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引導外資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所謂對外貿易與可持續發展,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處理和協調好對外貿易發展與保持良好生態環境的關系。
1. 貿易與環境的關系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環境是貿易的一個不可缺的因素, 貿易是商品和服務的交換,而商品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於自然環境。貿易與環境的關系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貿易能促進自然資源在更大范圍內進一步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而自然資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也會保證貿易得以穩定的可持續發展。
反之,如果貿易破壞生態平衡、無視環境損害為代價,那麼必將受到來自環境的懲罰,其結果是制約了貿易的發展,造成了生活質量的下降和經濟增長的停滯。
2、貿易對環境具有雙重性(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
負面影響:
①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是在本國經濟不斷擴張基礎上發展和擴大的,經濟擴張不可避免的會增加物資投入量和廢物排放量,並且改變某些資源的使用狀態(如綠地變為工廠、房屋、道路),從而增加生態環境的壓力。
②由於大多數參與國際貿易的貨物價格通常未包括環境成本,環境退化沒有反映在產品交易的成本中,這引起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大量的廢物的產生。
③在國際貿易中,政府和企業處於國際競爭壓力下,他們優先考慮的是最大限度的佔有市場份額,對環境的關注通常是對外在壓力的一種被動反映,因而導致各國向低環境標准看齊,忽視對環境高標準的要求。
正面影響:
①在當今世界中,多邊貿易體制對促進國家間環境政策及環境政策與貿易政策的協調起了積極地推動作用。區域貿易協定越來越多涉及環境的條款。
②多邊貿易體制鼓勵使用國際標准,從而有助於提高環境保護水平。
③對外貿易擴展了對環保有益的產品的市場規模,增加了為保持生態環境的環境技術在全球市場擴散的機會,因而推動和促使環保行業的迅速發展和成長。
3、環境保護對貿易的影響也是雙向的
一方面環境保護對貿易提出了新的要求,為貿易的發展創造了機遇。環保時代的到來,全球出現了一個由環保產品、環保技術、環保服務和綠色食品等構成的巨大綠色產品市場,環保產業的發展推動了環保產品的貿易。
另一方面,環境保護措施逐步成為貿易保護的手段,這些環境壁壘已被大多數發達國家所用。於是一種以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為借口的貿易保護主義得到廣泛的運用。
從短期來看,嚴格的環境措施加大了生產成本,影響了企業的競爭能力;
但從長期來看,國際市場的壓力也帶來了通過提高環境管理水平、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改善生產工藝、減少排污,從而提高效率和降低生產成本,有了提高競爭力的機遇。
三、對外貿易與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從對可持續發展概念含意的理解以及貿易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我們可以將外貿與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對外貿易與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應能夠促進全球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促進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
實現這一基礎的途徑為:
①合理使用和開發資源,限制不可再生資源的開采和出口;
②通過國際間資源調節,做好國際貿易的資源轉換,以利於改善自然資源利用率,從而有助於改善一些國家的資源和能源的結構;
③通過國際間的技術交流和轉讓,改善不發達國家的環境保護工作,從而有助於改善全球的生態環境。
(二)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應注意發展對外貿易的綜合效益,其中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
應當系統地考慮和關注對外經濟貿易與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促使貿易政策和環境政策協調發展,共同為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三)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應改變盲目追求規模和速度的觀念,努力尋求與可持續發展相互協調的外貿發展規模與速度。
