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簡述21世紀全球化對產品的要求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簡述21世紀全球化對產品的要求

發布時間: 2023-05-21 13:01:51

1、經濟全球化的要求是什麼

一. 謀求共同發展的區域合作和經濟全球化趨勢。
二.國與國之間的經貿往來、資本的國際化流動、跨國集團的國際化經營、產業的國際化分工,使各國間的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個性化發展趨勢。以人為本的理念逐步確立,用戶需求特別是個性化的用戶需求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四.社會快速變化,知識和技術更新迅速,經濟和社會活動的節奏越來越快。

2、什麼是全球化什麼是本土化如何在產品策略促銷策略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詞,是一種概念,也是一種人類社會發展的現象過程。全球化目前有諸多定義,通常意義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聯系不斷增強,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釋為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隨著全球化勢力對人類社會影響層面的擴張,已逐漸引起各國政治、教育、社會及文化等學科領域的重視,紛紛引起研究熱潮。
本土化不是狹隘的地域觀念,更不是族群的對立,而是放眼國際,展望未來。現代社會由於交通發達,地區與地區之間往來密切,旅遊、參訪,甚至移民風氣普遍頻繁。到了一個新地方,想要融入當地生活環境,學習當地的語言、接受當地風俗習慣,就成為必要的條件。

在產品策略,促銷策略中將二者結合:
(一)從全球化視角出發傳播品牌的核心價值及統一形象
(二)從本土化視角出發建立品牌與消費者的關系品牌傳播過程實際上是與消費者進行溝通
、建立關系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品牌應努力適應當地文化環境。
(三).品牌傳播中結合本土文化的廣告訴求。
(四)開展本土化公關,建立良好的品牌社會形象。
品牌傳播全球化策略與本土化策略的融合,應遵循以下原則:
(1)品牌傳播理念上要全球化,但具體的傳播手段要本土化;
(2)在品牌內涵傳播上的全球化,在品牌表現元素上的本土化;
(3)品牌傳播視野上要全球化,體現的營銷文化要本土化。

3、試述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益處及我國流通企業全球化的對策

1.經濟全球化為我國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遇。經濟全球化使資本、技術、人才等重要資源可以更加自由地在國際上流動,使我們有機會利用國際上的資源來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使我國能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市場優勢和後發優勢。有人認為,中國是開放和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2000年,中國的GDP是開放之初1978年的7.4倍。

2.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加快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逐步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當中,使國內和國際市場接軌,使我國企業能夠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這些都有利於我國熟悉市場經濟運行和國際市場規則,建立市場經濟機制。

3.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國內企業的成長和發展。(1)經濟全球化使國內企業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成本,獲得更多利潤,從而促進企業的發展。(2)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產品具有更廣闊的市場,國內企業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獲取經濟利益。(3)在國際競爭的壓力下,可以加速國內企業改革的步伐,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並促進企業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增強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
二、經濟全球化下我國流通企業的發展策略

1.樹立在國際競爭中求發展的意識。

2.培養核心競爭力。

3.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

4、從事國際化經營對企業提出了哪些更高的要求??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市場競爭呈現出一些新特點,主要表現在:第一,局部市場上的競爭愈益全球化,在大多數地區和大多數行業,競爭市場一旦形成,很快會涌進來自全球的跨國企業,競爭的激烈程度大大提高;第二,產品的生命周期大為縮短,企業只有不斷推出新產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第三,為了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企業必須提高自己的成長速度,因為發展慢的企業不僅會喪失成長空間,而且已有的市場份額也可能會在激烈的競爭中喪失。

