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德鎮止語堂怎麼樣
好。
1、工作量方面。景德鎮止語堂陶瓷公司員工除了每天都需要做的基本工作之外,沒亮握有什麼格外的任務,工作量不多而且很固定。
2、獎金方面。景德鎮止語堂陶瓷公司享有全額繳納五險一金,並有帶巧敗薪休年假待遇,過年的獎金也是很高的,相較而言在這里上班還是很好的孝鍵顫。
2、止語堂的陶瓷怎麼樣
好。質量好,止語堂的陶瓷由石英材料,經過迅扮核高溫燒結畝掘而成,耐磨性強。藝術性強,止語堂的陶瓷從泥土到成型每個環節都富含了較多的藝術元素缺陪,並且陶瓷在我們歷史傳承中本身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3、禪修止語三天靜修感悟
期待已久的禪修課終於在上周五成行,期間還頗有波折。原本是周四晚報到開始晚課,當天因為有好幾件事沒完成,心有掛礙,臨時跟拼車的小夥伴說她們先行,因為疫情媽媽和老公都不贊成我東奔西跑的,好在爸爸知道我去上啟明老師的課表示支持,老公知道他阻止不了我,只能憤憤地說:看你折騰的,要是有啥事這個家怎麼辦!當晚忙到23點回家收拾行李,約的車又放鴿子了,我隨手掛了順風車到早上5點多醒來發現還是沒人理我,終於自己獨自開車去了番禺,一路上非常順利,車少人少也沒迷路!再一次感悟到時間管理是重要性排序,能不能成事,取決於我們的願力有多大。為什麼這次特別想來上課?因為直覺是此刻我很需要這門課,近期在忙碌中很低效,經常失眠,消耗特別大,需要靜心靜修,理一理思路。內心充滿喜悅的走進盛和樓,看到啟明老師很開心的叫到:啟明老師早!老師很嚴肅的回了我一句:進入課堂就要止語了!額。。。。
說到願力,啟明老師在課堂上帶我們做了一個小體驗。先雙手合十,對齊雙手腕處的橫紋,看中指的長度是否一致,當然都是一樣長短的。再左手搭膝上,右手垂下,用引導語引導我們觀想右手長長長,一直伸到一樓地下,過了1分鍾再對比雙手中指,右手長了寸余,過了一會又恢復了一樣的長短,這配羨是復訓我是第二次體驗了,屢試屢成,等老師講課的時候我想是不是老師給我們發功了,因為他念了梵音啊,我私下自己來測試,換了左手下垂,結果左手中指真的也長了一寸。我是個問題寶寶,晚上答疑就問老師 念力可以用來驅除疾病嗎? 答:當然可以!以往學員有實修實證案例,但不橋扒代表所有人所以不宣傳。
後來做毛孔呼吸法時,我就嘗試觀想喉部排氣,自我感覺良好,哈哈!