n 依靠科技興貿和技術進步,積極開拓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
高新技術產業是以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為基礎,使自然資源能得到科學、合理、有效的使用,它能創造出更高的經濟和環境效益,同時可以大力控制和改善對外經濟貿易行業對環境與生態的消極和不利影響。
(四)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應在出口商品質量管理中,密切注意一系列環境要求,如環境標志、清潔生產、質量認證、環境質量管理體系制度。
當今,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商品質量的重要內涵。商品質量的內涵已經擴大,商品質量已延伸到生產過程、消費和廢棄之後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
(五)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應通過國際間商品、勞務、技術、信息、資本的交換,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和國際社會的共同發展。
n 這是經濟可持續發展對國際貿易最根本的要求,也是實現國際環境保護的前提。
Ø 貧困是生態環境的最大破壞者,建立在兩極分化基礎上的國際社會,是不能做到生態環境保護的,也就沒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而,也不可能有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Ø 要實現國際社會共同富裕,發展中國家需要進行不懈努力,同時也需要發達國家承擔起道義和援助的責任。
第二節 中國對外貿易面臨的環境挑戰
一、環境壁壘問題
n 【環境壁壘】又稱綠色壁壘,是指進口國政府以保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以及人類和動植物的健康為由,以限制進口保護貿易為根本目的,通過頒布復雜多樣的環保法規、條例,建立嚴格的環境技術標准,制定繁瑣的檢驗、審批程序等方式對進口產品設置貿易障礙。
n 環境壁壘的主要表現形式有:環境保護法規 、綠色環境標志 、綠色技術標准 、綠色包裝制度 、綠色衛生檢疫制度, 此外,還有綠色補貼制度、市場准入制度和環境管理體系標准等等。
n 環境壁壘作為一種外源性的貿易限制措施,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約束性是很大的,是不可忽視的。
Ø 由於我國產品不符合進口國環境標准要求;由於進口國為環境保護實施某種新的強制性規定和標准;由於進口國為限制進口而實行雙重環境標准;以及進口國實施強制性的檢驗檢疫制度等都必將限制我國商品的出口。
Ø 同時由於我國產品沒有獲得國外的環境標志,或者我國的環境標志低於國際標准也必將極大地降低我國產品的競爭力。
2、怎樣發展對外貿易?
一)強化了開拓國際市場的保障功能 當前,主要國家外貿法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具有對外市場開拓,對內保護國內產業的功能。增強外貿法的開拓國際市場的保障功能,實施對外貿易調查,已經成為各國開拓國際市場,維護本國產業安全的重要法律手段,是當今各國外貿法的立法趨勢。著名的美國301條款就是一例。根據美國《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的規定,301條款及其配套措施分為三種:一般301條款、特殊301條款及超級301條款。根據一般301條款,如果美國貿易代表確信外國的某項立法、政策或做法違反了貿易協定或與貿易協定不一致、或者不公正,並給美國商業造成了負擔或限制,那麼美國貿易談判代表就應該採取行動,以實現美國依貿易協定所享有的權利,或者達到消除這一立法、政策或做法的目的。特殊301條款針對的則是重點監督國家的知識產權貿易。而超級301條款的關注重點則是貿易自由化,美國貿易談判代表應關注某些重點國家的主要貿易障礙和扭曲貿易的做法。根據 301條款,美國貿易談判代表可以根據情況對外國採取強制性的報復措施,例如中止或撤回貿易減讓、對外國的進口貨物或服務給予進口限制,也可以通過談判要求外國政府改正其做法或提供賠償等,這表明301條款是貿易單邊主義的武器。美國常常使用這個條款對其他國家的貿易措施進行調查,繼而與其他國家進行談判,如果談判不成就進行單邊報復,以迫使他國讓步。美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如歐盟和日本都頻遭此條款的調查,深受其苦,對這個法律有切膚之痛,我國也是301 條款的主要目標。而我國1994年外貿法在這方面的功能明顯不足。 為最大限度地保護國內產業利益,新外貿法在原有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反規避等對外調查的基礎上,調整並專門增加了第7章對外貿易調查。例如,參照美國、韓國的立法實踐,明確規定國家可對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國際服務貿易對國內產業及其競爭力的影響進行調查,並對調查的主管機關、方式、措施等進行了相應規定(第38、39條)。