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跨境退稅 » 中德跨境投資形勢如何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中德跨境投資形勢如何

發布時間: 2023-06-06 05:58:34

1、新的中德稅收協定為什麼還沒生效

2014年3月28日,國家主席在柏林同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會談。會談後,在中德兩國領導人的共同見證下,國家稅務總局局長代表中國政府與德方簽署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對所得和財產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協定》(以下簡稱新協定)。
德國目前是我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歐盟成員國中與我國相互投資最多的國家。為了加強中德兩國稅務合作,正確反映兩國經濟關系以及國內相關稅法發展變化情況,國家稅務總局與德國財政部自2007年開始對現行協定進行重談,修訂原協定中的有關條款。雙方經過多輪艱苦談判,最終就新協定文本所有條款達成了一致。新協定在現行協定的基礎上降低了跨境投資者的稅收負擔,將促進中德相互投資。新協定還列入了防範協定濫用的若干規定,體現了兩國在G20共同聲明框架下攜手應對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的合作意願。
在協定簽署前,王軍與德國聯邦議會財政國務秘書梅斯特先生進行了會談。雙方介紹了彼此的國內稅收政策及其改革進展情況,對G20項下的稅收國際治理、中德新協定的生效與執行,以及目前中德雙方稅收合作情況交換了意見。雙方表示,將努力促進新協定盡快生效執行,以期在新協定的推動下加強兩國稅務合作,消除重復征稅,促進兩國經濟關系進一步向前發展;防範與遏止惡性稅收籌劃,打擊跨境逃避稅,共建良好的國際稅收秩序。
在德期間,代表團在中國駐德使館的安排下召開了在德中資企業座談會,向中資企業宣講中德新協定,並回答了企業關心的跨國投資稅收熱點與難點問題。

2、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動因?

有以下幾點動因。
一、市場
(一)中國市場的地位日益重要。近幾年來,世界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發達國家的市場相對成熟和飽和,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相對較小,而中國經濟近10年來持續增長,據國家統計局的初步核算表明,
2009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為8.7%。中國市場總規模不斷擴大。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核心的跨國公司自然不可能忽視中國這一最具前景的市場。
二)消費
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有利於宏觀經濟的發展,世界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的周期,而且隨著各項宏觀調控措施的逐步到位,我國經濟運行朝著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二、資源
(一)、廉價勞動力中國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勞動力受教育水平排在前面,而在美國每小時工資約為16美元,在墨西哥約為4美元,在中國約為0.5美元。所以,廉價勞動力的優勢,也是吸引大量外國企業在華投資的原因之一。在華設廠投資,利用當地人力資源,既符合市場需求,又節省了勞動力方面的投資。
(二)、自然資源,以往東道國吸引對外直接投資的最重要因素是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中國地大物博,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有利於外國企業利用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對中國的資源加以利用。從而達到雙贏的局面。

3、淺談中德貿易關系的現狀及展望

近幾年來中美經貿關系總體上呈現了不斷發展的態勢。一方面在中國加入WTO的新形勢下,雙方都高度重視中美經貿發展的加深與擴大,兩國高層戰略對話及部門間的接觸頻繁,增進了理解與信任。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以及美國經濟的復甦也為中美經貿發展創造了寬松的外部環境。 一、雙邊經貿合作與發展繼續擴大 據中國《海關統計》,2002年1-7月,中美貿易額為510.31億美元,其中對美出口362.99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3.8%和21.3%。 自美進口147.33億美元,同比下降1.2%。今年以來,美國對華直接投資仍保持了高速的增長,繼續居各國對華投資的第一位。1-6月,美國對華直接投 資項目數為1457個,合同金額43.57億美元,實際使用美資24.54億美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8.7%、17.4%和19.7%。美國對華投資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實際投資額高;二是單項投資額高;三是在製造業的投資比例大。美國對華投資的強勁趨勢出於兩個原因:中國巨大的市場空間、經濟的健康發展和投資環境的改善以及美商對中國加入WTO後的良好預期。 二、制約中美經貿關系發展的不利因素 (一)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迴流,加強了對其國內產業的保護美國自2001年經濟增長減速以來出口持續下降。2002年經濟雖然開始緩慢復甦,其全球貿易 頹勢仍未根本好轉,1-7月,美國商品和服務出口同比下降了7.4%。加上今年國會舉行中期選舉,為了黨派利益,共和黨需要爭取國內產業界的支持。因此,布希政府在貿易政策上逐步退縮並加強了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先後實施了限制鋼鐵進口的「201」條款,頒布了新的農業補貼法案。雖然此次鋼鐵保障措施並非專門針對中國,但也直接影響了我國每年3.7億美元的鋼鐵出口。種種跡象顯示美國的貿易保護有愈演愈烈之勢,並將採取措施在未來簽訂的貿易協定中更多地加入保護本國工人權益的條款,擴大鋼鐵、紡織、汽車、造船業等國內製造業部門的利益。美國擴大保護鋼鐵與紡織等業界利益將對我出口產生不利影響。 (二)用跨機構監督程序和中國執行評估報告對中方施壓今年是中國加入WTO第一年,美國政府將監督和促使中國執行WTO承諾作為其貿易政策的長期首要目標。目前已建立起了由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協調,布希政府貿易政策工作組委員會監督的跨政府部門機構。該機構包括三個層次:工作組和小組委員會;貿易政策審議小組;國會國家經濟委員會。主要依靠商務部、農業部、國務院、財政部、勞工部、美國專利與商標辦公室收集信息和作出評估。2002年6月,美中安全審議委員會發表了一份《美中經濟關系對美國家安全影響》的報告,認為中國在稅率安排方面有些拖延和不協調,頒布了不科學而影響貿易的生物技術法規、沒有嚴格遵守有利於外國保險公司的規定以及在快遞服務領域存在限制措施等。美方表示在 年底WTO中國過渡審議機制中提出討論,可以預見在今後的雙邊經貿談判中我方將面臨較大的壓力。 (三)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將繼續成為敏感問題 關於貿易不平衡問題,雙方都認識到存在貿易統計上的差異。從長期來看隨著中國自美進口逐步增長,中美間貿易不平衡狀況將得到改善。但是在短期內,由於中國市場開放循序漸進以及名義關稅率較高實際關稅率低的事,期待美國商品和服務一下子大量地進入中國市場是不現實的。美國出口商卻不願正視這個現實,因此當出口並非像他們想像那樣快速增長時,各種各樣的壓力隨之而來,甚至演變成貿易戰。在美國貿易逆差是敏感的話題,衍生出許多的辯論,包括對強勢美元政策的質疑等等。其中的主流又是認為貿易逆差中以對華貿易逆差最甚,原因是中國市場不開放,應嚴厲限制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據美方統計,2002年美國貿易逆差持續攀升,1-7月其貿易逆差達2533.1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 5%,其中對華貿易逆差524.72億美元,同比增長17.6%,居各國第一。 (四)中美反傾銷、反補貼斗爭不容忽視 美國無視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的現實,多年來始終援引美國《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案》第1316條規定,即「在行政當局做出取消的決定之前,已確定的任何一個外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結論仍保持有效」以及調查中「行政當局的任何決議都是不容司法審議的」。由於美國歧視性地堅持對中國「非市場經濟國家」的認定,嚴重損害了中國企業和產品的利益。截止2001年9月,美國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