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對外貿易 » 讀外貿慢慢告別之後你有什麼感觸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讀外貿慢慢告別之後你有什麼感觸

發布時間: 2023-06-09 01:55:59

1、從我國實行的對外開放中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一、建國60年來我國對外貿易體制的變遷
(一)建國初期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對外貿易體制確立與變革
新中國成立前夕,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黨中央就確立了新中國「對內節制資本和對外統制對外貿易」的基本政策,為建立中國社會主義對外貿易奠定了基礎.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採取三大措施,廢除了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特權,沒收了國民黨政府和官僚資本的對外貿易企業,並逐步改造私營外貿企業,建立國營對外貿易企業.1950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通過了《對外貿易管理暫行條例》,隨後中央貿易部頒布了《對外貿易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明確了對外貿易必須置於國家的統一管理之下.1952年9月,內貿和外貿分口管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外貿部,同時在各大行政區設立外貿部特派員.各大行政區撤消後,在各省和直轄市成立對外貿易局.1953-1978年,中央對外貿體制進行了一些調整和變革,使高度集中、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的對外貿易體制進一步得到鞏固和完善,最終形成由13家專業進出口公司壟斷經營全國進出口業務的局面.與此體制相配套,這段時期中國執行的是國家統制型的封閉式保護貿易政策.
這一時期的外貿體制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有利於打破國外反華勢力的封鎖,有利於將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中的不確定因素隔離開來,有利於控制中國進出口水平和構成,達到保護民族幼稚工業,實現進口替代戰略的目的.但也存在一些問題:(1)獨家經營,難以調動地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統得過死,阻礙了企業與買方、賣方的接觸,不利於外貿企業發揮自主經營的能力;(3)產銷脫節,不利於生產適銷對路的出口產品,不利於競爭能力的提高;(4)統包盈虧,不利於外貿企業走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企業經營之路.最終導致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割裂,失去了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利用國際資本轉移和國際先進技術的良機.
(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對外貿易體制改革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了改革開放的新方針;1982年1月黨中央書記處會議確定了對外經濟工作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i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開始進入以城市為重點的全面改革;1988年2月,國務院發出《關於加強和深化外貿體制進行重大改革若干問題的規定》,我國外貿企業全面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4年]月,國務院作出《關於進一步深化外貿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統一政策,放開經營,平等競爭,自負盈虧,工貿結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適應國際經濟通行規則的運行機制.2001年12月,全國人大通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議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成為指導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重要原則.2004年了月,修訂後的《對外貿易法》實施外貿經營從此由審批制轉為登記制,徹底放開了外貿經營權.這一階段的外貿體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不僅實現了與國際接軌,而且使我國從一個封閉型的貿易小國迅速成長為一個開放型的貿易大國.
外貿體制改革是由淺入深,分階段進行的.從改革開放到20世紀90年代初,外貿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放開部分貿易經營權(包括對外資企業)以及貿易公司自主化改革.外貿企業開始實行政企分開、外貿代理制、縮小外貿計劃范圍、實行出口承包經營責任制等微觀層面的改革,之後全面推行對外貿易承包經營責任制,地方政府、外貿專業總公司和工貿總公司向中央承包出口收匯、上交外匯和經濟效益指標.國有外貿公司對流通領域和生產領域的控製作用逐漸減弱.
