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中的大國興衰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中的大國興衰

發布時間: 2023-05-30 17:48:02

1、歷史:在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時期,當時的大國興衰有哪些?

美國是沒有童年的。1776年美國由英國的13個殖民地獨立成為國家,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年輕的美國經歷了著名的西進運動,通過各種手段大規模的擴張,疆土東接大西洋,西臨太平洋,面積多達930萬平方千米。它緊跟歐洲強國英法完成了工業革命,在1861年又爆發了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最終完成了國內市場的統一,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後障礙。又搶在歐洲列強之前,率先開啟了電氣時代,率先進入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到到19世紀末,美國的人口、農業和工業重心已經全面西移,同時把美國從一個弱小的國家推上世界經濟大國的寶座,1894年工業總產值已經躍居世界首位。隨後一戰爆發了,美國打發戰爭橫財,經濟實力越來越強,一戰後又在戰後的分贓中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受益。成為世界最大債權國的美國雖遭遇了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打擊,但它通過實行羅斯福新政很快就擺脫了困境,並與蘇聯領導打敗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最終美國真正成為了世界霸主。並利用它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主導了二戰後的世界。為稱霸世界推行對蘇聯的冷戰政策,政治上拋出杜魯門主義,經濟上利用馬歇爾計劃加強對西歐,之後還同蘇聯展開了長久的爭霸,至今屹立不倒。
(3)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國興起,絕非偶然現象,而有其客觀必然性。這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於戰後初期美國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眾多優秀的科技人才、蓬勃向上的民族創新精神、優越的地理環境和巨大的市場容量等方面的優勢,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國興起創造了前提條件和可能性;二是戰後以來,美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積極採取措施推動科技事業的發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國興起。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時這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是計算機產業最有前途的發展方向,國際互聯網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人類在美國率先開啟了信息時代。
(4)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共同原因可以從內因和外因來說:(一)國家的統一與政局的穩定:安定統一的環境,有利於集中力量從事社會經濟活動,而戰亂和政局動盪都會阻礙甚至破壞社會經濟的發展。德國、義大利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前社會經濟深受長期分裂之苦,法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飽受政局動盪之害,美國內戰後國內市場的統一從而極大促進了工業革命的完成。(二)先進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只有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之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障礙才能被完全掃除。由於各國的具體國情不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途徑也不一樣。英國、法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美國通過獨立戰爭,俄國、日本通過改革的途徑,德意志、義大利通過王朝戰爭完成統一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三)不斷對生產關系的調整: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巨大的反作用,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之後,只有對生產關系進行不斷調整,才能適應日益發展的社會生產力,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不斷發展。如壟斷的出現及從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的發展:壟斷的出現,適應了生產社會化和資本大量集中的趨勢,以羅斯福新政為典型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有利於克服大量盲目無序的生產對社會經濟帶來的巨大破壞,社會福利制度的出現和完善,則大大緩解了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對抗性矛盾。(四)重視教育、重視科學技術,提高勞動力的素質。外因則主要是通過不斷的殖民擴張,掠奪資金和原材料、不斷擴大資本和商品市場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發達是建立在對亞非拉第三世界貧窮的基礎上。

2、求高考新課標歷史41題這種創新題型如何解答能得高分,包括提煉主題,提出論據,歸納,得出結論等等。

歷史高考觀點評論題專題輔導
目錄
1.高考例題:關於西方崛起的觀點。
2.練習一:關於西方傳教士的觀點。
3.練習二:關於「全球化」的觀點。
4.練習三:海權與大國興衰的觀點。
5.練習四:關於科舉制的觀點。
6.練習五:評論關於中國傳統政治的觀點。
7.練習六:評論關於20世紀悖論的觀點。

