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代對外貿易的概況?
由於西夏阻隔了西北的絲綢之路,加上經濟中心的南移,從宋朝開始,東南沿海的港口成為新的貿易中心。唐朝時期全國僅廣州一地設有市舶司,負責外貿事務。 宋朝先後在廣州、臨安府(杭州)、泉州、密州板橋鎮、嘉興府(秀州)華亭縣(松江)、鎮江府、平江府(蘇州)、溫州、江陰軍(江陰)、慶元府(明州,寧波)、嘉興府(秀州)澉浦鎮(海鹽)和嘉興府(秀州)上海鎮(上海市區)等地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易 。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宋朝海外貿易分官府經營和私商經營兩種方式,其中民營外貿又佔大宗。元豐三年,宋朝政府制定了一部《廣州市舶條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貿易法。而各個外貿港口還在城市立設立「蕃市」,專賣外國商品;「蕃坊」供外國人居住;「蕃學」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政府還專門制定了蕃商犯罪決罰條。廣州和泉州城內仍然有許多藩客墓,成為當時海外貿易繁榮的佐證 。
與中國通商的國家有:占城、真臘、三佛齊、吉蘭丹、渤泥、巴林馮、蘭無里、底切、三嶼、大食、大秦、波斯、白達、麻嘉、伊祿、故臨、細蘭、登流眉、中里、斯伽里野、木蘭皮等歐亞地區五十八個國家[146] 。宋朝出口貨物包括絲綢、瓷器、糖、紡織品、茶葉、五金。進口貨物包括象牙、珊瑚、瑪瑙、珍珠、乳香、沒葯、安息香、胡椒、琉璃、玳瑁等幾百種商品。宋朝從大量進口貨物通過市舶司獲得的稅收,從北宋皇祐(1049年—1054年)的53萬貫,治平(1064年—1067年)63萬貫, 到了南宋紹興(1131年—1162年)已達200萬貫,約佔中國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對宋代的繁榮起重要作用 。
南宋時期,宋朝在與金和大理的交界處設立榷場來互通有無。宋朝出口葯材、茶葉、棉花、犀角、象牙等,進口北珠、人參、毛皮、馬匹等貨物。民間也有大量的走私貿易。由於宋朝銅錢信用佳,被大量走私到東南亞和西亞,而當時的朝鮮和日本更停用自己的通貨,改用宋錢.
2、宋代在對外貿易商採取了什麼政策
宋朝對外採取開放的政策,
而清朝對外貿易採取的是封閉的政策
3、鄭和遠航的資料
鄭和遠航:東方文明中的世界主義(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年02月01日 13:56 艦船知識網路版
鄭和家族目睹並經歷了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最後的盛衰,10代人生死,從布哈拉到古里,象一部世界遷移的史詩。鄭和遠航結合阿拉伯世界的航海傳統、貿易精神與中華帝國的政治武功是整個東方民族海上冒險的一次輝煌總結。
北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中亞布哈拉的普化力國王或教長所非爾,率5000多人和5000多匹駝馬來中國朝貢,並申請歸誠。神宗封他為寧彝候。五世孫賽典赤贍思丁趕上偉
大的忽必烈時代,被封為咸陽王,駐鎮滇南。他為自己的兒子起了一個半穆斯林半蒙古人的名字:馬伯顏,馬表示默哈穆德,伯顏則跟那位攻陷南宋首都臨安的蒙古將領伯顏的名字一樣。馬伯顏的兒子曾去麥加朝聖,人稱馬哈只。哈只是伊斯蘭教中對去麥加朝聖者的尊稱。1482年,洪武皇帝出兵平定梁王。這場戰役間,受人尊敬的布哈拉裔香客蒙難,他11歲的兒子成為許多被明軍擄走的兒童之一。20年後,我們再看到這個孩子時,他已成為永樂皇帝宮中一名顯赫的大內太監,名叫鄭和。這個名字是皇帝賜給他的, 其中有苦難,也有榮華。
布哈拉的所非爾是鄭和的十世祖。他的家族從一個外國人變成在中國的色目人再變成地道的中國人。1405年, 當雄心勃勃的永樂皇帝腦子里閃現遣使出洋的念頭時, 他首先想到的人選就是鄭和。他是他身邊的親信,家世上又有世界主義色彩。在一個安土重遷、尊農抑商的民族中,似乎只有番屬的後代才能夠四處游盪。他們追逐世間的利益也追逐風中的黃沙、海上的浪濤,他們是辛伯達的後代,從陸上絲綢之路到海上絲綢之路,從布哈拉到古里。
陸上的布哈拉猶如海上的古里,都是絲綢之路上的萬商聚會之地。從所非爾趕著駝馬領著族人從布哈拉出發到鄭和在古里去世,鄭和家族10代人生生死死,象一部世界遷移的史詩。所非爾的時代,中亞是亞歐大陸的通道,許多條商路穿行在沙漠與綠洲、高山與草原間,撒馬爾罕、布哈拉都是繁華的大城市,匯集各路商賈各色商品。1220年成吉思汗征服花剌子模帝國,繁華的撒馬爾罕、布哈拉變成一片廢墟。蒙古統治期間,這些商路城市又迅速復興,馬可•波羅路過布哈拉的時候,發現它是「整個波斯最美麗的城市」。蒙古帝國衰落,察合台汗國不過是個強盜窩點,中亞戰亂頻仍,統治者朝立暮覆,帖木耳是個天才的殘暴土匪。
