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反恐全球化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反恐全球化

發布時間: 2023-06-01 08:13:33

1、國際社會為什麼要嚴厲打擊恐怖主義

長期以來,恐怖主義以其血腥的暴力活動為顯著標志,在世界許多地區製造混亂,造成社會的動盪不安。「9·11」事件更是使這種活動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以空前的破壞力、沖擊力和影響力,給世界政治、經濟、軍事,以及國際關系、國際秩序帶來深刻的變化;它也迫使世界各國再度聚焦恐怖主義,重新評估恐怖主義危害,並把反恐納入國家安全的戰略層面。雖然恐怖主義猶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恐怖主義威脅並沒有在國際反恐斗爭的嚴厲打擊下日趨減小。仍不斷發生的一系列惡性恐怖事件顯示,恐怖主義威脅不僅依然存在,而且在一些地區還不斷惡化。由此可見,反恐斗爭仍是一項十分復雜、長期、艱巨的任務。恐怖主義危害仍在不斷擴大。常規恐怖活動已經顯示了它的殺傷性與破壞力,每年死於恐怖活動的人數有增無減。與此同時,人們更加關注大規模殺傷性恐怖主義出現的可能。恐怖主義無視人類的任何道德規范,不受任何國際法約束,因此,它追求最具轟動、最具血腥、最具影響的各種恐怖活動方式,核、生、化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直是其尋求使用的手段之一。1995年造成10多人死亡、5000多人受傷的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使人們更加警覺使用化學武器的恐怖主義;越來越多的放射性材料的走私活動,也使人們對包括「臟彈」在內的核恐怖主義的恐懼與日俱增;而在美國蔓延的炭疽恐慌更使人們憂慮生物恐怖主義的來臨。隨著國際社會的日益開放,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恐怖分子得到製造包括核、生、化在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技術和製造材料的途徑與方式也越來越多,亟需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與警惕。恐怖主義危害還在於它造成大范圍的心理恐慌,影響經濟發展。恐怖主義主要特徵有二:一是以濫殺無辜來追求更大規模的血腥效果;二是力圖製造更大范圍的恐慌效應。直接造成人員傷亡與物質財產損失只是恐怖主義危害的一個方面,它的危害還表現在對人們心理的沖擊。雖然恐怖活動最直接的受害者只局限於案件現場,但人們由此所產生的心理恐慌則遠遠超過這個范圍。因心理恐慌而產生的負面效應是全方位的:一是對政權的穩定有所影響,有時甚至造成政府的更迭;二是造成社會一定程度的動盪不安,人人自危;三是妨礙正常的工作與生活秩序,一遇到事件便與恐怖活動相聯系,造成交通中斷、工作停止等狀態。

而且,恐怖主義的危害還在於恐怖活動的放射性作用,極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表現一,通過各種類型的恐怖活動,增加社會安全成本。為防範恐怖襲擊,各國都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各種安保措施。這不僅使得人們工作生活的各種快捷途徑大打折扣,而且這種安全成本也使其他經濟活動的效益有所下降;表現二,直接對經濟構成沖擊。1997年埃及旅遊勝地盧克索發生屠殺外國遊客的恐怖事件後,世界各國紛紛取消原定去埃及的旅遊計劃,使埃及當年的旅遊收入下降了30%;2001年印尼巴厘島爆炸事件後,不僅已在該島的遊客匆匆離去,而且去該島的人數也急劇下降。事發第二天,印尼股市開盤,綜合指數下降了10%。「9·11」事件中,美國紐約在其地標性建築物——100多層400多米高的世貿雙子塔被兩架被劫民航客機撞擊後轟然倒塌的同時,既造成了2800多人的死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也使美國籠罩在恐怖陰影之下,一時間草木皆兵。此次事件除對經濟的直接影響外,間接影響造成的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四)恐怖主義危害日益全球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信息化、多極化穩步發展。在此狀態下,世界各國的聯系更加緊密,相互依賴性更是不斷加強。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意味著各國的脆弱性增加了。這種脆弱性的實質,是指威脅國家安全的跨國因素增多,而恐怖主義就是其中最突出的因素之一。我們看到,盡管恐怖活動表現出一定的區域性熱點,但恐怖主義的全球化使得其危害的全球化現象盡顯。「9·11」事件雖只是針對美國的恐怖活動,但卻對整個世界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據聯合國估計,此次事件將使世界經濟發展放慢1個百分點,損失高達3000多億美元。在2800多死亡人員中,涉及的國家多達幾十個。換言之,恐怖主義的全球化使世界各國人民都要承擔恐怖風險與反恐成本。

評估恐怖主義的全球化不應只著眼於恐怖事件的發生,而應看到它的全部。恐怖主義既有極端理論作宣傳,也有一定組織機構進行策劃;既有募集資金網路,也有走私武器軍火渠道;恐怖事件只是恐怖主義的一種最終表現形式。由此可見,雖然恐怖攻擊主要針對特定國家和目標,但其他恐怖主義活動則有可能在世界各地進行。由於以往忽視這一點,使恐怖主義問題造成了許多國家之間的摩擦。這種摩擦不僅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有,就是發達國家之間也有,而且這種摩擦現在仍然存在。

2、全球化1.02.03.0是那些事件

全球化戰略3.0是指第三次全球化的戰略,是對全球化戰略2.0的更新升級。全球化戰略3.0標志性事件可能包括以下幾件:世界貿易組織(WTO)首屆領導人峰會:於1996年11月在華盛頓舉行,是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後首次舉辦的領導人峰會,標志著世界貿易組織正式開始工作。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於2001年12月11日生效,標志著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一事件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使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最大成員國之一。世界反恐宣言:於2001年9月12日由聯合國安理會發布,是針對911事件後國際反恐的重要文件,標志著世界各國在反恐領域開展合作的里程碑。《巴黎協定》生效:於2016年11月4日生效,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重要補充協定,旨在促進全球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標志著全球化戰略3.0中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視。這些事件均對全球化戰略3.0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當前的全球化建設和合作奠定了基礎。

3、國際反恐力量為什麼難以形成合力?

