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外貿易戰略有哪些,中國現階段適合哪種戰略,理由是什麼
一、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情況
建國至今,我國對外貿易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轉變,1949年開始主張閉關自守戰略,1972年主張進口替代戰略,1978年主張進口替代戰略與出口導向戰略並存,1994年主張出口導向戰略,2005年主張完全開放戰略。
2010年,商務部發布《後危機時代中國外貿發展戰略研究》,該研究提出要在2030年之前分階段實現貿易強國目標,即2020年之前,鞏固中國的貿易大國地位,並不斷向貿易強國奮進;2030年前後基本實現貿易強國目標。這份研究報告明確指出了中國向貿易強國發展的決心與策略,並指出了相對應的政策;2010年,「第二屆貿易強國論壇」在北京工商大學成功舉辦,該論壇提出要成為貿易強國必須具備六個條件:一是經濟高度發達,二是參與國際分工,三是擁有大規模貨物貿易,四是對外開放力度大,五是可大規模對外直接投資,六是服務產品的貿易額佔有較高比重。
此外,在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相關研究綜述中,有兩個值得重視的高潮階段,一是在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之後,貿易保護主義的大范圍開啟對中國外貿造成了較大影響。當時的外貿戰略研究多圍繞反對貿易保護主義進行,如耿麗萍於2008年提出調整中國對外貿易戰略的急迫性,張連成於2009年探討中國當前宏觀經濟政策應如何選擇,劉芳於2010年指出實施出口導向貿易戰略出現的一系列問題,蘇汾於2010年分析了中國對外貿易中大國效益的影響等;二是在2013年美歐自由貿易區的談判開始之後,中國地區主義的大范圍開啟又再次對中國外貿造成了影響,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如翁愛雲於2013年強調要實施自由貿易戰略與貿易保護主義的前提條件是中央政府享有獨立主權,胡鞍鋼於2013年提出要打造一個能在和平發展的基礎上,互利共贏的戰略。
二、英美對外貿易戰略的回顧及對中國啟發
隨著部分國家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外貿發展愈加迅速,現階段幾乎已經成為了各國之間相互聯系的主要渠道。在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對外貿易戰略最具代表性的國家有英國與美國。因此,深入研究英美對外貿易戰略對於中國轉變外貿發展策略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一)英國對外貿易戰略回顧
兩百多年前,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航海時代隨之開啟,此時歐洲開始流行重商主義,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也是在當時發表。在重商主義的影響下,英國在制定外貿戰略時更加重視出口貿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進口貿易,並且通過外貿管制對外貿活動進行控制。英國漁業與航運業逐漸成為其後備海軍力量,殖民地成為了宗主國的資源被不斷剝削。當時的英國對外貿易戰略不僅將重商主義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更是全面啟用軍事力量對外貿進行護航。英國逐步穩定了自己在海上霸主的地位,奠定了其在國際貿易中的領導地位。英國工業革命的爆發,預示著其將全面開展自由貿易戰略,將自由貿易作為對外貿易的主要手段。《國富論》中強調了經濟與貿易的自由,亞當·斯密雖然並不支持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但是卻從未對軍事力量保護外貿的行為作出否定。他認為,保護社會安全,防止其他獨立社會的入侵與暴力,是國家政府的主要職責,如果有必要,就必須依靠武力手段進行。由此可見,英國之所以成為了海上霸主,並進一步成為了世界經濟大國,離不開其軍事力量給予外貿戰略的全力支持。
(二)美國對外貿易戰略回顧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在美國建國初期制定了相關外貿政策,他認為美國屬於年輕國家,無法直接與實踐經驗豐富的製造業國家競爭,因此十分支持李斯特的貿易保護觀點,主張進口關稅的實施與原材料出口的限制,並且出口企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獲得相應的補貼與贊助。雖然當時美國支持貿易保護主義,但是也具有其鮮明的特點:其一,美國式貿易保護戰略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即該保護戰略僅針對英國等老牌製造業國家,而在面對美洲國家時更體現出自由貿易戰略,這一行為帶有濃重的門羅主義色彩,將美洲作為自己的勢力范圍,重視與美洲國家的合作,反對歐洲對美洲事務的干預;其二,在主張貿易保護主義的基礎上,重視「區域合作」與「進口替代」,這一特點並非取決於其經濟情況,而是受到美國的國土面積與地理位置影響;其三,重視軍事力量與法律力量。在這一點上,與英國相同,漢密爾頓十分看重美國的海軍和商船隊。但是同時,他主張利用法律力量為外貿戰略保駕護航。漢密爾頓希望能在西印度群島及周圍海域展示美國海軍力量。雖然最後,這一想法並不是由漢密爾頓親自完成,但是這些思想仍舊在很長一段時間對美國的外貿戰略造成影響,並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美國的外交戰略。美國的外貿戰略與外交戰略都將軍事力量與法律力量並重,這不僅是美國的進步,同時也值得作為中國外貿戰略的參考依據。