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對國內經濟有什麼作用與影響?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主體所從事的金融活動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擴展和深化的過程。它主要表現為這樣幾個特點:第一,發達國家及跨國金融機構在金融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主導地位。這主要表現在:發達國家金融資本雄厚,金融體系成熟;調控手段完備,基礎服務設施完善;以發達國家為基地的跨國金融機構規模龐大,金融創新層出不窮;與之對應,全球金融規則也主要來自發達國家,這些規則總體上有利於其金融資本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利益最大化。第二,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技術通道。當代發達的電子計算機技術為全球性金融活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電子貨幣的普及,網路銀行和網上交易將突破國界在全球鋪開,全球金融市場越來越被連接成為一個整體,金融市場的同質性進一步提高。第三,金融創新層出不窮。適應新技術條件下競爭的需要,同時亦為規避限制性法規和風險,從20世紀60—70年代開始,在發達國家率先出現金融創新活動。這既包括制度的創新,又包括工具的創新,例如信用制度的創新、股權衍生工具的創新等等。在金融創新的推動下,一方面融資證券化趨勢大大加強,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新的金融風險和不確定性。第四,金融資本規模不斷擴大,短期游資與長期資本並存。在金融全球化進程中,隨著參與全球化的金融主體越來越多,全球金融資本不斷擴大。在這其中,既有長期投資的資本,也有短期投機的資本。目前,在全球市場中出入的國際投機資本大約有7.2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每年GDP總和的20%。應該說,長期資本的投入有利於一國經濟的穩定和發展,而短期游資的逐利和投機,則易引發一國的金融動盪。
金融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產生的二元效應。
金融全球化在對各國經濟和金融的影響中,同時具有正負兩種效應。出於研究的需要,在這里我們著重分析它對發展中國家的雙重影響。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金融全球化的正效應體現為:第一,金融全球化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從國際市場引入外資。發展中國家由於自身發展比較落後,普遍面臨著資金短缺的矛盾。隨著金融全球化的拓展,相當多的資金流向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其經濟發展的資金缺口,並帶動了技術的擴散和人力資源的交流。第二,金融全球化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學習發達國家金融運作的先進經驗,提高自身的金融效率。發達國家由於市場經濟建立較早,金融體系較為完善,金融風險控制機制嚴密。這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借鑒之機。同時,金融全球化還提高了國內外金融業間的競爭程度,迫使發展中國家金融機構利用金融創新減少交易成本,提高運作效率。
金融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負效應主要表現在:第一,金融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民族金融業的生存面臨巨大壓力。發展中國家參與金融全球化,符合自身長遠利益。但是,由於其金融業處於弱勢地位,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還較差。如果外國金融機構大規模進入,勢必給其民族金融業造成巨大的生存壓力,金融體系遭受沖擊將是不可避免的。第二,金融全球化為國際游資製造風險提供了條件。金融全球化雖然有利於資本在國際間自由流動。但是,出於逐利的動機,國際游資會利用發展中國家利率、匯率管制放開後產生的金融產品價格波動,大量湧入發展中國家套利和套匯。加之目前國際上尚未對投機資本提供必要的約束機制,若有風吹草動,國際游資就會從所在國大量撤走,從而引發嚴重的金融動盪。第三,金融全球化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泡沫化程度。在過去20年中,發展中國家從國際市場籌集到的大筆資金被過度投入股市和樓市進行炒作。同時,國際投機資本也乘虛而入。在巨量資金的支撐下,證券、房地產市場逐漸脫離了經濟發展的基本面而飈升,並逐步演變為泡沫經濟。第四,金融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的金融監管和調控帶來嚴峻挑戰。金融全球化意味著金融資本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與獲利。出於獲利的需要,國際上許多金融資源被無序、過度開發,金融投機性凸顯。加之現代金融交易工具發展迅速,極短時間內即可完成巨額資金的交易與轉移,其去向不確定性很大。這既給發展中國家金融監管與調控帶來嚴峻的挑戰,也削弱了其貨幣政策的調控力度。
