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致良知全球化戰略讀後感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致良知全球化戰略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3-05-27 06:24:04

1、致良知第28期格物班第24組第1封家書

主題:成長

家書內容:

伴著窗外噼里啪啦的雨聲,開啟我們格物班的第一封家書。

首先頌拆我給家人們做自我介紹:我來自美麗的城市濱州惠民,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的故鄉坐落於此。著名的地方小吃有武定府醬菜,在國內聞名遐邇。

80後的我初中學歷,在文學路上一直沒有放棄對文字的追求和熱愛。閱讀,可以讓我放下煩惱,一頭扎進書中,彷彿把自己置於其中。學習寫作三年多以來,在某寫作平台堅持輸出文字將近50餘萬字。雖然沒有取得大成就,但是,通過文字自我療愈,拯救自我。對我來說,這就是成長的意義,與昨天的自己比,有進步,這就是成功。

一個偶然的機會,在一位文友的推薦下,我接觸到陽明心學,走進誠意班學習。依良知而行,做到知行合一。寫走心的文字,無我利他,提升心靈品質。這所有的一切與金錢沒有任何關系,我學得輕松,把陽明先生的教誨牢記心中。

想起在正心班學習進入到一半時,學習組長杜老師(也是我的啟蒙老師)告訴我:你可以試一下擔任小組長的職務,唯有擔當和付出是促進自己成長最快的辦法。

我當時尋找各種理由拒絕,時間不充足啦,能力不夠啦……最後,杜老師說:「我會始終陪在你身邊,你可以先試一下,有問題及時找我。」

第一次當我懷著激動的心情把當天的功課發送到群里,就一個簡單的復制粘貼,我就試了好幾次。杜老師一直在鼓勵我,別著急,慢慢來。雖然隔著屏幕,但老師無私奉獻的心始終和我在一起。

於是,我經歷了第一次添加「陌生人」的微信,第一次與對方電話溝通,第一次體會到全員按時精準提交功課的喜悅。我本著做就做好的原則,盡職盡責,自從開始進入誠意班學習的那天起,我就沒想過要放棄。持續性堅持,很重要。

由於沒有經驗,我一路踉踉蹌蹌走來,最大的收獲是,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長,自信心增加,由以前遇事推諉,到現在的我來,我可以,我能行!這一變化不僅僅在學習中,在生活上,家人們也能感受到我的改變。遇事沉著冷靜,一改往日的毛毛躁躁。與家人朋友相處起來更加和諧,不再過於以自我為中心,在考慮他人感受的同時也為自己打開了出路。

我發現,自己做事安排的更加合理,以前刷手機的時間,現在可以作為碎片化時間用來學習,閱讀家人們的作業。這一過程,可以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及時發現他人身上的閃光點,讓我的眼光變野陸棗得更加銳利和「犀利」。通過一件件事情的磨煉,讓我的耐心指數增加,考慮問題更加細致。

今天格物班學習已經一周了。學習的第一篇文章是《答周道通書》,博仁老師告誡我們,格物班學習,要從起心動念上改變,割除內心的私慾。相信通過100天的學習,我會有很大的進步。

值得高興的是,我們小組成員,是一個和諧的整體,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是重要的一員。第一周,我們家全員全部按時精準提交功課。這是一個家庭具有核心凝聚力的展現。

接下來,我們組長和檢委,發揮自己的作用,鼓勵家人們勇於擔當,為更多人的成長帶來便利和服務。前行路上,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只要志向篤定,辦法總比困難多。

未來可期,相悉逗信我們會遇見最美好的自己。

2、論「致良知」

「致良知」這一理論形式把心與理、知與行、道德修養與社會實踐融合為一,充分體現了王守仁哲學的創造性。

一、良知的含義

「良知」的觀念於《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元不知敬其兄也。」

良知指人的不依賴畢帆於環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告悄識和道德情感。「不學」表示其先驗性,不慮表示其直覺性,「良」即兼此二者而言,愛親敬長則是其最初的自然體現。

王守仁繼承了孟子的學說。

「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自然」、「不假外求」表示良知並非得自外界,而是主體先天本有、內在具足的規定性。王守仁又賦予良知更豐富的內涵,使之具有貫通體用的根本性質。他認為「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於是得出「心即是理」的結論。這樣就把天理、本性、本心三者貫通,從而也使本心直接成為天理的具體表現與生發之源。

王守仁的良知概念,主要指其「隨時知是知非」的性質,更多突出了良知自動地呈現於心並為主體所覺知的品格,「知」的色彩更濃。良知也就是人的至善本性直接從是非知覺中當下朗現。

二、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

「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

「蓋良知只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發見處,只是一個真誠惻但,便是他本體。」

良知就是至善本體當下朗現於是非知覺之中。這種是非知覺(自然靈昭明覺)必然蘊含著人決定一個道德選擇的方向應當如何的道德原則,也就是天理。

良知「體用一源」。「知體之所以為用,則知用之所以為體者矣。」不承認有超越於體用之外的良知,因此他又說「體即良知之體,用即良知之用,寧復有超然於體用之外者乎?」良知就是至善本體在是非知覺上的當即呈現與當下判斷,或者說是由對是非知覺當下判斷所體現的至善本體。

傳統儒學對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有一貫的認定,即「人者,天地之心也」《禮記》王守仁的致良知說繼承了這一傳統。

三、良知就是「天地之心」(宇宙之手友雹心),亦即天地萬物的本源。

他說:「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無人的良知,不可以為草木瓦石矣。豈惟草木瓦石為然,天地無人的良知,亦不可為天地矣。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

人之心(良知)到萬物之心(良知)到天地之心(宇宙之心、良知),是一個心(良知),這個心(良知)是天地萬物(包括人)之內在的根據(根源),也就是最高的宇宙本體。

天地萬物和人原本一體,一氣相通,但由於稟氣偏正、通塞的不同,只有人的良知即「人心一點靈明」才是天地萬物意義發竅的「最精處」。

「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以此出,真是與物無對。」

「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凶災樣?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

四、良知是價值意義的創造性本源,具有絕對性和普遍性。

王守仁不是從存在論的意義上立說,而是從價值論的意義上立說。正是因為他對作為宇宙人生價值意義最終根源的良知有著深刻體證和高度自信,所以感嘆道「人若復得他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

並認定「『致良知'是學問大頭腦,是聖人教人第一義。」

3、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

感恩聖賢,感恩自己!每當自己懷著一顆無比虔誠與崇高的心與聖賢鏈接時,內心總會豁然開朗、無限感恩!道即吾心,聖賢就在我們的內心。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

今天學習《答歐陽崇一書》講到:若安排思索,便是自私用智矣,自是紛紜勞擾。若是良知發用之思,則所思莫非天理矣。意思是如果不是出於良知而思索,便是自私用智最終只會紛紜勞擾。若是出於良知思索,則思索不過也是天理一般自然簡易。

我反省自己為什麼時不時憂心忡忡對自己身體對家庭對未來焦慮不已最後導致身心疲憊?原來在於自己思慮過多,更重要的是過多的思慮皆來自「我」——我如何獲得!一旦有了「我」之心,便會患得患失,既害怕付出後失去又惶恐不能得到,知與行不能合一,身與心不能合一,自然焦躁不安......

當我把自己的擔心分享出來時,我得到了聖賢的指引: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因循良知出發,凡是有利於人的就去做,凡是不利於人的就停止不做。我陷入了沉思:比如,我為什麼老擔心自己的身體既害怕檢查又害怕不去檢查?我游螞稿害怕的是什麼?我害怕因為身體不適備孕不順,我的害怕來自於家人朋友的前經驗,來自於對自己身體的不了解,來自於對網上各種說法的暗示,來自對自己的不信任......因為這種害怕,我不停地追根溯源不斷檢查,但又因為這種害怕,我不願意去檢查一是怕檢查出什麼問題二是如果沒有問題又要浪費一筆錢。這樣的矛盾心理一直讓自己糾結,這樣的思慮讓自己身心疲憊。聖賢的指引非常簡單,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我在想,我的種種檢查是利人的嗎?還是利己的?我想我的做法是利己利人的,只有自己了解自己的身體才能更好地利益胎兒而不是因為外界或私心僥幸避免,但在這過程中,更重要的是沉住氣安下心,生活上還要管住嘴邁開腿,檢查最終是為了了解為了心安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驗證對錯為了義務,既然出發點是好的,我想過程再怎麼坎坷,最終一定不會錯的!因為出於良知而利人物改的終將長久,出於僥幸而利己的終將破滅。

慨嘆大道至簡,感慨聖賢文化之博大精深。有時神孝走著走著難免會忘掉初心搖擺不定,修行路上唯有時時省察克制,時時擁護僅有的小小的良知火苗,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共勉!

