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對外貿易 » 做外貿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做外貿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發布時間: 2023-05-14 01:28:53

1、國際貿易的壞處有哪些?

在行政保護下的一些壟斷企業將會受損。

各國之間的貿易最終是建立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之上,貿易之所以是互惠的,是因為它使各國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如果一種物品的國內價格高於世界價格,則說明國內的該物品沒有比較優勢,處於利益最大化的考慮,決策者應該進口該物品而不是自己生產。

國際貿易注意事項

在對外貿易經營活動中,不得違反有關反壟斷的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實施壟斷行為,在對外貿易經營活動中實施壟斷行為,危害市場公平競爭的,依照有關反壟斷的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理。

在對外貿易經營活動中,不得實施以不正當的低價銷售商品、串通投標、發布虛假廣告、進行商業賄賂等不正當競爭行為。

2、國際貿易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好處:
自由貿易可以讓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商品無限制的流通,這樣市場上可供消費者選擇的商品琳琅滿目,而且自由貿易下是零關稅的,真可謂是物美價廉,能讓消費者收益。比如中國香港就是自由貿易港,被稱為購物天堂就是這個原因。
1. 保障大型組織貿易;
2.支持大型組織的市場經濟。
壞處:減低小型企業的競爭力;引致大型組織壟斷市場經濟;產生惡性競爭。
1) 對當地政府來說自由貿易情況下是免關稅的,政府收入要減少。
2) 對於當地的企業來說,尤其是剛剛起步的民族企業來說是一種災難,例如中國的汽車產業,如果國家放開汽車產業進口,原裝德國、日本、美國這些製造汽車的傳統優勢強國進入中國市場,那中國的汽車製造商全部都要倒閉,對國民經濟的沖擊是很大的,所以中國一直保持對進口車徵收決的進口關稅來保護本國的汽車產業。
自由貿易指政府不採用關稅、配額或其他形式來干預國際貿易的政策。 自由貿易是指國家取消對進出口貿易的限制和障礙,取消本國進出口商品各種優待和特權,對進出口商品不加干涉和限制,使商品自由進出口,在國內市場上自由競爭的貿易政策。
拓展資料
國際貿易,又簡稱稱貿易,是指貨物和服務的跨境貿易出售合作等,一般包括了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所以也可以稱為進出口貿易。國際貿易也稱為世界貿易。進出口貿易可以調節國內生產要素的利用率,並且改善國際供求關系,調整經濟結構,增加財政的收入。國際貿易專業主要屬於經濟學領域,主要依靠經濟學理論,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
擴大城市旅遊的規模,增加城市人口是游戲的首要目標,也是游戲的核心玩法——建造、不斷建造房屋、升級房屋、改善房屋。在建造房屋之前,玩家就需要先建造道路,因為建築有一定的要求,它只能建造在道路的兩邊。房子建好後也需要升級。隨著不斷的升級,房子會改變形狀,變得越來越高,最終會變成現代化的摩天大樓。房屋升級需要建築材料,因此游戲玩家不能只建築房屋,同時也要建築一些促進城市發展的一些建築物,例如,發電廠,垃圾回收站,風力發電機等,通過不斷的完善,逐漸建立出讓玩家滿意的城市,來滿足玩家對美好生活的想像,獲得玩游戲的快樂,同時可以從游戲中,了解更多的建築知識以及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並且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需要的一些能量資源等。

