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經濟全球化的輪子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經濟全球化的輪子

發布時間: 2023-06-03 05:12:10

1、論述什麼事經濟全球化。主要有哪些形式。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生產要素在全世界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逐漸以至最終完成消除國家間的各種壁壘,使其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依存不斷加深,從而把世界經濟變成一個整體的過程。亞洲金融危機、歐元誕生以及世界范圍內的企業兼並浪潮等經濟現象表明,經濟全球化確實已經成為一個不能迴避的現實,一個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大趨勢。一般來說,世界經濟中各國經濟之間存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依賴關系的加強,特別是區域經濟的一體化趨勢,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具體表現在:貿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國際化趨勢增強;全球生產經營網路形成;區域經濟集團化向縱深發展;世界各國在有關全人類共同關心的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等方面的合作與聯系也日益加強。

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貿易全球化、投資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生產經營全球化.
1、貿易全球化的表現:貿易全球化主要體現在:第一,國際貿易增長率高於世界生產總值增長率;第二,國際貿易規模龐大,世界貿易依賴度高。
2、投資全球化:國際直接投資全球化表現在:國際直接投資增長率高於國際貿易增長率和世界生產總值的增長率。
3、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指一國的金融活動跨越國界日益與國際間的金融活動融合在一起,即資金的籌集、分配和運用,超越國家疆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金融全球化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水平的相互依賴關系,即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和狀況;二是垂直的相互依賴關系,即利率和匯率的國際聯動和影響。

2、全球化進程的三個歷史階段

談經濟全球化的三個階段及其意義
經濟全球化是近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宏觀大勢,目前已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商品經濟的全球化。這一階段全球化肇始於英國工業革命。由於地理大發現和遠洋航海事業的發展,發達國家的商品遠銷世界各地,並給自身帶來巨量社會財富,推動世界進入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在這一階段,商品生產中心也就是世界的中心,廣大發展中國家則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全世界經濟活動受這一中心的支配。
第二階段是資本經濟的全球化。這一階段全球化肇始於電力革命。由於電力的普遍使用,發達國家經濟又有了指數級的增長,並推動世界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資本在世界范圍內流動,哪兒能賺錢,資本就去哪兒。世界的中心是掌握巨量資本的帝國主義國家,各國經濟活動均處於帝國注意國家的控制之下。
第三階段是信息經濟的全球化。這一次全球化肇始於二十世紀中期的信息革命,信息網路的建立則是其發展的高級階段。在這一階段,世界的中心是那些掌握了信息網路的國家,誰掌握了信息網路的控制權,誰就能控制整個世界的經濟活動,並能獲取巨量社會財富。但由於社會主義中國的信息網路科技迅速發展,目前發達國家信息網路控制中心地位正在受到沖擊,既由實行霸權主義的美國中心開始轉移到中國中心,而中國5G網路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則使這一對美國中心的沖擊加大,中心轉移也加速。由於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信息網路技術服務於全世界,因而它必將極大增強世界各國的發展能力,而削弱帝國主義國家實施霸權的能力,因此也必然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歡迎和支持,而遭到帝國主義中心國家美國的強烈反對。美國近期挑起的封鎖「華為」之戰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其目的則在於維護自己的全球化控制權,以便繼續剝削和稱霸世界。由此可見,在第三次經濟全球化之中,信息霸權與各國人民反信息霸權之爭必將是十分激烈的。我們應該對此有充分准備,並保持信息網路優勢,為自身和世界人民發展經濟服好務。
總之,經濟全球化趨勢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其本質是資本主義經濟不斷向世界擴張並攫取世界財富的過程,而信息經濟全球化則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藉助科學技術的力量反對帝國主義霸權的過程。今後還會繼續發展,內容會更新,意義會變化,其特徵亦需人們不斷給予關注。當然,經濟全球化的新階段並不是說就把以往階段的內容完全拋棄了,而是會保留下來,使其繼續發揮作用,所以目前階段的經濟全球化是保留了前兩個階段內容的綜合全球化,只是信息全球化為主要特徵罷了。現階段的經濟全球化將帶來百年未遇的「大變局」,推動世界進入新時代,這個新時代也許會以美國霸權的衰落為特點