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許多城市、人才、工業、農業等都被摧毀,美國幾乎在一瞬間成為了超級大國。之後,美國經濟實力的發展極為快速,不僅將外貿戰略范圍擴大,同時還徹底轉換為自由貿易戰略。美國利用北約在軍事方面對西歐進行控制,利用國際貨幣基金會與世界貿易組織在金融方面對世界經濟進行控制,甚至全球金融體系的建立都將美元作為中心。美國不僅是國際貿易規則的主要制定國家,也是在世界貿易中獲益最大的國家之一。雖然在許多領域美國都主張「自由貿易」,但一旦涉及高科技等與美國利益密切相關的領域,美國又會主張「保護主義」。新世紀以來,美國對外貿易戰略主要有兩個較大的特點:一是轉移自己主導的部分產業及控制產業兩端。受到產業升級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美國為繼續維護自由貿易戰略,主動放棄了電視製造、鍋碗瓢盆、衣褲鞋帽等產業,並將其轉移到中國、日本、東南亞等地區。從中可以發現,美國放棄的主要是製造業,但是對於農業、能源、資源及高科技等產業,美國仍舊掌握在自己手中,因為只要將產業兩端控制好,即使某些產業需要轉移,美國仍舊可以控制整個產業鏈條;二是高度重視利率、匯率等金融手段的運用。美國在1992年採用匯率手段提升了自己的貿易競爭力,在1998年繼續採用金融手段控制了東南亞的經濟命脈,在2008年再次採用一系列金融手段將美國次按危機轉化為歐洲經濟危機。
三、中國的新外貿戰略內涵及政策建議
(一)新外貿戰略內涵
在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歷程中,出口導向型戰略延續時間較長,給中國後續經濟發展帶來了長久的影響。雖然由於受到出口貿易快速增長的推動作用,中國的整體經濟較為繁榮,但是在經過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之後,許多問題被暴露出來。中國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重新制定新的戰略目標,在不斷調整與改善貿易條件的過程中,實現國際貿易的利益最大化。中國的新外貿戰略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確定目標。中國外貿戰略的首要目標是「國強民富」,即外貿不僅要促使「國強」,還要惠及到中華13億人民,這兩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只有使「國強」與「民富」都實現,才能進一步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夢;其二,選擇方式。在一般情況下,若各國的經濟發展正處於繁榮時期,則貿易戰略會具有較強的自由性,若處於衰退時期或蕭條時期,則貿易戰略會具有較強的保護性。由於中國屬於生產大國,並且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已經形成相互促進作用,中國經濟離不開全球經濟,全球經濟也由於中國經濟的發展而加速發展。因此,中國應側重於自由貿易戰略,在充分發揮WTO規則的基礎上,反對利用環保、低碳等綠色旗幟實施保護貿易行為;其三,選擇手段。任何一個發達國家、經濟大國在外貿戰略上都會選擇自由貿易戰略,即使一開始會由於條件限制選擇貿易保護戰略,但是隨著經濟的繁榮發展,最終還是會轉變為自由貿易。中國外貿發展在轉變策略的過程中,需要獲得自由貿易政策的支持,將金融力量與法律力量相結合,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二)政策建議
首先,應當根據中國的實際經濟情況與外貿情況建立完善、有效地市場經濟體系,以及相關的法律政策;有關部門應摒棄以往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不合理政策,並進行市場秩序的重新制定,引導產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得到良好發展;同時地方政府也需對相關產業給予足夠支持,使其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例如美國的矽谷與義大利以機械生產聞名的摩德納,在初始階段由於缺乏政府主導而表現出一定的混亂狀態,經政府引導後恢復積極發展。此外,還應從多方入手進行協調,使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求同存異,達到更好的配合效果。
其次,要重視跨國公司的強大作用,並同時發揮金融作用,通過調控人民幣匯率及相關工具,將外貿戰略從根本上落實。國家有關部門應對銀行及其他資本市場進行科學、合理的優化配置,使企業投資所獲得效率得到顯著提高,並對實力強大跨國公司予以政策支持,鼓勵其在國內積極進行投資活動,以便為對外貿易發展提供更充足的資金來源。
再次,要實現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均衡發展,營造有利於貿易發展的國內環境。可通過不斷落實加工貿易升級戰略,延長貿易產業鏈,使我國的對外貿易事業並不局限於少數沿海地區,而將其與內陸地區的產業結構改革相結合,講傳統的加工貿易產業向內陸轉移,使沿海地區更側重於產品的優化升級。
最後,重視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性,將對外貿易的競爭優勢落實在技術、質量、品牌及服務等方面。時代的發展使高技術導向產業得到飛速發展,我國對外貿易實現技術革新與品牌創新將進一步促進貿易事業的發展、增大對外貿易量及經濟效益。應通過加大對重要科技的研發、在環境科學、信息科技等基礎學科方面積極應用新技術等策略,為我國對外貿易事業的更好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結語