由於俄美的利益沖突。只要無法擱置美歐和俄羅斯完全擱置爭議的可能,在反恐問題上,國際社會仍然難以形成強大的合力。

4、恐怖主義給社會帶來的危害有哪些?

長期以來,恐怖主義以其血腥的暴力活動為顯著標志,在世界許多地區製造混亂,造成社會的動盪不安.「9·11」事件更是使這種活動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以空前的破壞力、沖擊力和影響力,給世界政治、經濟、軍事,以及國際關系、國際秩序帶來深刻的變化;它也迫使世界各國再度聚焦恐怖主義,重新評估恐怖主義危害,並把反恐納入國家安全的戰略層面.雖然恐怖主義猶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恐怖主義威脅並沒有在國際反恐斗爭的嚴厲打擊下日趨減小.仍不斷發生的一系列惡性恐怖事件顯示,恐怖主義威脅不僅依然存在,而且在一些地區還不斷惡化.由此可見,反恐斗爭仍是一項十分復雜、長期、艱巨的任務.
一、正確評估恐怖主義的危害
雖然從事恐怖主義活動的人只是極少的一小撮,但由於恐怖活動所具有的特性,使它所造成的危害遠遠大於普通的刑事暴力犯罪,並影響到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國際關系等各個領域.
(一)恐怖主義危害不因從事恐怖活動的人員減少而縮小.恐怖主義既不同於普通刑事犯罪,也不同於常規戰爭,它是一種「以小搏大」的極端不對稱的暴力活動.這種「不對稱」之所以極端,是因為它並不是軍事作戰中的不對稱,而是恐怖組織有預謀地針對毫無防範能力的平民進行襲擊的不對稱.這種「不對稱」還體現在政府難以給予「受害群體」全面保護而防範這種襲擊,也就是說,任何國家、任何政府都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像保護要人一樣地保護起來,不可能把所有民用建築、設施都像保護使領館、軍事基地、政府辦公駐地一樣地安裝各種防恐設備.由此可見,恐怖組織、恐怖分子與各國軍隊相比是「弱者」,但與它們襲擊對象相比則是「強者」.
雖然說恐怖組織不斷遭到重創,許多恐怖分子不斷落網,但殘余的恐怖分子「以小搏大」的危害並沒有減少.這種「以小搏大」,可以通過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或交通工具里放置炸彈、大規模劫持人質、使用汽車炸彈、用導彈襲擊民用航空器等方式實現.在這些恐怖活動中,幾個恐怖分子、幾個炸彈、幾枚導彈同它們所造成的傷害與影響可以說難以成比例.因此,我們評估恐怖主義的危害,不能僅僅因其人員的減少而放鬆警惕.
(二)恐怖主義危害仍在不斷擴大.常規恐怖活動已經顯示了它的殺傷性與破壞力,每年死於恐怖活動的人數有增無減.與此同時,人們更加關注大規模殺傷性恐怖主義出現的可能.恐怖主義無視人類的任何道德規范,不受任何國際法約束,因此,它追求最具轟動、最具血腥、最具影響的各種恐怖活動方式,核、生、化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直是其尋求使用的手段之一.1995年造成10多人死亡、5000多人受傷的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使人們更加警覺使用化學武器的恐怖主義;越來越多的放射性材料的走私活動,也使人們對包括「臟彈」在內的核恐怖主義的恐懼與日俱增;而在美國蔓延的炭疽恐慌更使人們憂慮生物恐怖主義的來臨.隨著國際社會的日益開放,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恐怖分子得到製造包括核、生、化在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技術和製造材料的途徑與方式也越來越多,亟需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與警惕.
「9·11」事件中,載滿乘客和油料的大型客機撞向世貿大廈和五角大樓的恐怖舉措表明,恐怖分子在使用常規武器的同時,也在不斷尋求新的更具危害的恐怖活動方式.一些恐怖組織逐漸超越傳統,嘗試高科技帶來的恐怖效應.它們在異地建立支持性網站,從事各種培訓、宣傳等活動;利用現代兩用技術如全球定位系統、行動電話、尋呼機等進一步加強其恐怖活動.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非暴力恐怖主義的危害越來越大,信息恐怖主義就是其中一個最突出的問題.當人們在享受現代化傳播技術給人們帶來的便利,當人們越來越依賴於計算機網路時,恐怖主義也把邪惡的目光瞄準這一領域.他們不僅利用互聯網結成跨地區、跨國界的大型組織,利用網路的便利條件獲取和發送各種信息、交流經驗,利用網路從事各種犯罪活動;同時,他們也把這種支撐現代化社會的系統作為攻擊目標:癱瘓網路、干擾攻擊通信衛星等.此外,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設施也處在恐怖活動的威脅之下.
(三)恐怖主義危害還在於它造成大范圍的心理恐慌,影響經濟發展.恐怖主義主要特徵有二:一是以濫殺無辜來追求更大規模的血腥效果;二是力圖製造更大范圍的恐慌效應.直接造成人員傷亡與物質財產損失只是恐怖主義危害的一個方面,它的危害還表現在對人們心理的沖擊.雖然恐怖活動最直接的受害者只局限於案件現場,但人們由此所產生的心理恐慌則遠遠超過這個范圍.因心理恐慌而產生的負面效應是全方位的:一是對政權的穩定有所影響,有時甚至造成政府的更迭;二是造成社會一定程度的動盪不安,人人自危;三是妨礙正常的工作與生活秩序,一遇到事件便與恐怖活動相聯系,造成交通中斷、工作停止等狀態.