3、如何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要准確把握經濟全球化新趨勢和我國對外開放新要求。改革開放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後,這已為世界和我國發展實踐所證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乘勢而上,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更高水平的開放格局正在形成。
邊貿易體制和區域貿易安排一直是驅動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的兩個輪子。現在,全球貿易體系正經歷自1994年烏拉圭回合談判以來最大的一輪重構。我國是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和堅定支持者,也是重要建設者和主要受益者。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妥善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更加需要擴大對外開放。「機者如神,難遇易失。」我們必須審時度勢,努力在經濟全球化中搶佔先機、贏得主動。
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適應經濟全球化新趨勢的客觀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積極運籌對外關系、實現對外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我們要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發揮自由貿易區對貿易投資的促進作用,更好幫助我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爭取全球經濟治理制度性權力的重要平台,我們不能當旁觀者、跟隨者,而是要做參與者、引領者,善於通過自由貿易區建設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發出更多中國聲音、注入更多中國元素,維護和拓展我國發展利益。
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加強頂層設計、謀劃大棋局,既要謀子更要謀勢,逐步構築起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貿易區網路,積極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商建自由貿易區,使我國與沿線國家合作更加緊密、往來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要努力擴大數量、更要講質量,大膽探索、與時俱進,積極擴大服務業開放,加快新議題談判。要堅持底線思維、注重防風險,做好風險評估,努力排除風險因素,加強先行先試、科學求證,加快建立健全綜合監管體系,提高監管能力,築牢安全網。要繼續練好內功、辦好自己事,加快市場化改革,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做大做強,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提高我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完善對外投資體制和政策,激發企業對外投資潛力,勇於並善於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開拓市場。要加快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鞏固外貿傳統優勢,培育競爭新優勢,拓展外貿發展空間,積極擴大進口。要樹立戰略思維和全球視野,站在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相互聯系的高度,審視我國和世界的發展,把我國對外開放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4、高中政治 請舉例經濟全球化,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的例子。各2個,謝謝!

