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逆全球化下中美經貿政策比較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逆全球化下中美經貿政策比較

發布時間: 2023-06-13 03:07:51

1、運用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知識提兩條關於我國該如何應對中美貿易戰的政策性建?

經濟全球化,一方面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另一方面也使風險與危機跨國界傳遞。但無論怎樣,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逆轉。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們既要順應歷史潮流,保持積極開放的心態,主動參與競爭,也要居安思危,增強風險意識,注重國家經濟安全,為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做好充分的准備。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國家間相互開放的程度不斷加深,開放范圍不斷擴大,整個世界復雜多變,我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不斷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為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作著不懈的努力,為推動經濟全球化,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2、中國和美國貿易的逆差和順差

中美貿易不平衡,美方有巨大逆差,且迅速增加,這是個老問題。隨著金額的擴大和中美經貿關系其他問題的解決,逆差問題日益被美方政治化。美方壓人民幣升值、部分議員提議對中國產品徵收27.5%的附加稅,指責中國產品加劇美國工人失業,以及對華紡織品設限、彩電反傾銷等問題,主要源於中美貿易逆差問題。

中美貿易差額真相

中美貿易發展迅速

由於中美兩國分別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中最活躍的經濟體,國內需求旺盛促使兩國經貿關系迅速發展。據中國海關統計,2004年兩國貿易額達到1696億美元,是1978年的72倍。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也承認,與中國貿易是其發展最快的部分。2004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出口總額達到347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了114%。而同期,美國對德國的出口僅增長了7%,對加拿大的出口增長了6%,對日本的出口則減少了17%。中國成為繼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和英國之後美國的第五大出口國。

中美貿易關系基本不受中美關系的影響,過去的25年中,盡管中美關系經歷了炸館事件、考克斯報告等事件的影響,但中美經貿總額只有1990年下降了3.9%,。此外,中美貿易關系受美國經濟周期影響不大。

根據中國的統計,中美貿易1993年美方開始出現逆差62億美元,到2004年上升到803億美元,11年增長了近12倍;而根據美國的統計,1983年美方開始有逆差,為3億美元,到2004年上升到1620億美元。按美方統計,1988年中國開始進入美國的前10位逆差國行列,1989年就從第9位發展到第6位,1990年攀升到第3位,1991年,中國成為僅次於日本的第2大逆差對象。2000年以後,中國對美貿易順差超過日本,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國。此後貿易逆差繼續攀升,到2004年,中國佔美國全部貿易逆差達到26.2%。

中美貿易差額統計口徑不同

長期以來,中美兩國在貿易統計數據上一直存在著差異,突出表現為美國統計的來自中國的貿易逆差要遠遠大於中國統計的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這一差額不僅由來已久,且呈現不斷擴大的態勢。

美國商務部把從中國大陸直接進口和從香港轉口但原產地是中國大陸的所有貨物都算成是從中國的進口,也就是說,美國把所有原產地是中國大陸的產品價值都算作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中國海關的統計只包括中國大陸直接向美國出口的和出口時已知最終目的地是美國但經香港轉口的貨物。然而,許多中國大陸出口產品的最終目的地並不一定很清楚,因此,許多最終運往美國的中國產品沒有包括在中國的貿易統計之中,而被算作是中國大陸向香港的出口。

中國經香港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價值與香港公布的轉口貿易價值不同,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國大陸出口到香港的許多商品,因最終目的地不明確而未被統計到中方的數據中。第二,美方的進口統計,因包括了轉口增加值而高估了從中國的進口。考慮到香港為大陸出口到美國的商品所提供的服務包括安排運輸、保險、尋找客戶等,因此,對這些商品的增加值是相當可觀的。

中國從美進口統計差異

中國統計的來自美國的進口與美國統計的向中國的出口,盡管存在著一定的差異(1995年兩者差額為43億美元,2003年為55億美元,2004年猛增到119億美元),但如果考慮到進口按到岸價格計算、出口按離岸價格計算導致出現運輸費用的差價,可以說兩者大體相當。這說明中美雙方統計的貿易順(逆)差存在著較大差異,盡管與中國統計的進口和美國統計的出口有一定關系,但並不是主要的原因。

