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經濟全球化對水泥行業的影響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經濟全球化對水泥行業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3-06-01 08:57:08

1、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各行各業的影響的論文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和應對之策
【摘要】經濟全球化指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融合。它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其推動力是追求利潤、取得競爭優勢和謀求經濟
的發展。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進一步增強,世界經濟出現了全球化的趨勢,90年代以來,經濟全
球化的趨勢大大加強。●

一、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
(一)生產的全球化,跨國公司越來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
(二)市場的全球化,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國際貿易成為世界經濟
的火車頭;
(三)資金的全球化,國際金融迅速發展,巨額資金在各國之間自
由流動;
(四)科技開發和應用的全球化;
(五)信息傳播的全球化;
(六)國際直接投資迅速增長,並呈現多元化格局。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
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
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
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
20年對外開放的結果,中國經濟已深入地融合於全球經濟之中。面對
經濟全球化的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中國應以積極參與、合作的態度
對待經濟全球化,趨利避害,以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
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影響
(一)經濟危機。隨著全球經濟鏈條日益緊密,能源價格大幅攀升、
金融秩序嚴重失控、大國經濟明顯衰退誘發全球經濟衰退甚至危機的
可能性增大。這種輕狂一旦發生,其傳導的速度、影響的深度可能遠遠
超過以往的世界經濟危機。此外,氣候變化、環境惡化等問題長期得不
到有效治理,也最終會威脅全球與各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社會動亂。全球化導致國家間和國家內部貧富差距擴大,發
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內部的社會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發
達國家傳統產業大量外移,失業問題突顯,社會風潮增多。全球化還使
各國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聯系與互動增強,國際問題誘發國內動盪、
國內問題引發國際動盪的機率都在增大。
(三)大國對抗。有的國家背離全球化的演進方向、背離人類歷史
前進的步伐,沒有放棄搞霸權主義,沒有放棄搞戰略擴張,沒有放棄搞
軍備競賽,沒有放棄遏制其他新興大國。特別是它還將在一二十年內
保持戰略優勢,一旦擺脫當前的戰略困境,仍有再次挑起大國對抗的
可能,那將對國際體系的轉型、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產生嚴重危害。
(四)地區動盪。全球化中邊緣化的國家、霸權主義、恐怖主義、核
擴散等,可能使用21世紀頭20年內地區熱點不是隨全球化深入逐步
減少而是繼續增多,使地區熱點對全球安全形勢的牽動作用增大,使
國際形勢在總體和平狀態下局部動盪繼續加劇。置身全球化浪潮,要
增強機遇意識、創新意識和全球戰略意識。
1.全球和地區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全球化和區域化
在相關領域引起了革命性變化,實現了產業的重組,並購企業跨越國
界、洲界和產業界限,各種虛擬的經濟形式如雨後春筍,使經濟的二元
特性具有了新的涵義,以萬億美元計數的虛擬經濟使機械化大工業變
得如此渺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從GATT到WTO,從APEC清邁宣
言的相互貨幣支持到歐元啟動,世界已經創造出了130多種全球性和
區域性的經濟一體化方式。全球化和區域化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正在
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的產業結構和經濟運行結構。
2.對世界經濟秩序產生深刻的影響各國、各地區間經濟存在巨
大差異的現實狀況使全球化的進程只能是次優安排附加一系列例外。
區域化方式雖然基本上解決了體制內的最優安排,但由於它嚴格的排
它特徵,使之與非成員之間又形成了新的貿易與投資壁壘。但從總體
上和發展進程上,經濟區域化恰恰是經濟全球化的階段性補充,而且
在結果上,區域化最終將促進全球化,已有的區域化實踐已經證明,區
域化關稅壁壘與非關稅壁壘的逐步消除,擴大了成員間的貿易,其進
一步的結果是隨著相互間市場的開放,資本、技術、人力資源等生產要
素實現了利潤最大化和最優效率,促進了經濟增長。而生產規模的擴
大和經濟的持續增長,必然增加對區域外產品和生產的需求,到這時,
區域內經濟就需要跨越區域界限與區域外經濟交流,或者是擴大區域
化的范圍以實現經濟進一步發展。
隨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發展而進一步發展國際貿易的規模、數量將
在區域內和全球范圍內同時增長.由於生產的跨國特徵與全球經營,
使全球經濟增長和區域經濟增長將更大面程度地依賴於貿易。
貿易與投資相互促進,二者又與全球化和區域化相互促進。為追
求貿易與投資便利化,出現了各種區域化與全球化方式,區域化與全
球化的不斷發展為貿易與投資提供了相對良好的經濟環境和秩序,從
而進一步推動了貿易與投資的發展。隨著全球化與區域化的不斷完
善,貿易與投資的相互促進將表現得更為充分。
區域化和全球化要求金融自由化,也將導致金融風險加劇。為滿
足和適應生產與貿易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各國普遍在金融領域逐步放
松管制,開放市場。金融自由化進一步加速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隨
著經濟金融化的不斷演進,國際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金融活動為
生產與貿易帶來便利的同時,國際金融的風險也同步增長。相對於軟
弱無力的國際金融監管,如果國際金融體制改革不能取得突破性進
展,金融危機再次發生。
三、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應對之策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以其深刻的影響作用於各國經濟,那麽在這
樣的形勢下,我們該如何作為,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首先,應積極參加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的
對外依存度,包括貿易依存度和投資開放度,提高參與國際分工的能
力,為微觀經濟主體進入國際市場創造宏觀環境。
其次,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促進市場機制的完善,盡快建立和
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和管理體系。
第三,努力提高企業的經營能力,降低生產成本,改進技術和管
理,擴大產品和服務的市場進入能力和佔有份額。
第四,建立風險防範意識和機制。全球化和區域化進程,使各成員
的管理機制和發展模式都受到挑戰,面對較為頻繁的外部制度的影
響,內部制度沖突的機率與風險不斷加大,存在著管理環境和經營環
境的不確定性,這在短時期內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勢研究及時提出對
策。
第五,隨著參與全球化、區域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領
域都將有相當規模的交流,我國將更多地融入越來越自由化的國際金
融市場,但由於我國金融體制還不健全,在這一進程中,我們要始終注
意風險的防範和危機處理。
第六,全球化、區域化的發展進程,使資本、技術、人才、市場等資
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變得越來越快,對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的影響
深刻而頻繁。在這方面,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競爭力還處在劣勢,因此
在准入領域和准入時間上一定要與國家的長遠發展相適應。
總而言之,經濟一體化的兩大發展形式———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
域化趨勢不可逆轉,我們要面對它所帶來的機遇,也要應對隨之而來
的挑戰,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尋找有利機會和條件。
【參考文獻】
[1]郭滿銀(《山西科技》2006年06期).
[2]《經濟全球化趨勢與我國經濟發展的對策》,湖南經濟,(2001年03期).
[3]經濟研究.理論界(《雙月刊》2003年第4期).
[4]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經濟).
[5]國際金融.姜波克.揚長江(2004第二版).

