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密艙一般在船體的什麼部位?
在船的下部。
水密艙搭漏燃作用:
1.能起到加固船體作用,增加船體構造強度。由於艙壁跟船殼板緊密連結,起著加固船體的作用,不但增加了船舶整體的橫向強度,而且取代了加設肋骨的工藝,使造船工藝簡化。
2.水密艙壁將艙與艙之間嚴密分開,在航行中,即使有一兩個艙破損進水,水也不會流到其他艙。從船的整體來看,仍然保持有相當的浮力,不致沉沒。如果進水太多搜乎,船支撐不住,只要拋棄貨物,減輕載重量,也不至於很快沉知虛入海底。如果船舶破損不嚴重,進水不多,只要把進水艙區里的貨物搬走,就可以修復破損的地方,不會影響船舶繼續航行。因此,水密艙壁既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又產加了遠航的安全性能。
3.採用水密艙壁將船艙劃分成許多艙室,貨物的裝卸和管理比較方便。不同的貨主可以同時在個別的艙區中裝貨和取化,提高了裝卸的效率,又便於進行管理。便於貨物裝卸、保管,可提高貨物裝卸效率。
2、戰艦世界:美國重巡洋艦之彭薩克拉號
同級艦:
彭薩克拉號(CA-24)
鹽湖城號(CA-25)
彭薩克拉級是美國第一級條約型重巡洋艦。美國海軍在一戰末期設計的奧馬哈級輕巡洋艦的基礎上提出了新艦早肢的構想,准備開發一種裝備六門203毫米火炮的巡洋艦。隨著華盛頓條約的簽訂,這種巡洋艦便根據條約進行修改,並要求能對付日本的同類軍艦。起先,美國人的野心比日本人還大,打算給條約重巡洋艦安裝12門203毫米火炮,但考慮到裝甲防護的平衡問題,最終減少到了10門。 1925年7月,最終設計方案獲得海軍高層的批准,次年3月建造命令下達。
該級的基本設計參考了奧馬哈級輕巡洋艦,同樣採取平甲板艦型。為了減輕艦體重量,採用輕型結構。由於艦體內部空間不足,因此在艦體中增設一段01甲板,以便布置艙室。上層建築採用雙桅雙煙囪布局,結構上類似當時美國的戰列艦。前部艦橋在首炮射擊時經常收到損壞,因此被認為強度不足。1930年代對艦體結構進行了強化。戰爭期間隨著防空武器的增加,又對艦體進行了補強。
裝甲防護在當盯困時的條約重巡洋艦中是一件頭疼的事情,在保證火力和機動性的凱睜念情況下,只有有限噸位能用於防護。因此,美國海軍採用了重點防護的設計理念。對於機艙和彈葯庫等需要重要保護的部位集中布置裝甲,而艦首等部位不鋪設裝甲。另外為了在有限的噸位內實現充分的水下防禦,機艙和彈葯庫外側增設一層燃料艙,首尾則細化水密艙。
武器裝備是該級的一大亮點。他跟日本的妙高級和高雄級一樣,裝備了10門203毫米火炮,但是只使用了4座炮塔.首尾各兩座炮塔,均為背負式,安裝位置比較高的那座採用三聯裝炮塔,而位置較低的那座採用雙聯裝炮塔.主炮為Mk9型,這是為了對抗日本古鷹級的三年一型200毫米火炮而研製開發的.主炮射程29100米,壓倒了古鷹級的24000米和青葉級的26700米.穿甲彈重量118千克,也超過了古鷹級和青葉級使用的110千克跑彈,只是該火炮的設計散布比較大,影響了作戰效能.在舷側左右對稱安裝127毫米單管高平兩用副炮,一共四座.輕型防空火炮原本打算安裝37毫米機關炮,但是由於未能及時完成,因此還是安裝了老式的47毫米炮.魚雷武器則為2座3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在前沿從後部左右兩側是兩台彈射器,後煙囪前部有回收飛機的吊車.火控設備安裝的是Mk18型射擊指揮儀(控制203毫米火炮)和Mk19型射擊指揮儀(控制127毫米炮).
輪機設備是按照奧馬哈級輪機設備改造而成,重量僅增加2.5%,但輸出功率增大19%.同時輪機的布置也沿用奧馬哈級的方式,為鍋爐艙—輪機艙—鍋爐艙—輪機艙的交替布置模式.這樣增強了遭受魚雷攻擊和汲水的冗餘度,提高了水下防禦能力.每組主機包括高壓,低壓和巡航蒸汽輪機各一台,巡航蒸汽輪機在在航速低於20節情況下使用.
3、水密艙的作用是什麼?
將船艙用隔艙板隔成數間,並予以密封,這種被隔開的艙稱為「水密艙」。水密枯運艙的出現也是我國對世界造船技術的一大貢獻。世界其他國家直至18世紀末沒帆梁,才吸轎昌收了我國這一先進技術,開始在船上設置水密艙。
4、在農業文明時期,中國宋代科學技術十分發達,請指出宋代科技突出性進步的表現。
宋朝是當時世界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王朝之一,既是當時世界上發明創造最多的國家,也是中國為世界貢獻最大的時期,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發明一半以上都出現在宋朝。
英國學者李約瑟在其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導論中提到:「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找一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焦點在宋代,不管在應用科學方面或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馬克思對宋代的三大發明也給予了高度評價:「火葯、羅盤、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發明。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羅盤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卻變成了宗教的工具,並且一般地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創造精神發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推動力。」據不完全統計,宋代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科學技術達百項以上(詳見附錄),內容涉及活字印刷、火葯、指南針、天文學、數學、醫葯、生物學、建築技術等領域,這些科學技術廣泛應用於文化傳播、軍事戰爭、農業和手工業等生產領域和生活領域,為宋代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宋代的許多科技成果涉及農業領域,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創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並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從而導致許多剩餘勞動力投身於手工業、商業和社會服務業各個領域,使得宋代社會手工業、商業異常活躍,呈現出異於傳統農業社會的社會風貌。有人估算,北宋時期的GDP產值占據當時世界的50%,真可謂富甲天下。
飲譽世界的四大發明中的三項始於宋朝,其中,活字印刷術是宋代發明,雕版印刷術在宋代始大量應用,國子監、全國四大刻書中心及各地書鋪書坊異常活躍,宋代雕版印刷書籍在社會好和敬上普遍流通,為文化的傳播和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火葯和火器在宋代開始大規模使用,促進了宋代兵器製作業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各種火器應運而生,促進了當時的攻城、守城戰役的不斷變化。指南針在宋代開始大量裝備遠洋船舶。宋朝擁有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帆船艦隊和商船隊,頻繁遠航至阿拉伯、東非、印度、東南亞和東亞的日本與朝鮮。南北統一和經濟中心的南移促進了南北方物質、文化的交流,把造船數量、質量及各種技術的應用都推向了世界頂峰。
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對推進城市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與棚桐唐朝相比,宋朝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餘個增加到40個,汴京和臨安繼長安、洛陽和南京之後成為世界上第4個和第5個人口超百萬的城市。與漢唐都城相比,宋代都城面積狹小,但城市的商業化和繁榮程度遠遠超出唐朝。另外,當時的城市規劃、水陸交通、文化娛樂體育活動、醫療衛生及社會保障體制也相對完善。宋代的友慎科技成果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宋朝人的生活水準相當高,司馬光曾經上書指出:由於商品經濟的發達,原有的尊卑等級觀念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世風日下,販夫走卒接著絲襪」,市民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著巨大改變,如,「汴都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宋朝商人使用了世界上首次出現的紙幣,類似於現代的銀行,信用業也相當發達。
宋代百項科技成果
1、指南針:指南針的製造技術在《夢溪筆談》中最早提出。有了指南針,遠洋航行才成了可能。
2、活字印刷術: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J.谷登堡活字印書早約400年。是文明發展的必要前提。
3、大炮:使人類戰爭史進入到熱兵器時代,炮身鐵鑄造,射生鐵鑄造的球型爆炸炮彈。1126年,金人圍攻汴京,李綱在守城時曾用霹靂炮擊退金兵,「夜發霹靂炮以擊賊,軍皆驚呼」。