轉變企業管理觀念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市場競爭的新特點,對企業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進入21世紀,我國企業管理觀念正在發生四大轉變。一是從「管理就是控制」轉向「管理是指導和激勵,是為員工創造優質的工作環境」。傳統管理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控制員工的行為來完成企業目標,而現代社會中信息和技術網路已通達生產和流通全過程,專業分工從金字塔型垂直管理逐步轉向矩陣型組織,管理的扁平化和信息透明度的提高,要求管理者更加註重人性化管理,也就是更加註重為員工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和環境,通過較為完善的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的激勵機制,激發員工的創造性。二是從「管理就是計劃與審批」轉向「管理是著力建立企業內部市場」。「內部市場」管理方式把企業分設成能夠各自對經營結果負責的管理單位,分散經營的各個單位又圍繞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企業目標結成一個整體,能夠迅速應對激烈競爭的外部市場環境,提高企業組織的柔性化程度。三是從「管理的重要目標是在競爭中擊敗對手」轉向「管理要形成組織戰略聯盟共同體,實現戰略共贏」。在實現產業集中和產業集中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擊敗競爭對手形成行業壟斷已不為市場所接受。同時,一些有遠見的大企業為了長期可持續發展,也通過培養中小競爭對手來培育、擴大產品市場。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管理者把培育以發展為導向的協作經濟群體當成主要戰略目標之一,在競爭中合作,力求實現戰略共贏。四是從「管理就是企業生產過程中的關系協調」轉向「管理是強化與顧客關系的協調」。顧客需求就是市場,是企業經營的動力。企業把注意力集中於對顧客需求信息的隨時採集、監測,意味著企業永遠置身在市場前沿。這里「顧客」的涵義不僅包括產品和服務的購買者等外部顧客,也包括員工、原料供應商和相關產品生產商等內部顧客,他們之間的關系組成了「顧客關系系統」。

提高信用和知識管理水平

上述四個轉變,是企業為適應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激烈的市場競爭而提高管理水平的結果。對我國企業來說,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還必須努力提高信用管理水平和知識管理水平。

現代經濟本質上是信用經濟。在發達國家,企業一般都設置信用管理或信用經理一職。這是因為,在買方市場條件下,賣方要提高市場競爭力主要靠三個手段: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價格和提供優惠的結算方式。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前二者的競爭空間越來越小,結算方式成為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然而,能否成功運用信用銷售或賒銷來擴大市場份額,取決於企業本身控制客戶信用風險的能力,取決於是否建立起科學的信用管理制度和採用先進的信用風險控制技術。我國的國內信用銷售額約佔全部貿易額的50%,大大低於歐美國家超過80%的比例;而且,我國企業相互拖欠,逾期應收賬款發生額約占貿易額的5%以上,而歐美國家僅為0.25%—0.5%。因此,我國企業信用管理水平還應進一步提高。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後,一些企業為了避免信用風險,紛紛採取現金交易方式,這樣做雖然規避了信用風險,但卻容易失去信譽可靠的大客戶。

21世紀,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一場新的管理革命———知識管理悄然而至。知識管理以市場為核心,通過搜集、處理、整合、利用各種與企業經營有關的知識資源,改變信息管理、技術開發、市場分析等被職能部門分割的狀況,從而把知識資源同信息、技術和營銷戰略等有機結合起來,把企業的知識變成企業的效益。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對知識資源的有效開發和管理,它包括四方面內容:一是體現智力勞動的專利、商標、版權、信譽等知識資產的創造、使用、保存和轉讓;二是人力資源的投資、開發、管理、運用;三是企業文化的提煉、形成、推廣;四是知識資源的採集、創新、延續、使用。目前,一些跨國公司在高層管理中設立了「知識主管」一職,投入巨資建立完善的知識管理體系。雖然知識管理作為一種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尚未普遍地進入我國企業,但它的許多特徵已經顯現在我國的一些成功企業之中。

