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認識和把握經濟全球化及其影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認識和把握經濟全球化及其影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方法:
1、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角度對經濟全球化的內涵、本質、過程及趨勢予以明確界定,有助於認識經濟全球化運行的本質、規律及發展趨向。
2、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角度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總體方法論是一個系統,不能作簡單化理解。
3、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分析經濟全球化形成及發展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
2、急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相關的論文 2000到3000字
關鍵字:哲學 趨勢 方法論 全球化 馬克思
摘要: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恩格斯適應時代和實踐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而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的大廈的根基,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全球化毫無疑問是當代世界的一個基本特徵,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它不想偏離人類文明發展的大道,就必然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參與全球化進程。如何認識當今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是決定我們怎樣判斷全球化和怎樣參與全球化的出發點。馬克思曾經對全球化的發生和發展以「世界歷史」的理論形態作了概括和分析,掌握馬克思關於全球化或者說「世界歷史」分析的方法論,對於我們今天正確認識全球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資料:《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一、當代馬克思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我慢慢地了解到:馬克思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它不應只建立在我們感性理解的基礎上。通過系統的學習,我們必須把它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基礎角度,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發展及其矛盾運動,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客觀條件,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對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出了現實需求,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時代和實踐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前人的成果,發現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
馬克思主義哲學為認識歷史和時代問題提供了一種嶄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原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運行機制和發展規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和它被社會主義必然代替的歷史命運。這些都是科學的理論!人的認識是從實踐產生,為實踐服務,隨實踐發展,並受實踐檢驗的。認識依賴於實踐,離開實踐的認識是根本不可能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創造歷史的兩種基本活動。堅持認識與實踐的統一,歸根結底是要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結合起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是辨證統一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所揭示的人類認識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的學說,為人類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現實的道路,為工人階級及其政黨奠定了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
二、馬克思全球化
什麼是全球化?全球化概念在國際文化學上的應用,是與關於「世界文化」的理論緊密相關的。國際文化學者認為全球化是指在世界范圍內起作用的文化的生長與加速發展的復雜的整體過程,特別是世界整體意識的形成過程。他們認為世界各國的民族文化不斷地受到全球交流技術和媒介網路的沖擊,它逐漸通過並在這種沖擊中進行跨國綜合或全球綜合。可以看到,全球化概念的產生和發展是經濟學、政治學、文化學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結果,它從各個不同方面揭示20世紀末世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特徵,因此,它是一個描述時代性的概念。
全球化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它以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產生為開端,至今歷經100多年。從100多年來世界經濟發展進程看,全球化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自19世紀後半期到20世紀初,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和資本、勞動力的大規模的國際性流動成為這個時期的重要特徵;第二階段是經過「一戰」、「二戰」之後,於50、60年代得到進一步發展,這個階段以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體制的形成以及跨國公司的大量出現為特徵;第三階段濫觴於70年代,到80、90年代形成一股強勁的浪潮,它是在新的科技革命、特別是信息革命的背景下,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及擴散、資本在全球范圍大規模流動和企業經營活動的國際化等為重要特徵,這股浪潮方興未艾,其影響空前廣泛而深刻。