從1992年開始,外貿體制開始以符合「國際規則」為導向.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取消出口補貼,取消進口調節稅;取消進出口指令性計劃,減少許可證和配額數量;取消匯率雙軌制,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幣浮動匯率制度,實行外匯收入結匯制,解決了進出口企業購匯結匯難的問題;多次大幅度降低進口關稅,使之與國際平均關稅水平接近.轉變管理方式,主要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調節對外貿易,關稅、匯率、稅收、利率等成為主要調節手段,在貨物貿易、外資、知識產權、反傾銷等各個領域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增強政策透明度. 2001年底我國正式成為WTO成員國以來,外貿體制進入了以WTO規則為基礎的全面改革階段.主要內容包括:(1)在非歧視原則、自由貿易原則和公平競爭原則下調整和修改不符合WTO規定的政策法規;(2)加快外貿主體多元化步伐,允許私營外貿企業迅速發展;(3)轉變外貿主管部門職能,強化宏觀管理,弱化行政手段,加強服務;(4)制定出口產業政策,建立完善外貿促進體系,推廣代理制.對外貿易體制進一步轉向市場化、自由化、法制化軌道.
(三)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轉變與創新
建國初期到1978年,我國外貿發展基本採用的是進口替代戰略,改革開放後,逐漸由進口替代戰略轉向了出口導向戰略.這種發展戰略的轉變充分考慮了我國的基本國情,符合新時期發展階段的特點,相應的政策措施對我國外貿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也成為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和建立開放型經濟的催化劑.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提高外貿發展的水平和質量,我國又先後提出了「市場多元化」、「以質取勝」、「大經貿」、「科技興貿」、「自由貿易區」等外貿發展戰略.這些發展戰略的不斷創新響應了國際經濟貿易形勢的需要,符合中國國情,推動我國迅速躍升為世界貿易大國,創造了發展中國家貿易增長的奇跡.特別是黨的十七大再次把自由貿易區建設提高到新的戰略高度,必將為我國外貿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十一五規劃中首次把服務貿易納入發展戰略目標,明確提出在十一五期間,服務貿易發展要翻一番,2010年達到4000億美元.對外貿易發展的范圍從戰略層面被進一步拓寬.
二、建國60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從貿易小國到貿易大國的升華
1.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大國的地位已經確立.1950年我國進出口總額11.35億美元,佔世界貿易的比重為0.9%;1978年達到206.4億美元,位居世界第32位,佔世界貿易的比重為0.8%;2008年增至25616億美元,比 1950年擴大了2256倍,佔世界貿易的比重為7.9%;從2004年起,已連續5年穩居世界貿易第3位.
2.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改善,國際競爭力達到新高度.1952年,初級產品出口比重為 83.4%,工業製成品出口僅佔16.6%;2008年,工業製成品比重已達94.9%,初級產品的比重則下降為5.1%.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使我國在最近的20年內獲得大量貿易順差,外匯儲備也從建國初的幾乎沒有上升到2008年的1.95萬億美元,使我國的國際支付能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國際地位日益強盛,國際競爭力達到新高度,「中國製造」已遍及全球.與此同時,我國進口產品結構也不斷優化,到2008年,初級產品進口達到32%,製成品進口降到68%.
3.外貿經營主體實現了多元化.建國初期到1978年,我國只有13家國營專業公司有權經營對外貿易.2004年?月1日,《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辦法》與新修訂的《對外貿易法》同時頒布實施,集體、私營企業開始全面進入外貿流通領域,外貿經營主體形成國營、外資、民營三足鼎立的格局.
4.市場多元化格局已經形成.建國初期,我國主要與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進行貿易,貿易夥伴市場單一.2008年,我國的貿易夥伴有220多個,幾乎同全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貿易關系.
5.對外貿易依存度大幅提高.建國之初到1978年,我國外貿依存度僅為9.8%.到2008 年,我國外貿依存度已經上升到58.2%.外貿依存度的大幅提升表明,中國經濟告別了封閉型模式,走上了開放型經濟的道路.
6.服務貿易成為我國外貿的重要組成部分.建國以來到1990年以前,我國服務貿易基本上沒有數據可查,1990年以後開始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要求統計.到2008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3044.5億美元,世界排名上升到第5位.迄今,我國有 106個服務部門向WTO成員開放.
(二)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
1.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對外貿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受當時的歷史條件所局限,可以分三個階段來概括.
(1)建國初期主要通過組織內外物資交流,幫助調劑供求和穩定市場物價,扶持工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的恢復和發展;爭取所需物資的進口,支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斗爭;迅速建立和發展同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貿易關系,開展突破帝國主義對我國封鎖禁運的斗爭;促進國營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壯大,利用民族資本主義進出口商的積極性,使他們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服務.經過三年的努力,對外貿易取得了反封鎖、反禁運的重大勝利,對恢復經濟、發展生產、活躍城鄉物資交流、改善人民生活和抗美援朝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2)「一五」時期主要圍繞國家工業化的中心任務,有計劃擴大內外物資交流,積極增加進口,為我國換回了大批生產建設所需的機器、工業器材、原料等重要物資,促進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全面實現.
