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前國際形勢變化與發展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當前國際形勢變化與發展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1)當前世界變革發展的速度很快,與之相應的國際形勢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呈現多個特點,這里列舉幾點簡要說明。
一是當前的國際競爭是包括軟實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國際格局本身也是依據實力變化的,從來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掌握霸主地位一直不變。現在的競爭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硬實力,一個是軟實力,過去強調硬實力的競爭,主要是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現在除了這些之外,還有軟實力的競爭,包括文化的力量、制度的創新、國家的形象、國家的吸引力等都在軟實力范圍之內,是當今國際競爭的一個重要范疇。
二是非國家行為體成為當今國際政治的重要角色。傳統的國際關系主要是領導人之間的、官方之間的、政府之間的關系。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出現了一些非國家行為體,比如城市和城市之間可以建立友好城市關系;還有一些跨國家行為體,像一些國際組織,如歐洲聯盟;還有一些非政府的國際組織,比如紅十字會;最後還有一些個人。
三是非傳統安全問題成為國際政治中的一個新的重要問題。過去我們談安全一般是談軍事安全,而現在更多的是非傳統安全,其中包括很多內容。比如說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生物化學武器、溫室效應,甚至包括淡水資源緊缺等。
四是國際政治出現一些新的理念和新的課題,公平和正義成為世界潮流,這成為值得期待的一個重要特點。
(2)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第三代領導集體對時代主題的認識不斷深化,認為 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存在,始終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 。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重要的火車頭,對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巨大,國際地位大幅提高。
簡言之,國際形勢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世界經濟探底企穩,但復甦艱難
二、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新興大國整體崛起
三、國際體系深刻調整,金融變革取得進展
四、大國調整對外政策,互動頻繁
五、全球性問題突出,引發大國博弈
六、全球思想大反思,發展模式多樣化
七、中國地位明顯提升,中國因素廣受關注
2、美國印通過鈔票收割世界各國財富,那麼,又如何實現控制本國內的通貨膨脹呢?
作者:星話大白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348184222/answer/96031952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美元潮汐
在美國主導的全球產業鏈體系裡,美元潮汐就是其中循環資金流。
美元流向哪裡,哪裡就會出現繁榮。
美元抽離哪裡,哪裡就會出現危機。
也就是說,美元在全球是呈現過一個周期的潮汐波動,而美國就是在這樣的潮汐過程中,實現對世界各國的剪羊毛。
具體是怎麼做到的呢?
美聯儲的加息和降息,就是美國操控這場美元潮汐的指揮棒。
一旦美聯儲進入降息周期,美聯儲開動了印鈔機往全世界大放水,一時間洶涌的美元就會湧向了全世界。
而一旦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那麼美聯儲之前放出去的水,就會洶涌的迴流到美國。
這一出一進,就完成了一次大收割。
