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花旗銀行全球化戰略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花旗銀行全球化戰略

發布時間: 2023-05-21 08:28:57

1、日本花旗銀行在東京的地址

位於東京品川區天王洲大型城市綜合體「海堡廣場」,是一幢地上25層高的高級辦公樓。
日本東京的頂級物業天王洲花旗銀行
中心易主。昨天,復星地產旗下的IDERA Capital Management在日本東京宣布,完成燃棗宴對該花旗銀行中心大樓的收購。雙方沒有公開此次收購交易額。這是2014年5月復星正式收購IDERA之後的首單東京物業投資。

此前,復星集團以7.25億美元從摩根大通手中收購美國紐約曼哈頓下城區地標建築物——第一大通曼哈頓廣場。

據了解,此次復星地產通過IDERA收購的花旗銀行中心位於東京品川區天王洲大型城市綜合體「海堡廣場」,是一幢地上25層高的高級辦公樓。

該岩陵區域毗鄰運河,交通便利,地鐵、單軌實現「零距離」換乘,同時匯聚著東京第一酒店、JTB總部、銀河劇場等重要單元,成為體現復星地產「蜂巢城市」理念的海外皮銀案例。

此次花旗銀行中心的收購完成,標志著復星地產完成了其全球化戰略投資的第一輪布局——復星地產已在包括美國紐約、英國倫敦、日本東京和中國香港在內的四個全球金融核心城市擁有了項目

2、花旗文化:沉著而進擊的金融先鋒

美國的銀行歷史比不上歐洲的悠遠,但是美國的銀行創造了獨特的文化,吸引著全球銀行業的眼光。在整個二十世紀,美國銀行界一直存在著激進與保守兩種經營思想的沖突與角斗。而我們很難將花旗同傳迅租統、保守的銀行念野形象聯系起來。在人們的心目中,Citibank這個詞總是代表著大膽的創新和沉著的進擊。在教科書或金融歷史讀物中,只要出現了「金融創新"的字眼,在後面的段落中必定會頻頻出現花旗銀行的字型大小。

有歷史才會有文化

有歷史才會有文化,如果要追溯花旗以「沉著而進擊」為特徵的文化的起源,恐怕還是要回歸到花旗的歷史。成立於1812年的花旗銀行在最初的25年裡,其作用只相當於銀行董事們的財務部門,或者說是他們的私人銀行,這些董事們在貿易領域的失利常常給銀行帶來破產的威脅。生存尚且不保,文化也無從談起。

真正對花旗的文化起到奠定作用的是在1856年成為花旗銀行總裁的摩西.泰勒(Moses Taylor)。受人尊敬的糖商泰勒先生在1837年的經濟恐慌中入股花旗銀行。那時,美國聯邦政府剛剛成立,未能採取措施對全國的銀行和貨幣進行控制,國家經濟處於非常脆弱的境況,經濟恐慌時有發生。泰勒依靠著在每次金融恐慌中的冒險投機,迅速提升了花旗的實力和聲譽。主動出擊,沉著應戰成了花旗的成功基石,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花旗的文化雛形。

而將文化堅持下來並發揚光大的是在1891年成為花旗銀行總裁的著仔昌喊名投資商詹姆斯.斯蒂爾曼(James Stillman)。他在金融投機上走得更遠,為了更穩健地前行,他給花旗增加兩大靠山,即和金融寡頭聯盟,以及將統一戰線締結到了政府機構。他將美國商業巨子,標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的威廉.洛克菲勒(William Rockfeller)拉進董事會,並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洛克菲勒的兩個兒子。靠著和標准石油的緊密聯盟,花旗在1893年爆發的又一場經濟恐慌中進一步增強實力和影響,並和他們所控股的金融公司形成了「金融托拉斯」。1893年的經濟恐慌後,斯蒂爾曼積極支持政府主張的「金本位」政策,並成為克里夫蘭總統(President Cleveland)的經濟顧問。到了1897年,花旗銀行成為美國財政基金存儲和撥發的主要渠道,並和麥金利(McKinley)政府的財政部長萊曼.蓋奇(Lyman Gage)結下了深厚友誼。經蓋奇引薦,斯蒂爾曼結識了蓋奇年輕而有才華的助理范德利浦(Vanderlip),後者依靠在1897年成功地發行2億美元的政府債劵以資助對西班牙的戰爭而聲名雀起。在麥金利總統任期結束後,斯蒂爾曼如願以償地聘請到范德利浦做花旗銀行的副總裁。不過,盡管老斯蒂爾曼是個雄心勃勃的人,在公眾面前,他卻謹奉「沉默」的原則。

范德利浦是那個時代傑出的國際主義者之一。在加入花旗銀行之前,他花了四個月的時間游歷歐洲,拜訪那裡的銀行家和財務部官員。通過這次游歷,他更加堅定地認為,美國將在全球經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進入花旗後,范德利浦積極開拓海外業務。並且由於他的努力,1914年的《聯邦儲備法案》得以實施,取消了國立銀行不能從事海外業務的禁令,給花旗的海外拓展掃除了制度障礙。久已垂涎於國際銀行公司(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oration, 在華花旗銀行的前身)在遠東的實力,他乘著1915年IBC總裁哈伯德(Thomas Hubbard)去世,股東甩賣股權之機大量購入IBC的股份,取得這家在英國、巴拿馬及亞洲等地擁有16家分行的銀行的控制權,並在1919年購得的剩餘股份。在給遠在巴黎處於退休狀態的斯蒂爾曼的信中,他寫道:「我們正走在一條之前我們未曾夢想過的發展之路上。收購了IBC之後,我們將會比世界上任何一家銀行擁有更多的分行和更廣的覆蓋。我能看到我們將在相當短的時間里,在美國之外的任何一個重要城市擁有一家井然有序的分行的可能性有多大!」確切的說,范德利浦是花旗全球化經營理念的締定者,他高調地將花旗推到了美國人的面前,並且把花旗引領到了世界的中心舞台。不僅如此,作為曾經的新聞記者、總統的主力撰稿人,他真正依靠了美國輿論的力量和對於政策制定的積極參與,推動了美國的金融發展,引領了美國的金融潮流,使得整個美國銀行業唯花旗馬首是瞻。

盡管老斯蒂爾曼有好幾個兒子,他還是將總裁的位子給了范德利浦。即便在1918年他去世前夕,在和范德利浦交惡之後,他留給兒子傑米的遺言也是,「永遠不要接受銀行總裁職務」(不幸的是,老斯蒂爾曼的這一遺願並沒能實現)。老斯蒂爾曼的這一舉動,開創了花旗「任人唯賢」的作風。范德利浦則進而將不惜一切代價培養才華出眾的年輕人變成花旗的傳統。在范德利浦的任期內,花旗銀行快速拓展海外業務,然而所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缺乏能力很強又熟悉海外市場的銀行家去管理日益增多的國際分支機構。范德利浦一直在其他銀行中物色人選,在新興的「長期處於歐洲影響之下」的海外市場,花旗作為一個新來者,起初「僱傭了歐洲人和歐洲人競爭」。但是范德利浦一直未能找到足夠多的合適人才去完成他的宏圖大略。他意識到如果要更穩健地經營,必須培養自己的人才。1915年,花旗銀行成了紐約第一家自己設置雇員培訓班的銀行。范德利浦把他那些從名牌大學招聘來的「金融家學員」培訓班,稱為第二個「西點軍校」。由於海外業務迅速增長,所需的海外經營人才數量急劇攀升,早在1920年左右,花旗就倡導了「本土化」經營戰略,開始在海外,如亞洲的菲律賓,開設了培訓學校,提升本地員工,使得本地人能夠承擔銀行要職。花旗不僅引領了金融理念的創新,而且引領了用人理念的創新。這些花旗培養出來的富有才華的年輕人,落地生花,結合當地的市場需求,開發出很多新的金融工具和產品。