綜上所述,戰略性貿易對於中國而言是具有可行性的,但是作為一種干預貿易政策,在中國加入WTO的前提下,自由貿易戰略與貿易保護主義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調和性。現階段,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雖然在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行方面具有必要性,同時也存在許多的制約因素。筆者認為,應結合中國經濟與世界貿易等實際情況,謹慎地選用局部性的戰略性貿易政策。
更多專業分析可參考相關專業報告:《中國對外貿易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2、在線急求!!!論述題:我國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原因及路徑
這是兩個問題
首先,關於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原因如下:
1、原材料和人力資源成本劇增,我國對外貿易企業多屬於代工類,且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品附加值低,靠低價獲得市場訂單,由於近年人力資源成本增加,在加之國際大宗商品商品中國無定價權,如石油等,也直接或連帶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使得依靠貿易出口企業的利潤下降,大部分企業難以為繼。
2、匯率和本幣升值(或者說:部分國際貨幣貶值),雖然我國採取的是一攬子貨幣政策,但組成里大量是美元以及美國國債和相關衍生金融產品(這里只拿美元舉例),美元在08年金融危機以來,對人民幣的匯率,一直是在貶值,(參見08-13年相關匯率環比指數),嚴重影響出口企業的出口產品。
3、新興市場國家更具價格優勢,如金磚四國的巴西,生產和人力成本都相對較低,所以在國際市場中較中國更具價格優勢,類似也包括東南亞一些國家,這樣使得大部分中國企業失去原有的價格優勢。
以上三點為主要原因,迫使我國需對外貿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以一言蔽之就是:「made in china TO make in china」
其次,路徑問題,不知道你是不是想問如何轉型?先給分再幫你解答。
3、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根本途徑是什麼
自改革開放我國對外貿易不斷擴大,加入wto更為國內企業提供了更多公平競爭的機會,中國已儼然成為貿易大國。但貿易大國不等於貿易強國,我國在對外貿易中存在的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重視。分析現狀、制定對策,顯然具有重要意義:
對外貿易現狀分析
從宏觀層面分析,我國對外貿易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1.進出口貿易總額逐年增大。根據商務部的統計資料,中國的對外進出口從1978年206.4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6207.7億美元,2003年進出口總值更達到8512.1億美元,再創新高。
2.經貿格局發生了變化,但實質出口產品仍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工業附加值不高。以中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美國(加上香港的轉口貿易,對美貿易佔到中國總貿易的25%以上)為例。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2002年中國對美出口排在前五項的商品分別是雜項製品(18.44%)、辦公用機械及自動數據處理設備(11.7%)、電信及聲音的錄制及重放裝置設備(10.74%)、鞋靴(8.7%)、電力機械器具(8.09%)。單從數據來看,中國對美出口以紡織服裝為主的格局已開始發生變化,計算機通信類產品出口份額在上升。但是結合中國商務部的統計可以看到,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要貿易方式仍然是加工貿易類。仍然是以勞動密集型
型產品為主、工業附加值不高。
3.貿易夥伴過於集中、抗風險能力不足。我國的貿易夥伴仍相對集中在歐亞和美洲,特別是有限的幾個世界主要國家,如排前3位的分別為日、美和歐盟,對這三者的貿易額佔到總額的近一半。這種貿易格局不具備足夠的抗風險能力,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近來由於這幾個主要貿易夥伴經濟不景氣紛紛採取保守的貿易政策使得中國的對外貿易額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到2003年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為255.4億美元,同比減少了16.1%。
4.傳統的優勢產業受到國際市場比較大的影響。我國傳統的優勢產業主要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近幾年這些產業商品的國際市場有萎縮的現象,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1)新興的經濟高速發展的國家對我國出口貿易的沖擊,如墨西哥對我國紡織業的沖擊;(2)發達國家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限制進口