二、中國金融業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金融全球化的特點和二元效應有助於我們形成它與發展中國家關系的一般性理解框架。為了將問題引向深入,我們還需進一步分析中國金融業在全球化時代所面臨的特殊問題,並尋求相應的解決方法。當前,中國金融業所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於三個方面:
(一)金融業整體缺乏競爭力。
從銀行業看,主要表現為資產質量惡化,資本嚴重不足,收益急劇下滑。銀行的資產質量是決定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按國家規定,銀行不良資產比重不得超過15%。而我國銀行的不良債權已大大超過了這一比例。到1995年,國有銀行不良資產比重即達22.3%,與當年商業銀行的總准備率21%相當。另據巴塞爾協議規定,銀行的資本比率不得低於8%,而我國國有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距此標准相去甚遠,截至1997年6月,四大國有銀行的平均資本充足率只有3.12%。雖然1998年發行了2700億特別國債補充資本金,但依然離所需甚遠。銀行資產質量下降的直接後果就是經營效益急劇下滑。1996年,國有四大銀行凈資產利潤率只有5.5%,這一指標不但低於國內其他非國有銀行,更遠低於東南亞國家金融機構。而正是銀行不良貸款及低收益率是導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誘因。
從非銀行金融機構看,證券業的競爭力問題較為典型。這主要表現為證券業規模偏小,實力有限。眾所周知,證券業展開競爭和抗禦風險是要以必要的規模和實力作為保證的。目前,證券經營機構和國內其他金融機構相比,規模普遍偏小。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各自資產總額都在10000億元以上,合計10萬億元。而在證券公司中,截至1999年10月,全部證券公司資產總額約為3500億元,規模最大的申銀萬國證券資產僅有300億元左右。如果再與外國投資銀行相比,中國證券的實力就相差更遠了。在這種情況下,隨著資本市場和證券業的對外開放,隨著跨國大型投資銀行大舉進軍中國資本市場,以國內現有證券經營機構的實力,是無法與其比肩相爭的,所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二)金融創新乏陳。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金融創新還很落後,且存在兩大問題:其一,金融創新過於依賴政府。
由於我國的金融機構還不是真正的企業,金融創新主要依靠政府和金融主管當局,表現為一個自上而下的強制性過程。其二,在有限的金融創新中,各領域進展失衡。例如,金融工具、產品、服務的創新步履緩慢;在業務創新中,負債類業務多於資產類業務;在資產類業務中,真正能夠保證受益、轉移風險的金融創新寥寥無幾。顯然,金融創新的不平衡性和行政主導降低了金融資源的效率,削弱了中國金融機構的創新競爭力。
2、論述金融全球化對世界經濟和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金融全球化會讓世界經濟得到很大的發展,各取所需,資源合理的配置。但是消極影響就是馬太效應,會讓富國更加的富裕,窮國更加的貧窮。
3、金融全球化對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正以一種不可抗拒的趨勢席捲世界。作為一種趨勢,金融全球化一方面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活力,另一方面,也對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安全形成嚴峻的挑戰。金融全球化在對中國經濟和金融發展的影響,同時具有正負兩種效應。1.金融全球化對中國金融的正面效應
(1)金融全球化有利於中國吸引外資,加快工業化進程
(2)金融全球化有利於先進的金融運作經驗引入中國,提高金融效率
2.金融全球化對中國金融的負面效應
(1)金融全球化使中國金融業面臨挑戰
(2)金融全球化為國際游資製造金融風險創造了環境
(3)金融全球化加劇了銀行的脆弱性
(4)金融全球化加大了金融監管的難度
4、論金融國際化對不同國家的影響?