3、外貿公司的優勢和劣勢

外貿公司的優勢和劣勢如下:
一、外貿公司的優點_
1、公司人少,沒什麼嚴密的制度。辦事效率高。
2、反應速度快。比如:報價,打樣品都很快。
3、服務態度好。這個我就不說了。至少比很多工廠好。當然一些大工廠管理好的,一些台資,日資的企業也做得很好。
4、轉行快,方便。這個行業不好了,一個字換!
5、即使經營一個種產品的出口,也能有許多工廠的產品可以供參考。讓客戶有許多挑選的餘地。
二、外貿公司的劣勢_
1、自己沒有工廠的優勢在於:全中國的工廠都是是我們的工廠,客戶的需求往往是多樣化個性化的,一般單個工廠往往難以滿足客戶的需求,我們的優勢就在於能最大程度的整合國內工廠的優勢,來實現客戶的需要。
2、通過分析國際采購者的采購特點和工廠外貿的劣勢分析我們的優勢。
外貿公司應警惕信用證「陷阱」:
外貿公司在代理進出口貿易時應該多加註意,盡量預防信用證「陷阱」,防範可能出現的信用證詐騙。
1、外貿公司要慎重選擇貿易夥伴。外貿公司接受代理進出口委託時,必須嚴格審查委託人和外商的資信。在尋找貿易夥伴和貿易機會時,應盡可能通過正式途徑來接觸和全面了解客戶,摸清對方真實背景及信譽度,不要與資信不明或資信不好的客戶做生意。
2、嚴格審查信用證的內容。堅決不接受無法或難以執行的「軟條款」,否則,主動權就完全掌握在外商的手中了。同時,外貿公司在與外商簽約時,應平等、合理、謹慎地確立合同條款,如「預付履約金、質保金、傭金和中介費」等條款要嚴加審查和判斷,以免誤中圈套。
3、在開出信用證時,應視外貿背景、對方商業信譽等具體情況。充分估計到貿易風險程度而收取相應的信用證保證金,信用證也應是遠期或可撤消信用證為妥,以降低貿易風險。
4、付款方式盡量做到每單及時結清,避免「一單壓一單」。(即在第二批貨物到貨時,才付第一批的貨款付款),否則容易出現經濟糾紛和其他意外情況。
5、外貿公司在開證、報關、提貨、發貨等環節上要嚴格把關。不能「只管開證和收取代理費」,對其他環節不聞不問。特別要注意在信用證隨單據的流轉中可能會出現的漏洞,克服「正本提單在手,萬事大吉」的麻痹思想。
6、外貿公司在對外貿易中,對本公司業務員要嚴格管理。嚴格執行有關規章制度,發現問題及時整改,以堵塞漏洞,防患於未然。

4、國際貿易對一個國家來說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我個人認為."地球村"是件好事!當然也有一些壞處 好處是:1.全球經濟和睦共同發展,以利益共同體來處理各國的一切事物(歐盟的成立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法律@條例.) 2.發達國家對與發展中國家是實行的可持續發展與和平利用資源的主體.近一步減小國際貿易差額. 3.人與人之間和睦友誼,可能避免戰爭的存在,一致對外(破壞和平份子) 壞處是:1.占據統治或霸權主義的國家不能完全執行聯盟的條律,對發展中國家或發達國家實行有目的的"活動" 2.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經濟發展不平衡,資源有限的國家導致發達國家對於個別發展中國家的幫助級少. 3.各國的科學技術或自我能源問題不願意(不甘心)付出多! 望我的回答可以讓你滿意 謝謝~

5、中國對外貿易的弊端及對策是什麼?

一、當前我國對外貿易中存在的隱憂及其危害

1.我國開拓國際市場的方式過於單一
從理論上說,開拓國際市場至少有對外出口和對外直接投資兩種方式,後者由於是在東道國國內就地生產就地銷售,因此比較容易繞開東道國的各種貿易壁壘。而我國目前開拓國際市場的手段仍以對外出口為主。我國這種千軍萬馬爭過出口獨木橋的開拓國際市場方式,一方面會導致我國同類企業間的惡性競爭,為求得在外貿出口中的數量擴張,致使當前我國外貿出口增量不增價的矛盾十分突出,並極易遭到進口國的傾銷指控。另一方面,我國這種單一的、樹大招風式的外貿策略已使我國出口產品遭受到越來越多的貿易壁壘,如美國時間2003年11月17日,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做出了對從中國進口的針織布、胸衣、袍服三種紡織品提出磋商請求的決定,從而對上述中國出口產品實行極為嚴厲的配額限制.