雙方均未將服務貿易統計在內

美國在總的對外貿易持續逆差的情況下,商品貿易的逆差基本上是呈不斷擴大的趨勢,而服務貿易則相反呈順差不斷擴大的趨勢。

根據WTO的報告,美國服務出口佔全球的18%,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務出口國,也是世界最大的服務貿易盈餘國。2003年美國服務貿易5495.9億美元,增長5.77%;出口3048.1億美元,增長4.3%;進口2447.8億美元,增長7.64%;服務貿易順差600.3億美元,減少7.41%。

需要指出的是,大量服務隱性化影響了我們對中美兩國服務貿易情況真實全面的了解。

第一,由於大量非跨境服務交易沒有被納入統計,造成對中美服務貿易的低估。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的報告,1999年,美國附屬公司在國外的服務銷售額達到3380億美元,比當年對非居民提供的基於國際收支方法統計的跨境服務出口額2790億美元還高21%,且呈現快速增長趨勢。盡管這兩個數字不能簡單相加,但隨著美國跨國公司境外投資的增加,國外分公司或子公司在東道國提供的服務作為服務貿易出口的一種形式已越來越引起關注。

在我國,許多美國製造業的跨國公司同時投資於我國貿易、營銷或金融領域,這些企業在為國內提供產品的同時,為了獲得內部化收益並支持其貨物製造及出口,也在提供大量的服務。如,汽車製造廠商同時為消費者提供信貸服務、石油製造企業自己投資設立加油站、跨國公司將研發中心設置在國內,如IBM和GE等。目前,由於美國附屬公司在國內提供的服務並沒有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反映出來,中美服務貿易統計並沒有包含這部分內容。

第二,伴隨外商直接投資的追加服務往往被「資本化」,在我國,外資「以技術入股」的情況比較普遍,這實際上使一些知識密集型服務、信息密集型服務、研究與開發型服務提供的隱性化,盡管我國也為此付出昂貴的成本,但在服務貿易進口中卻無法體現出來。

第三,我國以購買設備為名而支付的大量服務費用也沒有被統計出來。

綜合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可以說中美雙方貿易數據均不準確,中方的數據被低估,美方的數據被高估。中美貿易統計數據之所以存在差異,主要是由於對轉口貿易特別是中國從香港轉口到美國的商品貿易是否包括在兩國雙邊貿易統計的不同而產生的。

中美貿易差額究竟有多少

自從1990年以來,多位經濟學家對中美貿易差額實際規模進行了估算。美國加州經濟學家K.C. Fung和劉遵義,經過調整後估算,2002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為766億美元。加上服務貿易,2002年美國貿易逆差為743億美元,這一數字與中美雙方統計數字的平均數(729億美元)大致相當。按照這一數據,美國統計的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高估了288億美元,中國統計的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低估了316億美元。

中美貿易巨額順差原因

美方對巨額逆差的認識

美方認為兩國貿易不平衡是由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引起的:(1)美國產品遭遇中國貿易壁壘、缺乏對中國的市場准入;(2)中國缺乏政策的透明度以及不能完全執行兩國簽署的協議;(3)中國對人權、勞工權和環保的濫用以及拒絕遵守這些領域的國際標准,從而獲得不公平的對美國貿易優勢;(4)未來的不可預見性;(5)中國有意壓低工人工資,壓低人民幣幣值,以促進出口

上述五個方面的主要歸納為對中國市場開放不夠的指責。然而,中國對美國的大量貿易盈餘並不能說明中國正在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應該說,中國是當前全球最開放的市場之一,甚至是所有快速增長的經濟體中最開放的市場。中國市場的高度開放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近年來中國的全球進口規模增長速度是驚人的,進口額從1990年的533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5614億美元,14年間增長了9.5倍。進口依存度由1990年的15%提升到2004年的33.9%,並實行了較低的進口關稅。

