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舉例說明中國旅遊/酒店業的全球化?
中國旅遊/酒店業的全球化有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旅遊/酒店業的出境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對全球旅遊業的影響力增強。據《光明網》報道,2022年中國出境游旅客消費佔世界旅遊總收入的15%,是國際旅遊市場的最大客源國。2023年,隨著中國調整出入境政策,預計會有越來越多中國遊客前往歐洲、亞洲等地旅遊,為全球旅遊市場注入強勁動力。
中國旅遊/酒店業的國內市場規模不斷增長,吸引了眾多國際品牌和投資者的關注和參與。據《環球旅中搏訊》報道,2021年中國酒店榜單Top 50中,共有13家中國酒店集團進入國際酒店集團榜單Top200,其中錦江、華住、首旅如洞培耐家等集團基本完成各等級城市的全面布局。同時,也有許多國際品牌和投資者看好中國酒店市場,紛紛在中國開設新品牌或進行收並購。
中國旅遊/酒店業納春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推動了行業技術和服務的升級。據《光明網》報道,交易會期間還舉辦了近200場系列論壇活動,旅遊行業技術創新備受關注。展會上,元宇宙和區塊鏈相關旅遊產品吸引了很多年輕人體驗。許多酒店和航空公司已經在研究元宇宙應用。區塊鏈技術在旅遊行業的應用會越來越廣。
2、全球化的優缺點
3、經濟全球化對旅遊業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遊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遊業對城市經濟的拉動性、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旅遊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
中國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中的一個新興產業,在其發展的早期就已經明確了發展建設的基本原則。一方面,它堅持對外開放,吸引國內外各界的資金。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鼓勵國家、集體和個人投資旅遊項目建設。
這一開放的投資政策促進了中國旅遊投資市場的活躍和旅遊接待能力的提高,為旅遊業的繁榮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盡管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和障礙,特別是旅遊管理體制和投資機制市場化程度較低,但中國旅遊業的投資環境總體上呈持續優化趨勢。
未來10年,中國旅遊業將保持10.4%的年均增長率,其中個人旅遊消費年均增長率為9.8%,企業/政府旅遊增長率將達到10.9%。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旅遊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國。
到2010年,中國旅遊總收入將從2002年的5.44%上升到國內生產總值的8%。因此,作為六大新興消費熱點行業之一,未來幾年將有重大投資機會。
(3)旅遊全球化利弊擴展資料:
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作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浪潮,到底能給人們帶來什麼呢?衡量經濟全球化的利弊與得失,最關鍵的問題是要研究經濟全球化給中國提供了哪些機遇,帶來了哪些風險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據統計,流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在改革開放之初(1979—1982年)累計為11.66億美元。
以後逐年上升,進入20世紀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計達到44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額自1993年以來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發展中國家的第一位。在過去20年,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占所有發展中國家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32.47%。
由於經濟全球化實現了人才、資本、信息、知識和物質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中國能夠引進、吸收世界上的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根據中國的國情進行管理創新。事實上,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在經營管理方面已經給了人們很多啟迪和借鑒。
第二,有利於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經濟全球化使中國能更快地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
根據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及出口商品結構,強化經濟競爭力。
4、全球一體化有哪些缺點
全球化帶來什麼?
