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聞傳播自由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聞傳播自由

發布時間: 2023-05-20 04:01:41

1、世界新聞傳播發展歷程分析

信息的傳播,是流經人類全部歷史的水流,不斷延伸著人類的感覺。簡單回顧現代新聞傳播之前的傳播史,對於現代新聞傳播業史來說,在歷史與觀念的銜接上都是必要的。
一, 遠古時代的信息傳播
 從猿到人,經歷了數百萬年。語言僅出現於約10萬年前。此前人類的祖先能夠用於傳播信息的符號,不過以下幾種:
1,觸覺和嗅覺。2,視覺符號。3,聽覺符號。
二,基本的傳播媒介----語言
要了解人類信息傳播敗搜衡的歷史,就要了解語言的發生和發展,語言中所蘊含的聲形實體以外的豐富信息。這里有個線索,便是世界語言的譜系。世界上絕大多數語言都可以被編排到十大語系中,「語系」之下是「語族」,語族之下是「語支」,語支下才是具體的語言。從具體的語言往上推,語言→語支→語族→語系,可以看到現在各種具體語言之間在遠古時代關系的遠近,當然這也相當程度涉及到講各種語言的民族(種族)之間血緣關系的遠近,以及交往的疏密程度。
當今世界上分布的十大語系,實際上表達著人類社會流動和語言傳播的軌跡。其中分布較廣大的六大語系,反映了察做公元以來人們傳播的信息流動和分布。特別是印歐語系從歐洲向世界的傳播,則是最近幾百年的事情。
漏梁1,分布最廣的印歐語系2,擁有最多講話人口的漢藏語系。3,阿爾泰語系。4,閃含語系。5,班圖語系。6,南島(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
三,傳播的文字媒介
文字與語言的不同在於,它基本是一種改變了的語言形式,使聽覺符號轉變為視覺符號,使語言有形和得以保存。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文字構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世界,它的功能體現在歷時性上,即使時過境遷,以文字表現的世界可以較長久地明確記錄或報道歷史上的信息。傳播的文字作為一種媒介,由於帶有更為明確的傳播目的,因而相對語言的使用,要認真和嚴肅得多。歷史上的文字種類很多,經過數千年的演變、交融、創新和衰退,現在世界上跨國使用的文字體系,只有七種,除漢文外,均是字母文字。
1,遍及全球的拉丁文字體系。2,使用人口最多的漢文字體系。3,阿拉伯文字體系。4,斯拉夫文字體系。5,梵文字體系。6,希臘文字體系。7,回鶻文字體系。
四,走近現代新聞傳播的先導----印刷術的發明
能夠規模化地復制文字的技術,最早出現於中國,即6世紀的雕版印刷術,這種對工藝要求過於專業化的發明,可以適應宗教教義的傳播,但難於在時效上適應真正的新聞傳播。11世紀中國人畢升發明泥活字印刷術,適當改進,應當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對於規模化的信息傳播,其重要意義大於雕版印刷術。但是,由於缺乏社會需要,中國在幾百年內沒有將其用於新聞傳播。當15世紀中葉德國人古登堡(Johann Gutenberg)重新發明出金屬活字印刷術,歐洲印刷新聞紙流行之後,直到17世紀中葉,中國才將活字印刷用於邸報。古登堡發明歐式印刷術不久,恰好遇上世界地理大發現,於是伴隨著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商人向全球的擴張,印刷術和最初簡單的新聞公報式的新聞紙傳到了全世界。
五,現代報刊得以在歐洲起源的五個相互依存的條件
現代報刊是現代新聞傳播的第一種載體,最早出現於歐洲,然後緩慢地推向全世界。
恩格斯在分析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攻陷後歐洲形勢時的一些要點,對於我們綜合分析現代報刊的起源很是有借鑒意義。根據恩格斯的分析,考察15世紀末歐洲與世界的狀況,現代報刊在歐洲得以產生的原因,在於以下五個相互依存的條件:
1,世界地理大發現使得歐洲的商業和工業從地中海貿易轉向全球貿易,因此造成對新聞傳播的規模化需求。市場經濟向全球的拓展,要求規模化的新聞傳播。1566年義大利的威尼斯城出現定期手抄新聞,這是衰退中的地中海貿易對新聞需求的最高反應。義大利的貿易很快衰落,發生了城市人口向鄉村倒流的現象,使得義大利這個文藝復興的搖籃,此後300年才出現象樣的現代報刊。嚴格地說,威尼斯不是現代新聞傳播的開端,而是歐洲中世紀新聞信傳播發展的頂點,到了頂點,接下去就是急遽的衰落。
2,此時,歐洲地理上正在形成連成一片的文明地區,地理上進行貿易的關卡減少,傳遞信息的障礙也隨之減少。15-16世紀,正是歐洲大陸王權削減諸侯勢力的高漲時期(特別在法國),平民為了自身貿易的利益,大多站在王權一邊。相對統一的國家,提供了商品(包括信息)相對自由流通的空間條件。盡管這一過程是漸進發生的,但割據減少的趨勢,對於現代報刊來說,無論如何是一個必要的生存條件。
3,六個主要的歐洲民族(意、西、葡、德、法、英)經過文藝復興運動,自然形成了各自的標准語言和文字,奠定了規模化新聞傳播的語言文字基礎。報刊的規模化傳播,至少需要在一國或一種民族語言的使用區域內,採用通行的標准語言和文字,而這種文字又要以存在通行的標准語作為前提。當這些條件具備時,規模化的報刊生產和傳播才成為可能。
