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化對勞動力的影響?
全球化對勞動力的影響如下:
首先全球化使勞動力自由流動,勞務移民的增加為工人和受援國帶來好處,有助於勞動力短缺的國家填補重要職位,一些國家找到需要的最佳技術工人。
其次全球化加劇了對人工需求的競爭,遇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工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有產者會壓低工人的工資。全球化也會對勞工安全造成影響。
全球化的影響:
全球范圍內的通用標準的數目的增長,例如版權法,國際貿易的增長比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更快,由跨國公司控制世界經濟的股份的增長。國際金融體系的發展,更多的國際間的文化影響。
例如通過好萊塢電影的出口,文化多樣性的減少,各種文化的融合及創新,貧富差距可能擴大,國際旅遊業的發展,部分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資源的掠奪,部分發達國家把工業垃圾傾倒到發展中國家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環境遭到破壞,文明以及價值觀的沖突。
通過諸如互聯網和電話等的技術使得共享的信息資源不斷增長,移民的增長,包括非法移民,恐怖主義也在全球化,參與恐怖襲擊的恐怖組織分子很多時候不在本國行動,而且與本國無關。
2、全球化的批評者認為,為什麼全球化會導致最不發達國家的污染增加和勞動力剝削?
全球化會導致最不發達國家成為發達國家的商品傾銷地和原料產地。
而且最不發達國家沒有足夠的工業能力進行垃圾回收重新利用和消除污染。
所以必然導致最不發達國家的污染增加和勞動力剝削。
3、經濟全球化的有利影響
1、經濟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圍內的資金、技術、產品、市場、資源、勞動力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2、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機遇和挑戰的機會。3、經濟全球化為世界各國人民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商品和優質的服務。4、經濟全球化將促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5、經濟全球化能夠促進國際間政治的協調。 6、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減少國際沖突。
4、全球化下勞動力的利益如何得到最好的服務
英盛觀察為您解答:全球化對生態環境(以下簡稱環境)的消極影響和積極影響相互交織、頗為復雜。一方面全球化加重了環境問題,另一方面全球化又為解決環境問題提供了新的視野。全球化在為中國提供發展機遇的同時,也使我國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為減少全球化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充分利用全球化對中國環境的積極作用,我國必須走「內外兼修」的路徑:對內,必須探索和實踐一種適合中國的有益於環境和人類的經濟發展模式;對外,要通過國際合作廣泛參與全球環境治理。
萊維特(Levitt)於1985年在《市場的全球化》一文中首次使用「全球化」一詞來概括1985年以前20年間國際經濟發生的巨大變化。從那以後,全球化成為人們概括資本、技術、資源、信息、勞動力等在全球范圍內流動、重組、配置而導致全球經濟和社會日益融合化、一體化現象最常用的詞彙。全球化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有很多具體的表現形式,包括以資源、投資、勞動力、技術、貿易、消費的國際流動為特徵的經濟全球化,以知識交流、觀念互動、信息共享、技術流動為特徵的知識全球化,以國際協議和機構為平台開展的治理全球化,等等。不同表現形式的全球化對改進人類總體福利提供了很多機會,也產生了很多挑戰,在環境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一、全球化對環境的影響
全球化(尤其是全球化的不同表現形式)對環境的影響有消極影響和積極影響,而且二者相互交織、頗為復雜。一方面全球化加重了環境問題,另一方面全球化又為解決環境問題提供了新的視野。
(一)全球化對環境的消極影響
1 擴大了環境危害的范圍。自由貿易拓展了人類攫取資源的范圍,擴大了生態環境破壞的范圍。如,木材的國際貿易對熱帶雨林的損害;瀕危動植物及其製品的非法國際貿易對生物物種生存的威脅;貿易范圍的擴大使異地物種侵入他鄉,導致當地物種及生物遺傳資源多樣性的喪失;國際貿易的發展還增加了大量有害物質、危險化學品的交易而引發跨國界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風險。
2 加劇了全球資源消耗,加深了全球范圍內環境和生態危害的程度。全球化促進了經濟增長,但這是以更快速度的消耗更多的資源和能源為代價的,對化石燃料、土地等不可再生資源的影響尤其突出。如,經濟全球化導致資源開采和產品運輸的大量增長,使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迅猛增加,大量佔用有限的農業用地和植被佔地;導致對化石燃料的消費大大增加。在一定的技術經濟水平之下,資源的大量消耗將不可避免地加劇環境破壞。
3 對發展中國家造成很多不利影響。全球化通過三種方式導致污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對發展中國家造成不利的環境影響。一是通過全球化的投資和生產,發達國家的重化工業等高污染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據聯合國環境署統計,美國39%的高污染產業已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日本60%以上的高污染產業也已轉移到東南亞和拉丁美洲。二是通過國際貿易使廢棄物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傢具備勞動力優勢,廢棄物處理費用較低,同時環境標准較低。廢棄物國際貿易既有合法交易,也有非法交易。合法的廢棄物轉移,如果處理技術水平不高、管理不嚴,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二次環境污染。而隨著廢棄物轉移數量和需求總量的逐年增加,非法廢棄物或有毒有害廢棄物的進口也屢禁不止,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三是在自由貿易的背景下,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源消耗型產品。由於資源稅和資源補償費通常過低及環境污染沒有真正計入企業成本,就相當於用其資源和環境作為代價去補貼國外消費者,而把大量污染留在國內。