4、致良知感悟

來自高環的分享

提起感想,心中感慨萬千,但一時竟然不知道又該從何說起。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通過馬老師,接觸到《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這本書,走進了致行陸良知四合院,剛開始的時候對致良知四合院是一種朦朧的感覺,不知道這是什麼樣的組織啊?是干什麼的?也不知道它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麼?但是通過幾次老師的分享和線下的學習,我大概知道了致良知。

為此,對於自己淺薄的學習,分享一下自己在學習當中一些簡單的心得體會:致即是喚醒的意思,通俗的講,就是喚醒大家的良知,提升人的心靈品質。人之初性本善,也許從出生的時候,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隨著慢慢的長大,也許是因為迫於生活壓力,也許是因為其他的什麼原因,有的人的心被蒙蔽了,慢慢的喪失了良知,所以我們從奶粉中認識三聚氰胺,從咸鴨蛋中認識蘇丹紅,從雙匯中認識瘦肉精。如果一個企業有了良知,我們不會知道假疫苗是什麼東西?如果商人有了良知,我們的化學知識不會從食品中學習到……所以我想致良知四合院的成立也許就是這個初衷。

從《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這本書中,我學習到了兩點。第一是作用與反作用力。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我們要學習水的品質,在心靈深處下功夫,心存善念,向他人發出善念,並影響身邊的人也發出善念,利益他人,這樣循環往復,日積月累,周邊的正能量就會越來越充足,我們的生活和事業就會越來越美好。

第二:致良知,包容、擔當即是幸福。我孩子今年上初三,每兩周就要考試一次,每次成績一下降,我就心急火燎,一看到他玩游戲,我就生氣,不停的指責他不知道當下的任務是什麼,沒有一點緊迫感,以後考高中,考不到一個好的班級怎麼辦……孩子抱怨我不理解他,不知道他學習的辛苦,偶爾放鬆一下,我就不停的嘮叨,我倆經常爭吵,家裡經常戰爭銷帶扒不斷,他在屋裡氣的使勁打沙袋,摔枕頭,而我在外面也是氣的摔摔打打……

而我自從學習了致良知以後,我就經常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真的錯了,是不是太敏感了,是不是應該站在他的角度替他想一想,下次能不能再心平氣和一點,好好說話,這樣想的時候,說話的語氣就變了,孩子也順從的說打完這局游戲就去寫作業,下午打會籃球就寫作業,不會一直玩手機,沒有沉迷其中,要我不必太擔心……母子關系緩和了許多。

所以從某些方面講,如果我這個母親以水的柔情對待我的兒子,我兒子學會了處理問題的辦法,以後遇到問題一定也會這樣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而不是一味地指責抱怨,別人回饋給他的也一定是善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以後可能收獲的就是圓滿幸福!所以我要隨虧昌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深刻反省不好的念頭,主動引導好的念頭,建設自己的心靈品質,開發自己的心靈寶藏,舍棄「小我」的獲取和享受,喚醒「大我」的使命感、責任感,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2019.6.9

5、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何為君子不器!

感恩聖賢,感恩自己!每當自己懷著一顆鎮告彎無比虔誠與崇高的心與聖賢鏈接時,內心總會豁然開朗、無限感恩!道即吾心,聖賢就在我們的內心。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

《陸澄錄》 一文御悶中提到:孔門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禮樂,多少實用,而孔子卻更加贊許曾點,去做著好像在「玩耍」的事情。孔子說,前三人有意必,能此未必能彼,而曾點無意必,不器也。然三子立志於成才皆許之。

那麼孔子是在教人不可一才一藝而要多才多藝嗎?其實不然,孔子的目的在於培養君子!君子是什麼?君子乃身負治國安邦之重任也,君子不器,如果君子把自己變得像一個器具一樣定用,那麼君子之價值只有唯一用處,不到之處就會舍棄之實在可惜;如果君子把自己變得像一個器具一樣定量,那麼君子之胸懷只容得下自己或者一小部分人,便無法站在更大的舞台為更多人謀利益;如果君子把自己變得像一個器具一樣定性,那麼君子之思維只是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對人對事便無法擁抱變化開拓出新的出路。如此,君子立志當君子身負治國安邦之重任卻器之,終當鬱郁不友磨得志也。而孔子的意圖不在學多求多,而在一以貫之,惟精惟一依道而循,看似是包羅萬象,實際要做到不定用、不定量、不定性,即君子要擁有無所不用之價值,擁有博大無量之胸襟,擁有因變而變之思維矣,如此一來,君子便能素其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患難行乎患難,任爾東西南北亦能隨遇而安怡然自得,此乃不憂不懼之君子啊!

感慨聖學之博大精深,也感動於聖人之良苦用心,回想自己,有時甘於如三子一樣身任一門精修,也自信專注地做事必將成就一番成績,豈不知自己發展為一心扎在一事上兩耳不聞窗外事,更有甚者,有時焦躁而不安怕自己總學得不夠,聖賢說此乃逐物忘心,心為物役啊。陽明先生說: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真正的專注是依內心良知天理而行!唯有如此一以貫之才能以心役物,才能觸類旁通啊!離開了這個一,是發展不長久的。當然,三子的選擇也因其立志而為,能這樣做也是很不錯的了。

那麼,我反省自己:我的志向又是什麼呢?是願此生能為更多人服務!願此生以生命喚醒生命!願讓更多的幼師人格閃耀著光輝!願讓更多的孩子擁有偉大美好無私的夢想!願讓更多的父母自我覺醒找到開啟孩子內在的鑰匙!我不斷責志:那麼我又需要怎樣的特質與能力呢?我需要無所不用之價值,這樣的價值能利益幼師,能利益孩子,能利益父母,還能利益更多的生命,這樣的價值我擁有嗎?我該如何做起?我還需要博大無量之胸襟,這樣的胸襟能裝下更多的幼師、更多的孩子、更多的父母、更多的生命,這樣的胸襟我擁有嗎?我該如何做起?我更需要擁有因變而變之思維,這樣的思維能為幼師、孩子、父母乃至更多人著想謀利益,這樣的思維我擁有嗎?我該如何做起?

我想,致良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都太晚,從什麼時候結束都太早,在這個不早不晚的時間拉住了聖賢的手,就應該惟精惟一地去長時熏修,理能頓悟,相信有一天我的謎團能夠一點點解開!感恩!

6、討論|關於「致良知」

在周四晚上23:55分時,郝老師在群里寫下了感想。但不是所有人都像他這么夜貓子啊,太晚啦啊,都木有反應的。

郝曉東:
知善知惡是良知。良知是辨析善惡是非之心。致良知,就是格除「私慾」,抵達守護事物、事理本真的樣子(本質)。王陽明的確洞悉了所處時代存在的深層問題,新概念、新技術、新方法、新理論眼花繚亂,但無外乎皆為功利主義,並以成功學為歸宿。紛紛擾擾中誰還顧及事物、事理本真的模樣?

郝曉東:
王陽明學問的邊界或者說漏洞在哪裡?
良知是先天超驗的,還是後天經驗的?是純粹理性,還是實踐理性?通過人的思維是否能把握真實的世界?不同的哲學家有不同的理解。康德對此有很好的闡發。

王陽明是領域了真諦的,但他的闡釋方式,是中國傳統的解釋路徑:斷語,舉例,即事說理。缺乏邏輯嚴密的推理與思辨,所以,後學者容易迷失於「指月之手」,而遺忘「月亮」。而西方哲學家則不是如此,如康德、杜威、懷特海、伯姆等,就有邏輯嚴密的論證,易於理解。

其實,從今天認知心理學來看,我們知道「良知「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實踐與學習中建構的。但這並不妨礙致良知的真知灼見,因為無論哪種學術,都是一種解釋,都是指月之手,當我們超越語言,領悟語言所指向的事物時,也就不會機械陷入某家某派中,而是根據處境,靈活作用理論,給予生命以活力、生機與自由。

當然也有例外,在凌晨00:03分時,老當益壯的郭校回復了。

郭小琴:
我以為,良知是與生俱來的,尤如銅,擦亮就成了鏡子(良知),就可以照見是非,照見五蘊皆空。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啊!一夜無話嘍。

一大早,早起的鳥兒答問題。

智靜:
@郝曉東 陽明的良知是吾性自足,是不是就是先天超驗的,與康德的先驗理論是一回事。不同的是解釋方式,康德是理性邏輯推理,陽明是經驗陳述,正因為陽明的陳述方式是經驗性的,所以相對容易理解談畝沒,康德是邏輯的,所以造成了理解困難,語言是思維的外殼,這種不同的的解釋方式是不是受處境的限制的呢?中國人喜歡用事例說理,西方人習慣用邏輯的思辨說理?所以,中國人讀陽明要容易些,讀康德就相對要難一些。郝老含納師,是這樣嗎?

