融、服務業企業的合作,爭取引進一批現代金融、服務業企業。另外,我市作為東北最大的中心城市,目前在引進跨國公司投資公司、研發中心、地區總部等方面還做得不夠,下一步應出台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力爭取得新突破。
3.創新工作方式,加大對項目調資的跟蹤服務力度。要把調資過程作為解決問題、推進項目落實的過程。繼續發揚鍥而不舍、咬住不放、一跟到底的精神,做到項目到人、責任到位,及時掌握和反饋項目進展情況,推進項目落地和調資。同時,市外經貿局將繼續與市工商局、土地規劃局、發改委及省外匯管理局和外經貿廳等部門搞好配合,加快項目審批進度,使大項目迅速落地和調資。
4.增創環境優勢,進一步增強外商來沈投資的吸引力。「兩稅合一」政策實施後,在稅率拉平的同等條件下,外商在國內選擇投資地區將更看重一個地區的政策透明度、政府效率、市場潛力、生產要素供給和產業集聚程度等。因此,應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兩稅合一」等國家宏觀政策調整帶來的影響;繼續加大服務工作力度,真心實意地幫助外商投資企業解決實際困難;著力營造良好的產業配套環境,加快發展裝備製造、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化工醫葯等產業集群,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資企業來沈投資發展。
在外貿和外經方面,下一步要重點抓好四項工作:一是突出抓好重點出口企業。強化對50戶重點出口企業跟蹤服務,確保中華轎車、東葯Vc、機床、輸變電成套設備等出口大項目順利執行。加強對企業出口各環節的服務,爭取進出口銀行為企業提供優惠流動資金貸款,為企業擴大出口創造條件。二是加快實施品牌出口戰略。利用國家政策有針對性的扶持華晨金杯、遠大鋁業、機車車輛、新輝肉禽等龍頭出口企業,加大研發和技術改造力度,開發新品,形成品牌,為全市外貿出口持續增長提供支撐。三是積極培育新的出口增長點。加大對新獲進出口經營資格企業培訓力度,並在開拓國際市場、開發新產品等方面提供支持,使其盡快形成出口能力。四是推廣沈陽機床、遠大集團等企業開展跨國經營的經驗,選擇和培育20家企業給予重點扶持,做好「走出去」示範工程。
7、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現狀分析
12月27日,2009中國開放經濟高層論壇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舉行。該次論壇以「穩外需,促進開放經濟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共有100餘名代表出席。商務部副部長定鍾山出席論壇並發表了主旨演講:
值此辭舊迎新之際,對外經貿大學舉辦2009中國開放經濟高層論壇,邀請諸多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穩定外需,促進開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很有意義。我代表商務部對論壇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並預祝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藉此機會,圍繞論壇的主題,我向大家簡要地介紹2009年我國外貿的情況,2010年我國外貿發展主要目標和任務。同時,也和大家共同探討我國外貿中長期發展需要重點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一、關於2009年我國外貿情況
2009年是我國外貿最為困難的一年,也是對外貿易取得積極成效的一年。
為什麼說今年是最為困難的一年呢?主要是因為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影響最大、沖擊最大的是開放型經濟,是對外貿易。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國際需求嚴重不足。今年1月份我國對外貿易下降了29%,一季度下降了25%,到6月份下降23%,7月份之後下降幅度逐步收窄,預計到今年年底我國外貿出口會下降16%左右。二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今年我們遭受「兩反」、「一保」的涉案金額翻了一番,達到120億美元左右,案件數也翻了一番,而且這個勢頭還在蔓延當中。
