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全球化進程中的主導和主體是經濟全球化。進入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冷戰結束以後,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促進了世界生產力的發展,人們開始追求最有利的投資,組織最有效的生產、最快捷的流通,以求獲得最大的效益。全球化便成為世界生產力發展和運動的一種外在表象,其主要表現為一國的市場、生產過程和資本運動超越一國范圍而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日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縱觀世界經濟,全球化既是一個難以阻擋的世界性進程,也是一把「雙刃劍」,對接受者來說利與弊兼而有之。它為世界各國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發展中國家可以充分利用「後發性優勢」,廣泛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促進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但全球化在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利因素和風險。由於經濟和科技水平的相對落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總體上處於不利地位,不僅面臨著發達國家經濟和技術優勢的巨大壓力,而且帶來國家經濟安全的風險,甚至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穩定。一、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諸多不利因素經濟全球化無疑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大背景,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都無法擺脫它的影響,發展中國家也不例外。在這個過程中,發展中國家所面對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首先,經濟全球化時代,制定全球化規則的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主要世界性組織大都為富國所控制,這就使當前的全球化規則側重於發達國家,成為發達國家維護其利益的工具。發展中國家雖然也能利用已有規則,但無論在自身經濟實力上,還是佔世界經濟的比重上,都只能成為已有規則的遵守者,而非制定者。對此,發展中國家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其次,經濟全球化時代,知識的傳播與使用離不開人的作用,隨著人才流動日益加快,世界各國對人才的爭奪更趨激烈。發展中國家花費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財力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在全球化自由流動的旗幟下紛紛流向發達國家,而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的人才卻少之又少。因此,發展中國家在這場沒有硝煙的人才爭奪戰中無疑是最大受害者,人才流失現象已嚴重危及了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使發展中國家陷入了貧困惡性循環的怪圈。在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知識資本的作用顯然應大於物質資本和貨幣資本的作用,沒有掌握知識資本的人才,什麼發展都不可能。再次,在經濟全球化下,發達國家最希望達到的目標是利用全球化自由開放的口號,利用已有的全球化規則,達到向發展中國家推銷過剩產品、打開發展中國家這片廣闊市場的目的。他們推銷的僅僅是他們的產品,附帶著他們的價值觀和文化,而不是生產這些產品的能力。因此,技術是排除在外的。不僅如此,發達國家還要千方百計地壟斷其先進技術,以達到其壟斷市場的目的。盡管全球化時代國際貿易獲得了迅猛發展,貿易的領域也不斷擴大,由—般商品貿易發展到勞務技術貿易,但貿易保護主義並沒有消亡。一旦發展中國家想獲得這些技術,即使是對發達國家而言早已不是先進的技術,也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這如同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盡管發展中國家也能對之利用或享受到其帶來的便利,但核心技術仍牢牢地控制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相反,由於發達國家最先發展了這些技術,他們已從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運用中獲取了巨大的利益。二、提升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策略當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競賽並非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這存在著歷史的原因,發展中國家只有正視這種差距的存在,才有發展的動力。發展中國家盡管落後於發達國家,但存在著借鑒發達國家發展經驗的可能性。經濟全球化加速了資金、人才、技術和信息的流動,這使得發展中國家比以往任何時期更容易學習和借鑒到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從而這種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的幾率大大增加。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確有不少國家和地區利用後發優勢實現了經濟發展。較典型的是日本,日本戰後能從一片廢墟中發展成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獲益於大量引用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從而創造了一個時代的經濟奇跡。所以,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而言,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對策主要有:首先,重視新技術的運用,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離不開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力。發展中國家在前三次科技革命中都落後了,面對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只有奮起直追,才有可能後來居上。對傳統產業,如紡織業和鋼鐵業,通過引進和運用新技術給它們注入新的活力,如廣泛運用計算機和人工智慧提高其競爭力;對新技術革命下誕生的新興產業,如互聯網和生物工程等領域,由於發達國家也剛剛起步,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引進吸收和聯合攻關,爭取在一兩個領域獲得突破,發展成適合本國國情的主導產業,並以主導產業的發展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和升級。其次,重視制度因素。制度因素在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它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後進國家的後發優勢變為「後發劣勢」。