全球化第三階段與前兩個階段相比有質的區別,它不僅是全球依存度的增加,一體化速度的加快,而且是時代的根本轉變——從以戰爭與革命為主題的時代轉向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這種根本性的轉變是全球化而首先是經濟全球化的結果。恩格斯指出:「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近二三十年來,由於通訊、交通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革命,造成了資本、商品、信息以及人的全球范圍的空前流動,經濟全球化趨勢凸現:一是貿易自由化。盡管貿易保護主義在某些國家某些時候有所回潮,但各國間開放度越來越高,進一步消除貿易障礙的趨勢不可逆轉。二是資本國際化。「失去祖國」的跨國公司的全球經營驅使金融資本為追逐最大利潤到處流動,貨幣及有價證券的國際貿易晝夜不停地循環於世界的東方和西方,極大地改變著全球資源配置的形式和格局。三是生產經營的世界化。對世界經濟舉足輕重的跨國公司為了最大限度地佔有市場,攫取高額利潤,把分支生產經營機構分布到世界每個角落,形成超脫於任何民族國家之外的生產、消費、投資體系。四是知識產業化,戰後第四次科技革命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的重大變化,即從以物質資源的佔有和消耗為特徵的工業經濟逐步向以知識、資源的佔有、配置、生產、分配、使用作為決定因素為特徵的經濟的轉型。
二、馬克思關於全球化的基本方法論
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馬克思主義,始終以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總體過程、時代特徵、一般規律為自己的神聖使命,盡管馬克思沒有看到像今天這樣的全球性問題,也沒有系統的全球化理論,但他從全球視野闡發的「世界歷史」的重要思想,確實為我們研究當代全球化問題奠定了科學的方法論基礎。馬克思對全球化,或者說對「世界歷史」的研究可分前後期,在前期,他對「世界歷史」的研究是同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探討聯系在一起的。在後期,他對「世界歷史」的研究主要同對東方社會發展規律的研究聯系在一起的。總體來看,馬克思關於「世界歷史」亦即全球化的觀點有三個方面:
1.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過程。在馬克思看來,世界歷史的形成和發展並不是黑格爾所說的人類歷史之外的什麼「世界精神」「漫遊」的產物,而是以工業技術革命為代表的生產力自身運動的結果。大工業的出現必然引起廣泛的社會分工,這種分工又引起商品交換的擴大,而商品交換擴展到世界范圍則形成了世界市場,世界市場使各個國家、民族連為一體,形成世界歷史。他指出:「由於機器和蒸氣的應用,分工的規模已使脫離了本國基地的大工業完全依賴於世界市場、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它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於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國的孤立狀態。」
2.全球化是一種新的文明形成的過程。「世界歷史」的形成不僅是經濟活動世界化的過程,而且也是精神活動世界化的過程,它標志著社會生活的全面變革和新的文明形態的創立。在世界歷史條件下,資產階級「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使鄉村服從於城市,農業民族服從於工業民族,「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於文明的國家」。為了追逐利潤,資產階級奔走於世界各地,到處開辟市場,到處安家落戶,把生產和消費日甚一日地變成全球化的。由於生產與消費的全球化,農業社會的狹隘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地域藩籬被打破了,一切固定的古老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來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瓦解了,一切國家人民之間的民族分隔和仇外心理在日益消失。由於生產與消費的全球化,文化也日益打破其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文化。「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由許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
3.全球化是人的發展過程。現實的個人是馬克思歷史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世界歷史」的發展就是現實的個人的發展。「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個體的歷史,而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這點。」而「每一個單個人的解放的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一致的。」馬克思認為,以生產力普遍發展為基礎的人們之間的普遍交往是個人及其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普遍交往,一方面在一切民族中同時產生沒有財產的群眾這一現象(普遍競爭),使得每一民族同其他民族的變革都有依存關系,而最後,狹義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性的、真正普遍的個人所代替。」只有實現普遍交往,「單個人才能擺脫種種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也同精神的生產發生實際聯系,才能獲得利用全球的這種全面的生產(人們的創造)的能力。」然而,「歷史向世界轉變的過程」既為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又作為一種盲目的、自發的和異化的過程和力量與人相對立。「單個人隨著自己的活動擴大為世界歷史性的活動,越來越受到對他們來說是異己的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擴大的、歸根結底表現為世界市場的力量的支配。」「世界歷史」就在這種普遍性的生產、交往與普遍性的個人的互動中,在人的主體化和異化的互動中不斷從低級向高級邁進。
馬克思對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全球化一般過程的闡述是博大精深的,不僅作了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的分析,而且作了哲學、人類學、文化學的分析,不僅揭示了這個歷史過程的本質,而且描述了這個過程的生動的現象,不僅是歷史的,而且是邏輯的。透過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豐富的內容,我們可以找出貫穿在這個理論的基本方法論,這些基本方法論構成了他的全球化理論的活的靈魂。
1.歷史觀和價值觀相統一的方法。歷史尺度,就是社會客觀規律的尺度,馬克思把人類社會看作是一個基於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不斷運動變化的自然歷史過程。一切社會關系、社會制度、社會文化的合理與否、作用大小都視其是否適應、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標準是衡量社會進步的客觀的基本的標准。這一點把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與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觀從根本上區分開來。馬克思又認為,歷史是由有目的有意志有激情的人自覺創造的,歷史發展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有機統一,人是歷史的主體,也是歷史的最終目的,因此,價值尺度,就是反映人需要、人的價值、人的發展的尺度,是判斷社會進步的最高尺度。這一點把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與其他形而上學的庸俗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從根本上區分開來。