2、求在線高手:什麼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各個行業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影響及相應對策

張春祥

一、經濟全球化的由來及其內涵

經濟全球化指的是生產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在全球范圍內流動,以尋求相應的位置進行最佳的資源配置。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經濟市場化。世界經濟出現這種新的發展趨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潮流。特別是80年代以來,其特徵日益顯著。「經濟全球化」一詞就是當時那些從事國際政治研究的學者和國際社會的一些權威人士針對世界經濟的特徵提出來的。1990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奧斯特雷規模性地使用了這一詞語。這一過程是從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開始的。此後,西方各國都紛紛實行自由匯率制度和拆除關稅壁壘,放鬆資本進出口管制,從而為國際間的交流掃清了障礙。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點是:一是正在快速擴大貿易自由化的范圍。世貿組織正式運行以來,貿易自由化已從傳統的商品領域擴大到技術、金融等服務貿易領域。1997年,世界商品與服務貿易額合計已達6.7萬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將增加到16.6萬億美元。 二是投資外向化日趨凸現。1990年,國際直接投資額2430億美元,1996年達到3600億美元,發達國家的對外的直接投資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主體,發展中國家對外的直接投資也在穩定增長。三是加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現有146個國家和地區參加了各種形式的35個區域性經濟集團。這些區域經濟集團不僅內部的商品和資本流動加快,共同大市場正在形成,而且外部的開放程度也在提高。四是正在形成生產網路化體系。作為經濟全球化載體的跨國公司,「以世界為工廠,以各國為車間」進行生產。五是加速了金融國際化。時間、地域和國界對資本流動已構不成障礙,國際金融市場年交易量500億美元。每年通過國際金融市場實現的融資安排在1萬億美元以上。

全球經濟化的日趨發展,生產(資本)、金融、貿易等活動在全球范圍內擴散,而管理、資金控制和金融服務等活動日益集中在少數當今國際中心城市。這一經濟趨勢促使一些國際性大城市發展成所謂全球性城市,當今少數5~6個全球性城市掌握了全球范圍80%的貿易額。這些全球性城市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全球性城市;第二個層次為區域性城市。這些城市在全球和區域范圍的經濟中佔有支配地位並產生輻射作用時,它的中央商務區(cbd )就成為實現經濟功能一體化的驅動中樞,以跨國公司、財政、金融(貨幣、銀行、市場、證券)等機構高聚集為主要特徵。

經濟全球化趨勢表現有四個方面。一是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新技術革命,強化了國際間的經濟聯系;二是國際金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金融工具不斷創新,資金跨國交易的速度和規模前所未有;三是全球和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的進程加快,發達國家要求發展中國家全面開放市場;四是西方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不斷向世界各地擴展。就我國沿海的部分城市來講,據報載,美國500家最大的跨國公司已有24 家在上海投資;新加坡由政府牽線,在蘇州設立「新加坡工業園區」;廣東惠州市「八五」期間共簽外資項目5175宗,實際利用外資8.6億美元,引進東芝、索尼、日立、nec、本田、通用等跨國公司的資金與技術;近年引進雀巢、杜邦、京瓷、三星、美能達、諾基亞、三洋、金霸王、佳能等跨國公司投資,有效地推動了新技術的建立與發展。

