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對外貿易 » 西漢時期對外貿易怎麼樣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西漢時期對外貿易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3-05-11 04:23:08

1、漢武帝時期西漢在外交關繫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漢武帝是西漢第七位皇帝,他在位長達54年,可以說是千古一帝。要知道正常情況下,一個王朝的第七位皇帝面臨的已經是一個負擔非常大的攤子,能夠穩定當下就已屬不易了,可漢武帝卻把大漢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同時,西漢在外交關繫上還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

對匈辯核局奴

西漢初年面對匈奴非常被動,開國皇帝劉邦在對匈奴作戰中差點沒有回來,劉邦不得已採取了和親政策。劉徹登基後起先也是韜光養晦,後來開始採取強硬態度,這才有了後來的名將衛青以及霍去病,經過他們的幾次打擊,匈奴力量被大大削弱,雖然沒有徹底臣服西漢,但解除了匈奴對西漢的威脅。

對西域

西域本來是匈奴的勢力范圍,經過對匈奴的打擊,匈奴已經力不從心了,而在對匈奴的作戰中,漢武帝也加強了與西域諸國的聯絡,當然了,其中氏逗很大的原因主要是希望能夠對匈奴東西夾擊。

雖然這個政策沒有成功,但漢武帝通過張騫出使西域和拉攏、利誘,展開了對西域諸國的外交和政治攻勢。

漢武帝的一系列舉措,不僅確立了對蔥嶺以東的西域地區的影響力和控制權。同時使絲綢之路對漢朝逐漸暢通。

除了西域,其實西漢也與印度,東南亞的印尼、馬來西亞以及東亞的日本等國有了友好往來關系。

朝鮮

中朝關系源遠流長,漢初的時候燕王盧綰叛亂,燕人衛滿率千餘人奔朝鮮,後來被立為朝鮮王,漢武帝攜讓登基後感到了朝鮮的威脅,於是發兵將其消滅漢,並在其原境內設漢四郡統治。

越南

當時越南還不是越南,而是南越,是嶺南第一個完整的王朝政權,是由趙佗建立的。漢初成為了藩屬國之一,但是在漢武帝時期卻不太老實了,最終被西漢滅了,而漢武帝此舉也打通了海上絲綢之路。

印度

印度古時候稱為「身毒」或「天竺」。兩國很早就有了交往,張騫的副使也到過身毒。

由於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建立,西漢與當時的很多國家都有了交往。

2、漢代對外貿易的特徵?

豫商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先驅

來學齋在總結這段商貿活動時,認為當時對外貿易的主體是洛陽,客體是外商。如果按今天的地域經濟劃分,當時對外貿易的主力軍是豫商,這說明河洛文化不但是華夏文化的源頭,豫商也是對外貿易的先驅,其主導作用到了唐代表現得更加明顯,尤其是武則天統治的「武周」時期,對外貿易達到了空前規模,觸角向西延伸到了今天的義大利、法國、伊朗、伊拉克、印度等國,呈現出異常活躍的局面。

張玉橋認為,到了唐代,傳統的朝貢貿易已經轉化為民間貿易,多數外國商人長居洛陽不走,並按照中國商人的習慣組成了商社和商行,用漢字命名自己的名字。武則天在洛陽登基為女皇帝之後,氣派更大,為了安置這些不願離開洛陽的外商,專門在洛陽設置了「來庭縣」,使之成為外來商人的「特區」,外商居住其中,不但可以搞貿易,還可以就地生產,成為製造商,享受各種優惠政策,賺取更大的利潤。這些外商由此心存感激,在武則天造天樞於定鼎門時紛紛捐錢。這些捐資者的名字,被一一鐫刻在石碑上,至今猶存。

這其實是唐代的招商引資方式,而且規模很大,其經濟運作方式非常靈活——采訪結束前,兩位專家對記者說:眼下在洛陽召開的第二屆豫商大會很有意義,可借這次大會東風,重振豫商雄風,可聯合絲綢之路上各國各城市,再建一個新絲路外貿專線,可與沿線有價值的城市結為友好城市,共同發展經濟和文化,再創輝煌。

