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對外貿易 » 如何把對外貿易說的高大上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如何把對外貿易說的高大上

發布時間: 2023-05-28 08:49:17

1、對外貿易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 或「進出口貿易」,簡稱「外貿」,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勞務和技術的交換活動。

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

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1)如何把對外貿易說的高大上擴展資料:

我國對外貿易繼續穩中向好 上半年貨物貿易進出口14.12萬億元人民幣

央視網消息:國務院新聞辦13日召開新聞發布會,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介紹了今年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相關情況。

根據海關總署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14.1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9%,對外貿易繼續保持穩中向好勢頭。

海關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4.1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9%,其中出口7.5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9%。

進口6.6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5%;貿易順差9013.2億元,收窄26.7%。上半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8.3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2%。

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59%,比去年同期提升2.3個百分點。貿易方式結構與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海關統計顯示:上半年,西部12省市外貿增速為17.8%,超過全國增速9.9個百分點。

中部6省市外貿增速為13.2%,超過全國增速5.3個百分點;東部10省市外貿增速為6.7%;東北三省外貿增速為8.8%,超過全國增速0.9個百分點。我國外貿區域發展協調性繼續增強。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介紹,今年上半年,我國進口增速快於總體增速6.6個百分點,進出口更趨平衡。

總的看,上半年我國外貿穩中有進,結構進一步優化。下半年,國際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多,但是隨著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

進出口結構繼續優化,市場多元化及貿易便利化繼續取得積極進展,預計今年全年我國外貿穩中向好的勢頭能夠得到鞏固,質量和效益將有所提高。

2、如何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

要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我們需要採取以下幾個步驟:
1. 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形成開放新格局。這包括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文化交流和人民交往等。
2. 拓展對外貿易,推進貿易強國建設。這需要加強國際市場開拓,推動出口產品升級換代,加大對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的保護力度,同時積極引進外資和技術。
3. 全面實行准入前螞含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制度,推進服務業悶宴笑的對外開放。這需要進一步放寬服務業領域的市場准入,擴大開放范圍,優化營商環境,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
4. 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的改革自主權。這需要進一步探索新的開放路徑和模式,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向更高水平、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的方向發展。
5. 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祥埋產能合作。這需要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通過對外投資和合作,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在產能、技術、市場等方面的互聯互通和互利共贏。
總之,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需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拓展對外貿易,推進服務業的對外開放,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的改革自主權,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等多方面的措施。這些措施需要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形成合力,才能實現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3、對外貿易是一種什麼樣的貿易?在對外關系中佔有怎樣的地位?

所謂的對外貿易,說白了就是一種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關系,他在整個對外關系當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表現。首先對於整個世界的經濟來說,世界貿易占據了整個世界經濟的重要部分,對於每一個國家來說,如果關起門來搞建設,那麼是很難持續發展下去的,所以說對於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來說都會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來發展本國的經濟,通過出國賺取外匯的方式來提高國內等企業的競爭實力和整體的國民生活水平,通過相互的貿易往來,也能夠促進商品貨物的不斷流通,能夠讓國民的整體生活水平也有一個比較大的改善,更為關鍵的是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也能夠促進科學技術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尤其是對於一些高精尖的技術,對於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他們是沒有相應的資金和能力來進行研發和製作的,所以說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他們就需要和發達國家進行合作交流,才能夠提高本國的科技發展水平。

即便是對於發達國家來說,他們在進行相應的經濟建設和生產過程中,他們往往會出現一定的生產過剩,所以說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為了能夠促進國內的資源合理流動,他們也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銷售場所來,讓自己的產品能夠盡可能的變成現金流,從而擴大再生產,所以說他們也會有和發展中國家合作的傾向和意願,這也是為什麼國際貿易能夠持續不斷的開展下去。

所以說整個對外貿易不僅僅會對本國的經濟產生積極深刻的影響,也會對國內的各個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說它對於整個國家的發展也是極其重要的。