由此可見,地理上的日益分散活動,在功能上逐漸融合為一個全球層次上的互相依存、互相補充的一體化經濟體系,稱為「全球經濟一體化」(或全球經濟化、世界型經濟)。

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在經濟全球化成為世人關注的熱點之初,人們強調的多是積極的、有利的一方面,認為經濟全球化意味著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分配,有利於生產力更快提高和全球經濟的普遍發展。因而全球化是具進步意義的歷史大趨勢,如果全球經濟是平等、合理的則可使各國都從中受益。然而當今全球化有其兩重性,對世界各國來說,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既可能從中獲利也有可能受損。在全面認識經濟全球化給國家經濟安全帶來利弊的基礎上,各國都紛紛採取相應對策,以減少經濟全球化對國家經濟安全的負面影響。

(一)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正面影響。

進入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得更快了,世貿組織不斷擴大,特別是跨國公司的發展顯著加快,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國際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科學技術進步的產物,同時也是各國為獲得超額利潤、發展本國經濟、提高國際地位而進行制度安排的結果。

2.經濟全球化有利於世界科技創新。國際科學技術的創新,能直接帶動全球生產力的提高。在全球化過程中,生產要素必然進一步突破民族國家疆界的限制,在國際間自由流動,從而使各國的企業家能利用世界任何地方的資金、技術、信息、管理和勞動力在他們希望的任何地方進行生產,然後把產品銷往任何有需求的地方。

3.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用最有利的條件進行生產和市場銷售,這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優狀態。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國策,20年來的實踐已證明,越是開放較早的行業其發展速度就越快,國內很多企業正是在合資中成長壯大的。利用外資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沖擊,但更多的是利益,是競爭中的發展。我們要拓寬開放領域,特別是對外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的服務業的進一步開放,將會增加新的外商投資熱點,扭轉當前外資下降趨勢,並有利於提高引資質量和水平。

從以上正面影響來看,經濟全球化給世界各國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實現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最優配置,某一國家經濟運行效率無論多高,總要受到本國資源和市場的限制。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有利因素可概括為四個方面:「有利於吸引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上的跨越;有利於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有利於發展優勢,開拓國際市場」。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有利,也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實現現代化和追趕發達國家的難得機遇。1979~1997年的近20年間,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增長率就高出發達國家一倍。這種趨勢今後還會持續下去。柯林頓在訪華前的講話中說:「據預測,在未來20年,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將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率的三倍」。由此可見,宣傳經濟全球化弊大於利,不但不符合事實,還會傳播有害信息。而且經濟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負面影響

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了很大的發展機遇,但不可避免地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因素和風險。

1.對金融市場的負面影響。在國際金融無體系狀態下,金融市場動盪,丑聞不斷,投機猖獗,風暴四起,發展中國家在擴大外資規模的同時,放鬆了對本國金融市場的監督,一旦國內經濟出問題,發達國家的投資資本便乘虛而入,釀成金融市場的嚴重危機。這幾年,國際市場的金融狀況、商品流動狀況所發生的變化和出現的問題,都會波及到我國。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最後蔓延到韓國和其他一些國家。實際上對我國也構成了很大的沖擊,整個外貿出口、利用外資都受到很大影響,1999年尚有一定好轉。

2.對我國經濟主權的負面影響。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家必須遵守已有的的國際條約、協定和慣例,為獲得經濟全球化給各國帶來的好處,有時被迫主動對經濟管理許可權作出某些讓步,其結果造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活動受制於發達國家。

3.對產業結構的負面影響。在全球經濟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如接受發達國家擴散的低層次產業,就會形成與其高層次產業的垂直分工,因產業結構的單一性、純屬性,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會受到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周期的不良影響。

4.對市場佔有的負面影響。伴隨著跨國公司的「侵入」,市場更多地被外資所佔有,國外市場已被發達國家所瓜分,發展與發達國家憑目前的經濟實力分割國外市場,這會給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危害。

據聯合國《1997年投資報告》統計,全世界已有跨國公司4.4 萬個,其設在境外的分支機構28萬個。形成了龐大的全球生產和銷售體系。這些跨國公司控制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生產,掌握全世界70%的對外直接投資、三分之二的世界貿易與70%以上的專利和其他技術轉讓。我國部分國內市場已被跨國公司控制,輕工行業如洗滌用品、飲料等,外商投資企業在生產量、銷售上佔了35~50%;移動通訊設備僅美國摩托羅拉天津獨資企業一家已佔國內市場的90%;德國西門子在華39個合資企業中規模最大的北京國際交換機系統有限公司的產品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達到32%,全國程式控制交換機外商佔70%的市場。