而且,恐怖主義的危害還在於恐怖活動的放射性作用,極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表現一,通過各種類型的恐怖活動,增加社會安全成本.為防範恐怖襲擊,各國都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各種安保措施.這不僅使得人們工作生活的各種快捷途徑大打折扣,而且這種安全成本也使其他經濟活動的效益有所下降;表現二,直接對經濟構成沖擊.1997年埃及旅遊勝地盧克索發生屠殺外國遊客的恐怖事件後,世界各國紛紛取消原定去埃及的旅遊計劃,使埃及當年的旅遊收入下降了30%;2001年印尼巴厘島爆炸事件後,不僅已在該島的遊客匆匆離去,而且去該島的人數也急劇下降.事發第二天,印尼股市開盤,綜合指數下降了10%.「9·11」事件中,美國紐約在其地標性建築物——100多層400多米高的世貿雙子塔被兩架被劫民航客機撞擊後轟然倒塌的同時,既造成了2800多人的死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也使美國籠罩在恐怖陰影之下,一時間草木皆兵.此次事件除對經濟的直接影響外,間接影響造成的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四)恐怖主義危害日益全球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信息化、多極化穩步發展.在此狀態下,世界各國的聯系更加緊密,相互依賴性更是不斷加強.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意味著各國的脆弱性增加了.這種脆弱性的實質,是指威脅國家安全的跨國因素增多,而恐怖主義就是其中最突出的因素之一.我們看到,盡管恐怖活動表現出一定的區域性熱點,但恐怖主義的全球化使得其危害的全球化現象盡顯.「9·11」事件雖只是針對美國的恐怖活動,但卻對整個世界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據聯合國估計,此次事件將使世界經濟發展放慢1個百分點,損失高達3000多億美元.在2800多死亡人員中,涉及的國家多達幾十個.換言之,恐怖主義的全球化使世界各國人民都要承擔恐怖風險與反恐成本.
評估恐怖主義的全球化不應只著眼於恐怖事件的發生,而應看到它的全部.恐怖主義既有極端理論作宣傳,也有一定組織機構進行策劃;既有募集資金網路,也有走私武器軍火渠道;恐怖事件只是恐怖主義的一種最終表現形式.由此可見,雖然恐怖攻擊主要針對特定國家和目標,但其他恐怖主義活動則有可能在世界各地進行.由於以往忽視這一點,使恐怖主義問題造成了許多國家之間的摩擦.這種摩擦不僅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有,就是發達國家之間也有,而且這種摩擦現在仍然存在.
二、認清恐怖主義的本質
「9·11」後,恐怖主義在國際社會的嚴厲打擊下仍很猖獗,個中原因很多,但主要有兩個方面:從內部看,恐怖主義的產生具有深刻復雜的歷史社會根源,當今社會存在著滋生恐怖主義的土壤;從外部看,國際社會對恐怖主義的認識依然有待統一,特別是對恐怖主義的界定、反恐雙重標准等問題.因此,反恐斗爭也應從多方面著手,靠單一手段、單一國家很難徹底鏟除恐怖主義.
(一)恐怖主義披上的種種掩護外衣.恐怖主義使用恐怖暴力作為自己的旗幟,其理論基礎之一就是「武裝宣傳」.縱觀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恐怖組織,成立之初也只是由幾個、十幾個極端分子所組成.他們的極端主義思想與理論很難為現實社會所接受,更不為那些受「利益驅動」的媒體所關注.為了「引起」人們對他們主張的重視,為了「強迫」政府接受他們的「政見」,恐怖分子找到了這條讓世界不安寧的極端之路——恐怖主義.恐怖主義雖然以民眾的生命為代價進行「武裝宣傳」,但他們並不承認自己是恐怖主義.他們往往找到許多貌似正義的理論偽裝自己:把屠殺民眾稱之為「暴力革命」;把分裂活動冠名為「爭取民族解放」;把宗教矛盾大寫為「宗教壓迫」;把極端民族主義謊稱為「爭取民族獨立」,如此等等.以此,他們蠱惑了一些人;以此,他們煽動了一些人;以此,他們吸收了一些人;以此,他們也迎合了某些別有用心的「第三勢力」的需要.
(二)恐怖主義為自身發展製造的怪圈.恐怖主義沾滿民眾鮮血的「血路」之所以能夠走下去,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們製造的一個怪圈.因許多客觀原因而形成的貧困、貧富差異,成為被他們利用的工具;而他們的恐怖暴力活動又大大阻礙了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這種落後狀況轉而再次成為他們所謂「正確主張」的有利「注腳」.這是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恐怖怪圈.在世界上恐怖活動的高發區,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現象:從英國的北愛爾蘭、西班牙的巴斯克、法國的科西嘉,到斯里蘭卡的泰米爾、菲律賓的棉蘭佬島,從非洲到美洲,大都如此.原因之二在於,恐怖活動不僅「引起」當地人民與政府的關注,更是「引起」國際社會,特別是別有用心的「第三勢力」的介入.這也使得恐怖組織有了跨國活動的餘地與資本,於是這塊「烏雲」越來越大.針對恐怖主義這種狀況,發展經濟,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水平是打破這種怪圈的關鍵.
(三)「恐怖主義」定義問題仍是一個關鍵分歧.雖然國際社會認識到恐怖主義的威脅越來越大,但迄今為止對於什麼是「恐怖主義」這個問題仍未得到解決.世界各國政府,包括專家學者給「恐怖主義」所下定義已達150多個,這實質上也突顯國際社會在這個問題上的矛盾狀態.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各國面臨的恐怖主義威脅來源不一,需對付的目標不同;二是,恐怖主義跨國活動的「一地策劃,異地實施」的特點,導致一些「勢力」把恐怖主義作為一張「牌」;三是,一些國家在恐怖主義問題上實行「雙重標准」,只打擊對本國利益構成威脅的恐怖主義,有時甚至支持縱容對他國構成威脅的恐怖主義.
當然,國際社會反恐也有一些可喜的現象:在恐怖主義定義方面,許多國家都認識到,只要是針對平民的恐怖暴力活動就是恐怖主義;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國家簽署聯合國通過的12項反恐國際公約;聯合國在國際反恐中的地位與作用正在不斷加強.
三、標本兼治全面防範打擊恐怖主義