例題:評材料中關於西方崛起的觀點
2011寧夏卷41.(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視為世界歷史中最引人入勝的歷程之一。這一進程始於民主與哲學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出現,繼之以中世紀歐洲的君主制和騎士制度,經過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結束於西歐和北美對全世界軍事、經濟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的人們只有在遭遇歐洲探險或被殖民時才會被提到,他們的歷史也就是從歐洲的接觸和征服才開始的。
然而,在過去的十多年中,一些歷史學家對上述概括提出了顛覆性的認識。他們認為在1500年前後的經濟、科學技術、航海、貿易以及探索開拓方面,亞洲與中東國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領者,而那時歐洲剛走出中世紀進入文藝復興時期。這些歷史學家認為,當時的歐洲要遠遠落後於世界其他地方的許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趕上並超過那些領先的亞洲國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較晚近才突然發生的,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於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僅僅取決於歐洲本土上發生的事情。
——摘編自傑克·戈德斯通《為什麼是歐洲?—世界史視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評材料中關於西方崛起的觀點。(12分)
(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一、審題的基本要領:
1.題型:「評」是評論題。
2.范圍要求:材料中,一種或兩種觀點。建議只選擇一種觀點。
3.答題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
4.時間空間范圍:1500-1800年;歐洲,亞洲(非洲、拉美、中東不典型)。
二、評分標准:
一等(12~10分)①緊扣評論對象,觀點明確;②合理引用史實,進行多角度評論;③論證充分,一邏輯嚴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夠結合評論對象,觀點較明確;②引用史實,評論角度單一;③論證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離評論對象,觀點不明確;②未引用史實;③論證欠缺說服力。表述不清楚。
從評分標准來看,核心是觀點明確、多角度評論。
三、本題解析:
1.本題考察能力要求: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探討問題。
2.命題者意圖:還原「歐洲崛起」歷史的本來面目,評論有關「歐洲崛起」的觀點。
3.本題涉及課標、教材知識: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近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的歷史足跡 。
4.審題關鍵:命題者明顯傾向於傑克·戈德斯通的觀點,即「西方崛起是比較晚近才突然發生的」,因此,要以這一觀點為中心展開論述。
四、材料中所有觀點:
1.西方的崛起是世界歷史中最引人入勝的歷程。
2.非、拉、亞的歷史是從歐洲的接觸才開始的。
3.在1500年前後,亞洲與中東國家是全世界的引領者。
4.1500年前後的歐洲落後於世界其他許多文明。
5.1800年歐洲才趕上並超過亞洲國家。
6.西方崛起是比較晚近才突然發生的。
7.西方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他文明。
以上觀點任選一個論證即可。
五、評論示例——
1】亮出自己的觀點(總論點):西方的崛起是比較晚的,而且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他文明。
2】(分論點一):西方早期殖民擴張時代落後於東方國家。16-18世紀只能侵略非洲、美洲,不能動搖中國等農耕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
3】(分論點二):19世紀前期西方才崛起。工業革命使英國實力迅速增強,1840年鴉片戰爭英國勝利標志西方崛起。
4】(分論點三):西方崛起很多文明成就來源於東方國家。以唐朝到明朝傳播到西方的科技、思想、文化說明分論點。
5】結論(呼應總論點):西方在1800前後才真正崛起,並且很多文明成果來源於中國等東方國家。
六、小結:這類試題的答題基本要領是:
1】概括材料觀點。標明觀點出自哪則材料。
2】選擇觀點並作出判斷,確定是立論還是駁論。
3】分段論述——
第一段:觀點表述;
第二段:論點一(必須是總觀點的一部分)表述及其論證;
第三段:論點二(必須是總觀點的另外一部分)表述及其論證;
第四段:論點三(必須是總觀點的另外一部分)表述及其論證;
第五段:結論(不能簡單重復總觀點,必須作內涵表述,上升到規律、本質、實質、正確做法)。