4,古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規模新聞傳播的新技術條件。這個發明恰好遇上德國宗教改革,隨後遇上了世界地理大發現,於是它先是成為大量傳播德譯聖經的技術條件,接著成為全球性新聞傳播的必要技術條件。
5,文藝復興後,文化從僧侶階層的壟斷下逐步解放出來,轉向世俗社會,為規模化新聞傳播提供了一定的讀者群。
這五個條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沒有第一個大背景條件,單獨的其他條件都不可能造成新聞傳播的規模化;而其他四個條件,缺少任何一項,都可能使新聞傳播的規模化難以為繼。
六,現代報刊遍及全球的三個環節
現代報刊的起源與其說是一個具體的「點」,不如說是一個在全球的歷史發展的過程。因為現代報刊從歐洲傳播到全球,歷經數百年,只有當全世界主要國家都出現現代報刊,這個起源的過程方可說結束。考證起源的「點」,重要的是從宏觀上把握和理解「過程」。從這個角度看,現代報刊的起源表現為三個發展的環節:
1,15世紀中葉德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出現印刷新聞紙。就傳播內容和簡陋的程度而言,印刷新聞紙應看作是中世紀的新聞傳播類型。但是,由於恰好趕上了不久後世界新航路的發現和開通,於是原本屬於中世紀的新聞傳播與未來的現代報刊直接聯系了起來,成為現代報刊起源的第一個環節。
2,整個16世紀,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商業民族在全球的經商中,無意中傳播了歐式印刷術和簡單的公報式的報紙,構成了現代報刊起源的第二個環節。
3,從17世紀開始,英國作為工業民族逐步替代了西、葡、荷等國,有目的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發展工商業,傳播西方文化,將報刊移植到世界各地。只是在這個時候,新聞傳播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正如哈貝馬斯(J.Habermas)所說,直到17世紀末社會才具備讓大眾知曉信息的條件,「才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聞。」18-19世紀,現代報刊遍及世界各個角落,完成了起源的全過程。
在這里,德國中世紀的印刷新聞紙是最初的源頭,16世紀三個歐洲商業民族在全球的貿易是一個不可超越的歷史過渡,最後才發生以英國為主的將現代新聞傳播業移植到世界各個角落的文化傳播過程。
七,西方報刊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
西方國家的新聞傳播史雖然各有自身的文化傳統和發展特點,但是多數國家報刊發展的歷史,都經歷了較為明顯的依次發展的三個階段。特別是對後兩個階段轉換的考察,尤為重要。
1,封建集權制下的「官報時期」。現代報刊出現於歐洲中世紀末期,因而在報刊誕生的時候,便受到王權的直接控制,或直接由政府部門創辦報刊(例如1665年時的英國、1702年時的俄國),或者特許少數王權信任的出版商出版報刊(例如1631年時的法國),對報刊內容實行書報檢查;同時嚴格查禁其他非官方的出版物。在殖民地,則由殖民當局代錶王權行使書報檢查。這個時期封建王朝對報刊內容的檢查,主要是禁止報道和討論與本國政治相關的問題,禁止對官員的批評(任何批評,即使的是真實的,均被視為誹謗),禁止一些當時宗教道德不允許報道的內容,而對於外國政治新聞,只要不涉及本國政治,一般允許報道。
2,新聞自由條件下的「黨報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包括臨近革命前夕的短暫時間)和革命成功以後的一段或長或短的時期,由於國家的基本政治體制、許多具體政策尚未確定,各階級和各利益群體都要為自身贏得更多的革命果實而進行宣傳活動。在結社自由和新聞自由的條件下,人們的熱情集中在政治問題上,政黨活動極為頻繁。在這種情況下,政黨報刊成為報刊的主體,即使是商業性的報刊,也帶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投入到各自選擇的政治宣傳和討論中。這種情況的典型國家是美國(獨立戰爭至19世紀中葉,大約60年),其他西方國家的黨報時期與商業報刊時期,有時存在一個較為長久的並存期。
3,「商業報刊時期」(又稱自由報刊時期)。一般來說,一個國家大規模地出現廉價的大眾化的報刊,是商業報刊時期到來的標志。此前的報刊屬於黨報時期,此後或者很快進入商業報刊時期(例如美國),或者從黨報時期的發展頂點走下來,逐漸轉向商業報刊時期。此前,報刊主要被看作一種事業;此後,報刊主要被看作一種產業。現在,西方國家的大眾媒介(包括後來出現的廣播和電視)業已經成為僅次於金融業的高回報產業,新聞傳播業的跨國性經營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八,電子媒介以幾何級數的發展
1844年5月24日,華盛頓-巴爾的摩之間的電報線路開通,創造了令人自身感到驚異的東西,在較長的距離之間,信息可以瞬間傳遞。1847年底,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著的《共產黨宣言》,將電報的發明列入資產階級創造的巨大生產力之內。19世紀中葉,歐洲與美洲(包括南美)間鋪設了海底電纜。通訊社開始利用電報傳遞重要新聞。1862年,電報首次用於戰時隨身的新聞傳遞。