生產全球化:汽車生產,手機生產,零件來自不同國家
經濟全球化:金融風暴,跨國貸款,跨國證券
貿易全球化:跨國貨物貿易,跨國技術貿易,國際貿易自由化

5、當今世界經濟形勢如何

一、經濟全球化進程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盡管它在進程中會有曲折,會有人反對,但其勢頭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資本、服務、技術、信息、勞務(人才)在全球范圍內流動空前加快,形成世界統一大市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進入新世紀以後,全球化進程加快,各國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市場自由化的程度越來越高。
之所以說經濟全球化的勢頭不可阻擋,這一進程不會中斷,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兩個輪子一直往前轉,這兩股力量不可阻擋。這就是市場化的力量和網路化的力量,也稱作市場革命和技術革命。
冷戰結束後,世界市場化的規模和速度大大提高。前蘇聯東歐國家走上市場化道路;中國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步推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市場的控制也大為松動。整個世界的開放度、市場的自由度前所未有。
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突破了地域時空的限制,互聯網使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縮小,使商品、資金、技術、信息的流動空前加快,成本空前降低。例如,紐約到倫敦的長途電話費, 2001年時,每3分鍾需1美元,預計到2010年將降到3美分。網路化極大地推動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跨國公司的擴張力量不可阻擋,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載體。哪裡的市場條件適合,哪裡的成本低廉、潛力巨大,它們就往哪裡推進。有研究顯示,全世界已有6.4萬家跨國公司,它們以資金、技術、品牌和銷售網路的優勢馳騁世界市場,它們控制著全球1/3的生產、2/3的國際貿易,70%的技術專利,90%的國際直接投資。這些龐然大物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WTO的成立,統一的國際經濟規則的形成,對民族國家的約束力逐步加強,又大大推動了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進程。
但是,由於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的顯現,南北差距的拉大,國際經濟貿易規則的不合理(這些規則是以發達國家為主體制定的),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富國集中,不發達國家有被邊緣化的危險。產業結構的全球整合,使發達國家一部分人失業;工業化的步伐使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世界出現了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
反全球化浪潮的興起提醒世界,全球化進程應當調整,需要反思,應當給全球化「以人情、人道色彩」(歐盟語),應使全球化成為一個共贏共享、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全球化,這就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
二、世界經濟形成三大主體、三大市場
與經濟全球化一道,區域經濟合作(即區域經濟集團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重要趨勢。
現在,全世界經濟合作組織大大小小多達140多個,但在世界經濟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佔有最大市場份額的是三大主體: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正在籌劃並形成中的東亞自由貿易區。世界經濟的興衰起落,與這三大區域經濟板塊密切相關。
經過五次擴大,歐盟今天已成為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地區組織。25國人口4.5億,GDP逾10萬億美元,佔世界總GDP的30%。歐盟已建立起歐元區,統一了貨幣,這是目前惟一可以在經濟領域與美國相抗衡的力量。
北美自由貿易區,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1994年正式建立,人口近4億,GDP 11萬億美元,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它要向南美擴張,美國認為拉美是「一個比歐盟更重要的市場」。如果拉美進入,便可形成一個包括34國、8億人口、佔半個地球的大市場。南美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有一個曲折反復的過程,但這是遲早的事。
一個以雙邊為基礎的東亞自由貿易區網路正在形成。在2000年11月新加坡召開的東盟首腦會議和「10+3」(東盟10國+中日韓3國)首腦非正式會議上,首腦們就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達成共識並使其轉入具體實施。中國與東盟已確定在2010年建立自由貿易區,日本與東盟自由貿易區也將在2012年最終建成。在此基礎上,以「10+3」組成的東亞自由貿易區,可望2015年左右建成,並逐步走向建立「東亞經濟共同體」的更宏偉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占東亞地區GDP90%以上的中日韓三國的合作至關重要。一旦東亞自由貿易區建成,將成為擁有佔世界1/3人口,GDP達到7萬億美元的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市場,其規模可與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世界三大經濟板塊之間,相互交叉、相互合作、相互競爭。我國的主要市場、主要貿易夥伴,都在這一范圍。美、歐、日三大家占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近一半。因此,密切關注世界三大市場的動向尤其重要。正如有專家所言: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動機、地域分布、組織形式、影響及出現的一系列變化,將對世界經濟發展的方向與格局產生決定作用,對世界各國提出新的機遇和挑戰。
三、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四大環境
經濟的發展是要受到環境制約的。對世界經濟發展起重要影響的有四大環境,即政治環境、市場環境、資源環境、生態環境。
1.政治環境對經濟的影響甚為重大。從整個世界政治環境看,對和平發展有利。大國關系進入磋商、協調、合作為主的發展階段,出現了冷戰結束以來相對穩定的時期。但是,局部戰爭、國際恐怖活動、民族與宗教沖突、社會動盪,都使世界經濟發展受到阻礙,不確定的因素增加。
2.市場環境,包括氣候、人文環境、勞動力素質、市場消費潛力、勞工價格、交通通訊條件、企業信譽、政府的經濟貿易投資政策和開放度、法制狀況、辦事效率等等。美國開列的世界新興市場名單,中國、韓國、墨西哥、土耳其、印度、南非、波蘭等在市場環境方面佔有一定優勢。投資者總是湧向那些市場開放度高、投資回報率高、經營條件好的地方。
3.資源環境,關繫到生產能否有保障,經營成本能否降低,經濟發展能否持續長遠,是物質基礎。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重視能源、土地、礦產、水、糧食等自然資源條件的保護、改善與開發。無論是像日本、新加坡這樣的自然資源貧乏的國家,還是像美國、俄羅斯這樣的資源豐富的國家,在發展經濟、制定規劃時,都不能不把資源問題作為前提條件。石油、糧食、水三大戰略資源的安全問題,日益引起各國政府的關注。
4.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工業社會造成的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已經影響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全世界有11億人不能用上清潔水。酸雨、沙塵暴、持續高溫等現象的出現,非典、禽流感、瘋牛病等疫病的流行,已為人類敲響了警鍾。世界各國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拿出越來越多的資金用於治理和改善生態環境。要使經濟做到快速、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就要創造良好的四大環境。