這些規定為我國今後對外談判和磋商、簽署多雙邊協議、發起對外調查和貿易救濟措施,提供了一個基礎性的定量分析框架和評估程序,有利於全面平衡國際經濟變化對國內產業及國內就業的影響,有利於全面評價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國際服務貿易多雙邊安排的利弊,有利於准確及時發起對外調查和貿易救濟措施。 同時,在第48條明確授權國務院對外貿易主管部門依照本法和其他有關法律的規定,進行對外貿易的雙邊或者多邊磋商、談判和爭端解決,增強了運用國家機器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企業合法權益的能力。 (二)高度重視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是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中的重要內容,正日益成為發達國家維護其國家利益的主要手段。在全球化的知識經濟中,知識產權的本質已經不只是技術的創新,而是國際貿易中的競爭武器之一。因此,發達國家十分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日本甚至提出專利立國戰略 。 在WTO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即TRIPs協定)中,即規定了在保護知識產權時應遵守下述原則,即國民待遇、保護公共秩序、社會道德、公眾健康等原則,同時也明確規定:「可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權利持有人濫用知識產權」。新外貿法根據WTO的規則,在借鑒美、歐、日等國外立法經驗的基礎上,增加了第5章「與對外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具體規定了通過實施貿易措施,防止侵犯知識產權的貨物進出口和知識產權權利人濫用權利等內容。這些規定有利於中國企業妥善處理與外國專利人之間的知識產權糾紛,也有利於保護外商的合法權益。 還要特別指出的是,新外貿法第31條還規定,對於一些國家和地區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未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國民待遇,或者不能對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貨物、技術或者服務提供充分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的,新外貿法規定將對與該國家或者該地區的貿易採取必要的措施。這將為在境外有效保護我國企業知識產權以及產品競爭優勢,提供有力的國內法依據。 (三)建立預警應急機製成為政府調控宏觀經濟的法定職責 建立對外貿易預警應急機制是各國的通行做法。例如美國商務部2003年9月建立「工業分析辦公室」,負責審查和評估進出口貿易、政府政策對產業及企業的影響;南非、歐盟建立的「進口監測快速反應機制」;以及印度建立的進口監測機制等。從國內產業角度來說,對外貿易預警應急機制一般稱為產業損害預警機制。產業損害預警機制主要是通過對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和國際服務貿易異常情況的連續性監測,分析其對國內產業的影響,及時發布相關預警信息,為國務院領導、政府相關部門、產業和企業決策服務,實現「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該系統由預警、預案、應對實施三個部分組成,是國家宏觀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調控宏觀經濟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運用貿易救濟措施的基礎性、前瞻性、預防性工作,對維護國內產業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入世後,特別是面臨經濟全球化、跨國公司快速發展的情況下,我國產業安全工作面臨的形勢日趨嚴峻。對此,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原國家經貿委產業損害調查局)、國家質檢局、人民銀行等部門依據各自職能,積極探索建立相關預警機制,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其中商務部已經建立了汽車、化肥、鋼鐵等重點行業的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對重點商品進行了監控,並積極推動了區域性和企業級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建設工作。新外貿法第49條規定,國務院對外貿易主管部門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建立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和國際服務貿易的預警應急機制,應對對外貿易中的突發和異常情況,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這一條款的出台,必將強化政府的預警職能,促進我國產業損害預警機制的建設與發展。 (四)透明度原則作為一般性原則在新外貿法中得到全面的貫徹 透明度原則是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中最基本的原則之一,也是實現WTO總體目標的關鍵。透明度原則的核心條款是關貿總協定的第10條。隨著WTO影響的擴大,該原則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應用,成為保障國際貿易可預見性的關鍵,並已成為各國外貿法的強制性規定而列入其外貿法主要條款。 其具體內容,一是公布和告知原則,即通知義務。該原則要求成員管理機構必須將正式實施的與貿易有關的法律、法規、條例以及政策予以公布;必須將與另一成員方政府或政府機構簽訂的影響國際貿易政策的現行條約及政府協定予以公布;在實施具體貿易過程中的法令、條例以及一般援用的司法判例及行政決定,都應迅速公布。二是關於行政和司法過程中的透明度。要求各成員管理外貿過程及審理外貿案件的過程透明,並要求能對政府管理外貿過程中的決定進行獨立的司法審查。三是關於商業經濟層面上的透明度。當然,WTO對透明度原則也有例外,如公開會妨害公共利益,有損國家安全或損害企業正常的利益,例如商業秘密等,則可以不公開。 我國在入世議定書有關透明度原則問題上的承諾,關鍵的,或者說具有突破性的一點就是政府在管理外貿工作中取消內部文件(亦稱紅頭文件),即凡是執行的,必須是公開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和政策。新外貿法在對外貿易秩序和對外貿易調查兩章中的第36和38條均強調了對外公告義務。例如,第36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危害對外貿易秩序的,國務院對外貿易主管部門可以向社會公告」。在第54條還規定了國家外經貿主管部門必須建立對外貿易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向對外貿易經營者和其他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的義務。長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滯後,公共信息服務意識薄弱,而對外貿易公共信息能否及時向對外貿易經營者和其他社會公眾提供,關繫到我國加入WTO時作出的承諾,關繫到我國的國際形象。通過公告,一方面增強了透明度,體現了新外貿法與WTO基本原則的一致;另一方面也通過將擾亂對外貿易秩序的行為公開的舉措,確保了國民的知情權的實現,使得中國的經濟環境更具穩定性和可預見性。達到一個引導社會公眾關注外貿法,學習外貿法,監督外貿法施行的作用。 同時,新外貿法在修訂過程中還首次徵求了外國商會和外商投資企業意見。立法機關對他們提出關於外商投資企業貿易權、指定經營、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的意見和建議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並吸納了合理意見。這種做法既體現了WTO 的透明度原則,同時對外貿法修訂本身,而且對整個國家法制建設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3、商務部印發支持外貿穩定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對外貿企業發展帶來哪些助益?
官方提出若干政策發展外貿產業,將會使得外貿企業得到充足的資金支持,同時還能夠有效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除此之外,還能夠為企業提供足夠的外部貿易渠道。
由於外貿產業的發展對於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這使得官方也出台了很多政策來保護國內的外貿產業,如果不想辦法保護國內的外貿產業,那麼必然會導致我國外貿經濟受到極大的沖擊。
一、官方提出政策發展外貿產業,將會使得外貿企業得到充足的資金。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如果想要發展外貿產業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如果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持,那麼必然會讓國內的外貿企業存在著極大的風險。而官方在出台相應的政策規定之後,必然會讓外貿企業得到充足的資金支持,這對於國內外貿企業的發展必然會帶來相當多的幫助。
二、官方提出政策發展外貿產業,將會使得外貿企業提升自身的競爭力。由於國內外貿企業在走向海外市場的時候,往往會面臨著激烈的競爭,這使得國內外貿企業如果不及時展現出自身的競爭優勢,那麼必然會導致市場份額被其他國家的外貿企業所把持。如果想要展現出自身的競爭力,那麼官方就必須要出台政策,扶持外貿企業的發展。
三、官方提出政策發展外貿產業,將會給企業帶來足夠的外部發展渠道。要知道拓寬海外發展渠道對於企業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只有拓寬發展渠道,才能夠給企業帶來足夠的利潤以及發展機會。而官方如果能夠憑借自身的力量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指導思想,那麼企業在海外擴展的過程中,必然能夠得到非常多的幫助。
4、如何提高微觀外貿經濟效益?