巨額順差產生的真實原因

原東亞各國和地區對美貿易順差轉移到中國

中國的加工貿易,大部分是日本、韓國、香港、台灣等東亞國家和地區,為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競爭力,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屬於勞動密集型的組裝工序而發展起來的,上述東亞國家和地區在中國大陸設立了大量的外資企業,其產品在我國加工、組裝後依賴原有的銷售渠道,主要經香港等地轉口到美國、歐洲等傳統市場。中國大陸從上述國家和地區進口原輔材料、零配件等,在中國大陸進行加工組裝,而後出口到美國和歐洲的這種貿易流程,導致了中國加工貿易進口原輔材料、零配件與出口市場的分離。由於各國對進口商品的原產地認定以「實質性改變」為原則,加工產品的出口國就從上述國家和地區轉移到了中國。

從美國自身的貿易逆差來看,近十年來,美國總的對外貿易逆差是不斷增加的,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雖然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額不斷增加,但是這一逆差占其總的對外貿易逆差的比重卻並沒有顯著提高,近年來維持在20%左右,遠低於日本20世紀90年代初的50%多。

雖然中國現在已經取代日本,成了美國對外貿易最大的逆差國,但由於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美國對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及其他東亞國家(地區)的貿易逆差在絕對額有所提高的情況下,在其總的對外貿易逆差中所佔的比重卻不斷下降。與之相反的是,中國大陸與中國台灣、韓國、日本的貿易逆差不斷上升(見表四)。

如果把東亞作為一個整體看,美國對東亞的貿易逆差是在相對減少。因此,中國現在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很大程度上是從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轉移過來的,由於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不斷地把生產轉移到中國大陸來,它們對美國的出口也因此轉移為中國大陸對美國的出口了。

從出口來看,一方面是許多中國現在出口的產品其實是原來在東亞其他國家(地區)生產和出口的,只是現在轉移到中國來了。另一方面,從市場來看,東亞其他國家(地區)的市場規模總體上比歐美小,而且進入的限制也確實要比歐美嚴一點,因此大量的中國出口產品就主要銷往歐美而不是東亞。

從進口來看,中國之所以大量從東亞進口而不是從美國進口有如下兩個原因。第一,美國對向中國的高技術產品出口實行嚴格的限制,導致相當一部分中國願意進口的產品無法進口。第二,由於中國需要大量的機器設備和中間投入品進行加工貿易生產,而中國目前總體上還比較落後,進口用於加工貿易的各種投入品在美國和日本都已經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比較優勢,因此中國更多地從韓國、中國台灣和東盟進口。

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導致四類最大宗商品的順差

貿易不平衡本身的主要原因是兩國的比較優勢差異。中國的比較優勢主要在於豐富的勞動力,美國的優勢則在於它的科研能力、技術及人力資本。從產業來說,中國的比較優勢在於勞動相對密集的產業,而美國則在技術和人力資本密集的產業。中美貿易順差最大的產品是體現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的普通機械電器、傢具玩具、鞋帽和紡織服裝,2004年這四類產品貿易順差為522億美元,占當年中美貿易順差的89.2%。

從表五中可見,雙方貿易量最大同時也是差額最大的是機械電器產品。此類商品中,特別是在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上,如核反應堆,高性能儀器、儀表等,美國原來有比較明顯的優勢,但美國對華技術出口實行嚴格控制,2003年僅對華出口114億美元。相反,中國向美出口的普通機電產品以及由外商投資、在中國加工組裝的高技術機電產品高達394億美元,這樣,在這個美方本來具有優勢的項目下出現了28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雙方貿易量和貿易順差均位於第2的是傢具、玩具等雜項,具有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特徵。2003年中方逆差的產品依次是植物產品、化工產品和紙製品,逆差分別為21億美元、15.7億美元和9.5億美元。

美方順差第三大的項目是紙製品,這恰恰反映了中國森林資源的貧乏。美國是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工業化國家,可是中美貿易當中,美國卻需要依靠其農業和林業部門來創造貿易順差。

對華技術出口限制限制了美比較優勢發揮

在科技推動下的中國經濟增長,有利於美國貿易赤字的減少,但美國始終對對華高新技術出口進行管制,不願向中方出口超大型計算機、數控機床、衛星技術等中方需要的產品,甚至連技術含量不是很高的產品都有限制。

