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看待經濟全球化與國家主權
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整體性的社會歷史變遷過程,其基本特徵就是,各國各地區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一種內在的、不可分離的和日益加強的相互聯系。全球化過程本質上是一個內在地充滿矛盾的過程,它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它包含有一體化的趨勢,同時又含有分裂化的傾向;既有單一化,又有多樣化;既是集中化,又是分散化;既是國際化,又是本土化。經濟生活的全球化必然對包括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內的全部社會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全球化對政治價值、政治行為、政治結構、政治權力和政治過程的深刻影響,集中地體現為它對基於國家主權之上的民族國家構成了嚴重的挑戰。
一、形形色色的國家主權觀應運而生
完整的近代意義的國家主權概念是在17世紀中葉以後隨著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產生而形成的。此後,民族國家便一直是人類政治生活的核心。民族國家建立在眾所周知的三要素之上:領土、主權和人民。直到現在,這樣的民族國家仍然是現實政治生活的中心,因而也是人們政治想像的基本依託所在。然而,不可阻擋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已經對領土、主權和人民三要素構成了重大的挑戰。
國家理論與政治現實有著最為密切的聯系,全球化挑戰主權國家的現實,必然地導致了人們對傳統的主權國家觀念的重新思考,傳統的國家理論因而也受到了嚴峻挑戰。在民族國家遭受全球化的嚴重挑戰後,許多新的國家觀和國家主權觀便應運而生。到目前為止,在經濟全球化與國家主權的關系問題上,至少出現了以下幾種有代表性的新國家主權觀。
1)「民族國家終結論」。 鑒於經濟全球化對民族國家的領土、主權和公民認同所構成的挑戰,一些學者直接就把全球化的過程定義為「非民族國家化」的過程,認為全球化正在消除經濟空間和政治空間的一致性。
2)「國家主權過時論」。 一些學者斷定,傳統的國家主權已經開始徹底崩潰,國家主權已經成為一個過時的概念,國際政治的「後威斯特伐利亞」時代已經來臨。
3)「國家主權弱化論」。許多學者指出,國家主權遭到了全球化的強烈沖擊,國家主權已經被嚴重地削弱了,它不再具有先前的那種絕對性和至高無上性,但國家主權依然存在,遠沒有消失,也沒有過時,在國內政治生活和國際事務中依然處於核心和基礎的地位。
4)「國家主權多元論」。一些學者認為,在全球化時代,國家主權盡管依然存在,但它不再具有傳統的那種絕對性,它變得可以讓渡和可以分割。國家主權開始在現實生活中變得真正的多元化,它同時向兩個方向轉移和讓渡,一方面對內向國內的地方政府和民間組織轉移,另一方面對外向國際組織和全球公民社會組織轉移。
5)「國家主權強化論」。 與當代各種流行的全球化理論和國家理論截然不同,一些學者認為,「民族國家的終結」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神話,全球化不僅沒有削弱民族國家的地位,沒有使國家主權消失,沒有改變國家主權的性質,甚至也沒有使其弱化;相反,國家主權的屬性和功能在全球化時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強。
6)「世界政府論」。一些學者相信,全球化為世界政府奠定了深厚的現實基礎,也使「世界政府」和「世界社會」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必要,也更加具有現實條件。
7)「新帝國主義論」。新帝國主義是傳統帝國主義在全球化時代的最新發展,是全球化時代的帝國主義。所謂新帝國主義,實質上指的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完全無視國家主權的客觀存在,在通過全球化過程進行經濟擴張和金融壟斷的同時,想方設法將其文化價值、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推向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新帝國主義的重要特徵,就是以「主權過時」、「反對恐怖」、「國家失效」等為名公開謀求國際霸權。
8)「全球治理理論」。在當代西方的各種新國家主權理論中,最有影響的是全球治理理論。基於全球化進程已經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國家主權這一認識,許多學者主張,一種與全球化進程相適應的全球秩序已經出現,傳統的國家間合作或國際合作應當向全球治理轉變。全球治理的要素主要有以下5個:全球治理的價值、全球治理的規制、全球治理的主體或基本單元、全球治理的對象或客體,以及全球治理的結果。
二、國家主權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縱觀形形色色的國家主權理論,我們不難看到,雖然它們之間的觀點各不相同,有些甚至相互對立,但絕大多數理論的背後,都存在著這樣一種共識:經濟全球化作為一種影響世界歷史的客觀進程,已經對民族國家及國家主權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國家主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根據我們的研究,從總體上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愈演愈烈的全球化進程至少正在從以下8個方面改變著民族國家的主權。
