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國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如何處理好國際關系?談談自己的看法
要正確把握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
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發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展。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存在,始終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世界的發展也決不能長期建立在廣大發展中國家貧窮落後的基礎之上。國際形勢的劇變和動盪促使世界人民進一步覺醒。具有共同歷史遭遇的發展中國家維護獨立主權、團結合作的趨勢正在加強。世界要和平,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經濟要繁榮,生活要提高,已成為各國人民的普遍要求。
在走向多極化,這是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在地區范圍,無論是在政治還是在經濟領域,多極化趨勢都在加速發展。極少數大國或大國集團壟斷世界事務、支配其他國家命運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大國關系不斷調整,多個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增強,地位上升,成為國際舞台上不容輕視的一支重要力量。各類區域性組織日趨活躍,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世界多極化格局的形成盡管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這種趨勢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對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全球化趨勢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產物,給世界各國帶來發展的機遇,同時也帶來嚴峻的挑戰和風險,向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出了如何維護自己經濟安全的新課題。
全球化趨勢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和發展的,因而勢必繼續加大窮國與富國的發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於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以有利於各國共同發展。
2、《政治經濟學原理》資料10
第十章 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化
學習目的和要求壟斷資本對高額壟斷利潤的追求,必然會向國際范圍擴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八、九十年代,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生產社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國際分工有新的發展,導致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化。
本章主要分析和講解資本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狀況,戰後國際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經濟一體化和地區經濟集團化,壟斷資本國際化的實質和矛盾。
第一節 資本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
一、 資本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形成與發展
(一)資本國際化資本國際化三步曲:
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資本國際化是通過國與國、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商品交換形成國際市場和國際分工體現出來,主要是商業資本的國際化。
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資本國際化是通過資本輸出並帶動商品輸出,形成國際壟斷同盟,從經濟上瓜分世界,最後形成帝國主義時期的殖民體系等體現出來。直到二次大戰之前,資本國際化主要是借貸資本和商業資本的國際化,金融資本的銀行網遍布世界,它的商品充斥世界市場。那時雖然也出現了產業資本國際化的現象,但占的比重微小,是為促進和擴大商品輸出服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的進一步國際化的特點就是產業資本的國際化。神者橘所謂產業資本國際化,是指私人或國家壟斷資本不斷擴大對國外的直接投資,興建生產性企業。
從商業資本、借貸資本到產業資本的國際化,表明資本國際化促使國際經濟關系逐步向廣度和深度擴展,導致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到來。
(二) 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定義。經濟全球化又稱經濟國際化,是指隨著科學技術和國際社會分工的發展以及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活動越來越超出一國和地區的范圍而相互聯系和密切結合的趨勢。
經濟全球化的過程。經濟全球化的萌芽可追溯到19世紀中葉,商品經濟和現代交通運輸的發展,造就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嫌碰。19世紀末20世紀初,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大量資本輸出並帶動商品輸出,使經濟全球化進步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一度出現過資本主義各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和嚴格限制資本轉移,使經濟全球化暫時放慢了速度。進入本世紀80年代,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明顯加快,范圍和規模大大擴展。