他知道定居者需要和平,游牧者需要戰爭,於是他就對內實行和平,對外不斷發動戰爭。他征服了從地中海到巴爾喀什湖的廣大地區,古代陸上絲綢之路出現了最後一次繁榮。撒馬爾罕成了世界之都,布哈拉城裡有來自波斯、印度、俄羅斯、中國的商人,最大的商隊有1000峰駱駝。然而,這已是最後的輝煌。帖木耳之後政治分裂與宗教分裂再次切斷了這條古老的商路,而且再也沒有恢復起當年的顯赫。世界格局變了,東西交通轉到海上。大陸戰亂割據,南海道絲綢之路在這期間飛速發展,洲際貿易從重建的埃及亞歷山大港一直到中國的泉州。鄭和開始遠航的時候,已不是南海道絲綢之路貿易高峰的開始,而是高峰的結束。因為另一條海上貿易之路,好望角路,在鄭和之後不久就取代了它。鄭和家族10世間,目睹並經歷了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最後的盛衰。
鄭和的種族、家族、傳統與信仰,都使他更容易與外洋番邦交往。他可能信佛教,從道衍和尚受菩薩戒,在南京牛首山碧峰寺與錫蘭山寺都有大量的供奉;他也可能信伊斯蘭教,他是「馬哈只」的兒子,似乎還有伊斯蘭教教名;他也信媽祖,祭天妃宮。當然,他最信的還是天子。這是中國的傳統,世間可以有多種宗教,但只能有一種政治。
鄭和很可能懂阿拉伯語,他的家族與航海有許多聯系,100多年前忽必烈遠征日本、爪哇,龐大的蒙古帝國舟師中,或許有他某位祖先或賽典赤贍思丁的兄弟?泉州港是世界都市,四百多年來一直是番商薈萃、放洋出番之地,南宋時大食商人蒲壽庚曾提舉泉州市舶司30年,在那裡, 鄭和或許能找到自己的親戚或族譜。1965年,泉州發現一塊阿拉伯文墓碑,死者叫賽典赤杜安沙,是咸陽王賽典赤贍思丁的後代 。這位「不幸被死亡擊中」的回回人很可能是鄭和曾祖父的兄弟或堂兄弟。遠航西洋,要在泉州造船,征摹水手,祭天妃宮,去清真寺祈禱,裝載景德鎮、德化的陶瓷……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從南海到印度洋、 阿拉伯海、紅海,至少八個世紀之前, 阿拔斯時代,大食番商就開始乘坐錫蘭山水手駕駛的阿丹大舶往來於廣州、泉州、占城、滿剌加、爪哇、古里、忽魯謨斯、阿丹、天方或麻林之間。鄭和不論是在泉州造舶放洋還是在沿途各港口登陸,都可以見到中國客商、穆斯林水手。
遠航,在陌生的港灣停泊,從華夏文明進入印度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鄭和的世界主義身世或許能使他感覺不到異鄉風物的殊異。有關記載大多說這些遙遠的國家地區與中國「民物咸若,熙嗥同風」。這是一種什麼樣的世界主義目光,在三種差異如此之大的文明之間看到聞風向化的類同?世界上可以有多種信仰,但只能有一種政治。
明初的中國社會,仍保留著一些蒙元時代遺留下來的世界主義色彩。鄭和船隊有異域身世的,還不僅是鄭和一人。船隊的第二號人物正使太監王景弘,亦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回回人。他生長於閩南,或許比鄭和更精通航,鄭和客死古里,是他將龐大的艦隊帶回中國。他的航海日記<<洋更>>據說成為日後舟子出洋的秘本。 鄭和遠航有異族情調。船隊中有許多伊斯蘭教徒。那位1423年率分艘船隊訪問阿丹的宦官李興, 在葉門史料中是用伊斯蘭教名稱呼的, 第四次出航前,鄭和前往西安羊市大清凈寺請伊斯蘭教掌教哈三同行,通譯回語。詳細記敘出使經歷的<<瀛涯勝覽>>的作者馬歡,也是「善通番語」、信伊斯蘭教的回回人。他生在浙江會稽(紹興),祖上或許就是跟隨伯顏大軍進入行在城的色目人。從華夏中土至西洋番邦,這些色目人的後代或許不會感到異鄉風物的陌生。「東方和西方都是真主的;無論你轉向哪方,那裡就是真主的方向。」
古里是個好地方,碧波擁起的港灣,沸沸揚揚的碼頭,城中高聳的清真教堂,壯麗的印度教寺廟。萬邦際會之地,才是真正的故鄉。臨終之際的鄭和,或許不會感到客死異邦的凄涼。清晨海鳥的飛影與夜晚燃燒的星星,隨時都可以帶走他的靈魂。
鄭和來自一個有世界主義色彩的家族,鄭和的艦隊里,可能有西域貴族、大食番商的後商,有占城的舟師,蒙古族的千戶、掌旗。這樣一個具有世界主義色彩的船隊創造的奇跡,也是整個東方民族的奇跡。華夏文明為它提供了帝國的政治使命、軍事裝備、物質基礎,伊斯蘭文明則為它准備了航海技術,貿易精神。為了這28年的航行,鄭和家族准備了10代人,整個東方民族則准備了至少1000年。
參考資料:http://jczs.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