2.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阻礙我國商品的出口
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一國或區域組織以維護其基本安全,保障人類及動植物的生命及健康和安全、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等為由而採取的一些強制性或自願性的技術性措施。
(1)我國有60%以上的出口企業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每年遭遇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貨物金額已超過25%,約為450億~500億美元。
(2)已經從生產流通領域擴展到生產加工領域,不僅包括貨物商品,還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務領域,已經成為我國外貿企業面臨的第一大非關稅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地影響了我國的商品出口,提高了我國的貿易成本,引發了貿易爭端,造成地區產業發展不平衡。

3.貿易摩擦增多,使得外貿風險加大
近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實現了快速增長,在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過程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日漸增多的貿易摩擦也阻礙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1)對中國商品提起反傾銷訴訟的國家和地區也越來越多,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家加入對我國反傾銷調查的行列。2007年前11個月,中國遭遇反傾銷、反補貼以及特保和保障措施等「兩反兩保」貿易摩擦62起。(2)貿易摩擦的產品和行業結構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只要他們認為危害到或將要危害到本國競爭力差的產品,都可以列入傾銷產品的范圍,從過去的原材料、簡單加工擴展到現在的高科技產品,幾乎涵蓋我國出口的大部分產品。(3)涉及的金額和反傾銷稅率越來越大,委內瑞拉1999年決定對中國的皮鞋、人造革皮鞋和布鞋等鞋類,採取臨時措施,徵收300%的反傾銷稅;2004年2月,墨西哥經濟部決定恢復對從中國進口的鞋和鞋靴零件徵收165%-1105%的反傾銷稅。
貿易摩擦給我國出口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導致我國產品在出口市場受到擠壓,對我國產品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響。

4.我國外貿實踐中存在著輕視「原產地」規則以及「原產地」規則本身不完善的問題
目前,我國出口貨物原產地規則標准過低是一個致命的缺陷,制訂如此低的標准,是因為既要考慮到我國與24個國家的普惠制協議中給惠國的要求,又要考慮到進一步吸收外商投資。如果將原產地規則限制過嚴,會影響外商來華進行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圖加工和補償貿易。因此我國判定出口產品的原產地規則是根據該產品:在中國生產或獲取;在中國發生實質性轉變,即在中國經過主要及最後的製造、加工工序,使其外形、性質、形態或者用途發生實質性改變;在中國增值達25%以上。
(1)原產地規則不嚴謹體現在許多方面:1)我國的原產地標準是以HS稅目改變作為實質性改變的標准,但在「規則」中,沒有「以稅目號改變」的文字表述,由此使簽證人員在理解和實際操作中缺乏統一標准;2)「清單」規定的主要加工工序較為簡單,要求的增值百分比標准較為寬松,涉及的稅目也很不全面;3)「清單」中有些產品的原產地標准缺少合理性,甚至嚴於普惠制原產地標准;在此不再一一列舉。
(2)我國出口貨物原產地規則標准過低造成了許多不利:1)不利於拓展加工貿易的加工深度,從而降低了出口產品的國產化率; 2)由於出口產品使用的進口成份過多,不僅增加了不必要的巨額外匯支出,而且不利於我國對原材料資源的充分開發和利用;3)不利於發展關鍵性的高新技術;4)由於標准過低,外商往往通過投資設立企業,在我國從事「三來一補」業務,申領我國十分有限的「被動配額」,擠佔了我國本來就十分有限的配額,致使加工貿易對一般貿易形成了較大的沖擊。

5.我國加工貿易中國內價值鏈過短及因此使得商品附加值低
(1)我國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的本地化比例不高,從而導致其發展後勁不足。2003年1-4月,我國加工貿易出口665.6億美元,占同期出口總額的31.5%;加工貿易進口456.1億美元,占同期進口總額的32.7%。這表明我國加工貿易尚處於典型的簡單加工或組裝型發展階段,加工貿易國內產業鏈短,生產能力集中於下游產業,零部件和原材料過度依賴進口,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將會逐漸失去發展後勁。根據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的調查,廣東省電子工業從改革開放初期在全國同行業中列第8到1991年躍居全國第5位,十幾年的高速發展主要依靠港澳加工裝配業的轉移,但廣東目前的優勢只體現在最終產品的總量,並不具備生產技術上的優勢,產品設計、材料、零部件生產以及銷售均嚴重依賴香港和海外,我國其他沿海地區利用加工貿易發展起來的產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類似問題。
(2)我國加工貿易的增值率極低,致使大量利潤外流。在整個加工貿易的研發、設計、製造、倉儲、運輸、銷售、服務等環節構成的價值鏈中,我國企業承擔的往往是對零件或原輔材料的初級加工、裝配和組裝等勞動密集型環節,佔有的價值鏈環節較少,從而導致產品附加值的提高狀況極不理想。據統計,在來料加工中,目前我方企業平均僅能獲得占出口總額8%左右的工繳費收入,其餘大量的產品增值部分被外方獲得;而在進料加工貿易方式中,由於外方控制著原材料采購和製成品銷售等關鍵環節,便於利用轉移價格等手段,使我方企業利潤嚴重流失。