5.對可持續發展的負面影響。發達國家主要發展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而把勞動力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廣大發展中國家除了繼續作為原材料、初級產品的供應者外,還成為工業品的生產基地。發展中國家經濟和高新技術落後,不得不以消耗稀缺自然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參與國際競爭,爭取「後發效應」。在全球化背景下,綜合國力競爭,主要體現在爭奪資源上,實際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其結果強化了發達國家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壟斷地位,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影響到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6.對經濟制度的負面影響。有的人認為,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必須在經濟制度上保持「同步」,否則無法推進改革、發展經濟,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制度始終有可能被發達國家的市場體制所「兼並」。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在實現各國資源最優配置和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激烈的競爭、沖擊和風險。其表現主要是:經濟全球化弱化了各國的國家主權,使國內經濟波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對國內產業和市場將造成一定的沖擊,並可誘發國內金融風險等。但是只要對策有方,其沖擊和風險是可以控制的。

三、對歐美日經濟發展的透析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主要力量是歐洲、美國和日本的經濟狀況及其發展,對全球包括我國在內的影響是比較大的。

(一)歐共體經濟。歐盟經濟比較穩定,但歐洲的狀況出乎意料。就是歐元啟動時間不長,已貶值11%。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斯拉夫實施空中打擊,使歐洲的資金紛紛外流,對歐洲的影響很大。此情況對美有利,因為資金持有者認為美國比較安全,使資金很大程度上流向美國,並支持了美國的股票市場。但歐洲的經濟還是比較穩定的。歐元啟動對歐盟所以有利,是互相間的交易變成了內部交易,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對歐元以後的變化趨勢,歐中央銀行認為,目前歐元貶值是不可避免的,從長遠看,歐元在國際上仍然是穩定的。歐盟對中國的關注,有兩方面原因:人民幣不貶值是好事,對他們有利;我國的外匯儲備在幣種上是否增加對歐元的儲備。我們增加對歐元的儲備,對歐元幣值能起穩定作用。目前我國外匯儲備80%是美元。今後要考慮擴大美元以外的其它幣種的儲備,但必須注重外匯儲備的安全問題。

(二)美國經濟。美國經濟連續八年增長,究其原因,除國內外有利因素外,主要是製造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基礎,而製造業的進步,是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在全球化大潮中對製造業進行徹底改造和改組。第一,從80年代中期起由汽車業帶頭,學習日本的精益生產和先進的管理方法;第二,90年代初,美國經濟走出衰退後,利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了全面改造;第三,與技術改造相結合,通過縮編、放權和再造工程,以及橫向管理等,對企業進行大改組。結果使製造業打了一個翻身仗。從製造業的復興方面看,主要表現有三個方面。

1.鋼鐵。在日本的競爭下,美國連年虧損。1993年仍虧損3.5 億美元。80年代一個工人生產一噸鋼10小時,90年代只要5小時。到1995 年美國為4.42小時,日、法、德、英依次是4.49、4.61、4.69、4.71小時。1994年,美國獲利10億美元。

2.汽車。在競爭中,80年代日本產量超過美國,佔美國市場份額的25%以上。本田車成為美國人最喜歡的款式。80年代美國三大汽車公司進行了技術和管理改革,扭轉了頹勢。1992年,三大公司除通用外,均比日本提高了成本效率。生產一輛小車直接成本福特為5481美元,克萊斯勒為4841美元;日本豐田6216美元,本田6216美元,日產是6782美元,馬自達6618美元。1994年,產量與收入都超過日本。

3.微電子。80年代美國從自己所創新的領域敗下陣來,在全球的半導體市場份額,由1981年的53%下降到1988年的43%,同期日本由34%上升到46%。製造業前10名,美佔前7家,日佔後3家,1990年美只剩下一家。市場份額由74%下降到45%,日本由20%上升到48%。美國企業的奮斗加政府支持,1990年扭轉了局面。1994年全球1020億美元的半導體市場,美日分別為43%、40%。日本佔領的低檔記憶晶元,始終未打入尖端的微處理器市場。而頂尖公司是美國的應用原料公司。

美國製造業復興與美國持續穩定增長的關系,使人們對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首先,不因服務業在國民經濟的比重上升而輕視製造業;其次,要十分重視高新技術的優先發展,但不能忘記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重要性。製造業是滿足人們物質需要的部門,不能在發展高新技術時放棄傳統製造業。美國早期用低價勞力把製造業搬到國外也不可取,應用高新技術武裝製造業才是正確的。

從以上情況看,目前美國經濟處於景氣狀態,看來在今後幾年不會出現大的問題。但隱患也存在,膨脹的股票市場支持了美國國內消費。持有5000美元以上股票的家庭約佔美國家庭總數的60%,這些家庭的消費都受股票市場的影響,股票上揚,其消費慾望就增長;一旦股市萎縮,整個消費就下來。美國自己也承認,股市至少有30%是泡沫。美國股票市場市值為12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約8萬億美元, 我國股市市值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而美國為1.5倍。 當然美國的高新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有的領域處於壟斷地位。

(三)日本經濟。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日本是第二經濟大國。日本國內生產總值估計5萬億美元。 其發展對其他國家的影響是比較大的。目前日本經濟仍未走出困境,處於蕭條狀態。從日本官方統計,1999年情況有所好轉,但影響日本經濟的基本問題沒有完全解決。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銀行包袱沉重。泡沫破滅後, 銀行的不良資產超過約1萬億美元;二是日本的消費需求不足比我國嚴重的多。日本最大的居民消費是住房問題,現在房地產業處於低迷狀態,對國家影響較大;三是日本的設備投資仍未增長。日本的這種狀況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的出口和利用外資都會產生影響。