為什麼說我們又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呢?首先,我們完成了保市場、保份額的任務。今年國務院確定我國對外貿易的目標任務是「穩外需、保市場、保份額」。我認為國務院的決策是實事求是的,也是十分正確的。今天可以說,我們已完成了這一目標任務。去年,我們國家佔世界國際貿易的8.86%,今年預計在9 %以上,我國有可能超過德國成為第一出口大國。第二,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出口商品質量、效益進一步提高。第三,應對貿易摩擦取得積極成效。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經過大家的努力,我們今年化解了許多貿易摩擦問題,包括特保和其他的貿易救濟措施。
總的來說,今年中國的對外貿易取得這樣的成績是來之不易的,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全國各級商務主管部門、企業和各有關方面共同努力的結果。
二、關於2010年我國外貿的主要目標任務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今年對外貿易目標任務是保份額、調結構、促平衡。我們判斷明年外貿形勢會更復雜,任務會更艱巨,要完成全年任務很不容易。
形勢更復雜表現在:一、國際經濟形勢的復雜性決定了經濟復甦將是一個漫長的曲折的過程;二、國際需求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三、我國外貿政策的連續性尤顯重要;四、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面對的壓力加大。
任務更艱巨就是既要實現保份額的目標,又要做好調結構、促平衡的工作任務。調結構、促平衡,不僅是明年的重要工作任務,也是我們一項長期的工作目標。中國現在是一個貿易大國,這沒有疑問,即便今年不是第一位,作為第二位,也是貿易大國。但現在我們是大而不強。為什麼不強呢?因為我們的發展不平衡,外貿結構需要調整。
因此,我們必須下大力氣調整結構,轉變增長方式,促進貿易平衡發展。
我認為,只要國內外的形勢不發生重大變化,明年中國的對外貿易實現恢復性的增長是完全可能的,保市場的目標任務也是完全可能實現的。
三、關於中國外貿中長期發展需要深入研究、探討的問題
金融危機之後,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都將發生重大的變化。我國外貿發展如何適應新變化、迎接新挑戰,是需要我們研究的重大課題。
首先,外貿發展的戰略定位值得認真研究,要研究外貿對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對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的作用,對提升國際地位的作用,等等。
其次,外貿的戰略目標和發展方式也需要深入研究。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不同的發展戰略目標和發展方式。我們的前輩花了三十年的時間,使我國對外貿易實現了由小到大的跨越,相當不容易,應當高度評價、高度贊揚、充分肯定。那麼,未來我們外貿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那就是,繼續鞏固貿易大國地位,推動貿易強國進程。
第三,如要實現外貿由大到強的戰略目標,就必須調整貿易結構,必須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出口商品質量,實現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高。要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提高外貿發展的協調性,要增強我國參與制定國際貿易規則的能力。與此相關還要研究外貿發展戰略支撐、戰略舉措,等等。