6. 中國的對外貿易政府管制嚴厲,進出口自由程度地
(1).國內企業要出口產品必須得到政府的批准,大多數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
雖然我國對傳統的貿易體制不斷進行改革,如賦予若干生產企業進出口自營權,但是,獲得進出口自營權的僅僅只是少數國有大中型企業(包括少數科研機構),而且其進出口自營權仍然受到很久的約束,經營范圍受到嚴格的限制,擁有進出口自營權的生產企業實際上並不能真正完全自主地經營進出口業務。此外,雖然我國也允許私營企業獲得進出口自營權,但進入門檻很高,數量極其有限。總之,我國的外貿經營權仍然是由國家控制的,(註:政府對外貿經營權的管制實際上是一種非關稅壁壘。)只有少數生產企業有權可以直接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大多數企業並不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這些沒有進出口自營權的企業要出口產品,就只能通過國有外貿公司代理。這意味著,對於大多數沒有進出口權的生產企業來說,它們並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而同國際市場之間實際上仍然存在著「隔層」。
由於外貿經營權由政府行政審批,哪些生產企業能進入國際市場完全由政府指定,因此,在缺乏市場競爭和篩選、淘汰機制的情況下,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企業並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率的企業,這樣就必然會造成對外貿易的低效率。同時,由於國內大多數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此,國內許多生產企業就不可能完全自由靈活地根據國內外市場的供求狀況,及時生產出完全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從而最大限度地擴大我國的出口,這就人為地壓抑了我國的出口供給彈性。
更重要的是,由於我國的私營企業在沒有得到政府的批准下並不能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此,這就不利於使我國持續涌現出更多的完全自負盈虧,因而真正具有內在動力和壓力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出口的市場主體,從而極大地阻礙了中國人均出口額的不斷增長。可見,對私營企業的出口限制實際上是對中國出口擴張能力的人為限制。
此外,雖然我國的外貿公司在政府的保護下壟斷了我國的進出口,但我國的國有外貿公司卻因規模小而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且,由於這些國有外貿企業並不承擔經營虧損的最終財產責任,因此,各國有外貿企業為了擴大出口,而往往不負責任地對內抬價收購、對外低價競銷。國有外貿企業相互之間這種沒有內在約束的無序競爭,不但造成出口秩序混亂、而且增加了我國的出口換匯成本,降低了我國的貿易利得。

(2).我國在進口方面存在著事實上的政府管制,進口的市場化或自由化程度更低
雖然我國自1992年以來不斷降低關稅,但我國降低關稅的政策意圖實際上是側重在緩解我國過大的國際收支順差,同時擴大資本品或技術設備的進口(中國進口中的80%以上是資本品),以提高國內企業的生產率,而並不是著眼於通過實現進口的自由化,以引入國際市場的競爭機制。而且,雖然我國不斷削減非關稅壁壘,但實際上我國對一些已經取消配額、許可證管理的進口商品仍然存在著不同名目的數量限制,一些需要進口品的投資項目需要事先得到政府的立項批准或政府部門的政策性指導。同時,中國在進口的程序上也存在著一些事實上的管制(如需要若干個政府部門的蓋章認可,進口手續過於繁瑣等)。此外,在政府對進口進行嚴格管制的同時,我國對許多產品的進口仍實行國家壟斷,這種進口壟斷實際上也是一種非關稅壁壘。
我國對進口進行管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國內某些行業或企業(特別是保護了國有企業),但卻因減弱了進口產品的競爭壓力,同時使國內企業得不到低成本的生產投入品,從而降低了國內企業的生產效率。