,如美國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內產業限制進口,歐盟為了新加入的國家的利益限制進口等;(3)隨著中國經濟能力的增強,外國取消對中國的優惠政策。如歐盟決定取消對我國乳、蛋製品等六類產品的普惠制。這三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就是歐美等國家不斷對我國多種商品提出傾銷的控訴,使我國的出口受到了很大影響,一些優勢產業因此出現下滑的跡象。
從微觀層面分析,我國外貿企業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1.國際貿易及國際金融方面的人才缺乏使企業承擔更大的經營風險。有專家預測過,中國入世後外貿及金融方面的人才缺口大概在20萬左右,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取得進出口許可權,這方面的人才缺口將會更大。在這種情況下總會有一些企業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人才,並因此要承擔兩方面的額外風險:(1)由於不熟悉wto規則所需要承擔的風險;(2)由於金融知識的匱乏所要承擔的風險。如果不能規避這兩方面風險,企業就可能會遭受滅頂之災。
2.信息不對稱導致無序競爭。出口企業很難預測自己將要進軍的市場到底有多大容量、有多少競爭對手。但對立一方則不同,它基本上可以搞清楚目標進口地的該種商品的產能,舉例來說,中國的一家企業想對美國出口傢具,它是不清楚全世界會有多少傢具製造商將向美國提供傢具的,但美方則不同,如果它想從中國進口傢具完全可以通過-些正常的信息渠道調查清楚中國傢具產業的產能。這種信息的不對稱造成的嚴重後果就是行業的無序競爭:看到去年某種商品出口旺盛,今年大家就會都來生產,結果造成產品的大量積壓、競相降價,讓進口方得了利,更嚴重的可能給人以傾銷的口實,從而導致這種產品在各國引起連鎖的反傾銷效應,完全喪失國際市場。
3.研發能力不足阻礙我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中國在10年前打過一場漂亮的家電保衛戰,眾多的國內家電企業憑借價格優勢取得了國內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可惜後來國內家電業在同行業競爭中總是把價格戰當作最後致勝的法寶,忽視產品的創新,結果當洋家電以更高的性能重新殺入我國市場後馬上奪取相當大的一部分市場,這種情況完全可以類推到其他行業。中國的外貿企業由於技術達不到要求被拒之門外的事屢見不鮮。而且由於技術水平的原因,我國的產品很難擠入高檔次系列。研發能力的不足也使我國企業產品附加值不高。
若干對策建議
1.完善中央、省、市-分級化管理的縱向體系其實中央、省、市-分級化管理體系是業已存在的事實,完善這一體系將對完成我國的對外貿易結構性調整起到關鍵性作用,完善體系一個重要內容是明確確定對這一體系各級管理的控制目標或任務。
中央一級外貿部門的任務應包含以下幾項:(1)參與wto規則及雙邊協議的制定及修改。加入wto雖然總體上來看對我國有利,但有些wto的規則的確對發展中國家是不利的。以中美簽訂wto協議有關農業條款和金融條款為例,這份協議規定如某產品大量湧入美國市場,美國政府可以採取特別手段保護國內產業。具體來說,任何一項產品,在美國市場上突然增長20%-30%,美國就可採取禁止進口等斷然措施,而不需提供國內產業受傷害的證據。這個條款與反傾銷法案相比要更為苛刻。此類對發展中國家不利的條款還有很多,中央一級外貿部門顯然應積極主動地參與此類協議的修訂,為我國的外貿企業爭取利益,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爭取。(2)分析全國性商品進出口結構,制定相關的產業政策。商務部可以通過對進出口結構的分析,找出競爭優勢、劣勢產業,產能過剩和產能不足產業,制定相關產業政策,抑制過剩,發展不足。(3)為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提供政策幫助。中國的貿易夥伴相對集中,不利於抗擊風險,海外市場的開拓雖然靠的是企業或行業,但政策性的幫助也很重要,這些政策只能由商務部提供,這樣才能使國內企業大膽進軍新的國際市場。(4)對外貿
進出口許可證
發放的控制。商務部門可以根據行業的統計數據對外貿企業實行末位淘汰,每年取消一部分企業的外貿經營權,保證外貿企業處於良性經營及競爭狀態,這樣可以減少一些無序競爭。(5)為企業提供完備的信息服務。
省、市兩級外貿部門的任務相對類似,主要有:一是分析本地區進出口產品結構,確定本地區的優勢產業;二是為本地區的進出口產品提供各方面的幫助。
2.建立以專業外貿公司為紐帶的行業內部的橫向戰略聯盟
中央、省、市-的縱向管理體系雖然可以解決宏觀層面的一些問題、但外貿企業遇到的微觀難題則應依賴於同行業間的橫向聯盟的建立,這種戰略性的聯盟是以專業的外貿公司為紐帶的。
橫向聯盟不同於傳統的行會,它是一種戰略聯盟,沒有硬性規定的責任和義務,這一點使它與行會區別開來。這種鬆散的結構形式可以保證成員可以相對比較自由、獨立地進行生產經營,但通過專業外貿公司為紐帶,又能在以下方面可以為聯盟的成員提供幫助。
(1)人才自由流動幫助企業規避風險。在這種聯盟體系下,不需要每個外貿企業都要有自己的外貿專業人才。通過專業外貿公司為媒介,專業人才可以作為流動資源,只有在項目需要的時候他才在這個公司工作,這種方式還有利於企業降低成本,因為公司不用固定地支付人才費用。
(2)應對沖擊,特別是關於傾銷的控訴。在國際市場上一旦遇到關於傾銷之類的情況,只有全行業統一口徑才能在國際談判中取得相對較好的效果,這時候聯盟的結構會變得暫時緊密。而且聯盟的建立也有助於減少個別企業為了自身利益擾亂出口秩序的情況,因為不規范的行為雖然不會受到直接的制裁(戰略聯盟不具備這種功能),卻可使不守規則的企業被排除出聯盟,降低企業的商譽。
(3)建立行業信息平台,變事後控制為事前控制。戰略聯盟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為成員提供決策所需要的本行業詳細的數據。而且聯盟也可以做出行業分析、企業排名,預測下一期的進出口,並通報商務部,為商務部許可證的發放決策提供依據,預防後一期的無序競爭,變事後控制為事前控制。舉例來說,2002年對美國出口服裝300億美元,考慮到世界經濟競爭形勢,預期2003年會出口310億美元,服裝行業聯盟將此結論通報商務部,商務部因此決定增減許可證發放、從而避免了這樣的一種後果:過多的服裝企業為美國提供服裝導致價格的惡性競爭,造成出口量增加,出口額反而減少,美國還提出了一項反傾銷控訴。有了這種信息平台顯然有利於緩解信息不對稱對企業造成的不利影響。