練習一:評價關於西方傳教士的觀點
41.(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隨著教會在華勢力的不斷惡性膨脹,更多的惡霸無賴也籍著入教為名來逃避官府的管轄,以教會的特權為掩護為非作歹。如倡導西學的鄭觀應在當時的奏摺上提到,「莠民以教為護符。嘗聞作姦犯科,訛詐鄉愚,欺凌孤弱,占人妻,侵人產,負租項,欠錢糧,包攬官事,擊斃平民……」;毓賢的奏摺也說,「……邇來,彼教日見鴟張。一經投教,即倚為護符,橫行鄉里,魚肉良民,甚至挾制官長,動輒欺人……每因教民肆虐太甚,鄉民積怨不平……」;對義和團堅決鎮壓的袁世凱在奏摺中也認為「……東省民教積不相能,推原其故,固由教民之強橫,亦多由地方官未能持平辦理……教民之氣焰益張,良民之激怒愈甚,一旦發作,勢同決川。」由此看來,清廷的官員們並非不知事情緣由的,鄭、毓、袁三人政治立場不同,不過都認為是因為教會對平民的欺壓和官吏的袒教抑民而激進民變,最終釀成後來的義和團民變的。
材料二 為了培養醫學人才,滿足醫院需求,1866年嘉約翰開設博濟醫校,開始只招收男生,改名南華醫科學校後開始招收女生。孫中山曾來該校學習一年。博濟醫校開設了解剖學、生理學、內科學、外科學、化學、葯學等,嘉約翰親自教課。1898年,嘉約翰又在花地灣建造了中國第一所精神病院。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長老會、法國傳教士先後創辦廣東女醫學堂及其附屬的柔濟醫院和護士學校、韜美醫院等,培養了中國的首批護士。
評材料中關於近代中國的西方傳教士的觀點。
指導:第一步:概括材料觀點。材料一:傳教士是列強侵華的代表。材料二:傳教士傳播了西方先進文明。第二步:觀點分析和選擇。1.觀點分析一:傳教士是列強侵華代表。近代中國,列強侵華的核心是控制中國市場,為這一核心服務的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要求。傳教士打著傳播基督教旗號,實質是為經濟侵略服務。因此,這一觀點正確。2.觀點分析二:傳教士傳播了先進文明。無論傳教士傳播「福音」,還是創辦學校、醫院、報刊雜志,都是為侵略服務的,不否認部分人有傳播先進文明的願望,但改變不了整個西方國家的侵略性質。因此,只能說「客觀上傳播了西方先進文明」。3.選擇:傳教士是列強侵華代表。第三步:列出寫作框架。
【示例】1.(總觀點)材料一說,傳教士是列強侵華代表。這一觀點反映了傳教士的本質。2.(分觀點一)傳教士是列強侵華的急先鋒。3.(分觀點二)傳教士的活動加速了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化進程。論證——政治上破壞中國文化主權,條約內容;干涉中國內政,材料內容;經濟上巧奪豪取,材料內容;社會生活方面破壞傳統道德,材料內容。4.(分觀點三)傳教士的文化活動不能改變列強侵華本質。肯定客觀積極作用;辨析列強文化侵略。5.(總結)近代傳教士在華活動主要作用是加深了中華民族危機,更深地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練習二:關於「全球化」的觀點。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全球化,這個在當今頗為時髦的詞,在全球范圍內被接受和運用。全球化改變著世界,影響著全球60多億人的生活。這一全球化浪潮,有人認同,也有人反對。這一歷史潮流,沖擊著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方面。一個「全」字,包括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藍色星球的整體,涉及了經濟、政治、文化各個層面的問題,成了歷史新階段的特徵。
格蕾厄姆·湯普森指出:「全球化的思想是一種言過其實的思想。最近30年中所經歷的許多相互依存和一體化的情況並不是什麼新東西。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是在重溫具有『金本位』極盛時期特點的那些話題」。——格蕾厄姆·湯普森:《全球化與國內經濟政策的可能性》
羅蘭·羅伯特把全球化解釋為「世界的壓縮」,他的話很有意思:「我完全可以不時地滑回到只用『全球化』這一名詞來指自1870年世界已經迅速地向整體性移動的條件(盡管也展示可供選擇的道路以及反趨勢)。不過,我的意圖一直是論證全球化這一總過程(和有時的逆全球化)至少像所謂的世界宗教兩千多年前興起一樣持久」。
——羅蘭·羅伯特:《全球化:社會理論和全球文化》
評上述材料中關於「全球化」的觀點。(12分)
(要求:能夠依據題目要求,觀點突出,史論結合,文字通順流暢。)
【指導】「全球化影響深遠。」可能的分觀點要點:有利於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優化配置;加速了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促使國際關系以協調為主;為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提供了有利條件。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世界經濟發展的波動性增強;進一步引發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加大世界發展的矛盾性;加劇世界發展的不安定性;全球文化多樣性面臨挑戰。