總而言之,今後這種基本格局不會發展大的變化,如果利用得好,對我國是有利的。因此,我們要抓住機遇,更多地利用外資、資源和技術。改革開放20年,我國利用外資總規模為4000億美金,按現在匯率計算約3萬多億元人民幣。這對解決國內建設資金短缺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其中能源交通方面利用外資最大。與此同時,引進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和先進裝備,但先進裝備真正達到世界水平的不到三分之一,這些先進裝備主要靠引進,自己開發的比重不足。我國礦產資源豐富,可按人口平均並不多,下世紀初,部分礦產資源嚴重短缺,原油就是個問題。在當前國際條件下,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解決我國資金、技術和某些資源不足問題,對我們是有利的,應抓住這個機遇。

近年來,雖然國際政治、經濟不穩定因素有所增長,但和平發展是世界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全世界人民嚮往的,只要不出現大規模戰爭,目前的世界格局對我們是有利的。

四、我國應採取的相應對策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是客觀的歷史趨勢,它仍將不斷加強。21世紀經濟全球化將獲得新進展。我國作為一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其經濟安全同樣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帶來的種種負面影響。根據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如何正確選擇中國的經濟安全戰略,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顯得尤為緊迫。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加強

黨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要充分估計未來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發展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把加強科技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使經濟建設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這是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所在。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其核心就是人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理論主題中有兩個基本點:人類在追求生存與發展權利時,要保持其與自然相和諧的關系;當代人在創造和追求今世發展與消費時,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機會與後代人平等。這就需要極大地提高人的素質。「可持續發展的中心是人」,(見《行動綱領》),人的發展是人類最終目標,與其他方面的發展相比,應把提高人的素質放在絕對優先地位,人是發展的主體和動力,而發展又取決於人的素質。今後人類的生存發展已經不能單純依靠土地種植和挖掘地球資源來維持,必須挖掘和利用人類自身的智慧資源。

堅持可持續發展,不斷增加我國的綜合國力。社會經濟與人口、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既不造成環境破壞,又不產生任何負面影響;不僅當代人可以更好地生存、發展,而且子孫後代能更好地生存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戰略,它以節約資源,特別是要科學發現各種可利用的再生資源,使社會生產得以延續;保護環境,防止本國和跨越國界的環境惡化;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的承受力保持平衡,提高經濟增長的社會效益,在此基礎上我國的綜合國力方可得到不斷的加強。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改善生活質量,保持和創造美好的環境,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和人類世代發展。

(二)加強我國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積極引進國外先進和適用的科學技術

當今世界,知識和技術是最重要的財富,一個國家發展水平高低及其進一步發展的潛力主要取決於其擁有的知識和技術。國力的較量,就是知識和技術水平的較量。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人才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提高人的科學文化素質,才能在科學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步,才能發展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改變長期以來不合理的國際產業垂直分工格局以及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增強防禦經濟全球化給經濟安全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的能力。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國民教育、科技投入和管理體制要協調發展,這是提高科學技術水平的唯一正確策略。

(三)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使我國盡快參與世界經濟的進程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只要更加積極地走向世界,利用國際市場的有利資源,我們才能充分發揮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優勢,提高綜合國力,增大經濟全球化時代經濟安全系數。中國要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廣度和深度,要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和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發展外向型經濟;要同世界各國、各地區發展平等互惠的經貿關系,開辟多元化的國際市場;要有原則地、有作為地加入各種世界性的、區域性的金融和貿易組織。當然,事關國計民生和重大經濟利益的領域,我們要始終堅持中方必須掌握主導權和控制權,像電信業的控股問題,寸步不讓;農業方面,我們堅持小麥、玉米、大米、棉花、糖、食用油,以及化肥等產品的專營權,確保國家有足夠的宏觀調控手段,避免損害億萬中國農民的利益。

(四)強化企業體制改革,組建我國大型企業集團和跨國公司

為適應國際市場競爭的壟斷日益加強的趨勢,我國企業的未來發展必須走聯合的道路,組成大型企業集團,並通過政府的積極引導和扶持,積極開展國際經營,以世界為市場來安排投資、開發、生產、銷售,將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合理配置,最終形成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以美國為例,本世紀初,美國有汽車製造企業200多家,現在只有3家企業。從國際上看,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世界各國的企業,跨國並購導彩紛呈,兼並與收購表現為強強聯合,優優相並。1995年,日本東京銀行和三菱銀行合並,成立東京三菱銀行,總資產達到7014億美元;1996年,美國波音公司和麥道公司兩大飛機製造巨頭合並,使其獲得65%的世界市場份額;1997年6月, 蒂森和克虜伯兩大鋼鐵公司合並,蒂森——克虜伯鋼鐵公司,以其110 億馬克的營業額和1500萬噸原鋼產量而居歐洲扁鋼領域第一、世界第三。並購范圍空前,涉及各行各業。汽車工業領域,賓士與克萊靳勒兩大汽車公司合並,福特兼並馬自達公司,大眾並購羅伊斯公司;1998年初,美國著名的計算機製造商康柏公司以96億美元收購在大型計算機製造中頗具實力的數字設備公司;1999年初,美國電話設備製造商朗訊公司以203 億美元並購美國第四大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商艾森德通訊公司,從而把計算機、通訊等高科技行業大兼並不斷推向高潮。