4、中國應如何發展對外貿易

在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背景下,提高我國外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己成為關鍵。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貿易發展的動態利益,更好地通過貿易發展戰略來促進產業結構的良性調整,提高貿易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國應充分利用WTO賦予的各種許可的措施,制定並建立我國面向21世紀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實現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融合,它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其推動力是追求利潤、取得競爭優勢和謀求經濟的發展。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大大加強,導致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環境出現了新變化。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己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趨勢。經濟全球化可以帶來整個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發展和資源最優配置,這一點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具有尤其重要的意義。可以說經濟全球化為中國實現經濟發展和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 同時,經濟全球化作為無法迴避的客觀現實,中國只有積極參與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實現經濟現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是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需要。進入世貿組織後,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將進一步發展,故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會與日俱深。中國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也將面臨國際激烈競爭的嚴峻挑戰。 二、WTO與國際貿易的發展潮流 (一)國際貿易的歷史發展潮流。考察國際貿易的變遷歷史,一國對外貿易的產生、發展都是在其國家干預、保護下而進行的,國際貿易過去沒有、將來也不可能離開國家的干預而存在。那種認為國際貿易是在自由的市場經濟中自發產生、發展的觀點是沒有歷史依據的。經濟學家卡爾?博蘭尼論證了這一觀點。他認為從起源上說,對外貿易具有冒險、勘探、狩獵、掠奪和戰爭的性質,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場交換關系。同時對外貿易也絕非意味著雙向的和平關系,即使它共有這樣的內涵,通常是根據互惠原則建立起來的,而不是市場交換的原則。 (二)WTO與國際貿易發展。WTO是一個調整國際經濟和貿易關系的國際經濟組織。它通過規定各國政府所應承擔的主要契約義務,來規范各國對外貿易立法與規章的制定和實施。WTO大大拓展了多邊貿易體制規范的范圍,將長期游離於GATTs規則和紀律之外的主要貨物貿易領域——農產品貿易以及紡織品與服裝貿易拉上了自由貿易之路,而且還擴展至服務貿易、知識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並加強了約束能力。無論是贊同或是反對WTO者,大都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動自由貿易。支持者自然認為WTO是在促進貿易自由化,是為了打破貿易障礙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競爭規則。批評者盡管對WTO有極大的保留,但在論述的層次上,卻往往未能擺脫將WTO當作為自由貿易推動者的迷惑。 參考資料: http://www.lwenwang.cn/news_list.asp?id=18731&p=1

5、如何更好的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一、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促進

1、一方面要「引進來」,如針對目前大型商業性跨國公司急於進入中國市場的情況,以開放市場為條件,加強與國際著名跨國公司的聯絡,了解他們的需求動態,及時邀請負責采購的買家來華,組織相關企業做好准備貿易促進體系,從而實現內貿帶動外貿發展,促進產品出口。

2、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如組織企業參與境外的辯碧各類國際專業展會和境內的對外經濟貿易洽談會,對於「結伴參展」的中小企業給予適當的鼓勵;組織專業貿易小組到重點開拓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市場考察和產品推廣;結合國內國際貿易形勢,適時組織企業代表團出訪,搞好雙邊或多邊的經貿關系

3、加大貿易環境和出口產品的宣傳力度。在每年的對外宣傳計劃中列入對外貿易宣傳內容,加強外經貿發展的總體性宣傳,整體推介我國的科技水平和製造業能力。幫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出口和尋找經濟技術合作夥伴。

4、明確貿易促進機構的職能定位和分工。構建新型貿易促進體系的關鍵在於理順各類貿易促進機構的運行機制。根據不同主體賦予不同的職能和權責,真正形成相互溝通、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研究發現,發達國家一般只在中央政府層面設立貿易管理的政府部門,在地方政府層面,一般只有貿易促進機構貿易促進體系,而無管理機構。  