在促進生產交換和消費的普遍化,促進交往關系和精神生產的普遍化的意義上,馬克思充分肯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偉大的劃時代的貢獻,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發展物質生產力並且創造同這種生產力相適應的世界市場的歷史手段。」資本主義彷彿魔術般地把無盡的財富從地下召喚出來,它在100多年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人類世世代代所創造的總和還要多,還要大,然而,由於資本主義自身所固有的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根本矛盾不可克服並日益擴大,使它在推動社會生產力日益社會化普遍化的同時暴露了它的有限性和暫時性;它在消滅民族的狹隘性的同時又把一切文明資本主義化,威脅著世界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它在促進人的普遍流動和發展人的能力的同時又使人成為市場體系的附屬物,市場價值決定著人的知識、尊嚴、良心的價值,交往、文化的世界化反面造成了「單向度的人」,貿易和交換自由反而剝奪了人的人格自由。馬克思在這里不僅用歷史尺度對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歷史」作了無情地批判,而且運用價值尺度對這個「世界歷史」形成的野蠻的、血淋淋的一面作憤怒的揭露,徹底抹去了罩在資本主義文明上的靈光。
2.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的方法。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不但承認人類歷史發展是由普遍性的規律所支配,而且承認這種普遍規律是通過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歷史主體的特殊的實踐活動發生作用的。歷史辯證法的使命就在於從歷史 的特殊性中探索出歷史的普遍性,又以這種普遍性的認識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歷史的特殊性,唯物史觀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原理,正是馬克思把歷史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辯證分析考察「世界歷史」形成和發展的邏輯結果。首先,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生成闡明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必然性。從《神聖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宣言》到《資本論》,馬克思從手工業作坊生產方式向社會化大工業轉變,自然分工向國際分工轉變,地域性的交換形式向世界市場轉變,自然聯系的人向世界普遍交往的人的轉變,充分論證了人類從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必然性,論證了資本主義社會出現是「世界歷史」的開端,標志了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和人類文明的一次飛躍。其次,從剖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中揭示「世界歷史」的一般過程。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由於把個人、民族的特殊的形態,亦即狹隘的、封閉的、自在的形式轉變為普遍的形式,也就是世界性的生產、交換和消費以及自主性的人的狀態,取得對封建制度的徹底的勝利,取得了統治的地位。馬克思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種特殊形態中抽象出普遍的生產、交換、消費和交往關系,普遍的人,並把這種普遍性的產生、發展看作是「世界歷史」的本質特徵和必然要求,「世界歷史」的發展,就是普遍性不斷超越特殊性的過程。以資本主義的細胞——商品的性質和產生為起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結構及其內在矛盾作了科學的分析,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由於其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特性,必然容納不了在其自身生長起的社會化的生產力和普遍發展的人,這就必然要打破資本主義這種特殊形態,這是「世界歷史」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共產主義,由於它適應生產力和人的世界性普遍性的發展,從而取代資本主義成為人類社會的未來。共產主義的合理性,馬克思明確指出就是個人的存在直接同世界歷史相聯系。「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業——共產主義一般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共產主義以交往的普遍發展為前提,否則,共產主義就只能作為一種地域性的現象存在,處於一種「落後的、家庭式的籠罩著神秘氣氛」的狀態,這種共產主義必定隨著交往的擴大而瓦解。在馬克思看來,隨著「世界歷史」發展,共產主義必然戰勝資本主義,然而共產主義也不是終極狀態,相對於「世界歷史」的無限發展,它也只不過是「世界歷史」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狀態,一個環節。「它是人的解放和復原的一個現實的、對下一段歷史發展說來是必然的環節。」歷史的普遍性對歷史特殊性的超越,造成了歷史的不斷進步。然而,歷史普遍性並不能脫離特殊性。歷史普遍性的日益擴展必然導致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正如它導致資本主義一樣,但是由於各民族、各國的具體實際不一樣,歷史普遍規律的實現方式,實現途徑也會不一樣。馬克思晚年十分注重研究東方民族的特殊性,指出東方民族在走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道路上存在著特殊性和多樣性。可見,由於把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地結合起來,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具有巨大的歷史感和令人信服的邏輯力量。
3.批判性與建構性的相統一的方法。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歷史哲學的優秀內核——辯證法,運用對「世界歷史」的理論思考,他認為辯證法的本質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因此,他對「世界歷史」的源起和過程、本質和規律的揭示無不是建立在「批判」的基礎上。首先是批判地指出「世界歷史」是資產階級的發家史。資產階級對利潤的貪欲,驅動著他們不斷奔跑於世界開拓國際市場,不斷改進生產手段降低成本,不斷驅趕農民離開家園以獲得更多的廉價的工業勞動力。盡管資本是天生的國際派,但資本的積累和發展從頭到腳都充滿了殘暴和血淚。其次是批判地指出「世界歷史」是充滿矛盾曲折發展的歷史。資產階級在建立統一的市場,統一的生產、消費體系的同時,也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擴展到世界各地,生產的無限膨脹以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發作為代價,人的普遍發展以勞動階級的片面發展為代價,社會的前進運動以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後發展民族的貧困為代價。再次是批判地指出「世界歷史」是資本主義文明世界化的歷史。資產階級把文明傳播到全球每個角落,但實質上是按自己的價值觀改造世界。「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裡推行所謂文明制度,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資本主義文明的世界化過程是不同階級、不同民族價值觀沖突的過程。馬克思對資產階級開創的「世界歷史」的批判僅僅是他理論地把握「世界歷史」的一個環節,一個手段,而不是目的,他認為真正的哲學批判不能夠滿足於抽象地否定舊世界,而應該通過批判「建立一個新世界」。