3、西漢經濟發展情況

西漢時期牛耕和鐵器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同時手工業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尤其紡織業和瓷器製作發達。西漢是中國古代商業非常發達的一個朝代,國家的穩定和交通的發展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不僅國內貿易,而且對外貿易也非常發達。通過絲綢之路西漢甚至與古羅馬、印度等國家有間接的貿易關系。西漢文化對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影響深刻,越南、朝鮮、日本差中慶等國家都接受西漢文化的影響。培凳秦代末年,由於長期戰亂,人口下降。到漢武帝即位時,西漢人口已經上升到5000多萬。公元2年,西漢人口統計:戶12233062,口59594978,墾田虛握8270536頃,未墾田二千四百餘頃。00

4、漢代對外交往的情況和意義

一、與朝鮮的關系
朝鮮與中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朝鮮半島上逐漸形成一些國家之後,他們與漢朝就有正式的使節往來,而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則一直非常密切。朝鮮半島上沒斗的居民創造了他們自己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時,他們也大量吸取與借鑒中國的文明成就,發展了他們民族的文明。中朝友好交往與經濟文化的交流,對中華民族和朝鮮民族都是有益的。

中朝之間的經貿往來,使雙方互通有無,豐富了兩地的經濟文化生活,這些交流對雙方都有影響,由於中國的文明當時處於世界先進行列,所以對朝鮮的發展進步影響更大一點。朝鮮半島南部三韓之一的辰韓就吸取與借鑒了中國文化的先進成果,形成了許多與秦朝相似的風俗,被時人稱為「秦韓」。三韓的發展水平雖略有不同,但都處在由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階段。它們在東漢王朝的強烈影響下,並沒有向奴隸社會發展,而是模仿漢朝的剝削方式和政治制度,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隔海相望的近鄰,日本列島上,很早就有居民生活。很早以前,中國人就知道日本。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後漢書•東夷傳》中也有這樣的記載。當時,中國人已經知道日本列島居民生產、生活的一些情況。並且中、日之間也有一些聯系。漢朝時,日本分立為100多個小國,西漢時有30多個與漢有通使往來。東漢光武帝時,倭國曾派使者來漢,劉秀此察啟賜以刻有「漢委奴國王」的金印。後來這枚金印在日本的九州被發現。以後,倭國又遣使來漢。中日之間的交往不斷,中國的水稻、鐵器、絲帛等由經朝鮮傳到日本,日本考古發現的一些工具、器皿的製作也有的同中國相似,兩者相互印證。中日交往的歷史,森如既有中國正史記載,又有考古文物佐證。這種交往促進了日本生產和文化的發展。兩漢時期,中國與越南的關系也日益密切起來。越南與中國山水相連,聯系密切。中國從越南輸入土特產和東南亞的珍稀物產,中國的鐵器、農耕技術、水利技術也傳到越南,中越經濟文化的交流,對兩國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都有積極影響。
歸根結底,是西漢政府為了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加強自己的封建專制統治,是大一統思想的體現。而張騫的「鑿空」之舉,意義重大。因為它不僅加強了中央與西域的聯系,而且還為開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要道——「絲綢之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三、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一是因為這是一條以絲和絲織品為主要內容的貿易路線,二則是因為中國的絲織品在西方享有盛譽。最早提出「絲綢之路」這一概念的是一位名為李希霍芬的德國地理學家,1877年,他在《中國》一書中明確提出在中國的兩漢時期,中國與中亞以及印度之間存在著一條以絲綢為主要內容的貿易路線。當然,這一提法還很不全面,後來學者經過多方考證,逐漸對絲綢之路的外延和內涵加以補充和擴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絲綢之路的概念得以確定下來。