(三) 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原因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
1.新科學技術,特別是計算機、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各國市場分布的時間和空間等自然障礙迅速減少,在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當代經濟中,信息已成為起決定作用的資源,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革命以及國際互聯網路的形成,正在把世界經濟融合成全球范圍的「網路經濟」。網路經濟的發展使資本可以靈活地在全球范圍流動,使國際間的貿易更為便捷。
2.國際貿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各國拆除了外貿壁壘,這就為國際貿易的迅猛發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條件。
3.各國都積極引進國際資本。戰後,不少國家曾一度嚴格限制資本的轉移,但隨著新科技革命發展,一系列新興產游團業部門的出現和傳統產業的淘汰、改造,出現了世界范圍的產業結構調整,無論是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都捲入了這一潮流。為了抓住機遇,加快本國經濟的發展,絕大多數國家都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熱情歡迎國際資本投入,有力地促進了資本從而經濟的全球化。
二、經濟全球化的內容
(一) 生產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其主要內容是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資本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資源配置的國際化。
生產的全球化。生產全球化是指隨著新科學技術發展,一系列高新精尖產品和工藝技術的出現,使得生產領域的國際分工和協作加強,形成各國在生產上密切合作的趨勢。
隨著產業結構在國際范圍內的調整,特別是發達國家利用產品生產的技術梯度差異,把過時的技術和產品生產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造成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技術依賴的加深,形成了國際分工中新的依賴關系。
(二)貿易全球化貿易的全球化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從而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而實現的。
貿易全球化的原因是:
1.在新科技推動下使世界產業結構發生新的調整,高精尖的科技密集型產業集中到發達國家,資金和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則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客觀上就要求這兩類國家之間加大商品貿易。同時,在新科技推動下使各國都出現了一批新興產業部門和各具特色的新產品,各國都需要互通有無,以加快自身的發展。
2.新科學技術成就極大地提高了各國的勞動生產率,各種商品生產大幅度增長,很多國家的商品除本國需要外還有剩餘,需要擴大國際貿易。
3.越來越多國家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生產需要和生活需要從數量到結構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需要更多更豐富的、來自各國的優質產品。
4.新科技推動下使國際間的商品貿易方式、支付方式大大地簡便,有力地促進貿易了全球化。
(三)資本全球化壟斷資本主義時期,資本輸出已經成為基本經濟特徵,並且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輸出也在增大。近20年來,在新科學技術革命的推動下,資本輸出在數量和規模上明顯增擴,目前,資本的全球化已成為現實。到1985年,跨國公司在本國境外的投資有6000億美元,而到了1995年劇增到2.5萬億美元,到1996年底,國際直接投資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
資本的全球化還可以從世界資本市場和國際金融體系中看到,1973年世界外匯市場交易額僅150億美元,但到1996年這一交易額升至1.5萬億美元。1995年世界資本市場上各種形式的借款總額高達1258萬億美元。現在,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金融危機,往往會引發世界范圍的金融動盪。
資本全球化的根源主要是:
1.新科學技術革命使世界范圍內掀起產業結構的大調整,產業在國際范圍轉移,只有通過國際投資才能實現。
2.跨國公司的巨大經濟實力使其境外投資大幅度增長。
3.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積累了龐大的資本,需要尋找有利的投資場所,紛紛投向國外。
4.和平與發展的世界主題和各國為本國經濟發展而制定的吸引外資優惠政策,使國際投資環境大大改善,促進了資本國際化。
三、跨國公司在戰後的迅速發展
(一) 跨國公司定義跨國公司的定義。跨國公司又稱「多國公司」,或「國際公司」,它是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那些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國外設立子公司和分支機構,從事生產、銷售和金融等各種經營活動,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的大型壟斷企業。