因此,馬克思的歷史方法不僅是批判性的,而且是建構性的。根據「世界歷史」發展的客觀趨勢,他在否定資產階級作為全人類利益代表的同時找到了與社會化大生產相一致的歷史主體——無產階級,指明了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的偉大歷史使命;他在否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永遠合理神話的同時揭示了世界經濟體系的產生和發展的整體規律,指出了社會主義經濟形態代替資本主義經濟形態的歷史趨勢和基本要求;他在抨擊資本主義文明的虛偽性狹隘性的同時提出了實現人的全面自由這一「世界歷史」發展的最高目標,指出代替那階級對立、主客體對立狀態的將是「個人的自由的聯合體」,這樣的聯合體的根本特徵是「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前提」,而實現「個人自由發展」必須在「世界歷史」的充滿矛盾的發展歷程中獲得必要的經濟條件、政治條件和文化條件
3、馬原論文 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的相互關系
看到它我真是興奮,進來了怎麼發現是個待解決問題呢
弟兄們快點,時間不多了
4、求一篇2000字的馬原論文
寫作思路:馬原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簡單地說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正文: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會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方法論:我們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做到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還要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反對割裂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宜賓學院的無人售書攤
在宜賓學院校園,上學、就餐的路上,師生們都會經過一個獨特的書攤,因為這個書攤沒有攤主值班,全憑自覺,長期以來,已經成為了一塊誠信的試金石。平時無人看管,購書付款全憑學生自覺。學生們都說:「書攤挺有意思的,蠻溫馨,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老師也很喜歡,稱贊其對學生的品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
這一事件曾經還在教育界產生了小小的風暴,並廣受好評,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一年的時間我們學校也增加了不少的'無人售賣攤位,有買發夾的,有賣文具的,有賣生活用品風扇的。「這些小攤不僅無人看管,而且自開攤以來幾乎沒有丟失過一本書一件商品。
小小的書攤能得到大家這么呵護,讓大家默默遵守著這份誠信,這樣很美」。「這對學生來說就像是一堂生動的品行課,通過這種氛圍潛移默化地教育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們,要遵守人與人之間那種美好的、起碼的誠信,這也是現在社會所缺失的。」
廣西柳州市的無人售菜攤
廣西柳州市洛維路一個小區里有個無人看管菜攤,菜價已經有10多年沒有上漲了,在這個無人看管菜攤,買菜者自助選菜自覺付款,這種方式延續了近30年,菜錢一分未少。
意識是能動的,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人們在組織無人售賣書攤,無人售賣菜攤的時候,就是圍繞著「觀念地存在著」的目標和藍圖而進行的,其「人之初性本善」的觀念讓之具有相信他人的意識,在意識中,不僅預先規定了售賣的目標,而且為實現目標又預先規定了活動的方式與步驟。
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
人的意識不僅採取感覺,知覺,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選擇構建,從而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在無人售書攤開始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事,「不知哪位同學用一張殘幣「買」走了主人的一本書。第二天,主人就將這張殘幣張貼了出來,還附上了一張通報,對這名使用殘幣購買書籍的同學進行口誅筆伐。」後來就再也沒有這樣的事件發生了。
意識活動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
意識能動性不限於從實踐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動的目地,計劃,方法,等觀念的東西更重要的在於以這樣的觀念東西為指導,通過實踐把「觀念地存在著」模型,藍圖實現出來,變為客觀現實。以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與永遠也不能出現的東西。我們在無人售賣中已經可以淺淺的看到了人類通過意識活動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成果。
5、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論文!!!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我慢慢地了解到:馬克思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它不應只建立在我們感性理解的基礎上。通過系統的學習,我們必須把它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基礎角度。
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恩格斯適應時代和實踐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而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的大廈的根基,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一、 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實踐和對人類文明成果的繼承與創新
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發展及其矛盾運動,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客觀條件,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對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出了現實需求,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時代和實踐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前人的成果,發現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馬克思主義哲學為認識歷史和時代問題提供了一種嶄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原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運行機制和發展規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和它被社會主義必然代替的歷史命運。這些都是科學的理論!