可能有些人還不怎麼理解,這個美元流動,是怎麼來完成收割的。
原因在於,美元流出去後,並不是躺在其他國家的銀行里吃利息的,而是流出去做各種各樣的投資。
美國在把美元放出去,對全世界各種買買買之後,世界經濟自然而然的也進入一個繁榮周期。
這個時候,一股無形的力量,會推動全球資產價格集體往上漲,漲了好幾年後,這些被美國放出去的美元,就收獲了大量的增值回報。
而一旦美國加息開始收回美元,之前被放出去的這些美元,就會攜帶者數倍的增值回報,迴流到美國。
我們可以再舉個形象的例子。
美聯儲降息的時候,就好比趕著一群羊出去外面吃草。
等這些羊在外面把草吃光了,一個個養得肥肥的。
這個時候美聯儲就會通過加息,把這些羊兒趕回來家裡宰了吃。
這使得美國這個牧羊人過上富得流油的生活。
這樣一出一進,讓美國從中可以收獲到巨額的利潤回報,實際上就把全世界的財富做了一次洗劫。
這是這樣定期十幾年對全世界財富做一次洗劫,美國才能維持長達半世紀的高消費模式。
實際上就是美國人盡情消費,全世界人民買單。
(2)航母
實際上,單單只靠這樣一個美元潮汐,還不足以完成這樣的大收割。
首先,美國這個牧羊人在把羊群放出去吃草的時候,得安排一些牧羊犬來保護羊群,不然鮮美的羊群如果孤伶伶在外面,說不定就被外面的豺狼虎豹吃掉了。
所以,牧羊人自己手裡也要有槍,來保護這些羊群。
而美國作為世界上軍力最強大的國家,用充足的武力來保護自己放出去的這些羊群。
否則,美國放出去的羊群,把別人家的草地都吃光了,早就被人宰了。
正因為美國擁有最龐大的航母戰斗群,這才得以讓美國能夠屢屢對全世界完成收割,而其他人還都敢怒而不敢言。
看到這,想必大家就明白為什麼美國要每年耗費上萬億美元的軍費,去維持這么龐大的航母戰斗群體系。
因為這些航母,才是美國能夠完成這樣的收割模式的重中之重。
而想必大家也就明白,為什麼我國要這樣不遺餘力的去發展航母。
因為如果人民幣想要國際化,中國的航母要走出去,是時代的必然選擇。
但只有美元、航母,還不足以完成這樣一個對全世界打收割的模式。
美國人的收割模式,還有第三個最重要的武器。
那就是全球化產業鏈體系。
(3)全球化產業鏈
為什麼說全球化產業鏈是美國人收割全世界的第三個最重要武器。
因為全球化產業鏈,就好比是一個利潤收割機。
用來幫助放出去的美元,能夠最大程度收獲到利潤。
還是用那個羊群的例子舉例。
美國人降息,把羊群放出去後,一方面需要有牧羊犬來保護羊群,另外一方面還需要有一個收割機來幫助羊群更有效率的吃草。
為什麼需要更有效率的吃草呢?
因為美國人的這個美元潮汐的周期性是很快的,通常降息周期也就是7年左右。
所以在這7年裡,放出去的羊兒能吃到多少草,就會影響到美國人這一個美元潮汐周期能收割到多少利潤。
如果只是讓羊兒自己吃草,那麼效率太慢。
甚至碰到有些草比較堅韌的,說不定一些羊兒牙口不好還咬不動。
這時候就需要一個名為「全球化產業鏈」的收割機,被牧羊人拿在手裡,直接幫助羊群收割肥草。
這樣羊兒可以最有效率的吃草,盡可能將一輪美元潮汐的收割效果最大化。
那麼這個名為「全球化產業鏈」的收割機,是如何幫助美國人割草呢?
我們先需要理解一下,美國主導下的全球產業鏈的三元體系。
現代全球化產業鏈體系,基本是美國主導的,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類別:資源國、生產國、消費國。
消費國:比如美國就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國。
生產國:比如中國、德國、日本等製造業發達的國家。
資源國:比如俄羅斯、中東石油國家、拉美國家。
在這個三元體系裡,消費國的地位最高,正所謂有錢就是大爺。
而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國,同時也是主導這個產業鏈體系的國家,位於這個產業鏈分工體系的最頂層,擁有設計這個產業鏈的霸權。
這使得美國賺走了這個全球產業鏈最大的一部分利潤,隨後剩點剩肉分給生產國去分,而資源國則只能喝點剩湯。
這一點可以從蘋果產業鏈的利潤分配情況看出來。
每部iPhone手機,蘋果公司占據其58.5%的利潤,韓國、日本以及其他國家公司占據了約10%的利潤,中國企業所得的利潤佔比僅有2%。
而蘋果產業鏈里,除了蘋果之外賺最多的三星,外資控股比例高達56%。這實際上是一家韓國人控制,但賺的錢超過一半都流向華爾街的國際企業。
而蘋果公司本身的股權結構,同樣也是由華爾街把持的。
最終的一個結果就是,蘋果公司作為世界上最賺錢的企業之一,實際上賺到的錢,大部分都流向了華爾街。
這實際上是過去幾十年的全球產業鏈利潤分配的一個縮影。
美國人賺大頭,其他生產國賺小頭,資源國喝剩湯。
所以在這個三元體系裡,消費國地位最高、生產國其次,資源國最弱。
從1974年至今,生產國經歷過3代更替。