4、鑽探深井技術:卓筒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鹵的鹽井,「鑿地植竹,為之卓筒井發明於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年-1048年),比西方早800多年。其口徑僅有竹筒大小,然而能打井深達數十丈,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世界石油鑽井之父」。科技界對卓筒井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沒有卓筒井,就沒有海灣戰爭」。
5、紙幣: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紙幣,發行於北宋1023年的成都。歐洲使用的紙幣是1661年由瑞典銀行發行的,不過那時發行紙幣只是權宜之計,並不是作為真正的貨幣。
6、水密艙壁:宋代的戰船已普遍採用水密艙壁技術,提高了不沉性。可以保護船隻,免得進水而沉沒,至今仍是船舶設計中重要的結構形式。南海一號的發現,證明了中國是最早發明這項技術的國家。
7、復閘形式的運河船閘:984年,淮南轉運使喬維岳負責治理淮河,創建的二斗門,是復閘形式的運河船閘,從而提高了河運能力。後影響世界。
8、算盤: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一算盤,可見,早在北宋我國就已普遍使用算盤這一計算工具了。珠算的正式出現並推廣應用是在宋元時期。
9、火槍:最早發源、改進於中國,傳承於阿拉伯世界,發揚光大於歐洲。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火槍是宋朝的竹製槍管的突火槍,在明朝焦玉所著的《火龍經》中就有記載。13世紀元朝出現了鐵制槍管與最早的手槍(手銃、手炮)。)
10、太極圖:古《太極圖》繪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之際或更早的陶器上。圓圈內畫有S型曲線,黑白陰陽點是以後添上的。如今的《太極圖》,一般認為是北宋周敦頤所制。
11、商標:據載北宋濟南有家劉氏鋼針店鋪,該店鋪產的鋼針質優價廉,在當地頗負盛名,店主為了使生意能夠持續紅火,別出心裁地制了一種「白兔兒」銅板,銅板上有畫也有字,銅板呈方形,中間繪有白兔搗葯圖。畫兩側書有店名「濟南劉家針鋪」以及宣傳語「認門前白兔兒為記」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專用商標。宋朝人在各個行業都有名牌商標,如制墨業有名震一時的「潘谷墨」。
12、廣告:在宋朝的商業運作中還出現了銅板印刷的廣告,比西方的廣告要早三百多年。
13、足球:蹴就是「踢」,鞠是「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被認為是現在足球的雛形,國際足球協會(FIFA)在2004年初公開確認足球起源於中國。
14、煙花:主要用於軍事、盛大典禮或表演,而現代全球能在同天同活動里施放煙花的活動大致則為跨年(除夕夜)活動。
15、象棋:宋代開始定型,除了因火葯的發明增加了「炮」之外,還增加了「士」、「象」。宋代的《事林廣記》里記載著中國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象棋譜,比西方的國際象棋譜早200多年。
武器、火葯武器的發明改造:
16、雙節棍(宋太祖趙匡胤創始的,原稱大盤龍棍(近代北方又稱大掃子)和小盤龍棍(小掃子)。但當時的大盤龍棍一端較短,一端較長,專用來掃擊敵軍馬腳,破甲兵或硬兵器類,使之喪失戰鬥力。後來這種兵器由南傳至菲律賓,由東傳至日本。由於歷史的變遷,雙節棍被改為現在的樣子)
17、救生圈(宋代韓忠武曾派部將王權到金山去,同時命令他不要用船渡江。於是王權就給每一個士兵發一個「浮環」,讓他們渡過江去,終於完成了這一任務。當時王權所用的這種「浮環」,就是現代救生圈的前身。)
18、地雷(地雷被應用在1277年宋人與蒙古人的戰爭中,宋軍使用埋設於地面的「火葯炮」(即鐵殼地雷),後來在元朝進一步發展。)
19、手榴彈(最早發明於中國,公元1000年,宋朝出現了稱為「火球」或「火炮」的火器,其原理與現代手榴彈相同,1044年出版的兵書《武經總要》中,已載有霹靂火球、蔟藜火球、毒葯火球、煙球、引火球等多種可手投彈葯,這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手榴彈雛形。13世紀,中國軍隊中已出現了鐵殼制爆炸武器「震天雷」,這與現代手榴彈已相差無幾。)
20、毒氣彈(毒葯煙毬,由於此煙毬的主要作用在以毒氣熏炙敵人,故配方中除了可以達到爆炸燃燒效果的硫黃、焰硝、木炭末外,滲入了多種有毒的物質如芭豆、狼毒、砒霜等以見其效。)
21、火焰噴射器(宋人將雙活塞應用到油泵中,以連續噴射火焰。武經總要有記載火焰噴射器的構造圖)
22、炸彈(公元1000年,一個名叫唐福的人發明了火蒺藜,在黑火[河蟹]葯方子里加入砒霜、瀝青、鐵蒺藜等製成原始的炸彈。)
23、火箭:開寶三年(970年),兵部令史馮繼升獻火箭法,五年後,火箭就用於與南唐的戰爭。
24、三弓床弩:又稱「八弩」,需百餘人絞軸張弦,箭矢「木干鐵翎」世稱「一槍三劍箭」,大概狀如標槍,三片鐵翎就像三把劍一樣。床弩也可發射「踏橛箭」,成排成行地釘在城牆上。攻城兵士藉以攀緣而上。魏丕曾對床弩作了改進,射程又大為提高。《宋史?魏丕傳》記:「舊床子弩射止七百步,令丕增造至千步。」宋代一步合1.536米,千步有1536米,這是古代射遠武器所達到的射程最高記錄之一。)
手工業生產技術:
25、套版彩色印刷術:套版彩色印刷術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印刷術,它是在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復雜、高精度的印刷技術。根據歷史記載,北宋時期已出現了銅版印刷的青、藍、紅三色。
26、報時機器人:銅壺漏刻令人最神奇的是有一個會報時的機器人(鐃神),它每隔一刻鍾會自動擊鐃8下報時。雖然銅漏刻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發明與應用歷史,形狀大小不一,計時方法和原理卻相同。
27、水晶透鏡:蘇洵的同鄉和朋友史沆在擔任執法官處理案卷的時候就曾使用水晶放大鏡。)
28、銀鹽變黑顯影技術:定影原理的發現,最早就見於蘇軾的《物類相感志》:「鹽鹵窗紙上,烘之字顯。」
29、旋作(「旋作」中裝備的簡易車床,專事金屬切削和加工。北宋初年機床使用已經比較普遍機床的使用,是機械加工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質的重大進步。)
30、鏈式傳動裝置(中國人於976年發明了鏈式傳動裝置――鏈式傳動帶;歐洲人到1770年才開始使用鏈式傳動帶,比中國晚了800年左右。)
31、煉焦(南宋時期,中國發明了煉焦和用焦炭冶煉金屬,這樣冶煉成的金屬純度大大提高。歐洲人直到18世紀初才知道煉焦並把焦炭用於冶金,比中國晚了400多年。)
32、膽土煎銅法(此法僅見於信州鉛山場。據《宋會要輯稿?食貨》卷33刪載:鉛山場「古坑……無水處為膽土。膽土煎銅,工多利少,其土無窮」。這是指先採取膽土,再引水淋土,從而獲得膽水。由於淋出的膽水濃度很低,必須烹煎濃縮後才能用來浸銅。)
33、凸輪(中國人於公元983年發明凸輪,並應用於借水力提升的重型鏈。同一時間,在西方義大利塔斯坎民的一座漿洗作坊中應用了凸輪。)
34、軸架整經法(較之唐代耙式整經法效率更高,並導致織物結構從平紋向斜紋、從經顯花向緯顯花的過渡。)
35、拉桿活塞式風箱:據李約瑟博士考證,成書於1280年的一本題為《演禽斗數三世相書》卷二中有拉桿活塞式風箱的最早的圖畫。這種風箱輕便省力而且功效高,很快得到普及和發展。活塞式風箱正逆行程都作有用功,每行程中一端排氣鼓風,一端同時吸取等量空氣,因而能提供連續風流,提高鼓風效率,是鼓風技術上的重大進步。
36、大紡車:結構由加捻卷繞、傳動和原動3部分組成,原動機構是一個和手搖紡車繩輪相似的大圓輪,輪軸裝有曲柄,需專人用雙手來搖動。
37、水轉大紡車:南宋後期出現以水為動力驅動的水轉大紡車,元代盛行於中原地區,主要用於加工麻紗和蠶絲,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紡織機械。一晝夜可紡紗100多斤,比西方水力紡織機械約早400多年。
38、繅車:11世紀的中國人已經開始使用皮帶驅動的紡織機。秦觀的著作《蠶書》中詳細記載了繅車的結構、幾個關鍵部件及用法,通過腳踏板產生動力,絲被纏繞在線軸上。該書是有關繅車的最早記載。
39、高爐煉鐵:是現鋼熔爐的前身,通過鼓冷風反復鍛造,來達到脫碳的目的。)
數學成就:
40、數學九章:秦九韶著《數學九章》,提出「大衍求一術」,創「聯立一次同餘式」解法,比歐洲數學家尤拉和高斯的相關研究要早500年
41、隙積術:隙積術是求解垛積問題的方法,解決的是高階等差級數的求和問題。
42、開方作法本源圖:是一個三角形數表,實際上就是指數為正整數的二項式定理的系數表,比西方阿爾?卡西的同類成果約早四百年,數學史上稱為賈憲三角(因出現在楊輝書中,也稱楊輝三角)。賈憲根據開方作法本源圖,創建了增乘開放法,提供了求解任何告辭彌合高次方程正實根近似值的方法。)
43、增乘開方法:賈憲的「增乘開方法」的提出比義大利的魯尼和英國的霍納要早800年。
44、九歸捷法:珠算乘除的各種運演算法。
45、天元術:李冶著《測圓海鏡》和《益古演段》,是率先系統論述「天元術」即一元高次方程)的著作,同樣領先歐洲數百年。
46、垛積術:楊輝在沈括「隙積術」的基礎上提出了「垛積術」,推動了高階等差級數的研究。
47、組合數學中高階縱橫圖的構成規律(楊輝)
48、籌算演算法歌訣:有助於捷演算法的應用與推廣。
天文歷法:
49、蓮花漏:燕肅在1030年發明的蓮花漏,首次使用了漫流系統,前所未有的提高了漏壺的計時精度。
50、水運儀象台:蘇頌在1092年研製成功的水運儀象台,實現了渾儀、渾象與報時三位一體、協調運作的構想,既能觀察天象、演示天象,又能計時、報時,已具有近世天文台開啟式圓頂、望遠鏡轉儀鍾與機械鍾的科學結構原理。堪稱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鍾」。
51、新儀象法要:星圖繪制上,蘇頌有傑出的貢獻。他的天文學名著《新儀象法要》附有五篇星圖,首次採用了較科學的全天星空表示法。