從以上情況看,國家的競爭力取決於企業的競爭力,國家的經濟安全體系最終也要靠強大的企業力量來支撐。因此,企業必須「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要承擔者,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力,要引導企業把市場需求作為技術創新的出發和落腳點,使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達到全國以至國際水平。全國所在大型企業都應建立健全技術中心,有條件的民營企業也要建立健全技術開發機構,積極開展創新活動。把國企改革和技術創新有機地統一起來,提高國企的競爭力。

(五)加強利用外資管理,克服引進外資中的問題

資金不足是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利用外資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發展,但利用不當也會形成國內市場流失和金融危機等不利於經濟安全的問題。我國今後一段時間的引進外資工作,要統一認識,實施「以市場換技術」的利用外資戰略;同時要牢牢控制利用外資的規模、結構和流向,以外資的技術含量作為引進外資的質量評判標准,平等互利地利用外資,絕不接受任何出讓主權的條件。

(六)對製造業進行徹底改造和改組,復興我國製造業的競爭優勢

製造業是滿足人們物質需要的部門,是支柱產業,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涉及到國家安全、社會安定的大問題。所以不能因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上升而輕視製造業。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根據我國的國情,借鑒國外行之有效的經驗對我國的製造業進行徹底改造和改組。一方面,要引進日本的精益生產和先進的管理方法,使企業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面改造,尤其是利用高新技術改造製造業,使其恢復競爭優勢;當然,這些都應與技術改造相結合,通過縮編、放權、再造工程、橫向管理等對企業進行大改組,提高製造業勞動生產率,使我國的製造業打一個翻身仗,奠定我國經濟增長的堅實基礎。

在經濟加速全球化的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在一切領域的資源、技術和人才都居於領先地位,即使在激烈的競爭中也應該實行優勢互補,以臻共同繁榮,即雙方或多方互惠互利,這也已經成為一種同競爭並存的歷史趨勢,以達到「以最有利的條件生產、在最有利的市場銷售」的世界經濟最優狀態。

【原文出處】寧波經濟叢刊

【原刊期號】200002

【原刊頁號】9~13

【作者簡介】張春祥,研究員

作者單位:太原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030002)

3、經濟全球化有什麼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之間經濟上的聯系和交流日益加強,經濟邊空跡襲界越來越模糊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帶來了許多影響,對我們的生活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促進了貿易和投資的增長,帶來了經濟增長和就業機會,提高了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外國企業和資本的大量流入會對本國企業和勞動者造成壓力,導致一些人的就業和收入受到影響。此外,經濟全球化也可能帶來文化的融合和沖擊,導致斗兄一些人對傳統文化的感情和認同感的喪失。
總的來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正面和負面的影響。我們應該努力在促進經濟增長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時,也要解決由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問題,使經濟全球化真州基正惠及全體人民。

4、經濟全球化有什麼影響?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其對國際經濟貿易的影響日益強烈和多樣化。這些影響不僅體現在對國際經濟的推動上,也對當前經濟產生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因此,經濟全球化對每一個國家來說,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
積極的影響
1. 經濟全球化使發達國家通過更自由的對外貿易和更廣泛的投資渠道獲得了巨大的實際經濟利益。經濟全球化加速了世界范圍內貿易自由化的進程,為發達國家的出口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特別是跨國公司的建立和快速發展,使發達國家能夠充分利用國外的自然資源和廉價勞動力,實現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
2.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佔主導地位的發達國家獲得了廣闊的活動空間和潛在利益。發達國家作為經濟全球化的領導者,自然也成為國際經貿規則,尤其是世界上一些非常重要的國際組織,幾乎總是被發達國家的背後所主導,這導致他們往往只能代表一些發達國家的利益,甚至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造成了國際經濟貿易的不公平
負面影響
1. 經濟全球化使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自由貿易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對外貿易這把雙刃劍在給各國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對各國國內產業產生影響,因此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今天的貿易保護措施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從開放到隱蔽,從固定到靈活,從單個國家的自我保護到區域群體的集體保護,從貿易政策保護到國內產業政策保護。
2. 經濟全球化加大了各國的金融風險。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擴展和深化,全球金融資本的流動速度加快,規模增大,使大額資本的調度更為便捷,這就在增強經濟發展動力的同時也加大了全球金融投資風險,對金融市場的管理難度加大。此外,一國的經濟波動很容易會影響到其他國家甚至帶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2007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最終演變為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就充分證明了金融全球化所蘊含的巨大金融風險。

5、論我國企業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

隨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們必須順應趨勢,積極投身於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那麼,我國企業如何發揮優勢,揚長避短,求得生存發展,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