同樣,—個良好的制度,又可以成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騰飛的「助推劑」。沒有一個良好的制度支撐,發展中國家想要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可能的。怎樣為本國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呢?由於各國的情況各異,因而並不存在—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決辦法,但各國可以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逐步推行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以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在改革中摸索適應本國發展的道路。同時,發展中國家應加強立法,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為技術的引進和開發保駕護航。再次,重視適用技術的引進,通過引進而帶動國內的技術開發與創新,實現引進、吸收、開發的良性循環。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主要體現在對世界知識和技術存量的開發利用上,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優勢就在於能夠利用前人的知識和技術存量,引進適用於本國發展的技術,實現趕超戰略。當然,引進的目的還在於最終能自主開發,正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揭示的道理一樣,通過引進帶動國內的技術的模仿與創新,從而促進國內產業技術水平的整體提升。最後,重視人才的作用,實現由引進技術到自主開發的轉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世界各國對人才的爭奪也將越來越激烈。在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人的要素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國與國的競爭最終將體現於人與人的競爭。馬克思提出的生產力三要素中,人的因素始終是排在首位的。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優勢能否發揮出來,還在於能否有效地利用世界已有的知識和技術存量,而能否有效利用這些知識和技術,則取決於高素質的決策者、技術人才和勞動者。總而言之,隨著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蔓延,全球經濟秩序和格局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對原有的全球經濟體制也產生了一些質疑,但從根本上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格局是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經濟全球化仍將是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
2、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
經濟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圍內無所不包的和充分發展的經濟國際化狀態,它是在經濟國際化基礎上形成的,是經濟國際化的新階段。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既提供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
首先,從機遇看: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更多地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擴大國外市場和學習科學管理的機會。
其次,從挑戰看:主要是它帶來的是不均等的競爭機會,使發展中國家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
我國的對策是:
第一,審慎參與,充分利用機遇,主要通過引進的方式迅速發展壯大自己,提高競爭力,努力趕超發達國家。
第二,面對挑戰,既要順應潮流,又要循序漸進,趨利避害,努力減少負面影響。
3、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1、全球化可以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充分利用國內外的資金、技術、資源和市場,這是發展中國家對外開放獲得的最主要的利益。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可以有效地促進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增長,其機制可以歸納為: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通過出口擴大總需求,帶動經濟增長:通過外資彌補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外資通過改善投資地的原有資產存量,促進經濟增長,並進一步通過新建企業形成高質最資產:通過收購和兼並提高原有資產存量;進目和吸引外資都可以帶來國外先進實用的技術;
設備和科學的管理方式,獲得所謂「滋出效應」;外資通過對投資地人力資源的開發,為經濟增長積累人力資本。外商投資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根據世界銀行研究,外商投資經濟對1990-1994年期間。中國GDP總量增長率的貢獻為0.9個百分點。其貢獻率為8.6%。這一貢獻率已超過10%,預計今後這一貢獻作用還會愈來愈大。
2、全球化可以創造大量新的就業崗位中國經濟由「短缺經濟」類型向供大於求的「結構性過剩」
類型的轉變,導致了許多企業的關、停、並、轉、破,促使這一時期下崗工人急劇增加。然而,就中國的國情而言,「發展是硬道理」,並不簡單等同於GDP增長是硬道理。GDP規模再大,若就業規模沒有相應的一定比例的增長,導致就業問題很突出,社會穩定就無法保證。
因此,面對勞動力資源豐富而資本資源相對稀缺的最基本國情,中國必須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業,開放服務業,積極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這樣就可以利用工業國的剩餘資本,為中國剩餘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3、全球化有助於促進市場經濟建設,中國即存在發展動力的不足,缺乏新的投資來源和技術來源,又存在改革動力的不足,缺乏競爭機制和淘汰機制。抓住全球化機遇可以有效地解決改革和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世貿組織等國際經濟組織的規則建立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之上,中國可以藉助外力掃除市場化改革中的障礙。全球化將引入外來競爭機制,帶來壓力和緊迫感,成為推動改革和發展的巨大動力。
4、中國必須繼續融入世界經濟中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佔世界的26%;農業資源緊缺,耕地和水資源均只佔世界的7%:能源不足。