無論我們是否處在一個空前的全球化過程里,以往的經驗都具有啟發性。全球化的歷史經驗可以分成四大類:道義問題;收益問題;趨同與逐異問題;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問題。而以下四個全球化特徵正對應著這四個問題。
為了「經濟效益」,人們從遼闊分散、自給自足的鄉村走入了城市。他們密密麻麻地住在一起,近在咫尺,相互依賴,但只有依靠斤斤計較、彼此競爭、相互傾軋才能生存。城裡的人們看上去沒什麼不一樣,可每個人都從骨子裡在追求與眾不同。惟有不同才能在生存競爭里脫穎而出。殘酷的市場競爭使越來越多的「村民」逐漸變成缺少道德感、失去了正義觀的人,他們崇拜資本所帶來的一切「文明」,或者根本就是崇拜資本本身。人們很自然便忘記阿富汗貧民的生命與世貿大廈里的生命是平等的。他們會為紐約2000多條「文明的」生命燃起祭奠的蠟燭,但絕想不到為阿富汗那4000多個「野蠻的」殉葬者焚一炷香。人類可以公然聲稱自私自利和弱肉強食是其本性,並能導致「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如此的人類,只好用鋼鐵製造的防盜門來取代分隔家庭的籬笆,用武裝到牙齒的警察來取代調解鄰里糾紛的長老。當貧窮遼闊的地球村變成了繁榮細小的地球城,各自的「國家利益」理所當然地成為國際關系的最高准則,武力也自然成為安全和秩序的前提
當國際化開始傾向於代指這樣一個過程時???,今天的全球化用來區別一系列的趨勢,很多是在二戰後變得尤為突出。它們包括:
全球范圍內的通用標準的數目的增長,例如:版權法
國際貿易以比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更快的速度增長
由跨國公司控制的世界經濟的股份的增長
全球金融體系的發展
更多的國際間的文化影響,例如通過好萊塢電影的出口
文化多樣性的減少
國際旅遊業的發展
通過諸如互聯網和電話等的技術使得共享的信息資源不斷增長
移民的增長,包括非法移民
很多的趨勢被各種各樣的全球化支持者的組織看作是積極的,在很多情況下,全球化受到政府和其它人積極地推動。例如,有這個樣一種經濟理論:相對優勢使得自由貿易可以使得資源分配變得更加有效,並且對參與貿易的雙方都有利。
二戰後通過很多諸如關貿總協定等的國際組織已經使得國際貿易間的障礙得到相當大的降低。特別是從關貿總協定演化而來的世界貿易組織:
提升自由貿易
商品:較少或消除關稅;建立自由貿易區來降低關稅
資金:減少或消除資金控制(資金控制會影響貿易發展)
減少、消除對當地產業的津貼補助金(達到公平貿易)
知識產權保護
在國家間對知識產權法律進行協調(通常來說,是添加更多限制)
跨國界承認知識產許可權制(例如,在中國獲得的專利權可以在美國獲得承認)
也有很多反全球化運動認識認為這些是有害的。
質疑中的全球化
對關於全球化是一個現實存在的現象還是只是一個說法還存在學術上的討論。雖然這個詞已經被廣泛使用,但是一些學者爭論到這個現象在其它的歷史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另外,很多人注意到,那些令人相信我們是處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現象,例如國際貿易的增長和跨國公司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它們開始被建立的時候並不是制定了的。因此有很多學者更喜歡使用「國際化」而不是「全球化」。簡單的說,它們兩者的區別在於國家的角色在國際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說,全球化程度比國際化要深。所以,這些學者認為國家的邊界還遠沒有達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完全的全球化還沒有開始,也可能不會開始——從歷史上考慮,國際化從來沒有變成全球。
5、旅遊業對一個國家的影響
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中重要的一環,對我國GDP的貢獻程度不斷上升。旅遊業是一個關聯度大、輻射面寬、依託性強的綜合性產業,其涉及的「吃、喝、住、行、游兆含、購、娛」幾乎貫穿了第三產業的每個環節,對增加國民收入、解決族銷笑就業、拉動居民消費,乃至優化產業結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旅遊業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的影響:旅遊業可以為國家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收入,擺脫地區貧困,因其投入一般較低,因此對貧困地區的幫助是巨大的;促進了商業消費,加速了經濟增長;合理和優化了產業結構部門,作為非生產性行業,帶動了其它的相關產業;跨國旅遊的飛速發展對本國的外匯收入也起到了積極作用.旅遊業可以為國家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收入,擺脫地區貧困,因其投入一般較低,因此對貧困地區的幫助是巨大的。
促進了商業消費,加速了經濟增長。
合理和優化了產業結構部門,作為非生產性行業,帶動了其它的相關產業。
.跨國旅遊的飛速發展對本國的外匯收入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旅遊業詳解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他們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
旅遊業的組成要素
旅遊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是經營旅遊業的吸引能力。
旅遊設施:包括旅遊交通設施、旅遊住宿設施、旅遊餐飲設施、旅遊游樂設施等。
旅遊服務:是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行為相結合是經營旅遊業的接待能力。
旅遊種類