一、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我國企業面臨的挑戰

一般來說,國外企業從資本規模、研發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相對於國內企業都具有相當大的優勢,他們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有效的配置生產資源,使產品成本降到最低。而國內企業長期以來面對較為封閉的國內市場,觀念落後,管理水平低下,生產成本高,而且缺乏在全球市場競爭中搏擊的經驗和能力。特別是一些過去依靠國家高關稅保護和政府補貼的企業,如汽車、信息技術等行業,將會經受更大的考驗。
1、國內市場份額被侵佔的挑戰。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更多的外國企業涌進中國。他們帶來的產品質量優良、技術先進、成本較低,並且擁有良好的品牌和豐富的營銷手段。這樣,原本屬於我國企業的市場會有很大一部分逐漸落入外國企業的手中。目前,在國內市場上有些國外商品的市場佔有率已經非常高,有文章報道,2000年諾基亞在中國的營業額近30億美元,約占其全球市場營業額的12%,中國市場已經成為諾基亞全球第二大市場。
2、競爭力下降的挑戰。國外企業的到來,不僅搶佔了國內企業的市場份額,而且嚴重削弱了國內企業的競爭力。這些跨國企業規模巨大,特別是近年來跨國公司間的兼並收購風越刮越烈,兼並後的跨國公司規模更大,加之這些企業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管理和營銷經驗豐富,因而具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這種競爭優勢會使這些跨國企業在全球的生產和銷售中很容易形成壟斷。我國企業中有很大一部分資金不足、技術落後、設備陳舊、管理僵化,在和外國企業的激烈競爭中常常力不從心,很容易被它們擠垮。
3、人才流失的挑戰。根據國外企業的發展戰略,當他們進入我國市場後,不會向我國派駐大量的本國人員來從事該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活動。因為他們本國人員的工資水平較高,為降低成本,一般只派幾個高層的管理人員,剩餘的人員則需要從我國選拔。國外企業在我國招聘員工的工資水平遠低於他們本國員工的工資水平,但和國內其他企業的員工相比卻高出很多。這樣,他們就很容易在我國僱傭到較高水平的中層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隨著我國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人才流動的各種限制正逐漸被取消,發達國家的一些企業藉此時機有意識地採取了一些優厚的政策吸引我國高技術人才。據報道,美國正考慮把外國專業人員的限額從每年的11.5萬人增加到20萬人;德國也宣布,要在歐盟以外吸引兩萬名資訊科技專業人員;英國則為更容易地從亞洲徵聘資訊科技專業人員,正在修改有關法律。

二、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我國企業的優勢

雖然經濟全球化會給我國企業帶來巨大的沖擊,但我們也不要盲目悲觀,我們應當樹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信心,因為在市場、成本、體制等方面,我們都具有一定的優勢,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中是可以佔到主動地位的。
1、市場優勢。龐大的人口規模使中國潛在的國內市場十分廣闊,這是我們最重要的優勢。據統計,每年我國水泥的消耗量幾乎佔了全球消耗量的40%,鋼材佔了25%。在商界有句話叫得市場則得天下,所以在全球競爭中,如果國內企業能夠真正佔有國內市場份額的話,那麼這個天下應該是我們的,我們對參與經濟全球化應該充滿信心。另外,遍及全球幾乎每一個角落的華人以及香港這樣的國際貿易、金融中心,在中國的對外經濟活動中能夠發揮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便於中國產品走向世界,佔領國外市場。
2、人力成本優勢。我國現在的勞動力成本非常低廉,在世界上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外國大企業之所以不斷向中國轉移,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而且我們的勞動力不僅僅只具備價格上的競爭力,在質量上也是不錯的。我國每年培養近200萬大學生,這個數字足以讓每個外國人感到驚訝,所以這樣一個人才市場對於全世界來講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最近,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就是西方國家的智囊團,他們發表了一個報告,說中國所提供的這樣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勞動力市場,可以延續20年到30年。
3、體制和政策環境優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包括現代企業管理體制機制的建立,我國的體制優勢也正在逐步顯現。政府宏觀調控轉變為以經濟手段為主,政企關系和市場規則更加規范,政策法律環境更加完善、透明和統一,企業同政府的交易成本不斷下降,政策環境越來越寬松,十分有利於企業發展。另外,相對於國外企業,國內企業具有豐富的同國內各種管理機構打交道的經驗,這也是一種優勢,可以降低這種交易成本。