總之,中國外貿要實現由大到強的戰略目標,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改革創新,加強科學規劃,繼續努力工作。我相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經過持之以恆的努力,我們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8、地理:我國陸上邊境口岸對外貿易的基本情況
回答這個問題要先對我國與鄰國的貿易關系談起。中國最大的邊境貿易夥伴是俄羅斯,針對俄羅斯的口岸主要是黑河.滿洲里.遜克等。其他的像越南.蒙古都是零散的一些口岸沒有太集中的。以下是轉載的
二戰以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固有的政治、經濟格局被打破,世界新的政治格局雖尚未形成,但世界政治多元化與經濟一體化、集團化、區域化的步伐不斷加快,毗鄰國家的關系也已由過去的以地緣政治為主,轉變為以地緣經濟為主,並以地緣經濟促進地緣政治,形成了兩者互動的局面。
中國22800公里的內陸邊界線,自東北鴨綠江口至北部灣北侖河河口分別與朝鮮、俄羅斯、蒙古等15個國家接壤[3]。周邊國家實施對外開放政策, 有效地促進了我國沿邊境地區口岸體系的形成。繼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後,俄羅斯、蒙古、哈薩克、緬甸等周邊國家也相應實施對外開放政策。周邊國家對外開放程度、制定對外經貿政策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外部條件對中國邊境口岸的設置均有一定影響。
1.2 中國內陸沿邊地區條件分析
進入90年代以後,中國沿邊開放與沿海開放相呼應,已形成「海陸同開,東西互濟,南北共興」的格局[3]。勿庸置疑,沿邊對外開放戰略的實施,從根本上促進了沿邊帶狀口岸體系的形成。
從城鎮體系形成的角度看,邊境地區口岸最初由主要從事邊民互市貿易的邊境隘口、渡口和集鎮逐漸向從事小額貿易、地方政府貿易,至國貿的有計劃的口岸體系方向發展,乃至向轉口貿易、過境貿易和國際貿易領域擴展,與鄰國合作共建跨國自由經濟區。
2 中國沿邊帶狀口岸體系現狀分析
2.1 邊境口岸的分布狀況
中國內陸九省區構成有機帶狀邊境口岸體系的整體,即地處邊境,有接壤鄰國,沿邊界線內部幾乎環抱我國整個東北、西北和西南帶狀邊境地區。在內陸邊界線上,有國家一類口岸數十個,包括公路口岸、鐵路口岸、內河航運口岸[5](見表1)。
表1 中國沿邊帶狀口岸體系——一類口岸 口岸
省區
公路口岸 鐵路口岸 水運口岸
遼寧省 丹東 丹東 丹東
東 吉林省 開山屯、南坪、三合、臨江、琿春、圈河 集安、圖們、琿春 大安港
北 黑龍江省 綏芬河、東寧、密山、虎林 綏芬河 黑河、遜克、同江、漠河、
區 饒河、撫遠、蘿北、嘉蔭、
內蒙古 滿洲里、甘其毛道 滿洲里 孫吳、呼瑪室韋、黑頭山
內蒙古 二連浩特、啊日哈沙特、珠恩嘎達布其 二連浩特
西 甘肅 馬鬃山
北 新疆 老爺廟、烏拉斯台、塔克什肯、紅山嘴 阿拉山口
區 口岸、阿黑土別克、吉木乃、巴克圖、
阿拉山口、霍爾果斯、木扎爾特口岸、
吐爾尕特、伊爾克什坦口岸、紅旗拉
甫口岸、都拉塔
西藏 普蘭、吉隆、日屋
西 雲南 瑞麗、畹町、河口、磨憨、金水河、天 河口 思茅、景洪
南 保、猴橋
區 廣西 友誼關、水口、東興 憑祥
此外,還設置若干個二類口岸,這些口岸的分布與邊界走向一致,因邊界走向不同,各省區口岸體系分布形態、格局各異,黑龍江省邊境口岸的分布成倒放的「V 」形「雁陣」式格局,即以撫遠為「雁頭」頂點,漠河、東寧口岸為「兩翼端點」的格局,新疆、雲南的口岸則近似於「C」形格局,西藏口岸呈「一」字形格局。
中國毗鄰有15個國家,因而形成許多不同國別的口岸,這些不同國別的口岸往往成對出現,相對應的口岸即有距離上的差別又有數量上的差別,其規模大小也是不一樣的。
(1)從中外對應口岸距離遠近來看,新疆、內蒙古、 西藏三省區的口岸與鄰國對應口岸相距數十至數百公里, 如中蒙邊界的老爺廟口岸距蒙方布爾嘎斯台口岸223公里,而憑祥口岸、黑河口岸與其相對應的口岸則距離最近,僅數百到2000米。
(2)因國別而異,形成不同數量的中外對應口岸,中俄、中蒙、中哈、 中朝口岸數量較多;中巴、中吉、中塔、中老口岸各一對;中尼、中印口岸有兩對;中越口岸數量居中。