進入課堂是很放鬆的狀態,全程止語打坐聽課,我剛到的半天是全程打坐睡覺,偶爾聽課,到下午終於精神啦,開始第一坐,啟明老師把打坐講的特別細致,我很幸運一開始學打坐就遇見好老師。
靜坐的前奏:先腹式呼吸三次,先呼後吸,呼出體內的病氣、濁氣,排到遠遠的天邊,吸氣觀想吸入宇宙中的新鮮能量,直至五臟六腑,體驗一呼一吸間,氣體出入身體的感覺,呼吸間短暫的停止,呼吸宜慢宜緩,放鬆全身。接下來,靜坐三步曲:
[if !supportLists]1、[endif]調姿勢散盤、單盤、雙盤都可以,以自己舒服放鬆為宜,背部挺直,下頜微收不低頭,沉肩墜肘,女左手在上搭右手交疊(男反之),大拇指相碰,放在腹部,上半身微微前傾,坐姿成金字塔型。
[if !supportLists]2、[endif]調呼吸腹式呼吸法數呼吸9次,接毛孔呼吸,最後自然呼吸
[if !supportLists]3、[endif]調注意力初學可以意沉丹田,熟悉後就不用刻意在某一固定位置,感受自然呼吸,看念起念落。
過程中間注意保暖,可帶帽或圍巾,用毯子蓋住下半身,盤腿會酸麻,渾身發培消拍熱,心特別的寧靜,有念頭帶跑,察覺時回到呼吸就好。
結束時,要收功:腹式呼吸三次,呼出打坐積累的虛熱,搓熱雙手,乾洗臉9下,十指梳頭,360度拍頭, 搓後腰,松腿拍打雙腿內外側,雙手臂,站立拍全身,拉伸結束 。
第一天下午是站樁,午休時沒有手機需要助教叫醒,我有一種預感會無人來叫我,錯過上課時間,帶著這種心思好久沒入睡,後來一想錯過就錯過,先好好休息,補眠!一覺醒來第一反應就是我肯定遲到了。跑到會場一看大家都在休息狀態,我分不清是上課了還是課間休息,直到老師叫上課,說15分鍾休息時間到了才確定,課後跟助教核實下午的課程內容,果然是站樁啊,心裡充滿了懊惱和遺憾,我這次特別想學會站樁,真怕錯過,結果。。。。那一刻我清楚的感受到內心的失落,雖然安慰自己一切是最好的安排,可是我是來體驗遺憾的嗎?晚上忍不住半開玩笑的分享了這件事,然後問老師 ,願力也有負面的,也是有效的對嗎? 老師說可以理解成我的妄念,可是實現了呀?如果你理解為頭腦一時的妄念就不會轉成願力,不會成真。由此我追問了,有時候明知道是負向的念頭,可是內心是相信的,如何去轉念呢?老師說注意你的語言,語言的力量是強大的,多說正向的多想正向的,哪怕一開始不那麼真實,說多了自己就真的相信了,借假修真。 還好奇的問了一個問題:怎麼樣知道我此生的功課是什麼? 因為聽啟明老師說,他是由病入道,13歲胃出血,多年受病痛的折磨,求醫路上遇到中醫,遇到的禪修。還有親密關系一直是他的卡點,多年教學居然沒有人擁抱過他,自已的氣場就在那裡。直到疫情這一兩年的時間,他經歷了戀愛、結婚生子,才突破了關系的功課。老師說他的體驗是他一直知道自己的卡點和功課是什麼,但怎麼才能突破呢?直到他不認為這是功課和卡點時,跳出來才能破解啊!我本具足,原本就是圓滿的,一切如是。
第二天上午體驗行禪。老師先讓我們慢走,腳跟先著地,極慢的體驗腳部接觸地面,每個姿勢身體的變化,再加速快走,小跑前進,先有序的按圈走,再無序的穿梭在人群中,感受所有人都忙忙碌碌,按照自己的路線急急趕路,沒有停歇,無心欣賞沿途風光。當老師突然喊停!全城靜止了,連念頭也停了,片刻的空白,茫茫然不知在何夕。再次走動時,我以更放鬆的心態去體驗,在穿梭人群時由開始怕碰撞到故意輕輕的碰撞同伴,如頑皮的孩童。對這部分的體悟,人生就如同這樣的行走過程,我們在不停地向前進,其實我們可以松下來,時不時的暫停,時不時的欣賞風景,真的不必那麼急那麼趕。
卧禪,在課堂上大大方方的的睡覺,還有老師給我們念引導語,從頭到腳掃描身體,想像每個部位都變成了一團鬆鬆的棉花糖,全身就象香香甜甜的棉花糖,無限的放鬆,似睡非睡的10分鍾,醒來後能量滿滿。