1)超國家組織對國內政治生活的影響日益增大。 一些重要組織如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等開始深度超越各主權國家的傳統邊界,對民族國家的國內政治經濟進程產生直接的重大影響。特別是聯合國及其所屬的各機構,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有了突破性的拓展。國際組織權力的加強與國家主權的削弱,是同一進程的兩個不同側面。
2)跨國公司不僅操縱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也在相當程度上左右著民族國家的國內政治。全球市場和跨國組織在本質上與傳統的國家主權觀念是相沖突的,資本的全球流動和跨國公司的全球活動客觀上都要求沖破領土和主權的束縛。當國家的領土疆界和主權性質與資本的全球要求相矛盾時,跨國公司和其他跨國組織就會想方設法使國家的主權要求從屬於資本擴張的要求。
3)國家權力開始分層化和中空化,國家在權力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動搖。在世界范圍內,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相伴隨的政治發展趨勢之一,便是政治上的分權化。這種分權化從兩個方向對通常集中於中央政府的傳統國家權力進行分流。其一是縱向的權力分流,即傳統的國家權力開始明顯地在全球層面、地區層面、國家層面和地方層面分化。其二是橫向的權力分流,即國家權力的多元化。
4)國家的傳統職能受到了嚴重的限制和削弱。作為經濟全球化基礎之一的世界市場的形成,使得國家原來對市場的調節和管理職能在很大程度上讓位於跨國組織,在世界市場面前民族國家往往變得無能為力。諸如跨國公司的設置和投資策略、全球金融市場的規制、在全球勞動分工和資本缺乏控制的背景下單個國家的稅基等問題,都難以完全由民族國家單方面決定。
5)國際因素已經成為制約國內政治發展的基本變數。 全球化幾乎將世界上的所有國家納入到國際政治經濟緊密聯系的進程和全球的互動網路之中,那些自我封閉的國家幾乎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民族國家的國內政治進程在很大程度上開始受到外部因素的直接影響。對內的改革與對外的開放,成為民族國家政治發展同一過程的兩個不同方面。任何國家,即使是十分強大的國家,在就重大國內事務進行決策時,也必須充分考慮到國際環境對這些決策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這些決策對國際社會可能產生的影響。
6)全球問題的增加使得國家權力的邊限在一定程度上開始變得模糊。 全球化使得一些原來的國內問題成為國際問題,反之,一些原來的國際問題成為國內問題。所謂的全球問題涉及到生態保護、動物保護、疾病控制、大規模殺傷武器的控制,等等。所有這些全球問題同時也是個別的民族國家所面臨的國內問題。作為國內問題,任何國家有權按照自己的選擇進行管理和處置,它不受外部力量的干預;但作為全球問題,每個民族國家在處理它們時又必然受到國際社會和其他國家的制約,必須與國際社會共同擔負起全球治理的職責。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權力的傳統邊限就顯得有些模糊不清。
7)民族國家的認同遭到了危機。民族國家認同是人類社會中具有核心意義的政治認同,它是公民政治支持、政治服從、政治忠誠和政治歸屬的基礎。一方面,全球化進程對民族國家根深蒂固的制度、傳統、文化、價值產生了強烈沖擊,有時甚至直接影響到國民的身份和利益,從而使得許多國民產生出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另一方面,全球化進程使得更多先進的價值、文化和制度具有超越民族國家的普遍性,日益獲得各國人民的認可和接受,開始出現一種所謂的全球認同。
8)全球化正在重塑國家的自主性。 全球性與自主性是全球化進程所產生的相互對立但相互依存的屬性,全球化在產生全球性的同時,也製造著自主性。全球性表現了同質性,自主性表現了異質性。自主性是在全球化進程中產生的對全球性的一種抗體。全球化並沒有消除國家的自主性,相反它凸顯了國家的自主性。然而,全球化正在賦予國家的自主性以新的意義,社會的自主性逐漸開始取代國家的自主性。
三、國家主權仍是民族國家的基礎和最為重要的政治權利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民族國家及其主權確實受到了全球化的深刻影響。但與此同時我們應當同樣清醒地看到,民族國家及國家主權在國內和國際政治生活中仍處於核心的地位並且起著核心的作用,國家及其主權的基本功能並未消失。在我們看來,民族國家在可見的將來不僅不可能消失,而且仍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國家主權仍將是民族國家的基礎和最為重要的政治權力。
概括地說,民族國家在全球化時代依然將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一,國家仍然是最重要的政治權力主體。 國家的政治權力在全球化時代急速地對內對外同時分流,越來越多的非國家組織開始分享原來屬於國家所有的政治權力,所以權力主體比以前明顯地增多了。然而,在所有權力主體中,國家無疑具有壓倒一切的重要性,任何其他權力主體均不足以與國家相提並論。
第二,領土仍然是劃分國家的基本標識。 全球化確實催生了大量新的政治社群,並且使各種政治社群之間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但是民族國家仍然是人類迄今最重要的政治社群,它與其他所有政治社群之間的界限相對說來依然最為明晰。特別是,在區分民族國家的所有標識中,領土仍然是最重要的標識,捍衛國土安全仍然是國家最重要的政治職能。