不過,一次次的嘗到甜頭讓花旗在冒險的路上走得很遠,它錯誤地以為只要有優秀的人才,有合適的產品,有領先的管理,所有的商業理想都可以實現,成功的迅猛而來讓它失去了曾經保持的沉著。范德利浦的夢想之一是在俄國建立一個分行。1917年1月,這個夢想終於成真,花旗在彼得格勒設立了第一家俄國分行。兩個月後爆發了俄國革命,同年末,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該分行的所有存款和銀行資產全部被收歸國有,損失達3300萬美元,相當於當時銀行全部資本金的40%。將父親的遺言置之腦後的傑米.斯蒂爾曼迫使范德利浦辭職,自己當上了總裁。然而正如他父親所料,小斯蒂爾曼的確不具備管理一個國際大銀行的才能。在古巴銀行業迅速膨脹之際,他受到古巴糖價不斷高升的引誘,冒冒失失地在食糖上投下巨額資本。1921年,當食糖泡沫崩潰後,花旗遭到了嚴重的打擊,幾乎一夜之間喪失了全部資本金的80%。花旗的處境雪上加霜,幾乎瀕臨關閉所有海外分行的邊緣。在以後的相當長的時期內,花旗都找不到自己人格化的代表,漸漸淪為一個龐大而缺乏生氣的機構。

「沉著而進擊」的文化漸入佳境

重新將花旗帶回全球金融競技場冠軍領獎台的是在1967年執掌花旗的、具有「沖擊型經營理念」的金融思想領袖沃爾特.瑞斯頓(Walter Wriston)。這個20世紀美國銀行三傑之一的銀行家,大膽進行金融創新和海外投資。他在擔任海外部總裁之後,利用了二戰後歐洲重建和美國政治軍事力量向全世界滲透的機會,向歐洲美元市場、環太平洋新興工業國市場和拉丁美洲市場大舉擴張,奠定了花旗在全球的領導地位。在他擔任花旗銀行總裁後,他推動了花旗從關系型銀行向服務型銀行的轉變。不僅如此,他還領導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興起的金融創新運動,鑽法律空子,實現業務多元化和銀行跨州擴張,向僵化保守的美國銀行法規的管理當局發起一輪又一輪的沖擊。在他執政的17年裡,花旗「沉著而進擊」的獨特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彰顯,業界開始跟從、學習和模仿。

而正是美國銀行業盲目地跟在了花旗的身後,「放棄了思考權利」,造成了所謂的合成謬誤,引發了爆發在瑞斯頓的繼任者約翰.里德(John Reed)任期內的一場席捲美國銀行業的重大危機:拉美債務危機。發放給第三國家的幾十億美元的貸款由於政權變動而收不回來。銀行紛紛倒閉,花旗盡管也元氣大傷,不過它還有早年的獲利聊以自慰,作為先行者,它曾經吃到過甜蜜的蘋果。

懷疑和重歸

花旗陷入被公眾質疑的漩渦。而花旗的文化隨著瑞斯頓的退休而出現了歷史性的倒退,沒有人再能承擔起思想領袖的重擔,花旗開始懷疑自己「敢為天下先」的理念,搖擺不定。迷失在對自己文化的質疑中,錯誤就像倒塌的多米諾骨牌襲來,業績下滑似乎有失去控制的勢頭。1991年第三季度,花旗銀行不得不公布了38.85億美元的虧損。花旗自1812年就沒有停止過向股東派發紅利,也終於在這一年被迫取消了。花旗大不如昔。

重新將花旗推向全球第一金融服務機構寶座的是一個來自花旗外面的愛好打破傳統的前旅行者集團總裁、華爾街的「成本殺手」桑迪.韋爾,他非常具有想像力在1998年地促成了旅行者集團和花旗銀行的「世紀聯姻」,打破了美國金融史上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經營的法律框架,直接催生了世界第一的金融巨人――花旗集團。一年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批准這次合並,並取消了實行了60多年的限制銀證混業的國家法規。花旗的文化終於再一次找到思想領袖,沉著而進擊的理念歸位,花旗又開始重新領導金融潮流。

有人說,花旗就像是個淘氣任性的小男孩,不斷設法打破常規,試試父母的耐性。的確,父母有時因為他的創新而放寬了管制;有時,他玩過了火,父母則給了他嚴厲的警告或者懲罰。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美國銀行業各項管理法規的解禁和放鬆,其源頭就是由花旗領銜的源源不斷的和花樣百出的金融工具創新。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偶或,花旗也會爆出操縱市場的丑聞,飽受非議。不過在遭受公眾評議之時,花旗倒是一直忠實於股東,從沒有欺詐過股東的丑聞。即便是著名的1933年的公開聽證會長達一年的主角人物,小斯蒂爾曼的繼任者查理.米歇爾(Charles Michelle),也沒有像大通銀行的董事長、「華爾街最受歡迎的銀行家」阿爾伯特.威金那樣在大跌價來臨之前賣空了自己銀行的股票從而大撈一筆。米歇爾在大跌價臨近的日子裡,增持了花旗銀行的股份,使得他成為了那次股市暴跌的最大輸家。盡管他本人在那一年被迫不光彩地退出,但是他並沒有給花旗的名聲帶來恥辱。他後來還在華爾街任職,努力工作還債補稅。

有過榮耀有過屈辱,有過平庸有過領先,花旗已經走過了近兩百年,在這不平坦的過程中,花旗的文化經歷了堅持和懷疑,繼承和摒棄,於多次的反反復復中增強了自我調適能力。外人感嘆花旗旺盛的生命力,追根溯源,大概也正是花旗竭盡全力維持不停止向股東派發紅利的傳統,導致了它永不疲倦地追求創新。如花旗集團董事會主席桑迪.韋爾所言:「在金融服務領域,我們永不停止學習。每年都帶來新的挑戰,而這些挑戰又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創新。」

2005年剛過,就在人們還沉浸在對6年前的旅行者集團和花旗銀行「世紀大合並」的回味中,並尋找機會躍躍欲試時,花旗集團出其不意地宣布將出售旅行者人壽和養老保險,以及其他保險業務給美國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當年的那場創世界之最的「終極並購」,至此又塗抹了一筆濃厚的理性色彩,給這個世界重新樹立了一個「沉著而進擊」的樣板。(劉更芳)

來源:當代金融家

3、歷史花旗銀行經營特點

1.花旗銀行相關知識介紹

花旗銀行簡介 文章出處:新元網新聞中心 2003-07-14 17:00 -------------------------------------------------------------------------------- 一、歷史背景和發展概況 1812年6月16日, 紐約州特許設立花旗銀行, 其英文名稱為「City Bank of New York.9月14日,花旗銀行在華爾街52號開業,為紐約的一些商戶提供服務。

銀行總裁是塞繆爾.奧斯古德上校,他曾在獨立戰爭中與喬治.華盛頓並肩作戰。 1822年農業火險及貸款公司成立, 這是美國每一家股份制信託公司。

1835年,該公司改名為農業貸款及信託公司,1929 年與花旗銀行合並。其後,花旗銀行的英文名稱為:National City Bank。

1856年,摩西.泰勒擔任總裁,任職長達26年。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

林肯總統懇請紐約各銀行為聯邦籌款15000萬美元。花旗銀行以黃金認購了7000萬美元。

1865年,花旗銀行加入新組建的美國國民銀行系統, 英文名稱改為: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作為國民銀行, 其經營必須符合聯邦 *** 對償付能力及流動資金能力所規定的高標准。