石油、天然氣儲量分別只佔世界的2.34%和1.20%;資本短缺,國內投資額僅佔世界總量的3.4%;技術落後,國際專利批准數不足世界的1%。這種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必須有效地開發和進口農業、能源和礦產等國際資源,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利用國際市場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5、全球化是中國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重要途徑世界銀行認為發展中國家要想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差距,首先就要縮小技術差距和知識差距,而縮小這些差距的主要途徑不外乎在於:
(1)引進外國直接投資。
(2)擴大國際貿易。
(3)技術轉讓和技術許可證。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按PPP法計算的人均GDP美元值僅相當於美國人均水平的3%-4%,到1998年己提高到相當於美國人均水平的10%以上。中國之所以能有效地實施追趕,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中國主動地參與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通過積極引進外資。
促進出口貿易增長,充分利用和享受國際分工和比較優勢的好處,使外國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成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成為創造新增就業的主要來源和提高競爭力的主要途徑。
一個國家能否成功地參與全球化,取決於它如何學會參與,並從中把握主動權。對於世界經濟的游戲規則,中國正在研究、承認、遵守、利用、參與,並逐步過渡到修改和制定。世界經濟的游戲規則總是處於變化之中,中國必須學會在變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和制定規則。
4、發展中國家如何面對經濟全球化
面對經濟全球話,首先要有正確的知道思想作指導,堅持本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在他們的指導下,不失時機的汲取人類優秀文明成果。 其次,大力發展市場經濟,參與國際經濟競爭,但要避免淪為發達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盡量避免競爭中被邊緣化的趨勢 第三,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科學技術和人才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基於此,發展中國家要加大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當然也要有完整的科技創新獎勵機制,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 最後,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發展中國家之間應加強勸解合作,共同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5、我國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任何國家都迴避不了。我國要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同時又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認識,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加強防範工作,增強抵禦和化解能力,切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和壯大自己。我國主張,我國需要世界各國「共贏」的全球化,所有國家都應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6、求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新版經濟生活 最後一課 經濟全球話與對外開放 總結
(一)框題一:面對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1) 經濟全球化的含義。
(2) 經濟全球化的表現。
○生產全球化。
○貿易全球化。
○資本全球化。
(3) 經濟全球化的載體:跨國公司。
2.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1) 經濟全球化的有利影響。
(2) 現階段經濟全球化的實質。
(3)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擴大了世界各國的貧富差距。
○經濟全球化導致風險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威脅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
(4) 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態度:抓住機遇,趨利避害,防範風險,勇敢地迎接挑戰。
(二)框題二: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
1.對外開放的新階段。
(1) 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
(2) 世界貿易組織在國際經貿領域發揮的作用。
○積極組織多邊談判。
○為國際貿易制定規則。
○為成員國提供解決貿易摩擦沖突的場所。
(3) 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
(4)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的影響。
2.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1)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2) 我國目前對外開放的基本格局。
(3) 新形勢下我國對外開放的決策: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戰略。
○「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關系。
○「走出去」的含義。
本課設計為兩個框。
1.第一框面對經濟全球化
教材全面分析經濟全球化趨勢,對我國對外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是十分重要的。這一框分為兩目。
第一目 經濟全球化趨勢
這一部分的邏輯順序是:首先,分析經濟全球化的含義;然後,從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及資本全球化等三個主要方面,分析了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形式,以幫助學生深入認識經濟全球化。最後指出經濟全球化是以跨國公司為載體的。
這一目的重點在於讓學生認識什麼是經濟全球化,認識到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