5、創新貿易促進方式和手段

創新貿易促進方式的著力點要通過提供完備的公共信息服務,創造直接的交流機會,加大對國際市場的宣傳力度。建立完備的公共信息服務體系,提供國際市場信息。

對重點行業、地區設立專家小組,協助企業對相關國外市場進行調研,為企業出謀劃策;組織聯合國等大型國際組織來華采購,舉辦有針對性的采購說明會和網上專欄,讓更多的企業了解采購程序和招標信息。

(5)如何把對外貿易說的高大上擴展資料:

我國對外貿易的特點

1、貿易管制政策是一國對外政策的體現。

2、貿易管制會因時因勢而變化。

3、對外貿易管制以實現國家對內對外政策目標為基本出發點。

4、對外貿易管制是國家管制。

5、對外貿易管制是政攜洞舉府的一種強制性行政管理行為。

6、對外貿易管制所涉及的法律制度屬於強制顫纖性法律范疇。

6、怎樣學習做外貿?

根據個人這幾年的經驗,建議如下:

1、首先加強對英語語言的學習,包括單詞量、口語表達、書面表達,因為以後的工作中大部分以郵件交流為主,兼之會電話與外國人溝通,然後就是與外國人面對面交流。

2、熟悉外貿流程以及相關外貿單證文件等,打好專業基礎。不懂得外貿流程就無法開展基本的外貿工作,而標準的外貿文件以及單證製作,可以為你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

3、了解本行業信息,通過各種渠道盡可能多的了解你現在所從事行業的大體信息,這樣可以讓你對這個行業有個大致的了解,有助於對此行業市場以及產品發展趨勢,有總體的了解和把握,抬高自己對於行業的眼光以及對趨勢發展的判斷。就像今年前深圳市場的山寨手機,只有對行業了解的那些人,才能及時在衰退前抽身。

4、最大程度熟悉本公司產品,中英文兩方面的資料。產品材料、工作原來、技術參數、說明書等,了解得越多,才能更好的向客戶推薦,客人也會覺得你更加專業。這是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總之,外貿學習,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只要足夠耐心並將就方式方法,假以時日總會有所收獲。祝你早日成功。

7、論述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及其改革

對外貿易政策有自由與保護之分,縱觀各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歷史,基本上都經歷了由保護到自由再到保護的過程。中國外貿政策的發展演變過程也始自保護貿易政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中國對外貿易政策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存在不同的特點,理論依據也在不斷地更新,具體的貿易措施在不斷改進和完善,對外貿易的國別和區域政策開始逐漸得到重視。
一、建國後改革開放之前的國家統制型的封閉式保護貿易政策(1949-1978年)

1949年9月通過的政協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中國對外貿易政策是「實行對外貿易的管制,並採用保護貿易政策」,明確指出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保護傾向。同時,由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經濟封鎖和禁運政策,使得自力更生和自給自足成為中國發展經濟的指導思想。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選擇了在資金短缺的經濟中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戰略,使對外貿易成為調劑餘缺的手段,對外貿易政策的目標就是換取進口必要機器設備所必須的外匯,基本上忽略了對外貿易的效率原則。

在這個階段,中國執行的是國家統制型的封閉式保護貿易政策。具體而言,在對外貿易體制上建立了傳統的「高度集中、獨家經營、政企合一」的形式,完全由政府來取代市場進行資源配置;在政府的對外貿易管理手段上,基本以行政計劃為主,主要靠計劃和數量限制來直接干預進出口,不參與世界性的貿易組織,很少進行雙邊經濟貿易合作(除了早期與蘇東國家之間的經濟來往);同時對外貿易的目的主要是創匯,為滿足必須的進口對外匯的需求,而採取人民幣幣值高估以及外匯管制的匯率政策(從中國對外貿易的數據來分析,人民幣幣值高估實際上鼓勵了進口,抑制了出口,導致建國後20年中出現進口贏利,出口虧損的局面)。