在紐約市,國民銀行的法定儲備金被視為存款。 1893年,花旗銀行就其存款及資產而言, 名列紐約市各銀行之首。

1897年,花旗銀行在美國銀行業率先設立外匯部, 開始從事外匯買賣業務。 1902年,在倫敦、上海、香港、橫濱、馬尼拉、新加坡及舊金山開設分行, 成為1918 年收購的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ation的國際業務網路的核心。

1904年,花旗銀行推出旅行支票。 1908年,花旗銀行於創立96年後,遷入位於華爾街55 號的前美國海關大樓。

1914年,根據在阿根廷設有分支機構的美國公司的建議, 花旗銀行於11月10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設立分行, 成為美國國民銀行在該國的第一家分行。 1921年--1928年,1921年12月, 花旗銀行成為美國首家按復利計算儲蓄賬戶利息的銀行。

1928年5月3日, 花旗銀行又向儲戶推出另一具有創意的業務;無擔保個人放款。 1929年,花旗銀行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商業銀行。

兼並進一步加快了銀行的擴展:農業貸款及信託公司成為花旗銀行農業信託公司。為滿足業務發展的需求,銀行在交易廣場20號興建了摩天大樓。

1930年--1936年,盡客處於大蕭條時期, 花旗銀行仍通過在中國的業務收入維持了股息。 1933年,由於《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頒布, 花旗銀行同其他美資銀行一樣,也注銷了其投資公司。

1935年, 花旗銀行為小型企業提供月度支付貸款業腔臘務。1936年, 花旗銀行在紐約市率先開辦無需最低存款要求的支票賬戶業務。

1939年--1949年,30年代末,花旗急需 23個國家開設了100個辦事機構,成為當時最大的國際性銀行。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花旗空笑銀行在歐洲及亞洲的許多業務被迫停止。

1950年--1955年,隨著美國消費者收入的提高, 各種新型的個人銀行服務應運而生,銀行業開始大規模的發展。 個人支票賬戶及消費貸款激增。

1955年,花旗銀行英文名稱更改為The Fist National CityBank of New York。 1956年,花旗銀行在商業貸款部安裝了首台計算機。

1961年,花旗銀行創立 可轉讓定期存單。 新成立的花旗銀行海外投資公司成為該銀行境外分支機構的控股公司。

位於斗圓含公園大道399號的新總部落成。 1968年--1974年,1956 年《美國銀行控股公司法》對一家控股公司控制多家銀行的作法加以限制。

1968年, 花旗銀行成立了針對一家銀行的控股公司,使其可以擴展並提供新的金融服務。 其他銀行紛紛效仿。

1974年,為更好地適應其全球性業務, 該控股公司更名為花旗集團。同年,花旗集團將浮動利率債券引入美國金融市場。

這一革新已於10年前由花旗銀行在歐洲市場推出。 1975年,花旗銀行成為在歐洲共同市場9國設有分行的惟一一家美資銀行。

1976--1980年,1976年,花旗銀行英文名稱改為Citi Bank, N.A.。1977年,花旗銀行設立花旗卡業務中心,通過便捷而多功能的自動櫃員機和花旗卡,使其頗受歡迎的「花旗提供24 小時服務」廣告宣傳成為現實,一舉改變了美國消費者銀行業務的面貌。

1981年--1982年,進入80年代, 花旗銀行注重發展消費者銀行業務。銀行在而達科他州及特拉華州開設了分行, 以促進信用卡業務的發展,並收購了大來信用證。

花旗集團在收購了舊金山忠實聯邦儲蓄及信貸銀行後,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控股公司。 1984年,約翰.雷德當選為董事長。

1985年,花旗銀行將客戶的私人計算機與其系統相連, 方便客戶直接辦理銀行業務。 1992年,花旗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

它的名稱即意味著獨具創意的銀行業務。花旗集團的分支機構及辦事處遍及90多個國家,成為業務覆蓋面如此之廣的惟一一家國際性銀行。

1993年, 花旗銀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卡及消費卡的發卡行和服務行。同年,花旗銀行兼並了80年代成立的數家儲蓄銀行, 貫以統一的名稱Citi Bank,FSB。

花旗銀行還推出其「風險之窗」管理模式,以國別、行業、產品及客戶為重點,從內部評估及管理花旗集團的總體風險。 1994年,花旗銀行在俄羅斯開辦了第一家外國獨資商業銀行。

花旗集團恢復支付普通股股息,1991年,這一項業務曾暫時中斷。 1995年。

2.花旗集團有哪些經營優勢

1、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以Citi為商標)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市,為世界上最大的銀行及金融機構之一,於1998年由花旗公司及旅行家集團合並而成,並於同期換牌上市。

2、花旗集團的歷史由花旗銀行的成立為起點,花旗銀行是1955年由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而成的,合並後改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1976年3月1日改為現名。 3、花旗集團是美國第一家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共同基金、證券交易等諸多金融服務業務於一身的金融集團。

合並後的花旗集團總資產達7000億美元,凈收入為500億美元,在100個國家有1億客戶,信用卡發行量約6000萬張。 4、花旗集團(Citigroup)是當今世界資產規模最大、利潤最多、全球連鎖性最高、業務門類最齊全的金融服務集團。

它是由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於1998年合並而成、並於同期換牌上市的。換牌上市後,花旗集團運用增發新股集資於股市收購、或定向股權置換等方式進行大規模股權運作與擴張,並對收購的企業進行花旗式戰略輸出和全球化業務整合。

3.花旗銀行的歷史及其投資的范圍主要是那些

花旗銀行總部位於美國紐約派克大道399號的花旗銀行,是華盛頓街最古老的商業銀行之一。

1812年7月16日,華盛頓 *** 的第一任財政總監(missioneroftheU.S.Treasury)塞繆爾.奧斯古德(SamuelOsgood)上校與紐約的一些商人合夥創辦了紐約城市銀行(CitybankofNewYork)——今日花旗集團的前身。當時,該銀行還是一家在紐約州注冊的銀行。

在創建之初,紐約城市銀行主要從事一些與拉丁美洲貿易有關的金融業務。1865年7月17日,按照美國國民銀行法,紐約城市銀行取得了國民銀行的營業執照,更名為紐約國民城市銀行(NationalCityBankofNewYork)。

此後,紐約國民城市銀行迅速發展成為全美最大的銀行之一。

4.美國花旗集團的歷史

1.花旗銀行 花旗銀行是1955年由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而成 的,合並後改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 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1976年3月1月改為現名。

紐約花旗銀行的前身是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1812年由斯提耳曼家族創立, 經營與拉丁美洲貿易有關的金融業務。 1865年該行取得國民銀行執照,改為紐約花旗銀行。

該企業品牌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編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 排行榜中名列第三十一。該企業在2007年度《 財富 》 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十四。

2. 花旗公司 由於美國銀行法對銀行與證券業務實行嚴格的分業管理, 規定商業銀行不許購買股票,不允許經營非銀行業務, 對分支行的開設也有嚴格的限制。為了規避法律的限制, 1968年花旗銀行走出了公司戰略決策的重要一步-- 成立銀行控股公司,以其作為花旗銀行的母公司。

花旗銀行把自己的股票換成其控股公司即花旗公司的股票, 而花旗公司資產的99%是花旗銀行的資產。數十年來, 花旗銀行一直是花旗公司的「旗艦銀行」, 20世紀70年代花旗銀行的資產一直占花旗公司資產的95% 以上,80年代以後有所下降,但也在85%左右。

花旗公司共轄13個子公司,提供銀行、證券、投資信託、保險、融資租賃等多種金融服務(按照當時法律要求, 非銀行金融業務所佔比例很小)。通過這一發展戰略, 花旗公司走上了多元化金融服務的道路, 並在198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單一銀行控股公司。