郝曉東:
@智靜 因人而異。與積淀、建構,悟性,投入的時間與精力,是否有高人引領有關

郝曉東:
有人這樣評論致良知,你如何理解?

郝曉東:

若隱:
雖失之簡易,卻也有些道理。

郝曉東:
漏洞在哪裡?

若隱:
我覺得後半句對大人物的說法不太妥。

其實哪止是後半句的問題,總個評論的理解對陽明的「良知」跑偏,但這又何不是心學的問題所在?良知簡易,直指人心,但人人耐余皆以為得到成聖秘訣,卻不知其中精微處的差別所在啊。

郝老師繼續追問著。

郝曉東:
依照良心,「心安」,就一定是對的?

若隱:
良知、良心,顯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現在常說的」良心「大概就是善心,這種善看起來類似於孟子」惻隱之心「,實則不然。平時所說的良心有時候是無是非標準的,其實它更像是儒家所說的」情「,無所謂對錯,更無所謂善與不善。而王陽明所說的」良知「是有是非觀念、價值標準的。

郝曉東:
港獨,台獨,也是依良心,「心安」地做事.

若隱:
或者是說,強盜,小偷也是依良心做事,那麼...「忠」「孝」「友」「悌」究竟是不是生而有之?

這之後大家陷入了思考,群里安靜了好一會兒。
這時,若隱覺得需要一個具體的、可以代入的情境來印照良知,就舉出了之前奇葩說中的一個辯題。

若隱:
博物館里發生大火,同在火場的還有一隻貓,如果你是消防員,你選擇救貓還是救畫?

馮文良:
都救出來更好,但是這樣的題估計要二選一,那就救畫吧,這里背後有什麼玄奧嗎?

若隱:
是依據「良知」做出的判斷么?

淑灧:
救貓

扶風:
@王小龍 奇葩說辯題,救貓or救畫

扶風老師是綜藝達人,指出了辯題出處。

娟:
能救啥就啥

若隱:
@柳曉紅 嗯嗯

任花翎:
二難選擇,跟該救媽媽和老婆一個道理嗎?

若隱:
不太一樣,那是個壞問題

眼看大家奔著綜藝節目現場去了,郝老師趕緊把大家拉回來,繼續討論「良知」。

郝曉東:
大家沒有領會小龍的意思。
良知依什麼而界定?

淑灧:
嗯嗯,曉娟考慮得更周到一些

郝曉東:
如果是博物館人員,知道畫的價值,如果救了貓而燒了畫,那就不是依照良知。

如果是一個目不識丁的老太太,完全不知道博物館和畫的價值,貓又是她珍愛的寵物貓。那麼,就了貓,老太太也是依照了她的良知。

任花翎:
那就是說良知因人的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界定了嗎?

若隱:
在郝老師的分析中,哪些是變化的,哪些又是不變的?

可能若隱是想讓大家去找出其中不變的部分就應該是「良知」了。

郝曉東:
如果博物館工作人員是一個動物保護主義者(佛教徒),貓還是她的寵物貓,她又知道畫的價值,良知會如何選擇?

郝曉東:
@任賢花 依照是非

王末末:
貓吧。因為她是一個動物保護主義者,但是他又是博物館工作人員,保護畫是他的工作,很難選擇。

若隱:
兩邊價值一樣的話,只能看救出來的可能性了,並且做好隨時失去的承受

郝曉東:
如果救了貓,就是失去良知。

王末末:
那意思是良知是從他當時的立場來考慮?

任花翎:
那就是割捨了自己的小愛而成就大愛,就是良知。這樣理解對嗎?

郝曉東:
因為在工作職責與個人價值觀之間,首先遵從工作職責。

醫者仁術:
既然是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考慮到畫代表公眾利益更大,我想會選擇畫?同時,貓代表個人利益,所以只能選擇放棄?

若隱:
但貓是生命。

任花翎:
同意若隱的觀點。

郝曉東:
@張小軍 對。就如醫生一樣,在崗位上,首先是工作職責,其次才是個人利益,價值觀等。

郝曉東:
@張小軍 就如婦科男醫生,該不該檢查女病人一樣。

馮文良:
納粹軍隊遵從工作職責,屠殺、入侵都是執行上級的命令,能說他們有良知嗎?

馮老師的追問將「工作職責至上優先」的假設動搖了。

郝曉東:
@馮文良 那要取決於納粹軍人本人是否理解自己做的事。
不能拿今天的標准一味強求古人。

李宏(共讀):
最大限度的解放和自由會有最大的創造力

醫者仁術:
"本我"PK"小我"?

若隱又將問題拉回了之前的「火場」。

若隱:
所以,消防員進入現場後基本是按照指令執行,但終極指令在哪裡?

馮文良:
@郝曉東 希特勒一直認為日耳曼民族是最優秀的民族,猶太人該滅絕,能說希特勒這樣是良知嗎?

郝曉東:
@王小龍 動物保護主義者常犯的就是這樣的錯誤。如果生命絕對第一,飯店都不應該吃豬肉。

若隱:
但動物保護主義一定會竭盡全力去拯救更多的豬不被殺害,而不會放縱,雖然能力有限,但他們自己肯定不吃,之後盡量勸人不吃,之後盡量勸人不殺,但他們不能強迫所有人不吃,就像我們不能強迫他們必須吃一樣

郝曉東:
@王小龍 要放在處境中。

郝曉東:
@馮文良 好問題。待會兒回答。

若隱繼續將兩難的問題升級,每個人的「良知」在接受叩問。

若隱:
似乎之前的籌碼可以稍微調整一些,如果天平兩端是一個人和一幅畫呢?是不是就必然選擇了人呢?

郝曉東:
回到原概念。
知善知惡是良知。

郝曉東:
@王小龍 對,我也正准備如此說。如果是人,那麼,工作人員救畫就是違反良知。

若隱:
貓和人造成了前後的區別,這是為什麼?

郝曉東:
@王小龍 高速路上,突遇貓穿過。你是壓死貓,還是避讓而發生車禍?

若隱:
於是,天平變成了兩邊都是人?

若隱:
高速路突遇人穿過呢?

馮文良:
人與人的關系近,人與貓的關系遠。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也是說首先要保證孝敬自己的老人,撫養自己的小孩,然後才談得上愛及旁人。

若隱隱隱感覺到了在回答這個問題中似乎並不是依據「良知「做出判斷,而是所謂的「價值」「職責」。良知在哪兒?良知在內啊,向內求啊!一番叩問,冷汗涔涔。

若隱:
我們心中究竟是良知還是功利或價值?

郝曉東:
@王小龍 是捨己救人,還是舍人救己?道德不難判斷,但事實也不難判斷。

若隱:
有時我們的選擇是人比貓重要,是不是人之間也有等級之分呢?是不是在有些人眼裡,人也不過是貓。

郝曉東:
還是回到原來話題,討論何謂良知。不要把手指當做月亮

若隱:
@郝曉東 在判斷的那一刻,是不是就是良知當下呈現的一刻?

兩難還在升級,良知要接受終極考驗。

郝曉東:
真正的二難問題是:一個司機駕車,突遇險情和抉擇:要麼壓死左邊的1個人,救下右邊5個人;要麼壓死右邊5個人,救下左邊1個人。

若隱:
不選擇,按原有的軌道行使

郝曉東:
@王小龍 突破題目條件了

郝曉東:
@馮文良 任何問題的是非,都需要放在處境中討論。
依照題目而言,納粹就不是依照良知。

若隱:
我的意思是,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做出選擇,只能按照車輛原有軌道行使,不能選擇變線。生命不能按數量比較,只能按命運安排,不能人為做出選擇。

馮文良:
@郝曉東 在希特勒的處境中,他真誠地認為日耳曼民族優秀,也真誠地認為猶太人該滅,怎麼不是良知呢?

郝曉東:
也許,我們今天討論的,就是陽明學的不足和漏洞。

若隱:
真誠地認為猶太人該滅,怎麼能是良知?

郝曉東:
@馮文良是,他還有達爾文進化論支持呢。

郝曉東:
@王小龍 納粹問題一眼即知,問題是我們今天出於良知真誠做得選擇,一定是對的嗎?
如果不對,那麼,今天所依照的良知,還是不是良知。如果不是良知,那麼,什麼才是良知?

若隱:
出於良知的選擇就是對的,不可能在良知之外,另立判斷依據。

郝曉東:
今天,這兒的討論,涉及到根本了。

郝曉東:
@王小龍 在希特勒的處境中,他真誠地認為日耳曼民族優秀,也真誠地認為猶太人該滅,怎麼不是良知呢?