(二)戰後國際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戰後,跨國公司成了國際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經濟全球化還不突出,國際壟斷組織的基本形式是國際卡特爾、國際辛迪加和國際托拉斯。其中國際卡特爾一直是主要形式。二次大戰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國際卡特爾已不能適應新的要求而逐漸減少,一種新的國際壟斷組織形式,即跨國公司應運而生,得到廣泛而迅速的發展,成為國際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跨國公司和國際卡特爾的不同在於,跨國公司是由一國的壟斷組織或以一國壟斷組織為主建立起來的。
(三)跨國公司的實質戰後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並成為國際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絕非偶然,這具有客觀必然性。它是戰後經濟發展,特別是生產全球化的必然要求。跨國公司是壟斷大資本對外擴張和掠奪的工具,它通過遍布國外的子公司和分支機構的業務活動,在經濟上控制所在國的銷售市場和原料來源,以攫取高額壟斷利潤。在政治上則為了維持自身的利益而干預所在國的內政,扶植為跨國公司服務的政治代理人,建立「國中之國」。
第二節 經濟一體化與地區經濟集團化
一、經濟一體化經濟一體化是指,經濟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組織形式上的體現與反映。各種國際經濟組織、國際經濟協議,乃至地區性經濟集團的建立和發展,都是在不同領域、不同范圍、不同程度上的經濟一體化。
二、地區經濟集團化地區經濟集團化是戰後經濟濟一體化的重要組織形式。它是由地域上鄰近的一些國家,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和生產國際化的客觀要求,為維護共同的經濟利益,通過簽訂協議而組成經濟或貿易集團。其宗旨是增強和擴大集團內部的經濟實力,提高集團在國際經濟中的競爭力,為集團成員國爭得更大的經濟利益。
戰後在世界各地區相繼出現許多地區經濟集團,這種區域集團正在由小區域向大區域化發展。據統計資料,目前在世界貿易組織登記的區域性貿易協定已超過100項。
地區經濟集團化是資本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是當代世界市場劇烈競爭的產物。其產生的具體原因有:
1.戰後新科技革命推動下使國際分工加深,國與國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依賴性強,地域相鄰的國家和地區,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比較接近,經濟上互補性比較強,相互交往方便,為了共同的經濟發展而建立地區經濟集團。
2.地區經濟集團化是由地域相鄰的各國和地區的政府出面達成協議而建立的。所以,只有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相當充分,達到了能夠強有力地干預國內經濟和國際經濟關系,才可能出現各國和地區的政府達成經濟上的協議,實現地區經濟集團化。
3.當代世界市場劇烈競爭迫使地區經濟集團化。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一些發達國家經濟實力強大,在世界市場的競爭中占據優勝地位,成為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的強勁對手,後者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必然致力於經濟區域發展。
三、歐洲聯盟
(一)歐洲聯盟的產生當代地區經濟集團化和國際壟斷聯合的組織形式中,歐洲聯盟是一種比較完備的高級形式。它是由參加國政府出面以實現經濟、政治一體化為目標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壟斷同盟。它的產生和發展,對整個歐洲乃至世界經濟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歐洲聯盟初建時稱為歐洲經濟共同體,又稱歐洲共同市場,成立於1958年。現在一共15個國家。
歐洲聯盟主要從三個方面實現經濟一體化:
1.在共同體內部建立關稅同盟,在各成員國之間逐步取消關稅,實行資本、勞動力和商品的自由流通,對外則實行統一關稅,建立關稅壁壘。
2.實行共同的農業政策。在共同體內部統一主要農產品的價格,農產品在共同體內自由流通;對外實行統一的農產品進口稅,排擠外來農產品進口,並設立農業共同基金,用於補貼向共同體外出口農產品的虧損,調節農產品市場,改善農業結構等。
3.建立歐洲貨幣體系。為了鞏固與發展經濟一體化的成果,擺脫美元的影響和控制,建立了新的貨幣體系。
在經濟一體化的基礎上,政治一體化也取得很大的進展:
1.建立了一系列超國家機構,包括決策機構歐共體部長理事會;執行機構歐共體委員會;監督、咨詢和立法機構歐洲議會;仲裁機構歐共體法院等等。
2.確定了共同體各成員國首腦定期會晤,對重大的世界性問題進行磋商,採取共同的立場和對策。
(二)歐洲聯盟的發展隨著東歐的劇變和蘇聯的解體,世界兩極結構已不復存在,美、日、歐之間的競爭日益劇烈,迫使歐共體加快其經濟、政治一體化的進程。1991年12月「歐共體」政府首腦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舉行第46屆會議,正式通過了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條約和政治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這一條約確定了在密切協調成員國經濟政策和實現歐洲內部統一市場的基礎上,形成共同的經濟政策:實行單一的貨幣;確定統一的貨幣兌換率;建立一個制定和執行歐共體貨幣政策的歐洲中央銀行體系。這一條約的簽署,標志著歐共體的一體化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
1993年1月1日,「馬約」生效,歐洲聯盟隨之成立,被稱為「歐洲有史以來創舉」的歐洲統一大市場正式宣告成立。這樣一來,歐聯盟各國便取消了它們之間的自然、技術和稅務邊界,各成員國的商品、資本、勞動力、勞務實現了自由流通。歐洲聯盟12國成為一個統一的、擁有236萬平方公里土地、3.45億人口、57600億美元國民生產總值的強大經濟實體,其經濟實力已超過了美國和日本。
1995年1月,瑞典、芬蘭、奧地利三國正式加入歐洲聯盟。這樣,歐洲聯盟成員國共有15個國家,總人口超過3.7億,總面積達323.5萬平方公里,更進一步增大了歐洲聯盟的經濟實力。目前,東歐一些國家正在開始加入歐洲聯盟。
(三)歐洲聯盟的作用歐洲聯盟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要求,推動了西歐經濟的發展。具體來說這些作用有:
1.促進了成員國生產和資本的積聚與集中,刺激了生產的發展。