3.花旗集團 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宣布合並, 合並組成的新公司稱為「花旗集團」, 其商標為旅行者集團的紅雨傘和花旗集團的蘭色字標。 旅行者集團前身旅行者人身及事故保險公司(The Travelers Life and Accident Insurance pany)成立於1864年,一直以經營保險業為主, 在收購了美邦經紀公司(Smith Barney)後,其經營范圍擴大到證券經紀、投資金融服務領域。

1997年底又以90億美元的價格兼並了美國著名的投資銀行所羅 門兄弟公司,成立了所羅門·美邦投資公司, 該公司已居美國投資銀行的第二位。 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合並組成的花旗集團, 成為美國第一家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共同基金、證券交易等諸多金融服務業務於一身的金融集團。

合並後的花旗集團總資產達7000億美元, 凈收入為500億美元,在100個國家有1億客戶, 擁有6000萬張信用卡的消費客戶。 從而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團之一。

5.花旗銀行的發展

在花旗的歷史上,有三個重要的名字:花旗銀行(Citibank)、花旗公司(Citicorp)和花旗集團(Citigroup),它代表著花旗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

花旗銀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12年,是一家服務於紐約商人的金融機構。花旗銀行的總部設在華爾街,到了19世紀末,已在美國的其他州和海外開設分行。

同時花旗銀行也是第一個成立國際部的美國銀行,在1904年第一個推出旅行者支票。1902年起,花旗銀行開始了向海外拓展,先後分別在新加坡、英國、中國、香港、日本、菲律賓和印度開設分行(這時花旗在美國不可跨州開展業務,卻跨國開設分行)。

花旗銀行是1955年由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而成的,合並後改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1976年3月1日改為現名。紐約花旗銀行的前身是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1812年由斯提耳曼家族創立,經營與拉丁美洲貿易有關的金融業務。

1865年該行取得美國 *** 第29號特許狀,國民銀行執照,改為花旗銀行。該名稱當時沒有叫起來,同時有混用現象。

但美國花旗銀行,紐約城市銀行,紐約第一城市銀行,美國花旗公司,國際銀行,萬國寶通銀行都屬於花旗銀行。19世紀末20世紀初,斯提耳曼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牢牢地控制了該行,將它作為美孚石油系統的金融調度中心。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以後,紐約花旗銀行脫離了洛克菲勒財團,自成系統。當時,由於業務每況愈下,曾一度依附於摩根公司。

到了40年代,紐約花旗銀行趁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機,大力恢復和擴充業務。戰後,紐約花旗銀行業務不斷擴展。

50年代,美國爆發了大規模的企業兼並浪潮,紐約花旗銀行在競爭中壯大起來,於1955年兼並了摩根財團的第二大銀行--紐約第一國民銀行,隨後更名為第一花旗銀行,此時該行資產急劇擴大,實力增強,地位迅速上升,成為當時美國第三大銀行,資產規模僅次於美洲銀行和大通曼哈頓銀行。花旗公司由於美國銀行法對銀行與證券業務實行嚴格的分業管理,規定商業銀行不許購買股票,不允許經營非銀行業務,對分支行的開設也有嚴格的限制。

為了規避法律的限制,1968年花旗銀行走出了公司戰略決策的重要一步-成立銀行控股公司,以其作為花旗銀行的母公司。花旗銀行把自己的股票換成其控股公司即花旗公司的股票,而花旗公司資產的99%是花旗銀行的資產。

數十年來,花旗銀行一直是花旗公司的「旗艦銀行」,20世紀70年代花旗銀行的資產一直占花旗公司資產的95%以上,80年代以後有所下降,但也在85%左右。花旗公司共轄13個子公司,提供銀行、證券、投資信託、保險、融資租賃等多種金融服務(按照當時法律要求,非銀行金融業務所佔比例很小)。

通過這一發展戰略,花旗公司走上了多元化金融服務的道路,並在198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單一銀行控股公司。花旗集團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宣布合並,合並組成的新公司稱為「花旗集團」,其商標為旅行者集團的紅雨傘和花旗集團的藍色字標。

旅行者集團前身旅行者人身及事故保險公司(The Travelers Life and Accident Insurance pany)成立於1864年,一直以經營保險業為主,在收購了美邦經紀公司(Smith Barney)後,其經營范圍擴大到證券經紀、投資金融服務領域。1997年底又以90億美元的價格兼並了美國著名的投資銀行所羅門兄弟公司,成立了所羅門·美邦投資公司,該公司已居美國投資銀行的第二位。

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合並組成的花旗集團,成為美國第一家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共同基金、證券交易等諸多金融服務業務於一身的金融集團。合並後的花旗集團總資產達7000億美元,凈收入為500億美元,在100個國家有1億客戶,擁有6000萬張信用卡的消費客戶。

從而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團之一。花旗銀行總部位於美國紐約派克大道399號的花旗銀行,是華爾街街最古老的商業銀行之一。

1812年7月16日,華盛頓 *** 的第一任財政總監(missioner of the U.S. Treasury )塞繆爾.奧斯古德(Samuel Osgood)上校與紐約的一些商人合夥創辦了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今日花旗集團的前身。當時,該銀行還是一家在紐約州注冊的銀行。

在創建之初,紐約城市銀行主要從事一些與拉丁美洲貿易有關的金融業務。1865年7月17日,按照美國國民銀行法,紐約城市銀行取得了國民銀行的營業執照,更名為紐約國民城市銀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此後,紐約國民城市銀行迅速發展成為全美最大的銀行之一。20世紀初,紐約國民銀行開始積極發展海外業務,1902年,該行在倫敦開設了它的第一家國外分行,到1915年持有萬國寶通銀行之前,紐約國民城市銀行已在拉美、遠東及歐洲建立了37家分支機構(Muro,1984,p.47)。

萬國寶通銀行成立於1901年,當時主要是為了發展對中國及菲律賓的貿易,次年它在上海成立了美國在華的第一家銀行分行,不久又相繼在遠東其他地區設立海外分行32家。通過兼並萬國寶通銀行,紐約城市銀行的海外分支網路擴大了近一倍。

到1939年,花旗銀行(1927年以後,紐。

6.美國花旗集團的歷史

1.花旗銀行 花旗銀行是1955年由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而成 的,合並後改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 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1976年3月1月改為現名。

紐約花旗銀行的前身是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1812年由斯提耳曼家族創立, 經營與拉丁美洲貿易有關的金融業務。 1865年該行取得國民銀行執照,改為紐約花旗銀行。

該企業品牌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編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 排行榜中名列第三十一。該企業在2007年度《 財富 》 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十四。

2. 花旗公司 由於美國銀行法對銀行與證券業務實行嚴格的分業管理, 規定商業銀行不許購買股票,不允許經營非銀行業務, 對分支行的開設也有嚴格的限制。為了規避法律的限制, 1968年花旗銀行走出了公司戰略決策的重要一步-- 成立銀行控股公司,以其作為花旗銀行的母公司。

花旗銀行把自己的股票換成其控股公司即花旗公司的股票, 而花旗公司資產的99%是花旗銀行的資產。數十年來, 花旗銀行一直是花旗公司的「旗艦銀行」, 20世紀70年代花旗銀行的資產一直占花旗公司資產的95% 以上,80年代以後有所下降,但也在85%左右。

花旗公司共轄13個子公司,提供銀行、證券、投資信託、保險、融資租賃等多種金融服務(按照當時法律要求, 非銀行金融業務所佔比例很小)。通過這一發展戰略, 花旗公司走上了多元化金融服務的道路, 並在198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單一銀行控股公司。

3.花旗集團 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宣布合並, 合並組成的新公司稱為「花旗集團」, 其商標為旅行者集團的紅雨傘和花旗集團的蘭色字標。 旅行者集團前身旅行者人身及事故保險公司(The Travelers Life and Accident Insurance pany)成立於1864年,一直以經營保險業為主, 在收購了美邦經紀公司(Smith Barney)後,其經營范圍擴大到證券經紀、投資金融服務領域。