第三,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仍然是最重要的政治認同。 即使撇開領土這一民族國家特有的標識不論,在區分政治社群的其他標識中,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也仍然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是最重要的政治認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對於人類的絕大多數人而言,當民族國家的認同與其他政治認同發生沖突時,國家認同仍然具有壓倒一切的重要性。國家仍然是人類根本性的政治歸屬,也仍然是公民最重要的政治效忠對象。
第四,國家的公民權仍然是最重要的成員資格權。 隨著政治社群的迅速增加,人類個體各種各樣的成員資格權確實在相當程度上沖淡了其作為民族國家成員的資格權,但是這種民族國家的成員資格權即公民權或國民權仍然是人類個體迄今最重要的政治權利。
第五,國家利益仍然是根本的政治利益。 全球化的過程確實是一個全球范圍內的利益調整和利益分化過程,但這一調整過程並沒有從根本上動搖「國家利益至上」這一民族國家的普遍原則。從國家內部來看,其他利益服從國家利益仍然是所有國家的基本准則。從國際社會來看,國家利益至上仍然是各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第六,國家仍然是正式規則的主要制定者。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國際組織和國內的非政府組織開始分享更多的權力,但不可否認的是,民族國家仍然是最重要的國內規則和國際規則的制定者和實施者。在國內層面,國家仍然壟斷著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從而依然是法定規則和制度的制定者和實施者;在國際層面,民族國家是其中絕大部分重要國際規則的主要參與者,而且只有當民族國家參與這些國際規則的制定並實質性地支持這些規則在本國的實施時,這些國際規則才具有現實的意義。
第七,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最重要的行為主體。 在全球化條件下,國際非政府組織和全球公民社會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使得國際政治生活中「無國家的治理」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現實。但是,這些非國家組織或全球公民社會組織的作用其實是對國家間組織的一種補充,它們不能完全替代國家間組織的作用,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國家間組織在國際政治生活中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在國際社會的眾多行為主體中,民族國家仍然處於獨占鰲頭的地位。
第八,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國家的作用甚至有所加強。 就其一般趨勢而言,民族國家的作用在全球化時代確實明顯弱化,但國家的作用在全球化時代是不平衡的,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民族國家的作用不僅沒有削弱,反而有所增強。
四、發展起一套應對國家主權挑戰的戰略策略
正是因為一方面全球化確實對民族國家及其主權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條件下民族國家及其主權仍然具有核心的價值,所以,如何應對全球化對民族國家及其主權的挑戰便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要在參與全球化進程中,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主權,增進國家利益,並且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必須發展起一套應對國家主權挑戰的戰略策略。
在我們看來,這套策略應當遵循以下思路。
第一,深化對全球化與國家主權和國家自主相互關系的研究,根據我國的特點和國家利益,形成中國自己的全球化戰略和全球治理戰略。要正確看待全球化及其對國家主權的挑戰。一方面,要看到全球化及其對國家主權的挑戰具有客觀的必然性,在全球化時代,一個對外開放的國家,其國家主權的性質和要素,以及實現主權的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任何國家都必須順應這種變化,而不能躲避這種挑戰。另一方面,同樣要看到,西方發達國家是全球化進程的操縱者和全球化規則的主要制訂者,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則處於被動的地位,其國家主權特別容易受到發達國家的傷害。因勢利導地積極迎接全球化對國家主權的挑戰,而不是消極地對抗和躲避這種挑戰,是維護發展中國家主權的唯一正確方向。