你這問題有點大啊 是寫論文么 寫這個 首先你要明確金融國際化 是什麼東西金融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表現為金融市場國際化、金融交易國際化、金融機構國際化和金融監管國際化。金融國際化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金融國際化是指一國的金融活動超越本國國界,脫離本國政府金融管制,在全球范圍展開經營、尋求融合、求得發展的過程。金融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內容。 然後 就是對不同國家的影響了,我認為這里的不同國家分為3大類 即發達國家 中等發達國家 貧困國家·· 當然這個總得來說對越發達的越有利,但是它本身是一把雙刃劍,你分析的時候從不同國家的狀況入手, 怎麼入手?你得弄清楚以下問題金融國際化的動因1.金融自由化政策為金融國際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基礎
20世紀70年代,發展中國家開始進行一系列的金融體制改革,改變了金融落後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金融開放和金融自由化。
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以美、英、日、德和法國為主的工業化國家相繼實施金融自由化措施,放鬆金融管制、取消利率上限、引入創新金融工具、放寬市場准人和營業限制。
自由化政策突破和改變了各國金融抑制或金融管制的各種傳統制度,形成了與金融國際化要求相適應的新規則。
2.信息革命為金融國際化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手段
現代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消除了各國市場之間和國際市場之間金融信息傳遞的時空障礙,提供了高速度、低成本處理大規模金融交易的技術手段。
特別是網路技術的發展,使得全球范圍的資金流動和交易清算瞬間即可完成。沒有信息革命帶來的現代技術,真正意義上的金融國際化的形成是絕無可能的。
3.金融創新為金融國際化提供了多樣化的運作載體
金融國際化需要新的制度、新的技術,更需要新的載體。從20世紀60年代末起,各國金融機構為了規避政府管制,拓展海外市場,掀起了金融創新浪潮。
新的金融市場、新的金融機構和新的金融工具,比如離岸金融市場、跨國銀行、金融產品證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等不斷涌現,成為金融國際化的有效載體。
金融國際化的進程實際上就是一個金融創新的過程,金融創新不斷為金融國際化的推進和擴展開辟道路。 [編輯本段]金融國際化的表現形式 金融國際化主要表現為金融市場國際化、金融交易國際化、金融機構國際化和金融監管國際化。
一、金融市場國際化
金融市場國際化有兩層含義:
·伴隨著金融管制的取消或放鬆和國內金融市場向國際投資者的開放,本國的居民和非居民享受同等的金融市場准人和經營許可待遇;
·離岸金融市場,與國內金融市場即在岸市場相比,離岸市場直接面向境外投資者的國際金融交易,與市場所在國的國內經濟幾乎無關。
二、金融交易國際化
金融交易國際化是指交易范圍、交易對象、交易活動、交易規范、交易技術的國際化。
伴隨著外匯管制和其他金融管制的逐步放鬆,國際金融市場上非中介化趨勢日益顯現。
所謂非中介化是指銀行不再充當借貸雙方的中介機構。經銀行中介的國際借貸漸遭冷落,國際證券市場開始繁榮,並成為國際融資的主要形式和渠道。
證券化籌資工具中除了傳統的歐洲債券外,還包括各類融資票據、公司股票的異地上市、存托憑證以及金融衍生品等等。
證券化融資的國際交易量及其增長,反映了金融國際化的迅猛發展勢頭。 三、金融機構國際化
金融機構國際化包括兩個方面:
1.參與國際金融活動的機構日益增多,國際化范圍擴大
這不僅是指跨國銀行及其海外分支機構的增加,而且更表現為與證券化趨勢相一致的各類直接融資代理機構的擴張。
2.金融機構實施跨國經營戰略,國際化程度提高
最近10多年中,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以全球化戰略為指導,不斷提高國外資產的控制額,同時更多地採用同業跨國收購或跨部門兼並的方式直接拓展海外金融市場份額,形成了諸如日本野村證券那樣的「全球金融超級市場」、美國美林公司那樣的「巨型零售經紀人商店」,以及所羅門公司那樣的「全球證券貿易商行」。
四、金融監管國際化
金融市場和交易的國際化,使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日益擺脫各國政府的監管,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不平等競爭和經營風險日益加劇。
為使銀行提高資產效率和規避經營風險,1988年國際清算銀行與12個發達國家協商後公布了「巴塞爾協議」,該協議已成為當代全球銀行業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則。
國際金融監管還在地區層面上展開,如歐盟的銀行顧問委員會和監管當局聯絡組,取得了顯著成效。在證券領域,國際證券委員會不僅致力於保障銀行業與非銀行業之間的公平競爭,而且更關注衍生金融工具的國際風險管理。 [編輯本段]金融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一、金融國際化的規模不斷擴大
在當今各國普遍開放的全球政策背景下,金融國際化進程明顯加快,規模不斷擴大。
1980年,全球資本市場金融資產交易的總存量為5萬億美元,1992年,這一存量升至35萬億美元。
除了絕對規模外,全球金融交易量相對於國際貿易和世界產值的比重也呈上升趨勢。
1980~1992年間,全球外匯、債券和股票三個市場交易量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8%、11%和10%;同期,全球出口和經合組織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僅分別為4%與3%。
二、各國的國際金融依存度進一步提高
國際金融依存度是指金融資產的跨國持有的程度。
它包括國內金融資產被外國居民持有和國內居民持有外國金融資產兩個方面。
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基本實現了金融市場開放,允許金融資產的跨國經營。
盡管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經濟與金融發展程度相對較低,但金融跨國化經營帶來的積極效應,使它們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提高了國際金融依存度。
三、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在金融國際化中的作用增強