1997年底又以90億美元的價格兼並了美國著名的投資銀行所羅 門兄弟公司,成立了所羅門·美邦投資公司, 該公司已居美國投資銀行的第二位。 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合並組成的花旗集團, 成為美國第一家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共同基金、證券交易等諸多金融服務業務於一身的金融集團。

合並後的花旗集團總資產達7000億美元, 凈收入為500億美元,在100個國家有1億客戶, 擁有6000萬張信用卡的消費客戶。 從而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團之一。

7.求美國花旗銀行的簡介

一、歷史背景和發展概況 1812年6月16日, 紐約州特許設立花旗銀行, 其英文名稱為「City Bank of New York.9月14日,花旗銀行在華爾街52號開業,為紐約的一些商戶提供服務。

銀行總裁是塞繆爾.奧斯古德上校,他曾在獨立戰爭中與喬治.華盛頓並肩作戰。 1822年農業火險及貸款公司成立, 這是美國每一家股份制信託公司。

1835年,該公司改名為農業貸款及信託公司,1929 年與花旗銀行合並。其後,花旗銀行的英文名稱為:National City Bank。

1856年,摩西.泰勒擔任總裁,任職長達26年。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

林肯總統懇請紐約各銀行為聯邦籌款15000萬美元。花旗銀行以黃金認購了7000萬美元。

1865年,花旗銀行加入新組建的美國國民銀行系統, 英文名稱改為: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作為國民銀行, 其經營必須符合聯邦 *** 對償付能力及流動資金能力所規定的高標准。

在紐約市,國民銀行的法定儲備金被視為存款。 1893年,花旗銀行就其存款及資產而言, 名列紐約市各銀行之首。

1897年,花旗銀行在美國銀行業率先設立外匯部, 開始從事外匯買賣業務。 1902年,在倫敦、上海、香港、橫濱、馬尼拉、新加坡及舊金山開設分行, 成為1918 年收購的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ation的國際業務網路的核心。

1904年,花旗銀行推出旅行支票。 1908年,花旗銀行於創立96年後,遷入位於華爾街55 號的前美國海關大樓。

1914年,根據在阿根廷設有分支機構的美國公司的建議, 花旗銀行於11月10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設立分行, 成為美國國民銀行在該國的第一家分行。 1921年--1928年,1921年12月, 花旗銀行成為美國首家按復利計算儲蓄賬戶利息的銀行。

1928年5月3日, 花旗銀行又向儲戶推出另一具有創意的業務;無擔保個人放款。 1929年,花旗銀行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商業銀行。

兼並進一步加快了銀行的擴展:農業貸款及信託公司成為花旗銀行農業信託公司。為滿足業務發展的需求,銀行在交易廣場20號興建了摩天大樓。

1930年--1936年,盡客處於大蕭條時期, 花旗銀行仍通過在中國的業務收入維持了股息。 1933年,由於《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頒布, 花旗銀行同其他美資銀行一樣,也注銷了其投資公司。

1935年, 花旗銀行為小型企業提供月度支付貸款業務。1936年, 花旗銀行在紐約市率先開辦無需最低存款要求的支票賬戶業務。

1939年--1949年,30年代末,花旗急需 23個國家開設了100個辦事機構,成為當時最大的國際性銀行。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花旗銀行在歐洲及亞洲的許多業務被迫停止。

1950年--1955年,隨著美國消費者收入的提高, 各種新型的個人銀行服務應運而生,銀行業開始大規模的發展。 個人支票賬戶及消費貸款激增。

1955年,花旗銀行英文名稱更改為The Fist National CityBank of New York。 1956年,花旗銀行在商業貸款部安裝了首台計算機。

1961年,花旗銀行創立 可轉讓定期存單。 新成立的花旗銀行海外投資公司成為該銀行境外分支機構的控股公司。

位於公園大道399號的新總部落成。 1968年--1974年,1956 年《美國銀行控股公司法》對一家控股公司控制多家銀行的作法加以限制。

1968年, 花旗銀行成立了針對一家銀行的控股公司,使其可以擴展並提供新的金融服務。 其他銀行紛紛效仿。

1974年,為更好地適應其全球性業務, 該控股公司更名為花旗集團。同年,花旗集團將浮動利率債券引入美國金融市場。

這一革新已於10年前由花旗銀行在歐洲市場推出。 1975年,花旗銀行成為在歐洲共同市場9國設有分行的惟一一家美資銀行。

1976--1980年,1976年,花旗銀行英文名稱改為Citi Bank, N.A.。1977年,花旗銀行設立花旗卡業務中心,通過便捷而多功能的自動櫃員機和花旗卡,使其頗受歡迎的「花旗提供24 小時服務」廣告宣傳成為現實,一舉改變了美國消費者銀行業務的面貌。

1981年--1982年,進入80年代, 花旗銀行注重發展消費者銀行業務。銀行在而達科他州及特拉華州開設了分行, 以促進信用卡業務的發展,並收購了大來信用證。

花旗集團在收購了舊金山忠實聯邦儲蓄及信貸銀行後,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控股公司。 1984年,約翰.雷德當選為董事長。

1985年,花旗銀行將客戶的私人計算機與其系統相連, 方便客戶直接辦理銀行業務。 1992年,花旗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

它的名稱即意味著獨具創意的銀行業務。花旗集團的分支機構及辦事處遍及90多個國家,成為業務覆蓋面如此之廣的惟一一家國際性銀行。

1993年, 花旗銀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卡及消費卡的發卡行和服務行。同年,花旗銀行兼並了80年代成立的數家儲蓄銀行, 貫以統一的名稱Citi Bank,FSB。

花旗銀行還推出其「風險之窗」管理模式,以國別、行業、產品及客戶為重點,從內部評估及管理花旗集團的總體風險。 1994年,花旗銀行在俄羅斯開辦了第一家外國獨資商業銀行。

花旗集團恢復支付普通股股息,1991年,這一項業務曾暫時中斷。 1995年,花旗銀行慶祝其開辦消費者銀行業務20周年。

當時, 銀行推出這項業務旨在全球范圍內為消費者提供銀行服務, 與消費者建立紐帶關系。

4、匯豐花旗招行私行對比

花旗銀行總行在美國,在國內自然是屬於外資銀行,而匯豐銀行雖然是在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但性質上也可以說是外資銀行。那麼匯豐銀行和花旗銀行在內地哪個實力強?
花旗、匯豐與中國這個東方古國都有久遠的歷史淵源。花旗銀行作為第一家美資銀行於1902年來到上海,開立了在亞洲的第一家分行。
1993年花旗成為首家在上海設立中國區總部的外資銀行,也是首家獲得在上海、深圳經營人民幣業務執照的美資銀行。
再看匯豐。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於1865年在香港和上海成立,是匯豐集團的創始成員,亦是該集團在亞太區的旗艦。2000年5月輪棚,匯豐成立「駐中國總代表處」,統籌業務發展。匯豐在中國內地設立了10間分行,這一不斷擴大的分行網路在內地外資銀行中首屈一指。
但兩家公司的業務模式和全球化戰略各不相同。這種差異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們拓展中國業務時迥異的戰略選擇。
匯豐的國際化程度與花旗相比則有過之而無不及。根據2004年年報,匯豐2004年全年稅前盈利176.08億美元,其中北美、歐洲、香港、亞太和拉美地區分別貢獻其中的30.8%、29.6%、26.9%、10.3%和2.4%。
匯豐的混業程度也很高,從稅前盈利的業務構成上看,個人金融業務佔46.6%,企業銀行和投資銀行佔26.7%,商業銀行業務佔21.5%。
匯豐銀行是香港最重要的銀行,也是香港聯交所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同樣,香港在匯豐全球業務中的地位舉足重輕,香港業務貢獻了匯豐全球稅前盈利的近三成。
可以說,匯豐的中心地帶就是香港,中國則是它志在必得的重點地區,除了期局桐冊待金融開放給匯豐中國分支機構帶來更多的機會外,匯豐還希望通桐宏過合資鎖定一部分利益。匯豐在金融開放的前夕仍然兩條腿走路,無疑為其中國戰略上了雙保險。
不一樣的牌理,不同的出牌方式,造就了花旗和匯豐今天截然不同的中國命運:匯豐大手筆投資,而花旗三思而後行,花旗的猶豫使得比它堅決的競爭對手一再將其排擠出局。至於未來如何,還無法預料。
這兩家銀行相比較之下,並沒有什麼強大不強大之分,畢竟都有各自的優勢和適合的客戶人群,要比較的話需要從不同方面去分析討論。