下午站樁。不知道是太過期待了還是怎麼的,這次的站樁我並沒有太大的感受。發熱、站不穩、腿發抖?全沒有,好象很簡單就結束。一問一答中漸漸覺察到,我不管是打坐還是站樁都在力求標准,做到完美,這也是我執的體現。我的思想很跳躍,有創意,很靈活,但有時候太跳躍了,五蘊熾盛,就象唐糖說她的小聰明,我是用打坐來鍛煉自己的沉穩大氣,所謂大智若愚,向曾國藩學習拙的一面。潛意識中還很害怕肇中老師說投資中太聰明的反而不好。我有靈活的一面,也有沉著穩定的一面,動靜兩相宜。
啟明老師最大的特點是真實,他所有的案例都想自己的體證,所有的覺察都來自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他那麼真實的敞開給我們看,這種真實的力量的巨大的,包括他在戀愛初期先自爆其短,把所有的脆弱面都打開曬一曬,告訴戀人,他的身體狀況,他的恐懼和害怕、缺點,結果並沒有引起對方的反感,對方在他的影響下也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童年、家事、身體缺陷。這種自爆其黑,在親密關系中非常有效,我覺得也可以延伸到合作關系或其他的親密關系中去。通常大家在初期接觸都是展現好的一面,等熟悉後漸漸發現缺點,就會越來越不滿,難以忍受,反過來做,接受程度高很多。
關於小草的歌,過去我聽這歌詞覺得前兩句太過平凡,是一種平庸狀態的感嘆,我對這種狀態有抗拒和不接納,今天欣冉也問我為什麼不接納呢?背後的價值觀是什麼?想了想,是我喜歡熱烈、折騰、轟轟烈烈的生活,這樣才不枉為人生,這裡麵包含了太多的慾望和想要,所以放不下,不肯放下期待,期望甚高,才有求而不得的苦。但其實誰又不是一個平凡人呢?這個問題我也提問了老師,如何放下,如何能甘於平凡?老師說只有甘於平凡了,才能成就偉大,很多有大成就的人都是謙卑、平和的。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個平凡的世界,並沒有什麼稀奇的事,歷史也不過是換著不同的形式,不斷地重復上演,每個人在自己的角色里不斷地體驗,在自己的亡念中不斷地折騰,體驗夠了,折騰夠了,繁華落盡,終歸平凡,這是人生唯一的答案。甘於平凡,也是一種偉大的覺醒。學佛修禪不為見天,不為見地,只為見自己,不為成功,不為成就,只為成為自己,成為那個最平凡的,最真實的,最有愛的自己。我只看到小草的平凡,它的夥伴遍盡天涯海角,這是多麼強大的力量,有大自然賜予的陽光雨露,小草被愛滋養著,它是幸福和感恩的。
課余時間沒有手機,沒有電視,我去的晚是一個人住單間,無聊透頂時就翻老師寫的書《啟明心語》,竟然入了心,字字珠璣,老師用大白話把禪修講的特別透徹,不愧是中文系的文青。記住了好些金句,有感動和想流淚的沖動。寬恕所有的時光,記住所有的愛。過去的已過去,未來的還未來,安住當下,就是最好的禪定。有入世的能力,有出世的境界,出入自如方為禪。
三天的課程除了老師的教誨,還有整個場域都讓我感受到愛的滋養。飯前感恩詞讓素食變得更美味,有學員買了很多瓶老乾媽傳遍全場,有大姐天天熬紅糖水給大家喝,當熱水供不應求時,大家都很自覺的接少量的水,就讓給下一位學員。無聊的休息時間,我看兩個學員下樓去逛,趕緊跳進電梯跟上她們,我們仨都不說話,默契的用眼神和手勢交流,相視而笑。當我頸椎不舒服,坐在椅子上捏後頸時有人送上點穴刮痧器給我,滿滿的感動。
止語讓我們的感受力加強了,更多地覺察自己的念頭和行為,觀察周邊的人事物。感恩老師帶領的這個場域,我被愛滋養,也成為愛。喜歡老師的三句話:以責任心做人處事,以清凈心自覺覺他,以利他心奉獻解脫。這是由東華寺的三句話演變而來,更加大白話了。很慚愧呀,覺得自己的利已心還是蠻重的,讓我時時以這三句話校準自己,是否做到,是否有偏差。
三天課程結束,經過放鬆,靜心,充電滿格返深!
下一步行動:1、練習打坐、站樁,最好加上動功 2、梳理關系,斷舍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家庭和健康上 3、在賺錢這事上更多以利他的角度去做,在幫平台做事上不要計較得失,更多以利他的角度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