(3)1958-1978年中國經歷了太多的災難,黨在指導思想上也出現了失誤,雖然進出口增長有起有伏,但在調劑餘缺、彌補我國技術和資源不足方面仍然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2.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對外貿易經歷了三十年的高速發展期,為新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歸納起來主要有七個方面.
一是促進了改革、開放和發展.對外貿易推動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促進了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還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2007年,我國外貿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0%,拉動經濟增長達到2.4%.
二是改善我國經濟結構,加速了工業化進程.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外向型經濟不斷壯大.通過擴大出口,利用獲得的資金,引進工業生產所必需的資本品、原材料、技術等,改變了傳統產業格局,推動了產業結構優化,提升了我國的總體競爭力.
三是推動國內技術進步,體現了「後發優勢」.對外貿易是我國獲得技術的重要渠道,知識產權的跨國交易本身就構成了現代國際貿易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先進生產線,實現了產品出口結構的不斷優化,推動了國內技術進步,這種「後發優勢」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是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增強了經濟的抗風險能力.通過出口國內生產相對過剩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可以緩解國內供求矛盾,提高經濟效益.當前我國手機、電冰箱、電視機、摩托車、服裝鞋帽類的出口依存度均在5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70%以上.而國內經濟發展所需的緊缺原料,也能夠通過對外貿易得以補充,我國已成為世界鐵礦砂、氧化鋁進口第一大國和原油進口第三大國.進出口的良性運作,不僅彌補了我國國內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結構失衡,提高了總產出水平,而且逐步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增強了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五是促進資本積累,提升了規模效益.多年來,我國貨物貿易的順差一直是外匯儲備快速上升的重要來源.1978年,中國外匯儲備8.4億美元,2008年已增至19500億美元,目前已經超過2萬億美元.貿易順差為企業的資本積累提供了資金來源,提高了生產廠商對未來市場的預期,刺激了投資需求,提升了企業的規模效益.
六是促進經濟增長,帶動了國內就業.外向型經濟的日趨活躍,帶動了國內就業水平的提高.全國目前從事外貿的企業已超過40萬家,占登記注冊企業的8%,與進出口有關的從業人員總數已經超過1億.
七是關稅規模的擴大,增強了國力.從1994年開始,海關稅收連創新高,到2008年,全國海關稅收收入9161.1億元,占當年全國稅收總額的比重達到16.9%,成為財政收入的重要稅源.
三、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啟示
(一)對外貿易發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
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充分利用國際和國內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學會組織國內建設和發展對外經濟關系兩套本領」的要求;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要求,「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化資源配置.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國際經濟合作,發揮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發展開放型經濟,使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實現互借互補」.按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指導思想,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界限逐漸被打破,生產企業與外貿企業逐漸形成一種相互依存關系.黨中央確定的對外開放的基本方針,是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前提條件,它不僅促進了「兩個市場」的對接,而且通過進出口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對外開放的擴大和深入進行.
(二)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必須協調發展