第二目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這一目是對前一目的深化,是對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分析。這一部分的邏輯順序是:首先,分析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有利影響;然後,分析現階段經濟全球化的實質,並由此出發,分析現階段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最後,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探討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
這一目的重點在於讓學生認識到經濟全球化對我們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是一把「雙刃劍」。
經濟全球化趨勢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推動我國必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兩股巨大的力量。由此過渡到第二框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
2.第二框 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
這一框分為兩個目。
第一目 對外開放的新階段
這一部分的邏輯順序是:首先,依次介紹世界貿易組織的作用、原則;然後,分析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這一目的重點在於讓學生對世界貿易組織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並能全面地認識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經濟活動的影響,認識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第二目 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這一部分的邏輯順序是:首先,簡要分析實行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接著,分析我國目前已形成的對外開放的基本格局;然後說明,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需要,我國必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實行「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及「走出去」的含義;最後,分析對外開放必須堅持的原則。
這一目的重點在於讓學生明確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以及如何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本課把我國的對外開放置於經濟全球化趨勢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形勢下來展開分析,意在使學生對我國對外開放面臨的新形勢有一個很好的理解。通過分析我國如何通過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來應對這一新形勢,說明必須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這種安排使本課理論的展開顯得順理成章。
(二)探究活動的設計意圖和操作建議
第一框的第一目「經濟全球化趨勢」
本目設計了4個難度不等的探究活動。
第一個探究活動建議在課堂上進行。設計本探究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感受一下經濟全球化,讓他們認識到經濟全球化就在自己的身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要在課前讓學生搜集與第一問有關的資料,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他們各自所感受到的經濟全球化。要引導學生跳出商品交流的局限,從資金、技術、勞務交流等角度進一步感受經濟全球化,使學生認識到,經濟全球化既涉及商品交換,也涉及生產要素的流動。
第二個探究活動建議在課堂上進行。設計本探究活動是為了告訴學生,飛機等許多產品由許多國家共同生產,有利於世界各國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節約社會勞動,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
第三個探究活動的難度較大。從材料可以看出:從個人的勞動生產率來看,乙國在糧食及肉類的生產上均占據著絕對優勢。但是,進一步比較會發現,乙國在肉類生產上的優勢更大(是甲國的兩倍);甲國雖然在糧食及肉類的生產上均處於劣勢,但是在糧食生產上的劣勢相對更小。也就是說,甲國擁有生產糧食的比較優勢,乙國擁有生產肉類的比較優勢。因此,甲國應主要生產糧食,乙國主要生產肉類,然後兩國之間進行貿易。比較優勢理論是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
我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擁有比較優勢。而在資本、技術密集的行業,目前除個別領域外,一般不具備比較優勢。我們應當努力在繼續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的同時,創造我國在資本、技術密集行業的比較優勢。
第四個探究活動建議在課堂上進行。設計本探究活動的目的是,通過讓學生搜集跨國公司的資料,認識到:正是跨國公司在全球到處投資設廠,才迅速推動了經濟全球化,因此,經濟全球化是以跨國公司為載體的。
第二目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本目共設計了3個探究活動。
第一個探究活動建議在課堂上進行。設計本探究活動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認識到,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發展機遇,發展中國家應當努力抓住這些機遇,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以盡快縮短同發達國家的差距。經濟全球化提供的機遇,不僅包括課文中所列的內容,還有其他方面。例如,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國際技術轉移與擴散;經濟全球化通過擴大市場規模,使各國企業能夠充分利用規模經濟。
第二個探究活動建議在課堂上進行。本探究活動旨在使學生認識到,經濟全球化並不是對所有國家都是福音。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從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角度,探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國際經濟新秩序應當是平等互利、共贏共存,在國際事務中貫徹民主原則。也可以引用「反全球化運動」的事例,來加深理解經濟全球化的弊端。
第三個探究活動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到:由於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有可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對各國的經濟安全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必要性,以及加強國際間協調的必要性。
第二框的第一目「對外開放的新階段」