2.增強了抗衡超級大國的經濟力量。
3.促進了西歐各國之間保持和平與穩定的關系。
4.改善與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與政治關系。
當然,歐洲聯盟的本質仍然是一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壟斷同盟,它只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范圍內,適應經濟國際化的要求進行一定程度的調節。它的產生並沒有,也不可能消除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反而促使各種矛盾進一步加深。這種矛盾既表現在歐共體與美、日之間的斗爭,也表現在歐洲聯盟內部各成員國之間的矛盾與斗爭。
第三節 壟斷資本國際化的實質和壟斷資本的國際經濟關系
一、 壟斷資本國際化的實質壟斷資本國際化和各種形式的國際壟斷組織及國際壟斷同盟的發展,其實質仍然是為了謀求壟斷資本或國家壟斷資本的共同利益。這些國際壟斷組織和國際壟斷同盟進行的國際經濟調節,從根本上說都是為了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為它們攫取高額壟斷利潤服務的。不過它不僅僅是維護本國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而且是在不損害現存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資本主義世界的國際經濟關系進行協調與調整,以實現維護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維護各國壟斷資產階級的共同國際利益。
二、 壟斷資本的國際經濟關系和壟斷資本國際化的矛盾壟斷資本國際化加深了各種矛盾。壟斷資本國際化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的國際經濟關系得到廣泛發展和多方面的調節,國際經濟關系的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並沒有解決,而是使有的矛盾被暫時掩蓋起來、積累起來,有的矛盾採取了新的表現形式,因而使各種矛盾更加深化。這些矛盾是:
1.加深了資本主義世界各經濟中心之間以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2.進一步加深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
3、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狀況如何?
一、經濟全球化進程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盡管它在進程中會有曲折,會有人反對,但其勢頭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資本、服務、技術、信息、勞務(人才)在全球范圍內流動空前加快,形成世界統一大市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進入新世紀以後,全球化進程加快,各國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市場自由化的程度越來越高。
之所以說經濟全球化的勢頭不可阻擋,這一進程不會中斷,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兩個輪子一直往前轉,這兩股力量不可阻擋。這就是市場化的力量和網路化的力量,也稱作市場革命和技術革命。
冷戰結束後,世界市場化的規模和速度大大提高。前蘇聯東歐國家走上市場化道路;中國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步推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市場的控制也大為松動。整個世界的開放度、市場的自由度前所未有。
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突破了地域時空的限制,互聯網使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縮小,使商品、資金、技術、信息的流動空前加快,成本空前降低。
WTO的成立,統一的國際經濟規則的形成,對民族國家的約束力逐步加強,又大大推動了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進程。
但是,由於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的顯現,南北差距的拉大,國際經濟貿易規則的不合理(這些規則是以發達國家為主體制定的),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富國集中,不發達國家有被邊緣化的危險。產業結構的全球整合,使發達國家一部分人失業;工業化的步伐使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世界出現了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
反全球化浪潮的興起提醒世界,全球化進程應當調整,需要反思,應當給全球化「以人情、人道色彩」(歐盟語),應使全球化成為一個共贏共享、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全球化,這就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
二、世界經濟形成三大主體、三大市場
與經濟全球化一道,區域經濟合作(即區域經濟集團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重要趨勢。
現在,全世界經濟合作組織大大小小多達140多個,但在世界經濟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佔有最大市場份額的是三大主體: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正在籌劃並形成中的東亞自由貿易區。世界經濟的興衰起落,與這三大區域經濟板塊密切相關。
經過五次擴大,歐盟今天已成為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地區組織。25國人口4.5億,GDP逾10萬億美元,佔世界總GDP的30%。歐盟已建立起歐元區,統一了貨幣,這是目前惟一可以在經濟領域與美國相抗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