(3)從規模上看,邊界線兩側對應口岸的合作規模也是不同的。 一些主要的口岸隨著開放力度的加大,不僅鐵路過境運輸不斷,而且均實現了公路過境運輸,還實現了國貿、邊貿、勞務、過客旅遊、轉口等多功能的綜合性的口岸業務。一些邊境口岸城鎮如滿洲里、黑河、綏芬河等被中央和地方給予許多優惠政策,被批為沿邊開放城市,並相應地設立了邊境經濟技術合作區。
從地貌類型條件來看,沿邊地區的口岸有處於高山隘口處如吐爾尕特口岸;有的處於山間盆地如瑞麗、塔克什肯;有的僅次於河谷平原如霍爾果斯口岸。
2.2 邊境口岸的特徵
對鄰國的強烈依賴性。雙邊互補互惠性,例如:西南中緬邊境的中國口岸,面對的是經濟落後發展中國家緬甸,出口商品大多是工業製成品,進口則主要是我國緊缺的原料初級產品,相比之下,我國是處在經濟的高位;與雲南中緬邊境口岸進出口商品的取向相反,我國東部沿海水運和航空口岸則主要面對發達國家和地區,進口商品主要是高價值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則主要是附加價值低的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商品,相比之下,我國處在經濟的低位。內陸邊境口岸比沿海水運口岸投資少、易開發、見效快。與鄰國邊境口岸的有嚴格的對應性,而海運口岸和航空口岸則沒有對應性。具有多種貿易功能,毗鄰國家通過邊境口岸進行邊境商品貿易、邊境服務貿易等國際邊境經濟合作活動,其內容之豐富,交換之廣泛,聯系之密切,參與人數之多是沿海口岸所不能相比的。進出口商品傳遞快,交通運費低廉。毗鄰國家邊境口岸,因彼此距離近,例如,黑河口岸碼頭距布拉戈維申斯克口岸僅2.5公里,使經過該口岸的進出口商品交貨迅速,傳遞快且運費較低 2.3 邊境口岸的職能
邊境口岸的職能多種多樣,主要有:對外貿易職能包括現匯貿易、易貨貿易、轉口貿易、過境貿易、技術貿易及服務貿易等職能[6];對外運輸職能即擔負進出口商品及過境人員的運輸任務;管理職能包括為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對出入境客、貨流及運輸工具行使管理。監督、檢查職能和對口岸自身機構如海關、商檢衛檢、動植檢的管理等;服務職能包括口岸各種基礎設施如倉貯、郵電、通訊、銀行、保險等為進出口貿易服務業務等。
2.4 邊境口岸與腹地的經濟聯系
邊境口岸的腹地是指與邊境口岸保持密切聯系的經濟輻射地。腹地與邊境口岸的關系實質上是區域與樞紐的關系,口岸的實際價值取決於它們與腹地的這種關系,而這種關系的疏密程度又與地理距離、運輸方式及其能力相關。一般說來,地處經濟重心地理或交運干線上的口岸功能最強,腹地系統經濟實力越強,口岸城鎮的發展潛力越大;腹地系統的中心城市越發達,其作用范圍越大,對口岸城鎮的帶動能力也越強;口岸城鎮距腹地系統中心城市的距離越近,越容易接收到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目前,中國沿邊地區邊境口岸在其腹地系統已形成一批具有相當經濟實力且距離較近的中心城市。例如,哈爾濱、長春、沈陽、呼和浩特、烏魯木齊、昆明、南寧等。這些腹地中心城市以及其他一些工業城市,有力地支持和帶動了邊境口岸的建設和發展。
從宏觀上看,對邊境口岸產生影響的腹地系統應由國內外兩大腹地區域系統構成。與中國邊境口岸相對應的境外口岸與境外腹地系統的構成,在理論應與我國腹地系統相對應,依層次包括鄰國邊境口岸城鎮所在地區級區域構成的核心腹地;由口岸城鎮所在省(州、邊區)構成的近域腹地;由大經濟區或大區(如俄羅斯遠東經濟區)以及全國范圍構成的遠域腹地系統等。
3 邊境口岸體系的形成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邊境口岸的設立,帶動了中國沿邊地區經濟和社會的超前發展,然而這種口岸超常規的發展,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特殊的政策環境,採取特定的貿易形式與方式等有利的國際地緣經濟環境下實現的。以中俄邊境口岸的吞吐能力為例,黑龍江省邊境口岸從1988年到1993年進出口總額增長了90倍,1993年達到21億美元,該指標使占該省外貿進出口總額的比例由1987年的2.4%增加到69%, 也使佔中國對(蘇)俄外貿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987年的0.8%增加到27%,居中國各省邊貿之首[7]。