第一代生產國為德國和日本,所以70~80年代這是德國和日本經濟最繁榮的時期。
但隨著廣場協議和盧浮宮協議,日本和德國都被美國宰了一波,陷入了很長一段時間經濟低迷時期。
緊隨其後的是以亞洲四小龍為首的東南亞各國,實際上就是第二代生產國。
但隨著97年亞洲金融危機,第二代生產國仍然慘遭美國收割。
而在這之後,第三代生產國,正是中國。
生產國說白了,就是干苦力活。
但苦力活不管怎麼說,也是勞動創造價值,雖然這個價值大都被華爾街的資本家給剝削了,但至少乾乾苦力活還是能夠存下不少錢。
第一代生產國:德國日本。
第二代生產國:亞洲四小龍為首的東南亞國家。
第三代生產國:中國。
都曾經因為給美國干這個苦力活,經濟出現騰飛過。
只不過前兩代生產國,都在幾次經濟危機中,被藍方收割,並且收割之後還因為勞動價值已經被榨乾,而慘遭摒棄。
目前只有第三代生產國,也就是中國還在獨自撐起了全世界製造重任。
從2001年中國加入WTO開始,中國就飛快成為了世界工廠這么一個角色。
特別是2008年次代危機爆發後,歐美國家都進入到了量化寬松,舉債刺激經濟的泡沫模式。
但是在狂發貨幣刺激經濟後,人們發現通貨膨脹率並沒有想像中的嚴重。
一些現代貨幣理論(MMT)的簇擁者,高呼這種舉債擴張性財政政策是可持續性的。
但實際上,過去十年,世界之所以沒有發生惡性通脹,是因為有中國承擔了世界工廠這個苦力活角色,在通過自己低廉的勞動價值,為世界輸出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
正因為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存在,才讓世界得以在瘋狂印鈔的過程中,卻沒引發惡性通脹。
不過,沒有人天生就只適合干苦力活。
正如德國和日本、亞洲四小龍,這兩代生產國幹了一段時間苦力活,也上岸了享受生活去了。
中國也不甘於只做苦力活的角色,從2015年開始准備經濟轉型。
但這個時候美國人就不同意了。
因為跟德國、日本、亞洲四小龍不同的是,中國的體量太大了。
前兩代生產國,因為自身體量不夠大,所以即使不幹苦力活,上岸了。也不足以對美國的這個全球化產業鏈體系構成威脅,只能在美國的安排下,做一些更輕松的活而已。
但中國則不同,中國的體量太大了,並且中國是一個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也是當前世界唯一有可能全方位跟美國相抗衡的國家。
一旦讓中國完成經濟轉型,美國所主導的全球產業鏈,將分崩離析。由中國所主導的新的全球產業鏈,將由此誕生。
這是為什麼紅方製造2025,會被美國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也是當前那個不可說內容的重中之重。
因為,紅方製造2025,實際上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一旦完成,紅方就會完成經濟轉型,從低端製造業往高端製造業發展。
這意味著,紅方將取代藍方成為全球產業鏈的主導者,並享受全球產業鏈最豐厚的利潤。
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紅藍之爭,這樣說,大家應該就能清晰不少了。
3、經濟全球化提高人們生活水平
造成財富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知識差距。由於我國現在自主創新不夠,擁有的知識產權還較少,技術對外依存度達50%。知識包括專利和專有技術,也包括標准、品牌等,這些東西的價值是實物所難以比擬的。例如說標准,誰擁有了標准,誰就可以說是佔領了技術的制高點。我國的手機,包括第一代的模擬式手機,第二代的GSM手機,2.5代的CDMA手機都是採用國外的標准,這就意味著我國花在買標准上的錢很多。現在第三代移動通訊(3G)時代即將來臨,我們要爭取有自己的標准,這就是TD-SCDMA。現在它正在和WCDMA和CDMA2000競爭。品牌對於產品的附加價值影響很大。世界的領帶之都是浙江嵊州。嵊州生產的領帶在國內外佔有相當大的份額,其中貼國產品牌的領帶高級產品售價是288~588元,而貼國外一般品牌的每條就要售588~888元,貼頂級名牌品牌的,每條要賣到888~1288元。這樣巨大的價格差距,是長期形成的品牌商譽造成的。
所以,我國的企業在21世紀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創新,特別要注意掌握標准、品牌和技術,沒有這些,就不可能取得競爭優勢。弗里德曼書中講到,美國把很多工作外包給印度,包括接客戶服務電話等低端的職位,在印度也是很搶手的。我認為世界上有兩類國家,一類是頭腦國家,一類是軀干國家。頭腦國家生產知識,輸出知識;軀干國家是接受知識,應用知識。這個例子就非常形象地說明,美國將「回答客戶問題的內容」這一知識輸出到了印度。