(二)全球化對環境的積極影響
1 有助於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及環境污染控制能力。知識和技術的全球化流動能促進一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由此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污染治理能力。首先,多數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針對出口市場,其對產品質量的較高要求促使企業應用更清潔、更高效的資源和能源新技術,能在投資國起到一定的環保示範作用。有些跨國企業大量開展研究開發和技術轉讓活動,其「溢出效應」對改善投資國的環境保護有很大貢獻。其次,通過貨物和技術的國際貿易,發展中國家可直接引進發達國家更清潔高效的生產和環保技術設備。這兩種方式一方面從源頭極大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推動環境污染末端治理,從而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治理水平。
2 能提升全球的環境保護意識。技術、觀念、文化和信息的全球流動,提高了國際社會的環境保護意識。西方發達國家較早遇到了環境和生態問題,較早反思自己的教訓,在資源和環境管理方面已度過了學習曲線的緩慢進展階段,不斷形成並發展了一些核心的價值觀和科學理念。而一些擁有古老文明的國家也有自古傳承的優秀的自然與環境理念。知識和觀念的全球化傳播和相互學習,促進了全球環境意識的提高。同時,在全球環境組織網路的帶動下,在全球公民社會環境運動的促進下,全球環境保護意識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3 為環境知識在全球范圍內的交流和溝通提供了條件。全球化使環境信息收集、處理和流動更加便捷,促進了環境資源信息共享,為決策者把環境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創造了前提條件。全球化生產和貿易刺激了創新技術的傳播和對舊技術的替代,促進了清潔生產技術和環境保護技術的傳播。開放的貿易和投資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採納更清潔更環保的生產方法的動力和渠道,促進人們使用新的環境管理工具和政策。
4 推動了環境問題的全球治理。第一,推動了各類環境保護組織大量涌現,促進了全球性的環境運動。第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國際環境合作的方式、深度和范圍都有很大發展,形成了政府、國際組織、非政府環境組織、跨國公司之間國際和區域全面環境合作網路,並建立了以全球峰會、多邊環境談判、國際公約協定、全球環境基金、全球環境監測和評估系統、環境管理標准(IS014000系列)和生態環保標志等為主要內容的國際環境保護制度體系。
二、全球化對我國環境的影響
在經濟方面,全球化為很多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提供了發展機遇。2007年,中國的貿易順差高達2600多億美元,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超過20%。同時,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全球化在環保意識、環保技術和全球治王單等方面為中國的環境改善做出了積極貢獻。人們通過中外思想觀念交流,增強了環境保護意識,學習到了先進的環保理念和技術;外商投資、國際貿易等為中國帶來了先進的清潔生產、環境保護的技術和設備;全球化推動中國積極參與環境全球治理,使中國在提高本國環境保護能力的同時,更有能力為改善全球環境做出貢獻。另一方面,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也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目前,中國就環境可持續性而言,2005年在146個國家中排名第133位;就環境績效而言,2008年在149個國家中排名第105名。廢棄物進口也給中國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作為資源供給的一個重要來源,中國每年從美國、西歐各發達國家進口數千萬噸的廢棄物。其中廢舊塑料進口超過1000萬噸;全世界每年產生的約 5000萬噸以上的電器和電子廢品中有70%以上被運到中國。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對資源的需求,但卻帶來了環境污染。有關專家對廢棄物貿易的研究發現,許多進口廢物在中國經過再生處理後的產品往往又運回發達國家,沒有起到補充國內資源不足的作用,付出的環境代價只換來微薄的利潤。另外,重化工產品的大量出口加重了國內環境污染。以焦炭為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焦炭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2002~2006年的五年中,中國出口焦炭共計8586萬噸,在目前焦炭行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下,生產這些焦炭排放的二氧化硫至少達30萬噸以上。此外,還有大量其他污染物排放。以鋼鐵為例。鋼鐵是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排放產業。 2002~2006年,中國共出口鋼鐵1.6875億噸,按照中國目前鋼鐵產業平均技術水平,生產每噸鋼排放二氧化硫3.6公斤,共排放二氧化硫60多萬噸。再以成品油為例。成品油生產加工過程產生的大氣污染物主要是硫化物、烴類、氮氧化物、煙塵。2002~2006年中國共出口7783萬噸成品油。按照每噸成品油生產排放 0.9公斤二氧化硫的水平測算,排放二氧化硫至少為7萬噸。此外,還有大量有機物和廢水排放。以鋁為例。鋁的生產企業是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發達國家已很少再建電解鋁廠。2002~2007年中國共出口鋁產品1238萬噸。按照目前每噸鋁排放二氧化硫9公斤計算,共排放二氧化硫約11萬噸(以上出口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和中國海關官方網站)。僅上述四種產品的出口在中國就排放了108萬多噸二氧化硫,佔中國年排放總量的近0.72%。還有數量巨大的廢水、煙塵粉塵等。