5、求美國花旗銀行的簡介

一、歷史背景和發展概況

1812年6月16日, 紐約州特許設立花旗銀行, 其英文名稱為「City Bank of New York.9月14日,花旗銀行在華爾街52號開業,為紐約的一些商戶提供服務。銀行總裁是塞繆爾.奧斯古德上校,他曾在獨立戰爭中與喬治.華盛頓並肩作戰。
1822年農業火險及貸款公司成立, 這是美國每一家股份制信託公司。1835年,該公司改名為農業貸款及信託公司,1929 年與花旗銀行合並。其後,花旗銀行的英文名稱為:National City Bank。
1856年,摩西.泰勒擔任總裁,任職長達26年。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 林肯總統懇請紐約各銀行為聯邦籌款15000萬美元。花旗銀行以黃金認購了7000萬美元。
1865年,花旗銀行加入新組建的美國國民銀行系統, 英文名稱改為: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作為國民銀行, 其經營必須符合聯邦政府對償付能力及流動資金能力所規定的高標准。在紐約市,國民銀行的法定儲備金被視為存款。
1893年,花旗銀行就其存款及資產而言, 名列紐約市各銀行之首。
1897年,花旗銀行在美國銀行業率先設立外匯部, 開始從事外匯買賣業務。
1902年,在倫敦、上海、香港、橫濱、馬尼拉、 新加坡及舊金山開設分行, 成為1918 年收購的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ation的國際業務網路的核心。
1904年,花旗銀行推出旅行支票。
1908年,花旗銀行於創立96年後,遷入位於華爾街55 號的前美國海關大樓。
1914年,根據在阿根廷設有分支機構的美國公司的建議, 花旗銀行於11月10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設立分行, 成為美國國民銀行在該國的第一家分行。
1921年--1928年,1921年12月, 花旗銀行成為美國首家按復利計算儲蓄賬戶利息的銀行。1928年5月3日, 花旗銀行又向儲戶推出另一具有創意的業務;無擔保個人放款。
1929年,花旗銀行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商業銀行。 兼並進一步加快了銀行的擴展:農業貸款及信託公司成為花旗銀行農業信託公司。為滿足業務發展的需求,銀行在交易廣場20號興建了摩天大樓。
1930年--1936年,盡客處於大蕭條時期, 花旗銀行仍通過在中國的業務收入維持了股息。
1933年,由於《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頒布, 花旗銀行同其他美資銀行一樣,也注銷了其投資公司。1935年, 花旗銀行為小型企業提供月度支付貸款業務。1936年, 花旗銀行在紐約市率先開辦無需最低存款要求的支票賬戶業務。
1939年--1949年,30年代末,花旗急需 23個國家開設了100個辦事機構,成為當時最大的國際性銀行。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花旗銀行在歐洲及亞洲的許多業務被迫停止。
1950年--1955年,隨著美國消費者收入的提高, 各種新型的個人銀行服務應運而生,銀行業開始大規模的發展。 個人支票賬戶及消費貸款激增。
1955年,花旗銀行英文名稱更改為The Fist National CityBank of New York。
1956年,花旗銀行在商業貸款部安裝了首台計算機。
1961年,花旗銀行創立 可轉讓定期存單。 新成立的花旗銀行海外投資公司成為該銀行境外分支機構的控股公司。 位於公園大道399號的新總部落成。
1968年--1974年,1956 年《美國銀行控股公司法》對一家控股公司控制多家銀行的作法加以限制。1968年, 花旗銀行成立了針對一家銀行的控股公司,使其可以擴展並提供新的金融服務。 其他銀行紛紛效仿。1974年,為更好地適應其全球性業務, 該控股公司更名為花旗集團。同年,花旗集團將浮動利率債券引入美國金融市場。這一革新已於10年前由花旗銀行在歐洲市場推出。
1975年,花旗銀行成為在歐洲共同市場9國設有分行的惟一一家美資銀行。
1976--1980年,1976年,花旗銀行英文名稱改為Citi Bank, N.A.。1977年,花旗銀行設立花旗卡業務中心,通過便捷而多功能的自動櫃員機和花旗卡,使其頗受歡迎的「花旗提供24 小時服務」廣告宣傳成為現實,一舉改變了美國消費者銀行業務的面貌。
1981年--1982年,進入80年代, 花旗銀行注重發展消費者銀行業務。銀行在而達科他州及特拉華州開設了分行, 以促進信用卡業務的發展,並收購了大來信用證。 花旗集團在收購了舊金山忠實聯邦儲蓄及信貸銀行後,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控股公司。
1984年,約翰.雷德當選為董事長。
1985年,花旗銀行將客戶的私人計算機與其系統相連, 方便客戶直接辦理銀行業務。
1992年,花旗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 它的名稱即意味著獨具創意的銀行業務。花旗集團的分支機構及辦事處遍及90多個國家,成為業務覆蓋面如此之廣的惟一一家國際性銀行。
1993年, 花旗銀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卡及消費卡的發卡行和服務行。同年,花旗銀行兼並了80年代成立的數家儲蓄銀行, 貫以統一的名稱Citi Bank,FSB。
花旗銀行還推出其「風險之窗」管理模式,以國別、行業、 產品及客戶為重點,從內部評估及管理花旗集團的總體風險。
1994年,花旗銀行在俄羅斯開辦了第一家外國獨資商業銀行。 花旗集團恢復支付普通股股息,1991年,這一項業務曾暫時中斷。
1995年,花旗銀行慶祝其開辦消費者銀行業務20周年。當時, 銀行推出這項業務旨在全球范圍內為消費者提供銀行服務, 與消費者建立紐帶關系。在北京,花旗銀行於45 年後再次來華開辦可提供全面服務的分行,並在越南和南非設立了分行。
1996年,花旗銀行在亞洲的信用卡發行量最大。 台灣成為美國之外第一個發卡量超過百萬的地區。 花旗銀行在集團內部開展優質服務計劃。

二、組織結構和管理體系

花旗集團是一全球性金融服務公司。截止1996年12月31日, 集團在全世界擁有89400名雇員,在98個國家和地區約3200個網點為個人、企業、政府及金融機構提供各類金融服務。
花旗集團是一家美國銀行控股公司,1967 年根據特拉華州法律組成,現為其主要分支機構花旗銀行的惟一股東。
花旗集團受1956年《銀行控股公司法》約束, 接受聯邦儲蓄局的檢查。花旗銀行是聯邦儲蓄的會員行, 接受貨幣審計局的管理和檢查。
花旗集團的業務主要有兩大范圍:環球消費者業務以及環球企業銀行業務。環球消費者業務為消費者提供全球性的、全面的服務,下設分行和電子銀行、信用卡及消費卡、以及私人銀行業務; 環球企業銀行業務為各公司、金融機構、 政府以及全世界資本市場其他成員提供服務。

