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面對全球化我國政府改革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面對全球化我國政府改革

發布時間: 2023-05-31 15:36:26

1、歷史試題:面對經濟全球化趨勢,中國政府採取了哪些應對措施?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逐步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我國展覽業逐漸形成了貿促總會、地方分會、行業分會、進出口商會、外商投資協會、各工貿、外貿總公司、地方經貿委(廳)以及專業展覽公司等多層次、多渠道組織出國展覽的新格局。如今貿促會系統擁有68個分會、700多家支會,這一網路已成為貿促會出國展覽工作的主要力量。目前,在全國具有出國展覽組辦資格的單位所舉辦的出展活動中,貿促系統的辦展數量占總量的40%以上。
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參與全球化的步伐加快,進而強有力地推動我國展覽業發展,加快了我國展覽業與國際展覽業的接軌,凸顯中介組織的中堅作用,加速了展覽管理制度的變革,就此記者采訪了中國貿促會副會長馬躍。
記者:在您看來,展覽經濟全球化主要特徵是怎麼?
馬躍:經濟全球化的核心是資本、信息、資源、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這對外貿先驅之一的國際展覽業來說,自然是一種重要的推動力量。各國舉辦的展覽會都大力吸引外國參展商、觀眾的參與,不少國際知名的專業貿易展覽會所面對的不再是某一個國家或某一地區,而是成為世界各國相關客商聚集的場所,無論是參展商還是貿易觀眾都來自全球各地。在這種展覽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一些實力雄厚的國際展覽公司通過投資、收購、兼並等手段擴張和重組展覽資本,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迅速搶占國際展覽市場。中國展覽市場競爭將因此而加劇。出國展覽工作所面對的也不再僅僅是各國本地的展覽公司、參展商或觀眾,而是要在那裡與跨國展覽公司、全世界的專業客商打交道。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組展、參展策略及發展戰略必須順勢調整。
記者:您覺得當前最首要的是抓什麼呢?
馬躍:首先,要千方百計提高展出質量和水平。這是我們近年來一再強調的問題,沒有高質量、高水平的展出,參展企業的利益就不能得以實現,組展單位的聲譽就要受到影響,組展單位就要面臨生存危機。加強出國展覽會的審批管理要實行「優勝劣汰」制度,毫不留情地淘汰組展水平低下的單位。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展出質量問題,要在組展的各個環節上下功夫,積極拓寬組展渠道、改進展出方式、提高設計水平、發揮出展活動的多項功能,以高質量的展出、高質量的服務贏得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和實力。
其次,要加強合作和對外交流。一方面,貿促系統要充分發揮固有的系統優勢,進一步實現信息共享、優勢互補,加強分會與分會、分會與支會之間的密切聯系和業務合作;另方一面,要與國內其他組展單位、國內展覽會的組展單位、有關展覽公司加強聯系與合作,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還要加強與國外工商會、貿促機構、展覽公司的聯系和交流,學習他們的優秀經驗,藉助他們的辦展網路和有關渠道提高我們的辦展能力;也要加強與國內有關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的交流與合作,爭取多方面的支持。去年,外經貿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了《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管理辦法實施細則(暫行)》,對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各項活動給予資金上的支持,各省、市、自治區政府和各部委都分別制訂了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資金的使用辦法,貿促系統要爭取在組展工作中得到這類資金支持,也要利用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積極性高漲的時機,通過組織出國展覽把更多的中小企業推介到國際市場上去。
第三,要積極促進全國展覽協會的成立,推動展覽立法工作,對組展單位和組展工作實現資質管理。成立全國展覽協會是我們呼籲了多年的問題,至今仍由於某些原因而不能實現。在現今情況下,我們可以先把有關工作做起來,特別是要做好展覽培訓工作。部分政協委員前不久提出了展覽立法的問題,這是我國展覽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貿促系統要積極參與這項工作,通過完善立法規范展覽市場,保證展覽活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實現。

2、中國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面臨怎樣的挑戰?為此中國採取了哪些具體對策?

(1)中國面臨的機遇。其—,世界形勢的緩和,為中國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其二,在世界格局出現多極化的形勢下,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

(2)中國面臨的挑戰:其一,在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下,地區或集團的經濟貿易保護主義壁壘,使中國的對外經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
其二,正面臨著新科技革命的挑戰。世界兩極格局瓦解以後,軍備競賽的作用相對下降,綜合國力的競爭提到了首位。各國都在調整國家戰略,把發展科技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點。各國都把科技開發作為綜合國力一個關鍵因素。如何選擇適應中國國情的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並使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迎接和戰勝新科技革命的挑戰,是當今時代向中國提出的新課題。
第三,正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挑戰。歷史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按國際經濟慣例辦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和合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隨著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任何國家已很難保持封閉的經濟模式,所以,中國的唯一選擇,是適應這一趨勢,爭取經濟發展的主動權。
第四,正面臨著國際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的考驗。在兩極格局解體以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它在推行強權政治時減少了前蘇聯的牽制,對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壓力也會相應增加。