組織國內旅客在本斗碼國進行旅行游覽活動 。
組織國內旅客到國外進行旅行游覽活動。
接待或招徠外國人到自己國家進行旅行游覽活動。
總結
其實旅遊業不僅僅是對國家和地區經濟帶來推動作用,更多的能夠促進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文化成長,對於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相互認同才能使得全球合作的溝通更流暢和有效果。
6、旅遊業務全球化對人力資源管理職能的影響
旅遊業務全球化對人力資源管理職能的影響如下衫蔽凳。
1、人力資源的生物性。
2、人力資源的時限性。
3、人力資源的再生性。
4、人力資源在使用過程中的磨損性。
5、人力資源的社會性。
6、人力資源的能動性。
7、力資源具有生產者和消費並卜者的角色兩重性。人力資源,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中,處於勞動年齡、未到勞動年齡和超過勞動年齡但具有勞動能或旅力的人口之和。
7、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人選擇跨境旅遊?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跨境旅遊,原因如下:
1. 旅遊需求的多元化。由於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旅遊的需求變得更加多元化,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嘗試不同的文化、美食和自然風光。
2. 政策的推動。不少國家出台了支持和鼓勵跨境旅遊的政策,例如簽證便利、稅收優惠等措施,使得跨境旅遊成為了更加容易和實惠的選擇。
3. 數字化旅遊服務的發展。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化旅遊服扮者務已經越來越成熟,例如在線預訂、導航、交通出行等服務已經越來越普及,使得跨境旅遊變得更加便蠢圓捷和可行。
4. 地球村意識的增強。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不斷深入,人們對世界其他地區的認知和了解逐漸增強,跨境旅遊也逐漸成為了加深和豐富對其他文化的認識和了解的重要途徑。
總之,跨境旅遊在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人帶缺塌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回憶,同時也促進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動。
8、旅遊業對一個國家的影響?
可以肯定的是,旅遊業對我國的經濟發展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重要的話要說說三遍。
可能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很難直觀的感受到這一點。所以在這里給大家談談我的看法。
一、什麼是旅遊
首先,談旅遊,就要知道什麼叫旅遊。國際上通用的定義為「旅遊指為了休閑、商務或其他目的離開他她們慣常環境,到某些地方並停留在那裡,但連續不超過一年的活動。「吃、住、行、游、購、娛」是旅遊的六大要素」。旅遊目的包括六大類:休閑、娛樂、度假,探親訪友,商務、專業訪問,健康醫療,宗教/朝拜,其他。從定義可以看出,旅遊活動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與三大產業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二、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歷程
中國的旅遊業也和很多行業一樣,伴隨改革開放而生。1979年,鄧小平在多篇講話中提出「旅遊事業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直至1984年,中央頒布了旅遊建設方針,中國現代旅遊業才真正開始起步。
旅遊業作為產業定位得到完全認可是在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將旅遊業確定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這才真正實現了旅遊業從外交事業到經濟產業定位的轉變。隨著積極發展旅遊業的政策實施,到1999年,中國接待入境過夜旅遊者及創匯排名分別由1980年的第18位和34位躍升至第5位和第7位,國內旅遊者達7.19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2831.92億元人民幣,出境實現了港澳游、邊境游和出國游的全面發展。
2001年,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快旅遊業發展的通知》中,又提出要樹立大旅遊的觀念,這標志著旅遊業從經濟產業定位又上升為綜合性產業。
2009年,我國旅遊業進入轉型升級階段。國務院《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成為我國旅遊業轉型升重要標志。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將旅遊業全面融入國家戰略體系,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2017年全國旅遊工作會議上獲悉,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測算,2016年中國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綜合貢獻達11%,中國旅遊業對社會就業綜合貢獻超過10.26%,與世界平均水平持平。旅遊綜合效應更加凸顯,旅遊積極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旅遊扶貧效果明顯。