產生這種形勢的特殊歷史環境條件是80年代中蘇剛剛恢復邊境貿易,口岸體系初步完善,蘇聯的解體與俄羅斯的獨立,因其產業結構不合理造成消費品嚴重短缺,鋼材、木材、水泥、化肥、機械設備等生產資料相對過剩。中俄雙方都存在外匯短缺、兩國都採取了特殊的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邊境地方貿易發展,以特定的易貨方式進行商品交換,中國以其商品優勢即以日用工業品、農副產品換取俄方生產資料,形成了高額差價而獲得令人滿意的比較利益。然而時過境遷,中俄邊境貿易獲得的高額差價的特定歷史條件已不復存在,俄方可供易貨的長線商品貨源急劇減少,加之其它條件與因素的變化使中俄邊境貿易1994年出現急劇滑坡,邊境口岸的發展受到限制[8]。這種狀況迫使我們思考制約中國邊境口岸體系發展完善的復雜區域經濟因素,既有境內區域經濟因素又有境外因素,同時還存在著中外雙方共同的制約因素。
3.1 制約邊境口岸發展的境外因素
(1)邊境貿易風險性的存在使邊境口岸的發展受限。獨聯體國家國內政局動盪、經濟狀況惡化使中國與獨聯體國家的邊境貿易存在著風險,這種風險主要集中表現在對改革措施、方法上的分歧。尤其是這些國家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存在的風險,某些限制邊境貿易的政策或通貨膨脹,有可能將邊境貿易的利潤減少到所剩無幾,從而限制口岸的完善與發展。
(2)周邊的政治經濟環境對沿邊口岸的發展直接影響也很大。 如東北地區的沿邊口岸的發展受俄羅斯、朝鮮、蒙古國的影響。俄羅斯的政治形勢不夠穩定,而遠東又是俄經濟的後進地區,原有的邊境管理體制變化緩慢,因而,在邊境口岸的建設方面缺乏規范化。朝鮮的羅津——先鋒地區早已開辟為自由經濟貿易區,為對外開放已制定了近30部法律,但是,由於多年來經濟的嚴重衰退和朝鮮半島的形勢仍不明朗,影響了口岸經濟的發展。蒙古國東北地區基本未開發,因而口岸的經貿活動還很有限[9]。
3.2 制約邊境口岸發展的境內因素
盲目開放新口岸,80年代末與90年代初,受國內對外開放大環境的影響在邊境地區形成了沿邊開放熱潮,許多新口岸應運而生,各種商品競相出口或進口,從而使沿邊口岸數量猛增,僅東北地區就達到40多個口岸,分散了建設資金,且各口岸相互爭腹地爭貨源,嚴重影響了口岸的整體效益。此外,口岸發展中的短期行為等因素也成為制約條件。
3.3 雙方共同的制約因素
雙邊貿易政策的調整和提高關稅稅率等嚴重製約了口岸的發展,琿春口岸禁止進口整車與鋼鐵和禁止出口糧食等限制了口岸規模的擴大。另外一些毗鄰國家因受各自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生產要素稟賦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邊界線兩側產業結構的互補性,從而影響了口岸的規模和職能(見表2)。
表2 東北邊境毗鄰地區資源要素及產品優勢互補簡表 輸出方 中國東北 朝鮮 俄羅斯遠東 蒙古
吸納方
中國東北 B2B3B4 A2A3B2B3 B2
朝鮮 A1A2B2B4B5B6 A2A3B2B3 B2B5
俄羅斯遠東 A1A2B1B4B5B6 B1 B2B5
蒙古 A1A2A3B1B4B6 A2A3
資料來源:袁樹人,黃岩君,東北亞國際經濟合作與中國東北產業開發前景,東北師大學報,1995年。
表中符號為:A1資本,A2高技術,A3冶金、機械、化工產品等,B1勞動力,B2能源與礦物原料,B3建材與木材,B4以農畜產品為原料的輕工紡織工業產品,B5鮮活農畜產品,B6糧食。
從表2 中可以看出:賦存的資源要素以及以此為基礎形成的工農業產品在本區可大體分為兩類。其中,A類屬於資本和高技術資源要素及其工業製成品;B類包括勞動力和依託勞動力以及礦、林、草、土等自然資源要素而形成的初級產品。在東北邊境毗鄰的國家地區中,這兩大類的資源要素及其產品的賦存就總體而言,均相當豐富。各類資源要素的賦存及其比較優勢分布在各國各地區極不平衡,B類資源集中於朝鮮、蒙古,而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兩種資源均豐富,但俄遠東以A類資源占優勢、中國東北以輕工業及糧食資源占優勢。形成了東北邊境兩側資源賦存的互補性[4]。