52、靈台秘苑:1049-1054年,天文學家周琮主持了重測二十八星宿與周天恆星的工作,這次實驗的結果,編制了三百四十五個星官距星的入宿度與去極度,這一星表收入《靈台秘苑》,所收星數超過了前代。
53、恆星圖:1078-1085年的恆星測量精度更高,其星圖以刻石形式保存下來,此即現存蘇州博物館的石刻《天文圖》,上半部為星圖,下半部為碑文,是研究宋代全天星空的珍貴文物。
54、統天歷:寧宗時,楊忠輔主持修成的《統天歷》所測定的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日,與現行公歷所用之完全一致,但比西方格列高利早了將近400年。)
55、十二氣歷:沈括重修了歷法,提出了比較科學的新歷法,即以《十二氣歷》代替農歷,這比英國天文學家肖納伯制定的與《十二氣歷》類似的歷法要早900多年。
56、麥卡托投影:是一種等角的圓柱形地圖投影法。940年,中國人發明了麥卡托投影,1568年英國才有人用麥卡托投影,比中國晚了600年左右。
57、賈憲三角形:又稱楊輝三角形,帕斯卡三角形,是二項式系數在三角形中的一種幾何排列。
58、二十四節氣定年法:此種農時以正四序調勻的二十四節氣新歷法,對於農事耕作方面又極為有利。
59、地磁偏角(沈括通過精確測量子午圈,發現了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年。)
60、生物固基技術(利用海洋生物獨有的生態特徵,建造了許多跨江、跨海的大橋。在福建省泉州市的洛陽江入海口建造的跨海石樑大橋寬5米,長1000米。這座氣勢恢弘的大橋已有950年歷史,至今人們還在上面行走。)
造船:
61、車船:最大的長36丈(約110米),裝有24個轉輪和6具「拍竿」,載士卒1000餘人。
62、裝甲船:1203年,秦世輔造的載重1000斛(約60噸)的「鐵壁鏵嘴平面海鶻」戰船,艙壁裝有鐵板,是裝甲的先河,船首裝有形似鏵嘴的犀利鐵尖,用以在水戰中沖擊犁沉敵船,較沖角破壞力更大。
63、低重心流體減震裝置:船在每個艙室底部都有一個帶蓋的小孔,船舶技術專家稱之為「水眼」,航行中,雨水或濺落在船上的浪花,可以通過「水眼」流入船底一個連通的夾層艙室,夾艙中的水降低了船體重心,使船行駛更加穩定。由於夾艙中水的慣性和內摩擦,會部分抵消由於風浪產生的船體起伏晃動。
*、虹橋:是無柱木樑拱橋(即壘梁拱)達到了我國古代木橋結構的最高水平。
65、船塢:指在岸邊以人工建設,作為造船和修理船舶的地方,亦可用作船隻的停泊。船塢可以分為干船塢、灌水船塢及浮水船塢等不同類別。船塢是中國宋朝人張平發明的。
66、藤舟:深廣沿海州軍,難得鐵釘桐油,造船皆空板穿藤約束而成。於藤縫中,以海上所生茜草,干而窒之,遇水則漲,舟為之不漏矣。其舟甚大,越大海商販皆用之。
67、中國帆船: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柂長數丈,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豢豕釀酒其中,置死生於度外。...又大食國更越西海,至木蘭皮國,則其舟又加大矣。一舟容千人,舟上有機杼市井,或不遇便風,則數年而後達,非甚巨舟,不可至也。」最大的中國船有12根桅桿,而小船則有3根。
68、模數制(木結構建築採用了「材」為標準的模數制和工料定額制,使建築設計施工達到了一定程序的規范化。)
農業生產技術、農副產品加工及其他:
69、泡菜:1178年《嶺外代答》已記有用陶壇隔水密封儲藏的技術,是為泡菜壇儲藏食品見於記載始。
70、風磨:利用風力轉動的磨。
71、暗棚濾沙技術:增加了萬傾良田。
72、糖霜譜:王灼著,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製糖術的專著。
73、踏犁:一種人力犁,減少了對牲畜的依賴。
74、犁鏡:給犁裝上犁鏡,便於翻土,從而提高了農業產量。
75、馬:新工具的出現也讓農作物產量大幅成長。
76、稻麥一年二熟制:所謂「稻麥二熟」即指在同一塊田中,水稻收獲之後種麥子,麥子收獲之後種水稻。它的實現,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是技術和經濟的一大進步。
77、架田:1149年架田建造見於陳旉《農書》記載,是為我國最早的人造耕地。使用深耕凍垡,熏土暖田的措施利用冷浸田。
78、肥料積制技術:1127年-1279年,石灰、硫黃、鍾乳粉等礦物已作肥料施用。1149年前出現漚肥、火糞、餅肥發酵等肥料積制技術。設置糞屋保存肥效。
79、培育水稻壯秧技術:1149年前南方水田耕作已採取深耕、曬垡、凍垡、田面重土等措施,促進土壤熟化。已出現培育水稻壯秧技術。且懂得掌握氣候變化規律,適時播種,防止爛秧。
80、果樹遠緣嫁接技術:1067年果樹遠緣嫁接獲得成功。
使用「竹蔑箍樹」、「食鹽塗樹」等方法採收銀杏、橄欖。茄秧嵌硫黃,蔬菜栽培開始使用微量元素。
81、桑樹嫁接技術:大約在北宋中晚期,兩浙地區發明了桑樹嫁接技術,這是桑樹栽培史上的一次革命,極大地推動了兩浙蠶桑業的發展。
82、摧花早放術:1232年-1298年出現催花早放的「唐花」術。
83、家禽人工孵化技術:1174年出現家禽人工孵化技術。鵪鶉已養為籠鳥。
84、獸醫院:1007年設監養病馬,是為中國設立獸醫院的開端。
85、馴養金魚:1214年金魚由野生轉向人工馴養。1243年利用機械裝置運輸活魚。魚苗長途運輸技術已有詳細記載。
醫學方面:
86、《太平聖惠方》:收錄中醫處方16834個,比唐代《干金方》多出1萬多個。
87、人痘接種:北宋丞相王旦的長子死於天花,王丞相不希望別人再染上這種病,就從全國各地請來名醫、術士,試圖發現某種治療和預防的方法。一位從峨眉山來的道姑獻出一張處方:將一種毒性減弱了的人痘痘苗,通過鼻腔黏膜為健康人「接種」,從而使人獲得對天花的免疫能力。
88、醫學分科(醫學部亦增分為九科:1.內科2.風科(如中風病)3.兒科4.眼科5.耳鼻喉齒科6.皮膚及骨科7.產科8.針灸9.創傷及咒禁科)
89、解剖存真圖:著名醫家及詩人楊介,總結對處死犯人的解剖經驗,描繪成圖譜《存真圖》,使到當時醫學生對解剖學的認識加深。
90、三因極病證方論:將復雜的病因歸為三類:內因、外因及不內外因。這種分類雖與漢代張仲景所述略同,但內容有所發展,即對各類病因概括得更具體,其范圍亦較全面,更符合臨床應用。三因分類的原則,一直為後世醫家遵循。
91、針灸圖:王惟一鑽研前人著作,結合自身經驗,詳定經穴位置,編成《針灸圖》,天聖五年(1027年),他奉命在此基礎上鑄造針灸用的銅人兩具,對針灸學的教學、臨床與考試都極為便利,他也將自己的著作改名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92、《小兒葯證直訣》:被稱為「幼科之鼻祖」,對兒科醫學的形成與發展頗有影響。
93、《婦人大全良方》:南宋陳自明著,分婦科三門,產科五門論述了婦產科臨床與理論諸問題,中醫史上最系統最全面的婦科專著。
94、《聖濟總錄》:宋徽宗時期編纂,堪稱醫葯史上的一部百科全書,匯集了前代和宋世診斷、處方、用葯、針灸等方面的大量理論和實踐成果,其中刊載葯方近2萬個,為歷代之最。
95、區希范五臟圖:最早的人體局部解剖圖。
96、《洗冤錄》:南宋宋慈著,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統的法醫學專著,宋慈被尊為法醫學之父。
97、金石學:近代考古學傳入中國前,以古代銅器和石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問。近似歐洲的銘刻學,被視為中國考古學的前身。形成於北宋,至清代正式有「金石之學」的命名。
98、太祖長拳:宋太祖長拳,古稱「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亦稱做「太祖拳」,為中國武術界六大名拳之一。
99、迷蹤拳:原名燕青拳。由滄縣移居到河北省靜海縣的霍姓一族,稱此拳為迷蹤藝,子孫代代相傳,後出名於霍元甲,迷蹤藝遂聲名大振。
100、快遞:一種高速為軍事目的服務的快速軍郵制——急腳遞,就在這時應運而生。這種急腳遞,有步遞,有馬遞,有急腳遞。急腳遞最快,日行400里。遞鋪之間相距不一,有10里,有20里。)
5、航母有幾百到2000個水密隔艙,為什麼說用幾枚魚雷或反艦導彈就能擊沉?
一是水壓方面!
二是魚雷在航母的龍骨下爆炸在水下形成空腔效應!反復幾次就可以將幾萬噸級的大型艦只龍骨折斷渣襲,所以只用少量的重型擊沉,二戰時美山春國的大黃花魚好潛艇用一枚魚雷就將逗梁耐日本的一艘重型航母鳳翔號擊沉!原理是一樣的
6、密封艙的意思
問題一:密封艙是什麼? 密封艙是一個封閉脊野系統,外表面覆有絕熱保護層,座艙設有快激開啟的艙門和用耐熱玻璃保護的舷窗。艙內採用再生式供氣,並有環境調節系統;在水中的密封艙,又稱「水密艙」或「增壓艙」,由增壓調壓系統向艙內輸入增壓空氣,大型船舶還有濕度調節裝置。
問題二:輪船的密封艙是完全密封的嗎? 密封艙是靠水密門或者類似的設備來達到密封的目的的。平時都是打開的,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會關閉,達到密閉不漏水的功能。
問題三:大氣密封怎麼解釋 密封,指嚴密地封閉。語出晉葛洪《抱朴子・金丹》:「又尹子丹法:以雲母水和丹,密封致金華池中,一年出,服一刀圭,盡一斤得五百歲。」
密封可分為靜密封和動密封兩大類。密封是防止流體或固體微粒從相鄰結合面間泄漏以及防止外界雜質如灰塵與水分等侵入機器設備內部的零部件或措施。 靜密封指嚴密地封閉密封艙密封容器用於密封函件和遺囑的印章。
中文名
密封
外文名
seal
解 釋
指嚴密地封閉
問題四:艦船上類似密封艙的技術? 分段嘛哥們,一段漏水 關閘就可以了。哪有那麼容易沉,二戰那麼多重傷不死的
問題五:密封艙噴油漆用什麼頭套 全密封打砂服,淘寶有的賣
問題六:炫舞膠囊密封艙買了之後用不了,到底要怎麼用啊,也沒提示 樓主您好,歡迎來到網路知道,我是櫛風沐雨008,很高興能夠為您服務。炫舞道具膠囊密封艙是在特定活動下才能使用的,即炫舞商城支持存點券時中野手(即存起1W點券下月自動領取活動)使用的,使用後可存2W點券,希望我的回復對樓主有幫助,望採納,樓主的採納是對我最好的肯定!祝您生活愉快,天天好心情!