練習三:海權與大國興衰觀點評論。
材料 在世界海權興衰交替500餘年的歷史進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國追求的目標,然而其追求海權的歷史命運則截然不同。有的國家通過發展海權實現了國家長久的強盛(英、美);有的國家則慘遭失敗乃至國運衰落(法、德);有的國家的海權保持了長久的存在(英、美),有的則很快完成了從崛起到衰落的蛻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還有的國家的海權追求一方面促進了國家崛起,但過度追求又埋下了國家衰落的根源(如俄-蘇)。同樣的海權追求導致了國運盛衰久暫的天壤之別,其根源無疑值得進行深刻的反思。——劉中民《海權與大國興衰的歷史反思》
評材料中關於海權與大國興衰的觀點。(12分)(要求:圍繞材料中的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指導:
【總觀點:】海權興衰關系大國命運。
【分觀點一:】發展海權能夠促進國運的興盛。如英國、美國等。
【分觀點二:】喪失海權導致國運衰落。如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
【分觀點三:】武力挑戰海權霸主容易使國力受損。如法國、德國等。
【分觀點四:】過度發展海權損傷國民經濟。如英國、蘇聯等。
【總結:】適度發展海權,能夠促進國運興盛,也能保持國家在世界上的利益。

練習四:評論關於科舉制的觀點。
41.(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和東亞系雙聘教授本傑明.艾爾曼(Benjamin Elman)說:「雖然中國的科 舉制度在1905年被廢除了,這種傳統卻以另一種方式被傳承下來。如今各個國家普遍設立考試制度,這是從以前的中國科舉制度轉變而來的。盡管其內容改變了,但它的技術、方法和規制都被延續了下來。從這個方面看,我不贊同科舉制度是落後的這種觀點,我認為它是進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與清政府聯系在一起,因為清政府是腐敗的,所以與之有關的東西都要廢除。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在科舉考試被廢除後,考試制度還是得到了繼承,如孫中山時期的考試院,實際上是科舉制度現代化了。以科舉為主的考試制度實際上是非常有意義的。」
結合所學知識評論材料中關於科舉制的觀點。(要求:觀點明確,層次清晰,史論結合)(12分)
指導:第一步,提煉出材料中關於科舉制的一個或兩個觀點;第二步,對觀點進行簡要評判;第三步,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特徵分析其看問題的視角和意圖;第四步,結合相關史實論證自己的觀點。

練習五:評論關於中國傳統政治的觀點。
41.(12分)閱瀆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華帝國是一個神權政治專制國家。家長制政體是其基礎;為首的是父親,他也控制著個人的思想。這個暴君通過許多等級領導著一個組織成系統的政府。……個人在精神上沒有個性。中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復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黑格爾(1822年)
材料二伏爾泰贊賞中國的政府組織結構:「人類肯定想像不出一個比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級從屬一級的衙門來裁決,官員必須經過好幾次嚴格的考試才錄用。在中國,這些衙門就是治理一切的機構。……如果說曾經有過一個國家,在那裡人民的生命、名譽和財產受到法律保護,那就是中華帝國。……盡管有時君主可以濫用職權加害於他所熟悉的少數人,但他無法濫用職權加害於他所不認識的、在法律保護下的大多數百姓。……人類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國政治還要優良的政治組織。」——摘編自伏爾泰《風俗論》
評材料中關於中國傳統政治的觀點。(12分)(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指導:第一步,提煉出材料中關於中國古代政治的一個或兩個觀點;第二步,對觀點進行簡要評判;第三步,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特徵分析其看問題的視角和意圖;第四步,結合相關史實論證自己的觀點。

練習六:評論關於20世紀悖論的觀點。
41.(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在這個變革加快的時代,傳統必須苦苦掙扎才會得以生存。因而使得其中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既讓未來的幾代人難以辨別,也讓親身經歷這些變革的人們感到茫然。科學推動了變革,激勵了新技術,重新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全球人口的無情增長連戰爭都沒有使之中斷,對世界的資源造成了壓力。但是,相比於人口增長,盤旋上升的慾望一即所謂的消費主義,渴望豐富的物質生活,急於享受經濟增長的回報——更使得 人們對地球的開發愈發心狠手辣。
人們禁不住認為20世紀是一個悖論的世紀。挫敗的希望伴隨著前所未有的進步。未受控制的變革致使世界的大部分地區陷入停滯不前的狀態。烏托邦滋生了道德淪喪、自殺和犯罪。民主的世紀也是獨裁者的世紀。戰爭的世紀也是和平主義的世紀。年輕人比以前獲得更多的財富和影響力,但是世界上卻出現了龐大的老人群體需要照顧。雖然賦權於年輕人,但掌權的卻是老年人。全球化打破了一些國家和社會的框框,但卻鼓勵其他的國家和社會恢復歷史的認同。科技和世俗主義的興起恢復了宗教信仰。最後,正如我們將在最後一章看到的那樣,20世紀也叫做生態的世紀,但對自然界卻極具破壞性。
——摘自[美]菲利普•費爾南德茲一阿邁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著《世界:一部歷史》(第2版)(The World:A History)(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2011年1月第3次印刷)
評材料中關於20世紀悖論的觀點。(12分)(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指導:第一步,提煉出材料中的一個或兩個觀點;第二步,對觀點進行簡要評判;第三步,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特徵分析其看問題的視角和意圖;第四步,結合相關史實論證自己的觀點。