第二,深入分析當代西方學者關於全球化和國家主權的各種觀點,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建立起中國特色的全球化理論和國家主權理論。這樣一種新的理論,必須充分體現中國的國家利益,同時充分吸取各種合理的理論觀點,具有很強的理論說服力。西方發達國家是全球化的始作俑者和主導者,全球化的性質、特徵和利弊在西方國家展現得更加充分。身臨其境的西方學者對全球化的經歷更長,感受更豐富,對全球化的利弊也有更清楚的認識,所以,他們對全球化的各種觀點對我們有極大的參考價值。但是,西方學者與發展中國家的學者畢竟處於完全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即使他們懷著最虔誠的「價值中立」動機,做出最客觀的分析,也難免某種潛意識的片面性和偏見性,如不少學者不自覺地體現出來的那種西方中心主義的價值觀。所以,一種全球化理論和國家主權理論,若沒有充分吸取發展中國家學者的觀點,它就不可能是全面的。此外,一些西方學者的全球化理論和主權理論直接或間接地是為其政府的對外政策服務的,一些國家也正是利用了某種全球化理論、全球治理理論或主權理論來推行其霸權主義政策的,對此,我們必須有高度的警惕和針鋒相對的措施。
第三,想方設法增強綜合國力,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這是強國之本,也是維護國家主權的根本途徑。綜合國力的競爭,是全球化時代國家間競爭的根本所在。促進經濟的發展,增加國家的經濟總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鞏固國防力量,是增加綜合國力的基本途徑。但是,在全球化時代,綜合國力的其他要素也變得日益重要,例如,國民的文化、教育、心理和身體素質,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的優越性和先進性,國家的人才資源和戰略人才儲備情況,政府的合法性與凝聚力,社會的團結和穩定程度,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等等。我們應當清楚地認識到,在全球化時代,要有效地維護國家的主權,僅有經濟的和軍事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政治的、文化的和道義的力量。
第四,繼續加大對外開放,主動參與國際合作,積極發揮我國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國家主權的結構和功能在全球化挑戰下的變遷過程,實際上是國內政治權力和國際政治權力的重構過程。正像全球化過程一樣,國家主權的重構過程對於民族國家來說,也是一把雙刃劍。應對失策,國家主權就將受到損害,而應對得當,國家主權就會更加鞏固。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與國際社會合作,參與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重構,特別是參與國際規則的制訂,在全球治理中承擔起更加重要的作用,是維護我國國家利益和捍衛國家主權的正確選擇。全球治理已經是國際社會的一種實際需要,是目前唯一可抗衡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和新帝國主義的現實選擇。倡導一種民主的、公正的、透明的和平等的全球治理,是國際社會的道義力量所在。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應當在全球治理中主動肩負更多的道義責任。
第五,改進政治教育的方式,增強公民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公民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是公民效忠國家的基礎,也是愛國主義的基礎。傳統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正在遭受全球化的強烈沖擊,應當根據新的形勢和要求,及時調整對公民進行政治教育的方式,改善政治社會化途徑,培育和強化適應新的時代要求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培育與全球化要求相適應的政治認同,尤其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充分吸收普遍的人類價值,將它融入傳統的政治價值之中,成為我國政治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次,要將愛國主義與狹隘的民族主義區分開來。愛國主義的基礎是國家利益至上,但是,國家利益與公民的個體利益及人類的普遍利益並不是絕對對立的,從根本上說,它們應當是統一的。所以,熱愛國家並不必然排斥追求正當的個人利益和超越國家的人類利益。最後,要引導公民將其國家認同的重點,首先放在民族國家的政治價值、法律體制、傳統文化和根本利益上來。
第六,建立整體的國家安全戰略,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全球化時代也是信息時代和網路時代,國家安全的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國家的安全戰略應當做相應的調整。領土安全已經遠不是國家安全的全部內容,經濟安全、生態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和人才安全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因此,我們應當有一種新的整體國家安全觀,除了維護領土完整、民族尊嚴和國防安全以外,也把降低金融風險和經濟依賴、保障戰略資源儲備、保護戰略人才、弘揚民族文化、維護生態平衡、保證物種安全、反對國際恐怖主義等,提高到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自主的高度,從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教育、信息、資源、人才、生態等多個方面增強國家抵禦全球風險的能力,保證我國在全球化時代的獨立自主。