三、應對全球化對我國環境影響的對策
為減少全球化對中國環境的不利影響,並充分利用全球化對中國環境的積極作用,中國要走「內外兼修」的路徑:對內,必須探索和實踐一種適合中國的有益於環境和人類的經濟發展模式;對外,要通過國際合作廣泛參與全球環境治理。
(一)探索和實踐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在全球化浪潮中,我們必須及時解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探索和實踐一種解決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之間矛盾的經濟發展模式,即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國「十一五」規劃將發展循環經濟確定為重要任務,使之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從企業到工業園區、從縣市到省展開了大規模的試點,使循環經濟從理論走向了實踐。到2007年,通過循環經濟模式,中國鋼鐵行業約相當於鋼產量 40%、數以億噸計的固體廢棄物幾乎得到全面的回收再利用;數以億噸計的電廠粉煤灰被用作製造水泥;一些發電廠(如西柏坡火力電廠)、鋼鐵廠(如上海寶鋼)甚至整個工業開發區(如天津泰達)等通過廢水回收循環利用基本實現了污水零排放。中國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模式已初見雛形。如果這一模式取得成功,將在總體上縮短工業化道路,還將為發展中國家創造一種成功範例,幫助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當然,中國的循環經濟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實現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不是無條件的,它要求相應的體制創新,即建立符合市場經濟原則的法律和政策體系,促進產業組織結構和技術結構優化。
1 建立符合市場經濟原則的法律和政策體系。發展循環經濟以減少污染排放,涉及企業外部性問題,在增加社會福利的同時會增加企業的成本。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關的法律和政策,通過法律和政策創新改變企業生產的邊界條件,使企業排放污染物具有較高的成本,而循環利用廢棄物、減少排放能降低企業成本。制定並認真執行污染物有償排放政策是根本途徑。需要注意的是,從污染免費排放到污染高價排放,在社會經濟系統內加入新的成本要素,必然會使經濟「總成本」提高,使得價格總水平上升。所以,必須動員全社會理解和承受這一後果,並通過社會保障政策來減輕低收入群體因環境成本的加大而帶來的生活壓力。
2 重新構建國民經濟的成本——價格體系。價格是生產和消費行為的指揮棒。各種經濟政策如果不通過成本——價格機制發生作用,就不會產生長期效果。成本——價格機制是在一定製度和政策框架內形成並運行的。因此,通過制度創新和政策調整,可重新構建有利於資源、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新的成本——價格體系。如,通過增加能源資源稅和消費稅的制度創新,提高循環利用資源和廢棄物的比較利益,使循環利用廢棄物成為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徑。
3 促進產業組織結構和技術結構優化。產業組織結構代表著產業的規模經濟性,而技術結構決定了一個企業循環利用廢棄物的可能性。在一般情況下,產業的組織結構直接決定了行業的整體技術結構。在政策和技術標准上推進產業組織結構優化,實現產業發展的集聚和規模效應,加速企業技術創新,利用工業園區模式推進工業化,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要求。
(二)加強全球協作,共同參與環境治理。探索和實踐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有利於解決環境問題。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環境問題還需要通過積極的國際合作和全球的環境治理來解決。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是國際環境合作中的重要力量。中國要積極參與國際環境合作、國際環境機制建設和國際環境規則制定,彌補自身在資金、技術和人員等方面的不足,節約實現環境治理目標的時間和經濟成本。這樣既能保證本國的利益,也能更加積極和現實地履行國際環境規則。另外,中國還要爭取發達國家更多的支持與合作。作為「世界工廠」,中國事實上為發達國家承擔了部分污染。發達國家有責任和義務向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積極轉讓資源高效利用和再生利用的環境保護技術,而不是將之僅僅作為貿易的對象。
5、勞工市場的全球化將對年輕人產生怎樣的影響
這么說吧,由於國內外的生產結構使得勞動力價值不同,在國內的勞工價值不如國外這是肯定的。這是一個首要前提,而勞工市場全球化更利於將國內外勞工的工資或者說價值趨於相近甚至同一,因此國內的勞工應該會更加吃香,同時勞動力這種東西雖然說年輕人比較吃香吧但是畢竟有工作經驗的人效率更高,所以說,如果你是一個年輕人那你現在有了身體上的優勢,好好努力多多攢經驗讓你的勞動效率更高那麼你一定會更好。
ps:純手打,歡迎騷擾~
6、世界全球化的作用?