5、經濟全球化趨勢對於我國企業的構建和經營有什麼新的要求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融合。經濟全球化作為客觀的歷史進程,是世界范圍內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它是以經濟的市場化、貿易自由化、生產和投資跨國化為基礎的,
由市場力量所推動的,跨越民族國家和地區界限的全球經濟的發展態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蓬勃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一支重要的生力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經濟出現一體化的新趨勢,我國加入WTO後,出現了國內市場競爭國際化的新形勢。這既為我國中小企業提供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重挑戰。面對這一國際大舞台,我國中小企業須制定積極應對的發展戰略。
一、我國中小企業走向全球化的機遇
(一)中小企業在經濟全球化中能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統一的全球大市場,為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近幾年,我國中小企業有較快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關稅、非關稅壁壘」的調節和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我國加入WTO後,給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平等的路徑。
(二)良好的政策基礎。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近年來,我國政府相繼出台了一系列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外向型發展的政策,對中小企業的海外投資、出口退稅等給予優惠,所有這些都為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三)中國加入WTO為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提供了契機。入世後,不僅中國市場向WTO成員國敞開,WTO各成員國也向中國開放市場,中小企業可趁機擴大出口,並向其他成員國進行投資和經營。
(四)信息化潮流為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提供了便利。空前發展的信息技術有助於中小企業快速、全面地獲取並分析國際市場信息;信息技術所帶來的電子商務使企業的經營活動突破了地域、時間和企業規模的限制;運用網路技術還可以將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分支機構、供應商、客戶和消費者緊密聯系起來。這些為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掃除了障礙,使中小企業也能在國際市場上與大企業共同競爭。
二、我國中小企業走向全球化面臨的挑戰
(一)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內部壓力
1.融資渠道不暢。融資渠道不暢是影響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市場融資包括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條渠道,直接融資可分債券融資和股票融資。就債券融資而言我國政府規定,企業債券發行主體必須是國有大企業和股份制公司,且企業凈資產必須在3000萬元以上,有三年連續盈利紀錄,中小企業很難滿足上述要求。就股票融資而言,由於中小企業目前尚不具備在深滬兩股市上市的資格,國內又沒有開放針對可供中小股票、債券上市的「二板」小型市場,間接融資主要是從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借貸。由於中小企業貸款風險高、自身的資信度過低,沒有建立起和缺乏有效的信用擔保制度,且缺少有效的抵押品,致使金融機構「惜貸」。
2.管理水平低。管理水平低表現在有的企業內部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亂,浪費嚴重。許多中小企業實行的是封建「家長式」的管理模式,很少能真正運用先進的科學方法管理企業,並且缺乏創新精神;國家對企業的管理,無章可循和有章可循同時存在,而且缺乏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
3.缺乏宏觀層次上的政策。近年出台的政策對大企業優惠多,而對中小企業考慮較少。「重大輕小」的思想嚴重存在,缺乏對中小企業進行統一管理領導機構。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沒有制定有關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使中小企業發展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護;沒有制定一套完善、系統、持續的政策扶持體系,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特別是在「抓大放小」這一政策實施上有的還存在一放了之或一賣了之的錯誤思想和做法。
4.缺乏公平競爭的經營環境。在市場環境方面,給中小企業發展造成障礙源於過去的計劃經濟以及在計劃經濟下形成的行業的大型企業造成的人為壟斷。對中小企業規定了多種限制政策,如行業進入壁壘政策,目前一些行業如醫葯、出版、印刷業等規定必須是國有企業,對上市指標、自營進出口權等也向國有企業或大中型企業傾斜。同時,市場交易缺乏規則,市場秩序混亂,加之一些部門執法不力,執法不公,執法不嚴,以及某些地方政府在執法中存在地方保護主義,有關部門對中小企業徵收名目繁多的各種稅費,使得中小企業負擔過重。
(二)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外部壓力
1.競爭全球化的挑戰。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五洲四海的企業紛紛「搶灘」中國這個潛在的巨大市場,全球企業500
強中已有400多家挺進中國,幾百億美元外資投入中國市場,在中國直接或者間接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這既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活力,也給技術和管理相對落後的中小企業造成巨大的壓力。
2.高新技術的挑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實質上是技術創新的過程。國外大企業的求強靠創新,小企業的發展靠創新,發達國家推行經濟全球化,也是在產品營銷、技術輸出、資金投放、資產經營等方面創新,他們有優越的創新環境,完善的創新機制和充裕的經濟條件,而我國中小企業在這種發展趨勢中,面臨十分嚴峻的局面。
3.信息革命的挑戰。在新經濟時代,知識信息成為企業最重要的戰略資源,誰掌握了信息,誰就占據了先機。國外先進企業的管理與信息系統建立數十年來,已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而從我國中小企業目前的經濟狀況、科技水準、企業實力來看,要盡快進入到信息高速化時代,時機還不成熟。
三、面對經濟全球化,中小企業應採取的對策
(一)中小企業的自身努力是實現國際化經營的關鍵
1.努力增強自身實力。(1)提升規模優勢。(2)注重培養和引進國際經營人才。(3)中小企業應逐漸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業的科研開發能力,在本領域內不斷實現技術創新,發揮自己獨特的技術優勢。
2.加快信息化建設,努力發展電子商務。首先,企業必須建立強有力的商業信息系統網路,把握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動權。其次,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即在國際互聯網上採用數字化方式進行國際商務活動。最後,中小企業可以採用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態虛擬企業的形式,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
3.樹立國際市場營銷觀念。中小企業要成功地進入國際市場,必須實現營銷策略的創新,以國際市場營銷的新觀念取代傳統的生產和推銷觀念,充分把握國內外市場的需求特點,結合自身的優勢和特長,有針對性地開發產品,組織生產,籌劃促銷手段和確定分銷渠道,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獲取利潤。
4.實施名牌戰略。21世紀是名牌產品到名牌企業到名牌經濟的世紀,名牌經濟是市場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小企業要實現國際化經營,必須實施名牌戰略,在保護企業品牌的基礎上,增強名牌的意識和觀念,站在國際市場的高度培育和發展名牌,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提高名牌的科技含量,以保證自己的企業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
5.建立技術創新體系。技術創新是中小企業高科技化、國際化的必由之路。要允許和鼓勵有創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資本和智力成果參與企業分配,獎勵有特殊貢獻的職工,特別是獎勵科技和經營管理人員,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政府要制定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通過財稅、金融政策來鼓勵其發展。
(二)健全的政策體系是中小企業實現國際化經營的基礎
1.完善並切實落實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針對中小企業資金短缺的現狀,建議國家單獨設立支持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對外投資基金和出口貿易基金,以激勵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在融資方面,應給予中小企業較寬松的融資政策,如放寬中小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及上市的條件;允許它們進入國際資本市場,根據自身的能力和需要進行適當的資金融通等等。
2.簡化對外投資項目審批程序,加強對外投資的事後監管。建議專門設立國務院直屬的國家海外投資管理局,統一對外投資的審批權。同時,國家海外投資管理局應盡量簡化審批程序和手續,提高審批效率,徹底改變目前對外投資管理體制下「部門多、手續繁、效率低、周期長」的失效狀況,為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創造寬松、公平的環境。
3.健全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配套服務體系。首先,加快制定和完善有關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法律法規,明確中小企業在跨國經營過程中的地位及權利義務,以保護中小企業的利益。其次,動員外經貿部、進出口商會及駐外經商參處等對外工作機構,為中小企業收集國際市場信息,並協助它們開辦一些招商會、展銷會、洽談會等國際交流活動,以使中小企業能夠准確把握國際市場動向,順利開展跨國經營。