提高外貿經濟效益的途徑 一、加強調控力度,維護好經營秩序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的逐步建立和有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制度的初步形成,國家對外貿的調控已經實現了由過去以行政手段為主的直接控制型,向以匯率,利率、稅率等經濟手段為主的間接控制型的轉變。這種轉變一方面極大地激發了外貿企業自主經營的積極性,有利於廣大企業在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上放開手腳奮力搏擊。但是,從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由於國家對外貿企業直接控制的力度小了,也帶來了經營秩序混亂的負面效應,具體表現在:我們的外貿企業在出口業務中對內搶購貨源,對外削價競銷:在進口業務中抬價爭購;在對外承包勞務中自相削價競標、爭項目。這些行為極大地損害了我國的貿易利益,減少了經濟效益,對此必須予以糾正。在今後的外貿工作中,國家應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的力度,加強對外貿管理的制度和法規建設,用政策、法規和經濟調節機制來協調和管理對外貿易,以維護國家的整體經濟利益。具體可採取如下措施:首先,應在政策上向經濟效益好,出口規模大,有發展潛力的行業、企業傾斜,在進出口信貸、出口退稅等方面給予優惠待遇。其次,應建立完善的進出口審批,最低出口限額等制度。第三,優先保證效益良好企業的進出口用額,區分良莠。第四,統一制定進出口最低(高)限價,杜絕自相競爭,國家受損的不良現象,將一切經濟行為切實轉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二、調整投資比例,完善外貿結構 投資是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也是加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物質保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投資規模增長很快,僅在「八五」期間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就凈增了2.6倍,年均增長37.5%,盡管投資增長很快,但投資結構和投資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在:1.農業等基礎產業投入過低,供給不足,造成農業等基礎產業的生產成本急劇上升,比較優勢迅速下降。2.投資規模小而分散,效益低下。3.技術改造投資比重較低,與企業面臨的技改任務不相適應。4.科技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低,且逐年下降,科技、生產兩張皮現象嚴重。投資結構欠佳,必然帶來外貿結構的不合理性。「八五」期間,我國進出口商品構成中,雖然工業製成品的比例有了顯著的提高,但在出口結構上仍然具有明顯的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特徵:出口產品仍然以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產品為主,出口規模的擴大主要依賴於數量擴張,實際經濟效果並不大。為了切實提高經濟效益,「九五」期間必須調整好投資結構。 首先,應建立科學的投資決策體系和風險約束機制,堅持「誰投資、誰決策,誰受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真正做到投資領域責、權、利的統一。 其次,實行不平衡發展戰略,突出重點,集中投資,提高經濟效益。國家應把資金集中起來,選擇重點集中投資,迅速形成達到經濟規模的生產能力。 第三,調整投資結構,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投資技術含量。我國出口商品由於單位物耗高,品種質量差,技術含量低,因此,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較弱,經濟效益自然也不可能很高。若要扭轉這種不利局面,國家必須進一步調整投資結構,增加科技投入,大力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並以此來帶動整個民族工業的發展。果如是,我們的經濟效益必定會有較大的改觀。 第四,進一步深化改革,使企業真正成為投資和產業技術進步的主體。 第五,協調國家整體利益與地方利益的關系,增進地區間協作。 三、調整企業組織結構,提高規模經濟效益 現代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徵是:生產高度集中,企業組織集團化,講求規模經濟效益。多年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靠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造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企業規模小、效益差,在國際上缺乏影響力和競爭力。若要改變這種不利狀況,國家必須進一步調整企業的組織結構,通過政策導向鼓勵一批效率較高的企業進行聯營,充分發揮資金、技術、資源的整體優勢,努力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超大型企業集團。企業在達到了一定經濟規模後,就有能力進行大投資,搞大技改,實現產業技術的快速、滾動進步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同時,每個外向型企業也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挖掘自身潛力,向管理要效益,以質量求生存,憑規模尋發展,籍外力去開拓,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不斷增強自身抵禦風險的能力。 