恐怖主義的發生發展有著十分復雜的社會歷史根源,反恐斗爭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反恐應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嚴厲打擊現存的恐怖主義;二是防止潛在恐怖主義的產生.正如黨的十六大報告所指出的:「我們主張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要加強國際合作,標本兼治,防範和打擊恐怖活動,努力消除產生恐怖主義的根源.」
(一)不斷拓寬國際反恐斗爭合作領域,使恐怖分子無處藏身.我們看到跨國活動是恐怖主義的主要活動方式之一,「一地策劃,異地實施」的恐怖活動迫使國際社會必須進行反恐斗爭合作.從當前的實際情況看,國際反恐斗爭合作的基礎仍是雙邊合作.面對共同的恐怖主義威脅,從維護國家安全的角度出發,採用雙邊合作方式較有成效.國際反恐斗爭的多邊合作正在蓬勃發展,這主要體現在一些地區性組織的反恐斗爭合作上.基於一定的地緣與共同的利益,合作趨勢良好.但這兩種層面上的反恐合作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恐怖主義不會受這種合作區域的限制.因此,全球性反恐斗爭合作仍亟待在國際公約的基礎上建立、完善並機制化.
國際反恐斗爭合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用具體的措施來充實完善各種反恐協議、協定與公約,國際反恐斗爭合作的領域也應隨之不斷擴大.由於恐怖主義問題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反恐合作既要有道義上的支持,也要有司法合作;既有情報交流,也有技術合作;既有經濟制裁,也有聯合軍事打擊;既有國家領導人的會面,也有具體執行部門相互協助,從而達到從各個方面最大限度地限制恐怖分子的活動空間,切斷恐怖組織的資金來源,使恐怖分子無論躲到哪裡,都難以逃脫法律的制裁.
(二)從挖掘恐怖主義的根源著手加強綜合治理.恐怖主義之所以還很猖獗,還得到一些人的同情與支持,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還披著形形色色的偽裝:民族的、宗教的、意識形態的,如此等等.如果將恐怖主義的這些外衣剝去,看清實質,其為達到一定政治目標而進行殘忍屠殺的本質就會完全暴露.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恐怖主義在各種措施的嚴厲打擊下仍在泛濫,還有其根源問題.貧困、貧富差距、國際關系中的不公正現象以及社會動盪不安、種族部族沖突等,在一定條件下成為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當前經濟全球化的一些副作用還在加深加重這些問題.要徹底鏟除恐怖主義,就必須採取綜合治理.在打擊各種現存恐怖主義的同時,更應注重解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不平衡,緩解國際社會矛盾,減少沖突,防止潛在恐怖主義的出現.
(三)加強聯合國在國際反恐怖斗爭中的主導作用.綜上所述,反恐斗爭既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也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這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為了解決當前反恐斗爭中存在的問題,使國際反恐合作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聯合國不僅要發揮更大作用,而且要起主導作用.因為,聯合國是二戰以來經過近50年發展涵蓋國家最為廣泛的國際政治機構,作用非常廣泛,而且聯合國已有12項反恐國際公約,這已經為聯合國在今後國際反恐斗爭中的主導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以聯合國為框架,建立和完善全球性的反恐斗爭合作機構,是徹底解決恐怖主義問題的根本出路 根源有6個:
1. 冷戰結束後,意識形態沖突讓位於種族的與宗教的以文化價值為分界線的沖突.這種沖突是孕育國際恐怖主義的溫床;
2. 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帝國,它的單邊主義政策引起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弱小的不發達國家的不滿與仇恨;
3. 西方文化價值與東方文化價值的沖突是造成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的催化劑;  4. 全球化使經濟不發達的穆斯林國家愈益貧窮,伊斯蘭恐怖主義是阿拉伯國家從石油聚斂的金錢與赤貧的政治與文化落後的穆斯林國家結合而生的怪胎;
5. 美國親以色列的中東政策激發起阿拉伯國家的反美與反猶情緒,這種反美與反猶情緒在原教旨主義中找到了極端的反映;
6. 有些穆斯林國家教育極不發達,對青少年的教育大部分由宗教學校免費提供,而這種宗教學校正是灌輸原教旨主義和聖戰思想的基地,正是驅使穆斯林青年追從宗教狂熱的基地.
危害:
恐怖主義威脅著全人類的安全,但最感頭痛的還要數向來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國人,他們四處忙著「反恐怖」,而自己也屢屢成為恐怖分子襲擊的目標.僅本·拉登一人,就讓美國人寢食難安.其實,當今恐怖分子,還是美國人自己種下的苦果,本·拉登就是明證.
跟黑社會相比,恐怖主義對國家、社會的危害要大得多,它不僅有組織、有制度,更因帶有政治目的導致了極端與瘋狂.再加上恐怖主義的存在與民族、宗教矛盾以及復雜的國際形勢密不可分,這也註定了反恐怖斗爭的復雜與艱巨.
主要的危害有:影響周邊國家的安全;嚴重破壞了各國的民族和睦,引發社會動盪;極大地阻礙了各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影響一些國家世俗政府形象,造成政局動盪、社會不安;破壞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5、國際恐怖主義「新生態」是如何形成的?你認為應當怎樣防範和打擊恐怖主義?