6、結合當前實際談談經濟全球化對產品的影響?急需答案,同時感謝你的回答

如何正確認識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發展趨勢?

第一,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世界格局多極化是國際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各種力量此消彼長,世界格局走向多極化的趨勢越來越清晰。一個超級大國和多種力量並存,是多極化格局最終形成前的較長過渡時期內世界力量對比的基本態勢。

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多極化格局使世界各種力量逐漸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約與制衡的關系,有利於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有利於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於實現各國人民對和平、穩定、繁榮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於廣大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發展自己。

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極化的最終形成將經歷一個漫長、曲折、復雜的演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單極與多極的矛盾,稱霸與反霸的斗爭,將成為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國際斗爭的焦點。合作中的競爭和競爭中的合作成為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特徵。

在世界格局多極化與單邊主義的斗爭中,軍事力量仍然是關鍵因素。世界上的大國強國,都把建立強大的國防力量作為搶佔新的國際格局制高點的突破口,強化軍事力量在維護和擴展國家利益中的職能和作用,謀求在世界格局多極化進程中占據優勢地位,爭奪21世紀國際社會中的戰略主動權。

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經濟技術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強大的經濟技術力量是能否成為世界一極的根本條件。因此,各國都把發展經濟擺在優先地位。世界格局多極化能否成為現實,歸根到底,取決於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經濟能否迅速發展,取決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能否實現騰飛。

第二,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

世界格局演變的一個重要背景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和世界多極化趨勢相互關聯,相互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加快了由集團化、區域化朝著全球化發展的趨勢。

經濟全球化使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優化組合和資源優化配置,從而促進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在本質上是資本的跨國流動。新科技革命是當代經濟全球化浪潮的物質基礎和重要推動力。

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推動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各國和全球共同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多了國際投機,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家主權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沖擊。經濟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和發展的,西方發達國家力圖主導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因此,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國應本著責任與風險共擔的精神,加強國際合作,共同維護國際經濟穩定發展。國際社會還應共同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以有利於各國共同發展。我們需要的是世界各國平等、互惠、共贏、共存的經濟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