美國的儲蓄率偏低是造成美國逆差的另一重要原因

美國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是美國經濟結構上的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根據國民經濟恆等式,總投資與總儲蓄的差額要用貿易差額平衡

3、逆全球化

「逆全球化」即與全球化進程背道而馳,重新賦權於地方和國家層面的思潮。而「一帶一路」是中國對「逆全球化」傾向開出的一劑良方。

全球化進程導致西方出現了全球化贏家與輸家之間的結構性對立。如果把全球化視為一種現代化進程,那麼「現代化輸家」理論總體上可以解釋「逆全球化」思潮出現和涌動的原因。

逆全球化的經濟方面原因

全球性利益分配不均衡,貧富分化加劇是「逆全球化」形成的主要經濟原因。首先,是資本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原因。在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全球化中,資本主義國家憑借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優勢,促進了其產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但由於資本主義的逐利性,發達國家把部分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以獲取更大利潤,結果使得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依賴性逐漸增強,遭遇巨大的貿易逆差,沖擊了其產業經濟的發展,甚至一些傳統優勢產業也受到了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打擊。

4、如何看待中美貿易順差與逆差

對於一些人認為美國在對華貿易中吃了虧,還有人指責中國低估人民幣以獲取競爭優勢從而攫取貿易順差,陳德銘在文章中表示,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由來已久,原因復雜,其中有五個基本事實:

第一,中美貿易格局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產業分工的結果。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產業結構不斷向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升級,陸續把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國外。在現有國際分工格局下,美國即使限制自華進口,也難以使傳統製造業迴流,只能轉而從其他發展中國家尋求替代。

第二,美國對華逆差程度被明顯高估。中美雙方已共同發布了關於貨物貿易統計差異的研究報告。造成統計差異的主要原因,一是原產中國的貨物通過其他經濟體轉口至美國過程中的增值部分被計算為中方順差;二是在對美加工貿易出口中,美方進口報關價格高於中國出口報關價格進而推高了中方順差。根據研究結果推算,2009年美國實際對華貿易逆差應在美方公布數據基礎上減少約600億美元。

第三,美國對華出口管制加劇了雙邊貿易不平衡。美國長期實行對華出口管制,2007年還將中國單列,專門增加了47個出口管制項目,迫使中國用戶放棄進口美國產品。近年來中國高技術產品自美進口比重從2001年的18.3%下降到2009年的7.5%,如果按2001年的進口比例推算,2009年美國對華出口至少損失330億美元。在美優勢產品出口受限的情況下,中美貿易差額不是雙方競爭力的真實反映。

第四,美國長期逆差與美元作為主要國際貨幣地位有關。「特里芬難題」是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的內在原因。當前,美元也仍然面臨著既要通過經常項目逆差為世界提供流動性,又要確保美元穩定的兩難窘境。

第五,人民幣匯率無法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2005年至2008年,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21.1%,同期美國貿易對華逆差年均增長21.6%,是歷史上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時期。2009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保持穩定,而美國貿易逆差對華逆差下降16.1%。由此可見,貿易流向的決定性因素是市場供求關系,而非匯率。

陳德銘在文章中指出,中美經貿合作不僅給中國,也給美國帶來巨大收益,簡單地把中國在貨物貿易中的順差解讀為中國受益,美國吃虧,是非常片面的。

他在文章中表示,中國出口的物美價廉的產品有效抑制了美國通脹,提高了美國消費者的實際購買力。有研究結果表明,2009年自華進口為美國消費者節省了約1000億美元的開支。同時,中國對美國出口中加工貿易佔60%左右,中國加工企業只獲得少數加工費,而產品設計、運儲和營銷等環節的大量利潤被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外國企業獲得。例如,一台在美售價約1200美元的筆記本電腦,中國加工企業僅獲取35美元加工費,因此雖「順差在中國」,但「利益在美國」。

此外,他在文章中指出,除貨物貿易外,美國從對華投資和服務貿易中獲取了巨大收益。美國長期在服務貿易領域保持對華順差,近5年均增長35%。美國會計、銀行、保險、證券等服務貿易企業在華均有良好的經營業績。據初步估算,目前中美服務貿易中方逆差在130億至150億美元之間。