練習七:【另類41題】
41.(13分)1911年,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帶著民族屈辱的印記誕生在中華大地上,從建校伊始,清華便始終同國家的興衰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美國伊里諾大學校長詹姆士在1906年給羅斯福的一份備忘錄中聲稱:「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這一代中國青年人,哪一個國家就能由於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業上的影響取回最大的收獲。」1907年12月3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國會正式宣布:「我國宜實力援助中國厲行教育,使此繁眾之國能漸漸融洽於近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將庚子賠款退贈一半,俾中國政府得遣學生來美留學。」
1908年10月28日,中美兩國政府草擬了派遣留美學生規程:……(學生中)應有80%學農業、機械工程、礦業、物理、化學、鐵路工程、銀行等,其餘20%學法律、政治、財經、師范等。1909年清政府正式設立「游美學務處」,專司選考留美學生,並籌建游美肄業館,……1911年2月,游美學務處和籌建中的游美肄業館遷入清華園,正式將肄業館定名為「清華學堂」。
由「退款辦學」建立的清華學堂,曾被稱作「賠款學校」。早年,清華學生也稱清華為「國恥紀念碑」,「清華不幸而產生於國恥之下,更不幸而生長於國恥之中。……不幸之中,清華獨幸而獲受國恥之賜。既享特別權利,自當負特別義務。」
——《清華生於國恥:清華大學建校與美國庚子退款》
材料二 清華大學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形成了「行勝於言」的純朴校風和「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學風。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從學校創建的背景、校風形成的原因和「國恥紀念碑」對留學生的影響等方面談談你對清華學堂創辦的認識。(13分)
【參考答案】
41.八國聯軍侵華,中國戰敗簽訂屈辱的《辛丑條約》,民族危機加深;(2分)美國退還庚子賠款創辦清華學堂,試圖通過中國向美國派留學生來獲取最大的收獲。清華學堂是帶著民族恥辱誕生的。(3分)
由於大多數留學生學習的內容是理工科、經濟,容易形成「行勝於言」的淳樸校風。(3分)(答校訓和學風不給分)
清華學子被稱為「國恥紀念碑」,使留學生形成強烈的救國精神和責任意識,將自己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鑄就學生愛國的光榮傳統。(3分)清華雖身負國恥的印記,但最終發展成為一所具有愛國革命傳統、為國家興盛和科技文化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學校。(2分)
這總可以了吧?求採納

3、從大國興衰過程中我國可以吸取哪些經驗

首先,必須構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和諧。縱觀中國歷史,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和諧時,經濟和社會就會順利發展。反之,如果生產力受到嚴重的阻礙,那一定的是生產關系發生了問題。生產關系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基礎的。需知,有了「貞觀之治晌舉備」,才有了「大唐盛世」。有了「改革開放」,才有了現在我們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
其二,必須保持開放和自信。現在世界已經進入了「地球村」時代,「開放」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謀求發展的必然選擇,閉關保守必然是沒有出路的。因為,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的浪潮中,任何國家無論曾經有過多麼燦爛的經濟和文化,也不能夠依靠吃老本度日,必須依靠開放和創新。
其三,要始終保持強烈的憂患意識。孟子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這的確是一句警世名言。這是被歷史上許多國家興亡史所證實的客觀規律。歷史已經證明,並將不斷證明,一個有強烈憂患意識的國家,才能夠不斷強大。一個有強烈憂患意識的民族,才是永遠不可戰勝的民族。而滿足於階段性成果宴毀,滿足於現狀答鉛,不願艱苦奮斗,沉溺於歌舞昇平風花雪月而不思進取,就必然會成為「樂不思蜀」的蜀國後主劉阿斗,最終江山破碎,在「安樂」中成為亡國奴。
所以,雖然我們現在已經取得了豐碩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果。但我們永遠不能夠滿足現狀沾沾自喜,永遠不能夠丟棄我們的「憂患意識」。我們必須始終具備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不斷提高我們民族的自主創新能力,讓中華民族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延續目前來之不易的「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才能夠最終實現「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只有這樣,我們這一代人,才能夠上不愧對我們的先祖,下不愧對我們的後人。