問題七:飛機說密封艙,為什麼起飛後在高空明顯氣壓變低?裝麵包的賣嫌密封塑料袋變鼓然後爆炸了。這不是氣壓變低的緣 通常民航客機並不完全密封,空調系統什麼的都是從外部抽風進來的,進來的時候會加壓,但是在高空內部氣壓依然會下降
7、泰坦尼克號的防水艙為什麼無濟於事
因為客船的標準是二艙不沉制,但是當時泰坦尼克五個倉都進水了
8、泰坦尼克號真像
為了與競爭對手冠納航運(Cunard Line)旗下的豪華客輪路西塔尼亞號(RMS Lusitania)以及茅利塔尼亞號(RMS Mauretania)競爭,白星航運公司於北愛爾蘭最大城市貝爾法斯特的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興建泰坦尼克號以及她的兩艘姐妹船。泰坦尼克號和同級的奧林匹克號以及建設中的濟簡迪號[2],歷史上最大也最豪華的客輪(計劃中的名稱「濟簡迪號」,意思為巨大的(Gigantic),在泰坦尼克號沉沒後改為不列顛號)。泰坦尼克號由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廠長威廉•皮列里(William Pirrie)、總設計師托馬斯•安德魯斯(Thomas Andrews)以及總經理亞歷山大•卡利斯勒(Alexander Carlisle)設計。白星航運公司常務董事布魯斯•伊斯梅(Bruce Ismay)在設計過程中提供了很多意見。泰坦尼克號的建設資金來自J•P•摩根和他的國際商業海運公司(International Mercantile Marine Co.),於1909年3月31日開工。泰坦尼克號於1911年5月31日下水,它也是白星航運公司在同一造船廠建造的奧林匹克級汽船的第2艘船。全部工程於次年的3月31日完成。
泰坦尼克號全長269.06米(882.75英呎),寬28.19米(92.5英呎),標准排水量為46,328噸,吃水線到甲板的高度為18.3米(60英呎),動力50000匹馬力(37MW),航速汪猜山每小時23~24浬。動力裝置包括兩台往復式四缸三脹倒缸蒸汽機以及一台低壓蒸汽輪機,驅動三個螺旋槳。
船上的25五台雙端以及四台單端鍋爐的動力來自159台煤炭熔爐,強大的動力使泰坦尼克號的最大速度達到23節(43千米/小時)。四個19米(63英尺)高的煙囪中只有前3個用來排煙,剩下的一個屬於陪襯,唯一的實際用途是兆差作為主廚房的煙囪。泰坦尼克號總共可搭載3,547名乘客和船員,由於它也運送郵件,船名加上了「皇家郵輪」(Royal Mail Steamer,RMS)的前綴。
泰坦尼克號被認為是航海技術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造船專家》(The Shipbuilder)雜志認為其「根本不可能沉沒」("The ship is unsinkable.")。全船分為16個水密艙,連接各艙的水密門可通過電開關統一關閉。泰坦尼克號良好的防水措施,使得它在任何4個水密艙進水的情況下都不會沉沒。但實際上防水壁並沒有穿過整個甲板,僅僅達到了E層甲板。
內部設施
在當時,泰坦尼克號的奢華和精緻堪稱空前。船上配有室內游泳池、健身房、土耳其浴室、圖書館、升降機和一困中個壁球室。頭等艙的公共休息室由精細的木質鑲板裝飾,配有高級傢具以及其他各種高級裝飾,並竭盡全力提供了以前從未見過的服務水平。陽光充裕的巴黎咖啡館為頭等艙乘客提供各種高級點心。泰坦尼克號的二等艙甚至是三等艙的居住環境和休息室都同樣高檔,甚至可以和當時許多客輪的頭等艙相比。三台升降機專門為頭等艙乘客服務;作為革新,二等艙乘客也有一台電梯使用。詹姆士•卡梅倫在他的電影中忠實的再現了這個電梯。
船上最為奢華之處是頭等艙的大樓梯,位於第一和第二煙囪之間。配有橡木鑲板以及鍍金欄桿的大樓梯一直延伸到E層甲板,頂部是由熟鐵支架支撐的玻璃穹頂,使自然光灑滿大樓梯。樓梯頂部的牆上鑲有一盞鍾,鍾兩側雕刻著象徵高貴和榮譽的寓言人物。在第三和第四煙囪之間還有一個相對樸素的類似樓梯。
泰坦尼克號被認為是一個技術成就的定點作品。一個船員在航行中對一個2等艙女乘客西爾維亞•考德威爾說:「就是上帝親自來,他也弄不沉這艘船。」
處女航回目錄
1912年4月10日從英國英格蘭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頓出發
泰坦尼克號於1912年4月10日從英國英格蘭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頓出發,開往美國紐約。船長叫愛德華•約翰•史密斯,於日正午離開了南安普頓(Southampton)港,預定渡過北大西洋,直達美國紐約。當它即將起航時,另一艘定期航船紐約號因為水中移動的體積龐大,造成水流大量回填的吸引力幾乎撞上了她的船體,導致了一小時的誤點。啟程後,泰坦尼克號先穿過英吉利海峽停泊在法國瑟堡,接納了更多旅客,之後又停泊在了愛爾蘭的昆士敦(Queenstown,皇後城),最終它載著1324乘客和892名甲板工作人員駛向紐約。泰坦尼克號將乘客分為三個等級。三等艙位在船身較下層也最便宜,這一類的乘客身份多為計劃在大西洋對岸營造新生活的移民;二等艙與一般客房的裝潢擺設,其實具備與當時其他一般船隻的頭等艙一樣的等級,許多二等艙乘客原先是在其他船隻上訂位頭等艙,卻因為了泰坦尼克號的航行,將煤炭能源轉移給泰坦尼克號而作罷;一等艙是整艘船隻最為昂貴奢華的部分,當時世界最富有的幾位名人就在這趟旅程上。較為有名的是當時的百萬富翁(理論上是以英鎊或是以美金計算)約翰•雅各布和他的妻子。美國丹佛女富翁馬格列•布朗(Margaret Brown),1906年奧林匹克擊劍獎牌得主Sir Cosmo Duff-Gordon與妻子,企業家Benjamin Guggenheim 。而白星郵輪的主管級人物J. Bruce Ismay以及總設計師湯瑪士•安德魯(Thomas Andrews)也在這艘船的頭等艙旅行。
在4月14日晚上,船以21.5節的速度行駛,而當晚因天氣寒冷,瞭望台人員的臉暴露在寒風中,影響視線,導致過晚報知前方有冰山,泰坦尼克號因而撞上了冰山。在與冰山碰撞的過程中,由於判斷失誤在高速航行下進行緊急轉彎,結果變成轉彎加上前進的同時,冰山撞擊了船體,導致船底的鉚釘承受不了撞擊因而毀壞,當初製造時也有考慮鉚釘的材質使用較脆弱,而在鉚釘製造過程中加入了礦渣,但礦渣分布過密,因而使鉚釘變得脆弱無法承受撞擊(當時鉚釘撞擊時承受壓力為約1萬磅),鉚釘斷裂後,海水涌進水密艙,當時泰坦尼克號水密艙最大承受極限為4個,而當時5個進水超過承受極限。最後由於進水量太多,造成船身傾斜達到接近船身鉛垂(垂直於水平面)的驚人狀況,又因為傾斜使得水可以繼續灌入。最後船身支撐不住船尾的幾萬公噸重量,當時在水面上的一半船身便折斷並且落下,隨後伴隨著1522人沉入海底。
在船的左舷,救生船隻載婦女和兒童。在右舷,則是婦女優先逃生之後允許男性登艇。所以,在右舷獲救的人數比在左舷獲救的多。
許多乘客雖然逃離了船身,但因為未能搭上救生船,而在沉船時一起被吸進海內,或者是泡在冰冷的海水中失溫而死。不少乘客的屍體未能尋回,他們很有可能被困在船艙內活活淹死。
航海日誌回目錄
1912年4月14日 星期日
航行圖
1912年4月14日,星期日,上午9時:泰坦尼克號收到自卡路尼亞號(Caronia)發出的冰山警告無線電訊號,代表冰山位置在北緯42度,西經49~51之間。
1912年4月14日,星期日,上午11時40分: 荷蘭郵輪諾丹號(Noordam)報告以上位置有大量冰塊("much ice")。
1912年4月14日,星期日,正午:一切如常,高級船員們在艦橋上集合,以六分儀計算是日航行位置,結論為"自周六正午迄今,共航了546浬(Since noon Saturday, 546miles)"。
1912年4月14日,星期日,下午1時42分:自波的號(Baltic)收到冰山警告:於北緯41度51分,西經49度52分,距泰坦尼克號 250浬處有"大量冰場((Large quantities of field ice)"。 消息由史密夫船員收到,之後他通知依仕曼(J.Bruce Ismay)。依氏還把該便條放入他的人口袋中。
1912年4月14日,星期日,下午1時45分:收到自德國郵輪亞美利加號(Amerika)大型冰山(Large iceberg)警告訊號(41o 27'N, 50o 8'W),但並沒有通知艦橋控制人員。
1912年4月14日,星期日,下午5時30分至晚上7時30分:氣溫驟降10度,此時室外溫度為華氏33度(oF)。
1912年4月14日,星期日,下午5時30分:史密夫船長下命自原來航向略作西北方向改變,或者是為了避免遇上冰山。
1912年4月14日,星期日,晚上7時30分:自加州人號(Californian)獲得三個有關冰山的警告(42o3'N, 49o9' W),訊息上達控制室,此時船長出席晚餐派對,此時冰山距泰坦尼克號50浬。
1912年4月14日,星期日,晚上8時40分:此時海水開始凝結,控制人員接到留意海水對船的行動的影響。
1912年4月14日,星期日,晚上8時55分:船長自派對中途退出返回控制塔,和控制人員討論當時明朗的天色及冰山在夜航時的能見度等問題。
1912年4月14日,星期日,晚上9時20分:船長下班,並下令: "如果情況變差"("If it becomes at all doubtful...")便通知他。
1912年4月14日,星期日: 晚上9時30分:控制塔向遙望台發出指示直至翌日清晨前必須小心留意冰山。
1912年4月14日,星期日,晚上9時40分:收到自美莎巴號(Mesaba)發出的巨型冰塊及冰山警告(42o N至 41o25' N, 49o至50o30'W)。訊息被忽略,電報員此時正為乘客收發私人訊息。