在對外貿易戰略方面,中國此時基本上採取的是「進口替代」戰略。在1960年之前選擇的進口替代行業基本上是重工業,這與中國當時的工業化戰略是相輔相成的,隨後才開始有計劃地引進部分基礎工業。但是,與拉美國家的經歷相同,完全的進口替代政策也導致國際收支狀況日益惡化,外匯收不抵支;引進的技術和設備消化吸收不良;企業缺乏發展的動力,即使是先進技術設備的引進,一段時間後,又成為落後。

在此階段,政府也採取進行進出口管制、徵收關稅、海關監管和商品檢驗等具體的貿易措施。制訂關稅政策的目的是「保護國家生產」和增加財政收入,保護國家生產就是用較高的關稅稅率加重進口商品的成本,以保護中國已有一定基礎的手工業和輕工業產品以及其它新興工業產品的正常生產和發展,不致遭受外來商品的競爭。

二、改革開放後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下的國家統制型的開放式保護貿易政策(1978-1992年)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對外貿易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指導思想。由於經濟體制從嚴格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商品經濟體制,使得中國對外貿易政策開始變化。這一階段對外貿易政策的主要標志有兩個,一是1982年1月黨中央書記處會議,它為對外經濟工作確定了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二是1986年「七五」計劃的公開發表,為對外貿易戰略設計了明確的藍圖。此外,中國在1986年7月正式向關貿總協定(GATT)遞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制度備忘錄》,提請恢復中國在GATT的創始締約國地位。

根據外貿體制改革的力度,可以把這一階段區分為1978-1987年、1988-1992年兩個時期。前一時期是改革初期,對外貿易體制改革主要體現在下放對外貿易經營權,開始工貿結合的試點,簡化對外貿易計劃的內容,並實行出口承包經營責任制度。後一時期的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重點則體現在外匯管制制度的放寬、出口退稅政策的實行、進出口協調服務機制的建立、開始鼓勵發展加工貿易。

對外貿易政策著重體現在獎出限入的政策上:(1)採取出口導向戰略,鼓勵和扶持出口型的產業,並進口相應的技術設備,實施物資分配、稅收和利率等優惠,組建出口生產體系;實行外匯留成和復匯率制度;限制外資企業商品的內銷;開始實行出口退稅制度;建立進出口協調服務機制等一系列措施。(2)實施較嚴格的傳統進口限制措施,通過關稅、進口許可證、外匯管制、進口商品分類經營管理、國營貿易等措施實施進口限制。(3)鼓勵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鼓勵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和引進先進技術。

比較優勢理論逐漸成為中國開展對外貿易的理論基礎。中國對外貿易國別結構和進出口的商品結構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中國出口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的主要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品。與改革開放前相比,這一階段的對外貿易政策更注重獎出與限入的結合,實行的是有條件的、動態的貿易保護手段,因此稱此階段的對外貿易政策為國家統制下的開放型保護貿易政策。

三、入世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有貿易自由化傾向的保護貿易政策(1992-2001年)

1992年10月後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對外貿易政策開始進行廣泛的改革。

中國在進口限制方面的改革包括:(1)對關稅政策進行調整,1992年1月1日採用了按照《國際商品名稱和編碼協調制度》調整的關稅稅則,並降低了225個稅目的進口稅率。其後進行多次的關稅下調,到1996年中國的關稅總水平已經下降到23%。(2)減少、規范非關稅措施,包括進口外匯體制的改革,實行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大量取消配額許可證和進口控制措施,配額的分配也轉向公開招標和規范化分配製度。(3)依據GATT/WTO的規則對中國的涉外法律體系進行完善,其中包括建立了大量的技術法規、反傾銷條例等。

在出口促進方面的改革包括:(1)繼續執行出口退稅政策;(2)成立中國進出口銀行,扶持企業的對外出口;(3)採取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4)成立各類商會和協會,並積極組織和參與國際性貿易博覽會和展覽會等;(5)大力發展出口援助等。