由此我們就能夠理解中央提出的要自主創新,要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原因。沒有自主創新,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不可能的。
經濟全球化以信息技術為先導
經濟全球化在21世紀將以信息技術為先導。
信息技術使世界縮小了,弗里德曼說1.0的時候世界縮小了一點,2.0的時候又縮小了一點,3.0的時候還縮小了一點,實際上就是信息技術的??以進一步提高效率,很多事情能夠遠距離運作。《世界是平的》書中描述了美國麥當勞快餐店的快速服務:客人開車到第一個窗口,不用離開座椅,在電腦設備上自助下定單、付款,並接受照相;之後開到另外一個窗口接受相片核實後就可以取走食品。這些數據處理的操作是在遠離當地的數據處理中心進行的,不依靠信息技術是難以做到的。當然,麥當勞還要保證及時刪除取走食品後的顧客的照片,否則就會侵犯個人隱私。
書中還有一個例子,在印度興起了一個私人助理的行業。什麼是私人助理呢?就是幫你整理資料,製作演示文件。例如:一位美國經理第二天要進行演講,他就會在當天下班前將有關資料用電子郵件發給在印度的助理,讓他製作演示文件,而這個助理在印度白天工作的時間是美國的夜晚。這樣美國經理在第二天一早就能拿到演示文件,既可以爭取到時間,運用時間差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可以節約高得多的美國勞動力成本。
4、中國企業如何面對全球化
中國企業如何面對「全球化」
中國總理朱鎔基在談到全球化與中國企業的關系時明確指出:中國將「在更為廣泛的領域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同時,鼓勵有條件的中國企業到境外投資和經營,增進與各國人民的經貿往來。」
這是中國第三代領導人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主動出擊,將改革開放全面推向深入的重大戰略決策。
中國即將加入WTO,這是中國融入「全球化」的決定性步驟。它意味著,中國的企業,不管願意還是不願意,不管有利還是不利,都將很快加入「全球化」的時代進程。
抓住「全球化」機遇,迎接「全球化」挑戰,將成為中國企業在新的世紀求得生存發展的主旋律。那麼,我們應如何奏響這個主旋律呢?
首先,中國的企業家們應該及時、清醒地認識到,「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遏止、無法逃避的世界潮流。恰如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所說:「全球化的綜和邏輯是不可動搖的,其勢頭是無法抗拒的。」「全球化」不是渺茫飄忽的一片雲,不是偶而刮過的一陣風,不是「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它已是雷聲大作,暴雨傾盆,沖刷激盪著世界每一個角落;它的影響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從紐約華爾街的銀行老闆到北京胡同里的普通百姓,沒有一個人能躲得過去。我們都是「全球化」驚濤駭浪中的船。因此,只有面對現實,認識到時間和形勢的緊迫性,再一次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積極投入,敢於拼搏,才能爭取主動,成為「全球化」浪潮中的贏家。在有關企業如何面對全球化和新經濟的討論中,李嘉誠先生的見解特別富於啟發意義。他認為:「對於新經濟對傳統企業的沖擊,企業必須有創造力。要有『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精神。全球化不是一蹴可就,新經濟不會只是短暫的現象,而是一個持久的方向。全球化是國與國的資金、科技及資訊互相結合,會與當地文化、地域、傳統與民生產生拉力。全球化要面對的是在不同層次的全球化競爭。例如,面對開發中國家,必須與其低廉的勞工競爭;對已開發國家,又必須與其教育水平、貿易、稅制與市場競爭。在急速變化的年代中,更要有效率地與時間競爭,不會容許有太多反復的嘗試。」
在這方面,已被著名的瑞士國際管理學院列入教案的「海爾經驗」格外值得注意。張瑞敏先生在談到「海爾經驗」時披露說:面對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海爾集團已經積極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在全球主要經濟區搭建了有競爭力的貿易網路、設計網路、製造網路、營銷與服務網路。