為避免中美經貿合作遭遇不必要的傷害,陳德銘在文章中倡議雙方堅持對話與合作,妥善化解分歧,充分利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美商貿聯委會等重要機制進行開誠布公的討論。

同時要採取建設性的積極行動,有效解決問題。他在文章中稱,中方並不迴避中美貿易中美方逆差的問題,也在加快自身經濟結構的調整。2009年中國貿易順差銳減1000億美元。2010年前2月,中國的貿易順差繼續大幅減少50%,預計3月份甚至將出現貿易逆差。

「中國將繼續實行進口促進政策,也要求出口國不對中國實行歧視性的出口管制政策,共同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動力。」

5、中美貿易戰一波三折,這對中國有哪些影響?如何看待當今全球化的「逆全球化」趨勢?

全球化的興起,是伴隨新工業革命出現的一種必然發展趨勢。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都無法躲開全球化趨勢。中美兩國為什麼聯系那麼緊?就是因為全球化。所以這是一個客觀事實和歷史趨勢。迄今為止,全球化過程中,美國確實起了領頭羊的作用。其實,許多國家還是希望美國繼續去承擔世界的責任,扮演好世界警察的角色。


但美國現在扮演領頭羊的角色有些力不從心了,所以它要整頓。從這個意義上,就可以理解特朗普的一些政策了。客觀地看,在國內問題上,特朗普還是比較理性的。他要解決美國的就業問題、貧富分化問題,重振美國經濟,他通過大規模減稅等政策促使跨國企業回歸本土,提振美國中小企業發展動力,這些措施對美國是管用的。只是在做的方式上,有些是人們不容易接受的,但是要看到他是在想辦法解決問題。
也許奧巴馬任上說了很多漂亮話,許下很多諾言,可是很多事情最終都沒有落實,他只是表達了一種理想。特朗普應當是行動派。他要通過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相對收縮的方式來振興美國經濟,特別是美國鐵銹地帶長期陷入衰敗的經濟。用特朗普競選時的話說,就是要讓美國重新偉大起來。盡管美國曾經有過孤立主義傳統,但我想大家都不認為特朗普這次能夠把美國再次引向孤立主義,使美國走上完全脫離全球化的道路。

6、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全球化條件下,世界貿易不平衡成為一種常態,各國能夠做的只能是控制不平衡程度,實現相對平衡。目前中美貿易不平衡程度較高,基本特徵是中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服務和資本投資貿易逆差。在全球產業鏈和分工體系的快速變革中,雖然過時的國際貨物貿易統計體系放大了中美貨物貿易的不平衡程度,但仍然存在較嚴重的不平衡。實現中美雙邊貿易相對平衡的基本條件是促進貨物、服務和投資的自由貿易。沒有雙邊的自由貿易,就不可能實現雙邊貿易持續的相對平衡。

一、從全球化看中美貿易發展的現狀

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從來就不是絕對平衡的,即使經濟全球化對各國貿易流量分布有某種均衡效應,也不可能形成各國同時滿意的絕對平衡格局,國際貿易不平衡是一種常態。從1985年到2005年,世界主要國家貨物進出口貿易增長5.8倍,各年逆差呈現逐漸增加趨勢,總額從756.5億美元增加到3600億美元。這說明,全球化並沒有停止國際貿易的不平衡趨勢。

全球化既使貨物貿易流量快速增長,也使服務和資本投資貿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勢頭。隨著全球需求結構變化,在產業發展中,依賴土地、地礦和能源資源的農業和工業所佔比重逐漸下降,依賴知識、技能和其他勞動服務的比重逐漸提高。隨著全球產業鏈和產業分工的重新調整,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不斷擴大,資本流動由單向(發達國家的過剩資本流入到發展中國家)向雙向(資本既從發達國家流入發展中國家,又從發展中國家流入發達國家)變化。在這種形勢下,衡量各國之間的貿易是否平衡不能沿襲傳統的貿易思維,不能只看貨物貿易流量的變化,還要看服務和資本貿易流量的變化。