四、建立健全提高經濟運行質量的保障機制 外貿企業若要提高經濟效益,從根本上講,需要國家在經濟體制上進一步深化改革,最終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業經濟機制,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技術進步機制,形成有利於市場公開競爭和資源優化配置的經濟運行機制。為此,國家應在經濟體制改革上,進一步加大力度,改變目前的利益分配機制不公,就業機制不明,企業淘汰機制不順的不利局面。在利益分配機制上應強調高效率下的高效益,改變過去那種靠使用廉價資源等方式來謀取利益的做法,建立一套與市場經濟接軌的突出質量、效率的企業考核指標體系,避免短期利益行業。在就業機制上,要大力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據估計,我國各類企業的富餘人員高達20%~30%,企業背上這樣沉重的人員包袱,又怎能談得上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呢?國家應在完善的社會保障體制下,優先將外資企業的富餘人員裁減下來,讓企業輕裝上陣,奮力搏擊。應認識到這樣的辯證關系:某個外貿企業發展了,必定會帶動國內相關企業的發展,整個外貿事業發展了,必然能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國民經濟發展了,綜合國力增強了,又會為對外貿易創造出良好的內部環境,促進外貿事業進一步發展壯大。一旦步入這樣良性循環的軌道,提高外貿的經濟效益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了。在企業淘汰機制上,國家應痛下決心,堅決把那些消耗大、成本高、效益差的企業拉下馬,真正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優生劣汰。 五、深化微觀管理,加強基礎工作 對外貿易經濟效益的提高,固然與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密不可分,但做好企業的微觀管理,加強基礎工作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首先,要努力提高全體外貿人員的業務素質。由於國際政治、經濟形勢風雲多變,因此,國際貿易遠比國內貿易要復雜得多,這對各類外貿人員也必然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沒有一支技術、業務過硬的外貿人員隊伍,我們的外貿經濟效益也就不可能有較大的提高。人是一切工作之本,我們應牢牢地抓住這個環節,真正做到在對外貿易談判、簽訂合同、履行合同過程中處於主動的地位,為國家獲得更多的貿易利益。 其次,要充分重視情報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使用工作,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商場如戰場」,「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當今信息時代,誰不重視情報工作,誰就必定會在激烈的商戰中敗北,歷史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認真吸取。 第三、加強產品包裝工作。多年來,我國外貿企業在提高產品質量方面投入較多,但在產品包裝上卻重視不夠,對提高產品包裝的作用認識不足。從國際市場的實際情況來看,包裝較之產品內在質量的作用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產品包裝,尤其是銷售包裝本身就具有美化商品、宣傳商品、促進銷售的功能,也正因如此,銷售包裝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無聲售貨員」的美譽。從多年來對外貿易的實踐來看,我國的某些產品並非內在質量不好,而恰恰是由於包裝不良造成銷路不佳,如果我們在包裝工作上稍微多傾注一點精力和財力,我國出口產品的檔次就會上一個台階,經濟效益也必然會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第四、構築新型暢通的銷售通道。縱觀國外著名企業,無不重視產品銷售網路的建立,他們從產品開發、試制階段開始,就廣泛進行市場調查和培育,一旦批量生產很快就能佔領市場。相比之下,我們在這方面工作比較薄弱,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從以下三方面著手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廣泛與國外企業聯合,進行合作生產、合作經營,以此來打入並佔領國外市場。二是廣泛採取諸如包銷、定銷、經銷、代理、寄售、展賣、招標、投標、拍賣、租賃、對銷、補償、加工裝配等多種貿易方式,逐步培育、完善我國的銷售網路。三是廣泛實行我國的名牌戰略,全面提高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這對我國產品全面進入國際市場展開競爭,無疑會有大裨益的。
5、中國應如何發展對外貿易