當代國際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 危害及應對之策
恐怖主義作為當今國際社會中的一大難題,從根本上說是國際和國內各種矛盾和沖突激化後的產物.但因為他產生的根源和背景非常復雜,國際社會對其概念至今尚未形成統一的看法.「恐怖」一詞本身並沒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它經常被當作實施恐嚇性對外政策的一種手段,是人類歷史上有效的政治工具,也是強勢團體和弱勢團體都可能選擇使用的方法.因此,恐怖主義即為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甚至為改變某種政治進程現狀而對個人,組織或國家採取的極端和暴力行為.它具有政治性和暴力性兩大特徵.
恐怖主義作為人類沖突的一種表現形式並非近現代才出現,古已有之.中國古代的荊軻刺秦王以及古羅馬的凱撒大帝的遇刺都是非常典型的恐怖事件,它們都具有明顯的政治性.「恐怖主義」一詞最早可追溯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期,為保衛新生政權,執政的雅各賓派決定用紅色恐怖主義對付反革命分子.國民公會通過決議,「對一切陰謀分子採取恐怖行動」.因此,它常常與革命聯系在一起.「恐怖主義隨之產生,它要麼是廣泛的革命戰爭的伴生物,要麼是以內部對抗的形式出現」.在1848年革命失敗後,卡爾?海因茨在《刺殺》一書中總結到:對民眾起義來說,統治當局太強大、太殘忍了,不會有任何成功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革命者必須接受刺殺作為歷史進步的主要工具,這也是「為實現歷史目的而需要的不可避免的工具.」這一工具很明顯可以看到恐怖活動的蹤跡.有時「恐怖主義」也可以看做是革命者虛弱的表現.革命者在沒有群眾運動支持的情況下,企圖用孤立的暴力行為來實現巨大的變革.恐怖主義事件經常在群眾運動失敗後革命者想實現變革時產生.如義大利的紅色旅便是群眾運動失敗後的產物.另外,在上世紀50年代,拉美有些國家內部的革命派就公開主張以此為武器「呼籲使用革命暴力和恐怖主義的手段推翻殖民主義勢力在第三世界的統治」.
民族主義,那些抵禦和反抗外來統治和壓迫,爭取民族獨立已成為產生恐怖主義的另一個重要根源.特別是在二十世紀,許多民族主義分子通過恐怖主義的形式爭取民族獨立和自治,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如1954年阿爾及利亞擺脫法國殖民統治而獲得獨立.而二戰後,特別是二十世紀晚期,發生了一系列少數民族試圖與主體民族分離的行動,如英國的「北愛爾蘭共和軍(Irish Republican Army」,俄羅斯的「車臣」問題.當然,在民族主義中我們也不應落下那些宣揚種族至上,崇尚法西斯,暴力的極端殘忍的種族「恐怖主義」,如德國境內如今尚存的「光頭黨」及美國的「3K黨」.總體說來,由民族主義引發的恐怖主義繁多而復雜,據統計,目前世界恐怖主義組織中有三分之一是這種類型的恐怖主義.恐怖主義也是國內外矛盾激化的產物.隨著南北關系惡化,發展中國家貧窮狀態的加劇和全球化的日趨發展,弱勢國家和民族不但在經濟和技術上無法與發達國家和大國分庭抗禮,在文化和意識形態上也日益被邊緣化;在民族國家的國內政治層面上,部分人享受到全球化所帶來的便利,而同時相當多的人卻愈益缺乏改善自身狀況的手段.社會制度的缺憾,不公平現象,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失業,疾病,飢荒等一系列問題都成為了產生恐怖主義的根源和背景.此時的恐怖主義便成為了弱者反抗強者的手段.反對資本主義全球化,反對新殖民主義,霸權主義成為了他們的動機.當美國「9.11事件」發生後,全世界人民在齊聲譴責恐怖主義的同時也指出了這次恐怖主義襲擊的實質根源,冷戰後,世界格局體現為美國的一極獨霸,美國依靠強權,不顧及他國安危與尊嚴,堅決採取干預他國政策,在全球撒開信息大網干涉中東事務,支持以色列,粗暴干涉別國內政,使得美國成為國際恐怖主義的眾矢之的.
宗教因素和文明沖突也是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在當今的很多恐怖主義組織中,宗教性已成為其重要的特徵之一,極端狂熱的宗教信徒成為一次次恐怖事件的主角.有人認為「宗教極端型恐怖主義」已成為當代世界最為普遍與最為嚴重的恐怖主義活動類型.西方國家有些學者曾提出過「文明沖突論」的問題,他們傾向於將伊斯蘭教與西方文明對立起來,認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是反西方的恐怖主義,因此也是國家恐怖主義的根源.
總之,恐怖主義的根源多種多樣並已成為了各種勢力都可以利用的工具.