4、(13分)近日,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在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播出。這一話題在各大網站論壇上引發熱議,持

(1)葡西主要因素:開辟新航路和殖民擴張(2分)
英國:政治上通過資產階級的革命推翻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最早完成工業革命,取得「世界工廠」地位並擁有廣闊殖民地作為原料產地和市場。軍事上有一支強大的海軍。(6分)
(2)措施:實行馬歇爾計劃,加強對西歐控制;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世界貿易體系(關貿總協定)(3分)
啟示:反對霸權主義,走和平發展的道路;重視科技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建立適合本國實際的政治經濟制度。(2分,答出兩條即可)

5、當今世界經濟形勢如何

一、經濟全球化進程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盡管它在進程中會有曲折,會有人反對,但其勢頭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資本、服務、技術、信息、勞務(人才)在全球范圍內流動空前加快,形成世界統一大市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進入新世紀以後,全球化進程加快,各國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市場自由化的程度越來越高。
之所以說經濟全球化的勢頭不可阻擋,這一進程不會中斷,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兩個輪子一直往前轉,這兩股力量不可阻擋。這就是市場化的力量和網路化的力量,也稱作市場革命和技術革命。
冷戰結束後,世界市場化的規模和速度大大提高。前蘇聯東歐國家走上市場化道路;中國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步推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市場的控制也大為松動。整個世界的開放度、市場的自由度前所未有。
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突破了地域時空的限制,互聯網使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縮小,使商品、資金、技術、信息的流動空前加快,成本空前降低。例如,紐約到倫敦的長途電話費, 2001年時,每3分鍾需1美元,預計到2010年將降到3美分。網路化極大地推動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跨國公司的擴張力量不可阻擋,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載體。哪裡的市場條件適合,哪裡的成本低廉、潛力巨大,它們就往哪裡推進。有研究顯示,全世界已有6.4萬家跨國公司,它們以資金、技術、品牌和銷售網路的優勢馳騁世界市場,它們控制著全球1/3的生產、2/3的國際貿易,70%的技術專利,90%的國際直接投資。這些龐然大物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WTO的成立,統一的國際經濟規則的形成,對民族國家的約束力逐步加強,又大大推動了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進程。
但是,由於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的顯現,南北差距的拉大,國際經濟貿易規則的不合理(這些規則是以發達國家為主體制定的),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富國集中,不發達國家有被邊緣化的危險。產業結構的全球整合,使發達國家一部分人失業;工業化的步伐使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世界出現了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
反全球化浪潮的興起提醒世界,全球化進程應當調整,需要反思,應當給全球化「以人情、人道色彩」(歐盟語),應使全球化成為一個共贏共享、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全球化,這就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
二、世界經濟形成三大主體、三大市場
與經濟全球化一道,區域經濟合作(即區域經濟集團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重要趨勢。
現在,全世界經濟合作組織大大小小多達140多個,但在世界經濟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佔有最大市場份額的是三大主體: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正在籌劃並形成中的東亞自由貿易區。世界經濟的興衰起落,與這三大區域經濟板塊密切相關。
經過五次擴大,歐盟今天已成為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地區組織。25國人口4.5億,GDP逾10萬億美元,佔世界總GDP的30%。歐盟已建立起歐元區,統一了貨幣,這是目前惟一可以在經濟領域與美國相抗衡的力量。
北美自由貿易區,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1994年正式建立,人口近4億,GDP 11萬億美元,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它要向南美擴張,美國認為拉美是「一個比歐盟更重要的市場」。如果拉美進入,便可形成一個包括34國、8億人口、佔半個地球的大市場。南美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有一個曲折反復的過程,但這是遲早的事。