二、消除我國對外貿易中已存隱憂的對策

1.切實落實「走出去」戰略
(1)明確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主體。所謂「走出去」,既包括產品打入國際市場,也包括向外輸出資本,但主要是輸出資本,即到國外投資辦廠。目前,通過國有企業的深化改革特別是近幾年的改革攻堅,我國多數國有企業和鄉鎮集體企業已經從政府的懷抱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市場競爭主體和法人實體,在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過程中,無疑也應當成為主體。各級政府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在宏觀調控、服務、監督等方面多下功夫,切不可越俎代庖,代替企業作經營決策。
(2)科學確定「走出去」的具體方式。我國走出去的企業大致有以下類型:1)海外直接投資。目前除資源開發型項目規模較大外,我國絕大多數對外投資項目都屬中小項目,企業平均規模為198萬美元。2)對外承包工程和設計咨詢。對外承包工程是商品貿易、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的綜合載體,也是我國企業「走出去」比較成熟的方式,能夠發揮我國企業產業基礎全面、設備製造技術成熟、勞動力資源豐富和管理成本低的綜合優勢;3)對外勞務合作。我國對外勞務合作的主要市場集中於發展中國家,其中有3/4輸往亞洲國家,勞務人員仍以建築工、縫紉工等中低級勞務為主。
「走出去」作為一項長遠的開放戰略,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在微觀層面上,應制定具體的企業發展戰略和市場開發戰略,解決「走出去」的區域和產業選擇問題。1)對於資源開發型項目,應主要立足於非洲、拉美、中亞及其他友好國家,重點投資於這些國家建設急需的能源、礦產等戰略資源和人民生活必需的農牧漁業資源;2)對於境外生產型項目,重點應放在東南亞、南非、北非、拉美和歐美等經濟環境較好的國家,以投資少、見效快的境外加工貿易項目為主,引導企業將過剩的生產能力和成熟技術向外轉移。3)對於國際承包工程,應立足於傳統的亞洲、非洲和中東市場,力爭提高市場佔有率。同時,利用入世帶來的有利機遇,加大對歐美、大洋洲和拉美市場的開拓力度,爭取有所突破;加強對勞務人員的培訓,提高勞務人員素質,在全球勞務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確保原有市場,力爭擴大外派勞務規模; 宏觀層面上要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職能。政府要從金融保險服務、稅收、外匯管理等方面制定各種優惠政策,鼓勵、支持和引導企業「走出去」;做好國際市場和國別情況的信息發布和咨詢工作,以滿足國內企業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使境外投資企業的管理規范化、法制化、科學化,防止一哄而上,在國外搞重復建設,無序競爭,自相殘殺。
(3)科學選擇「走出去」的區位。 「走出去」應當貫徹多元化的方針,面向全球市場,切不可搞單打一。另一方面又必須看到,「走出去」的重點地區應當是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東歐、獨聯體經濟轉軌國家。因為從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來看,無論是裝備水平、生產技術,還是產品質量,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都有較大差距,但同發展中國家相比,卻有一定的優勢。而有無比較優勢,則是「往哪兒走」的最重要的判斷依據。

2.政府企業共同預防和避免貿易壁壘,減少損失
(1)政府方面。①建立預警機制,實現對外貿易保護前置化。政府有關部門要緊密跟蹤重點出口國家和地區情況,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以便及時了解某貿易壁壘的動向,定期或不定期發布預警信息,提醒相關企業及時做好相應准備。②制定優惠措施,發展循環經濟,扶持「綠色」企業發展。政府應通過優惠政策,扶持一批符合國際標准、管理先進、科技含量高的綠色環保型企業,同時淘汰一批規模小、檔次低、管理水平低、環保意識差的企業。③實施標准化戰略,制定與國際標准一致的國家標准和技術法規。應制訂鼓勵政策,統一並提高我國的技術標准,使國家標准、行業標准與國際標准協調,並按照需要將這些國際標准引入我國,讓生產企業在掌握國際標準的基礎上去安排生產,以使產品符合進口國要求,這對擴大出口貿易,加快對外貿易的發展都有較大的幫助。④政府有關部門要服務和幫助企業開拓其他市場,規避貿易風險。企業還可通過勞務輸出、技術輸出、境外投資等多種方式,在消費國就地生產、加工,讓「銷售地」變「產地」,避開貿易壁壘。
(2)企業方面。①企業應強化標准化意識,採用合理適用的國際標准,嚴格執行標准,並將ISO9000、ISO14000等管理標准與企業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創造出適合自身的管理方法,從制度上保證產品的質量品質和環保品質,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處於有利的競爭地位。②企業要注重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提高產品以及對產品的檢驗檢測能力,才能從根本上沖破現在技術性貿易壁壘。③企業應投入研究開發費用,生產符合外國技術標准特別是苛刻要求的先進產品,還要自覺增強環保意識,努力使自己的產品成為「綠色產品」,預防和避免貿易爭端的發生。當貿易爭端一旦發生,要通過政府的交涉,努力使外國政府取消其技術性貿易壁壘,將企業利益損失降到最低。