三、主要業務范圍

花旗銀行,作為惟一一家推行全球業務戰略的銀行, 不單為遍及56個國家的5000萬消費者提供服務,也在近100個國家為跨國、跨區及當地的企業客戶服務。除了花旗銀行, 沒有哪家金融機構的業務和資源足以在如此之多的地方,應付如此之多的需要。 花旗銀行已成為金融服務的世界品牌。花旗銀行的名稱即意味著服務, 不僅是滿足客戶的需要,更要比客戶預期的做得更好。 主要的業務范圍包括:
電子銀行業務。通過花旗銀行的計算機, 自動櫃員機或花旗電話銀行,在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內都可得到安全而便捷的服務。
信用卡業務。世界范圍內, 花旗銀行的信用卡客戶都可通過花旗銀行發行的信用卡, 或花旗銀行與其他知名機構共同發行的信用卡滿足其消費需求,並適應其不同的財務狀況, 花旗銀行是全球最大的信用卡發行機構。
私人銀行業務。花旗銀行在32 個國家中從事私人銀行業務的員工可透過銀行的人才、產品及策略網路, 令客戶獲得全球投資組合的第一手資料,花旗銀行協助其尋求投資機會及識別投資風險。
新興市場業務。花旗銀行在新興市場服務客戶接近100年,源遠流長,並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因為花旗銀行就像一家當地商業銀行一樣,持有營業執照,了解當地市場,並擁有訓練有素的當地雇員,配合著跨區域性的優勢向客戶提供世界水平的銀行服務, 這是花旗銀行與從不同的優勢。
企業銀行業務。目前,花旗銀行在100多個國家與全球性、區域性和地方性公司客戶進行著合作。 花旗銀行在世界各地的市場所涉及的深度和廣度是企業銀行業務的基石。無論是在國內, 還是在世界任何地方,均可得到花旗銀行優質的服務和專業的建議。
跨國公司業務。 花旗銀行同許多著名的跨國公司之間的成功合作,是基於花旗銀行數十年來所積累的銀行業關系和經驗。 這些公司大多希望向海外擴展,特別是向新興市場擴展, 因為那裡的消費者和商品市場欣欣向榮。
花旗銀行在世界各地的深遠發展是最具競爭力的特點。就規模,產品,能力,產業知識和經驗而言, 花旗銀行都比競爭對手領先一步。花旗銀行的目標是將花旗銀行的產品和服務推向全世界。 簡而言之, 花旗銀行全球獨一無二的網路可隨時隨地為客戶提供其所需的服務。

四、經營狀況和資產負債情況

截止至1996年12月31日,花旗集團資產總額為2702億美元。 納稅後凈收益為38億美元,比1995年增加3億美元。每股收益7.42美元,上升15%。1996年向股東支付10億美元股息,回購股本31億美元,使總資本比率及第一級資本比率分別高8.3%及12.2%,並建立了准備金,這些均反映出極強的資本積累能力。年終,股價每股103美元,年內上漲35.75美元,即53%。

五、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與實力

在信用卡和消費卡領域,花旗銀行是全世界最大的企業, 擁有高達550億美元的應收賬款。截至1996年12月31日,花旗銀行已發行6100萬張信用卡(包括獨自和聯合發行),其中,歐洲有300萬張、亞洲有700萬張,拉美有900萬張。 通過將信用卡作為一種首選的安全的支付方式來推廣, 花旗銀行將一個以現金支付為主的社會發展為消費者信貸的體系。
巴西大型的石油公司Petrobras與花旗銀行里約熱內盧分行密切合作。在過去的數十年間,花旗銀行不斷為該公司提供對策和產品,以滿足其不斷出現的貿易融資,現金管理及資本市場等方面的需求。1996年, 《歐洲貨幣》雜志評選花旗銀行為拉丁美洲首屈一指的銀行。
花旗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親密關系在像上海這樣的新金融中心得到了體現。花旗銀行在銀行投資及保險業有著巨大的發展機會。目前,這些領域不僅在亞洲,而且在全球都迅猛發展。1996年, 《歐洲貨幣》雜志評選花旗銀行為亞洲頭號銀行。
全世界的企業外匯交易人員和投資者一向將花旗銀行的外匯業務看作其最佳的客戶服務。《歐洲貨幣》連續18 年將花旗銀行名列榜首。數十年來, 花旗銀行在經營主要幣種及新興國家幣種(總共有140種)方面業績卓著。
花旗銀行的企業銀行業務遍及22個發達國家、75 個新興經濟國家,因此使花旗銀行的收益多樣化,平衡化。 花旗銀行企業銀行業務擁有20000個客戶,這為花旗銀行提供了豐厚的回報。由於花旗銀行參與了市場發展的各個階段,花旗銀行有充足的機會進行發展。
花旗集團證券部門的組織及承銷技能普及全球:在美國, 花旗銀行為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籌資10億美元,為期3年,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是新聞集團的一部分,花旗銀行與該集團在23 個國家有業務往來。這一筆交易涉及債務及股本投資工具。因而被《機構投資者》雜志評為年度破記錄交易。在亞洲, 花旗銀行是菲律賓長途電話公司3億美元全球債券的協同經理人。

六、在中國業務發展情況

1902年,花旗銀行在中國上海設立了首家分行, 成為第一家在中國升起美國國旗的銀行,花旗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
1904年--1928年,分別在廣州、漢口、北京、天津、哈爾濱、 青島、大連、長春等城市開設了14家分行,開展了進出口信貸、 外幣兌換、匯款、貿易及信貸調查等服務。
1940年--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全部分行停業。
1983年,在深圳設立代表處。
1984年,在北京設立代表處。
1985年,在上海設立代表處。
1988年,深圳代表處升格為分行。
1991年3月在廈門設立代表處。6月上海代表處升格為分行, 再度寫下美資銀行在上海歷史的新一頁。
1993年2月在廣州設立代表處。中國區總部由香港遷至上海,為首家在中國設立中國總部的國際銀行。
1994年,在上海開設自動櫃員機中心, 為首家在中國提供人民幣提款、轉調存款、查詢結余服務的外資銀行。
1995年,北京代表處在9月升格為分行,成為首家在北京開設分行的美資銀行。
1996年12月底獲批在上海浦東經營人民幣業務, 成為獲得人民幣業務牌照首家美資銀行。
1997年2月將上海分行遷址浦東,並將其原位於浦西的分行改為支行。4月4日開始經營人民幣業務, 為首家在上海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