1876年,電話首先在美國出現。僅僅由於英國郵政部門的總工程師認為他們有的是郵差,不需要電話,認識的差距使得英國十年後才開始發展電話。
也是在19世紀,真實圖象的記錄和傳播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1822年,法國拍出了第一張靜物照片,1839年照相術公之於世,得到不斷的改進,推廣速度較快,於1853年用於戰地新聞采訪。1895年法國首次出現真實再現活動影像的技術電影,並很快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推廣。
以上19世紀的發明,為20世紀電子媒介的快速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提供了觀念准備。
1920年11月,美國匹茨堡的KDKA電台的播音,標志著世界上出現了一種新的面向社會的大眾媒介----無線廣播電台。幾年內,廣播技術遍及世界各主要國家。既然聲音可以跨越空間傳播,圖象可不可以?從20年代末到30年代,世界主要國家,美國、英國、德國、法國、蘇聯,都在研究無線電視。1936年德國的實驗電視部分轉播了柏林奧運會。現在一般把英國BBC電視台1936年11月播出節目,視為世界電視廣播的開端。具體哪個算第一並不重要的,重要的是20世紀30年代,在廣播電台出現十幾年內,電視技術就被推向社會了。只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斷了電視的發展,使之在50年代初從新開始。然而,又是僅過了十幾年,蘇聯和美國於1962年將通訊衛星送上天空,並成功地進行了衛星信號的洲際傳播。
計算機技術從60年代起,很快被運用於發展大眾傳播媒介,先是報刊和通訊社業務(編務和印務)的自動化控制,接著是數字化技術武裝衛星廣播和電視。如果將現代新聞傳播的歷史做一簡單的年代分析,不難看出,20世紀之前的發展處於相當緩慢的算術級數,而20世紀內的電子大眾傳播媒介,其發展則是幾何級數。
1457年 第一張印刷新聞紙(紐倫堡)
1615年 第一張「真正的報紙」(法蘭克福)
1650年 第一張日報(萊比錫)
1835年 第一家通訊社(巴黎)
1920年 第一家廣播電台(匹茨堡)
1936年 第一家電視台(倫敦)
1962年 第一次衛星傳播(歐美之間)
顯然,早期報刊的發展是相當緩慢的。其實,19世紀以前報刊對社會的影響力,除了政治動盪時期起些煽動作用外,遠不及文學、哲學、自然科學那樣巨大而深遠,報刊在社會中處於文途末路地位。但是在20世紀,廣播電視的出現和發展,大眾傳播媒介對社會的影響力,由於無處不在、深入到家庭所有成員而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今,全世界每天有近4億份報紙在傳播,全社會擁有20億多架收音機和8億多台電視機。21世紀世界新聞傳播面臨的情形是:無止境的傳播技術創新、高度的商業化操作、全面的全球化趨勢。
九,發展迅速但不成熟的網路新聞傳播
互聯網被視為報紙、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媒體」。這種媒體有一個不同於傳統媒體的地方,即它並不是一種提供某種信息的媒體,而只是一種信息平台。個人、團體、傳統大眾媒介、權力組織,只要擁有一定的設備和技術,就可以上這個平台,看到別人的信息和發出自己的信息。它沒有提供不同於其他媒體的內容,但是具備了將各種信息形態(圖文、聲音和活動圖象)相互轉換的能力(盡管目前這種能力是有限的),具有強大的同步交互傳播的能力,以及全球性高時效的傳播能力。然而,一種不能具備產業特徵的交往手段,即使科技含量很高,在沒有市場的支持下是難以發揮作用的。至少在當前,網路傳播處於兩難的境地:最先進的傳播科技,但是不擁有規模化的市場。
網路新聞傳播具有相當的市場發展的可能性,世界上數千家傳統媒介都上了「網」,但是除了個別上網媒介的體育部分外,多數只有投入,很少產出,無法形成商業規模。網際網路是為了商業目而開發的,它的火爆也是由於指望得到巨額回報,現在形成用戶群後卻難以建立起消費市場。迫於競爭壓力,上網媒介又不得不投入巨大的資金和人力,維護系統,升級換代。投資網路是否有出路,利潤何在?首先要考慮的是生存問題。然而日益龐大的網路用戶群(它的特點又是游移的,難以全面控制)卻永遠是一個誘惑,不斷驅動著人們要解決這方面的困難,對此炒作得很熱鬧,尚沒有看到成功的地平線。一個以免費吸引用戶的傳播平台,能夠成為21世紀新聞傳播業的新的形式嗎?這需要持續的誘人動力,以保證新聞源長久地與網路結緣。
基於歷史經驗,在法律確立信息自由流通的前提下,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實行某種形式的新聞政策是否符合時代的要求,需要綜合考察其政治歷史傳統、經濟形態、公眾和領袖人物的民主政治素養等等。歷史上一些發展中國家新聞傳播業的情形,有的似乎超前了些;現實中似乎滯後的多一些。從最近數百年新聞政策發展變化的歷史看,實現自由的信息流通的政策是不可逆轉的。也許會有不同看法,那麼我們共同研究世界新聞傳播史,更多地領會這個世界已經須臾不可缺少的行業走過的歷程,討論中一定會有更好的理解。

2、第一講 全球傳播興起的背景

1

3、西方文學與新聞傳播