3.政府完善應對機制,減少貿易摩擦
(1)政府方面。①我國政府充分利用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加強與外國的交涉。政府應充分援引WTO反傾銷協議中的條款,對其他國家對我國提出的反傾銷措施和調查程序進行嚴格的調查,並提出異議,通過雙邊、多邊談判,記載反傾銷應訴中所作的實踐,進一步澄清相關問題,據理力爭,督促相關國家修訂對華市場經濟體制的認定標准,最終取消歧視性的對華反傾銷政策措施。②建立和完善反傾銷應訴機制,完善我國反傾銷預警機制網路。③加強對出口競爭秩序的規范,設置合理,有效的出口經營管理機制,建立並執行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的出口制度,是減少對華反傾銷訴銷的有效措施。
(2)企業方面。①企業應調整戰略,實行國際化經營。②要不斷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加大科技投入,不斷研製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的科技產量,樹立品牌意識,實施名牌戰略,實現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轉變和以價取勝的戰略轉變。③企業在反傾銷的過程中,應當熟悉國際慣例,依法應對反傾銷,使自己由被動化為主動。

4.完善我國原產地規則
(1)制訂合理、科學、適用的原產地規則
根據我國國際貿易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適度的原產地規則標准,如在增值百分比的確定上應結合我國對外貿易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比例標准。同時原產地判斷標准不宜過低,特別是出口貨物原產地的判斷標准更是如此。原產地規則應具有可操作性,在技術上是嚴謹的,同時有適當的靈活性。
(2)原產地規則應有廣泛的適用性
制訂原產地規則時應充分考慮在盡可能廣的范圍內適用,特別是要考慮原產地規則對於我國對外貿易政策執行的重要性。在我國的原產地規則中,應包括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反補貼條例》所需要的原產地判斷標准,以及針對反傾銷、反補貼中規避措施的原產地規則;應制定進口優惠關稅條件下適用的原產地規則,特別是復進口、復出口產品的原產地規則;對實行配額、許可證管理的產品確定專門的原產地判斷標准,提高配額的利用率,為享受普惠制待遇的出口商品規定合理的原產地判斷標准。
(3)加強對原產地證發放的管理工作
我國有多家單位可簽發原產地證,這給我國對原產地證簽發的管理工作帶來了困難,而且各機構對於原產地證簽發標準的尺度不一也給管理工作帶來了不少麻煩。全國目前有200多個發放原產地證的單位,每年發60多萬張,每個證收50元手續費,有個別發證單位,只蓋章收費,不檢查其合同產品是否符合原產地規則,也不監管貨物。此種情況的出現無疑不利於正確執行我國的原產地規則,也會影響到我國與一些國家的貿易關系,因此應強化對原產地證發放的管理工作。