在金融國際化的各個方面,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日本和歐盟中的發達國家發揮著主要的作用。全球資本市場85%的融資流動仍集中在發達國家。
然而,自亞太地區新興國際金融中心崛起以來,金融國際化集中於發達國家的傳統格局開始發生變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新崛起的發展中國家不斷通過改革金融體制,投身金融國際化的潮流。尤其是新加坡和香港作為亞太地區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使金融國際化獲得了全球范圍的發展依託。
四、金融衍生市場日益成為金融國際化的重要陣地
金融衍生市場是一種以證券市場、貨幣市場、外匯市場為基礎派生出來的金融市場,它利用保證金交易的杠桿效應,以利率、匯率、股價的趨勢為對象設計出大量的金融商品進行交易。
這一市場自1983年形成以來發展神速,交易工具已達1200多種,全球交易額1995年已達20萬億美元。
五、發展中國家的外部融資結構發生重要變化
根據世界銀行《2003年全球發展融資》報告,外國直接投資加上在國外工作的本國工人匯款(匯回國內的部分工資),已超過外國私人貸款而成為發展中國家的重要資金來源。
這一變化與經濟全球化進程(資本和人員的跨國流動)加快密切相關,將對發展中國家產生深遠影響。
這一市場正不斷吸引著國際游資和金融機構涉足其間 [編輯本段]金融國際化與經濟全球化的關系 金融國際化既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必要條件,金融國際化與經濟全球化存在著唇齒相依的密切關系。
一、金融市場國際化促使全球經濟的聯系更加緊密
全球性金融中心、地區性金融中心和大批離岸金融市場構成了全球性的金融網路,使各國的經濟和金融活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24小時不間斷運行的外匯市場提供了貨幣交易的國際機制,而這種貨幣交易是跨國經濟活動的重要基礎。
日益證券化的國際資本市場使發達國家的資本供給和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機會得以聯接,形成了資本有效配置的國際機制。
在國際金融活動中,制度、政策和貨幣的障礙越來越小,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二、金融交易國際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
金融交易的自由化和國際化正越來越顯示出金融業在經濟全球化中的樞紐作用。
貿易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先導,跨國公司的生產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的更為深刻的形式,金融國際化既是貿易自由化的結果,又是生產跨國化、一體化的基礎。
因此,金融國際化在經濟全球化中發揮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金融交易國際化作為金融國際化的核心,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
三、金融服務自由化豐富了貿易自由化的覆蓋范圍
全球化的世界經濟由貿易自由化、生產一體化和金融國際化三方面的內容交融組合而成。
代表貿易自由化的烏拉圭回合談判不僅包含貿易自由化的內容,而且還涵蓋了金融服務業自由化的內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服務貿易總協定已經達成,建立一個消除金融服務領域國家障礙的新體制被提到議事日程。
可以預見,在國際金融中建立一個類似於國際貿易的自由體系,將成為國際社會的下一個目標。
四、金融機構全球化支撐了生產一體化的持續發展
跨國銀行和其他跨國金融機構是金融全球化的微觀基礎。
金融機構的跨國經營不僅仍然是國際貿易持續擴張的金融基礎,而且更是跨國公司全球化運行的堅強後盾。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范圍的大規模兼並收購與金融機構的全球化籌融資安排能力、國際范圍的信用支撐能力直接相關,而這一輪以強強聯手為特徵的大規模跨國並購浪潮明顯帶有構築一體化生產網路的動機。
五、金融衍生產品加大了對經濟全球化的雙重影響
金融衍生產品自70年代初問世以來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成為金融創新推動金融全球化發展的主要方式。
金融衍生產品推動了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
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所提供的遠期價格信息,對國際投資、生產、貿易和金融,均發揮了重要的導向作用。
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也為投資者提供了避險工具,有利於穩定投資者的預期,從而有利於穩定國際金融市場。
同時,作為轉移風險工具的金融衍生晶也可能被用作投機工具,從而危及國際金融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的穩定。 轉移支付
政府或企業的一種不以購買本年的商品和勞務而作的支付。轉移支付是包括養老金、失業救濟金、退伍軍人補助金、農產品價格補貼、公債利息等政府與企業支出的一筆款項。這筆款項在西方國家是不計算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其原因在於這筆款項的支付不是為了購買商品和勞務,所以將其稱作轉移支付,有時也稱轉讓性支付。
轉移支付又分政府的轉移支付和企業的轉移支付。(1)政府的轉移支付大多數帶有福利支出性質,等於把政府的財政收入又通過上述支付還給本人。因而也有人認為政府的轉移支付是負稅收。政府轉移支付的作用是重新分配收入,即把收入的一部分由就業者轉向失業者,從城市居民轉向農民。(2)企業的轉移支付通常是通過捐款與贈款進行的,例如公司對於下屬非營利組織的贈款。由於它也不是直接用來購買當年的商品和勞務,因此,這種款項也被認為是轉移支付。
有時,政府的某些支付不是從一些居民收入中徵收上來的,如用增發貨幣、出賣債券所得來支付福利、救濟金,它顯然不帶有從一些居民轉移到另一些居民手中的特點。但在西方經濟學家看來,盡管它與前述支付款項的來源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它同樣不是政府直接用來購買商品和勞務,這種支付仍然被看做是轉移支付。
轉移支付是政府財政預算的一個組成部分。財政盈餘等於稅收減去政府在物品與勞務上的開支與轉移支付之和後的余額。
個人認為不錯了
5、金融全球化是如何影響一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的?