全球化一詞,是一種概念,也是一種人類社會發展的現象過程。全球化有諸多定義,通常意義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聯系不斷增強,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釋為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隨著全球化勢力對人類社會影響層面的擴張,已逐漸引起各國政治、教育、社會及文化等學科領域的重視,引發大規模的研究熱潮。對於「全球化」的觀感是好是壞,仍是見仁見智,例如全球化對於本土文化來說就是一把雙刃劍,它也會使得本土文化的內涵與自我更新能力逐漸模糊與喪失。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簡單的說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一)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有利因素
1、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資
2、資本的進入帶來了實用技術、管理經驗和企業創新精神
3、資本的進入有利於我國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4、外資進入有助於解決發展中國家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
5、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的完善,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化和金融深化
6、資本的進入有利於非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轉型
(二)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弊端
1、大量外資的進入容易造成債務負擔,可能引發國際債務危機。如1995年墨西哥爆發了重大的國際債務危機。
2、外資進入對民族資本和民族工業沖擊較大
3、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
4、跨國資本的進入增大了金融市場的投機性和風險度,容易給短期投機資本沖擊較虛弱的發展中國家國內市場造成可乘之機
5、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發展中國家經濟轉型充滿了動盪和起伏
6、經濟全球化加速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7、經濟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
7、全球化競爭會對人力資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資源管理的特點:
1.人力資源的生物性
人首先是一種生物。人力資源存在於人體之中,是有生命的「活」資源,與人的自然生理特徵相聯系。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帶有某些生物性的特徵。在管理中,首先要了解人的自然屬性,根據人的自然屬性與生理特徵進行符合人性的管理。人力資源屬於人類自身所特有,因此具有不可剝奪性。這是人力資源最根本的特性。
2.人力資源的時限性
時限性是指人力資源的形成與作用效率要受其生命周期的限制。作為生物有機體的個人,其生命是有周期的,每個人都要經歷幼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其中具有勞動能力的時間是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其各個時期資源的可利用程度也不相同。無論哪類人,都有其才能發揮的最佳期、最佳年齡段。如果其才能未能在這一時期充分利用開發,就會導致人力資源的浪費。因此,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必須尊重人力資源的時限性特點,做到適時開發、及時利用、講究時效,最大限度地保證人力資源的產出,延長其發揮作用的時間。
3.人力資源的再生性
經濟資源分為可再生性資源和非再生性資源兩大類。非再生性資源最典型的是礦藏,如煤礦、金礦、鐵礦、石油等,每開發和使用一批,其總量就減少一批,決不能憑借自身的機制加以恢復。另一些資源,如森林,在開發和使用過後,只要保持必要的條件,可以再生,保持資源總體的數量。人力資源也具有再生性,它基於人口的再生產和勞動力的再生產,通過人口總體內個體的不斷更替和「勞動力耗費——勞動力生產——勞動力再次耗費——勞動力再次生產」的過程得以實現。同時,人的知識與技能陳舊、老化也可以通過培訓和再學習等手段得到更新。當然,人力資源的再生性不同於一般生物資源的再生性,除了遵守一般生物學規律之外,它還受人類意識的支配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力資源要實現自我補償、自我更新、持續開發,這就要求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注重終身教育,加強後期的培訓與開發。
4.人力資源在使用過程中的磨損性
人力資源在使用過程中會出現有形磨損和無形磨損,勞動者自身的疾病和衰老是有形磨損,勞動者知識和技能的老化是無形磨損。在現代社會,人力資源的這種磨損呈現以下特點:首先,與傳統的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里較多地表現為有形磨損不同,現代社會更多地表現為無形磨損;其次,當今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新技術不斷取代原有技術,而且更新周期越來越短,致使員工的知識和技能老化加劇,人力資源的磨損速度越來越快;最後,人力資源補償的難度加大,這是因為當今社會的人力資源磨損主要表現為無形磨損,而無形磨損的補償比起有形磨損的補償要困難得多;同時,由於人力資源磨損速度的加快,也使得補償的費用越來越高。
5.人力資源的社會性