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我國產業政策以重工業為主,對輕工業和農業的投入不足,貿易政策也主要側重進口重工業所需的成套設備,輕工產品和消費品的進口被忽視,最終造成了工農業剪刀差和消費品短缺的局面.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產業政策分階段進行了調整,電子產業、信息產業、汽車工業等新興工業受到重視,貿易政策一方面對這些產業發展所需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制定了優先進口政策,另一方面也通過進口高關稅對這些產業加強了保護,二者的相互配合,使我國的家電、通信、汽車等工業迅速發展,形成了巨大的國際競爭力.服務業在建國以來一直處於弱勢,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服務市場的大幅度對外開放,給我國服務產業的發展構成了巨大壓力,因此在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把現代服務業作為產業發展重點,並首次把服務貿易納入中長期發展戰略目標.實踐證明,只要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協調配合,對外貿易對經濟的發動機作用就會顯現出來.國家可以通過一系列貿易政策上的調整引導帶動中國產業結構的提升和技術的進步(裴長洪等,2006).
(三)協調處理好內資企業貿易與外資企業貿易的關系
在我國對外貿易企業性質構成中,外資企業所佔比重出口為55.3%,進口為56.4%,外資企業進出口占我國全部進出口的一半以上.在外資企業的大規模出口中,中國的真實收益並不算高,外方控制了收益最高的設計、研發、品牌等環節,留給中國人的不過是比例很小的加工費.中國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喪失市場定價和產業升級的主動權.外資企業還享有無原則的「超國民待遇」,使得相當多的內資企業不是努力改進技術和管理,而是千方百計轉換身份,去獲得「外資」的名分.如何協調好外資企業與中資企業的關系,如何保證國有企業對重要行業的控制,如何促進民營企業快速發展起來,如何從外貿中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如何防止外資企業的壟斷和龍頭行業的控股權、以及產業安全等,成為當前和今後制定外貿政策和外貿管理必須重點思考的問題.
(四)內需與外需協調發展
內需與外需協調發展,既是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國對外開放實踐證明所必須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陳德銘,2009).
內需和外需協調發展,既不能單純強調內需為主,也不能過分誇大外需的作用.從長遠來看,我國目前應在穩定或促進外需增長的同時,必須保持經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既要防止從外部輸入經濟波動,也要防止外需結構不合理加劇國內資源供求矛盾,還要防止外需擴大加劇投資與消費失衡.內需和外需協調發展是外貿管理中必須長期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
(五)利用貿易方式創新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建立通道
在20世紀的80年代開始,通過從日本、香港、西歐、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引進加工貿易項目,我國的加工貿易迅速發展起來.加工貿易有效承接了國際製造業向中國轉移,促進了我國製造業的發展,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從2006年以來,我國服務貿易以超過 20%以上的年增長率高速增長,服務貿易在世界的排名也上升到第五名,改變了長期由美、英、德、法、日包攬世界前五名的壟斷局面.在未來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必須通過貿易方式創新,為服務產業國際轉移建立通道,促進我國金融保險、通訊、物流、商務、信息技術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的大發展.
(六)積極推動自由貿易,摒棄貿易保護主義
我國從貿易保護逐漸走向自由貿易,經歷了建國以來60年的漫長歲月.歷史上那些經濟活動高效的國家,往往都是主張自由貿易的國家.但是,世界上純粹的自由貿易又是不存在的,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往往交織在一起(陳德銘,2009).貿易保護和貿易保護主義是兩個概念,世貿組織允許各國合理保護自身利益,其規則中存在例外、幼稚產業保護、貿易救濟、特殊和差別待遇等保護條例.但貿易保護主義不同於正當的貿易保護,是對多邊貿易規則中救濟措施的濫用,不但會損害本國消費者利益,也容易招致對方的報復.
今後相當長時期,我國仍將為解決就業、發揮人力資源優勢而推動出口較快發展,以獲得更大的國際市場空間.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我國初級階段特點所決定的.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嚴重困難,貿易保護主義只能使世界經濟雪上加霜,更不利於我國的和平發展.國際金融危機產生以來,一些國家紛紛出台保護措施,發達國家也相繼提出「產業回歸」、「再工業化」、「買國貨、雇國人」等觀點.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與貿易地位上升,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增多,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為此,我們要積極支持自由貿易,維護開放、公平、公正的國際貿易體系,在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的較量中,成為自由貿易的積極推動者.
來源: 國際經貿探索 2009年第10期