中國「入世」以來,中美之間的總體貿易格局一直表現為「交互逆差」或「交互順差」。就是說,雙方中的任何一方既不是單純的順差,也不是單純的逆差,而是既有順差又有逆差。在貨物貿易方面,中國是順差,美國是逆差;在服務和資本投資貿易方面,美國是順差,中國是逆差。

去年,美國對華的貨物貿易逆差按美方口徑為2325億美元。在這個數字中,實際上有大約60%是由美國公司或其他第三國(地區)企業在中國加工出口的產品,這是在中國的美國資本獲取利潤的載體。如果將這部分剔除掉,那麼美國對華貨物貿易的實際逆差就只有1000多億美元。如果將服務和資本投資貿易考慮進來,近幾年美國對華的「總體貿易逆差」實際上明顯低於美國媒體宣傳的數字。

隨著「入世」過渡期結束,今年以來中國不僅擴大了工農業等實體性產業的市場開放,外商在這些領域的股權投資門檻大幅度降低,而且也加快了金融、保險、科技信息、公用事業和其他服務領域的市場開放,比如允許外商以QFII方式進入資本市場,增加包括吸收人民幣存款在內的銀行業務,允許外商投資交通設施和公用事業等等。預計今年美國對華的服務和資本投資貿易的順差將會顯著增加,從而美國對華的「總體貿易逆差」也會明顯減少。

二、中國貿易快速增長:誰是貢獻者?誰是受益者?

中國近30年對外貨物貿易增長經歷了從逆差到順差的周期性變化。從1978年到1988年的11年中共有408.5億美元貿易逆差。這個階段快速進行進口替代,以非常低廉的價格換取價格高昂的製造技術和設備。隨著進口替代帶來生產能力的提高,技術進步加快,進出口貿易結構逐步改善,貿易體制改革增加外貿活力,要素生產率提高,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期間被迫選擇出口導向戰略,促使進出口貿易出現了由逆差向順差的轉換。

對外貿易是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引擎。近5年,中國貨物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28%,佔世界貿易比重從3.6%提高到7.7%。中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給世界市場提供了價廉物美的商品,使歐、美、日等主要貿易夥伴獲得了類似於上個世紀60年代「高增長、低通脹」的成就。把工廠搬到中國的美國公司,利用廉價的土地、勞動力、緊缺資源和巨大的需求市場,獲得了巨額利潤。而中國以寶貴的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在全球產業鏈的加工、組裝環節只是賺了一點加工費和勞務費,掙了一點辛苦錢。

在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融入世界市場體系的過程中,中國不僅實現了出口貨物貿易快速增長,而且也使進口貨物貿易保持持續強勁增長的勢頭。從2001年到2006年,中國的貨物進口額從2435.5億美元增加到7916.1億美元,5年增加2.25倍,年均遞增27%;中國的貨物進口額佔世界貨物進口總額的比重從3.35%提高到6.81%。在這個基礎上,今年頭4個月的進口增長速度仍然接近20%。可見,中國不僅為世界創造了價廉物美的供給市場,也為世界創造了容量巨大的需求市場,為美國和其他貿易夥伴創造了很多的就業機會。對外貿易快速增長,中國既是貢獻者,也是受益者,而中國的貿易夥伴是更大的受益者。

但應當客觀地看到,在勞動力供給處於高峰時期,中國這個巨大的進口市場需要有強勁的出口市場來支持。如果外部力量對其出口市場過分限制和打壓,就有可能打破中國進口高速增長的慣性。其結果,既會損害中國的利益,也會損害中國貿易夥伴的利益。

三、中美貨物貿易不平衡是多個原因造成的

從2000年到2005年,中國貨物貿易順差佔全球貨物貿易逆差的比重從8.83%提高到28.33%,而同期德國和日本的貨物貿易順差佔全球比重從56.52%提高到76.75%。實際上,歐洲和中國以外的亞洲經濟體是美國和世界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地。