人處在一定的社會之中,人力資源的形成、配置、利用、開發是通過社會分工來完成的,是以社會的存在為前提條件的。人力資源的社會性,主要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及由此產生的千絲萬縷的聯系。人力資源開發的核心,在於提高個體的素質,因為每一個個體素質的提高,必將形成高水平的人力資源質量。但是,在現代社會中,在高度社會化大生產的條件下,個體要通過一定的群體來發揮作用,合理的群體組織結構有助於個體的成長及高效地發揮作用,不合理的群體組織結構則會對個體構成壓抑。群體組織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於社會環境,社會環境構成了人力資源的大背景,它通過群體組織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力資源開發,這就給人力資源管理提出了要求:既要注重人與人、人與團體、人與社會的關系協調,又要注重組織中團隊建設的重要性。
6.人力資源的能動性
能動性是人力資源區別於其他資源的本質所在。其他資源在被開發的過程中,完全處於被動的地位;人力資源則不同,它在被開發的過程中,有思維與情感,能對自身行為作出抉擇,能夠主動學習與自主地選擇職業,更為重要的是人力資源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有目的、有意識地利用其他資源進行生產,推動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同時,人力資源具有創造性思維的潛能,能夠在人類活動中發揮創造性的作用,既能創新觀念、革新思想,又能創造新的生產工具、發明新的技術。
7.人力資源具有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角色兩重性
人力資源既是投資的結果,又能創造財富;或者說,它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具有角色兩重性。人力資源的投資來源於個人和社會兩個方面,包括教育培訓、衛生健康等。人力資源質量的高低,完全取決於投資的程度。人力資源投資是一種消費行為,並且這種消費行為是必需的、先於人力資本的收益。研究證明,人力資源的投資具有高增值性,無論從社會還是個人角度看,都遠遠大於對其他資源投資所產生的收益。
8.人力資源的增值性
人力資源不僅具有再生性的特點,而且其再生過程也是一種增值的過程。人力資源在開發和使用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創造財富;另一方面通過知識經驗的積累、更新,提升自身的價值,從而使組織實現價值增值。
8、經濟全球化為什麼會導致資本與勞動力的分離?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會促進社會分工與合作日益密切,所以會導致資本與勞動力的分離。
9、全球化對工人的影響
首先,變差定義為相對收入減少,或者效用減少;或者兩個都有
根據HOV的要素稟賦理論,加入A國資本較多,B國勞動力較多,那麼一旦開放自由貿易,A國的將出口資本密集型產業,B國將出口勞動密集型產業;A國資本持有者相對收入增加,勞動力收入減少;B國勞動人口相對收入增加,資本持有者相對收入減少。
Costinot and Vogel (2010) 使用匹配理論分析這個問題的。它的基本想法就是勞動力的技能高低是連續的,每個工作的難易程度也是連續的,高技能勞動力匹配更難的工作。A國和B國在技能的分布上有所不同:A國的技能分布整體上優於B國,開放的條件下,A國的收入差距變小。其中的原因是每個特定技能的工人被匹配的工作難度變小了(或者說,每個特定難度的工作都由更高技能的工人完成)。高技能工人在更難得工作上有更加顯著的優勢,但是高技能工人下移更加明顯;另外一種情況是,A國的工人技能分布方差比較大,A國會收入差距縮小,匹配的工作難度差距縮小。高技能工人會變得差了。這個文章,以及他們其他的文章都是只能好好看的。
關於這方面的研究,Helpman(2016)做了一個很詳細的review。它指出經濟增長,全球化,貿易個不平等都是相互交叉影響的。拉丁美洲和其他一些發展中的經濟體的收入差距變小,但是OECD的一些國家收入差距變大了。
10、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是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社會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可以在國際社會流動和優化配置,由此可以帶來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動世界生產力的發展。
由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占據優勢地位,在制定貿易和競爭規則方面具有更大的發言權,控制一些國際組織,所以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也具有積極的影響:經濟全球化是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流動,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這一機會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增強經濟的競爭力,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吸引外資,擴大就業。
使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發展中國家也可以利用不斷擴大的國際市場解決產品銷售問題,以對外貿易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發展中國家還可以藉助投資自由化和比較優勢組建大型跨國公司,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以便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取更大的利益。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資金、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