1912年4月14日,星期日,晚上10時:控制塔及遙望台人員換班,交更備要,密切留意出現在航道上冰山,氣溫為華氏32度。天朗氣清(Warning to watch for icebergs passed between the watches, Temperature is 32oF, sky cloudless, air clear.)。
1912年4月14日,星期日,晚上10時30分:海面溫度降至華氏31度。
1912年4月14日,星期日,晚上10時55分:加州人號於距泰坦尼克號以北10至19浬處的冰場前面停下,並向附近的所有航行船隻發生警告,無線電訊號向泰坦尼克號發報時,冰山警告卻被中斷並以粗魯的回應: " 勿搔擾!住口吧!你已經干擾我的訊號了!我正向莉斯發!(Keep out! Shut up! You're jamming my signal, I'm working Cape Race!)",加州人號電報員逐於晚上11時30分關掉電報機下班,就如乘客一樣無職般休息。
1912年4月14日,星期日,晚上11時30分:瞭望台人員發現船首處有微量霧狀物迎頭接近。
1912年4月14日,星期日,晚上11時40分:泰坦尼克號以20.5節的航速繼續前進, 瞭望台人員驟然發現高55~60英呎冰山就出現在前面500碼范圍之內' 他們直接鳴起三向警告鈴聲及致電控制塔: "冰山,就在前面!(Iceberg right ahead.)",六等船員穆迪(Moody)獲知會並立即轉達給梅鐸(Murdoch), 他向舵手驚叫道"右滿舵(Hard-a-starboard)",並命令機房關閉引擎然後向後駛,之後他把吃水線的水閘關上。舵手全速轉動船舵,數秒之後,泰坦尼克號便向左舷改變方向,但冰山在黑夜中已正面撞向右舷弓並沿船側擦身而過。此次撞擊所發出的聲向, 雖然僅為船首工作的船員聽到,而大部分乘客根本察覺不到,撞擊發生後的37秒淡然過去。
1912年4月14日,星期日,晚上11時50分:撞擊後的首10分鍾,水位自龍骨上升了14英呎,船首的前五個水閘開始有水湧入,六號鍋爐室被8英呎高的水位淹沒。
1912年4月15日 星期一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 ,凌晨零時零分:比龍骨高24英呎的郵件房,積水足以浮動郵袋。船員向身處控制塔的史密夫船長報告:水己浸沒第1、2、3號閘室及6號鍋爐室,他立即找設計者安德魯斯(Thomas Andrews)評估損毀情況。經過一番計算後,安德魯斯表示船僅能支持1.5小時,此時泰坦尼克號前舷開始下沉,她必會沉沒的命運已定。船長要求電報員發出CQD求救訊號,當時鐵達尼的位置為北緯41度46分,西經50度14分。鍋爐運作終斷,船上的煙管和煙囪分離而脫落發出巨大的聲響。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凌晨零時05分:海水已淹沒32英呎高的船頭部分,船上的救生艇僅能供1178人使用,而船上總人數達2227人。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凌晨零時10分至50分:距泰坦尼克號約10至19浬的加州人號船員,甚至能見她的蒸汽機煙囪上的燈光,他們企圖與之聯絡但莫斯碼燈號故障。而且看見她發射火箭,但因視覺錯誤而不把它不知是求救訊號而被忽略,之後兩船距離漸遠直至在視程中消失。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凌晨零時15分至2時17分:期間有很多船隻收到泰坦尼克號的求救訊號,包括相距500浬之間她的姊妹船奧林匹克號(Olympic)、Mount Temple號(49浬外)、法蘭克福號(Frankfort, 135浬)、畢亞馬號(Birma, 70浬)、波的號(Baltic, 243浬)、維珍尼亞人號(Virginian, 170浬)以及卡柏菲亞號(Carpathia, 80浬),並即向現場行駛,准備救援。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凌晨零時15分:船上甲板A為頭等乘客服務的樂隊往救生艇入口的梯級附近為撤離泰坦尼克號的乘客繼續演奏。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凌晨零時20分:海水已浸沒48英呎高的海員室。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凌晨零時25分:船長下令先讓婦孺登上救生艇。在她東南方58浬的卡柏菲亞號正全速前來援救。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凌晨零時45分:位於右舷七號的第一艘救生艇放出,本可搭載68名乘客,但僅有28人登上。泰坦尼克號發射了第一支求救火箭,之後共發射了8個。四號救生艇在12:30至12:45分完全上客並放出海上。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凌晨零時55分:六號救生艇僅載了布朗穆迪(Moody Brown)及Peuchen少校等共28人;伊士曼(Ismay)要求船員給他先登艇而被責,五號救生艇放出。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凌晨1時:右舷三號救生艇搭載了32人,包括11名船員,自泰坦尼克號放出。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凌晨1時10分:右舷一號放出,它可搭載40人,但僅有12人能登上,包括高士莫爵士(Sir Cosmo)及哥頓女士(Lady Duff Gordon),以及7名船員。艙側的八號救生艇搭載了39人放出,由羅斯伯爵夫人(Countess of Rothes)掌舵。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凌晨1時15分:水位已浸到她的名字銘牌處,向水平面下傾斜的船首更加嚴重,救生艇載客量到了充分利用才放出。右舷九號艇放出時載客56人。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凌晨1時25分:艙側12號搭載婦孺40人,2名船員作指揮。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凌晨1時30分:此時船上的人開始慌張,當艙側14號救生艇搭載了60人准備放出時,人群企圖跳入艇中,被身處艇中的五等船員勞爾(Lowe)向天開槍嚇止。留在泰坦尼克號的人開始絕望。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凌晨1時35分: 二等及三等的婦孺乘客分別逃生,艙側16號搭載多於50人,右舷13號搭載64人,30秒之後,右舷15號上有70人愴茫被放出。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凌晨1時40分:大多數救生艇已駛離泰坦尼克號很遠, (以防沉船產生的渦流把救生艇捲入水下 - 譯者注), 此時伊士曼才登上可折疊式救生艇C(共有39名乘客), 右舷的最後一艘救生艇已下水, 船首繼續下沉。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凌晨1時45分:艙側2號僅載25人(可容納40人)下水。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凌晨1時10分:艙側4號4搭載婦孺乘客40人。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凌晨2時:此時水面已達散步甲板之下10英呎處。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凌晨2時05分:1500人仍留在將沉的船上, 船員竭力維持秩序使婦孺乘客能進入救生艇, 當44人登上可折疊式救生艇D時放出後, 所有艇只已用完。泰坦尼克號的船首及前舷已浸入水中。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凌晨2時10分:史密夫船長示意電報員畢特(Bride)及菲利蒲(Philips)可離開崗位。.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凌晨2時17分:菲利蒲繼續發布無線電訊息。史密夫船長對船員說:"現在諸君要靠自己了(It's every man for himself)",之後步往艦橋,等候和泰坦尼克號同歸於盡。有人見設計者安德魯斯獨自呆坐在頭等吸煙室中。船上的樂隊停止演奏,此刻很多乘客及船員跳進水中,前煙囪倒塌,當場壓斃了很多在洋中正慌張游泳中的乘客。可折疊式救生艇A因翻艇把大約24人掉進冰冷的海水中,艙側14號救生艇的五等船員勞爾(Lowe)救了近半數。其他的人埋身在大洋中。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凌晨2時18分:一聲巨響,所有船內的可動物件似乎同時向下墜入水中,船上所有燈光眨動了一下便完全熄滅了,很多目擊者稱她此時已經斷為兩截,船首那邊己沉入水底。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凌晨2時20分:泰坦尼克號的船尾部分在水面懸浮了一會,便緩緩地在水面消失,1500人隨著她的消失而葬身大洋中......