在這個階段,中國政府幹預對外貿易的目的盡管與改革開放前不同,但是依然受到古典重商主義觀念的影響,奉行「順差就是成績,順差就是目的」的「順差至上」的重商主義思想,不遺餘力地從事賠本出口創匯。這種觀點應該說沒有脫離中國的傳統經濟思想——「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等保守的觀念。但是,長期的越來越大的貿易順差雖然給中國帶來了某種程度的「放心」,也為中國「創造」了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

這10年中,中國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基本指導理論實際上就是比較優勢理論,而且從靜態比較優勢理論開始向動態比較優勢理論轉移。根據靜態比較優勢理論,或者說是外生比較優勢,中國是勞動力豐裕的國家,有數字表明,中國勞動力的年均工資大約為1371美元,是美國勞動力年均工資的2.2%。所以中國大力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並鼓勵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產品。自1996年開始中國的機電產品出口取代了傳統的紡織品成為最主要的出口產品,表面上看中國已經走出了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這個圈子。但是,因為90年代全球經濟增長,以及經濟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的全球生產鏈的轉移,使得中國成為全球生產中的一環,跨國公司進入中國主要進行的資源配置就是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這里所說的廉價勞動力不等同於簡單勞動力,它包括跨國公司廉價地在中國僱傭高級技術人員和知識人員。這一點表現在兩點上:一是中國的出口貿易方式主要是以加工貿易、代工貿易為主,二是三資企業出口比重逐年在上升。

四、入世後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走向(2001年以後)

2001年12月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為履行入世的承諾,以及適應新的國際經濟環境,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出現了大幅度的調整。對外貿易政策目標已經成為:促進對外貿易發展,構造有利於經濟均衡發展的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的持續升級,推動中國經濟在適度內外均衡基礎之上高速發展。由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國別結構以及所處的國內外政治經濟關系,決定著對外貿易政策的取向。

自1996年開始,機電產品的出口就已經占據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第一位,但主要的出口方式是加工貿易或代工貿易,而且三資企業在進出口總額中所佔的比重在逐年上升,再加上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仍然不高,所以對外貿易政策的選擇應傾向於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或者中國國內產業結構優化。

中國主要的貿易對象是美國、日本、歐盟、東盟和韓國,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也主要來自這些國家或地區,因此,中國對外貿易政策必須根據這些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情勢的變動而有所變動。例如,在美國、日本以及歐盟對中國的匯率制度提出質疑和責難之時,為了保持國民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可能從其他的對外貿易措施上進行協調。
另外,針對國際社會中區域集團化的傾向,中國在近年也開始逐漸通過雙邊和多邊磋商參與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之中,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發展創造良好的周邊環境和國家環境。例如中國與東盟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區意向協定,積極開展湄公河流域經濟合作等等。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固然能夠給中國經濟發展和中國企業的成長帶來相當大的好處,但是獲得好處的同時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也就是中國對世界貿易組織及其成員的承諾。從現有的資料和兩年的發展來看,中國議定書中有三方面的內容將對中國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第一是特別產品保障措施條款,印度和美國已經對中國使用過此條款;第二,在進行反傾銷調查等程序時,在中國入世15年內WTO成員依然可以將中國等同於非市場經濟國家看待;第三,入世後8年內每年對中國的貿易政策進行審議。

這些都意味著中國對外貿易政策會出現大幅度調整。例如農產品貿易方面的政策,中國入世議定書中規定「中國應該執行中國貨物減讓和承諾表的規定,以及本『議定書』中具體談到的農產品的那些規定。在這方面,中國不得保持或採取對農產品的任何出口補貼。中國應按『過渡期內審議機制』規定將農業部門的國有企業(不論是國家級還是地方級)與農業部門用作經辦國家壟斷貿易的其他企業之間,或者上述各企業相互之間的財務或其他轉移,做出通知。」從這些條款可以看出,中國農產品的出口補貼政策已經無法使用,根據WTO農業協定,中國對農業的扶持政策只能從國內支持上出發,或者說只能採取「綠箱措施」和「黃箱措施」。對於農產品的進口,中國已經約定關稅稅率和關稅配額,但是,根據WTO的若干例外條款——如國家安全例外、環境例外和國際收支例外等,可以採取一些臨時性的限制措施,但前提是符合WTO的例外規定。