馮文良:
我覺得王陽明所說的良知或者說天理,是一定社會的倫理道德規范。當時這個社會認為符合倫理道德規范的,就是當時這個社會的良知。

若隱:
一個社會認為有些人該死,這是這個社會的「良知」么?

若隱:
良知不是社會倫理道德規范,那是朱子去了解的。

郝曉東:
@馮文良 窄化了

馮文良:
從《傳習錄》中王陽明所舉的例子來看,都是倫理道德規范方面的例子,比如說忠孝弟誠敬等等。

郝曉東:
@王小龍你說的,我們並沒有爭議。 焦點是談良知的標準是什麼?

若隱:
良知沒有標准,良知就是心體,無善無惡心之體,不能判斷良知的對錯,而是拿良知去判斷事物的對錯。

郝曉東:
@馮文良 沒有看完

馮文良:
@郝曉東 所以現在還是聆聽更好。

若隱:
可以討論具體事物的對錯善惡,但不能討論良知的對錯。

若隱:
馮老師,參與討論更好,學習就是對話。

馮文良:
就是。

郝曉東:
@王小龍 良知是辨析是非的心

若隱:
對,所以不能再判斷良知,沒有衡量良知的標准。

扶風:
我們常常會問:天理何在?良心何在?

馮文良:
在心中,只是被遮蔽了。

郝曉東:
@馮文良 這樣說,又回到起點了。

扶風:
王陽明的最大魅力,大概是他的生命宣言:做一個有良知的行動者。
王陽明他作為一個重量級的學者兼重量級的將軍,讓他的知行合一有了「現身說法」的雄辯之力。

郝曉東:
已經觸及到一個核心:判斷良知的依據是什麼?如果依照今天的是非標准真誠做出判斷,是良知;如果明天是非標准發生變化,那麼,原先的良知,還是良知嗎?

扶風:
心外無理。

扶風:
是非標准發生變化,判斷時亦需經過心的測驗和認領。

扶風:
普遍的道德法則在時代變遷,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容易僵化、衰老,有時候還會被權貴歪曲,那麼,把道德法則引向內心,讓心來測驗和和衡量,就由窄走向了寬。

定二中郭校長:
一旦走進道德評判就已經失去了真知。良知應該是在求真處現真。

若隱:
評判是要有的,只是評判的標准在哪裡?

李宏(共讀):
沒有絕對的標准就是標准

若隱:
既要避免虛無,又要破除固執。

馮文良:
這些真就是真理,主觀真理,只能是社會公認的准則。

李宏(共讀):
致良知的方向包含著朝向理解的自由王國。絕對標准本身就是個假命題,陽明不做太多解釋,也是悟道現光明的靈魂之處吧。

娟:
心中有良知,處當下做當下最好的選擇

郭小琴校長補充了幾張車老師解釋良知的圖片。

郝曉東:
@郭小琴 車老師這樣理解,也正是我上午表達的意思。
只不過,這也帶來了另外的問題:

台獨,也會說是依良知,認為大陸不是依良知;
大陸,也是說依良知,認為台獨不是依良知。
那麼,究竟誰的是良知?

郝曉東:
@任麗嬋 今天思考的就是你提出的問題。昨天我的回答不成熟。

郝曉東:
@柳曉紅 @王曉娟 沒有進入討論的邏輯當中。

智靜:
家裡正發生著這樣一件事:殺雞:家人們認為自家養的雞一點飼料都沒有,有營養,過年就應該殺來吃給老人們補補身體。但我不忍心,自己辛辛苦苦喂的雞,是有情感的,怎麼人心吃它呢,所以,現在我選擇逃離。這里的良知是什麼。

若隱:
逃離

智靜:
那用雞給老人們補身體就錯了嗎?違背良知了嗎
不在同一個標准里,很難確定。

李宏:
我覺的這里不是標准不一的問題,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問題,如果混淆,往往會陷入不可知論。

李宏:
「標准」在不同語境有差異

智靜:
@水一 那究竟何為良知?良知是先天的嗎?如果是,後天怎麼又不同了呢?按照陽明先生的觀點,是被一點點遮蔽了嗎?如果不是,那良知從何而來,什麼時候形成的呢

李宏:
道可道非常道
孔子在給學生解答同一問題時,有的無語,有的直接告訴方法,有的講原理。但是都是符合道的精神。

郝曉東:
@智靜 養雞的本意是什麼?

智靜:
為人服務,所以,殺雞是必然的結果?

郝曉東:
@智靜 怎樣為人服務?下蛋、打鳴、提供雞肉,還是供觀賞?

智靜:
下蛋,提供雞肉

郝曉東:
如果是這樣,殺雞就是良知,因有感情不殺,就是私慾。

智靜:
怎麼會這樣啊是這個理,可不好接受

若隱:
不舍是天理,殺雞也是天理,良知最終選擇逃離,甚至可能別人吃,你不吃

若隱:
@王小龍 是這樣的

智靜:
那良知就是順應自然天理了

智靜:
良知是指向人的,如果雞也有良知,它會心甘情願讓人吃的,因為它的宿命就是供人吃。那每個人的良知呢,就是是其所是嗎?就是回到原本光明的那顆本心嗎?

郝曉東:
「不舍是天理,殺雞也是天理,良知最終選擇逃離,甚至可能別人吃,你不吃。」

這討論的不是一個前提。原來的前提是非此即彼的選擇。

**如果自己養雞的目的就是為了過年吃雞肉,過年殺了雞,就是依照良知。

如果過年時,覺得有感情捨不得殺,那麼,不殺,也是致良知。**

醫者仁術:
王陽明在《傳習錄》提出,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也就是說良知只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發見處。它最內在的真誠惻怛的本體自性,便自然而自發地表現為各種不同的天理,如在事親便表現為孝,在從兄上表現為悌,在事君上表現為忠,便是所謂天理,也是所謂的道德法則。

案例:有一個小孩朝井裡邊爬,不管你是好人壞人,你看到了都會拉他一把。並沒有人說拉這個小孩給你多少錢,但你忍不住要去拉一把。為什麼呢?這源自於你的天性,即天理。

醫者仁術:
功夫指點的意義

陽明之學,風行天下,然弊亦隨之。

王陽明講學的宗旨是「致良知」,它不是一句言談,亦不是一種論說,而是真切的道德實踐功夫。而這種到的實踐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需要有名師指點,否則就會誤入歧途。很多人都會在以下方面出現疑惑。

1.克己與為己之心

弟子曾經詢問陽明先生說,自己的私慾習氣難以克制,怎麼辦?王陽明答道,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在這里「克己」是指軀殼的「己」,是自己的身體,「為己」是為真己,即是人心。但「身」「心」並不是分開相對立的,所謂「克己」並不是不讓眼耳口鼻,去視、聽、言、動,而是不可「隨軀殼起念」,欲視美色、聽美聲,嘗美味,因為這樣就會讓你陷入一種庸俗自私放盪,而不是灑脫。

我們要知道「真己」與「軀殼之己」是主從關系,沒有「真己」作主宰,軀殼便只是個行屍走肉。反之,有「真己」作主宰,軀殼變成了「真己」的具體表現。這也是「良知」和「私慾」的一種呈現。

醫者仁術:
@郝曉東 良知與老子的"道"和"中庸"感覺有很多共同之處?

醫者仁術:
@郝曉東 郝老師,良知就是人心之本體,本體就要有實存之永恆性?良知的是與非可以理解為人心之本體的一體兩面嗎?