傳言及分析回目錄
和大眾的想法不一致的是:泰坦尼克號沉沒時的確使用了國際通用的摩斯密碼中的遇難信號SOS,但這不是SOS最早使用的例子。在1906年的柏林外的大海上,國際無線電通訊會議第一次提議了SOS信號。1908年國際社會認可了這個提議並慢慢開始廣泛使用,這已經是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四年前了。然而,英國的無線電操作員很少使用SOS信號,他們更喜歡老式的CQD遇難信號。泰坦尼克號的無線電首席官員約翰•喬治•菲利普一直在發送CQD遇難信號,直到下級無線電操作員哈羅德•布萊德建議他:發送SOS吧,這是新的呼叫信號,這也可能是你最後的機會來發送它了!然後菲利普在傳統的CQD求救信號中夾雜SOS信號。求救信號最終在第二天早上被加利福尼亞號收到,因為它並沒有24小時都監聽無線電。
這場災難震驚了國際社會。因為它向一些人證明了:人類和人們的技術成就無法與自然的力量相比。
有人認為當時的煉鋼技術不成熟,所煉出來的鋼鐵在現代的標准並不能造船,不過冶金專家提姆•費克於1998年將那些由殘骸中取得的船身樣本進行檢驗後,表示鋼鐵品質在當時並沒有問題,即使在低溫下亦沒有異常脆弱。最致命的關鍵,就是那些用作固定船身的鉚釘,由於泰坦尼克號船頭部分空間狹小,不能像其他部分般可以用重型機器來安裝鋼鐵造鉚釘,所以需要以人手來安裝鍛鐵造鉚釘,但其堅固程度不及鋼鐵造鉚釘,所以就加入礦渣來強化,但是過量的礦渣使鉚釘變得脆弱,不能承受強大的撞擊力,當鉚釘遭受破壞之後,船身就出現裂縫,使海水湧入船艙。
就是過了1個世紀後的今天,幾個關於泰坦尼克號和它的沉沒的荒誕說法仍然存在。一個是:它的舵太小了,大一點的舵可以避免這場災難。大點的舵的可能會拯救它,當時它的舵的尺寸按法律上說,就其船身尺寸而言不算小。事實上,按今天對輪船的規定看,泰坦尼克號的舵的尺寸仍然是合格的。另一種說法是:泰坦尼克號上的救生船不足。實際上,它的救生船數量是符合英國法律規定的,該項法律所定的數量並非基於乘客數量,而是基於船的噸位。當時所有船的救生船數量都遠低於需要的數量,當時救生船的目的不是用來裝下全體乘客的;它們只是用來從一艘下沉的船上轉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永久性地改變了這種救生策略。事實上,即使它已經裝下更多的救生船可以用來裝載所有的乘客,仍然有可能無法確保會有更多的人獲救,因為在它下沉時,船員們沒有時間來放下所有的救生船!最新的調查認為:若泰坦尼克號不轉向而是筆直前進的話,會破冰而過而不會沉沒。或者是因為當時船上並沒有望遠鏡。還有一種說法是:機械組的船員堅持他們的崗位到了最後。1988年出版的一本書也提到這個讓它永垂不朽了。事實是,機械艙在1:15AM就被淹沒了。在下沉的最後時刻,機械師們和燒爐工人們和其他成百的人一樣站在尾部的甲板上,困在船上,沒有獲救的任何希望。據專家分析,困在船尾的人在船隻沉入海底後十分鍾左右因為水壓導致船尾內爆,或立即被海水或船身壓死,或窒息致死。
另一方面,泰坦尼克號的沉船形式亦有很多說法。包括全船沉沒;船身近第2及第3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各自以垂直沉沒;船身近第3及第4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前船身部分拖著船尾,船尾垂直下沉。直至1985年,當著名科學家巴拉德在紐芬蘭東南約380英裏海域找到泰坦尼克號殘骸,分別是前2支煙囪的船頭部分,以及第四支煙囪之後的船尾部分,就初步證明了第3個理論。而這個理論在其後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電影《泰坦尼克號》體驗出來。當時大家都認為,由於第3支煙囪的船身部分已經被炸毀成碎片,永遠找不到這一部分。但是在2005年8月由History Channel贊助的考古隊伍,在船尾殘骸後500米找到這船身部分,殘骸約12米乘27米,船底的紅色油漆還清楚可見。部分科學家相信,泰坦尼克號是折開3截後沉沒。
對海事的影響回目錄
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極大地影響了船的製造和無線電電報通訊。1913年12月12日,英國倫敦因此召開了第一屆海上生命安全國際大會。大會制定的條約導致了北大西洋國際冰山檢測組織(International North Atlantic Iceberg Patrol)的形成和資金投入。該組織為美國海岸警衛隊的下屬部門,直到今天它還在檢測和報告北大西洋的可能威脅航船的冰山。條約也一致達成一個新規定:所有的載人船隻應該有足夠的救生船來裝載所有的在船上的人,並且適當的相關訓練也應該進行。還有就是無線電通訊應該24小時開通,加上一個2級備用電源,這樣就不會漏掉呼救的信號。條約也同意:從船上發送任何火箭必須被解釋為一種求救信號。
後事回目錄
泰坦尼克號最後存活於世的3名生還者皆女性。2006年5月6日,最後一名見證事件的生還者逝世,終年99歲,事發當時5歲。2007年10月16日,另外一位生還者逝世,終年96歲,事發當時她不足一歲,因此對事件沒有回憶。2009年5月31日,最後一名生還者密爾維娜•狄恩(Millvina Dean)逝世,享壽97歲,事故時她只有九周大,是泰坦尼克號船難中最年輕的生還者,她同樣對事件沒有記憶。最後一名生還者逝世後,亦代表泰坦尼克號的所有生還者都已逝世。
9、關於發明的問題
1910年8月27日,托馬斯·愛迪生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項發明:有聲電影。
此前,愛迪生已經發明了自動電報發射機和接收機(1874),留聲機(1877),炭粒話筒(1877-8),並於1879年成功地發明了第一種可供出售的白熾燈。愛迪生擁有數百項科學專利發明。他建立的「愛迪生電氣公司」, 1892年改為「通有電氣公司」。
1、鼓:
傳說公元前3500年中國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獸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達米亞的蘇默人製成了一人高的圓鼓,鼓身還繪有圖畫。後來有了小銅鼓和大銅鼓。15世紀騎兵用的大銅鼓,17世紀時開始為樂團採用。鄭友1692年蒲塞爾為「仙後」所作的配樂中就用上了。這種鼓現在叫定音鼓,19世紀有了低音大鼓。鼓聲可使節拍鮮明,粗獷有力。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定音鼓。
2、二進位制:
相傳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發明了二進位制。《周易》就是五經之一的《易經》,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周易》相傳是由約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畫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辭,並經過孔丘修訂而成為《易經》。當代的電子計算機用的不是十進制而是二進制。二進制是誰發明的?《周易》中的「易數」用的就是二進制。換句話說就是伏羲發明了二進制,伏羲就是神農。傳說神農嘗百草才有五穀,我國才有原始農業。伏羲對我國社會的進步可謂大矣!我國北京的先農壇就是為了祭奠神農(即伏羲)而建造的,這里表達炎黃子孫對他的敬佩之情。
3、繩索:
公元前2800年,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創造麻繩的技術。我國人民開始用大麻纖維制繩。到公元紀元開始時,用大麻纖維已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主要制繩材料。1775年,英國發明家馬虛發明制繩機,結束了手工制繩的時代。從1950年開始用人造纖維製造繩索,直徑約2毫米的馬尼拉繩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會折斷,而同樣粗的尼龍繩則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4、指南針:
相傳公元前2700年中國的軒轅黃帝發明了指南針。黃帝用指南針,在大霧中辨別方向,打敗了蚩尤。根據史書記載,中國人早在戰國時代已使用指南針。公元前3世紀的《韓非子》中說,戰國時代已有人用「司南」(指南針)。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對此記載更詳。1090年,中國和阿拉伯航海家開始在船上裝設了指南針。作導航工具。歐洲在11世紀左右,才用浮在水上的磁針製成指南針。1250年左右,在地中海地區指南針的磁製已裝在有度的梁毀卡片上面,並以中央旋軸保持平衡。
16世紀時把指南針鑲在帶平架上,在船上發揮作用。19世紀鐵船用指南針要裝上一片弗林德斯頓鐵,以校正船的磁力所引起的誤差。20世紀製成的船和飛機用陀螺羅盤儀指南針。根據旋轉頂點穩定姿態與星體有關的原理,陀螺羅盤有兩大優點:既不因接近金屬而偏轉,雙指向真正北而不是磁北。1908年德國製成世界上第一台此類實用儀器。最優良的指南針是美國人斯波里所制。1910年在「德拉威」號船上試驗成功,很快就被美國海軍採用。總之,指南針是我國喊渣槐四大發明之一,後來傳遍全世界為全球航海業等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5、養魚法:
公元前2500年中國人已經懂得養魚。那時我國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魚卵,把它養大食用。1960―1970年代,歐美才用人工養殖蛙魚等魚類。英國等西歐國家現在每年由養魚場生產淡水養魚約有10萬噸。
6、赤道式天文儀:
公元前2400年,中國人發明了赤道式天文儀。
7、十進計數制:
中國人於公元前14世紀,發明了十進計數制。在現代科學中是十分重要的,歐洲人正式採用它的最早時間的證據,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發現的,而中國早在公元前14世紀的商朝,便已經採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紀的甲骨文中,見有中國人用十進制記述了「547天」的實例。
8、印刷術:
公元前1324年,中國人已會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印刷術是世界上第一種傳播媒介,有了它才可把資料信息傳播出去。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我們中國人從古時候起就使用印章,刻上人名或官銜。印章本來是官銜的標職,到公元 前1324年,又開始用來加蓋在文件上;最初是用墨水,到公元五、六世紀才開始用紅色印泥。中國印章大多用皂石、玉石、竹子甚至象牙雕刻而成。中國人認為,有印章為憑的文件書信和票據經簽字更可靠。現在的印刷書籍中,最古老的是《金剛經》,由中國人王 印刷,如今已成孤本。868年中國人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金剛經》是凸版印刷,它是一幅5.25米的卷軸,用多塊長91厘米,寬36厘米的刻版印的。後來落在英國人手中,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