根據恐怖主義行為主體的劃分,可將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政府恐怖活動,另一類是非政府恐怖活動.一國政府用恐怖主義手段來對付另一個國家的人民屬於政府恐怖主義.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利比亞、伊朗等國就常常受到這樣的指責.非政府行為的恐怖主義是國際恐怖主義活動的一個大類,其表現形式較為復雜
*恐怖主義是時代的一股逆流,已具全球性.它不擇手段,慘無人道,傷害無辜,破壞社會穩定,鬧得世界不安寧.恐怖主義在一定意義上是派生出來的,包括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以及一些原教旨主義的驅動,某種條件下還是對霸權主義的報復行動.當前恐怖主義日益網路化、國際化甚至全球化,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獨自應付,任何一項孤立的反恐行為都難以收到實效.國際社會只有聯合起來,才可能有效地對付恐怖主義的威脅.
反對恐怖主義必須治本.應在緩和地區及國際緊張局勢、消除貧困和加強反恐合作三方面同時開展工作,從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多方面採取措施,以徹底鏟除恐怖主義.
 面對恐怖主義的新挑戰,世界各國顯然予以了高度重視,並積極尋求新的應對之策.美國開始重新評估其反恐戰略,並制定了「反恐B計劃」,將「重點轉向打擊恐怖組織的中下層」.俗話說,擒賊先擒王.這些年來,美國動用了渾身解數布下天羅地網,力圖把拉登等恐怖頭目捉拿歸案.國際社會的反恐決心和勇氣無疑給了恐怖主義沉重的打擊和震撼,使得他們不敢拋頭露面.從這一層面上說,反恐斗爭還是頗有成效的.但從最近發生的恐怖活動,特別是這次倫敦爆炸事件來看,恐怖分子開始採取不同的破壞策略和方式.同時,參加自殺性襲擊活動以及各種破壞的人已經不再是恐怖網路頭目,而是「清一色的中下層人員」.美國出台的「反恐B計劃」就是為了打擊恐怖組織的生力軍,破壞其後備力量.在國外的軍事研究方面,有這樣一句老話:外行研究戰術,內行研究後勤.「反恐B計劃」還將採取新舉措破壞和打擊恐怖組織賴以運轉的後勤基地,摧毀其進行聯絡、獲取經費、解決交通和供應等諸多能力.
應當說,「反恐B計劃」無疑會給恐怖組織以更為沉重和精確的打擊,但是,從恐怖主義的根源和發展歷史來看,只靠簡單的戰術轉變是不太可能徹底消除恐怖主義的.人所共知,貧困是恐怖主義得以滋生和賴以生存的溫床,而恐怖活動又會造成更多的貧困和絕望.正如日前舉行的八國峰會發表的聲明所說,反恐斗爭不僅需要遏止恐怖活動,同樣重要的是防止更多極度貧困的人投入恐怖主義懷抱.
恐怖主義問題由來已久,世界局勢錯綜復雜,恐怖主義作為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體,人們對其認識也因時間、空間、利益取向等方面的差異而產生很大的變化,當前,特別是911事件以來,恐怖主義所帶來的災難性震撼人心,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恐怖主義對當今世界的威脅越來越大.
恐怖主義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現象,究竟何為「恐怖主義」?「恐怖主義」一詞最早是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期作為一種革命手段出現的,當時執政的雅各賓派為了保衛政權,決定用「紅色恐怖」對付反革命、不法投機商的反攻倒算,於是,國民公會通過決議,對「一切陰謀分子採取恐怖」手段,處決了一大批封建王公,因而被稱為「恐怖主義」.①恐怖主義發展到現在,無論從自身特點還是外界環境來說,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可以說任何國家和個人都有可能會深受其害,國際上針對恐怖主義也加強了全球范圍內的合作,但是收效甚微,恐怖主義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勢.為什麼恐怖主義被普遍國家和個人認為是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巨大威脅?但打擊恐怖主義的效果卻不明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國對於恐怖主義的定義界定問題沒有統一的標准.這樣就導致了在全球合作反恐的形勢下,各國基本上都從本國的國家利益出發來定義恐怖主義,並在這一定義的指導下採取行動,各國協調合作反恐的可能性和實踐性就被大大的削弱了.