美國前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女士和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羅奇教授,對美國貿易逆差的解釋比較符合現實。巴爾舍夫斯基女士指出,美國逆差「是多個原因造成的,並不僅僅由匯率決定」,「美國人消費慾望過於旺盛」,沒有儲蓄的習慣。羅奇教授也說:「美國貿易的真正的問題在於投資與儲蓄之間的失衡」,「進口飆升更多是美國所處在的國內消費過剩特殊時期的產物」。他們一致認為,美國人的過度消費和儲蓄不足造成了過度進口和貿易逆差。

造成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原因,既有外因又有內因,相對於外因,內因起主導作用。這個內因,除了「過度消費引起過度進口」以外,還與「美國的市場不夠開放和出口不足」有關。

第一,面對全球產業結構和全球市場格局的變化,美國沒有主動調整過時的貿易戰略和政策,而推行「出口保護主義」和「市場限制主義」,限制能源資源、高端技術和科技產品的出口,甚至對中國繼續採取一些違背WTO精神的歧視性措施和禁售。這樣做的直接結果是讓那些政策彈性較大的國家如德國可以獲得更多的對華出口,美國對華出口的一部分被德國等國家獲得,這種「國家賣方競爭」無疑會對美國產生「擠出效應」,減少美國的出口機會。

第二,面對全球化浪潮,美國「害怕與貧窮國家競爭」,「提高准入標准進而提高外國企業的成本,以削弱外國企業的競爭力」。比如,在能源、航空、農業和先進製造等領域,美國對外國特別是中國資本的限制有增無減。這樣做的結果是可出口商品減少,使得美國在全球出口總規模中的相對比重降低。

第三,美聯儲在較長時期內實行膨脹性貨幣政策,以低利率方式創造過剩的美元流動性,從而人為地造成美國資產升值和「財富效應」。在貸款利率很低的情況下,理性的美國人當然願意大量刷卡消費;在財政債券融資利率很低的情況下,財政部會不加節制地發行公債以滿足五角大樓的支出需要。在美國國內中低端產業出現空心化的背景下,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美國消費品和公共投資品需求無限制擴大,它們中的很大一部分要靠進口來滿足。

第四,美國用超額發行的美元紙幣大量購買並囤積石油和其他稀缺程度較高的物資,加劇了內外需失衡。近幾年,美國和全球市場存在一個重要的循環:美國石油儲備增加-全球石油漲價-美國囤積更多的石油……石油儲備不斷增加和油價上升,必然花費越來越多的美元,使美國進口額顯著增加。

第五,無節制的對外戰爭和全球擴張使得美國政府的公共開支不斷膨脹。2004財年聯邦財政赤字達到歷史最高紀錄的4130億美元,去年仍然高達2482億美元。政府公共開支膨脹必然造成公共品需求膨脹,在國內一般公共品供給增長一定的條件下,只有靠進口來填補供求缺口,從而擴大對外貿易赤字。

在分析中美貿易不平衡產生的原因時,中美雙方都應當採取客觀而又理性的態度,應當更多重視像巴爾舍夫斯基女士和羅奇教授這樣的務實人士的看法,找到妥善解決的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取得雙贏的良好效果,並繼續推動中美貿易健康快速增長。

四、解決中美貿易問題,美國和中國能夠做什麼?

美國如果把雙邊貿易不平衡的原因簡單地推給對方,不重視自己的內因,不重視控制本國的過度消費和過度進口的慾望,不努力擴大市場的對外開放和增加出口,不僅對對方不公平,而且也會使貿易不平衡問題更加嚴重。因此,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的最好途徑是雙方共同致力於消除產生這些問題的因素,在雙邊市場共同促進自由貿易。

美國方面應該控制過度進口,實現自由出口。控制過度進口的首要措施是: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削減美元在全球的供應量和流動性;提高國民儲蓄率,逐步扭轉投資和儲蓄失衡的格局,限制高負債下過度的私人消費;緊縮聯邦政府開支,特別是通過改變全球擴張戰略緊縮美國在全球的軍費開支,國會應當停止不斷放寬債務發行限額標準的做法,嚴格限制國債發行,減少政府在高負債下過度的公共消費。只要家庭赤字和政府赤字控制住了,促使家庭和政府均做到收支基本平衡,不斷改善消費和儲蓄的關系,就可以為解決貿易赤字問題提供基本保障。