第二、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理性指導原則
人的認識是從實踐產生,為實踐服務,隨實踐發展,並受實踐檢驗的。認識依賴於實踐,離開實踐的認識是根本不可能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創造歷史的兩種基本活動。堅持認識與實踐的統一,歸根結底是要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結合起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是辨證統一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所揭示的人類認識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的學說,為人類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現實的道路,為工人階級及其政黨奠定了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
第三、 馬克思主義提高了我們認識人類社會以及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正確認識這一問題是解決其他社會歷史觀問題的基礎和前提。而馬克思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地解決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創立了唯物史觀。同時,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這些規律決定了社會形態的更替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而馬克思主義運用這些規律提出的階級分析法,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等等都為人們認識人類社會提供了理論指導。
第四、 馬克思主義為我們分析當今世界兩大社會類型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不僅發現了剩餘價值產生的秘密,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被社會主義社會所代替的歷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經濟發展和社會化產生的一般規律。所有這些,對我們認識資本主義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社會主義的發展,既有輝煌的成就,也有嚴重的挫折;既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又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學習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並以此為指導,總結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對於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具有重要的意義。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作為當今世界兩大社會類型,馬克思主義對人們研究它們提供了條件。
第五、 馬克思主義為人類進入文明社會規劃了理想化方向
在展望未來社會的問題上,是否堅持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能否正確預見未來的基本前提,也是馬克思主義與空想社會主義的根本區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站在科學的立場上,提出並自覺運用了預見未來社會的科學方法。共產主義社會無疑是非常美好的,但是按照馬克思預見未來的一貫立場、觀點和方法,共產主義社會本身也不會是一種沒有任何矛盾的社會,不會是一種不需要也不能夠進一步改善和發展的靜止狀態。我們深信,共產主義社會將是一個在更高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前進的社會。所以,共產主義社會不是人類歷史的終結,而是人類自由自覺歷史的開端。
我想,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具有上述五種其他哲學並不包含或不全麵包含的真理性認識,才使我們越來越重視這門科學。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擔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不能僅僅為了考試而學習它,我們要在理論與實際結合中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實踐,爭取最大限度的領悟馬克思主義的真諦。
理論不僅僅應該是理論,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把馬克思主義運用到無限的社會實踐中去,這就是我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最深體會。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23 13:42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學習心得 本學期我們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通過學習,我不僅掌握了基本的哲學知識,同時,也為構造自己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找到了正確的方向,讓我開始運用哲學的兩面性的觀點去分析生活中的問題和解決問題,找出共性和個性,處理好共性和個性,從而讓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長起來,並迅速成熟有將近百年奮斗歷史的中國共產黨,在開創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的30年中,形成了這樣一套在社會主義基礎上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使社會主義能夠充滿活力從而不斷增強綜合國力,並經長期奮斗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道路和理論體系。這實在是黨之大幸,國家之大幸,人民之大幸,中華民族之大幸。這又一次有力地表明,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關節點上,仍然能夠以自己的奮斗來代表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前途,並且能夠凝聚越來越多的人共同奮斗來代表這個偉大前途。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踐獲得的偉大成就,說明其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包括兩個層次的含義。第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鄧小平同志多次講過:老祖宗不能丟。丟了,就不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而是不要馬克思主義了;第二,要解放思想,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新的形勢、新的問題,得出新的結論。不這樣,馬克思主義就變成僵死的教條,變成不解決任何實際問題的空洞的詞句。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意味著這兩方面都堅定不移,毫不含糊。在中國共產黨人看來,馬克思主義只有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才能成功,才能勝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只有賦予其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徵,才能成功,才能勝利;離開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來談馬克思主義,沒有前途,沒有意義;離開中國實際和我們已經取得偉大成功的道路和理論體系,而去另外尋求和依傍別的什麼主義和模式,沒有前途,沒有意義。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23 13:43 在進入21世紀的時候,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為了勝利完成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們黨保持先進性、始終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領導核心的根本保證。「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回顧國際共產主義運動150多年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自己,這是馬克思主義永遠保持旺盛生機和充滿活力的源泉。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哲學發展史上的偉大變革,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徹底的唯物主義哲學。學習這門課程對於學習其他課程是一個從宏觀角度理解的基礎,如果這門課程學習好了,其他課程也就可以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我覺得學習這門課程對我最大的益處,不僅在於學習到了理論知識,更多的是讓我自己的思想覺悟提高許多,分析和解決生活學習問題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認為開設這門思想政治理論課 ,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當代大學生的頭腦。《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課程主要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 ,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 方法論觀察和分析問題 ,為學生確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 ,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 ,奠定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學習理論,最重要的是讓我們青年學生能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信仰、增強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對黨和政府的信任等。