1040年代中國刻字工人畢升在北京歷年間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泥六面體活字模,加熱變硬,按韻排在轉盤上。印時把活字鋪在有松脂、臘等粘合物的鐵板上,周圍用鐵框扎緊,放在火上加熱使粘合物熔化,冷卻後活字就粘在鐵板上了。印完後烤熱鐵板取出活字,以備日後再用。1403年朝鮮的李太宗創辦了最早的金屬鑄字工廠(當時朝鮮也用方塊字),又過了30年朝鮮參照古印度的梵文,創造了一套拼音字母以代替方塊字。現在的朝鮮文有40個字母,只需要少量字母就可拼出所有的字。1438年在德國梅茵茲城古騰堡居住的根弗第謝(德國人)創造了一套澆濤金屬字母活字的模具。用硬金屬雕出凸模字,再用錘字把凸模字壓在軟銅上,制出凹模,用凹模排在框架上印刷。到15世紀時大概已開始採用鉛錫合金。他在1451年印出歐洲第一本用活字印刷的書――《多納托斯拉丁文法》。約在1453年開始印刷拉丁文聖經。他的印刷機是用普通的螺旋壓榨機改裝的。把一頁為一個印版面上放在印刷的印台上,刷上油墨,鋪上紙張,用裝在螺旋下的壓印板加壓。一天才能排一頁,每小時只能印16張左右。
1457年,福斯特和舒奧佛發明了多色印刷,印出第一本雙色書――拉丁聖詩。1461年,班堡的靠士特把木刻版與活字印刷結合起來,印出第一本有插圖的書――德文的寓言,共有101張插圖。1470年法國人讓森在威尼斯設計出第一批羅馬活字。1477年托雷米繪制了《世界地圖》,用凹版印刷術印出,共26幅銅版印製。不易仿製,紙面上的油墨稍微鼓起,特點較多,易辨真偽,所以仍用於印刷鈔票、郵票和有價證券等。1501年義大利人格里福出了一套斜體字;1561年他把這些字縮小印出袖珍本書籍。(西方的斜體字主要用於強調字句。)1620年,荷蘭的伯靳奧發明了收字方便印刷術,每小時可印150份。1642年德國的賽根發明了鏤刻凹版印刷法,最適於印畫,首幅畫是德國伊利莎伯爵夫人的肖像。
1107年,中國人還發明了彩色印刷術。600多年後,1719年,德國的勒布朗設計的彩色印刷機取得了專利權。印出第一部書是《油畫色彩之調和》。1727年英國蘇格蘭金匠格特發明了澆鑄鉛版法。1775年法國人迪多制訂了量度活字大小的單位。1798年德國的遜納菲爾德發明平版印刷法,最適於印插圖。1875年英國首先使用膠印法,把圖像印到橡皮布上,然後正式印到彈性所需的材料上。1800年,英國的斯坦賀製成第一台鐵架印刷機代替了木製印刷機。每小時可印250張。1810年德國 人在倫敦工作的哥尼格取得了蒸汽印刷機的專利權(機械化的手動印刷機),每小時可印400頁。1812年德國人哥尼格和鮑爾設計出滾筒式滾壓印刷機。《泰晤士報》賣了這台機器,每小時可印1100張。後來哥尼格還設計了每次能印兩面的印刷機。
1839年英、美、俄三國分別發明了電鑄版。用電鑄金屬板來代替木刻印板。1845年紐約的荷奧取得了第一架實用輪轉印刷機專利。費城的《紀事報》購買了這台機器。1848年倫敦《泰晤士報》的工程師阿普斯和考珀設計了一台輪轉印刷機,在此報運用,每小時能印8000張。1861年美國荷奧採用紙型制出的曲面鉛版,從此有了完全圓形的印刷版面。1852年,英國照相技術先驅塔爾博特發現了鋼線凸版印刷的原理,1880年首先採用這種辦法在紐約《畫報》上復印一張照片,標題是「紐約貧民窟一景」。1886年德國人默根索勒在美國工作發明了高速自動排字的策諾整排機,此機用於《紐約時報》。兩年後正式投產,每小時可排字模6000個左右,速度是最熟練工人的四倍。1887年英國公務員蘭斯頓發明了排字精良的莫諾鑄排機,此機於1897年正式投入生產。在此之前,1477年前人們就知道雕刻銅凹版印刷法;1895年奧地利人克利克發明了照相凹版法;1839年,許布約在美國發明了照相排字機。從此印刷商不要金屬活字,並改用平板印刷代替傳統的凸版印刷。此法是把字母相繼投射到照相紙上面,然後沖洗出來,貼到一頁樣本上。這張拼好的版用照相機轉拍在金屬板的感光膜上,經過酸蝕,使這塊印版具有1798年遜納菲爾德發明的石印版的性能;油墨只附著於版上有圖形的地方。現在,照相排字法已經取代了絕大多數傳統的排字方式。
1965年德國發明了電子照相排字機之後,開始了用電腦控制排字時代。先進印刷廠是整頁版面可在電腦屏幕上設計,設計者一頁版面編排妥當之後,就用電腦記憶裝置把全部內容存貯起來,包括文字、標題、圖片位置等等。然後,由電腦控制的激光器在照相紙上掃描,把整個版面的圖像印出來,再用照相法製成印版進行印刷,這叫激光照排法。當今世界上很多大型報刊都用先進方法進行排印,例如我國的《科技日報》、《中國電視報》和《北京晚報》等,都採用了此先進的印刷技術。
9、漆――世界第一種塑料:
中國人最遲在公元前13世紀已經發明使用了漆。1976年在河南省安陽市發掘出的「婦好」墓(葬於公元13世紀),她的上過漆的棺木就是證明。李約瑟說:「漆可能是人類所認識的最古老的工業塑料。」在古代中國,油漆業的組織和管理很有章法,有私人的油漆作坊,也有國家的製作中心。巴黎東方藝術博物館存有一隻油漆的木酒杯,杯上雕刻的銘文除說明該杯製作於公元四年外,還刻有參加製作的七名工匠和製作中心的五位官員的名字。這個木酒杯表現了中國人兩千年前就有對製造工藝的看法;另一方面,這個杯子還表明當時的生產很可能已使用現代的工業生產的流水線那樣的工藝流程。早在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已發現了漆的重要化學性質,發現了通過漆的蒸發過程使其變質的方法,發現了通過在漆中放幾只螃蟹殼,漆就會保持液狀,不會變干。公元前120年的《淮南子》一書和公元12世紀的李氏都提到螃蟹殼能使漆保持液態的特殊功能。現代科學家化驗證實,甲殼體組織內確有抑制某些酶的活動的化學成份,其中一種酶就是漆變硬的酶。漆可以通過化學作用保持長久的液態,這使中國的這項生物化學工藝具有不衰的工業雛形模式。
10、銅鏡:
約公元前1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銅鏡。中國人於公元5世紀還發明了魔鏡;英國結晶學家威廉·布萊格到1932年,系統地闡明了魔鏡的理論,比中國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魔鏡是世界上最奇異的物品之一。魔鏡有何奇妙之處呢?在魔鏡的反面鑄有青銅圖案――圖像或文字,或二者兼而有之。反射光線的一面為凸狀,是由經拋光處理的青銅製成用作鏡面。在大多數照明情況下,這種鏡子看上去與其它的普通鏡子無異。但是,在明亮的陽光下使用魔鏡時,它反光的一面就能被「看透」。用鏡面將陽光反射到暗色的牆上,人們就能從投在牆壁上的影像中看到鏡面的圖案或文字。堅實的青銅製品變得透明了,這種令人感到神秘不解的現象使中國人給魔鏡取了透光鏡名稱。青銅是不透光的,然而實際使人感到透光,這是為什麼?這奧妙之深讓中外學者探討了幾百年,中國的科學家沈活和外國科學家威廉·布萊格爵士都發表過高見。威廉·布萊格爵士於1932年發現這一奧妙時說:「正是反射的放大作用使圖案清楚地顯現出來。」李約瑟正確地將這一切稱為「是在通向掌握金屬表現微細結構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11、傘:
公元前1100年,中國人已經使用傘,那時已經用傘表示身份。傘骨用竹或檀香木製成,上面覆以樹葉或羽毛做的傘面。公元12世紀英語才出現「傘」這個詞。以前一直只有陽傘,到1733年代,巴黎人用油布做傘面,才製成雨傘。1750年,英國的漢威到外國旅行後帶了一把傘面回倫敦,轟動一時。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區的金屬拉絲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鋼質傘骨的專利權。有了此傘骨,傘可以收緊,從此成為英國紳士常用的雨具。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發明了伸縮傘。在學術界也有人說,公元4世紀三國時期中國人才發明了傘。
12、風箏: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最先放風箏。早在信史之前,傳說中國人已會放風箏。相傳公元前四世紀,中國著名工匠魯班(即公輸班)做了一隻風箏,升空三日而不墜。還有一個故事說一名將軍包圍了王宮,利用風箏測量宮牆與己方軍隊的距離。風箏可用於送磚上屋或在風箏尾部繫上魚鉤釣魚。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由荷蘭人傳到了歐洲。19世紀英國發明家克雷由風箏產生靈感而發明滑翔機。德克薩斯州演員科迪「上尉」,曾利用風箏拖動折疊式小艇,橫渡英倫海峽;1901年再接再勵,乘坐雙箱形風箏飛行,使英國陸軍部大感興趣。不久,飛機取代了軍用風箏,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駕駛他的新雙翼飛機時失事遇難。1970年,美國太空計劃設計了各種「飛行翼」,使風箏再次成為成年人的玩意兒,例如羅格樂樂折疊飛行翼,本是專為水星號太空船倉安全著陸而設計的,後來被降落傘取代了;但這種折疊翼,結果成為今日懸掛式滑翔機的機翼。風箏飛上天空為飛機飛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靈感。
13、米酒: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發明了米酒。
14、弓箭:
中國人於公元前8世紀發明了弓箭。公元前200年中國人已發明了弩弓。它主要用於打仗和狩獵,可卧射、立射、騎射,威力甚大。而歐洲的義大利在公元10世紀才使用弓,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年。
15、古代機器人: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東周時期,中國人就已發明了古代機器人。當今世間,只要談及機器人,言必歐美、東洋;然而可曾知道世界上最早制出古代機器人的,是我們中國人。我國制出的古代機器人不僅精巧,而且用途也很廣泛,有各式各樣的機器人。會 跳舞的機器人、會唱歌吹笙的機器人、持賺錢的機器人和會捉魚的機器人……等,應有盡有。
會跳舞的機器人。我國唐朝的段安希說:西漢時期,漢武帝在平城、被匈奴單於冒頓圍困。漢軍陳平得知冒頓妻子閼氏所統的兵將,是國中最為精銳驃悍的隊伍,但閼氏具有妒忌別人的性格。於是陳平就命令工匠製作了一個精巧的木機器人。給木機器人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並把它的臉上擦上彩塗上胭脂,顯得更加俊俏。然後把它放在女牆(城牆上的短牆)上,發動機關(機械的發動部分),這個機器人就婀娜起舞,舞姿優美,招人喜愛。閼氏在城外對此情景看得十分真切,誤把這個會跳舞的機器人為真的人間美女,怕破城以後冒頓專寵這個中原美姬而冷落自己,因此閼氏就率領她的部隊棄城而去了。平城這才化險為夷。