3.企業自身重視價值工程分析
行業間的橫向戰略聯盟是一種鬆散的聯盟形式,聯盟成員間依然存在自由競爭關系,所以企業自身應該努力,提高產品競爭力。這就要求企業運用價值工程來指導產品的研發、生產。企業實行價值分析過程中可以利用外部資源。自身研發能力不足可以藉助高校資源,企業和高校間也可以建立一種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將高校的人才資源轉化為企業的經濟效益,對企業和高校是一種雙贏策略,而且也是一種相對快捷的方式。
以三個方面的對策並不是相互獨立,而是互動的。聯系它們的紐帶是信息,藉助現代化的信息交流平台,這些對策的相互作用將會促使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
4、如何更好的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一、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促進
1、一方面要「引進來」,如針對目前大型商業性跨國公司急於進入中國市場的情況,以開放市場為條件,加強與國際著名跨國公司的聯絡,了解他們的需求動態,及時邀請負責采購的買家來華,組織相關企業做好准備貿易促進體系,從而實現內貿帶動外貿發展,促進產品出口。
2、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如組織企業參與境外的各類國際專業展會和境內的對外經濟貿易洽談會,對於「結伴參展」的中小企業給予適當的鼓勵;組織專業貿易小組到重點開拓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市場考察和產品推廣;結合國內 國際貿易 形勢,適時組織企業代表團出訪,搞好雙邊或多邊的經貿關系
3、加大貿易環境和出口產品的宣傳力度。在每年的對外宣傳計劃中列入對外貿易宣傳內容,加強外經貿發展的總體性宣傳,整體推介我國的科技水平和製造業能力。幫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出口和尋找經濟技術合作夥伴。
4、明確貿易促進機構的職能定位和分工。構建新型貿易促進體系的關鍵在於理順各類貿易促進機構的運行機制。根據不同主體賦予不同的職能和權責,真正形成相互溝通、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研究發現,發達國家一般只在中央政府層面設立貿易管理的政府部門,在地方政府層面,一般只有貿易促進機構貿易促進體系,而無管理機構。
5、創新貿易促進方式和手段
創新貿易促進方式的著力點要通過提供完備的公共信息服務,創造直接的交流機會,加大對國際市場的宣傳力度。建立完備的公共信息服務體系,提供國際市場信息。
對重點行業、地區設立專家小組,協助企業對相關國外市場進行調研,為企業出謀劃策;組織聯合國等大型國際組織來華采購,舉辦有針對性的采購說明會和網上專欄,讓更多的企業了解采購程序和招標信息。
(4)當今中國外貿可開辟哪些新路徑擴展資料:
我國對外貿易的特點
1、貿易管制政策是一國對外政策的體現。
2、貿易管制會因時因勢而變化。
3、對外貿易管制以實現國家對內對外政策目標為基本出發點。
4、對外貿易管制是國家管制。
5、對外貿易管制是政府的一種強制性行政管理行為。
6、對外貿易管制所涉及的法律制度屬於強制性法律范疇。
5、當今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是什麼?
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可以歸納為六個方面:1、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4、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5、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6、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深入分析和把握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對於我們科學決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把握好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
伴隨世界經濟較快增長和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當前國際貿易增長明顯加速,已經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2004年,全球貨物貿易名義增長21%,創下25年來的歷史新高。在世界經濟強勁增長、國際市場對能源原材料商品需求旺盛以及美元貶值因素的影響下,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全球貿易的高速增長既是科技進步、生產力提高、國際分工深化的共同結果,同時它又促進了世界生產。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的增長率連續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率,導致世界各國的外貿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