由此我認為 這門課程在整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23 13:44 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則 ,學習的目地全在於運用。所以 ,我們大學生必須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的指南。理論聯系實際 ,關鍵是:一要聯系社會實際 ,二要聯系我們學生的生活實際。我們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 ,這樣的時代與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已經具有將近 160年的歷程 ,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經過了 90多年的發展 ,和平、 發展、 合作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 ,經濟全球化深入展 ,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同時 ,國際環境復雜多變 ,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 ,世界發展不平衡狀況加劇。所以 ,我們要聯系國際、 國內的實際情況來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有些同學認為這門課程深奧難懂 ,覺得雖然從初中政治就開始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了 ,但卻一直認為它只是一門離現實比較遙遠的科目 ,而且認為很少能在實際生活中得以運用。但是我在學習這門課程時 ,發現在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能體現出其中的原理。比如辯證法的三大規律 ,在我們學生的現實生活中時時可以用到 ,在生活中運用這些原理來解決問題 ,是一種生活的智慧。 大學生不僅是處在一個思想比較成熟的階段,而且也是處在一個思想可塑的階段,開設這門課程無疑是給學生一次意義非凡的頭腦風暴。
6、求一篇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分析當今社會某一現象的論文 ,拜託拜託···
一、在實踐中深化對社會主義基本特徵的認識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社會主義基本特徵的論述
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作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新的認識。這些認識集中體現在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中。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就從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的統一中,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中,從現實任務與奮斗目標的統一中,對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作了科學的概括,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發展。中國共產黨人在進一步的探索中認識到,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要求。所有這些認識,對我們正確把握社會主義的特徵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根據已有的社會主義各國的實踐經驗,特別是根據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可以對社會主義基本特徵作如下的概括:
第一,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社會主義一定要有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這不僅因為社會主義制度是比資本主義制度更高更先進的社會制度,能夠適合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且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和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才能夠創造出最終戰勝資本主義所必需的物質基礎,充分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產資料公有制,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相區別的根本標志。但是,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其經濟結構不可能是純而又純的。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可能也不應該實行單一的公有制,更不應該實行單一的國有制。究竟應該怎樣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公有制應採取怎樣的形式,必須從本國生產力發展的具體狀況出發。比如中國根據自己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並探索了包括股份制在內的多種公有制實現形式。
第三,對個人消費品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制度。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決定分配關系。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制度是社會主義公有制所決定的,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具體體現。社會主義社會實行按勞分配製度,表明勞動既是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也是對社會應盡的義務。當然,究竟應該建立怎樣貫徹社會主義原則的分配製度,應該根據各個國家的不同情況而定。我國經過多年的探索,確立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製度,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分配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第四,在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下,建立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政權,即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政權是社會主義社會最根本的政治特徵。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共產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和核心,依法治國是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第五,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社會主義文化是凝聚和激勵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全社會形成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發展教育和科學,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發展文學藝術等事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博採世界文明之眾長,堅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原則。
第六,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堅持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共產黨人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社會主義基本特徵的諸方面是一個互相聯系的有機整體,是社會主義制度優於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表現。在對社會主義基本特徵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為主體和共同富裕,這是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根本體現。
二、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和長期性
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先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具看客觀的歷史條件,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新勝利。但同時又使社會主義事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於經濟文化相對落後而產生的一系列嚴重的困難與問題,使這些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不能不具有艱巨性和長期性。
(一)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取得勝利的原因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時候,是以高度社會化的資本主義大生產作為社會主義革命的物質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實踐超越了馬克思恩格斯當年的預期,社會主義革命並不是在生產社會化程度最高的資本主義國家首先實現,而是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俄國、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相繼取得了勝利。為什麼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可以先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人社會主義呢?