三、國內企業如何參與經濟全球化

由於經濟全球化存在著很多不確定因素,企業能否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勝利,關鍵取決於發展戰略。一個企業只有放眼未來,制定出正確的發展戰略,才會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健康地向前發展。
1、確立市場競爭主體地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要求企業確立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地位。我國加入WTO後,將進一步加快我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潮流的步伐。面對新的、高水平的競爭對手,面對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大資源,我國企業必須確立市場競爭主體地位,否則,就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國內企業參與國際大市場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廣泛地與已經進入或將要進入我國市場的跨國公司及其他外商合作,利用它們的品牌,將自己的產品輸往國外;二是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培養我國自己的跨國公司。我國的優秀企業可以利用世界上其他國家對外資的優惠政策,把企業的生產、銷售等轉移到國外,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中逐步發展、壯大自己。無論企業採取何種方式,都必須具備市場競爭主體地位。
2、實施品牌戰略。面對經濟全球化,企業取勝的關鍵其實就是品牌。目前我們國內企業最缺的也是品牌,例如在家電業,雖然我們已經掌握了世界最先進的技術,但我們還是在為別人打工,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品牌。美國耐克公司,它只有研究機構,它不生產一隻鞋,不生產一隻襪子,不生產一件運動服,但是它憑著這個品牌讓全世界的人為它打工。我國企業只有培育出自己的國際品牌,才能進軍國際市場。然而,創建國際性的名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要借鑒和學習外國公司創名牌的經驗,依靠自身的努力,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將中國傳統文化和企業自身文化結合到品牌中,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品牌。 3、把發揮比較優勢和增強競爭優勢結合起來。我國的比較優勢是低廉的勞動力和土地資源。為了迎接國際市場競爭的挑戰,國內企業必須充分利用我國的比較優勢,為企業的發展創造條件。例如,由於我國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企業就應積極地利用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是,和我國比較優勢相關聯的企業在產業結構中大部分都屬於比較低級的產業,是發達國家淘汰的產業。但這些產業對於我國來講又不能放棄,因為它可以解決我國大量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因此,國內企業除了要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外,還必須通過深化體制改革、進行結構調整、加快技術進步、改進經營管理等措施,不斷增強競爭優勢,把發揮比較優勢和增強競爭優勢結合起來。這才是國內企業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基本戰略,也只有這樣,我們的企業才能夠持續發展。
4、重視人才戰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誰擁有雄厚的人才資本,誰就會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搶占制高點。由於各種原因,當前我國企業的人才外流現象十分普遍,給企業造成了重大損失。因此,為了今後的發展,我國企業必須大力實施人才戰略:一是要選拔優秀的領導層。企業的領頭人是企業發展的關鍵,關繫到企業的生死存亡。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人才對於企業的重要性,選拔一些有能力、綜合素質高的優秀人才作為企業的領頭人。二是用事業、感情、待遇留住人才。人才招聘進來以後,還要想方設法將他們留住。用事業留人,就是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舞台;用感情留人,就是要對人才以誠相待,幫助他們營造一個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工作環境;用待遇留人,就是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地為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三是加強對企業現有員工的在職培訓。在教育培訓中注重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為企業培養和造就一批經營管理人才、研究開發人才、市場營銷人才、財務會計人才。
5、實現企業經營的信息化。信息技術在企業的運用,可以提高企業收集、分析、處理信息的綜合能力,使企業對新問題和新形勢馬上做出反應,從中受益。我國企業的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晚,很多企業對網路的應用還不夠,雖然一些企業建立了自己的網站,但應用水平很低,只有少數企業在互聯網上宣傳自己的企業,開展電子商務。因此,未來信息化建設對於企業加強管理,提高創新能力,提高企業整體競爭水平就顯得十分重要。
6、加大企業的技術創新。企業在逐步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技術創新至關重要,它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一家企業如果不能對自己的產品進行開發和技術更新,是無論如何也具備不了競爭能力的。目前我國企業技術水平普遍較低,技術創新能力亟待加強。要實現技術創新須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要立足現有實際,利用國內外的先進技術對企業進行改造,在改造過程中實現產品的更新換代。二是要培養自己的科技研發隊伍,加大同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圍繞市場多開發一些新產品、新技術,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在這個進程中,挑戰與機遇並存。我國企業如果不能掙脫傳統觀念和傳統體制的束縛,對各種挑戰和機遇視而不見,未來肯定是被淘汰出局。企業只有以改革和創新為動力,才能夠對挑戰從容應對,把機遇變為現實,才能夠在全球的市場競爭中得到錘煉,從而獲得更大活力,取得更長足的發展。

6、經濟全球化對中國企業的正面和負面的影響

正面影響
經濟全球化深入後,使中國成為世界的工廠。准確的說是世界的製造工廠,這樣就非常有利於我的出口,大量的出口會給我們賺取大量的外匯,為我們的經濟基礎建設積累大量的資金
負面影響

大家都看了就是世界的經濟也會更多的影星我們
金融危機,越鬧越嚴重,看到了大批的中小企業都會倒閉

7、經濟全球化對行業興衰的影響

<

8、水泥行業對環境有什麼影響?對該行業國家有什麼產業結構政策和准入條件?

水泥行業是用煤大戶,煤燃燒後產生了大量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等有害氣體,能造成溫室效應,酸雨,臭氧層破壞,嚴重破壞自然環境。國家的產業政策主要表現在利用法律手段進一步限制和淘汰立窯水泥,鼓勵發展新型干法水泥;實行規模化經營,組建大型龍頭企業;實施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發展循環經濟。十二五期間,規定了現有水泥企業水泥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限定值,新建水泥企業水泥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限啟氏定值,水泥生產企業水泥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先進值。
新建,改悄沒散建和擴建項目的准入條件,內用比較多,可以網上查一下國家工信部發布的「水泥行察敬業准入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