美、歐、日三大經濟體既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力量,在國際貿易中也居於主導地位。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占據世界貨物出口70%以上的份額和服務貿易90%以上的份額,更為重要的是,發達國家通過開展區域貿易合作和控制多邊貿易體制來主宰國際貿易秩序,並在國際交換中獲得了大部分貿易利益。
中國是近年來國際貿易增長中顯眼的「亮點」,表現為中國不僅在全球貿易總量中的份額和排名不斷攀升,而且對全球貿易增量的貢獻也更為顯著。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額達到11548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國,佔全球貨物貿易總額和增量的比重分別達6.4%和20%。
(三)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
2004年8月1日,世貿組織147個成員就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框架達成了協議,但協議的內容較為原則和籠統,各成員在農業、非農市場准入等問題上仍存在很大分歧。2005年是多哈回合談判的關鍵一年,發達成員和發展中成員將在12月香港部長會議上就主要議題的實質內容進行談判。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各種區域貿易協定紛繁多樣、成員交叉重疊,一些貿易協定已超出傳統的降低貿易和投資壁壘的范圍,這對多邊貿易體系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同時,以區域貿易安排為主要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加速發展,並呈現出不少新的趨勢:一是區域貿易安排迅猛發展。二是主要貿易大國都在追求區域貿易安排的主導權。三是區域貿易安排成員間的貿易比重進一步上升。2004年,區域內貿易總量占國際貿易總量的比重已超過50%。四是國家之間的競爭正在向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競爭轉變。區域貿易安排已經成為各國爭取市場資源、擴大發展空間、提升國際地位的戰略手段。
(四)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國際貿易結構的高級化與產業結構的升級互為依託,其變化趨勢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伴隨著各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迅猛。近20多年來,國際服務貿易規模已經從1980年的3600億美元擴大到目前的2.1萬億美元,佔全球貿易的19%。在行業結構上,服務貿易日益向金融、保險、電信、信息、咨詢等新興服務業傾斜,傳統的運輸業、旅遊業所佔份額持續下降;在地區分布上,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所佔份額繼續擴大,東亞地區的增長尤其顯著。二是高技術產品在製成品貿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訊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最快。同時,由於跨國公司紛紛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近年來發展中國家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佔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
(五)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更加自由地流動,跨國公司通過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生產和營銷網路,推動了貿易投資日益一體化,並對國際經濟貿易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一是跨國公司已成為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的核心力量。目前世界上的跨國公司已達6.2萬家,它們不僅掌握著全球13的生產和70%的技術轉讓,更掌握著全球23的國際貿易和90%的外國直接投資。二是國際貿易競爭從以比較優勢為主,轉變為以跨國公司數量和在國際范圍內整合資源的能力為主。這就意味著,一個國傢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企業越多,就越可以在國際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別國的資源。三是國際貿易格局由產業間貿易轉向產業內貿易、公司內貿易為主。主要表現為,中間產品、零部件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增加。四是跨國公司產業轉移不斷加快,加工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持續提高,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增長點。
(六)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經濟交往愈加頻繁,貿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但是隨著國際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摩擦產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當前,各國經濟景氣的不均衡性、區域貿易集團的排它性、貿易分配利益的兩極化等都是造成貿易保護主義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