第一,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可以先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是由革命的客觀形勢和條件所決定的。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是通過革命實現的。無論是當時的俄國還是中國,勞動群眾所受的多重壓迫和剝削格外深重,使社會矛盾特別尖銳,出現了很好的革命形勢。反動統治階級已經不可能照舊不變地維持自己的統治,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也不能照舊地生活下去了。革命的主觀條件也成熟了,集中表現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已經能夠在馬列主義的指導下,正確地分析革命的客觀條件和革命隊伍本身的狀況,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本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斗爭策略,廣泛發動和組織群眾,運用各種斗爭形式,直到發動武裝起義,進行武裝斗爭,奪取革命的勝利。
第二,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可以先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並不違背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從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一定的社會形態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現先進的生產關系長期建立在落後的生產力的基礎上,也不可能出現落後的生產關系能夠長期容納先進的生產力的現象。但是如果從社會歷史發展的某個階段來看,則又會出現參差不齊、相互交錯的現象。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但是在一定條件下,在不變更生產關系生產力就不能發展的情況下,生產關系的變更就成為主要的決定的方面了。從歷史上看,封建製取代奴隸制、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也有不是從最發達的地方開始而是從薄弱的或不發達的地方開始的先例。
總之,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率先進入社會主義,也是歷史發展規律作用的結果。那種把首先在相對落後的國家取得社會主義勝利看做是「反常現象」,把實踐中的社會主義看做是「畸形的早產兒」的觀點是錯誤的。
(二)必須充分認識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
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取得政權,建立起了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為開展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開辟了廣闊前景。但是,由於受到生產力發展狀況、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發展狀況的制約,受到國際環境的嚴峻挑戰等,這些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必然具有艱巨性和長期性。
第一,生產力發展狀況的制約。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落後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有的甚至落後很遠。這就決定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必須把大力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努力完成別的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生產社會化、商品化、現代化的艱巨任務。完成這個任務,趕上和超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疑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進行艱苦的探索和奮斗。
第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發展狀況的制約。由於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勝利,發展公有經濟,改造小農經濟,建立、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就成為無產階級政權的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由於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取得勝利,必然會影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社會主義消滅了剝削階級,就意味著實現了人類歷史上最高的民主。但是,這並不就是說這種民主一開始就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地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受到這些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條件的嚴重製約,建設好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面臨許多困難,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還要進一步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改變幾千年形成的傳統觀念,建設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實現真正的社會公正和平等,從而為人類的崇高理想共產主義社會准備充分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同樣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才能實現。
第三,國際環境的嚴峻挑戰。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以後,社會主義國家就處於強大的資本主義世界的包圍之中,受到資本主義列強的遏制和扼殺,面臨異常嚴峻的國際環境。如果說在社會主義國家成立之初,國際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的進攻主要是武力方式,那麼在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社會主義制度有了長足進步之後,進攻的方式則往往轉變為以和平演變為主。
第四,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需要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生產力提供了可能。然而,要使這種可能變為現實又並非易事。在社會主義進程中,發生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於制度本身,而相當程度上在於人們沒有認識和掌握規律。實踐已經表明,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試圖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執政的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必然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
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是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同資產階級革命不同,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任重而道遠。它面臨著崇高宏偉而又艱巨復雜的歷史任務,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三、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多樣性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表明,無產階級如何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奪取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100多年來一些國家已經找到了各自成功的道路,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但是,在取得革命勝利以後,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尚需要進行長期的艱苦探索。
(一)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多樣性的原因
社會主義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各國國情的特殊性,即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差異性,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同,無產階級政黨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回,階級基礎與群眾基礎的構成狀況的不同,革命傳統不同,以及歷史和現實的、國內和國際的各種因素的交互作用,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必然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
第一,各個國家的生產力發展狀況和社會發展階段決定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點。實踐表明,雖然已經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國家,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起點的生產力狀況都比較落後,但是,各國之間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這就決定了各個國家必須根據自己的生產力發展狀況和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制定與之相適應的發展戰略,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第二,歷史文化傳統的差異性是造成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多樣性的重要條件。各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是他們進行活動的既定前提和基礎。各個民族從歷史上繼承下來的經濟、政治、文化條件的不同,決定了他們必須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按照自己的民族特點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要求他們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自己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將社會主義植根於本國的土壤之中,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時代和實踐的不斷發展,是造成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多樣性的現實原因。時代是不斷前進的,實踐是不斷發展的。社會主義也必須隨著時代和實踐的不斷發展而發展。從世界范圍來說,各個社會主義國家都應該根據時代和實踐發展的要求,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從具體的國家來說,同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不同的時期,也應該根據時代和實踐發展的要求,適時地改革和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保持生機活力、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