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經濟生活的影響是深遠而重大的。在探究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到: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經濟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不能一味地只強調某一面。
7、發展中國家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策略
經濟全球化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甚至包括思維方式,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任何一個國家既無法反對,又無法迴避,惟一的辦法是適應它,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歷史大潮中接受檢驗。對於發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既是嚴峻挑戰,更是巨大機遇。墨西哥近年來的經濟發展就是一個例證。10年前,墨西哥經濟是典型封閉式的,1994年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之後,大量的美國企業進入墨西哥。墨西哥經濟卻並沒有成為美國的,附庸,反而呈現出自主發展的巨大活力。1999年其出口額達到了1200億美元,在世界的排名從簽約前的第26位上升到第8位。這充分證明,發展中國家能否從經濟全球化中獲益,關鍵看它是否能抓住機遇,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從而增強綜合國力和競爭力。
(一)加快國內制度的改革和建設,使之更適應全球市場規則
無論是在經濟全球化中逐利,還是為最終推動整體經濟發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從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制度變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法律體系和宏觀調控體系等。在推進制度改革時,必須注意新建立的制度要承齟聯系內外市場、內外經濟的職能。由於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整體處於劣勢,故完全以市場為導向的制度安排,顯然不適合處於變革和發展過程中的國內經濟。在這個過程中,國家競爭優勢的概念不僅由企業競爭力體現,而且涉及整個國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動員各個領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為,必須有政府有關部門的組織和配合;政府必須從宏觀上對如何發揮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進行研究,制定政策,並加以規劃和指導。具體說來,發展中國家在制訂一個時期內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時,必須首先從本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注重發展的時序性,不能急於求成。例如金融自由化,特別是資本項目的自由化更應該慎重。急於開放金融市場,必然給國際投機勢力以可乘之機。事實證明,金融開放與金融自由化存在著重大的風險。無視這些風險,不嚴加防範,就會給一國經濟帶來災難性後果。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經濟,引入外資要適當,匯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線,這些防線應該包括:國際資金與國內資金的適度比例防線,引進的國際資金中的貸款資金與股本資金的適度比例防線,貸款資金中短期貸款與中長期貸款的適度比例防線,股本資金中直接投資與證券投資的適度比例防線。
其次要保護民族產業並適時地實現經濟結構的轉換。結構轉換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而產業結構是整個經濟結構的核心與基礎,它決定了整體結構的性質、進程和發展方向。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產業結構的調整、轉換,往往已經不取決於一個國家本身,而取決於全球經濟的發展。因此,政府在制定產業政策時,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充分考慮全球化的因素。一方面積極扶植本國的支柱產業,通過WTO的保護幼稚產業條款和保障措施來對重點產業給予一定的保護。另一方面抓住全球范圍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加快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從而加快經濟的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二)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擴大對外貿易
通過參與國際分工,擴大對外貿易,發展中國家不僅可以為經濟發展積累大量資金,提供資本及生產資料,促進經濟結構的演變;還可以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增強商品經濟觀念,提高競爭意識,吸取國外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迄今為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國際生產關系中仍佔主導地位,因此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處於極不利的位置。發達國家利用其壟斷優勢,提高工業製成品價格,壓低初級產品價格,使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為改善貿易條件,發展中國家擴大對外貿易時,必須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結構,減少國際市場上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帶來的損失;同時大力發展進口替代產業,減少進口開支;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減少因主要貿易對象國經濟的波動對本國經濟造成的影響;還應從本國國情出發,實行靈活的貿易政策i調節進出口貿易,並利用優勢,大力發展對外勞務貿易及國際旅遊服務等。總之,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家必須充分利用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等比較優勢,努力擴大對外商品貿易,積極發展對外服務貿易,以增強綜合競爭力。
(三)注重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源培養戰略