5.通過提高加工貿易料件的本地化率來延長我國加工貿易的國內價值鏈
從跨國公司的利潤最大化目標分析,加工貿易企業希望通過對料件的本地采購來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現階段,有一些外資企業嘗試將零部件的采購轉移到我國國內。因此,要提高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的本地化率,擴大我國國產料件的出口,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調整有關政策。
(1)確定科學的產業政策。我國的上游產業包括機械、電子、化工等基礎產業,長期以來,這些產業生產發展的滯後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而國家的價格、投資、稅收、貸款等政策幾乎都是向下游產業傾斜。因此,不從根本上扭轉對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的現行政策,就難以實現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的進口替代。
(2)從資金方面給予支持。為使國內企業生產的材料和零件在質量、規格和成本等方面適應加工貿易出口的要求,國家應提供資金扶植國內企業開發、試制新產品或者向用戶提供試用品。有關部門可考慮在新產品試制費、新產品開發費、外貿發展基金中單列鼓勵加工貿易本地化基金,簡化申請和審批程序。同時國家應鼓勵建立民間的「風險融資」機制,如通過減免稅改革,鼓勵企業間成立「風險基金」,投資於具有較高風險的新產品開發和試制項目。
(3)鼓勵來料加工、進料加工企業進行國內采購。一方面,由於我國國內來料加工企業的大多數產品會進入國際市場,對於其國內零部件供應商而言屬於間接出口,因此可對這部分產品實行出口退稅,以降低來料加工企業國內采購的成本,從經濟角度激勵來料加工企業擴大國內采購;另一方面,鑒於我國目前出口退稅機制運行效率較低,對進料加工企業的深加工結轉實行稅收「免、抵、退」會擠占企業大量資金,進而嚴重削弱了出口退稅制度的激勵效果,因此可對進料加工企業的深加工結轉貨物實行免徵相關稅收的優惠政策。
(4)建立需求信息庫。在加工貿易企業比較集中的地區建立中間投入品供求信息庫。由於企業對信息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而對信息採集、更新的投入大,投資風險高,因此國家應實行扶植政策。針對加工貿易可選擇的替代產品建立專業信息庫和信息網路,及時公布產品的質量標准、規格、價格和供應渠道等。

6、貿易的好處和壞處,怎樣改善貿易

很簡單的說,貿易的好處就是增進每個人的商品(物品)持有種類,可選擇的商品數量增多,並帶動一系列產業的發展(生產、流通、稅收等),增加就業,增進國家地區之間的聯系等等。
壞處就是根據雙方貿易地位的差異,可能會產生馬太效應,貿易可能會造成強的越強,弱的越弱,並可能會引起戰爭。
如何改善貿易?這無外乎就是內外兩方面而談。一是提升自身貿易實力,比如加強商品加工程度,增強自身綜合國力等等。二是利用政策影響貿易,改善交通條件等等。
我這就是很簡單的說一說。

7、中國對外出口貿易的優勢和劣勢?

優勢:勞動力資源密集,以初級產品為主,成本低廉,便於拓寬國際市場,薄利多銷。出口產品層次豐富,符合各國人的口味。
劣勢:核心競爭力低,低附加值,出口結構不合理,高新技術產品少。
一直以來,紡織品都是我國出口的主要商品。紡織品是勞動密集型的產品,我國之所以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佔有優勢,在於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成本低廉。紡織品的成本最大組成部份就是人力成本,因此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之所以在國際貿易上佔有優勢,就在於我們的產品價格夠低。
第一,發生在我國傳統優勢行業的貿易摩擦比例將呈下降趨勢。雖然彩電、服裝、鞋帽等行業的貿易摩擦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在我國與發達國家間的貿易摩擦中占據主導地位,但從長期看所佔比例將呈現下降趨勢。
第二,新興優勢行業,如鋼鐵、汽車、通信設備、化工產品將會成為我國與發達國家貿易摩擦中的新熱點。發達國家對涉及這些行業的貿易爭端更容易採取貿易保護的手段,以維護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優勢地位。例如,2007年1至 11月份,已經有11個國家對我國出口的多類鋼鐵產品發起貿易保護調查,涉案11億美元,占當年我國遭遇國外貿易保護調查的15%,預計明年鋼鐵仍將是貿易摩擦焦點。
第三,我國所遭受的"反補貼"等新的貿易摩擦形式將會繼續增加。截至2007年9月底,我國共遭遇反傾銷反補貼合並調查10起、反傾銷反補貼再調查4起,影響波及12萬就業人口和約10億美元出口。而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國2004和2006年遭遇反補貼案都高居首位。預計反補貼案仍將為未來兩年的焦點。
第四,涉及我國的貿易爭端發生在第三國的可能性將會加大。
一方面,在傳統優勢領域,我國可能面對其它一些以製造業為主的新興發展中國家的挑戰,從而引起貿易摩擦;
另一方面,在我國的新興優勢領域,我國會在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上與發達國家開展競爭。
第五,我國和一些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將可能加劇。捷克、土耳其、烏克蘭等一些東歐國家和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國家和我國同屬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同樣以製造業為主,因此與我國在經濟結構上缺少互補性,其國內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容易受到我國產品的沖擊。
第六,在我國相對劣勢的產業,我國相關企業也將更多地採用國際貿易規則保護自己利益。在國際分工中,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相對劣勢的產業。隨著我國企業對國際慣例的逐漸熟悉和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企業,特別是相對劣勢行業的企業將會更多地採用國際貿易規則來保護自身的發展。