6、香港花旗銀行

摘要 基本信息 簡介 創辦歷史 發展歷程 業務范圍 在中國的發展 企業文化 花旗印象核並螞 大事記 配圖 花旗集團董事會 花旗銀行貸款利率 分行 相關新聞
花旗銀行
摘要
基本信息
簡介
創辦歷史
發展歷程
業務范圍
在中國的發展
企業文化
花旗印象
大事記
配圖
花旗集團董事會
花旗銀行貸款利率
分行
相關新聞
花旗銀行
收藏
反饋
正在載入查看圖片集
花旗集團(Citigroup)是當今世界資產規模最大、利潤最多、全球連鎖性最高、業務門類最齊全的金融服務集團。它是由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於1998年合並而成、並於同期換牌上市的。換牌上市後,花旗集團運用增發新股集資於股市收購、或定向股權置換等方式進行大規模股權運作與擴張,並對收購的企業進行花旗式戰略輸出和全球化業務整合,使花旗集團在短短五年時間里,總資產規模擴大了71%,股東權益增加92%,資本實力不斷提高;總收入提高改埋72%,利潤增長2.6倍,表現出不凡的盈利能力;其股票在進行一次送股(每3股送1股)和22次分紅派息(每股分紅共計$3.82)的情況下,每股凈值仍提高了一倍,價格翻了一番。花旗股票是紐約股市著名的績優藍籌股,如其業務品牌一樣著名。
基本信息
中文名:花旗銀行
經營范圍:金融業
母公司:花旗集團
外文名稱:Citibank, N.A
總部地點:紐約市公園大道399號
成立時間:1812年6月16日
董事會主席:William R. Rhodes(2014)
行政總裁:Manuel Medina-Mora(2014)
簡介
正在載入花旗銀行
花旗銀行(Citibank)是花旗集團(Citigroup)(NYSE:C) 屬下的一家零售銀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經過近兩個世紀的發展、並購,已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也是一間在全球近五十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的國際大銀行,總部位於紐約市公園大道399號。1998年10月花旗銀行的母公司及控股公司「花旗公司」(Citicorp)與「旅行家集團」(Travelers Group)合並組成花旗集團,此後花旗銀行繼續保持為花旗集團「紅蔽橡雨傘」旗下的強勢品牌。根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的資料,2005年3月31日,花旗集團控股的12家美國花旗銀行的國內存款總額為204,351,066千美元,資產總額為935,236,982千美元(逾九千億美元);這些數字並不包括花旗銀行的海外機構。
花旗銀行是在中國開辦業務的第一家美國銀行。1902年5月15日,花旗銀行的前身之一「國際銀行公司」(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oration)在上海開設分行,這也是花旗銀行在亞洲的第一家機構。同年,國際銀行公司於7月1日在新加坡與馬尼拉,於10月8日在橫濱,於12月8日在香港分別開設另外四家機構。1964年8月3日,花旗銀行在台北開設分行。花旗銀行在澳門的業務則開始於1983年5月27日。1995年,在離開45年後,花旗銀行重新在中國大陸常規辦理業務。在中國大陸和台灣,Citibank均譯作「花旗銀行」,在香港與紐約的華人社區則使用「萬國寶通銀行」(可能源自International Banking的名字);2001年年底,香港使用的中文名改為與大陸及台灣相通的「花旗銀行」。

7、相比於國有四大銀行,花旗銀行的優勢在哪裡?

花旗銀行(Citibank, N.A.,中文名「花旗」源於上海市民對該行的習慣性稱呼)是花旗集團旗下的一家零售銀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經過近兩個世紀的發展、並購,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之一,也是一間在全球近一百五十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的國際大銀行,總部位於紐約市公園大道399號。2012年9月19日,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在上海宣布在中國的信用卡業務正式運作。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以Citi為商標)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市,為世界上最大的銀行及金融機構之一,於1998年由花旗公司及旅行家集團合並而成,並於同期換牌上市;花旗集團的歷史由花旗銀行的成立為起點,花旗銀行是1955年由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而成的,合並後改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1976年3月1日改為現名;花旗集團是美國第一家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共同基金、證券交易等諸多金融服務業務於一身的金融集團。合並後的花旗集團總資產達7000億美元,凈收入為500億美元,在100個國家有1億客戶,信用卡發行量約6000萬張;花旗集團(Citigroup)是當今世界資產規模最大、利潤最多、全球連鎖性最高、業務門類最齊全的金融服務集團。它是由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於1998年合並而成、並於同期換牌上市的。換牌上市後,花旗集團運用增發新股集資於股市收購、或定向股權置換等方式進行大規模股權運作與擴張,並對收購的企業進行花旗式戰略輸出和全球化業務整合。

8、花旗集團是做什麼的

花旗集團是全球公認茄纖的最成功的金融服務集團之一。

花旗集團(Citigroup):1955年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銀行合並,改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1967年改為花旗公司。總部設在紐約。1998年與旅行者集團合並組建花旗集團,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務公司。

花旗集團(Citigroup)是當今世界資產規模最大、利潤最多、全球連鎖性最高、業務門類最齊全的金融服務集團。它是由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於1998年合並而成、並於同纖罩期換牌上市的。換牌上市後,花旗集團運用增發新股集資於股市收購、或定向股權置換等方式進行大規模股權運作與擴張,並對收毀納鬧購的企業進行花旗式戰略輸出和全球化業務整合。

花旗集團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的核心花旗銀行自創業初始就確立了「以人為本」的戰略,十分注重對人才的培養與使用。它的人力資源政策主要是不斷創造出「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親情化企業氛圍,讓員工與企業同步成長,讓員工在花旗有「成就感」、「家園感」。

遙居美國CEO的前列;再以花旗銀行上海分行為例,各職能部門均設有若干副經理職位,一般本科畢業的大學生工作3年即可提升為副經理,碩士研究生1年就可提升為副經理,收入則是中國同等「職級」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9、花旗集團有哪些經營優勢

1、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以Citi為商標)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市,為世界上最大的銀行及金融機構之一,於1998年由花旗公司及旅行家集團合並而成,並於同期換牌上市。

2、花旗集團的歷史由花旗銀行的成立為起點,花旗銀行是1955年由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而成的,合並後改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1976年3月1日改為現名。

3、花旗集團是美國第一家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共同基金、證券交易等諸多金融服務業務於一身的金融集團。合並後的花旗集團總資產達7000億美元,凈收入為500億美元,在100個國家有1億客戶,信用卡發行量約6000萬張。

4、花旗集團(Citigroup)是當今世界資產規模最大、利潤最多、全球連鎖性最高、業務門類最齊全的金融服務集團。它是由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於1998年合並而成、並於同期換牌上市的。換牌上市後,花旗集團運用增發新股集資於股市收購、或定向股權置換等方式進行大規模股權運作與擴張,並對收購的企業進行花旗式戰略輸出和全球化業務整合。

10、花旗銀行和匯豐銀行哪個更大?

花旗銀行總行在美國,在國內自然是屬於外資銀行,而匯豐銀行雖然是在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但性質上也可以說是外資銀行。那麼匯豐銀行和花旗銀行在內地哪個實力強?
花旗、匯豐與中國這個東方古國都有久遠的歷史淵源。花旗銀行作為第一家美資銀行於1902年來到上海,開立了在亞洲的第一家分行。
1993年花旗成為首家在上海設立中國區總部的外資銀行,也是首家獲得在上海、深圳經營人民幣業務執照的美資銀行。
再看匯豐。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於1865年在香港和上海成立,是匯豐集團的創始成員,亦是該集團在亞太區的旗艦。2000年5月,匯豐成立「駐中國總代表處」,統籌業務發展。匯豐在中國內地設立了10間分行,這一不斷擴大的分行網路在內地外資銀行中首屈一指。
但兩家公司的業務模式和全球化戰略各不相同。這種差異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們拓展中國業務時迥異的戰略選擇。
匯豐的國際化程度與花旗相比則有過之而無不及。根據2004年年報,匯豐2004年全年稅前盈利176.08億美元,其中北美、歐洲、香港、亞太和拉美地區分別貢獻其中的30.8%、29.6%、26.9%、10.3%和2.4%。
匯豐的混業程度也很高,從稅前盈利的業務構成上看,個人金融業務佔46.6%,企業銀行和投資銀行佔26.7%,商業銀行業務佔21.5%。
匯豐銀行是香港最重要的銀行,也是香港聯交所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同樣,香港在匯豐全球業務中的地位舉足重輕,香港業務貢獻了匯豐全球稅前盈利的近三成。
可以說,匯豐的中心地帶就是香港,中國則是它志在必得的重點地區,除了期待金融開放給匯豐中國分支機構帶來更多的機會外,匯豐還希望通過合資鎖定一部分利益。匯豐在金融開放的前夕仍然兩條腿走路,無疑為其中國戰略上了雙保險。
不一樣的牌理,不同的出牌方式,造就了花旗和匯豐今天截然不同的中國命運:匯豐大手筆投資,而花旗三思而後行,花旗的猶豫使得比它堅決的競爭對手一再將其排擠出局。至於未來如何,還無法預料。
這兩家銀行相比較之下,並沒有什麼強大不強大之分,畢竟都有各自的優勢和適合的客戶人群,要比較的話需要從不同方面去分析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