金融全球化是如何影響一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1)金融全球化會削弱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有效性,這是金融全球化的消極作用。
(2)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一國經濟金融的發展越來越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使國家貨幣政策在執行中出現有效性降低的情況。
(3)同時,國際游資也會因一國利率提高而大量涌進該國,從而使該國緊縮通貨的效力受到削弱。
6、金融市場國際化會對一國國內金融市場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1、因市場規模擴大而造成監管失控的風險
與國際化相伴隨的外國資本的大量流入和外國投資者的廣泛參與,在增加金融市場深度、提高金融市場效率的同時,將導致金融資產的迅速擴張。如果缺乏足夠嚴格的金融監管,這種擴張可能成為系統性風險爆發的根源。
2、金融市場波動性上升的風險
從國際經驗看,對於規模狹小、流動性比較低的新興金融市場來說,與國際化相伴隨的外國資本大量流入和外國投資者的廣泛參與,增加了市場的波動性。尤其是在一些機構投資者成為這類國家非居民投資的主體時,國內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表現得更為顯著。
(6)論述金融全球化影響一國內外均衡的渠道擴展資料:
國內市場國際化是我國金融改革的必然趨勢
1、中國目前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金融市場規模也排在世界第三位,但是金融的國際化水平、監管水平、業務產品均還跟不上,這與中國進入新時代的經濟需求不符;
與中國經濟強勁增長、中產階級增加、財富增加、人口老齡化等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不符,因此要全面推進金融改革、國內市場國際化是必然趨勢。
2、在中國高杠桿率、高儲蓄率的背景下,在中國人均收入上升、服務業比重上升、製造業比重下降的結構性轉型過程中,金融業需要尋找如何服務經濟轉型和未來經濟結構的新路徑。金融業對外開放新舉措,正是金融業實現自身改革和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7、金融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談談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發展中國家的出路?
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金融領域的跨國活動也以洶涌澎湃之勢迅猛發展,金融全球化對全球經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金融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對世界各國利弊兼而有之,風險與機遇始終相伴。 1.金融全球化的積極影響。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內在要求,同時又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動力,將經濟全球化推向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綜觀幾十年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金融全球化從整體上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的發展,帶來了眾多的利益,它的積極影響主要包括: (1)促進資金在全球范圍內的有效配置。資金是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資源之一。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組成部分,它的不斷發展以及資本跨國界流動的增加,使有限的資金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更合理的分配,在世界經濟高速增長時期,起到了及時調劑資金餘缺的作用。金融全球化促進資金在全世界范圍內重新配置,一方面使歐美等國的金融中心迅速發展,另一方面也使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獲得了大量急需的經濟發展啟動資金,帶動了地區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增長。歷史已經證明,國際資本流動帶來的要素轉移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2)促進了國際投資和貿易的迅速發展。金融全球化消除了國際資本流動的障礙,並且極大地壓縮了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時空限制,使國際資本流動可以在全世界范圍內瞬間完成,資金的迅速、方便調撥,資金交易成本的大幅度降低,為投融資和貿易提供了便利,極大地促進了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的發展,為各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近20年來世界貿易以高出世界產出兩倍的速度增長。1986—1990年間國際直接投資僅為1690億美元,1991~1995年間增加到2299億美元,1996~1999年間增加到6418億美元。近10年來,國際直接投資以高出世界產出近三倍的速度增長。 (3)促進全球金融體制與金融結構的整合。