當前世界已進入貿易爭端的高發期,並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基於戰略利益考慮而引發的貿易摩擦增多。二是貿易保護的手段不斷翻新。各種技術壁壘成為貿易保護的新式武器,知識產權糾紛成為國際貿易爭端的重要方面。三是摩擦從單純的貿易問題轉向更為綜合的領域。社會保障問題、匯率制度問題等已成為摩擦的新領域,資源摩擦與貿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四是中國已成為國際貿易保護的最大受害國。從1995年開始,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
我國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對策思考
(一)處理好、發展好大國經貿關系,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空間。美、歐、日、東盟、俄既是全球的貿易大國(集團),也是我國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2004年,我國與歐盟、美國、日本和東盟的貿易額均超過1000億美元,分別達到1773億美元、1696億美元、1679億美元和1059億美元,占據我國外貿總額的半壁江山。目前中俄貿易規模雖然相對較小,但雙方在油氣和礦產資源、高技術等領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廣闊。深入推進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貿關系向更高層次和更廣領域發展,事關我國對外經濟工作的大局。
(二)積極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和多邊經貿關系,推動建立有利我經濟發展的全球自由貿易體制。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具有重大的經濟政治意義。我們要認真落實中國—東盟自貿區貨物貿易協議。繼續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在經貿合作方面取得新進展。一個更具開放性的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符合包括中國在內的世貿組織各成員方的長遠利益。我們要積極推動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在多邊經貿體制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做好世貿組織首次對華貿易政策審議的應對及與世貿組織申請加入方談判的工作。積極參與聯合國等多邊國際組織的活動,進一步發揮我在聯合國貿發會議、開發計劃署等機構中的作用。
(三)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著重推進高技術產品和服務出口。我國以數量增加為主的增長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必須加快外貿從數量增長為主向以質取勝轉變。要繼續落實和完善出口退稅等各項政策,在確保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下大力氣轉變出口增長方式。狠抓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結構調整;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抓好高新技術產品、軟體和醫葯出口基地建設,重點支持汽車及零配件、船舶、鐵路設備、通訊產品、生物醫葯等產品出口,加快形成高新技術產品帶動機電產品出口,機電產品出口帶動外貿出口的格局;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商品出口;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著重引進高端加工增值環節。同時,組織協調好國內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關鍵技術和重大設備的進口。
(四)提高貿易摩擦和「入世」後過渡期的應對工作水平,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外部環境。積極妥善應對貿易摩擦,維護國內產業安全和企業利益。完善貿易摩擦應對機制,做好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貿易壁壘應對工作。繼續爭取更多國家承認我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針對全球紡織品貿易取消配額後的新形勢,認真做好紡織品一體化應對。及時發布紡織品出口和紡織業投資信息,引導企業有序出口,防止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鼓勵行業自律。推動紡織業開拓國際市場從出口為主向出口與「走出去」相結合轉變,減少貿易摩擦。注重研究用好世貿組織規則,主動做好入世後過渡期應對工作。依法運用各種貿易救濟措施,保護國內產業。密切跟蹤貿易救濟措施實施後對國內上下游產業的不同影響,指導企業及時調整結構、增強競爭力。研究借鑒其他世貿組織成員相關法律和案例,科學規范案件調查與裁決程序。
6、我國對外開放的基本途徑是什麼?
