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舟二號再推遲,拉貨6.6噸相當於2艘貨運龍飛船,為何不回收?
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兩次推遲發射,第一次是由於為發射台降溫降噪的噴淋裝置出了問題,文昌一共就兩個發射台, 不能為了發一枚火箭而毀掉其中一個。
家常便飯不過這也無妨,畢竟火箭沒問題,只要排除了發射故障就能恢復發射。第二次推遲的原因還未公布,但航天領域推遲發射是家常便飯,原因五花八門,不用過於糾結。
相比之下,天舟飛船雖然上行貨運能力超強,但並不具備重返大氣層的氣動外形以及燒蝕隔熱瓦等設備,沒有考慮回收,會在離開空間站後回攜帶著下行的廢棄物在大氣層中燒毀。
長征-5號運載火箭俗稱「胖五」,於2016年11月第一次發射取得了部分成功;2017年7月長征-5號進行第二次發射時,點火300秒後墜入大氣層,發射任務失敗;在失敗後的兩年中,中國航天人只好痛定思痛,暫緩載人航天任務,集中力量攻克長-5的技術難關。這也是人們常說的磨刀不誤砍柴工吧!只有運載火箭技術完全過關了才能繼續後面的載人航天試驗!否則的話,帶問題的火箭能順利完成載人航天嗎?
先說說長五,我國首款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5噸的火箭,不用去吹這火箭多牛,只是相比國際同類型有後發技術優勢,在我們這里只是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長五的任務包括嫦娥五號月球采樣,火星的天問一號,空間站,新一代載人飛船,由於長五的原因,都推了2年左右。
我國從2016年景海鵬和陳冬兩名航天員搭乘神舟十一號,完成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自動對接任務之後,在長達4年的時間里都沒有進行載人航天工程,載人航天的步伐確實有所放緩。但這是表面現象,也不能這樣去理解。我國之所以在這幾年沒有進行載人航天實驗,不僅跟我國航天的特殊情況有關,也跟我國載人航天的大戰略有關。
我國在70年代研製了長征2號所使用的肼基燃料發動機,之後一直到90年代都在對其進行完善,隨後通過更加合理的組合,充分發揮舊技術潛力,製造出長2F等新型火箭,2000年開始的載人航天飛躍,就是這20多年努力的成果。而這些技術在70年代的美蘇就已經屬於落後技術了,雖然俄國一直在用,但並不是人家的發展方向。
長五16年首發的時候,在發射前的若干小時甚至分鍾前還有緊急中止發射的情況,勉強成功,畢竟新技術太多,成功就好。
2、我國空間站後續的6次飛行任務時間表出爐了,具體是如何安排的?
4月17日,國新辦就中國空間站建造進展召開了新聞發布會,會上提到2022年一共規劃了6次飛行任務並且完成空間站的在軌建造。這6次飛行任務分別為5月發射天舟4號貨運飛船、6月發射神州十四號載人飛船、7月發射空間站問天實驗艙、10月發射夢天實驗艙、隨後發射天舟5號貨運飛船以及神州十五號載人飛船。
其中神州十四號和十五號載人飛船都將搭載3名航天員,他們也會在軌駐留6個月的時間,這期間他們將要完成空間站建造、問天實驗艙與夢天實驗艙和核心艙的對接,以及雙方航天員在軌輪換的主要飛行任務。
剛成功完成“出差任務”的神州十三號飛行乘組在軌駐留的183天中,圓滿完成了多項飛行任務,創造了多項紀錄,並且實現了在軌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工作,最為重要的是,他們的這趟“履行”為空間站的建造提供了有力的關鍵技術驗證。6個月的時間里,神州十三的3名航天員進行了2次太空授課,多項在軌實驗也讓我們見識到了認知之外的世界。與此同時,大量的視頻和圖片資料也為後續的科普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參考。
神州十四和十五號飛行乘組將要面臨的是,首次實現在軌乘組的輪換,這對航天員來說也是一個嚴峻的考驗。無論是從空間站的組裝,還是進駐實驗艙搭建載人環境,甚至數次出艙進行任務操作,這些任務都需要航天員具備過硬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以及突發情況的應變能力,目前這6名航天已經開始了更加專業性、針對性的訓練。
神州十三號標志著我國即將開啟一個新的航天時代,而接下來2022年的整體計劃一旦圓滿完成,就意味著我們終於又向前邁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