「人文主義」在美國新聞學界受到關注,它表面上是對現實工商業、新聞專業主義專制語境的一種回應和反彈,具有進步的意義,但它實際上是為目前美國新聞政治實踐服務的。「人文主義」應該是全球新聞業界普遍認同的一個語詞,但語詞的同一性掩蓋的往往是概念的相異性,表現在新聞業務操作上則會出現不同的新聞人文關注,乃至引起沖突。所以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新聞界應該辯證的看待各種語境下的「人文主義」,警惕其後的霸權主義,努力促進全球范圍的新聞傳播站在同一立場為人類普遍福祉謀利益。 在美國新聞教育界,「人文主義」正受到關註:他們有的將「人文主義」作為與「專業主義」相對立的一種概念提出,如WILLIAN.WU認為,新聞客觀、自由等專業原則已經忽視了對人的關懷,使得新聞成為一種缺乏人文關懷的純技術存在(他在「21世紀新聞傳播峰會」汕頭大學分會期間的一次發言);有的從新聞教育與文學的關系的淵源上提出,如JAMES W.CAREY認為:「新聞學的學術來源應該根植於人文科學和人文類的社會科學中。新聞應該與政治聯系,這樣才能理解民主生活和民主機構;和文學聯系,這樣才能提高語言和表達能力,並深刻理解敘述的方式;和哲學聯系,由此確立自己的道德基準;和藝術聯系,這樣才能捕捉到完整的視覺世界;和歷史聯系,在此基礎上建立自己的意識和直覺等等。」(《新聞教育錯在哪》)當然,就新聞專業主義的弊端及新聞教育的起源這些角度來提出「人文主義」,有其合理性,其運用得當會給新聞業輸入新鮮的血液,糾正目前新聞業界的一些弊端。但其實稍稍識理點的人都知道,美國新聞學界」人文主義」的提出使用的是」障眼法」,它掩蓋了」人文主義」出籠的另一緣起,即直接地說是美國的9.11事件,間接地說是美國的價值中心意識。然而,這一表面看去並不怎麼高明的手段卻好像蒙蔽了不少人的眼睛。它甚至得到一些華人學者的回應,如李歐凡在肯定JAMES.W.CAREY的觀點的基礎上:「卡萊的論點有一個人文主義的基礎:他認為新聞教育本應該屬於人文學科或有人文意義的社會學科……」,進一步指出,「媒體從文字、印刷逐漸向視覺和網路的轉變,「不只為新聞也為整個社會帶來前所未聞也難以想像的影響。這一個影響所造成的就是一個更廣泛的人文危機 。」 1、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精神內涵: 文藝復興時期所形成的資產階級思想體系被稱為人文主義。人文主義者主張一切以「人」為本,來反對神的權威。這是因為中世紀把意識形態的其他一切形式都合並為神學中,因此,一般針對封建制度發出的一切攻擊必然對教會的攻擊。資產階級要把阻礙它發展的宗教信條以及其他封建觀念重新予以估計。資產階級為了反對教會認為人生是苦難和罪惡的思想,反對禁慾主義和來世思想,就肯定現世生活,肯定人有追求財富和個人幸福的權利,歌頌愛情,要求解放個性,並多方面發展個人才智,提倡冒險精神。為了反對蒙昧主義、神秘主義,資產階級就提倡理性,認為人是有理性的動物,應該追求知識和探索自然,研究科學和 唯物哲學。為了反對封建的殘酷壓迫,資產階級就鼓吹人愛、博愛,為了反對等級制度,資產階級就歌頌友誼和個人品德,提倡平等。總之,人文主義思想反映了一個新興階級的要求,它在當時是進步的思想,表現了充沛的革命朝氣、滿懷信心的樂觀精神和巨大的創造性。它是以後資產階級革命的最初思想准備。 2、在文化藝術領域中具體表現: 人文主義者承擔了資產階級在文化思想領域內的反封建斗爭的任務。他們的活動深入社會生活各個部門。他們最初的活動是搜集古代手抄本和研究古代語言、哲學、文學,傑出的代表有義大利的彼特拉克、薄伽丘、布拉丘利尼,其後有法國的畢代,德國的賴喜林,尼德蘭的埃拉斯穆埃,英國的莫爾,西班牙的魏維斯等,他們的目的在於從古代文化中汲取思想上的營養。同時,在自然科學的各個方面,如義大利的達芬奇,伽利略,波蘭的哥白尼,德國的開普勒等,哲學方面如義大利的瓦拉,米蘭的多拉,法國的蒙田,英國的培根,社會理論方面的如英國的莫爾,義大利的康帕內拉,藝術方面如義大利的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德國的杜勒等都有很多建樹。在科學領域中,他們奠定了自然科學的基礎,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在哲學領域中,他們有助於唯物主義的發展,在社會思想領域中,第一次出現了空想社會主義,在藝術領域中,他們一反中古呆板的象徵的虛幻的藝術,表現出生動活潑的寫實精神。 3、本人的一些個人評價和理解 我覺得文藝復興時期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和藝術以人文主義為主流。它以深刻的思想內容,高度的藝術概括、自由的結構、包羅萬象的人物、生動有力的語言,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歷史真實,表達了新興階級的理想和廣大 人民的願望,推動了歐洲文學的發展,為近代歐洲資產階級文學奠定了基礎,對人類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摘要]文藝復興是改變歐洲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一次極有影響的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在這場歷史變革中,人文主義文學作為一整套新的思想和文學創作理念孕育而生。它在反教會旗幟下生長,在反封建的浪潮中發展,以其獨有的特質、卓越的成就載入世界文學史。 [關鍵詞]文藝復興 文學 人本主義 一、背景 從14世紀開始,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歐洲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各種手工商業大大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社會矛盾。法國、義大利、英國、德國先後發生了規模較大的反封建壓迫的工人、農民起義。中世紀歐洲封建統治者的思想體系是宗教神學,一切上層建築都為神學服務,文化科學完全成了「神學的奴婢」。資產階級要推翻封建主義和宗教教會的精神統治,就必須摧毀這種對「神」的迷信,而強調「人」的作用。資產階級希望從古代文化中去尋找反封建神學的利器,而古希臘羅馬文化正是與宗教神學無關的古代文化的典範。他們把古希臘羅馬文化當成批判宗教神學的現成武器,聲稱要把湮沒了的古典文藝「復興」起來,並積極發掘、整理古代文藝作品,進而掀起學習、研究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熱潮。資產階級打著「回到希臘羅馬去」的旗幟,目的是要建立適應資本主義生產的新思想新文化。中世紀後期掀起的這場轟轟烈烈的復興古代文化的的運動被稱為「文藝復興」。 但實質上,這場運動並非古典文化的單純復興,而是資產階級對古代文化的繼承、利用和創造,是他們用來摧毀封建神學,創立資產階級新文化的一種手段。文藝復興也並不僅僅是一次文學藝術的革新運動,而是一次全面的文化革新運動。這場運動始於義大利,後發展到德、法、英、荷等國家,幾乎波及人類文化的各個領域,在這場運動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代表人物,他們對人類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的人本主義文學以其獨有的特質、卓越的成就被稱為世界文學史上的明珠。 二、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這一時期的人文主義具有鮮明的特點:主張用「人權」反對「神權」,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道」反對「神道」。 這一時期的人文主義文學代表有彼特拉克、薄伽丘、拉伯雷、塞萬提斯、莎士比亞等。他們的作品都通過不同的形式,從不同角度對封建制度和道德及宗教禁慾主義進行抨擊,對封建貴族和僧侶上層的惡德敗行加以嘲諷,並積極地傳播人性、人權、現世享受、科學知識和國家統一等新的思想觀念。 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的彼特拉克就曾響亮的喊出:「我不想變成一個神,獲得永生永恆,或者一手攬住天和地。對我來說,人的榮譽就足夠了;這就是我所祈求的,我是凡人,我只求獲得屬於凡人的東西。」彼特拉克從小受古典文化教育,熱衷於搜集研究古代典籍。他第一次提出「人學」和「神學」是兩個對立的概念,並提倡研究人文科學以對抗教會的神學。他在文學創作上的主要成就是詩歌,最優秀的代表作是《歌集》。詩中歌頌了詩人對勞拉的愛情,表現了詩人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觀。彼特拉克跳出舊抒情詩的框框,創造了十四行體,以細致入微的筆觸,描繪了勞拉的形體之美,刻畫出詩人自己復雜的思想感情和內心活動。這些詩篇大膽歌頌愛情,表達對幸福的渴望,反映出人文主義蔑視中世紀道德,熱愛生活的世界觀。 與彼特拉克一樣,薄伽丘著名的短篇小說《十日談》也是以批判宗教黑暗、歌頌愛情自由為主題。全書貫穿著反對封建制度,反對羅馬教廷,反對禁慾主義,要求祖國統一的人文主義思想。小說以尖銳辛辣的筆法嘲笑、抨擊了宗教禁慾主義的虛偽,以人慾的天然合理性為武器,表達了凡是能給人帶來快樂的愛欲都被看成合理的追求,而不是教會所說的罪惡的思想,反映了人文主義者自我意識覺醒的轉向。 塞萬提斯則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最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歐洲近代現實主義小說的先驅。他的代表作《堂吉訶德》標志著歐洲長篇小說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對歐洲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以現實主義手法,展現了16世紀末、17世紀初西班牙封建社會解體時期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循著堂吉訶德主僕二人的足跡,描繪了西班牙王朝盛極而衰時期的種種弊端和敗行。小說不僅描繪了一副包羅萬象的社會生活畫卷,更是成功地塑造了鮮明生動而又復雜矛盾的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人物刻畫常是對比與誇張並用,達到了諷刺的藝術效果。 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戲劇天才和詩人,人文主義最傑出的代表之一。馬克思稱他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他是一個多產的作家,在20餘年的創作生涯中,他共創作了兩部敘事長詩、154首十四行詩、37部劇本和其他一些零散作品。