四、科技進步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加速器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以電子信息、生物技術和新材料為支柱的高新技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當今世界,以發展現代化科技來提升綜合國力,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關注點。日本重提科技立國的口號,歐洲提出加快追趕美國的目標。發達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進入了發展高技術、創立新產業的階段,都在搶占科技制高點。
如果說各種先進工具的誕生,是人類雙手的延伸,那麼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則是人類大腦的延伸。當前正在演進的信息技術革命方興未艾,其巨大效應,美國人把它與300年前的英國產業革命相提並論。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發展的高峰估計可延續到2020年前後,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經濟持續增長、全球化進程加快的強大加速器。21世紀初,世界科技正在四大領域,四個制高點上加快發展並展開激烈競爭。這就是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信息化技術、新材料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
美國科學家認為,今後10年技術變革將超過20世紀百年的總和。科學技術,尤其是高科技,是發展經濟的加速器,是增強國力的關鍵手段,是富國強民的根本,是當代世界綜合國力競爭最重要的武器。專家們認為,在21世紀,一個國家的興衰、經濟的增長,都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它的高科技發展水平。
五、金融在世界經濟中的獨特地位與巨大風險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世界金融市場正朝著全球一體化的方向發展,金融資本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資本在全球的流動,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空前加快,規模巨大。由於各國對外匯管制的放鬆,對本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對外經濟貿易合作的擴大,都為金融資本的迅速進出和自由流動創造了好的條件。目前全球游資高達七八萬億美元,全球外匯市場每天的交易量達1.5萬億到2萬億美元,其中90%以上的交易是短期資本,從事各種投機炒作。金融市場的開放和全球化給各國投資融資發展經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全球金融市場無控制的發展,也帶來極大的不穩定。
金融全球化帶來的問題是,金融危機常常產生連鎖反應,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也就是金融危機國際化。墨西哥金融危機,很快蔓延到拉美其他國家;泰國金融風暴很快便波及到東南亞各國以及亞洲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影響到整個世界。金融危機的頻發,提醒世界各國在擴大開放金融市場時注意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循序漸進,提高抵禦金融風暴的能力,加強預防金融危機的管理體系。
六、南北貧富鴻溝擴大影響世界經濟穩定發展
全球化帶來的最大負面效應,便是南北差距進一步拉大,這對世界經濟的穩定與未來發展會造成巨大的不利影響。
由於歷史的原因,由於不公平的國際經濟秩序,由於世界發展的不平衡,也由於因民族宗教等問題引發的社會動盪,廣大發展中國家,尤其是50個不發達國家,經濟處於貧困落後狀態,有的已被邊緣化。
據統計,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和日本等西方7國,總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1%,但是GDP佔世界總量的65%。而世界其餘地區,人口佔世界的89%,GDP卻僅為世界的35%。全非洲50多個國家,GDP佔世界總量的比例為1%,只相當於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一家的資產。
統計數據還顯示,世界上最富的20%和最窮的20%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1960年為30∶1,1990年為60∶1,1999年為74∶1,現在已達到80∶1。世界人均年收入最低的國家剛果(金)只有90美元,而人均收入最多的瑞士多達37930美元。
外國直接投資也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之間。2000年,世界凈投資達到1.5萬億美元,這筆投資中的82%分配給了發達國家,非洲只分配到1%的外國直接投資。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南北貧富差距拉大,帶來的問題便是社會不穩定、動亂、對富國的不滿和怨恨。
總之,目前世界經濟現狀是西強東弱,北富南窮,北攻南守。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求南北對話,改變不合理的經濟秩序,減免債務,增加對不發達國家的援助的呼聲日益增高。
七、中國成為牽引世界經濟快車的動力
過去的20多年裡,中國抓住了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加快改革,擴大開放,成為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和平崛起,是21世紀最具有影響的重大事件。我國的對外貿易總量、實際利用外資數量及國家外匯儲備,均居世界前列。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中國2002年GDP總量為1.2萬億美元,列居世界第6位;按國家統計局9月份提供的數據,2003年中國GDP總量已達到116898億元人民幣。
在世界經濟近五年來平均增長不到3%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以高於8%的速度持續上升。中國經濟已成為帶動亞洲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如今,世界500強企業已有400餘家到中國投資興業,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采購中心、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據商務部外資司8月的信息,近年來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的研發中心快速增加,總數已超過600家。這些研發中心累計投入研發金額約40億美元。這將為我國擴大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跨國公司在華投資起到積極作用。這表明,跨國公司把中國市場看作是全球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中國的跨國公司目前也已是數以千計。正如國際輿論指出的,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分量進一步增大,成為牽引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
八、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總體向好
世界經濟經過兩年多的低速增長,逐漸從低谷走向復甦,形勢向好。
進入新的世紀初年,由於美國上世紀90年代形成的網路和股市泡沫出了問題,泡沫經濟崩潰,引發了世界三大經濟火車頭美歐日同時減速,世界經濟在2001年、2002年出現低速增長的不景氣局面。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2000年時,世界經濟增速為4.8%,而到2001年下降到2.4%,2002年為3.0%。世界出現貿易和對外投資雙下降。跨國兼並的勢頭也明顯減弱。
經過近3年的調整,採取降息、減稅、調整結構等一系列措施,到2003年下半年,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出現復甦勢頭。日本經濟也從10年沉睡中醒來,緩慢復甦。亞洲經濟增長強勁,高達7%,是經濟亮點。因此,人們在2003年底稱世界經濟是「開往春天的火車」。
世界經濟的增長目前仍然有許多不確定因素。泡沫經濟的後遺症(結構性問題)要徹底消除還有待時日,發達國家的失業率仍居高不下,美元貶值疲軟,伊拉克戰爭的後遺症增加了反恐斗爭的難度,世界局勢不穩定,石油價格居高不下,這一切都會對未來世界經濟的增長產生變數和不利影響。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世界經濟在2003年的增長率達到3.2%。同時預計全球經濟增長率 2004年可達4.6%,據稱即將調高為4.9%。這個樂觀的估計能否實現,還有待於證實,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經濟總的發展前景看好。