郝曉東:
@張小軍 不是。本體如何有永恆性?
良知是辨析是非。但不能說一體兩面。
就如,菜刀可以殺人,也可切菜。但不能說,這是菜刀的一體兩面。

醫者仁術:
現象界的事,不同環境下,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究竟"是什麼?全在各自當下的"心"呀

郝曉東:
@張小軍 這樣又容易跑到一個極端。
不是公說公有理,就一定有理。

醫者仁術:
郝老師,我想表達的是:每個人內心的良知認識在當下一定是不同的,推致(置)的良知的本體"心體"根噐是有高下的,我們學習的目標是次弟精進,以求達到"聖人"之中上根噐…

郝曉東:
@張小軍 是這樣。 這就是致良知。

7、致良知讀書心得參考

我們有一些啟發後,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致良知讀書心得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致良知讀書心得參考1

在人生的不惑之年,我能夠得遇《致良知》是我的幸運,我甚至感覺自己的人生是從這時開始,這首先要感謝我的同事鍾萬書老師的介紹和重慶湧泉學院朱雲秀校長的召集,讓我有機會接觸《致良知》的學習並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良知友伴砥礪前行,收獲光明溫暖的生活。

陽明先生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但他卻不是一個成熟的政客,所以當他初入仕途,遭遇混跡政壇的壞人劉瑾後,因為自己的仗義執言而受到攻擊,身陷牢獄,最終又被貶貴州。貴州地處偏遠,生活艱難,瘟疫肆虐,從中原流放到這里的人,有的死在半道,有的死在流放地。艱難困苦中鋒殲衫,陽明先生用內心的意志抵抗物質的貧瘠,用平靜溫厚之心對待凶險,沉湎在儒佛道思想,最終龍場悟道。

苦不入心,生命自有芳華。陽明先生的這段人生經歷給了我莫大的啟示和收獲。幸福之於人,就像尾巴之於狗,怎麼轉圈都咬不到,但是只要你向前走,它就會乖乖地跟在後面;苦惱之於人,像運動員握在手裡的鉛球,除非盡力拋出去,否則就是沉甸甸的負擔。倘若一直把那些不幸或者痛苦的經歷捧在手裡,勢必身心俱疲。而如果不把苦楚和悲痛放入心間,生命也自然會綻放芳華。

經歷了18年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我心力交瘁,一身傷痛,短短三年的休整後,我於這學期又被任命為班主任,而且身兼教研組長、讀書引導等數職,工作千頭萬緒,每天晨光熹微中出門,萬家燈火後回家,還要給在市裡上高中的兒子陪讀,一路的風塵奔波之苦對我本已千瘡百孔的身體更是雪上加霜,我也曾經想要放棄,可是最終我還是在堅持我能夠堅持的,放下可以放下的,因為那些乖巧懂事的孩子和理解支持我的家長們給了我巨大的溫暖和加持,所以我立下大志,要用書籍灼照良知,讓讀書引領成長,在應試的寒涼中堅守語文的快樂和詩意,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我要學會轉變觀念,打造屬於自己的教育天堂。

致良知讀書心得參考2

我是一個心裡放不了事的人,經常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會鑽牛角尖,會為一點小事吃不下睡不著。讀了王陽明先生的《致良知》,對我有很大的觸動。王陽明提倡眾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為聖賢,所以每個人都不應該把自己看的輕賤。講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慾」。王陽明心學認為:人都有七情六慾,去除了七情六慾與佛家的枯坐亦沒有什麼區別,改搜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慾控制在一個度內。按照他的學說,良知自然也成為了這個控制的度。

如果王陽明在世的話,他一定會說:這一切都是你的私慾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這些私慾就會被控制,而你自己也會活的更加自在。良知的學業是一步步跟進的,不可一蹴而就。在良知的路程中,我們應該學會聽從第一感覺,這第一感覺往往便是良知發出的聲音,它會指導你走向正確的道路。

王陽明先生還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尋外面的聖人之道,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良知」,這個良知是善的、純潔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個人的本心;應該好好地去發現自己的良知,讓良知主宰自己。事實上,一個人真正的要優秀,不管怎麼學,怎麼做,根本的還是內心。而且,良知還有一個擴大的問題,絕不僅僅是內心現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實踐能力愈強。後世的大人物們,無不是自我修煉和不斷擴大境界的典範。

在我們日常工作中,往往會不知不覺被功名利祿所困擾,很少能靜下心來深度思考,人就容易浮躁,與聖人之道漸行漸遠。因此,我們要培養一種擺脫世事紛擾、潛心做學問的能力,拍去身上的煩囂,濾掉心中的渣滓,不受名利誘惑,保持一顆淡定之心,聚精會神做有意義的事情。

致良知讀書心得參考3

王明陽先生在文中所說的求正道,學會「收放心」,無論事實如何,總要有時間讓自己的心放下,才可以「才學便須知有著力處,即學便須知有得力處。」現在社會正能量已逐步在加強,但還有許多人以追名逐利為自己的人生目標,甚至做事時會不擇手段,社會需要正銀腔能量,需要有志向。有抱負、有進取、有善心的人來引領,才能達到和諧、幸福。

在工作中勤奮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不斷為自己的專業知識添磚加瓦,有了目標,還要努力學習,不斷創新。日常工作中和同事之間要相互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學習致良知是為自己而學,為修養美德而學。

「故不貴於而過,而歸於改過。」在工作中應該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隱藏自己的不足,通過問題分析出自己的不足,或是誠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而後改之,「責善」與人相處,要相互監督,提醒,指出他人錯誤時,要致其婉曲,人人容易接受,盡心盡力體現你對他人的關心愛護。

學習致良知,就是來逐步凈化自己,就是擦亮那邊被染污的玻璃,重新潔凈,照亮他人。

致良知讀書心得參考4

閑暇之餘繼續拜讀《致良知》,越發感覺到溫暖的、積極的、健康的、樂觀的、催人向上的情感,這是正能量的意識折射。尤其適宜領導者修身養性,以感染團隊,凝心聚力。

凡舉大事,必須其情而使之,因其勢而導之,乘其機而動之,及其時而興之;是以為之但見其易,而成之不見其難,此天下之民所以陰受其庇,而莫知其功之所自也。正如《道德經》所雲:「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也就是說,最好的領導者,下面的人們感覺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領導者,人們親近、贊美他;再次一等的領導者,人們畏懼他;最差的領導者,人們輕視、侮辱他。孔子將是否能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看成是否能成為君子的重要標准之一,這在公司經營和團隊建設中,也可以成為衡量職業管理者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准之一。

管理者對自己的部下不只擁有管理權,更對他們負有責任感。要管理好團隊,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時時處處身先士卒做好表率,這就是「修己以敬」。我們不難想像,一個管理者自己素質低下,辦事不認真,怎麼可能讓部下素質提高,辦事認真。一個原本素質較高的部下,一旦長期處於素質低下的管理者手下,很可能也會變成素質低下,因為一個人要想提高自己,往往很難,而要想墮落,卻是很快、很容易的。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是相互的,領導尊重員工,員工才有可能尊重領導,領導的威信是自己樹立的,不是別人贈予的,也就是要「修己以安部下」。

遠通集團的經營理念提倡以服務求信譽,以信譽求發展,以人為本,建設學習型團隊,規范化管理,系列化服務,不斷改善,讓客戶更滿意。我們每每提出要求提高客戶滿意度,首先要提高員工的滿意度和忠誠度,使其自然而然的成為企業的主人,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發揮最大的潛能,激發其幹事創業的激情,從而創造應有的價值。

尚客優集團總裁馬英堯先生說過:在一個平庸的管理體系裡,總經理好比是發動機,中層幹部和員工幾乎都是齒輪,都屬於被動運轉,消耗掉大量的功率。如何打造一個偉大的公司,為更多的員工提供施展才華的舞台,為員工提供更公平的薪酬做制度,讓每位員工都能成為主角,主動參與經營,讓每一個成員的才華都能得到施展,從而煥發工作激情,使得各層的骨幹員工都能成為發動機,而不是齒輪,從而實現全員經營。

或許一個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的更遠。團隊的力量是偉大的,而領導的態度和行為,就是團隊前進的風向標。因此,領導要主動放棄特權,杜絕「特例」,自覺執行規章,帶頭遵守制度,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大家都被一種溫暖、快樂、積極的情緒包圍著,都有著一種陽光心態,這個組織一定能夠最大限度地釋放出正能量,也一定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勝出。

致良知讀書心得參考5

在學完《致良知》後,竟時時有被電流擊中之感,真如大地驚雷,轟然驚醒夢中人。

陽明哲學歸納起來,即是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其中第四句即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陽明哲學的核心即是"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來就存在於每個人心中。致良知,就是發掘人的良知,去掉私心雜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

提升心性,磨煉靈魂」!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練靈魂?勞動有戰勝慾望、磨煉精神、創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簡單地獲得生存所需糧食。獲取生存所需的糧食只不過是勞動的附屬功能而已。所以,專心致志、認真工作才是最重要的,這才是提升心性,磨煉靈魂的尊貴的"修行"。

如果有閑工夫抱怨不滿,還不如努力前進、提高,即使只是一厘米。每日檢查自己的行動和心裡狀態,是否只考慮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卑怯的舉止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培養對任何細小的事情都心懷感激的心性,提倡行善、積德,特別注意要有同情心,行善積德有好報。不要總是忿忿不平、杞人憂天、自尋煩惱。

中國的古代先賢常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作為一個君子的行為准則,一個人的價值體現在為他人創造了多少福利。有人說:自己辛辛苦苦創造的財富怎麼能轉手贈與他人。其實仔細想想,所有人的財富並非是靠一己之力創造的,譬如一棵果樹,它的茁壯成長要靠土壤的養料、水分的灌溉、園丁的照料,所以當它成材以後,它理所當然要承擔起固化土壤、鎖住水源,以及用自己的果實回報園丁的責任,否則,當水土流失、園丁離去的時候,這棵果樹自然就枯萎了。