金融全球化促進全球金融體制的整合,有利於金融機構加速改革和重組,提高金融體系的效率。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金融全球化促進了金融體制的整合,使一些國家的專業銀行制度逐漸向全能銀行制度轉變。全能銀行是指不受金融業務分工限制,經營所有的金融業務的金融中介機構。全能銀行既可以經營商業銀行的存款和貸款及結算業務、投資銀行和保險公司的業務,又可以經營信託業務,並且持有非金融公司的股份。由於全能銀行業務范圍廣泛,有利於形成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全能銀行的業務分散化和收入來源多元化,有利於風險分散化和降低替代風險;全能銀行能夠為客戶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務,密切了銀行與客戶的關系。全能銀行在應對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帶來的金融市場深刻變化的挑戰中,表現出較高的應變能力和靈活性以及較強的競爭力。在金融全球化的推動之下,原先實行專業銀行制度的美國、英國、日本等國都在向德國式的全能銀行制度轉變,導致了金融體制的整合趨勢。 其次,金融全球化促進了金融結構的整合,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德國、日本等國的金融體系過去都是以間接金融為主,資金供求雙方密切依賴銀行。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些以間接金融為主導的國家的金融結構向以直接金融為主導的金融結構轉變,在金融結構上出現了與美國、英國等國趨同的趨勢。金融全球化促進各國金融結構的整合還突出表現為金融證券化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和國際金融市場上出現了金融證券化浪潮。金融證券化又稱為金融非中介化或融資脫媒,是指直接金融的發展速度大大超過間接金融的發展速度,在整個金融市場上直接金融所佔的比重接近或.超過間;接金融的現象。金融證券化實際上就是籌資手段的證券化,即傳統的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來籌資的方式逐漸轉變為通過證券市場發行債券的方式。金融證券化的發展與金融創新、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交織在一起,使各國的金融結構和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2.金融全球化的負面影響。金融全球化的影響具有雙面性:一方面,金融全球化大大提高了國際金融市場的效率,有效地配置資源,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有利於全球福利的增進。另一方面,金融全球化也帶來了眾多負面影響:(1)金融全球化使國際資本的流動越來越脫離實體經濟運行,資本大規模無序流動,往往造成各國金融市場的動盪不安,而一國的金融動盪又極易「傳染」給其他國家,引起全球金融危機。(2)金融全球化促進了虛擬金融資本對利潤的追逐,加劇其投機性,而虛擬金融資本和交易的膨脹易於誘發金融泡沫,導致經濟和金融的動盪。(3)金融全球化導致金融體系和金融機構內在脆弱性的加深。由於信息不對稱以及委託代理關系容易引起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使金融機構具有內在脆弱性,金融全球化使各國的宏觀經濟政策趨同,使金融體系和金融機構的穩健性下降。(4)金融全球化增加了匯率波動的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從而使金融市場風險增大。(5)金融全球化使金融政策關聯化,使一些經濟體部分地喪失宏觀經濟決策的獨立性和宏觀經濟的控制能力。由於各國經濟決策的獨立性降低,減弱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削弱了國別宏觀經濟政策效應。(6)金融全球化加大了各國金融監管的難度,金融混業經營向分業監管模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金融監管難以適應金融業務的發展,而且跨國界金融監管更加難以實施。(7)金融全球化對銀行體系和金融市場尚待完善的發展中國家會構成較大的沖擊,是地區性金融危機發生頻率加快的重要原因之一。(8)金融全球化加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金融全球化的發展使國際社會日益重視統一標準的制定與實施,由於發達國家掌握了金融全球化的主導權,按發達國家水平制定的標准必然不利於發展中國家,使其難以獲得所需的發展資金,從而進一步擴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綜上可見,金融全球化的負面影響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加大金融風險和引發金融危機。金融全球化給世界一些國家帶來經濟失衡和金融不穩定的更大風險,金融全球化蘊藏著引發金融危機的風險。在金融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與其相伴的蔓延效應使金融危機迅速擴散,產生巨大的波及效應和放大效應,國際金融動盪已成為一種常態。 二是加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即金融全球化的影響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
8、什麼是金融全球化?
善林金融表示,金融全球化迄今為止尚無統一的定義,簡單概括一下的話,指的是金融業跨國發展,金融活動按全球同一規則運行,從而形成全球一體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