所以從以上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我國旅遊業如何一步步成長為支柱產業的。
三、旅遊對經濟的影響作用表現在哪幾方面
(一)增加旅遊目的地的經濟收入
一個地區旅遊業的高速發展必然會為當地人民帶來更高的收入,因為當地遊客的增加可以擴大市場需求,刺激當地經濟發展。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本國居民國內旅遊活動的開展則可以將國內部分財富從旅遊客源地區轉移到旅遊接待地區,從而客觀上起著將國內財富在有關地區間進行再分配的作用。旅遊者一般在目的地的消費都是較高的,收入高地區的居民通過旅遊把錢流向收入地的地區,從而帶動目的地經濟的發展。
(二)擴大就業機會
旅遊業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並且就業崗位層次眾多,許多工作並沒有要很高的技術要求,因而旅遊業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就業創造者。
(三)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旅遊業是競爭性、綜合性很強的產業,其有很多的關聯帶動作用。旅遊業可以有效帶動包括建築工程及相關行業、航空運輸業、輕工業、商業、工藝美術和農副業...的發展。旅遊者的消費需求要求旅遊業必須提供足夠的設施、設備和消耗物資,旅遊業也因此而成為許多其他行業產品的消費市場,從而刺激和促進這些行業生產規模的擴大發展。
(四)增加政府的收入
旅遊業的發展可以擴大政府的稅源,增加政府的收入。其稅收來源有:來自旅遊者的稅收,如簽證費,海關稅,機場稅,消費稅等;來自旅遊企業的營業稅和所得稅以及各種執照費等;來自旅遊從業人員的個人所得稅等。
(五)增加外匯收入,平衡國際收支
旅遊業主要靠經營服務吸引外國遊客上門,就可以把本國的勞務和物資迅速轉化為外匯。通過發展旅遊業來幫助賺取外匯,有助於支援國際貿易、彌補貿易逆差和平衡國際收支。
因此,旅遊業對整個國家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尤其是在我國的一二產業出現疲軟時,旅遊業必將會被拿出來作為刺激經濟增長的利器。
9、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對國際旅遊客源市場有何影響
區域性規則對多邊體制之影響,在服務貿易領域具有雙面性,具體體現為:1、區域性服務貿易規則對多邊貿易體制具有積極影響。它可歸納為三個方面:(1)區域性服務貿易規則同樣以服務貿易自由化為目標,一定程度上對多邊貿易體制起補充作用。服務貿易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在區域經濟集團內部產生了「貿易創造」效應。所謂「貿易創造」,即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內部實行自由貿易後,國內成本高的服務為其他成員國成本低的服務所代替,原來由本國服務提供者提供的服務現在從區域內其他成員國進口,新的貿易得到「創造」。由於從其他成員國進口成本低的服務代替原來成本高的服務,該國就可以把原來生產成本高的資源轉向生產成本低的服務,從而獲得收益。自由貿易可以使全世界的經濟福利達到最大化,而區域經濟一體化至少在區域成員國之間取消彼此間的貿易限制,雖然對外實行較嚴格的貿易保護主義,也不失為貿易自由化的一種「次優」選擇。(2)區域性服務貿易規則可以實現將已取得的區域內服務貿易自由安排制度化,抵制區域內某些成員國內部利益集團的貿易保護主義。由於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及其多元化、國際化的趨勢加強,更由於服務貿易對世界各國經濟重要性的日益提高,使國際服務貿易市場各國的競爭加劇,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是否開放本國的服務業市場,服務業不具明顯比較優勢的國家大多舉棋不定。國際服務貿易規則大量存在於各國國內法層面,對國際服務貿易提供者及其所提供的服務產生最直接最廣泛的影響。國內立法者貿易政策取向較易受相關利益集團之影響,其搖擺不定阻礙了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發展。通過區域性服務貿易規則,在一定程度上可將各成員國間已採取的服務貿易自由化措施鎖定,藉國際條約之力量抵制某些成員國內部利益集團的貿易保護主義,防止各國立場的倒退,並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推進多邊服務貿易自由化。(3)區域性服務貿易自由化規則的制定及實施,為多邊服務貿易規則起到「實驗田」的作用。在《服務貿易總協定》產生之前,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澳新自由貿易區等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已就服務貿易自由化進行了大量細致的規定。這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服務貿易自由化的認識,有助於消除人們的疑慮,為多邊規則的達成和實施提供一定的思想認識基礎。同時,區域性服務貿易規則尤其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相關規定,為多邊服務貿易規則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先例。服務貿易理事會十分重視區域性協定項下相關規則的研究以資借鑒。例如,服務貿易理事會下設的《服務貿易總協定》規則工作小組就曾應世貿組織秘書長之要求,就區域性經濟一體化協定項下有關服務貿易的保障措施進行考查,分別就其程序性規則和實體規則向服務貿易理事會提交報告,以作為進一步完善《服務貿易總協定》項下相關規則之參考。