看看身邊的人,同時踏入工作崗位,若干年下來,成就高的往往是那些一開始看上去比較木訥,但是比較踏實、比較敬業的人。很多人自視過高,卻眼高手低,看看哪裡也容不下自己,領導也不如自己、同事也不如自己、一肚子懷才不遇的情緒,天天琢磨著跳槽。且不論他是否有真才實學,試問這樣的職工,哪一個領導肯重用?能力是可以後天培養的,熱情或者說工作態度卻是個人成敗的關鍵。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沒有良知的人,猶如行屍走肉。雖然活著卻已死去。在喧器的當下,我們更應該「頭上一片藍天,心中一方凈土」,絕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而出賣了靈魂,違逆了自己內心的准則。

8、《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三讀筆記

時間:2019.12.25~2020.01.09

王陽明原文《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電子版鏈接地址:

http://www.wangyangming.org.cn/zlz/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一、三讀回顧:

1、讀書順序:

一讀: 查字、詞、典故、背景,讀懂個大概。

二讀: 詳細逐篇過關,弄清主要概念,領悟先生主旨思想及其淵源,賞先生之言語精妙處。

三讀: 速讀,深入領悟先生心學教誨,以貫通為要。

2、後續計劃:

①四讀計劃: 尚存凝惑處+重點篇章(第 3、4、6、7、12、24、25、28、35、43、44、50 章)。

② 結合《大學》、《中庸》、《孟子》、《論語》、《道德經》學習、領悟、貫通。

③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旦夕勿忘。

二、具體閱讀筆記:

1.陽明先生年譜

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予告:古代官員休假。/幡幢fānzhuàng/瞿jù:驚恐。/詒dài:欺詐。/翊yì:輔佐。/訹xù:蠱惑。/譖zèn:誣陷.中傷。/覘chān:窺測.監視。/訾zǐ:說人壞話。/

須拂領?

2.乞宥言官去權奸以章聖德疏

冒險為諫,大擔當。以臣民之謂君王眼目手足為喻,聖賢之心足彰。

3.教條示龍場諸生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簡短的文字,值得一讀再讀。

4.與辰中諸生書

惕標榜之心;收放心,知著力處、得力處,鞭僻近理;不求異於人,但求同於理;灑灑應對,精義入神。

一齊眾楚:

戰國時期,宋國大臣戴不勝向孟子請教如何使宋國國君學好,為國家多辦一些好事。孟子打比方說如果讓楚國大夫學齊國話,就應該請齊國的老師,而且把他置身於齊國的環境中去,不能給他一個一齊眾楚的環境,那樣就是想學也學不好。

刊落聲華:

即刪除、削去那些聲譽榮耀之事。指要耐得住寂寞。

5.寄諸用明書

6.送宗伯喬白岩序

道,大路也。外是,荊棘之蹊,鮮克達矣。

專→精→明→誠→一→惟精惟一。一是本,精是用。

7.與王純甫書

生於憂患,不願乎其外,素位而行,變化氣質。

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處,亦便是用力處。

8.寄希淵書

有時而委曲,其道未嘗不直也。若己為君子,而使人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惻怛之心。

9.與黃誠甫書

一有謀計之心,則雖「正誼明道」,亦功利耳。

10.壽湯雲谷序

累釋則怡愉而靜,機忘則心純而一。夫道無或畝旅在而神無方,安常處順,其至矣。

怛dá:擔憂,恐懼。

懸壺:

1)古代風俗尚武,家中生男,則於門左掛弓一張,後因稱生男為懸弧。

2)謂尚武,練武。

11.寄李道夫

須隨機導引,因事啟沃,寬心平氣以薰陶之,俟其感發興起,而後開之衫凳以其說,是故為力易而收效溥(pǔ)。不然,將有捍格不勝之患,而且為君子愛人之累。

12.示弟立志說

人生只在立志,在立聖賢之志,聖賢之志無非去人慾存天理。志需常責,即去戒八種小我之心。

13.申諭十家牌法

活用,且用好,並不容易。

14.告諭浰頭巢賊

同理心、惻隱憐憫之心、包容心,滿滿誠意之心,路陳於人前。不戰而屈人之兵,視人為己。

15.祭浰頭山神文

溷hùn:污穢/廁所/豬圈/「混(hùn)」的異體字。

16.教約

教讀復隨時就事,曲加誨諭開發。

17.大學古本序

格物→致知→正心→誠意→止至善(心之本體)

18.寄諸弟書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戒慎不睹,恐懼不聞

19.寄聞人邦英、邦正

修身並不排斥功名富貴,只是要記得勿因功名富貴而累心忘志。

20.南贛鄉約

無素:1.不經常。2.平素不交往。

悛quān:悔改。

殛jí:殺死。

21.乞寬免稅糧急救民困以彌災變疏

上下洶洶,如駕漏船於風濤顛沛之中,惟懼覆溺之不暇,豈遑復顧其他。

貧以濟貧,猶割耐猜心臠肉以啖口,口未飽而身先斃。

暘yáng:日出。/晴;晴天。

鋒鏑dí:刀劍。

睃juān:剝削。/減少。

帑tǎng:古代指收藏錢財的府庫或錢財。

蠲juān:積存(多見於早期白話)。

紿dài:欺哄;欺 騙。

枵ⅹiāo:空虛。

刳kū:剖開後再挖空。

22.象山文集序

摩頂放踵 :常用作書面語,形容不辭勞苦,舍己為人。

鑠shuò:同「爍」。

刑名器數:法律和古禮中禮器、禮數的種種規定。

將迎:送往迎來。/逢迎;迎合。

23.與楊仕鳴

24.答倫彥式書

動、靜,集義,仁內義外,

25.寄楊邃庵閣老書

陽明先生精神、學識的經典體現。

僨fèn:敗壞;搞糟。

淪胥lún xū:指相率牽連,泛指淪陷、淪喪。

一得之愚:謙辭。稱自己對某一問題的一點見解。《史記·淮陰侯列傳》:「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芹曝:謙詞。謂所獻微不足道。

忱悃chén kǔn:真誠。

26.書徐汝佩卷

非是之謂也。吾之為是也,亦未不可,而所以為是者,則有所不可也。

27.與陸元靜書

理論性文字,較枯燥。理通後可略過。

28.與黃勉之書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然愛之本體固可謂之仁,但亦有愛得是與不是者,須愛得是方是愛之本體,方可謂之仁。

用是:因此。

29.答周道通書

若得朋友講習,則此志才精健闊大,才有生意。

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

攻吾之短者是吾師

游衍經行:恣意行走。

30.答劉內重書

知感:知恩感德。

辱:謙詞,承蒙。

心勞日拙:費盡心機但是卻越來越笨拙

31.書正憲扇

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謙」字是對症之葯。須是心中常見自己不是,真能虛己受人。

允(誠信)恭克讓,溫恭允塞(充滿、充實)。

伯魯之簡:《資治通鑒·周紀一》載,「趙簡子之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將置後,不知所立。乃書訓誡之詞於二簡,以授二子,曰:「謹識之。」

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詞。問其簡,已失之矣。問無恤,誦其詞甚習。問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於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後,是為趙襄子,而果昌趙。

32.答顧東橋書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故規矩誠立,則不可欺以方圓,而天下之方圓不可勝用矣

33.答友人問書

34.答南元善

如明目之中而翳之以塵沙,聰耳之中而塞之以木楔也。

35.答歐陽崇一書

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滯於見聞,而亦不離於見聞。

《系》言「何思何慮」,是言所思所慮只是天理,更無別思別慮耳,非謂無思無慮也。

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致良知;而凡「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動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

36.寄鄒謙之書其三

37.寄鄒謙之書其五

隨事體認天理,即戒慎恐懼功夫。

38.答聶文蔚書其一

譾譾屑屑:淺薄猥瑣。

皞hào:白色。古通「昊」,廣大。

庸:覺得……有功。

恝jiá:淡然,不經心。

後世良知之學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軋,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瑣僻陋之見,狡偽陰邪之術,至於不可勝說。外假仁義之名,而內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實;詭辭以阿俗,矯行以干譽;掩人之善,而襲以為己長;訐人之私,而竊以為己直;忿以相勝,而猶謂之徇義;險以相傾,而猶謂之疾惡;妒賢忌能,而猶自以為公是非;恣情縱欲,而猶自以為同好惡。相陵相賊,自其一家骨肉之親,已不能無爾我勝負之意、彼此藩籬之形,而況於天下之大,民物之眾,又何能一體而視之?則無怪於紛紛籍籍,而禍亂相尋於無窮矣!