各國制定對外貿易政策時主要考慮國內的政治經濟狀況,國際經濟環境以及各主要貿易對象國的政治經濟狀況,和本國參加的國際或區域性經濟組織的要求。對於中國來說,國家安全、可持續發展應該是考慮對外貿易政策的重要因素。由於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納入了全球生產鏈、資本鏈、產品鏈的環節,中國依靠傳統的勞動力比較優勢已經不能維持長久的優勢,因為勞動力比較優勢極容易為它國取代,或被機器節約。從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的經驗出發,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指導理論應該從傳統的外生比較優勢理論轉移到內生比較優勢,從靜態比較優勢轉移到動態比較優勢。

簡而言之就是:首先,認識到比較優勢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形成的,所以政府可以採取各種措施來扶持比較優勢產業的形成;其次,比較優勢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在整個的生命周期中,產品和技術會從知識密集型轉移到資本密集型再到勞動力密集型,所以一國在某種產品和技術的生產上是不可能永遠具備比較優勢的。這就意味著,每個國家都必須在產品和技術的創新與模仿上做文章,而且根據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可以知道,要素越是高級、專業,其帶來的競爭優勢或比較優勢就越持久,企業自身管理和競爭情況也可以帶來強大的競爭優勢。因此,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的選擇就應該圍繞培養更持久的競爭優勢或比較優勢,換句話說,就是斟酌採取某些戰略性貿易政策。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開始從自由貿易或貿易自由化傾向逐漸轉向「公平貿易」政策的實行。所謂「公平貿易」主要是指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必要時採取反傾銷、反補貼或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貿易救濟措施以恢復市場的可競爭性。WTO的規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了美日歐的這些做法,因此,中國在入世之後的對外貿易政策必須加強這方面政策措施的改進與完善,防止本國產業和企業或產品在遭受類似的損害之時無法可依,在遭遇貿易對象國的指責時無以回應,當然首要的還是《反壟斷法》出台。

綜合來說,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趨向應該是依據WTO的基本原則以及例外條款,以國內經濟發展要求為基礎,在兼顧區域經濟發展的利益上進行完善,傾向於採取開放型的公平與保護並存的貿易政策。

8、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如何建成貿易強國?

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

傅自應:我今天的題目是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下面我想講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外貿站在發展的新起點。那麼怎麼來認識和看待中國的對外貿易站在一個發展的新的起點上,我們首先可以從規模上來看,二十多年前,在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末,在1978年,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才206億美元,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現在我們全中國一個星期的對外貿易總量就超過200億美元,今年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量要超過一萬四千億美元,所以從規模上看,中國已經站在了一萬四千億美元,這么一個新的發展起點上。

中國對外貿易不僅規模大了,在全世界游兆弊的影響也大了,現在中國的對外貿易規模在全球的排位是第三位,大家都知道現在我們進入信息化時代,大家也知道中國現在是一個IT產業的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中國的東莞是一個重要的IT的生產基地,有人說如果中國的東莞、中國的深圳或者中國香港的高速公路如果發現堵車現象的話,就有可能影響到全球的信息技術產品的市場波動。

傅自應:中國外貿站在怎樣的新起點?