據考古證實,古代中國是惟一掌握了種桑、養蠶和生產絲織品的國家。商代以後到戰國這段時期,中國的絲織品已經輾轉販運到了中亞和印度一帶。西漢時期,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以西的通道更加便利。張騫出使西域,對絲綢之路的聯通,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自此以後,中西交通日漸發達。強盛的西漢政府對於絲綢之路的暢通也很重視。兩漢政府在西域還專門任命官吏,來加強對西域的控制,並保護商旅往來。
隨著漢朝的使者和商人絡繹不絕地西行,絲綢之路更加暢通。東漢時期,中國曾經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了條支,後遇大海才返回中國。經過絲綢之路,不僅中國的絲綢等特產源源不斷地運往中亞、西亞、北非乃至歐洲,同時,也有很多的外國的特產運到中國,很多外國商人也來到中國。

四、與西亞年、歐洲的往來
(教師講述)兩漢時期,羅馬帝國、安息、漢朝都曾盛極一時,發展了各具特色的文明,絲綢之路貫串這幾個文明地區。自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開通以後,各文明中心之間的聯系比過去緊密一些,直接的外交活動也開始了。

隨著兩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開辟和通暢,兩個文明中心開始了直接交往。當時兩漢王朝是空前統一的大國,國力強盛,有力量對外發展,積極對周邊民族和國家進行政治、軍事活動,開展經濟、文化交流。當時兩漢王朝的外交活動,通過陸路和海路,幾乎遍及亞洲,影響遠達歐、非。中國輝煌燦爛的文化開始影響世界。同時,兩漢王朝也吸收了有關各族和各國經濟、文化的優秀成果,世界優秀的文明成就也逐漸融人中國固有的文化,我國當時的經濟、文化大大豐富了。

5、西漢、唐朝海上貿易繁榮的共同原因?

西漢的海上貿易並不發達,但如果真要說繁榮,那和唐朝的比起來,還是有很多差距的。
我先說說唐朝的繁榮原因:
一、條件: 1、國家安定統一 2、經濟文化繁榮 3、對外開放政策 4、海陸交通發達
二、對外交往的盛況 1、東亞 -- 朝鮮、日本 2、南亞 -- 天竺 3、中亞 -- 波斯、大食 4、西亞
由於國際交往的需要,唐朝的對外交通很發達。當時對外交通的道路主要有兩條,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可達朝鮮,西經敦煌,越蔥嶺,東到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國,向西的一條與西漢時期的"絲綢之路"有一定的相類,海路從登州,揚州出發,可達朝鮮和日本,從廣州出發,可達馬來半島、印度、波斯灣,這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唐朝正是因為有了這幾條便利的交通線,才使得對外友好往來得以發展。
前面提到南方大都會廣州,這是自漢朝以來就與海外通商的都市,唐朝時成為南方重要的外貿中心,阿拉伯、波斯、印度、南洋等地的商人、僧侶雲集廣州,為了加強管理,唐政府在廣州設市舶使(付板書),管理對外貿易,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設置對外貿易的官署。
以上便是唐朝的對外往來之所以能達到空前繁榮的原因,正因為唐朝具備了以上的條件,所以它同亞洲歐洲國家的往來頻繁,

6、西漢對外交往特徵

(1)以商貿為主,絲織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具有相當程度的單向性。(2)中外交往以為主,水陸並舉。(3)與亞洲包括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等地區的國家交笑敬流頻繁,對東方文化影響大,形成以中國為核心的文化圈。(4)中國態則文明通過絲碰閉慎綢之路開始傳入。(5)中國開始吸收佛教等外來文化。(6)漢代文明先進,對世界影響深遠。