39.與黃宗賢

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翕然能收斂得;憤怒嗜欲正到騰沸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然見得良知親切時,其功夫又自不難。

緣此數病,良知之所本無,只因良知昏昧蔽塞而後有,若良知一提醒時,即如白日一出,而魍魎自消矣。

斷斷無他技,休休如有容。

40.與馬子莘

41.答魏師說書

42.答聶文蔚書其二

瘳chōu:病癒。

躐Iiè:超越。

譬之驅車,既由於康莊大道之中,或時橫斜迂曲者,乃馬性未調,銜勒不齊之故,然已只在康莊大道中,決不賺入傍蹊曲徑矣。

必有事焉,勿忘勿助。

43.徐愛錄

親之即仁也。

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 事;存心、養性、事天,是『學知利行』事;夭壽不貳、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

孟子雲『盡信《書》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

44.陸澄錄

不器:不象器皿一般。意謂用途不局限於一個方面。

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

45.薛侃錄

先生曰:「吾輩今日用功,只是要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見善即遷,有過即改,方是真切功夫。如此則人慾日消,天理日明。

所以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兩。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全是務實之心,即全無務名之心。

46.陳九川錄

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誘掖(引導扶持)獎勸意多,方是。

病物亦難格。

47.黃直錄

至善者,心之本體。本體上才過當些子,便是惡了。不是有一個善,卻又有一個惡來相對也。故善惡只是一物。

【47.12】門人作文送友行。問先生曰:「作文字不免費思,作了後又一二日,常記在懷。」

曰:「文字思索亦無害。但作了常記在懷,則為文所累,心中有一物矣,此則未可也。」

讀書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於得失耳。

48.黃修易錄

49.黃省曾錄

汝若以厭外物之心去求之靜,是反養成一個驕惰之氣了,汝若不厭外物,復於靜處涵養,卻好。

50.錢德洪錄

折肱shé gōng:喻久經磨練而富有經驗。

烝烝乂不格奸:言能以至孝和諧頑嚚昏傲,使進進以善自治,不至於奸惡。(孔子)

肯綮qìng:筋骨結合的地方。比喻關鍵的地方。出自《莊子》。

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若有個『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趨避利害的意。邵子必於前知,終是利害心未盡處。

是非兩字是個大規矩,巧處則存乎其人。

孔子有鄙夫來問,未嘗先有知識以應之,其心只空空而已。但叩他自知的是非兩端,與之一剖決,鄙夫之心便已瞭然。

今人於吃飯時,雖無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未扣時原是驚天動地,既扣時也只是寂天寞地。

孟子說『性』,直從源頭上說來。荀子性惡之說,是從流弊上說來。

你們拿一個聖人去與人講學,人見聖人來,都怕走了,如何講得行。須做得個愚夫愚婦,方可與人講學。

51.黃以方錄

52.語錄拾遺

踽踽涼涼:落落寡合的樣子;狷介的樣子。也指獨行的樣子。

鄉願:指鄉中貌似謹厚,而實與流俗合污的偽善者。

饘zhān:煮或吃(稠粥)。

揮霍:此處作倉猝講。

制行磊犖Iuò:德行道行光明磊落。

53.平濠反間遺事

棹zhào:一種類槳的劃船工具。

矍jué:驚慌張望的樣子。

9、《致良知》每日心得感悟大全

致良知每日心得感悟作業是每天都需要完成的, 學習 一些相關的內容,學習完畢後總結出自己的心得和感悟,並且記錄下來。這里我為大家帶來了致良知每日心得感悟分享,致良知每日學習心得大全,有需要的小夥伴們不要錯過了!

>>致良知心得體會大最新精選

致良知每日心得感悟大全:

鞏義市致良知學習2群責善組

2018年4月4日

學員 楊華 第1天

學習內容:《教條示龍場諸生》背景簡介

1.讀原文: 2分;

2.聽導讀: 2分;

3.不講一句善意的謊言: 2分;

4.不說一句負面的話語: 2分;

5.寫心得:有幸被邀請至鞏義市致良知女子學院群,和眾多文友共同學習已是雅事,而今日初次細讀王陽明先生的《致良知》原文更是感動,驚嘆敬仰於陽明先師一生的傳奇事跡,更體悟到陽明心學的切實功夫,亦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一種偉大的正能量。更堅定了我學習的信心和理由,學習先賢智慧,完善自我修養。前方的路還很長,只管耕耘,莫問收獲;但行好事,不計前程!2分

今天得分:10分

累計得分:10分

鞏義市致良雀蔽知學習2群責善組

2018年4月5日

學員 楊華 第2天

學習內容:《教條示圓激龍場諸生》立志

1.讀原文: 2分;

2.聽導讀: 2分;

3.不講一句善意的謊言: 2分;

4.不說一句負面的話語: 2分;

5.寫心得:百學須先立志。立志,就是在為我們的人生打基礎,有什麼樣的理想,從事什麼樣的事業,我們就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故立志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志之事也。人在身處逆境時,適應環境的能力實在驚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戰勝不幸,因為人有著驚人的潛力,只要立志發揮它,就一定能渡過難關。2分

今天得分:10分

累計得分:20分

鞏義市致良知學習2群責善組

2018年4月6日

學員:楊華 第3天

學習內容:《教條示龍場諸生》勤學

1.讀原文: 1分;(跟群里大家發內容讀)

2.聽導讀: 2分;

3.不講一句善意的謊言: 2分;

4.不說一句負面的話語: 2分;

5.寫心得: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所謂天才,都是勤奮學習日積月累的結果;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既然選擇學習《致良知》,就要深學,細學,勤學,做到信於心,勤於思,敏於行。相信自己,相信致良知的力量!2分

今天得分:9分

累計得分:29分

鞏義市致良知學習2群責善組

2018年4月7日

學員:楊華 第4天

學習內容:《教條示龍場諸生》改過

1.讀原文: 2分;

2.聽導讀: 2分;

3.不講一句善意的謊言: 2分;

4.不說一句負面的話語: 2分;

5.寫心得: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就改,善莫大焉!莎士比亞曾說過:最好的好人,都是犯過錯誤的過來人;一個人往往因為有一點橘歲襪小小的缺點,將來會變得更好;一個人知道了自己的短處,能夠改過自新,就是有福的。通過學習致良知,我意識到真正的改過是無需別人提醒的道德自覺和行為約束,決定做到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先從每日按時自覺交作業開始吧。2分

今天得分:10分

累計得分:39分

鞏義市致良知學習2群責善組

2018年4月9日

學員:楊華 第5天

學習內容:《教條示龍場諸生》責善

1.讀原文: 2分;

2.聽導讀: 2分;

3.不講一句善意的謊言: 2分;

4.不說一句負面的話語: 2分;

5.寫心得: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雖然都常說,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但在工作生活中,若對別人提建議和意見時仍應注意語氣,避免傷害到他人的自尊心,盡量的採用委婉的方式代替強硬的方式。這是尊重,也是藝術,更是善良。通過學習,我還意識到了不僅僅要引導別人從善,還需自我修行,靜坐常思自己過,閑談莫論他人非。認真努力,做好自己,做個好人,也許有時候我們待人處事的方式並不得當,但可以慢慢體驗學習,它造就的是能力,但心地是否善良才是根本,它決定的是人格。責善,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2分

今天得分:10分

累計得分:49分

鞏義市致良知學習2群責善組

2018年4月10日

學員:楊華 第6天

學習內容:《送宗伯喬白岩序》6.1—6.2

1.讀原文: 2分;

2.聽導讀: 2分;

3.不講一句善意的謊言: 2分;

4.不說一句負面的話語: 2分;

5.寫心得: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通過學習,我感悟認識到,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做到專心、細心、恆心、虛心。專心,即心無旁騖,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做了就做最好,專注、踏實,把全部心力集中在有價值正確的事情上面,把一切對你沒有好處和對你不相宜的都拋開,才能事半功倍。細心,即精益求精,不管做哪一行,我們都要認真細致對待,不蹉跎不彷徨,不糾結不分心,始於專,方能精;有精才能達到明,有明才能到達「誠」,即所謂「惟精惟一」。恆心,即持之以恆,文中陽明先生舉衛武公九十歲還在學習,並讓人不要以為他老了就放棄他。因此所有不學有原因的,都是借口,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緊跟時代步伐,像先生一樣活到老,學到老。虛心,即勤學好問,大宗伯年齡比陽明先生大,職位也比陽明先生高,可他還虛心向陽明先生請教,這種勤學好問的學習精神,實在讓人敬佩。因此我要更加努力,不斷認真踏實的學習,一刻也不能鬆懈。2分