傅自應:說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站到了新的起點上,我們還可以從它的經營主體的變化來觀察到這個問題,二十多年前,中國從事對外貿易的企業僅僅只有八家,並且這八家都是國有企業,那麼今天完全不一樣了,中國現在有超過四十萬家的企業可以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從事對外貿易,並且這四十多萬家企業遍布我們各個地區,涉及各個產業和各個領域,二十六年前,中國政府也好,企業也好,他們從事對外貿易的主要目標是什麼呢?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賺取外匯,調劑餘缺,互通有無,今天就不一樣了,無論是政府也好,還是從事國際貿易的企業也好,他們從事和發展對外貿易的一個根本目標,就是要充分的利用好兩個市場、兩個資源,來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前不久,我去了一下中國江西的南部,贛南地區,大家都知道那是一個革命老區,是一片紅土地,我們在那個紅土地上,一片紅土地的丘陵地區,通過利用外資,建了一個規模很大的皮鞋廠,專門出口美國市場,女裝皮鞋,這個工廠現在有八千六百多個職工,就地招收的農民工,每年可以出口一千萬雙女裝的皮鞋,大概可以創匯一億美元,神族到了這個工廠以後我就和當地的有關負責同志進行了交流,我就問了一個問題,我說這個廠對你們當地來說意味著什麼,它能給你們帶來什麼東西?當地的有關負責同志就說,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一片紅土地,交通是閉塞的,經濟是落後的,在二十多年前我們這里沒有外資,雖然有零零星星的小型的對外貿易,但是都是外貿的供貨單位,但是供貨的主要品種是什麼呢,就是活大豬, 他說今天我們這里就不一樣了,一千萬雙女裝皮鞋,意味著什麼,他說可以給我創造八千六百個就業崗位,使我附近的八千六百個農民,農民工可以在自己的紅土地上就業,不需要到廣東深圳打工去了,他說更重要的是由於有了這個廠,每天猜裂可以消費,吃掉我們當地的六頭大豬,每天可以吃掉一萬斤糧食,他說由於有了這個廠,由於有了一千萬女裝皮鞋的出口,所以當地的就業、當地的農民家庭的脫貧致富,增加農民的收入是有直接效益的,他說還不排除以後要增加的稅收帶來的相關的運輸等服務貿易,這就是那個地方今天外貿發展站在的新起點。

據國家統計局分析,現在中國對外貿易總量超過了一萬四千億美元,對於今年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了三個百分點,據有關部門統計,由於中國今天年出口額有了一萬四千億美元的規模了,所以直接提供就業崗位是八千多萬個,由於我們有了一個好的發展規模,所以我們國家的國際收支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我們今年的外匯儲備要超過八千億美元。

說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站在了新的起點上,我們還可以從我們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的商品結構來看,26年前,中國出口商品的主體,主要商品是什麼呢?主要是農副土特產品和資源性的產品,而今天中國出口的產品90%以上都是工業製成品,中國的紡織服裝產品,箱包、玩具、電視機DVD和微波爐等一些產品,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

26年前中國對外貿易的夥伴就是和中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是一些原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和地區,包括我們近洋貿易的港澳地區,那麼今天就不一樣了,今天和中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已經超過了230個國家和地區,並且美國日本和歐盟,已經成為了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傅自應:中國外貿站在怎樣的新起點?

傅自應:說中國的外貿站在了發展的新起點,我們還可以從它的外部的軟的貿易環境的改善來看這個問題。由於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不僅我們自己外部的貿易環境和條件得到了改善,我們還可以通過多邊的機制參加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影響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比如說這次世界貿易組織的香港部長會議,中國就可以充分利用影響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一道就發展的議題來充分的闡述我們的觀點和立場。

說中國的對外貿易今天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我們還可以從支撐中國外貿發展的一些基礎設施發生的變化來予以觀察,一萬四千億美元的對外貿易總量需要中國龐大的港口運輸條件來支撐,二十多年前,在改革開放的初期,中國當時用於對外貿易的港口只有少數的幾個沿海城市,但是我們簡稱為廣大上青天,就是廣州、大連、上海、青島和天津,就有五個口岸城市有專門的外貿港口和碼頭。