6、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要遵循什麼原則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需要遵循的原則:

1、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更好結合的原則,拓展國民經濟發展空間。積極有效利用外資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利用外資不是簡單引進資金,更重要的是引進外資搭載的先進技術、經營理念、管理經驗和市場機會等,帶動我國企業嵌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

2、堅持沿海開放與內陸沿邊開放更好結合的原則,優化區域開放布局。要按照報告加大西部開放力度的部署,在深化沿海開放的同時,推動內陸和沿邊地區從開放的窪地變為開放的高地,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進而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3、堅持製造領域開放與服務領域開放更好結合的員額,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結構調整。報告明確提出,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就是要在深化製造業開放的同時,重點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築設計等。

4、堅持向發達國家開放與向發展中國家開放更好結合的原則,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發達國家是我國主要經貿夥伴,去年美國、歐盟、日本占我國外貿總額的36.4%。加上經香港等地的轉口貿易,比重更高。鞏固與發達國家的經貿合作,可以穩定我國開放型經濟的基本盤。

5、堅持多邊開放與區域開放更好結合,做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建設者貢獻者。世貿組織代表的多邊貿易體制和自由貿易區代表的區域貿易安排,是驅動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兩個「輪子」。世貿組織有160多個成員,涵蓋全球98%的貿易額,具有廣泛代表性。

7、新航路開辟以來,經濟全球化經歷了哪幾個主要階段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是新航路開辟後;二是兩次工業革命完成後;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四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