今天得分:10分

累計得分:59分

鞏義市致良知學習2群責善組

2018年4月11日

學員:楊華 第7天

學習內容:《送宗伯喬白岩序》6.3

1.讀原文: 2分;

2.聽導讀: 2分;

3.不講一句善意的謊言: 2分;

4.不說一句負面的話語: 2分;

5.寫心得:學習是一種態度,不論時間,無關年齡,不管什麼時候開始學習,都不會因為年紀的大小而有所限制。亦如文中提到衛武公90高齡還不忘學習,學無止境,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而我們正處大好年華,正是學習的好時節,更應加倍努力,且溫故知新,每天堅持學習陽明心學,跟隨陽明先生每天照見自己的內心,相信自己的心會越來越光明!1.5分

今天得分:9.5分

累計得分:68.5分

鞏義市致良知學習2群責善組

2018年4月12日

學員:楊華 第8天

學習內容:《與王純甫書》7.1

1.讀原文: 1.5分(先照讀,明天錄音補上);

2.聽導讀: 2分;

3.不講一句善意的謊言: 2分;

4.不說一句負面的話語: 2分;

5.寫心得:常言道,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只有經歷了坎坷和挫折,嘗遍人生的酸甜苦辣,才能成長、成才、成功。在工作生活中,難免也會遇到種種的不順心、不如意,如果小不忍則亂大謀,因此就需要我們學會冷靜、忍耐,把遇到的困難和不快當成一次歷練,敦促自己在挫折中不斷成長和進步!身在逆境,也要常懷一顆感恩心,感恩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煉了你的心態;感恩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智慧;感恩中傷你的人,因為他歷練了你的人格;感恩鞭打你的人,因為他激發了你的鬥志; 感恩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了你的獨力; 感恩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恩斥責你的人,因為他提醒了你的缺點!所謂精金百煉如是也。2分

今天得分:9.5分

累計得分:78分

鞏義市致良知學習2群責善組

2018年4月13日

學員:楊華 第9天

學習內容:《與王純甫書》7.2

1.讀原文: 2分;

2.聽導讀: 2分;

3.不講一句善意的謊言: 2分;

4.不說一句負面的話語: 2分;

5.寫心得: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從文中感悟到,不管做什麼事都不要好高騖遠,盲目自大,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干。素其位而學,不管自己身處什麼樣的環境和地位,都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學習,去適應,去改變,亦如文中所言「有學才有行」,才能更精彩的做好本職工作。2分

今天得分:10分

累計得分:88分

鞏義市致良知學習2群責善組

2018年4月14日

學員:楊華 第10天

學習內容:《與王純甫書》7.3

1.讀原文: 2分;

2.聽導讀: 2分;

3.不講一句善意的謊言: 2分;

4.不說一句負面的話語: 2分;

5.寫心得: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猝然臨之而不驚,無辜加之而不怒;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都告訴我們,無論受到多大的委屈,無論面臨多大的誘惑,無論面對多大的危險,都要泰然處之,臨危不亂。即使受到誤解和不公,亦不要沖動和發怒,不要成為情緒的奴隸。通過學習,審視反思自己,我性情本直,喜怒哀樂易浮於表,遇到不順心時,一瀉千里,難免遷怒於他人,尤其是對自己親近的人更加嚴苛,現在受先生啟發,懊悔不已。古人雲:忍小憤而圖大謀,不忍之事忍之,其志必遠。而如何才能淡泊名志,寧靜致遠,虛懷若谷,做到「榮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還需要自我修煉提升,而這一切在於生活工作中實踐的歷練和意志的修養,以心定達到力定。而致良知給予我滿滿的正能量!2分

今天得分:10分

累計得分:98分

鞏義市致良知學習2群責善組

2018年4月16日

學員:楊華 第11天

學習內容:《與黃誠甫書》

1.讀原文: 2分;

2.聽導讀: 2分;

3.不講一句善意的謊言: 2分;

4.不說一句負面的話語: 2分;

5.寫心得: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功名利祿只能帶給我們短暫的快活,惟有安靜的心靈加上對工作的酷愛才能帶給我們永恆的喜悅。而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更要卸下過多考慮職務位子的「包袱」,辛苦是為了幹事,而不是立志做官;要卸下追求功名的「包袱」,幹事就是分內職責,而不是為了表揚和獎勵;卸下過多追求個人利益的「包袱」,多辦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惠民生的實事,把工作的出發點放到為黨盡責、為民造福上,把工作的落腳點放到為民辦實事、求實效上,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2分

今天得分:10分

累計得分:108分

鞏義市致良知學習2群責善組

2018年4月17日

學員:楊華 第12天

學習內容:《寄李道夫》

1.讀原文: 2分;

2.聽導讀: 2分;

3.不講一句善意的謊言: 2分;

4.不說一句負面的話語: 2分;

5.寫心得:文中提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啟發了我真正的有責任的人,必須具有堅韌的意志,因為我們背負的責任重大而實現的道路很漫長。1分

今天得分:9分

累計得分:117分

10、讀《致良知》有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我行薯精心整理的讀《致良知》有感4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致良知》有感 篇1

《教約》在本篇文中,教育是人遇到人最美好的事業。

1、「每日功夫,先考德」。從這句話說明先生是告訴我們教育為本,德育為先。對於我們而言也有很大的借鑒意義,那就是在工作的過程中凡事要教育為本,德育為先。

2、勞逸結合。在工作中,同樣也是非常注重勞逸結合。通過文化節及運動會豐富我們的工作及生活,既可以讓我們充實的工作,又可以讓我們藉此機會活動一下筋骨、緩解一下疲勞。

3、適可而止。

「以德育德」也是以工作規范為標准,時時刻刻處處體現領導及員工的行為,淡化個人名利,踏踏實實工作,本本分分做人,靜下心來工作,以「身正」的形象去示範員工感化員工,對員工及客戶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總之,學習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良好的德育教育對員工未來的發展、生活乃至是否能夠成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對德育教育引起充分的重視,使員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品行,為員工以後的發展奠定基礎。銷售的工作每天接待不同的客戶,並且從基本的迎送問追到環境衛生、商務禮儀、員工滿意度等等,都要進行,從致良好的教育,良知學習這個角度來講,我們要去除浮躁、沖動心理,凡事要從員工及客戶的角度出發考慮,耐心地對其進行說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對其做的差進行負激勵,以維護企業規章制度的嚴肅性。

讀《致良知》有感 篇2

王明陽先生在文中所說的求正道,學會「收放心」,無論事實如何,總要有時間讓自己的心放下,才可以「才學便須知有著力處,即學便須知有得力處。」現在社會正能量已逐步在加強,但還有許多人以追名逐利為自己的人生目標,甚至做事時會不擇手段,社會需要正能量,需要有志向。有抱負、有進取、有善心的人來引領,才能達到和諧、幸福。

在工作中勤奮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不斷為自己的專業知識添磚加瓦,有了目標,還要努力學習,不斷創新。日常工作中和同事之間要相互學散瞎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學習致良知是為自己而學,為修養美德而學。

「故不貴於而過,而歸於改過。」在工作中應該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隱藏自己的不足,通過問題分析出自己的不足,或是誠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而後改之,「責善」與人相處,要相互監督,提醒,指出他人錯誤時,要致其婉曲,人人容易接受,盡心盡力體現你對他人的關心愛護。

學習致良知,就是來逐步凈化自己,就是擦亮那邊被染污的玻璃,重新潔凈,照亮他人。

讀《致良知》有感 篇3

最近公司組織學習了致良知,感悟頗深,陽明先生心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王陽明先生認為立志、勤學、改過和責善最為重要。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沒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已經立志做一個君子,自然應當從事於學問,凡是求學不能勤奮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還沒有堅實的緣故。

說到過失,雖然大賢之人也不至於完全沒有,但是不妨礙他最後成為大賢人,因為他能改正啊。所以做人不在於沒有過失,而注重在能夠改過。所謂「互相責求向善,是朋友相處的道理」;但是必須做到:盡心地勸告並且好好地開導他,盡自己的忠誠愛護的心意,盡量用委婉曲折的態度語氣,使朋友聽到它就能夠接受,深思出道理後就能夠改過,才是最好的方法。

在本文中,王陽明先生教給了我們在學習成長和團隊建設方面的許多道理,人不立志則無目標;人不勤奮則一事無成;人不懂得改過則沒有進步;領導懂得理解下屬,團隊才能更好發展。所以作為公司的管理人員,必須更好的學習知識、修身養性,提高檔掘者管理智慧,才能更好帶領團隊贏取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