7、西漢的經濟狀況 吳晗

西漢時期牛耕和鐵器的使用非常普遍,手工業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尤其紡織業和瓷器製作發達。西漢是中國古代商業非常發達的一個朝代,國家的穩定和交通的發展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不僅國內貿易,而且對外貿易也非常發達。通過絲綢之路西漢甚至與古羅馬、印度等國家有間接的貿易關系。 [95]
農業
牛耕普遍,鐵農具推廣
西漢時牛耕更加普遍,在黃河流域逐漸盛行起來,也存在用馬耕地的現象。鐵制農具的製作與使用比較廣泛,在漢武帝時期,冶鐵業歸國家壟斷,鐵器的推廣更為迅速。不但中原地區普遍使用鐵器,而且推廣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鐵制農具的種類也增多了。僅鐵犁中,就有鐵口犁鏵、尖鋒雙翼犁鏵、舌狀梯形犁鏵,還有大型的犁鏵。水利工程的大量興建,耕作技術有了談鎮碧顯著的改進。特別是在山東安丘、河南中牟和陝西西安、咸陽等地都發現有鐵犁壁。犁壁的發明是耕犁改革中的一個重大發展。沒有犁壁就起不到碎土、鬆土、起壠作畝的作用。
治理黃河和興修水利
西漢的水利事業比戰國時期有了新的發展。突出的是治理黃河和關中等地興修了一些較大的水利工程。漢初,黃河屢次決堤。前132年,黃河又在瓠子(今河南濮陽西南)決口,泛濫成災,遍及16郡。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調幾萬民工前去修治。經過這次治理,黃河在八十年間沒有發生大災。治理黃河是西漢規模較大的水利工程。
漢武帝時在關中開鑿了幾條較大的灌溉渠。公元前129年,為了轉輸由關東西運的漕糧,在徐伯的領導下,征發幾萬民工開鑿了與渭河平行的漕渠。漕渠在渭河南岸,東注入黃河,長達一百多公里。修成後,不僅使這一段的漕運時間縮短一半,而且使沿渠兩岸萬余頃地受益。
與此同時,又修龍首渠。這條渠是從陝西澄城縣狀頭村引洛水灌溉陝西蒲城、大荔一帶田地。渠道要經過商顏山。這里土質疏鬆,渠岸易於崩毀,不能採用一般的施工方法。於是發明了「井渠法」,使龍首渠從地下穿過七里寬的商顏山。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水渠。
公元前111年,在鄭國渠上游修了六條輔助的小渠,稱六輔渠。前95年,從仲山口 [96] 引涇河至櫟陽 [97] ,這就是白渠。全渠長近二百里,灌溉農田4500餘頃,水中泥土又可肥田。此外,又在東泰山下引汶水灌溉農田,在甘肅境內引黃河水灌田,在安徽境內引淮水灌溉,等等。
「代田法」與「區種法」
隨著含舉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耕作技術也有提高。漢武帝末年,搜粟都尉趙過總結了西北地區抗旱斗爭的經驗,推廣了「代田法」。
趙旅皮過還發明了耬車。耬車是一種播種機,能同時播種三行,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在遼陽三道壕西漢晚期村落遺址中發現過一件鐵制耬足,山西平陸棗園村王莽時墓葬壁畫上的三足耬畫像,證明當時已廣泛採用耬車播種技術。漢武帝曾下令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這種新式農具。
到漢成帝時,氾勝之又總結了一種新耕作方法── 「區種法」。是一種園藝式耕作技術,把土地劃成許多小區,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細作,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 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耕地面積也不斷擴大,到西漢末年,墾田面積已達8270500餘頃,人口達六千餘萬,比秦朝增加兩倍以上。

8、西漢經濟發展的特點?

西漢經濟發展情況

一、牛耕普遍,鐵農具推廣 

西漢時,由於黃河流域的地形更適合耕種,因此牛耕逐漸盛行起來。因此又促進了鐵制農具的製作與改良,鐵制農具的種類也更加多樣化。

在漢武帝時期,冶鐵業歸國家壟斷,鐵器的推廣更為迅速,不僅在中原地區普遍使用鐵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等地也得到推廣。

二、水利工程大量興建

漢時,因黃河屢次決堤,為了治理黃河和關中等地,漢武帝在關中開鑿了幾條較大的灌溉渠,又興修了一些較大的水利工程,開鑿了與渭河平行的漕渠。修成後,不僅使運行時間縮短了一半,還能讓兩岸邊的田地受到及時灌溉。