為了擴大出口,美國需要調整與全球化和WTO規則不夠和諧的貿易政策和體制,修改已經不合時宜的國內貿易法案,擴大產業和技術市場的對外開放。在中低端製造業和一般加工業不斷向外轉移的背景下,美國的優勢產業越來越縮小在「產業寶塔」的尖端位置上,比如高端信息技術工業、現代軍事工業、航天航空和鐵路交通業、新能源產業、生物制葯產業、環境保護以及金融和保險等現代服務業等。如果美國全面開放這些產業和市場,並實現出口貿易的自由化,可望為解決美國貿易問題做出直接貢獻。

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在理論上可以緩解中美貿易問題,但實際效果甚微。從2005年7月21日到今年5月25日,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超過8%,但這期間中國對美順差或美國對華逆差並沒有減少,這說明匯率人民幣升值和順差減少並沒有明顯相對的關系。正如羅奇所說,匯率調整不可能解決中美和全球的貿易失衡問題,「匯率絕非當前全球失衡的『靈丹妙葯』」。

中國方面應該從內外兩方面採取措施。對內主要是:逐步調整國民財富分配的政策和制度,特別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工資和農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改善消費與投資和儲蓄之間的關系,逐步改變工資增長慢於利潤增長、政府稅收增長和GDP增長的現實狀況,給中低收入者減稅,逐步降低國民儲蓄率,促使全社會消費需求持續較快增長。對外主要是:適當擴大進口,合理控制出口,促使人民幣匯率水平漸進提高以實現其合理均衡。擴大進口的重點是增加政府采購,增加有利於緩解國內能源資源供求矛盾、改進經濟結構、促進自主創新的資源和技術產品的進口。合理控制出口的重點是進一步調整出口導向政策,繼續較大幅度降低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加工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加強其出口資質管理,嚴格限制出口擴張勢頭。今年以來,為了實現「減順差」目標,中國政府多次派采購團到美國直接采購商品和技術設備,增加即期進口;對農、林、畜牧、漁、煤炭開采等81個行業實現鼓勵技術引進的政策,擴大長期進口;對高能耗、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降低出口退稅率或提高關稅稅率,限制過度出口。從煤炭進出口貿易最新變化情況來看,這些措施的效果正在逐步顯現出來。

隨著中國人的消費能力不斷提高,未來中國高端商品市場規模將快速擴大,金融、保險和信息等服務業發展進入「快車道」,節能環保產業的拓展需要引進先進的技術,而美國在這些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它可以搭上中國這輛「快車」,增加美國的對華出口。但要達此目的,美國應當更加開放對華出口市場,清除對華出口貿易的所有歧視性條款.特別是解除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等方面的限制。

7、中美貿易逆差產生原因

中美貿易逆差形成原因復雜,與兩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相關,政策取向、貨幣地位、儲蓄率低,這幾個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產生了美國巨額貿易逆差,這實質是美國國內深層次結構性原因。

第一、從政策取向來看,目前這種格局是美國在政策上「一放一收」的結果。

第二、從貨幣地位來看,貿易逆差是美元作為全球本位幣、美國作為世界最後消費者的必然結果。美國巨額貿易逆差的產生是利用別國剩餘儲蓄,來維持其超出自身生產能力的消費水平的必然結果。

第三、從儲蓄來看,美國貿易失衡是其國內「消費—儲蓄」結構失衡的表現。「寅吃卯糧」是美國民眾習慣和日常生活的常態,居民儲蓄率低短時間內無法得到扭轉,美國的政府支出也不可能短期內明顯壓縮。

(7)逆全球化下中美經貿政策比較擴展資料:

政策取向、貨幣地位、儲蓄率低,這幾個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產生了美國巨額貿易逆差,這實質是美國國內深層次結構性原因。

此外,盡管美國存在巨大的貨物貿易逆差,但美國居於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又擁有強勢貨幣,可以從其他國家進口大量質優價廉的產品來維持較低通脹率,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增長。

來自國外價廉物美的產品提高了美國民眾實際購買力,提高了底層民眾的福利。對美國而言,這是佔便宜,而不是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