會唱歌吹笙的機器人。唐代的機器人更為精巧神奇,唐朝人張騖在《朝野全載》中說:洛州的殷文亮曾經當過縣令(相當於「縣長」),性格聰巧,喜好飲酒。他刻制了一個木機器人並且給它穿上用綾羅綢緞做成的衣服;讓這個機器人當女招待。這個「女招待」酌酒行觴,總是彬彬有禮。
會賺錢的機器人。唐朝時,我國杭州有一個叫楊務廉的工匠,研製了一個僧人模樣的機器人,它手端化緣銅缽,能學和尚化緣,等到缽中錢滿,就自動收起錢。並且它還會向施主躬身行禮。杭州城中市民爭著向此缽中投錢,來觀看這種奇妙的表演。每日它竟能為主人撈到數千錢,真可稱為別出心裁,生財有道。
會捉魚的機器人。唐代的機器人還用於生產實踐。唐朝的柳州史王據,研製了一個類似水獺的機器人。它能沉在河湖的水中,捉到魚以後,它的腦袋就露出水面。它為什麼能捉魚呢?如果在這個機器人的口中放上魚餌,並安有發動的部件,用石頭縋著它就能沉入水中了。當魚吃了魚餌之後,這個部件就發動了,石頭就從它的口中掉到水中,當它的口合起來時,它銜在口中的魚就跑不了啦,它就從水中浮到水面。這是世界上最早用於生產的機器人。
此外,在《拾遺錄》等書中,還記載了古代機器人登台演戲、執燈伴瞎等機巧神妙。
16、分行栽培與精細耕地法:
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分行栽培與精細耕地法;歐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項技術,比中國晚了二千四百年左右。
17、鐵犁:
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鐵犁。歐洲人到17世紀才使用鐵犁,比中國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公元1050年,中國人還發明了犁鏡,給犁裝上犁鏡,便於翻土,從而提高了農業產量。大約公元前3500年,米索不達米亞平原農夫發明了牛拉犁具。犁是人類早期開始耕地的農具,中國人大約自商代起已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鏵。公元前500年,歐洲農夫造出了鐵犁,犁前有二個輪了和一個犁刃(即犁鏵)。中國戰國時期在木犁鏵上套上了V形鐵刃,俗稱鐵口犁。犁架變小,輕便靈活,更可以調節深淺,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歐洲人於1700年代開始用先進的羅瑟蘭犁、蘭塞姆金鐵犁和播種機。1830年美國移民開始用迪爾銅犁,其他各大洲也開始用銅犁。總之,犁的發明、應用和發展,凝聚了中國人和世界其他各位發明家的心血,並顯現了他們的智慧。
18、大定音鍾:
中國人於公元前6世紀發明了大定音鍾;歐洲人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鍾,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19、長明燈:
大約在公元前589年,中國人發明了長明燈。燈蕊為石棉;燈油為海豹油或鯨油。
20、算盤:
公元前550年中國人發明了算盤,用於計算,也是自古以來商業上廣泛應用的計算工具,後來傳到世界各地,到12世紀才逐漸被現代阿拉伯數字所取代。到20世紀前蘇聯和遠東地區很多人仍然使用算盤,生塑算盤代替木竹算盤。目前世界上電子計算器和電子計算機有代替算盤的趨向,但因為算盤價格低廉,所以,用電子計算機在全世界完全代替算盤,至少還需要十年。
51、密封實驗室:
公元前1世紀,中國人發明並建造了密封實驗室。
52、傳動帶:
公元前1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傳動帶。歐洲人用傳動帶是1430年,比中國晚了一千四百多年。
53、滑動測繪儀:
中國人於公元5年發明了滑動測繪儀。而西方到1638年才使用滑動測繪儀,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多年。同年,中國人還發明了十進位小數。隨著十進位制在中國的確立,十進位小數也出現在中國。公元5年劉歆在一標准量器所作的銘文中,提到了一個長度准確到9.5個單位。公元3世紀劉徽對《九章算術》注釋中,記述了一個1.355尺的直徑。在運用十進位小數中揚輝和秦九韶兩位卓越的數學家有很大貢獻。後來,十進位小數概念由我國逐漸傳給了西方。在這方面歐洲要晚於中國1600年。
54、水力風箱:
公元31年中國人發明了水力風箱。《後漢書》記載了南陽太守杜詩發明以水為動力、用於鑄造鐵制農具的水力風箱(鼓風水排)的事情。並精闢評價說:它「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後來發明家杜預對這種風箱作了大量改進,鼓風水排代代流傳,越來越廣泛地傳遍了全中國。而歐洲直到公元13世紀,才開始使用鼓風水排,這比中國晚1200年。在大規模工業加工過程中,中國人利用水利的創舉是現代社會以前能源供給中最有意義的突破之一。它是朝工業革命邁出的重大步伐之一。
55、龍骨水車:
公元80年,中國人發明了龍骨水車;而歐洲第一架方形板葉的龍骨水車制於16世紀,是直接以中國的設計為模式而製作的,比中國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
56、船尾舵:
公元1世紀,發明了船尾舵;而西方到公元1180年才在教堂的雕刻上出現了舵,比中國晚了一千一百年左右。
57、瓷器:
中國人於公元1世紀發明了瓷器。西晉時期的人,用高嶺土、長石和石英為原料,燒製成潔白細密的飲食器皿。西方到18世紀才有瓷器,比中國晚了一千七百年左右。
58、地動儀:
公元132年中國人張衡發明了地震探測器――地動儀。張衡是一位東漢時期的皇家天文學家,他寫過很多書,其中一本是《渾儀》。他曾設想地球是與九個大陸一起是在無限空間的球。在中國他第一個介紹了地理上經線與緯線的交叉網路。這時,張衡還發明了渾天儀。渾天儀顯示了宇宙中各主要星球的相對位,地動儀則可預測地震發生的地區,甚為精巧。外國人德拉·奧特弗耶於1703才設計出第一台現代地震儀。這比張衡發明的古代地震儀――地動儀要晚1571年。
59、催淚彈:
公元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催淚彈。
60、船中水密艙:
中國人於公元二世紀發明了船中水密艙。至少從公元2世紀以來,無論傳統的中國航船的船殼被碰破一個多麼大的洞,船也是不會沉沒的。這是何種絕技產生這樣良好效果?這是因為中國人運用艙壁原理建造船殼的結果。艙壁又稱隔壁,它是一種把船的底層艙分隔成若干個水密的立式隔板。一般典型的中型船有16個水密艙,一旦出現了什麼意外情況,其中一個艙進了水,那麼其他艙是不會進水的,因為水密艙彼此是隔開的並密封著,因此這船是不會沉沒的。
中國人這種造船絕技由客繆爾·本瑟姆爵士從中國傳到了歐洲。馬可·波羅在1295年也寫文章介紹過中國人的上述造船技術。但歐洲的造船者和水手非常保守,以致水密艙原理傳到西方500年之後才被普遍採用。中國人是從觀察竹桿的結構獲得啟示而首創艙壁理論的。艙壁的建造明顯地為船殼提供了許多堅固的橫木,這些橫木能夠承受的桅桿的重量,這也就是當時在航船上採用的多樣的桅桿的關鍵所在。在中世紀,這不僅使西方人感到驚奇,而且促使了歐洲人船體上多種多樣桅桿的出現。
61、平衡四角帆:
公元2世紀中國人發明平衡四角帆。這時中國已經有了使用四角帆的縱向帆裝。公元2世紀萬震寫的《南州異物志》中已經清楚地記載了使用這帆裝的船。例如有些船承載700人和200噸貨物,這真令人驚訝!這時中國已有四根桅桿的船。
62、定量制圖法:
中國古代著名的發明家張衡在公元2世紀發明了定量制圖法,從而使制圖科學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張衡最先把矩形網格座標的方法應用於地圖,這樣可以用一種更科學的方法去計算和研究方法、距離和路程。他寫的《算網論》一書中明顯地含有精確使用地圖座標的基本原理。張衡的矩形網路座標成功地應用於縮小地圖的尺寸,在手法上類似於照相微縮技術。縱觀整個歷史,有無精確的地圖,是能否在政治和軍事上取勝之關鍵因素;由此可知中國人發明定量制圖法的意義是何等之大啊!然而西方直到15世紀才出現有相當價值的地圖,這比張衡發明定量制圖法晚了一千三百年左右。
63、紡車:
中國人於公元121年發明了紡車;而西方到公元1280年才用紡車,比中國晚了一千一百多年。
64、純硫提煉法:
中國人於公元2世紀發明了純硫提煉法。在《神農本草經》中提到了此事。在公元11世紀之前得到純硫的方法是通過焙燒硫鐵礦,用升華法收集硫晶體。因為硫和硝石都是製造火葯的重要原料,所以1067年皇帝發布聖旨禁止把硫和硝石賣給外國人,而且也禁止這種礦產品的私人交易。這個時期,中國名醫張仲景於公元200年還發明了營養缺乏症治療法。張仲景在其著作《金匱要略》中對營養缺乏症作了生動的記述,並提出了飲食療法,他推薦的具有豐富維生素食物,吃完之後對治療營養缺乏症確實有效。後來營養學家勿思瑟在其《飲膳正要》中,詳細地用開處方的方法,來說明治療因缺少維生素B,而患腳氣病的方法。他提出治「濕腳氣」的方法之一是「以馬齒莧洗凈取汁和粳米煮湯,空腹服之。」他並且還開了治「干腳氣」處方。而西方醫務人員直到19世紀末,才認識到腳氣等缺乏症的方法。由此可知:中國人發明的營養缺乏症治療法比西方領先了一千七百年左右。
65、七根桅桿船:
公元260年中國人發明了七根桅桿船,泰康寫的書中記述這一事實。我們確信,早在公元2世紀,在廣州附近的南方地區,我們中國人已經知道避免船因無風而停止不動的最好辦法是在桅桿後面再豎立一根桅桿。他們並不是簡單地沿著船心的縱長豎立一排桅桿,而是橫向交錯地在兩邊豎立桅桿。這一傑出的做法西方從來未採用過。
66、車前橫木:
公元3世紀中國人發明了車前橫木,最初用於兩頭牛拉的車上,後來應用於馬車。這時中國人還發明了用於騎士騎馬夜間行駛時照明用的馬燈(它不是玩具走馬燈)。
67、馬蹬:
公元3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馬蹬。西方到公元5世紀才制出馬蹬,比中國晚了二百年。
68、自動控制機:
中國人於公元前3世紀發明自動控制機。
69、人造金:
中國人葛洪於公元3世紀發明了人造金。
70、初級砷提煉法:
公元3世紀,中國著名煉丹家葛洪發明了初級砷提煉法。砷是製造火葯的原料之一,西方比我國得到提煉法砷晚了幾百年。
71、卷線釣魚器:
中國人於公元3世紀發明了卷線釣魚器,當時它叫做「釣車」,它在《列仙傳》書中所記載。而西方到1651年,才開始在魚桿上使用卷線輪,比中國晚?/ca>
10、上海郵輪幾個水密隔艙
16個
上海郵輪體型巨大,為了提高安全性設置了16個水密隔艙,防止在船體漏水時悄碧,水快速的淹沒船艙。
水密隔艙亦作水密艙室或防水艙,是船艙的安全結坦運晌構設計,其位於船體內,是船身內部經水密艙壁所讓鋒區隔劃出的多間獨立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