科學技術在全球的高速發展和加速傳遞,為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機會。發展中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那裡吸取技術發展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可以根據客觀需要和現實可能,直接從比較高的起點開始,在技術水平、生產組織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鑒一些現代化國家已有的較為成熟的文明成果,並且注重自主吸收與創新,從而實觀生產力的跨越。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21世紀的全球競爭實質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競爭。隨著全球化力量的不斷擴大,世界經濟正在被推入一個無國界競爭的時代。國際競爭方式除傳統的國際貿易外,國際直接投資的影響越來越大。競爭對手分別在對方國土上投資設廠,一國國內的自然稟賦資源成為本國民族企業和外國跨國公司及子公司共同分享的競爭要素。各民族國家競爭力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人為創造的生產要素,如科學、技術、人才的比較優勢。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成為新的稀缺資源,特別是電子信息、生命科學等領域的人才出現了世界性的短缺。因此,加大對科技的投入、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對發展中國家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發展中國家必須樹立人是最重要的資源的觀念。一方面,有組織地進行人才開發,把對人才的投資看作是使經濟真正現代化的投資;另一方面,積極地保護人才,把對人才的保護看作是對民族經濟的保護。只有把人才的開發與保護放到重要的戰略位置,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
(四)樹立全球化發展戰略,積極培育跨國公司
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也是國際競爭重要的組織形式。一國的國際競爭力,甚至一國的國際政治地位,從長期看,取決於他是否擁有世界級的跨國公司和世界級的產品。所以,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化的迫切任務之一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引導和扶持有競爭力的企業組建大型跨國公司,在國內和國際市場開展競爭。通過培育和壯大本國的跨國公司,以全世界為市場來安排投資、開發、生產、銷售,並給予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以獲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經過跨國公司的國外直接投資行為,把對國內市場的消極保護轉變為對全球市場的積極參與,並據此分享經濟全球化中國際分工專業化、精細化所帶來的利益。
(五)進一步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
目前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據主導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經濟力量薄弱,單個發展中國家根本就不具備同發達國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使本國經濟健康穩定地發展,地域相同或情況相似的發展中國家必須團結起來,實行地區經濟一體化,彼此開放市場,以求實現更大規模經濟和強化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貿易的能力,共同抵禦經濟全球化的沖擊,探尋經濟發展的出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中國家更深刻地認識到聯合自強的重要性。亞、非、拉廣大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建立了許多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這一方面還應該加強,以地區經濟一體化應對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是發展中國家謀求共同發展的必由之路。
8、高一政治上冊必修1《面對經濟全球化》教案
9、經濟全球化
作用:經濟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劍",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作用.
1.積極作用;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它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范圍年誒資源培植效率的提高和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2.消極作用;第一,經濟全球化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發達國傢具有經濟和科技上的優勢,掌握著推動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的現代信息技術,主導著世界市場的發展,左右著國際經濟的"游戲規則'',一邊是發達國家財富的不斷積累,一邊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的不斷加劇,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兩極分化更加嚴重.第二,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在一起,這在促進各國經濟合作的同時,也使得一個國家的經濟波動可能殃及其他國家,甚至影響全世界,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因此,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實質:
經濟全球化四種觀點
目前,國際上關於經濟全球化的四種基本觀點是:第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全球化是資本擴張的必然結果,所以,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就是資本主義化、甚至可以說是美國化,是美國模式資本主義在全球取得最後勝利的標志,這是所謂「自由派」觀點;
第二種觀點也認為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化、美國化,因此本質上就是經濟殖民主義,是帝國主義發展的新階段,必須堅決批判與反對,這是所謂「新馬克思主義」觀點或「左」派觀點;
第三種是懷疑派觀點,歷史並沒有顯現所謂全球化的事實,充其量不過是出現了高水平的國際化,也就是國家之間經濟互動而已,經濟全球化是某些理論家的神話;
第四種觀點認為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紀推動社會經濟、政治快速變革的中心力量,這些變革正在重新塑造著現在世界,但未來如何尚看進一步變革,即著名的「變革論」。
對策:
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態度: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趨利避害,防範風險,勇敢地迎接挑戰。
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要:A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和條件,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B深化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市場經濟法律法規;C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D堅持獨立自主,加強防範工作,維護我國經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