6、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1、全球化可以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充分利用國內外的資金、技術、資源和市場,這是發展中國家對外開放獲得的最主要的利益。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可以有效地促進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增長,其機制可以歸納為: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通過出口擴大總需求,帶動經濟增長:通過外資彌補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外資通過改善投資地的原有資產存量,促進經濟增長,並進一步通過新建企業形成高質最資產:通過收購和兼並提高原有資產存量;進目和吸引外資都可以帶來國外先進實用的技術;

設備和科學的管理方式,獲得所謂「滋出效應」;外資通過對投資地人力資源的開發,為經濟增長積累人力資本。外商投資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根據世界銀行研究,外商投資經濟對1990-1994年期間。中國GDP總量增長率的貢獻為0.9個百分點。其貢獻率為8.6%。這一貢獻率已超過10%,預計今後這一貢獻作用還會愈來愈大。

2、全球化可以創造大量新的就業崗位中國經濟由「短缺經濟」類型向供大於求的「結構性過剩」

類型的轉變,導致了許多企業的關、停、並、轉、破,促使這一時期下崗工人急劇增加。然而,就中國的國情而言,「發展是硬道理」,並不簡單等同於GDP增長是硬道理。GDP規模再大,若就業規模沒有相應的一定比例的增長,導致就業問題很突出,社會穩定就無法保證。

因此,面對勞動力資源豐富而資本資源相對稀缺的最基本國情,中國必須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業,開放服務業,積極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這樣就可以利用工業國的剩餘資本,為中國剩餘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3、全球化有助於促進市場經濟建設,中國即存在發展動力的不足,缺乏新的投資來源和技術來源,又存在改革動力的不足,缺乏競爭機制和淘汰機制。抓住全球化機遇可以有效地解決改革和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世貿組織等國際經濟組織的規則建立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之上,中國可以藉助外力掃除市場化改革中的障礙。全球化將引入外來競爭機制,帶來壓力和緊迫感,成為推動改革和發展的巨大動力。

4、中國必須繼續融入世界經濟中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佔世界的26%;農業資源緊缺,耕地和水資源均只佔世界的7%:能源不足。

石油、天然氣儲量分別只佔世界的2.34%和1.20%;資本短缺,國內投資額僅佔世界總量的3.4%;技術落後,國際專利批准數不足世界的1%。這種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必須有效地開發和進口農業、能源和礦產等國際資源,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利用國際市場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5、全球化是中國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重要途徑世界銀行認為發展中國家要想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差距,首先就要縮小技術差距和知識差距,而縮小這些差距的主要途徑不外乎在於:

(1)引進外國直接投資。

(2)擴大國際貿易

(3)技術轉讓和技術許可證。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按PPP法計算的人均GDP美元值僅相當於美國人均水平的3%-4%,到1998年己提高到相當於美國人均水平的10%以上。中國之所以能有效地實施追趕,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中國主動地參與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通過積極引進外資。

進出口貿易增長,充分利用和享受國際分工和比較優勢的好處,使外國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成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成為創造新增就業的主要來源和提高競爭力的主要途徑。

一個國家能否成功地參與全球化,取決於它如何學會參與,並從中把握主動權。對於世界經濟的游戲規則,中國正在研究、承認、遵守、利用、參與,並逐步過渡到修改和制定。世界經濟的游戲規則總是處於變化之中,中國必須學會在變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和制定規則。

(6)反恐全球化擴展資料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要求,促進了各國經濟的較快發展。但同時,也使世界經濟的發展蘊藏著巨大的風險。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作用來看:

1、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一國經濟運行的效率無論多高,總要受本國資源和市場的限制,只有全球資源和市場一體化,才能使一國經濟在目前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擺脫資源和市場的束縛。

經濟全球化,可以實現以最有利的條件來進行生產,以最有利的市場來進行銷售,達到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優狀態,提高經濟效率,使商品更符合消費者的需要。

2、促進國際分工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區域統一,使國際分工更加深化,各國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事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規模效益。經濟全球化可以促進產業的轉移和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加速流動;

可以彌補各國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不足,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迅速實現產業演進和制度創新,改進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積極開發新產品,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3、促進經濟結構合理優化

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合理優化和生產力的較大提高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實現了在全球化范圍內的科技研究和開發,並使現代科學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迅速傳播,現代科技創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國家的科學技術活動,都必須也只能以世界上現有的科技成果為前進的基礎。

由於經濟全球化帶來科學技術的世界性流動,使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可以進口世界上自己需要的先進科學技術,藉助「後發優勢」,促進科技進步、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經濟發展。

4、促進經濟多極化發展

經濟全球化使國際經濟關系更加復雜,它使以往的國別關系、地區關系發展成為多極關系和全球關系,推動了處理這些關系的國際協調和合作機制的發展,並必然會導致一系列全球性經濟規則的產生,使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國家出讓或放棄部分主權,形成和遵守這些經濟規則。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制度變遷的過程,是一個既相互競爭,又相互融合滲透的過程。

5、促進發展模式創新

全球化促進生產、資源、人員、貿易、投資和金融等生產要素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國公司已發展到在全球布設研發、生產、銷售鏈條的全球公司階段。經驗顯示,一國經濟開放度提高與其人均GDP增長之間成正比。

無論一個國家的發展模式如何調整變化,不考慮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機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進的發展模式。

6、促進國際利益融合

利益融合既表現在經濟領域,又表現在其他領域;既表現在雙邊領域又表現在多邊領域。國家間經濟相互依賴逐步深化,俱榮俱損局面開始形成。全球經濟鏈條越擰越緊,一國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發展的依賴增強。除國家利益外,共同地區利益和全球利益明顯增多。

利益融合有利於國家關系改善,國家間協調合作增多,出於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願者聯盟」不斷出現。謀霸權、搞對抗,堅持集團政治和冷戰思維越來越不得人心。

7、促進安全內涵擴展

安全已從傳統安全領域擴展到非傳統安全領域。恐怖主義、經濟安全、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威脅增大,涉及到經濟、民生、社會和自然等廣泛領域。非傳統安全主要由人類發展的不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自然的不協調引起,其實質是發展問題。

非傳統安全問題模糊了安全與發展的界限,增大了國際安全合作的緊迫性,挑戰著傳統安全的主導地位,緩和了國家間的軍事對抗關系。如恐怖主義和氣候變化不是任何單一國家能夠解決得了的,美國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國際社會。