總而言之,全球化確實已經對民族國家及其主權構成了嚴重的挑戰,國際政治的權力格局正在處於重構之中,國家主權的內容和形式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維護國家主權的策略也必須做相應的調整。繼續將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有機地結合起來,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和民族的凝聚力,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全球治理,樹立新的整體國家安全意識,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鞏固國家主權和維護民族獨立的根本之路。
2、為什麼需要學習全球化與世界政治
需要學習全球化與世界政治的原因有現實需要,職業需求,培養全球化視野。
1、現實需要:隨著全球化的加速發搜宏展,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燃察復雜性不斷增加,經濟、環境、能源、安全等問題在全球范圍內互相交織、影響,因此有必要學習和了解全球化和世界政治。
2、職業需求:在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許多職業都需要具備全球化和世界政治方面的知識。
3、培養全球化視野:學習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可以幫助人們拓寬眼界、培養全球化視野,了解世段冊不同國家、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和聯系,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結合馬克思政治經濟學 談談經濟全球化的看法
一、馬克思主義對經濟全球化的前瞻性表現 雖然關於全球化的討論是近年(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才突然增多的,但全球化的趨勢卻是隨著工業革命和世界市場的出現而出現的。一般認為全球化的發展從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起,經歷了四個階段,而馬克思本人其實就生活在全球化發展頗為迅猛的第二階段。因此,作為偉大的歷史學家和現實分析家,馬克思當然不會不關心全球化這一問題。 時至今日,經濟全球化在當今世界早已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時代趨勢,貿易自由化、生產國際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這種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已經使世界成為了一個有機整體。而馬克思早在多年以前便對其發展趨勢作出了前瞻性的預測。 首先,馬克思清晰地把握了當時全球化的特點。他能夠看到,發生在他周圍的現象不同於以往任何歷史上發生的現象。他寫道,「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1 。「它創造了完全不同於埃及金字塔、羅馬水道和十字軍征討的遠征」2。長此以往,結果就將是「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用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由許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 其次,馬克思認識到當時的全球化發展的結果將是資本主義制度推行到整個世界。他寫到:「資產階級,由於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於交通的極其便利,„„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日本的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伊藤誠認為,這一論述可以原封不動地適用於現代資本主義的全球化經營的作用。事實上,當前的全球化與之相比只是在內容上加進一些新的進展,這是因為企業的世界活動性不僅體現在產品市場、原料和資源的購買活動方面,而且進一步擴展到投資、金融和合作關系等方面,尤其在信息技術的沖擊下得到飛速的發展。
4、全球化對國家政治產生了哪些深刻的影響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隨著全球化勢力對人類社會影響層面的擴張,已逐漸引起各國政治、教育、社會及文化等學科領域的重視,紛紛引起研究熱潮。對於「全球化」的觀感是好是壞,目前仍是見仁見智。
具體的對國家政治挑戰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貧富差距可能擴大
2、文明以及價值觀的沖突
3、由跨國公司控制世界經濟的股份的增長
4、部分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資源的掠奪
5、部分發達國家把工業垃圾傾倒到發展中國家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環境遭到破壞
6、移民的增長,包括非法移民
7、恐怖主義也在全球化,參與恐怖襲擊的恐怖組織分子很多時候不在本國行動,而且與本國無關
8、通過諸如互聯網和電話等的技術使得共享的信息資源不斷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