第二,中國的企業家們應盡快認清「全球化」的經濟態勢,深入把握「全球化」的經濟規律,在「全球化」的大視野中,從企業概念、企業結構、企業關繫到企業運做都自覺主動地重新定位。這樣,才能把握「全球化」提供的機遇,規避「全球化」帶來的的風險,收獲「全球化」的豐碩果實。馬來西亞副總理阿卜杜拉.艾哈邁德.巴達維說得好:「公司要在新世紀興旺發展,必須拋棄工業時代久經考驗的理念,建立一套全新的指導原則。」有關這個問題,美國《商業周刊》上一篇文章的論點特別發人深省:「不久以前,領導們還認為長期積累資產能保證競爭優勢。在這個新世紀,成功的將是那些以合夥方式創造新未來的公司,而不是把大量的資產注入資產負載表的公司。領導人曾認為在競爭者中激烈爭奪能激勵他們的員工,保證成功。但是在今後的日子裡,公司最激烈的競爭者可能也是他最重要的合作者。從開始出現貿易以來,每一位企業領導人都希望建立永恆的企業。然而,在新世紀,人們會有意讓公司朝生暮死,成立是為了創造新技術或產品,一旦使命完成,就會被贊助的公司所吸收。」
第三,中國的企業家們應充分地認識到,「全球化」意味著從上海到悉尼,從巴黎到墨西哥城的整個世界都必須遵循同一種新的商業規則,都必須掌握同一種新的市場運做,都必須適應同一種新的時空觀念,而這種新的商業規則、運做方式和時空觀念,都是由高科技的最新發展、最普遍的形式、最有效率的工具--網際網路的特點所決定的。可以說:互聯網是「全球化」的科技支柱。它對經濟發展乃至整個人類生活的革命性影響,絲毫也不亞於、甚至要超過蒸汽機或者裝配線帶來的工業革命。對網際網路造成的革命性變革,我們才剛剛有所感覺。如《商業周刊》所指出的那樣:「網際網路使組織中的每一個人,從底層的職員到董事長,能從任何地方即可得到大量信息。思想點子能在瞬間傳遍全球,而不是用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慢慢滲透下去。這意味著21世紀的公司必須適應通過網路管理的方式。它必須以持續的變化而不是以穩定為基礎,圍繞網路而不是森嚴的等級組織,在不斷變化的合作和聯盟關系的基礎上發展,利用技術優勢。」
因此,能否從觀念到舉措都盡快地發動、完成中國企業的網路革命,將是中國企業能否成功融入「全球化」的決定性因素。
面臨「全球化」考驗的中國企業家們,讀一讀全球化理論的創立者、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約瑟夫.奈教授的論述,一定會大有益處:「當今的全球化有著它自身的特點。也就是說,它比以往更遠、更快、更深、更便宜。更遠是指世界上各個洲、各個國家、各個地方都受到全球化的影響;更快不僅是在技術方面,而且它還改變了許多類似股票市場這樣的機構的運做。現在若把全球股票市場看成一個整體,它是24小時開放的;更深是指在技術上為金融市場提供了更先進的技術,使人們能更多地參與到市場中來;更便宜是指由於Internet通訊費用的降低,任何一個小的組織甚至個人,只要擁有計算機和數據機,就能輕易地把信息傳遞到世界各地,而它的費用也許僅僅是幾美分。」
如何能更快、更遠、更深、更便宜,是每一個面臨全球化的中國企業都必須解決的生死攸關的課題。
下面隨手得來的資料是觸目驚心的:
在美國,買一台電腦需要一個月的收入,在孟加拉國,則要花掉八年的收入。
十多家大公司不久將控制全球整個食品行業。
世界最富有的三個家族的財富總和比最不發達國家6億人口的年收入還要多。
面對「全球化」的世界潮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肯定不是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就國際正義來說,發達國家有責任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各種形式的優惠,但這是一種道義上的責任,而非法律上的義務。也就是說,發達國家願意不願意在「全球化」潮流中提攜發展中國家,增強其競爭實力,全憑發達國家的良心。而良心在經濟利益面前往往是靠不住的。發展中國家自己要爭氣,應勇敢地改革自己的不適應「全球化」潮流的種種制度性的弊端,跟上時代步伐。二十年的改革開放,已經使中國的企業在面臨「全球化」時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和基礎。只要中國的企業家們能夠堅定信心,不失時機,開拓進取,敢於創新,就一定能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凱歌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