在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背景下,提高我國外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己成為關鍵。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貿易發展的動態利益,更好地通過貿易發展戰略來促進產業結構的良性調整,提高貿易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國應充分利用WTO賦予的各種許可的措施,制定並建立我國面向21世紀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實現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融合,它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其推動力是追求利潤、取得競爭優勢和謀求經濟的發展。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大大加強,導致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環境出現了新變化。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己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趨勢。經濟全球化可以帶來整個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發展和資源最優配置,這一點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具有尤其重要的意義。可以說經濟全球化為中國實現經濟發展和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 同時,經濟全球化作為無法迴避的客觀現實,中國只有積極參與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實現經濟現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是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需要。進入世貿組織後,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將進一步發展,故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會與日俱深。中國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也將面臨國際激烈競爭的嚴峻挑戰。 二、WTO與國際貿易的發展潮流 (一)國際貿易的歷史發展潮流。考察國際貿易的變遷歷史,一國對外貿易的產生、發展都是在其國家干預、保護下而進行的,國際貿易過去沒有、將來也不可能離開國家的干預而存在。那種認為國際貿易是在自由的市場經濟中自發產生、發展的觀點是沒有歷史依據的。經濟學家卡爾?博蘭尼論證了這一觀點。他認為從起源上說,對外貿易具有冒險、勘探、狩獵、掠奪和戰爭的性質,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場交換關系。同時對外貿易也絕非意味著雙向的和平關系,即使它共有這樣的內涵,通常是根據互惠原則建立起來的,而不是市場交換的原則。 (二)WTO與國際貿易發展。WTO是一個調整國際經濟和貿易關系的國際經濟組織。它通過規定各國政府所應承擔的主要契約義務,來規范各國對外貿易立法與規章的制定和實施。WTO大大拓展了多邊貿易體制規范的范圍,將長期游離於GATTs規則和紀律之外的主要貨物貿易領域——農產品貿易以及紡織品與服裝貿易拉上了自由貿易之路,而且還擴展至服務貿易、知識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並加強了約束能力。無論是贊同或是反對WTO者,大都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動自由貿易。支持者自然認為WTO是在促進貿易自由化,是為了打破貿易障礙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競爭規則。批評者盡管對WTO有極大的保留,但在論述的層次上,卻往往未能擺脫將WTO當作為自由貿易推動者的迷惑。 參考資料: http://www.lwenwang.cn/news_list.asp?id=18731&p=1
6、提高外貿宏觀經濟效益的途徑是什麼10
對外貿易經濟效益,就是通過商品和勞動的對外交換所取得的社會勞動節約,即以盡量少的勞動耗費取得盡量多的經營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勞動耗費取得更多的經營成果
外貿部門和企業的經濟效益是外貿社會經濟效益的一個組成部分,理論上講,兩者應當是一致的,而不是矛盾的。但是,由於我國經濟體制、財政體制、價格體制以及稅收、匯率等方面的復雜原因,在實踐中,外貿企業經濟效益與外貿社會經濟效益往往產生矛盾因此,我們在考察外貿經濟效益時要兼顧社會和企業兩個方面,在兩者發生矛盾時,應以外貿社會經濟效益為主;在保證社會經濟效益的前提下,也必須照顧外貿企業經濟效益,以調動外貿部門和企業的積極性。當前,我國外貿在自負盈虧的運行機制下,正確處理外貿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的關系,是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手段來實現的。
①樹立正確的經營指導思想,明確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將一切工作的重點轉移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②轉換外貿企業經營機制。要逐步推行股份制,朝著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科學管理的現代企業制度轉變,使外貿企業真正走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道路。
③開展工貿、技貿、農貿結合,走實業化、集團化、國際化道路。
④抓緊出口生產企業的技術改造,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出口成本;提高出口商品質量,增強出口商品的競爭能力;增加適銷對路產品的出口,提高外銷價格,從而提高外貿企業的經濟效益。
⑤加強經濟核算,節省費用開支。
⑥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⑦提高企業素質,特別是提高外貿工作人員的素質.
