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的交通
2014年,年末總通車里程達到了2339公里,等級公路1847公里,佔79.0%,其中,一等公路5.3公里。通公路的村達到100%。全縣民用汽車擁有量10050輛,全年完成貨運量223萬噸,貨運周轉量43255萬噸/公里;客運量262萬人,客運周轉量13385萬人/公里。
2013年1月,從宜都陸城到五峰漁洋關鎮的一級路建成通車,五峰到宜昌的行車時間由3個小時縮短到1個半小時。1984年的五峰縣只有唯一一條通往外界的鴉來公路(宜昌鴉鵲嶺至來鳳縣)。距離宜昌200公里、武漢500公里的五峰,境內無國道、無高速、無水運航道、無鐵路、無航空,落後的交通一度成為制約五峰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
全長51.67公里的陸漁一級路,作為第一條高等級公路,2006年6月正式動工興建。2012年9月,一條過境五峰,北連武當山、神農架,南連長江三峽和張家界的旅遊觀光高速公路——宜張高速破土動工。到「十三五」末,走高速北到宜昌、西抵來鳳、東往荊州、南至張家界,均在90分鍾以內。
資料顯示,自治縣成立之初,五峰農村公路總里程為51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僅有公路22公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當時全縣農村道路的真實寫照。30年來,五峰把發展鄉村公路作為富民穩縣戰略的先行工程來抓,先後開展了「八七扶貧」、「脫貧攻堅」、「村村通」公路建設大會戰,並加大資金投入力度,2007年,全縣農村公路建設投資首次突破4000萬元。在此帶動下,全縣群眾自籌資金300萬多元,在全縣2372平方公里的版圖上擺開戰場,掀起修路修橋熱潮。截至2014年10月,全縣共完成農村公路硬化里程1270公里,100%的行政村、70%的自然村、53%的村民小組實現通水泥路或油路。五巴公路是西部4鎮6萬群眾的生命線,2013年底,歷時3年時間,全線92公里的改建工程竣工,8個鄉鎮全部融入全縣2小時經濟交通圈。同時,積極構建牛庄、採花、傅家堰、灣潭4個鄉鎮的循環出口通道,規劃了採花至灣潭、傅家堰至五峰鎮、牛庄至傅家堰、馬渡河至漁峽口4條線路,到2015年底,每個鄉鎮至少都擁有3個以上的對外通道或出口。
「十二五」期間(2011-2015年),五峰縣交通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為35億元,規劃項目24個,已落實「兩高」(宜張、宜來高速)、「兩國」(325、322省道升級為351國道,221縣道升級為241國道)、「三省」(五峰鎮至牛庄鄉的五牛線、五峰鎮天池口至小河的天小線、漁洋關鎮至橋溝的王漁線)、「四旅」(長樂坪鎮大灣村至灣潭鎮獨嶺、採花鄉甘溝河至白溢寨、五峰鎮界頭至後河、長樂坪鎮小口至長灣的旅遊路),大交通的格局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