一個以雙邊為基礎的東亞自由貿易區網路正在形成。在2000年11月新加坡召開的東盟首腦會議和「10+3」(東盟10國+中日韓3國)首腦非正式會議上,首腦們就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達成共識並使其轉入具體實施。中國與東盟已確定在2010年建立自由貿易區,日本與東盟自由貿易區也將在2012年最終建成。在此基礎上,以「10+3」組成的東亞自由貿易區,可望2015年左右建成,並逐步走向建立「東亞經濟共同體」的更宏偉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占東亞地區GDP90%以上的中日韓三國的合作至關重要。一旦東亞自由貿易區建成,將成為擁有佔世界1/3人口,GDP達到7萬億美元的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市場,其規模可與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世界三大經濟板塊之間,相互交叉、相互合作、相互競爭。我國的主要市場、主要貿易夥伴,都在這一范圍。美、歐、日三大家占我國外貿出口總額近一半。因此,密切關注世界三大市場的動向尤其重要。正如有專家所言: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動機、地域分布、組織形式、影響及出現的一系列變化,將對世界經濟發展的方向與格局產生決定作用,對世界各國提出新的機遇和挑戰。
三、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四大環境
經濟的發展是要受到環境制約的。對世界經濟發展起重要影響的有四大環境,即政治環境、市場環境、資源環境、生態環境。
1.政治環境對經濟的影響甚為重大。從整個世界政治環境看,對和平發展有利。大國關系進入磋商、協調、合作為主的發展階段,出現了冷戰結束以來相對穩定的時期。但是,局部戰爭、國際恐怖活動、民族與宗教沖突、社會動盪,都使世界經濟發展受到阻礙,不確定的因素增加。
2.市場環境,包括氣候、人文環境、勞動力素質、市場消費潛力、勞工價格、交通通訊條件、企業信譽、政府的經濟貿易投資政策和開放度、法制狀況、辦事效率等等。美國開列的世界新興市場名單,中國、韓國、墨西哥、土耳其、印度、南非、波蘭等在市場環境方面佔有一定優勢。投資者總是湧向那些市場開放度高、投資回報率高、經營條件好的地方。
3.資源環境,關繫到生產能否有保障,經營成本能否降低,經濟發展能否持續長遠,是物質基礎。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重視能源、土地、礦產、水、糧食等自然資源條件的保護、改善與開發。無論是像日本、新加坡這樣的自然資源貧乏的國家,還是像美國、俄羅斯這樣的資源豐富的國家,在發展經濟、制定規劃時,都不能不把資源問題作為前提條件。石油、糧食、水三大戰略資源的安全問題,日益引起各國政府的關注。
4.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工業社會造成的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已經影響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全世界有11億人不能用上清潔水。酸雨、沙塵暴、持續高溫等現象的出現,非典、禽流感、瘋牛病等疫病的流行,已為人類敲響了警鍾。世界各國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拿出越來越多的資金用於治理和改善生態環境。要使經濟做到快速、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就要創造良好的四大環境。
四、科技進步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加速器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以電子信息、生物技術和新材料為支柱的高新技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當今世界,以發展現代化科技來提升綜合國力,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關注點。日本重提科技立國的口號,歐洲提出加快追趕美國的目標。發達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進入了發展高技術、創立新產業的階段,都在搶占科技制高點。
如果說各種先進工具的誕生,是人類雙手的延伸,那麼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則是人類大腦的延伸。當前正在演進的信息技術革命方興未艾,其巨大效應,美國人把它與300年前的英國產業革命相提並論。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發展的高峰估計可延續到2020年前後,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經濟持續增長、全球化進程加快的強大加速器。21世紀初,世界科技正在四大領域,四個制高點上加快發展並展開激烈競爭。這就是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信息化技術、新材料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
美國科學家認為,今後10年技術變革將超過20世紀百年的總和。科學技術,尤其是高科技,是發展經濟的加速器,是增強國力的關鍵手段,是富國強民的根本,是當代世界綜合國力競爭最重要的武器。專家們認為,在21世紀,一個國家的興衰、經濟的增長,都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它的高科技發展水平。
五、金融在世界經濟中的獨特地位與巨大風險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世界金融市場正朝著全球一體化的方向發展,金融資本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資本在全球的流動,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空前加快,規模巨大。由於各國對外匯管制的放鬆,對本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對外經濟貿易合作的擴大,都為金融資本的迅速進出和自由流動創造了好的條件。目前全球游資高達七八萬億美元,全球外匯市場每天的交易量達1.5萬億到2萬億美元,其中90%以上的交易是短期資本,從事各種投機炒作。金融市場的開放和全球化給各國投資融資發展經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全球金融市場無控制的發展,也帶來極大的不穩定。