但是應該說在改革開放的初期,中國的外貿發展的硬體,特別是港口的運輸條件是很差的,可能中年以上的,歲數稍微大點的一些同志都知道,在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有一個現代京劇,樣板戲,京劇的名字叫《海港》,這個京劇就是描述當年在那麼一個特點的環境下,中國人民怎麼來在艱苦的條件下發展外貿,給中國人民漲志氣,講的就是說由於我們港口條件太差,碼頭的吞吐能力太差,造成了許多外國的遠洋貨輪在中國的港口壓港的現象,碼頭工人和海港的工人日以繼夜,肩扛手提來裝卸那些對外貿易的物資,樣板戲講的就是搶運的糧食,把糧食運到國外去,一方面反映了當時我們海港工人的春天的干勁,也說明我們對外貿易的硬體基礎設施是比較差的,今天是什麼樣呢,通過二十多年的建設,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成長,中國的港口的吞吐量已經達到了41.7億噸,上海和深圳,已經位居全球第三位和第四位的集裝箱港口,特別是前不久上海的小洋港建設完工以後,上海港的吞吐能力將會進一步的提升,說中國的對外貿易站在了發展的新的起點上

傅自應: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新挑戰

傅自應:下面我想給大家講的第二個問題就是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新挑戰。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新挑戰第一個表現就是規模與效益的不對稱,許多傳統的出口商品,對於我們來說規模是很大的,但是它的效益並不是很高,2004年,我們中國出口了五十九億雙鞋,相當於中國人為除中國人以外的所有的人做了一雙以上的鞋,中國的鞋在貿易比例中所佔的比重達到60%以上,但是平均的單價只有2.5美元一雙鞋,這個價位、這個價格水平是什麼概念呢?只有義大利鞋的平均價位的十分之一,還有比如說服裝,中國是全世界服裝最大的生產和出口國家之一,2004年,中國出口了一百八十九億件服裝,為除中國人以外的世界其他的人,每人出口了將近三件半衣服,它的平均單價呢,只有每件3.5元。

還有中國出口的DVD去年是1.3億台,但是平均的單價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這是講的出口商品,那麼從進口商品來看,有一些進口商品我們是世界上的大買家,但是我們對於進口價格的議價能力不強,在進口定價上沒有過多的話語權,比如說我國鐵礦砂、銅的進口量分別佔到了世界貿易量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但是由於我們缺乏價格的話語權,所以近幾年來這些物質的進口價格大幅度上漲,2004年的鐵礦砂進口價格就上漲了86%。

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挑戰的第二個表現就是自主發展的能力還不強,比如說中國的紡織品、服裝皮革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都在全球佔到了第一位,但是它的國際競爭力僅分列為第十二位三十位和十三位。自主發展能力不強也就是說明我們出口的競爭力還不是很強,首先就是我們一些傳統的出口商品缺乏自主創新的能力,剛才講到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DVD生產國和出國,但是在DVD的57項關鍵的技術中,我們自己掌握的僅有九項,我們又是電視機的最大的生產和出口國,但是在電視機的40項專利中,我們擁有自主知識產品的僅僅有18項,並且這18項都還是一些非核心的技術,缺乏出口競爭力。

第二個表現就是我們很多出口產品缺乏自主的品牌,據統計,現在我們出口的商品中,擁有自主品牌的商品不到10%,現在大家在國外旅行,到處都可以看見中國製造的商品,但是很少有中國自己品牌的商品由中國製造在國外銷售,你看很多很多的服裝,產自於中國,但是是人家的商標,人家的品牌。

出口競爭力不強的第三個表現就是缺乏自主的國家的營銷網路。由於目前我們的出口大多數是訂單貿易,缺乏自己的國際營銷的網路和銷售的終端,那麼與最終的客戶的直接聯系往往被一些國外的貿易中間商所割斷,那麼大部分的貿易利益被中間商拿走,

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挑戰之三,就是環境和資源難以支撐,大家知道中國的發展,目前遇到一個很大的難題,就是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大家知道,中國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那麼我國的人均的水資源擁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並且還有許多的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國人均的礦產資源,資源量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的58%,在全世界排在第53位,所以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給資源環境帶來了很大壓力,同樣,中國作為出口大國,作為貿易大國,也給我們自己的環境和資源,形成了巨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