在政治、經濟及區位條件優越的地區組建跨國邊境自由經貿區,把邊境地區經濟納入雙向循環之中。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在亞太地區,由於各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不同,不可能在大的范圍內形成區域經濟一體化[6]。但在某些邊境地區, 可利用邊境兩側互補的生產要素組建次區域性或雙邊跨國邊境自由貿易區。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的成長三角為多國邊境地區的經濟合作提供了一個發展模式。圖們江三角地區的合作正在積極的醞釀中。在西南地區由中、泰、老、緬四國的結合部構成的「金四角」跨國經濟貿易合作區也正在逐漸形成。
綜上所述,中國與鄰國的沿邊對外開放,為中國邊境口岸體系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而邊境口岸的形成、發展與不斷完善,推動了內陸邊境地區社會的發展與經濟的振興。通過邊境口岸體系的職能作用的發揮,更加密切了中國與鄰國的地緣經濟聯系,無疑會促進中國與鄰國邊境地區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9、改革開放前後,中國對外貿易的狀況是什麼?
改革開放前:
1978年,中國進出口貿易額為355億元;2017年,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已經達到27.79萬億元,是1978年的782.82倍。其中,進口額由1978年的187.4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15.33萬億元;出口額由1978年的167.6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12.46萬億元。
1978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81元人民幣,僅為同期印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是當時世界上典型的低收入國家。
改革開放後:
2018年4月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年度全球貿易報告顯示,中國商品貿易出口繼續位居世界第一位,佔全球份額的12.8%,而中國商品貿易進口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二位。
與此同時,根據2017年商務部發布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中國2016年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達到1961.5億美元,蟬聯全球第二大投資國地位,佔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規模的比重首次超過10%。
此外,自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幣正式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新的貨幣籃子,從而獲得國際主要貨幣的地位。
(9)2016年吉林省對外貿易情況擴展資料
中國對全球貿易增長的貢獻不僅僅體現在日益龐大的貿易規模,中國經濟自身的轉型升級同樣對全球經濟與貿易的增長產生積極影響。
相關數據顯示,2013—2016年,中國最終消費對世界消費增長的年均貢獻率基本占據世界第一,按照不變美元價格計算,近幾年的年均貢獻率可達到23.4%。顯然,中國市場已經日益成為全球消費增長的重要力量。
2018年4月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全球貿易數據與展望》報告指出,中國的經濟結構改革對全球貿易增長將產生積極影響。世界貿易組織認為,中國經濟從主要依靠投資向消費的轉型,從長期來看將有助於中國更強勁的可持續經濟增長,從而支持全球經濟的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