他的主要成就是戲劇,《哈姆萊特》、《奧賽羅》、《威尼斯商人》、《羅密歐和朱麗葉》等戲劇已成為不朽的作品。這些戲劇同樣貫穿著人文主義文學的思想。劇中不乏對封建制度和暴政的批判,同時也表達出人文主義作家對民族歷史和前途的關心,並意圖從民族歷史中尋找民族前途的答案。 三、影響 人文主義者作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鋒,帶頭從中世紀種種思想牢籠中沖殺出來,用自己的創作廣泛地描繪了反封建教會的斗爭,真實地反映了歷史的進程和社會現實的真相。他們極力謳歌資產階級感情和情慾的合理性,肯定個人利益和對享樂的追求,對封建統治者和教權派人士精心編織的種種精神枷鎖作了毀滅性沖擊,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和歷史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如果說文藝復興使得人們長久以來所構建的、並一直堅定不移地守侯著的精神家園頃刻間坍塌,那麼對於長期受制於中世紀教會的人們來說,人本主義文學無疑為他們打開了一扇窗,人們開始嘗試著用一種全新的理念和視角去認識世界、認識人類。 參考文獻: [1]曹曉青:新的時代 新的文學.湖湘論壇,2007年第6期 [2]楊周翰 吳達元:歐洲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3]薄加丘:十日談王科一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 [4]莎士比亞:哈姆萊特朱生豪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4、在信息全球化網路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獲取時政新聞類信息的渠道有哪些

一、媒介素養及教育
媒介素養(Media Literacy)的概念是1933年在賀明蠢紙媒以外的多媒介形式出現並融合的背景下由英國學者富蘭克・雷蒙德・里維斯和丹尼斯・托馬森共同提出的概念,旨在呼籲維護傳統價值觀念和精英文化。The National Telemedia Council對媒介素養解釋為「the ability to choose,to understand-within thecontext of content,form/style,impact,instry and proction-to question,to evaluate,to create and/or proce and to respondthoughtfully to the media we consume.It is mindful viewing reflec-tive judgement」。可見,媒介素養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人們正確判斷媒介信息的價值、意義和作用的素養,二是有效使用和傳播信息的素養。
西方國家非常注重媒介素養教育。英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推行媒介教育的國家,媒介素養早已成為學校教育的固定且重要的內容。澳大利亞的媒介素養教育「從初等教育開始逐漸推廣到中等、高等教育等領域;並以正規課程為核心,輔以家庭和非政府公益組織進行的社會活動」。美國的媒介素養教育開始於上個世紀60年代,受到專家、學者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在1992年的ASpen會議上建立了媒介素養教育模式。目前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挪威、芬蘭、瑞典等國已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全國或部分地區中、小學的正規教育課程。相較之下,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研究則起步很晚,公認為是從中國知網1997年收錄中國傳媒大學袁軍先生撰寫的「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一文開始。之後媒介素養教育逐步受到教育機構和學者的關注,但總體來說,媒介素養教育的踐行在國內仍然處於起步階段。
二、全媒體環境對我國大學生的影響
大學生是我國精英教育的主要對象,根據國家數據網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高等院校在校生共計2804萬。大眾傳媒是大學生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終端技術的發展,除了傳統媒體報紙、廣播、電視之外,新興媒體第四媒體互聯網和第五媒體手機獲得了迅猛強勁地發展。我國社會已經進入了全媒體時代。這一階段的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傳播面積更廣、傳播內容更紛繁、傳播途徑更豐富。