金融全球化帶來的問題是,金融危機常常產生連鎖反應,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也就是金融危機國際化。墨西哥金融危機,很快蔓延到拉美其他國家;泰國金融風暴很快便波及到東南亞各國以及亞洲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影響到整個世界。金融危機的頻發,提醒世界各國在擴大開放金融市場時注意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循序漸進,提高抵禦金融風暴的能力,加強預防金融危機的管理體系。
六、南北貧富鴻溝擴大影響世界經濟穩定發展
全球化帶來的最大負面效應,便是南北差距進一步拉大,這對世界經濟的穩定與未來發展會造成巨大的不利影響。
由於歷史的原因,由於不公平的國際經濟秩序,由於世界發展的不平衡,也由於因民族宗教等問題引發的社會動盪,廣大發展中國家,尤其是50個不發達國家,經濟處於貧困落後狀態,有的已被邊緣化。
據統計,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和日本等西方7國,總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1%,但是GDP佔世界總量的65%。而世界其餘地區,人口佔世界的89%,GDP卻僅為世界的35%。全非洲50多個國家,GDP佔世界總量的比例為1%,只相當於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一家的資產。
統計數據還顯示,世界上最富的20%和最窮的20%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1960年為30∶1,1990年為60∶1,1999年為74∶1,現在已達到80∶1。世界人均年收入最低的國家剛果(金)只有90美元,而人均收入最多的瑞士多達37930美元。
外國直接投資也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之間。2000年,世界凈投資達到1.5萬億美元,這筆投資中的82%分配給了發達國家,非洲只分配到1%的外國直接投資。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南北貧富差距拉大,帶來的問題便是社會不穩定、動亂、對富國的不滿和怨恨。
總之,目前世界經濟現狀是西強東弱,北富南窮,北攻南守。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求南北對話,改變不合理的經濟秩序,減免債務,增加對不發達國家的援助的呼聲日益增高。
七、中國成為牽引世界經濟快車的動力
過去的20多年裡,中國抓住了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加快改革,擴大開放,成為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和平崛起,是21世紀最具有影響的重大事件。我國的對外貿易總量、實際利用外資數量及國家外匯儲備,均居世界前列。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中國2002年GDP總量為1.2萬億美元,列居世界第6位;按國家統計局9月份提供的數據,2003年中國GDP總量已達到116898億元人民幣。
在世界經濟近五年來平均增長不到3%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以高於8%的速度持續上升。中國經濟已成為帶動亞洲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如今,世界500強企業已有400餘家到中國投資興業,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采購中心、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據商務部外資司8月的信息,近年來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的研發中心快速增加,總數已超過600家。這些研發中心累計投入研發金額約40億美元。這將為我國擴大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跨國公司在華投資起到積極作用。這表明,跨國公司把中國市場看作是全球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中國的跨國公司目前也已是數以千計。正如國際輿論指出的,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分量進一步增大,成為牽引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
八、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總體向好
世界經濟經過兩年多的低速增長,逐漸從低谷走向復甦,形勢向好。
進入新的世紀初年,由於美國上世紀90年代形成的網路和股市泡沫出了問題,泡沫經濟崩潰,引發了世界三大經濟火車頭美歐日同時減速,世界經濟在2001年、2002年出現低速增長的不景氣局面。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2000年時,世界經濟增速為4.8%,而到2001年下降到2.4%,2002年為3.0%。世界出現貿易和對外投資雙下降。跨國兼並的勢頭也明顯減弱。
經過近3年的調整,採取降息、減稅、調整結構等一系列措施,到2003年下半年,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出現復甦勢頭。日本經濟也從10年沉睡中醒來,緩慢復甦。亞洲經濟增長強勁,高達7%,是經濟亮點。因此,人們在2003年底稱世界經濟是「開往春天的火車」。
世界經濟的增長目前仍然有許多不確定因素。泡沫經濟的後遺症(結構性問題)要徹底消除還有待時日,發達國家的失業率仍居高不下,美元貶值疲軟,伊拉克戰爭的後遺症增加了反恐斗爭的難度,世界局勢不穩定,石油價格居高不下,這一切都會對未來世界經濟的增長產生變數和不利影響。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世界經濟在2003年的增長率達到3.2%。同時預計全球經濟增長率 2004年可達4.6%,據稱即將調高為4.9%。這個樂觀的估計能否實現,還有待於證實,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經濟總的發展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