2、區域主義為實現本地區的貿易利益最大化,對區域外成員多採取貿易保護主義,對多邊貿易體製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1)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貿易自由化的次優選擇,無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服務貿易領域尤為突出。區域經濟一體化由於對非成員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其帶來的「貿易創造」效應一定程度上被「貿易轉移」效應所抵消。所謂「貿易轉移」是指由於區域性集團內部取消貿易壁壘,對外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會使原來從區域外國家進口的服務轉由區域內成員國進口,產生了貿易轉移。這就無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給世界經濟造成一定的損失。目前,經濟全球化趨勢勢不可擋,經濟一體化程度加深,「塊狀」的區域性市場及相應的一體化規則人為地將無邊界的技術區域化,對全球及各國的經濟發展都將帶來消極影響。當今世界,電信服務、金融服務和電子商務等經濟活動越來越多地在統一的全球大市場內進行,地理上的距離已不足為障。在這一無邊界的信息時代,區域經濟一體化已不足以促進甚而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經濟全球化進程。(2)區域經濟一體化協議中的服務原產地規則在一定程度上侵蝕了多邊貿易體制,尤其是多邊體制下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區域經濟一體化為解決第三國「搭便車」乘機享受區域內部服務貿易自由化之便利,皆有嚴格之原產地規則規定。原產地規則除了產生貿易限製作用外,其管理也徒增行政負擔及帶給廠商額外的取證及舉證成本,《歐共體羅馬條約》、《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澳新服務貿易議定書》以原產地規則來判定服務提供者之「原產地」(國籍),用以決定是否可以享受區域安排之服務貿易自由化相關措施。值得注意的是,貨物貿易原產地規則在歐美等國平均實際有效稅率已大幅下降的情況下,其貿易限制效果,相對已較輕微。服務貿易的歧視待遇,不僅出現在市場進入方面,而且存在於產品進入後之國民待遇中,而使原產地規則對服務貿易實施歧視性待遇之意義遠大於貨物貿易,換言之,原產地規則對服務貿易之貿易限制較貨物貿易為大。因而,服務原產地規則容易被區域經濟一體化成員利用作為一種貿易保護工具,背離了多邊體制下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另外,區域性經濟一體化協定中的爭端解決條款將與世貿組織的管轄權發生沖突。(3)區域性服務貿易自由化將拉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世界服務貿易格局中的差距。區域性經濟一體化協議數量劇增的原因除提高地區經濟效益與加強合作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在競爭日益劇烈的國際市場上發揮地區優勢保證地區利益。經過多邊貿易體制下多個回合的談判,全球關稅稅率已大為降低,然而,各區域間各不相同的規則、標准及原產地規則構成了新的區域間壁壘。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國及歐盟作為世界上兩大主要的經濟力量,正是這種爭奪世界市場競爭的始作俑者,二者均以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其加強對世界市場爭奪的重要工具,相互較勁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廣度和深度。從現今的世界經濟一體化形勢來看,呈現出以美歐為軸心不斷向外輻射擴展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格局,美歐處於這一格局的中心,操縱著游戲規則,而發展中國家處於外圍,最不發達國家往往被排除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之外。在服務貿易領域,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實力更不能同日而語,就服務貿易達成區域性安排也主要是在發達國家之間。目前已達成的區域性服務貿易規則進一步增強了發達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市場上的競爭力,發展中國家更處於劣勢地位。歐美皆已是成熟服務經濟,在服務貿易領域具有比較優勢,尤其在《服務貿易總協定》附件之金融服務及電訊服務方面,其共識使《服務貿易總協定》及相關附件得以順利通過,而針對發展中國傢具有比較優勢之勞動、僱傭服務自由化卻又強制給予封殺。綜合以上分析,區域服務貿易自由化對多邊貿易體制可謂利弊兼具。從國際社會的現實來看,無論是目前還是將來,世界經濟中的集團化和全球化並不是兩種完全對立的趨勢,而是兩種趨勢並存,共同發展。基於國際社會的現實,在區域貿易協議與多邊貿易體制(包括《服務貿易總協定》)的關繫上,世界貿易組織確認了區域性貿易體制與多邊貿易體制的相容性,同時確立了多邊貿易體制的首要的和主導的地位,將區域貿易協議的發展置於多邊貿易體制的框架之中。區域性服務貿易規則作為國際服務貿易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多邊服務貿易規則必要和有益的補充,但不能取代多邊服務貿易規則。處理二者關系的正確途徑是:區域全球化而非全球區域化。如何約束區域服務貿易一體化,消除其負面效應,使其成為多邊貿易體制的有益補充,是世貿組織面臨的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