8、國際貿易對一個國家來說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我個人認為."地球村"是件好事!當然也有一些壞處
好處是:1.全球經濟和睦共同發展,以利益共同體來處理各國的一切事物(歐盟的成立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法律@條例.)
2.發達國家對與發展中國家是實行的可持續發展與和平利用資源的主體.近一步減小國際貿易差額.
3.人與人之間和睦友誼,可能避免戰爭的存在,一致對外(破壞和平份子)
壞處是:1.占據統治或霸權主義的國家不能完全執行聯盟的條律,對發展中國家或發達國家實行有目的的"活動"
2.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經濟發展不平衡,資源有限的國家導致發達國家對於個別發展中國家的幫助級少.
3.各國的科學技術或自我能源問題不願意(不甘心)付出多!
望我的回答可以讓你滿意
謝謝~

9、國際貿易帶來的好處和壞處

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如同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負面影響。正面影響:① 經濟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資源,為各國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也極大地豐富和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② 經濟全球化使一些國家變得更具有競爭力、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從而使國家能富裕起來。③ 全球化意味著新的經濟增長,雖然在這期間存在著增長的風險,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國民財富在日益增長,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④ 由於世界范圍的國際分工,經濟全球化使每個民族和民族國家都在經濟和技術的進步中得到自己應得的一份機會。⑤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國家間特別是大國間的協調與合作。⑥ 經濟全球化使南北關系長期以來的緊張態勢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南北經濟交往的規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強。⑦ 一些發展中國家抓住新的發展機遇,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有所提高。⑧ 推動了知識經濟的興起和發展。負面影響:① 由於民族國家內部和民族國家之間的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全球化使窮國愈窮,富國愈富,特別是擴大了南北兩極分化和貧富差距。② 經濟全球化會造成全球生態系統的過度開發與破壞,威脅著人類的生存。③ 經濟全球化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他們往往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國際規則的便利,沖擊著發展中國家的主權,便利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嫁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例證。④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由於南方國家間經濟實力有限,經濟結構趨同而缺少互補性,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也在擴大,使南南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受到限制,面臨挑戰。

10、是在大的貿易(外貿)公司做,還是在小的貿易公司做好?或者中型的?各有什麼好處?我能從中得到什麼?

其實我覺得,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有問題不是么?為什麼是根據公司的好壞來選而不是根據自身的條件來選呢~~雖然看起來差別不大,但是實際還是有距離的啊~~不然即使進入了公司,遲早也是會因為諸多原因離開的,那不是浪費時間嗎?
找工作就應該根據自己的條件喜好來選擇啊,那首先就是要對自己有清楚深刻的認識!了解自己的能力以後再來選,而且不能想著自己能從中得到什麼,我覺得得想自己能為公司做些什麼,能做到什麼程度才是重點。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不是么?
再才是分析公司的規模,大公司,1、自然是穩定,資源廣闊,但是競爭也更大,因為人更多;2、大的公司發展都達到了一定水平了,很難在短時間內有大的提升,同樣的員工也是,就是說晉升很難~~3、工作相對更專業化,其實大公司更加學不到什麼東西,能感受大公司的文化和管理才是真的~~
中型的,這類公司大多處於瓶頸,突破了就能發展成為大的公司,突破不了甚至很可能走下坡路。但是這類的公司很缺人,這樣的公司才能讓你在一定的領域內學到很多東西,你也可以從中了解到適合自己作為事業的方向。而且這樣的公司發展以後,你也可以因此有不小的晉升,公司內的競爭雖然激烈,但不是毀滅性的。當然,也要判斷公司是否具有發展的潛質,如果不行就得看準時機跳槽。所以中型的公司更多像一個跳板,是新手的推薦選擇。
小型的公司雖然晉升很快,但是有很多不穩定的因素,你可能昨天升職,下個月公司就破產解散了,當然也不排除有黑馬,只是這種幾率太小。小公司則適合去打基礎,去了解行業的狀況,就有點像下基層的感覺,因為小公司人手不多,喜歡一個人負責很多的東西,這樣就能迫使你去接觸很多東西,但是卻接觸不深~~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