(3)面對以上挑戰,只有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只有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只有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才能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增強綜合國力,迎接各種挑戰,盡快地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3、面對世界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中國應如何應對

面對國際形勢的新的挑戰,中國必須實行大國外交戰略。這一戰略要為實現中國版的現代化進程的總權目標服務,它的主要內容應以大國關系為主體,把中國與大國的關系放在重要位置上,協調好中國與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在推進世界的多極化、解決全球性問題等方面承擔與中國大國地位相適應的責任和義務,以大國方式考慮和處理台灣問題,尤其是在東亞地區的經濟和政治體系的建設上中國應當發揮積極作用。

4、面對經濟全球一體化 中國採取什麼措施

經濟全球一體化根據各國的自身條件有四種形式。中國應根據自身的條件,先選擇適合發展自己經濟的方式。並根據定位,制定一系列的經濟一體化的相關政策、相關條例、以及今後可能經濟一體化實行後,可能存在什麼問題制定相應的措施。 四種主要形式如下。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 共同市場。經濟聯盟。 上海合作組織、與東盟的合作 一、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機遇 1.經濟全球化為我國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遇。經濟全球化使資本、技術、人才等重要資源可以更加自由地在國際上流動,使我們有機會利用國際上的資源來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使我國能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市場優勢和後發優勢。有人認為,中國是開放和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2000年,中國的gdp是開放之初1978年的7.4倍。 2.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加快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逐步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當中,使國內和國際市場接軌,使我國企業能夠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這些都有利於我國熟悉市場經濟運行和國際市場規則,建立市場經濟機制。 3.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國內企業的成長和發展。(1)經濟全球化使國內企業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成本,獲得更多利潤,從而促進企業的發展。(2)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產品具有更廣闊的市場,國內企業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獲取經濟利益。(3)在國際競爭的壓力下,可以加速國內企業改革的步伐,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並促進企業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增強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 4.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提高我國社會福利水平。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由於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降低,可以避免人為因素對產品和生產要素流動的限制,避免產品價格和生產要素流動的扭曲,商品可以在世界范圍內更加自由的流動,各國的消費者可以享受更加豐富的商品,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受益最大的就是消費者。 二、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挑戰 1.經濟全球化使我國的民族工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沖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民族工業一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沖擊。在我國加入wto後,這種沖擊對一些產業來講更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據有關方面分析,加入wto後,汽車、制葯、農業、電信、航空、計算機、金融等七個方面受沖擊較大。 其中,汽車工業是受沖擊最大的產業之一,主要表現在: 第一,面臨缺乏規模經濟的沖擊。汽車工業具有典型的規模經濟特徵,只有婺I先チ耍

5、結合史實,指出中國政府採取了哪些措施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沖擊。

(一)加快國內制度的改革和建設,使之更適應全球市場規則
(二)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擴大對外貿易
(三)注重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源培養戰略
(四)樹立全球化發展戰略,積極培育跨國公司
(五)進一步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

6、歷史:面對經濟全球化,中國該怎麼辦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中國應以積極參與、合作的態度對待經濟全球化,趨利避害,以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
(1)建立健全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過改革開放20年來的努力,覓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已經初步形成,但市場在資源配置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基礎乍用還須進一步加強。首先,要扣快政府部門的職能轉變。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和規則,真正實行政府與企業職責分開,政府只負責保證經濟總量平衡和重大經濟結構的布局與協調,以及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其次,要加快國有企業體制改革。從根本土轉換企業經營機制,芝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科學、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和富有生機、活力的經營管理體制,提高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第三,要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創造開放、公平、競爭、有序的多元市場環境。

(2)確立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開放型國際貿易體制。在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我國已經參與現行對外貿易體制相關的外匯、金融、投資等體制進行了較大的改革,但是還有很大的局限性,與經濟全球化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突出的表現就是開放性不夠。我國已經加入世界組織,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必須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以WTO的多邊貿易體,框架,以國際貿易慣例為參考,盡快建立起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開放型國際貿易體制。首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對外貿易和投資的宏觀調控體系。其次,深化企業改革,建立國有民族業的現代企業制度。第三,規范進出口管理,完善進出口商品經營管理體制,建立競爭性的投資和貿易體制。第四,強化商會職能,維持良好的國際經濟合作和貿易秩序。

7、我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措施

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態度: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趨利避害,防範風險,勇敢地迎接挑戰。

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的措施有:

1、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和條件,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