我國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現狀已經引起了國內學者和教育者的關注,並做了相關的調查和研究。例如北京大學的張紅梅、陳平以及中國農業大學尤泳、張暉等人分別針對大學生全媒體使用情況和全媒體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先後在北京地區的在校大學生中發放了問卷。綜合考量國內各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可發現在全媒體環境下我國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有以下特點:
(一)新媒介是大學槐模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當代大學生最常使用的媒介中,新興媒介網路、手機的選使用率分別高達100%、80%,而傳統媒介報紙、廣播電視和雜志等的使用率分別僅為40%、20%。數據還顯示95%以上大學生傾向於選擇兩種以上的媒介來滿足對信息獲知的需求。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因其便利性和便攜性成為大學生社交、娛樂、學習的首選。
(二)大學生對互聯網路過度依賴。互聯網技術構建了一個開放的信息交流平台,這也正是吸引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特質。調查顯示24%的學生日在線2小時以內,47%日在線3-5小時,16%日在線6-8小時,甚至禪陪還有13%的學生日在線超過8小時。以非睡眠時的正常活動時間為參照來看,以上數據顯示我國大學生已呈現出互聯網依賴症。
(三)大學生信息來源的權威性偏低。傳統媒介廣播、電視、報紙是我國重大新聞和消息發布的重要媒介,但是如前文所述,這些傳統媒介在大學生的生活中的分量已經越來越小。因此,全媒體時代我國政府機構和行政部門也開通了網路官方平台,以實現重大新聞消息的告知功能。然而一項對信息來源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對專門的時政新聞網的選擇率只有19%,而對大型社交娛樂網站的選擇率高達96.29%,商業門戶網站的選擇率也高達65.5%。在娛樂過度化和商業利益的驅使下,社交娛樂網站和商業門戶網站的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和時效性是令人堪憂的。
(四)輿論導向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講正氣、樹新風」,對道德模範和先進事跡進行網路宣傳是全媒體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調查數據顯示,21.12%的大學生「以獲選人物為榜樣,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34.15%的大學生表示「覺得感動,偶爾拿來勉勵自己」,可見通過網路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還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是,更應該引起重視的是7.92%的大學生對正能量的宣傳持「排斥或者討厭態度,認為都是包裝出來騙人的」,還有6.34%覺得「無所謂,與我無關」。同質化是網路新聞報道的一大誤區。當主流媒體對某一負面社會新聞事件進行報道之後,各大互聯網門戶網站會跟風曝光同類型的事件以博取點擊率,結果導致大學生對社會和互聯網的不信任。這一點充分說明在全媒體各類信息負載的情況下,大學生對所媒介信息的判斷能力還不夠。 在以上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當意識到大學生作為被動的信息受眾的危險性,應當加強指導我國大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培養其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並參與到社會發展中去。
三、全媒體時代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充滿正能量的具有的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它涵蓋了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准則。因此,盡管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還在摸索階段,需要借鑒他國成熟的經驗和模式,但是一定要充分考慮我國的國情和對大學生的培養目標,構建和踐行符合社會和諧發展、符合「中國夢」實現的媒介素養教育模式。
(一)端正媒介素養教育的態度。一般意義上而言,媒介素養指的是關於大眾媒介的素養。因此,我國很多教育工作者一直有一個誤區:媒介素養教育的對象是新聞傳媒專業人才培養的內容。例如,國內首個嘗試開設媒介素養課程的是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2004年)。正是因為媒介素養教育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從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來看,盡管我國媒介素養教育從啟動到現在已經接近二十年了,但媒介素養教育並未正式納入高等教育體系。以某地方高校的英語專業為例,其人才培養方案中共設置8門通識必修課程,4門學科基礎課程,21門專業必修課程,18門專業選修課程。在總計多達61門的課程里,大眾傳播的理論或技能相關的課程數為0。因此,優化課程設置是高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應該考慮的。