8、闡述世界一體化的發展趨勢

經濟一體化是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它的本質是以投資、經濟融、技術、人才自由活動與合理配置,推動生產力快速發展。經濟經濟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全球化,一是經濟區域化。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化以其各自獨特的方式成為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兩個輪子,推動著世界經濟和各國經濟的發展。
生產力的發展和不斷深化的國際分工,在客觀上要求打破國家對資源配置的地域限制,要求對生產要素進行跨國家或地區集中生產自己具有或可以實現較大利益的商品,使生產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最終將增加產品總量和生產規模,使各國受益。基於此,各國在當代經濟交往中,一直在追對策一體化。
全球化以其廣泛性,接近經濟一體化的理想狀態,但恰恰由於全球化這種一體化方式涉及范圍太廣,各個國家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的水平差異性使各國對一體化的基本考慮往往難以形成共識,無法實現生產要素在全世界范圍內的自由流動。而區域化以其多樣性蓬勃發展,卓有成效地推動經濟一體化在局部地區的發展。
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全部實踐已經充分證對策勢基礎的國際格局是當代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和必然趨勢。比較利益的普遍存在,是傳統國際貿易的基礎,也是後興起的跨國投資的基礎。
全球化和區域化的影響
1、推動了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進程,並為世界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
全球化和區域化都從不同領域和范圍推動了上一世紀已經興起的科技革命進程、全球范圍的電子信息技術應用對策的科技開發分工。具體表現有三個方面,一是信息技術產業在世界高新技術發展中已成為關鍵;二是全球化和區域化安排實現了高新技術從發達國家向全世界的擴散和轉移;三是以信息技術、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為主的新技術將逐步與傳統工農區域成新的產業增長周期。
2、全球和地區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
全球化和區域化在相關領域引起了革命性變化,實現了產業的重組,並購企業跨越國界、洲界和產業界限,各種虛擬的經濟形式如雨後春筍,使區域特性具有了新的涵義,以萬億美元計數的虛擬經濟使機械化大工業變得如此渺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從GATT到WTO,從APEC清邁宣言的相互貨幣支持到歐元啟動,世界已經創造出了130多種全球性和區域性的經濟一體化方式。全球化和區域化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正在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的產業結構和經濟運行結構。
3、對世界經濟秩序產生深刻的影響。
各國、各地區間經濟存在巨大差異的現實狀況使全球化的進程只能是次優安排附加一系列例外。區域化方式雖然基本上解決了體制內的最優安排,但由於它嚴格的排它特徵,使之與非成員之間又形成了新的貿易與投資壁壘。但從總體上和發展進程上,經濟區域化恰恰是經濟全球化的階段性補充,而且在結果上,區域化最終將促進全球化,已有的區域化全球化域化關稅壁壘與非關稅壁壘的逐步消除,擴大了成員間的貿易,其進一步的結果是隨著相互間市場的開放,資本、技術、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實現了利潤最大化和最優效率,促進了經濟增長。而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的持續增長,必然增加對區域外產品和生產的需求,到這時,區域內經濟就需要跨越區域界限與區域外經濟交流,或者是擴大區域化的范圍以實現經濟進一步發展。
隨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發展而進一步發展國際貿易的規模、數量將在區域內和全球范圍內同時增長.由於生產的跨國特徵與全球經營,使全球經濟增長和區域經濟增長將更大面程度地依賴於貿易。
貿易與投資相互促進,二者又與全球化和區域化相互促進。為追求貿易與投資便利化,出現了各種區域化與全球化方式,區域化與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全球化了相對良好的經濟環境和秩序,從而進一步推動了貿易與投資的發展。隨著全球化與區域化的不斷完善,貿易與投資的相互促進將表現得更為充分。
區域化和全球化要求金融自由化,也將導致金融風險加劇。為滿足和適應生產與貿易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各國普遍在金融領域逐步放鬆管制,開放市場。金融自由化進一步加速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隨著經濟金融化的不斷演進,國際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金融活動為生產與貿易帶來便利的同時,國際金融的風險也同步增長。相對於軟弱無力的國際金融監管,如果國際金融體制改革不能取得突破性進展,金融危機再次發生極有可能。
區域化通過區內優惠安排實現了區內較為充分的合作,但卻造成區域之間的激烈競爭,競爭不僅表現在生產領域和市場范圍,而且還表全球化比與競賽,這最終必然導致區域組織間差別的縮小,競爭的結果使其中一些組織消亡,而另一些組織則在不斷壯大,作為一個自發的過程而更接近全球化。聯合國貿發區域磋商,烏拉圭回合、GATT向WTO的轉變,雖然有種種不盡人意之處,但還是完成了向一攬子貿易自由化的過渡,這構成了本世紀全球化進程的堅定基礎。
區域的不均衡性將會隨著全球化與區域化的發展而更加突出。在全球化與區域化中發揮核心作用的發達國家及其跨國企業,以其明顯的競爭優勢,通過資源配置和生產要素區域得越來越多的利潤和超額利潤,由於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以及新技術革命的深化,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將進一步強化和完善生產國際化,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的戰略選擇與迴旋餘地極為有限。並且,廣大發展中國家普遍未能在經濟全球化中獲益,不平等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體制則進一步加大了南北差距,世界經濟的不均衡性將更加突出。
應對之策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以其深刻的影響作用於各國經濟,那麽,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該如何作全球化的問題。
首先,應積極參加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包括貿易依存度和投資開放度,提高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為微觀經濟主體進入國際市場創造宏觀環境。
其次,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促進市場機制的完善,盡快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和管理體系。
第三,努力提高企業的經營能力,降低生產成本,改進技術和管理,擴大產品和服務的市場進入能力和佔有份額。
第四,建立全球化機制。全球化和區域化進程,使各成員的管理機制和發展模式都受到挑戰,面對較為頻繁的外部制度的影響,內部制度沖突的機率與風險不斷加大,存在著管理環境和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這在短時期內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勢研究及時提出對策。
第五,隨著參與全球化、區域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領域都將有相當規模的交流,我國將更多地融入越來越自由化的國際金融市場,但由於我國金融體制還不健全,在這一進程中,我們要始終注意風險的防範和危機處理。
第六,全球化、區域化的發展進程,使資本、技術、人才、市場等資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變得越來越快,對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的影響深刻而頻繁。在這方面,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競爭力還處在劣勢,因此在准入領域和准入時間上一定要與國家的長遠發展相適應。
總而言之,經濟一體化的兩大發展形式——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趨勢不可逆轉,我們要面對它所帶來的機遇,也要應對隨之而來的挑戰,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尋找有利機會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