7、外貿經濟如何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據報道,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汽車出口增長27.2%,計算機出口增長16.6%,醫療儀器及器械出口增長10.3%,這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有品牌、自主營銷渠道的產品出口呈較快增長態勢,表明我國外貿結構正得到持續優化,國際競爭新優勢將逐漸顯現。
報道稱,數據顯示,與出口相比,我國進口增速表現更為顯著。能源資源性產品進口穩定增長,比如原油、鐵礦砂、天然氣進口量分別增長10.1%、5%和26.9%,部分重要設備和關鍵零部件優質消費品進口較快增長,其中集成電路增長17.3%,發動機增長17.6%,數控機床增長13.8%,水海產品增長19.6%。
專家表示,盡管我國外貿總體形勢較好,但國際經濟貿易領域仍然存在一些不確定、不穩定因素,給我國外貿高質量發展帶來了一些新挑戰,全球製造業競爭激烈程度上升,部分新興市場國家憑借低成本優勢吸引並推動中低端製造業發展,發達經濟體實施「經濟再平衡、再工業化」政策促進中高端製造業迴流。此外,全球貿易保護主義仍在升溫,會對我國外貿發展環境帶來新的壓力。
隨著我國外貿回穩向好的基礎不斷鞏固,外貿發展的潛力正逐步得到釋放。下一步,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和新發展理念,扎實推進各項改革落地生根,全力促進外貿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8、如何改善一國在國際貿易中的貿易條件
1優化升級產業結構
由於一國貿易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國產業結構所決定的,因而結合我國產業技術水平來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實現比較優勢的升級優化,提升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是改善我國貿易條件的重要途徑。
(1)應加大產業轉移力度,在確保就業的前提下,大力發展以機電產業為主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新材料、醫療、生物、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知識經濟的發展,使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更要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轉變。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進行了產業調整,2003年機電產品出口已佔到出口總額的51.9 %,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也佔到了25.2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層次和規模差距還很大,因此我們要積極吸引世界先進技術,提高我國產品的技術含量,大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2)由於我國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在貿易中具有相當的地位,我們應當繼續發揮我國勞動力成本低廉和資源豐富的優勢,對其進行現代化的改造。要大力加強對傳統出口產品的深加工,提高其技術含量,積極將新技術、新材料向傳統產業滲透,促使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升級,使其重新獲得比較優勢。
(3)我們還應當擴充完善產業鏈,強化基礎工業力量,大力發展零部件加工工業,以降低對加工貿易中零部件進口的依賴性,從而大量降低中間產品高價進口對出口效益增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促使貿易條件改善。
2加強行業協會和進出口商會以及中介機構的建設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是以市場信息為導向的,特別是價格信息,是一個企業經營決策之本。由於體制因素,我國企業獲取市場信息的手段也極為有限。在此情形下,發揮各種行業協會、進出口商會、中介機構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們可以承擔許多國際貿易中不宜由政府或企業管理的事務。但在我國,這些協會、商會往往帶有半官方的性質,習慣於行政管理和謀求自身的經濟利益。有時它們不僅不能成為進出口企業的好幫手,還橫生枝節,給企業以額外負擔。因此,我們應當大力加強各種行業協會、進出口商會、中介機構的建設,將其進行市場化運作,擺脫政府色彩,發揮其收集市場信息,協調行業競爭,提供咨詢服務,推進行業技術進步等積極作用,以此來促進我國貿易的發展。
3強化對關稅體制的改革力度
我們應積極推進關稅體制改革,優化關稅結構,促進我國貿易更好地發展。我們應當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減免稅政策,特別是要規范加工貿易關稅方面的政策,努力把加工貿易引向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同時要針對整個產業實施關稅優惠政策,而非針對單個企業、項目;要給予國內外所有企業國民待遇,以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
4加大對外貿企業的改革力度
改善我國的貿易條件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但其中我們要花大力氣對外貿企業進行改革,因為外貿企業是進行進出口業務的載體,只有它們適應了經濟發展的要求,才有可能促進我國貿易的健康、平穩運行。為此,我們要深化外貿體制改革,真正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外貿企業制度;要加強外貿運作中的科技含量,推進外貿企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同時,還要改變企業分散經營的狀況,實施行業集中策略,實現規模經濟,以此來促進外貿企業整體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