2、金融外貿是干什麼的

外貿是外貿,金融是金融。沒聽說過金融外貿放在一起的。

3、外貿實習總結(重點說明實習單位與校內模擬有什麼不同)

大學生外貿公司實習總結
時間飛逝,還有一年就要告別大學生活了,即將踏入社會。我們知道隨著中國在國際貿易中地位的不斷上升,以及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全球化進一步發展的新形勢下,對於我們國貿專業的學生們來說,或對於作為將來從事國際貿易方面業務的我們來說,去外貿公司實習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這次學校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實習鍛煉機會,就是讓我們在暑假期間去外貿公司進行實習。

短短的實習期已經結束,靜下心來回想這次實習真是感受頗深。我們知道實習是大學教育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實踐性環節,通過實習,可以使我們在實踐中接觸與本專業相關的一些實際工作,培養和鍛煉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和專業知識,去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提高我們的實際動手能力,為將來我們畢業後走上工作崗位打下一定的基礎。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從無知到認知,到深入了解,漸漸地我喜歡上這個專業,讓我深刻的體會到學習的過程是最美的,在整個實習過程中,我每天都有很多的新的體會,新的想法。

回顧我的實習生活,感觸是很深的,收獲也是豐碩的。這次的實習,主要是跟有外貿公司有工作經驗的師傅們學習,通過看各種外貿定單、商業郵件、各種原始合同,讓我對於實際的外貿工作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針對不懂的問題我會及時在網上查找,並將自己在書上所學的知識,與當天了解到、所學到的結合在一起,使我對外貿這個專業有了更加理性的認識和更深刻的體會。

通過這次的實習,我由第一天的拘謹,對什麼事情都充滿著好奇,轉而逐漸適應了這樣的生活,做事情按部就班,循序漸進。 這次的實習,讓我懂得了許多,知道了許多,大學文憑其實只是一塊敲門磚。進入工作單位後,大家都是從頭開始,凡事都要自己去摸索,沒有人會手把手教你。所以,我們有必要培養主動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適應時代的需要。雖說大學文憑只是一塊敲門磚,但是個人的綜合素質卻仍是你就業時的重要籌碼。首先是學習成績,用人單位認為成績的好壞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你學習能力的強弱,所以,學習成績是他們非常看重的一點。因此,我們首先要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其次,他們看重的就是就是我們的社會實踐能力。這一點就要看我們平時的實際動手及操作能力。

經過這段時間的實習,我主要有以下幾點感想:

第一,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
作為在校生,我們不管到哪家公司,一開始都不會立刻給工作我們做,一般都是先讓我們熟悉公司的工作環境,時間短的要幾天,時間長的要幾周,或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很多人會覺得很無聊,沒事可做,便會產生離開的念頭,在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堅持,不能輕易放棄。
第二,要勤勞,任勞任怨
我們到公司去實習,由於我們不是正式職員,所以公司多數是把我們當學生看待。公司在這個期間一般不會給我們什麼重要的工作去做,可又不想讓我們閑著,因此,他們會交給我們一些比較簡單的工作。與此同時,我們應該自己主動找一些事情來做,從小事做起,剛開始也只有這樣。這樣公司的同事才會更快地接受你,領導才會喜歡你,接下來才會讓你做一些相對比較重要的工作。
第三,要虛心學習,不恥下問
在工作過程中,我們肯定會碰到很多的問題,有很多是我們所不懂的,不懂的東西我們就要虛心向同事請教,當別人教我們知識的時候,我們也應該虛心地接受。 同時,我們也不要怕犯錯。每一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工作中第一次做錯了不要緊,重要的是知錯能改。

第四,要確立明確的目標,並端正自己的態度

平時,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就像我們到公司工作以後,要知道自己能否勝任這份工作,關鍵是看你自己對待工作的態度,態度對了,即使自己以前沒學過的知識也可以在工作中逐漸的掌握。因此,要樹立正確的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一定要多看別人怎樣做,多聽別人怎樣說,多想自己應該怎樣做,然後自己親自動手去多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事情做好。

通過本次的實習,我還發現自己以前學習中所出現的一些薄弱環節,並為今後的學習指明了方向,同時也會為將來的工作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之前,每次填單總是填不完整,而且會出現很多的小錯誤,經過這次的訓練,我已經可以比較正確的填制一些必要的單據。雖然我們還未真正參與到業務中,只是做一些簡單的工作,如填單,但這次的實習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使我們及早了解一些相關知識以便以後運用到以後的業務中去。通過這次的實習,我們可以熟練掌握實物的基本流程,同時讓我懂得只有通過刻苦的學習,加強對業務知識的熟練掌握程度,在現實的工作中才會得心應手,應對自如。

總體來說,這次實習不僅僅是鍛煉了我在貿易操作方面的一些技能,同時,經過這次實習,我還從中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所沒有提及的知識,還有就是在就業心態上我也有很大的改變,以前我總想找一份適合自己愛好,並且專業對口的工作。可現在我們都知道找工作很難,要專業對口更難,很多東西我們初到社會才接觸、才學習。所以我現在要建立起先就業再擇業的就業觀。應盡快學會在社會上獨立,敢於參加與社會競爭,敢於承受社會壓力,使自己能夠在社會上快速成長。總的來說,作為一個快要畢業的大學生,無論是在今後的工作或是生活中,實習都將成為我人生中一筆重要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