總之,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多樣性,是一個客觀真理。但是在認識這一真理的過程中,付出的代價卻是沉重的。實踐證明,堅持社會主義,不等於堅持某種單一的社會主義模式;改革或拋棄某種社會主義模式,不等於改掉或拋棄社會主義;某種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也不等於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多樣化的趨勢日益突出。這種多樣化的趨勢,既是科學社會主義與本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它從世界歷史的走向方面反映了社會主義的牛機和活力。
(二)努力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既然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具有多樣性,那麼努力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就是無產階級執政黨必須領導全國人民為之奮斗的神聖使命和光榮任務。
第一,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恩格斯在評論《資本論》第1卷出版時說過:一些讀者可能會以為他從這本書里會知道共產主義的千年王國看來到底是什麼樣子。誰期望得到這種愉快,誰就大錯特錯了。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新社會的設想所採取的科學態度和研究新社會制度的思想方法,對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探索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最重要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對於研究未來社會制度的科學方法。
第二,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必須以當時當地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堅持「走自己的路」。從本國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是社會主義歷史經驗的總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則。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的實踐中多次強調,馬克思主義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導原理,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於法國,在法國不同於德國,在德國不同於俄國。各國的國情不同,情況又在不斷地變化,因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不同時間、不同國度的實際運用,也應該不同。「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和當代馬克思主義者面臨的一個根本問題。對這一根本問題,只有堅持從本國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才能作出正確的回答。
第三,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必須充分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社會主義事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空前偉大的創造性事業。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社會的開放性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封閉只能導致落後,這也是被實踐反復證明了的客觀真理。但借鑒不能脫離本國國情照抄照搬。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曾經被神聖化、凝固化,以至於長期束縛了人們的思想,產生了嚴重的後果。實踐證明,不同國家試圖用「一條道路」、一種模式發展社會主義是行不通的。發展社會主義既不能照搬蘇聯社會主義的模式,更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模式。照搬別國模式從來不能成功,這是一個被歷史反復證明了的顛撲不破的真理。
四、社會主義在實踐探索中曲折前進
同任何事物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一樣,社會主義的發展也會發生曲折,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的過程。
(一)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的客觀性
幾千年的人類社會發展史表明,每一次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無不經過曲折反復的斗爭;每一個新生的社會制度,無不有一個從不成熟到逐步成熟、從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的甚至要經歷反復多次的復辟、危機和失敗,而後才能站住腳。封建制度代替奴隸制度是如此,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亦是如此。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要消滅一切剝削制度,並且要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因此更不可能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社會主義只能在斗爭中曲折前進發展。列寧指出:「設想世界歷史會一帆風順、按部就班地向前發展,不會有時出現大幅度的躍退,那是不辯證的,不科學的,在理論上是不正確的。」
社會主義在曲折中發展是由以下因素決定的:
第一,社會主義作為新生事物,其成長不會一帆風順。社會主義作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嶄新形態,其產生和發展符合歷史的發展趨勢,代表了社會進步的方向,體現著人類的未來,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是,社會主義的產生和成長,意味著對資本主義舊社會的否定,這就必然要遭到資本主義勢力的拚死反抗。社會主義新社會在開始的時候總是比較弱小的,而且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和斗爭是不會停止的,時起時伏,有時甚至相當激烈,資本主義還可能會復辟,工人階級及其政黨還需要領導廣大人民群眾繼續進行更加艱苦的工作和斗爭。這就註定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的過程是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
第二,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發展,是作為一個過程而展開的,人們對它的認識也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發展,體現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工人階級及其政黨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由於受主觀和客觀條件的限制,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有一個過程。只有尊重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在實踐中自覺地運用規律,及時研究新情況、有效地解決前進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社會主義事業才能夠順利地向前發展。
第三,經濟全球化對於社會主義的發展既有機遇又有挑戰。全球化已成為當代世界發展的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和充滿矛盾的客觀進程。當前甚至今後在一個較長時期內,經濟全球化趨勢將仍然處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之下。這種全球化必然是一把雙刃劍,具有兩重性的特點。它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既有積極的效應,又不可避免地會帶來負面的影響;社會主義的發展既有難得的機遇,又面臨嚴峻的挑戰。由這種情況所決定,社會主義國家參與國際交往,只能是一個把握機遇、趨利避害、因勢利導、曲折前進的過程。
(二)社會主義在自我發展和完善中走向輝煌
說社會主義的發展具有曲折性,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在曲折中持續前進,則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轉的歷史趨勢。這是因為,社會主義制度能夠從根本上克服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對生產力發展的束縛,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前景;社會主義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和願望,能夠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社會主義能夠在改革中不斷實現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
社會主義改革根源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社會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發展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一種新的先進的制度,從根本上說克服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抗性矛盾,但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夠高,新制度不夠完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還存在諸多不相適應的部分,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社會的主要矛盾。改革就是克服這些矛盾的最有效途徑。
社會主義如何進行改革?從已有的實踐中可以得到如下的啟示:
第一,要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覺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發展和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目的是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改革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