(二)進行政策性媒介素養教育扶持。加拿大媒介素養教育先驅John J.Pungente堅持認為:官方的教育機構必須給予媒介素養教育明確的支持。尤其在我國,行政推動力是非常強大的,如果政府部門能夠給予政策性支持,那麼媒介素養教育的推廣必然會自上而下地迅速展開。在這一方面,可以借鑒香港和台灣地區的經驗。以台灣地區為例,該地區自1988年開始倡導媒介素養教育,到了2002年出台了《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明確規定在國小和國中階段進行媒介素養教育且與其他課程融合,高中以上教育單位開設相關獨立的媒介素養課程。我國若要迅速推廣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也應該結合國情制定相關的機制,做到「制度走先」。
(三)加強對教師的媒介素養培養。John J.Pungente還認為「教師應成為宣傳和推廣媒介教育的主導力量」。加之我國的教育模式中教師一直處於不可替代的主導地位,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首先應當加強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養教育。美國的媒介素養教育就專門建立了教師媒介素養培訓計劃,甚至還成立了專門的媒介素養培訓機構,以期「讓教師了解媒介素養基本內涵,學會批判性地分析圖像、視頻信息的技能,判斷信息的傳播價值」等。我國的教育工作者也是在媒介素養教育缺失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所以其媒介素養難免參差不齊。加強對教師媒介素養的培養應當是推行媒介素養教育的第一步,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學習大眾傳播的基本知識和技術,具備對媒介信息的判斷、批判甚至破譯的能力。
(四)成立媒介素養教育團隊。推廣媒介素養教育離不開高水平的教育團隊。美國成立了專門的媒介素養培訓機構以從事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特別是專門針對教師的課程的開發。隨著我國對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視程度逐步加強,內地也開始成立專業機構,典型代表是復旦大學媒介素養小組2004創建的中國大陸首個媒介素養專業網站http//www.medialiteracy.org.cn/,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成立的媒介素養課程研究中心的,以及浙江傳媒學院2010年成立的媒介素養研究所。但是與美國、加拿大等國類似機構相比而言,我國專門的媒介素養教育團隊數量是遠遠不夠的。對於已經運行的媒介素養教育團隊,應該注重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語境下進行課程和產品的設計和開發。
(五)充分利用新媒體形式。如前文所述,我國當代大學生對新媒介的依賴程度遠高於傳統媒介,那麼除了可以考慮將媒介素養教育與課程相結合之外,也應該充分利用傳播效率更高的新媒介。各高校創立互聯網官方主頁、建立微博賬號、經營微信公眾號等已是非常普遍的做法,只是對這些互聯網平台的利用還遠遠不充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語境下,應當大力藉助新媒體推廣大眾傳媒的知識和技術,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宣傳愛崗敬業好學的先進模範事跡。大學生只有深刻加了解本民族的優良文化和傳統美德,才能有較強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認同感,進而增強對信息的辨別和批判能力。

5、全球化與媒體關系的議題有哪些?並舉出一個例子。

布熱津斯基的媒介控制論(美國通過文化與媒介領導全球,全球化必然以美國為中心),西方媒介霸權主義與全球化,文化帝國主義(全球化與媒介壟斷下世界傳播問題,媒介強國與弱國矛盾),西方新聞自由與全球化(威脅他國信息安全,攻擊捏造虛假新聞、干涉內政等),世界信息秩序不平衡,互聯網與全球化,互聯網對發展中國家媒體發展影響

6、傳播內容發展有什麼趨勢?怎樣評價這種趨勢?

傳播內容發展有趨勢是全球化。根據查孝配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經濟全球化的開展趨勢下,新聞傳播也朝著全球薯拆化的方向開展和進步,而且前景廣大,開展良好巧手指。

7、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傳播的理念與途徑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