三、冶鐵技術取得更高的發展

西漢冶煉工序集中,設備齊全,不僅能生產鐵制長劍、長矛、環首大刀,而且生活器皿和雜用工具也廣泛使用鐵制,如燈、釜、爐、剪等都已在西漢中期的遺址中發現。 

四、織業發達

西漢的紡織技術也有很大的提高,絲織品的種類很多,官營作坊以生產比較貴重的錦、綉、紗縠為主,在當時,全國絲織業的中心在長安和臨淄。

五、漆器業有很大的發展

西漢時的上層之家都使用漆器,漆器的種類很多,大多色彩鮮艷,精緻美觀,特別是漆器上的彩繪,技巧更高,畫法瀟灑生動,奔放有力,線條干凈流利。

六、鹽鐵官營

漢初,鹽鐵為私人經營,對鹽鐵經營採取放任政策,國家僅設官收稅。漢武帝時,則把私人壟斷的冶鐵、煮鹽、釀酒等重要工商部門收歸國家壟斷經營,嚴禁私人鑄鐵和煮鹽。

9、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發展的狀況及其特點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發展狀況:①秦漢時期,對外貿易主要以陸路為主。 ②隋唐時期,水、陸並進。 ③兩宋時期,陸地商路中斷,海外貿易發達。遼、夏、金政權將歲幣西運。 ④元朝時期,水、陸兩條商路並進。 ⑤明朝,海運發達,遠達東非和紅海。 ⑥清初,閉關鎖國,只准廣州一地接待外商。

目的:①貿易不以營利為主,而以加強友好往來或者宣揚國威為主。例如鄭和下西洋。 ②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例如絲綢之路。③外貿促進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

特點: ①先陸路貿易,後海路貿易。②外貿政策由開放到閉關。

拓展資料: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思想,包含了中國從先秦至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歷代思想家及典籍中關於對外貿易的看法和主張。

從先秦至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歷代思想家及典籍中關於對外貿易的看法和主張。古代對外貿易在先秦時期主要指諸侯國間的貿易;秦統一中國以後,指對中國境外的陸路與海上貿易,以及境內各民族(如漢與匈奴)間的貿易。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由於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對外貿易在社會產品中所佔的份額很小,人們一般對外貿很不重視。特別在建立中央集權封建國家以後,中國已成為泱泱大國,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高於周圍國家,自然容易產生中國「百產豐盈,無物不有」的優越感,把對外貿易看成無足輕重之事。

誠然,在封建時代商品貨幣經濟比較發達的王朝,也有一些思想家主張開放對外貿易,但多強調由官府控制,直到封建社會的後期,才有人主張開放海禁,允許民間進行海上貿易。

漢武帝時開通的「西北絲綢之路」,可以說是中國對外貿易興起的重要標志。漢朝時,中國對外貿易以陸道為主,兼行海市。當時的對外貿易通道已是四通八達,除了西北絲綢之路外,在西南有更早的「永昌道」,取道緬甸、印度半島,與中亞大陸的古老商道相交會,稱為「西南絲綢之路」。

往東北朝鮮半島有「樂浪道」,不僅運往朝鮮半島的貨物行經此道,轉口日本的商品也由此道轉運南行,被稱為「東北絲綢之路」。兩漢時,中國國際貿易業務是當時世界上走得最遠的。《後漢書·西域傳》記載:「於是五十餘國悉納質內屬,其條支、安息諸國至於海瀕四萬里外,皆重譯貢獻。」可見,中國當時國際貿易能力之強大。

古代中國對外貿易長期採用「朝貢」方式,外國來的商品稱為「貢」或「獻」,中方交換出的商品則叫「賜」或「賞」。這實際上是一種不等價的官方貿易行為,中國的「賜」遠遠大於海外的「貢」。如張騫出使西域,雖然帶有軍事、政治目的,事實上卻是一次大規模的對外經貿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