又如,美俄在導彈防禦問題上矛盾尖銳,但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總的來說合作順利。

8、促進國家主權轉移

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組織的發展。僅1990至1998年,國際組織就從26656個增至48350個,其中政府間國際組織25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成為全球性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督實施者、全球性問題的管理者和全球性爭端的解決者。

WTO在其《關於解決爭端的規則與程序的諒解》中,全面規定了WTO解決貿易爭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決執行與監督以及救濟辦法等,並專門設立了爭端解決機構(DSB)。

的確,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的主要行為體,國家主權仍然是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國家主權在越來越多地向政府間國際組織轉移。

比如,向聯合國、地區組織轉移政治、外交和軍事權利,向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全球公司轉移經濟權利,向各種各樣的其他非政府國際組織轉移社會權利。全球化還促使一國的國內規則盡可能與國際規則協調與一致。

9、推進國際體系轉型

現行國際體系的主要特徵是:由西方特別是美國主導、國家間名義上平等而事實上不平等、國際組織作用有限、霸權主義和「問題國家」得不到有效制約。現行國際體系在應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方面日漸乏力,其調整、完善和轉型乃大勢所趨。

今後幾十年內新的國際體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徵:一是世界格局多極化。由於新興大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振興,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有利於多強不利於「一超」、有利於發展中國家不利於發達國家的變化,「一超」與多強、南方與北方兩個力量對比失衡問題有望最終解決。

據國際權威機構預測,2020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經濟大國將重新洗牌,中國將躍居世界第二位,俄羅斯、印度、巴西將躍入前10名,另有部分發展中大國將躍居前20名。美、中、歐、日、俄、印度、巴西等新的各極之間利益融合與相互依存度提高,彼此發生尖銳對抗與全面戰爭的危險性降低。

二是西方與非西方國家共同主導。將來隨著美國「一超」地位和西方力量優勢的逐步喪失,西方的主導地位將難以維系,多極、西方與非西方將共同主導新的國際體系,國際關系民主化將得到發展。

三是國際組織作用增強。國際組織和國際規則將進一步充實、完善和強化,對大國和「問題國家」的約束將得到加強。四是國際治理多樣化。全球性問題增多將促進國際治理模式多樣化,如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大國共治與中小國家共治、全球性國際組織治理與地區性國際組織治理等相互結合和相互補充。

五是和平漸進性。以往國際體系的變革都是通過戰爭實現的,這一次國際體系轉型可能在保持總體和平狀態下通過大國之間、南北方國家間的斗爭、協商、妥協以漸進式改良逐步完成。

10、推進人類文明進步

人類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問題、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礎上,形成人類新的共同價值觀念和新的人類文明,打破西方在人類文明中的主導地位,實現對西方文明的總體超越。

但是,經濟全球化是在不公平、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經濟全球化中佔有主導地位和絕對優勢的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資本主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性特徵會得到充分體現;

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會更加突出,使國家之間的市場競爭和民族沖突會更加激烈和尖銳;少數大國一手操縱世界經濟事務,使平等互利原則和國際間的合作屢遭破壞;

局部地區的民族摩擦、經濟危機以及政治經濟的震盪也極易在全球范圍內傳播和擴展,增加了國際政治經濟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

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在一起,這在促進各國經濟合作的同時,也使得一個國家的經濟波動可能殃及他國,甚至影響全世界,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

7、911恐襲21年,美國開啟全球「反恐」,世界亂局的根源在哪裡?

21年前,美國紐約雙子塔遭到襲擊,死亡上千人。這場21世紀的“珍珠港事件”,開啟了美國在中東的20年征戰。911恐襲21年,美國開啟全球“反恐”,世界亂局的根源在哪裡?

1、事件內容

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遇恐怖襲擊。當恐怖分子劫持兩架各自從波士頓機場、紐瓦克機場起飛的民航客機,撞毀世貿中心雙子塔,令高約415米的兩座摩天大廈轟然倒塌。這一幕成為本世紀最令人難以忘懷的鏡頭之一。

2、美國開展了以反恐為表象的宣戰

2001 年,911 平地驚雷,狠狠的給了全球霸主一記響錘,近 3000 人死亡。隨即,反恐戰爭爆發,直至拉登被擊斃,打了 9 年。美軍在既無石油也無黃金的阿富汗,在 4/5 國土幾乎都是禿山的阿富汗,轉悠了 9 年。眾多美國學者對阿富汗是否具有戰略價值,充滿疑問:一個海權國家,遠渡重洋,花費數萬億美元,最高峰投入十萬兵力、五個航母戰斗群,佔領和經營一個沒有出海口的內陸國家——甚至意圖讓這個內陸國家成為自己的飛地。


3、美國反恐付出的代價

過去幾年裡,無論是2017年的夏洛茨維爾集會暴力事件,還是2021年的國會騷亂,顯示出美國政治分歧有向暴力升級的趨勢,極端的黨派站隊現象正在撕裂、傷害美國及民眾。 打著“反恐”旗號的美國,付出了昂貴的戰爭成本,卻難以保障本國人民的健康與安全,在遏制極端思想方面幾無收獲。或許,這是對其窮兵黷武、奉行霸權的最大的諷刺。

後記:21年前,美國以“9·11”事件為借口發動“反恐戰爭”,將戰火肆意引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21年過去了,美國可能防了外患,但卻生了內亂。面對這樣的局面,美國政客該好好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