2、深化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市場經濟法律法規。

3、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

4、堅持獨立自主,加強防範工作,維護我國經濟安全。

8、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以及挑戰中國採取了哪些措施

1.積極參與全球和區域經濟合作,努力推動國際經濟秩序的改革與調整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都與當前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相關聯。經濟全球比已使世界各國在經濟上相互滲透、相互依託,聯系越來越緊密。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它的各種負面影響,改善國際經濟環境,發展中國家經濟就難於順利發展,甚至可能陷入危機,而發達國家也不可能獲得更廣闊的市場,保持經濟的良性增長。通過不斷地努力來建立一個在權利與義務平衡基礎上的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已成為推動全球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 要推動全球經濟健康地發展,發達國家應以負責任的態度幫助發展中國家克服面臨的困難,採取切實有效的行動向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為一些最貧窮的國家減免債務,並扭轉對窮國援助下降的趨勢,而不能只是片面要求發展中國家進行改革。發展中國家在參與全球和區域經濟合作過程中,應在多邊協作領域就金融、貿易和債務問題不斷加強協調與合作。在涉及有關新的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制定的談判中,要充分協調立場,共同提出一些反映發展中國家利益的主張,增強在與發達國家談判中的地位,以促使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逐步得到改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應當面對現實,調整立場,「求大同,存小異」,共同努力推進國際經濟環境的調整與改革。這樣做符合世界各國的長遠利益。 2.切實加強自身的發展與進步,不斷提升本國的綜合實力 通過參與全球化壯大自己,這是改變發展中國家處於弱勢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徑。在科學技術進步的推動下,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在世界范圍內正迅速進行。在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中,發展中國家處於不利地位。如何抓住時機,充分利用不同發展階段自己具有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提高競爭力,找到本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准確位置是發展中國家順利融人全球化潮流的關鍵。這里應解決好兩方面的問題。 第一,新的國際分工對傳統的發展模式提出了挑戰。現今,已不能僅僅從一些相對不變的有形因素,比如勞動力供應量、土地、其他自然資源狀況來衡量一國的優勢。而應從新的視角來認識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使得那些依靠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生產產品的發展中國家正面臨經濟落後和收入下降的處境,相反,那些成功地縮小了與發達國家在知識、技術方面差距的國家,則從技術進步中獲益,使本國經濟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因此,在新的國際分工條件下,加快技術進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已成為順利融人世界經濟的重要環節。但這同時也表明,欠發達國家,如何在以巨大努力加速實現本國工業化的同時,跟上世界科技發展的步伐,有效應對知識經濟的挑戰。面對這樣雙重的壓力,重新審視過去的發展戰略,進行必要的調整就顯得十分重要。對那些最不發達國家來說,顯然這是十分艱難而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短期內不可能解決。它們仍應從本國現有條件出發,加快國內經濟改革與調整,促進本國的市場發育和不斷完善市場機制。由於農業、采礦業仍是這些國家的主導經濟部門,因此,應重視農業和農村發展,繼續推動礦業生產,不斷提高經濟水平;在充分發揮本國資源優勢的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引進外國投資和先進技術,優化產業結構,逐步改變資源型出口的經濟結構;不斷擴大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同時加強與本地區及地區以外國家在生產、貿易、金融等領域的合作。在當今經濟區域化、一體化迅速發展的條件下,尤顯重要。

第二,知識經濟的到來意味著勞動者素質的差別對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重視人力資本投資,積極開發人力資源,是保證持續發展和減少貧困,也是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基本手段。目前,全球化的進程雖然沒有促使整體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但高層次管理人員和高技能勞動力的流動大大增強。這一趨勢使發展中國家面臨嚴重的智力外流。這種「自由流動」使發達國家受益,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像非洲這樣的落後地區受損。自1990年以來,非洲每年流往發達國家的各類人才達2萬人。目前,一方面非洲國家急需的人才十分短缺,聘用了約10萬名外國專業技術人才在非洲工作,另一方面,有150多萬非洲人才在發達國家工作。為此,積極創造良好的環境,採取各種措施留住本國的技術人才,阻止人才繼續外流,也是發展中國家需要解決的另一難題。

9、中國面對經濟全球化,應該如何應對機遇和挑戰?完成我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1、處理好國際關系:

要協調好與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之間關系,共享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收益。中美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體系,不應輕率地引發貿易摩擦。

2、要推動內需:

要在廣闊內需基礎上推動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我國企業要利用廣闊的內需市場,構建以我為主的全球價值鏈,以更加主動積極的方式參與國際分工。

3、要轉變產業結構:

將全球價值鏈升級和國內產業結構轉變結合起來,提升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必須加強製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產業融合,抓住國內產業結構轉型的機遇,通過服務業,特別是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推動製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轉移。

4、要提升技術實力:

要通過技術能力提升和品牌建設等,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位置和地位。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中,中國要努力向「微笑的曲線」兩端攀升,提升自身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和地位。

5、要懂進退取捨:

中國近年來經濟增長之所以出現減速現象,與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進程放緩甚至逆轉密切相關。因此,在當前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環境下,中國要韜光養晦,在修煉好內功的同時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為抓住下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機遇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