簡單概括就是:引進來,走出去。
7、中國應如何發展對外貿易
在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背景下,提高我國外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己成為關鍵。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貿易發展的動態利益,更好地通過貿易發展戰略來促進產業結構的良性調整,提高貿易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國應充分利用WTO賦予的各種許可的措施,制定並建立我國面向21世紀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實現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融合,它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其推動力是追求利潤、取得競爭優勢和謀求經濟的發展。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大大加強,導致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環境出現了新變化。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己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趨勢。經濟全球化可以帶來整個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發展和資源最優配置,這一點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具有尤其重要的意義。可以說經濟全球化為中國實現經濟發展和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 同時,經濟全球化作為無法迴避的客觀現實,中國只有積極參與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實現經濟現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是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需要。進入世貿組織後,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將進一步發展,故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會與日俱深。中國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也將面臨國際激烈競爭的嚴峻挑戰。 二、WTO與國際貿易的發展潮流 (一)國際貿易的歷史發展潮流。考察國際貿易的變遷歷史,一國對外貿易的產生、發展都是在其國家干預、保護下而進行的,國際貿易過去沒有、將來也不可能離開國家的干預而存在。那種認為國際貿易是在自由的市場經濟中自發產生、發展的觀點是沒有歷史依據的。經濟學家卡爾?博蘭尼論證了這一觀點。他認為從起源上說,對外貿易具有冒險、勘探、狩獵、掠奪和戰爭的性質,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場交換關系。同時對外貿易也絕非意味著雙向的和平關系,即使它共有這樣的內涵,通常是根據互惠原則建立起來的,而不是市場交換的原則。 (二)WTO與國際貿易發展。WTO是一個調整國際經濟和貿易關系的國際經濟組織。它通過規定各國政府所應承擔的主要契約義務,來規范各國對外貿易立法與規章的制定和實施。WTO大大拓展了多邊貿易體制規范的范圍,將長期游離於GATTs規則和紀律之外的主要貨物貿易領域——農產品貿易以及紡織品與服裝貿易拉上了自由貿易之路,而且還擴展至服務貿易、知識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並加強了約束能力。無論是贊同或是反對WTO者,大都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動自由貿易。支持者自然認為WTO是在促進貿易自由化,是為了打破貿易障礙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競爭規則。批評者盡管對WTO有極大的保留,但在論述的層次上,卻往往未能擺脫將WTO當作為自由貿易推動者的迷惑。 參考資料: http://www.lwenwang.cn/news_list.asp?id=18731&p=1
8、貿易新業態新模式包括哪些
一、正面回答
外貿新業態新模式主要包括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新業態新模式是我國外貿發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趨勢。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有利於推動貿易高質量發展,培育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對於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
二、分析詳情
新業態新模式是我國外貿發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趨勢。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說,我國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基本形態正在形成,是外貿增長較快的領域,需要規范,更需要政策支持。2022年將繼續助力貿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進一步拓寬貿易結算渠道,擴大政策落地范圍,為新業態主體提供更加安全、高效、低成本的結算服務,實現促便利和防風險的有機統一。
三、如何保障外貿新業態
實施意見提出,我省將會從優化監管服務、落實財稅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等4個方面入手優化保障體系。其中明確,對於確定的優質企業,銀行可以在展業三原則的條件下,按照凡是外幣能做的,人民幣都能做的原則,為跨境電子商務等外貿新業態相關市場主體提供便利化的跨境人民幣結算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