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全球化的定義,作用?
文化全球化
隨著全球化一詞的提出,文化全球化一詞也經常出現在各種媒體。對這一概念需從對文化全球化的理解,結合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等方面綜合分析。另外,英語作為應用極為廣泛的語種在文化全球化過程中其存在狀態與走向也應予以關注。
【定義】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種方式,在「融合」和「互異」的同時作用下,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我們不妨將文化全球化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共同體稱之為「全球化文化」(globlized cultures)。對全球化文化特性的認識就是對文化全球化的把握。
【作用】
(1)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如同全球化一樣,文化全球化是一種客觀的現象,又預示著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網路技術的發展,文化全球化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 (2)文化作為人的實踐活動的產物,它的發展也離不開實踐。全球化時代,人類的實踐隨著信息化、網路化的拓展,以跨時空的交往、跨時空的實踐,突破了原有時空的限制,實現了文化傳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實踐方式的全球化,但文化全球化的深層價值意蘊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跨國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實踐基礎上,通過一段時間在文化價值觀、文化模式方面的沖突、磨合與整合,而建構起來的新的文化關系、文化模式。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文化全球化是在一國或一個地區文化實踐基礎上新建構的文化關系、文化模式。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從文化全球化的價值層面分析,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後,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逐漸融入中國的政治、文化制度,並被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確立起來的一種新的文化關系、文化模式。從全球文化交流、交往實踐基礎上,新建構的文化關系、文化模式中,也可以找到當代人類文化所共有的東西,如人類的生態意識與生態文化、人口素質及其文化、人類健康與文化等等。從這些人類共同具有的文化價值觀中可印證文化全球化的積極意義。 (3)文化全球化不是單一的狀態,而是一個進程或一組進程。在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文化全球化又類似於一個「結構化」的過程。因為文化全球化不是單個人、單個地區、單個民族、單個國家的行動,而是全球無數個人、無數個單位、無數個民族、無數種制度在文化交流和交往實踐中相互間累積性互動的結果。 文化全球化不會消除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也不可能解決原有文化發展上的不平衡。文化全球化不僅反映可能現有的不平等、不公正的等級模式,而且在文化全球化的過程中產生新的沖突和融合模式。這是伴隨著文化全球化的結構化而產生的文化的分層化。在這個意義上說,文化全球化又是一種全球文化的結構化和分層化過程。 (4)全球化文化不是某一種文化的擴張和壟斷,如人們擔心的「美國化」、「中國化」。也不是世界上的主要文化,如「儒家文化」、「西方文化」。而是包括一切文化的整合體。 比如,在北京、孟買的街邊可以吃到肯德基油炸雞;在拉各斯(奈及利亞首都)或者吉隆坡的某些居民可喝到可口可樂,穿上列維501工裝褲(Levi 501 Jeans)以及聽到《聖母頌》(Madonna)的音樂磁帶。在美國,其文化都是吸收其他國家的文化因素所構成的,因為美國文化是一種移民文化。在紐約,幾乎可以體驗到世界各國的烹飪技術、音樂種類、民族藝術、服飾風格、做生意的手段等等。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要放棄他們自己的習俗、家庭和宗教方面的義務,或者全部的民族特質。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下結論:文化全球化就是美國式的同質化。 當今世界存在著各種文化群體,他們在世界融合的過程中為了維護各自的特徵、自我肯定和認同不可避免會發生沖突,產生多種多樣的擔憂和抵抗。這些矛盾和沖突不是表現為某一兩種文化的對抗,也不只是與主要文化有關。例如,「日本化」對韓國的威脅就要比「美國化」大得多。而柬埔寨更害怕「越南化」,斯里蘭卡害怕「印度化」。各種「文化圈」,如「中華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從某方面來說是一種想像性的群性,從另一方面來說則製造了文化間的「壁壘」,形成更大范圍的文化壟斷。我們所說的全球化文化涉及的是一切文化 (5)全球化文化不是建立在土地疆域劃分基礎上的一種文化,而是建立在文化主體——人的基礎上的文化。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Toynbee )為解釋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產生、發展提出「挑戰與回應」的理論。這一理論認為,每個民族的文化就是該民族對其所生成環境所作的挑戰的一種回應(註:湯因比《歷史研究》(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09頁。)。也就是說, 每個民族的生存環境對其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有重大的作用。人們從地理環境的不同歸納出東西文化的差異。但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隨著社會的擴大和日益復雜,文化的差異更加明顯。即使同一社會的成員,由於個體的不同也存在著文化差異。而不同的民族國家、不同疆哉的人也能有著同樣的文化觀。 由於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相互的差異和依存關系,人的神聖性和普遍人性便成為能維持人類共同性和一致性的文化理念。如「民主」、「自由」在世界范圍內被接受。但這並不意味著全球化文化真的會由這些理想而統一或同化,因為這些文化理想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斷處於本土化的進程之中,從而呈現出極大的差異性。我們所說的「全球化文化」中的「全球」更強調一個極為廣大的人群概念,而不是一個地域概念。 (6)文化全球化的結果,並不必然就是文化的殖民化。只要我們不帶意意識形態的框架去理解和認識,就可以理解:一方面,美國依賴其在國際社會中的經濟、政治地位的優勢,強行推銷自己的文化產品和價值觀念;其滲透力、影響力藉助傳媒和互聯網而日漸增強。對此,我們必須充分重視。另一方面,全球文化的多元化、異質化,不僅抵制和制約著美國文化的殖民化,同時在「全球社會」、「全球場」進行文化關系、文化模式的新的生產、交流和互動。用羅蘭·羅伯森的話說就是,當代文化的生成、發展與演變是在「全球場」中進行的。不同民族、國家伴隨著文化全球化的進程,在「全球場」中展現自己的變化,並與其他文化相遇、相撞、相融合,進而生成新的文化範式、文化關系。因此,文化全球化又是一種兼具同質化和異質化的過程,是同異質文化在「全球場」中相互交融實現新的文化創造的過程。
2、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傳播的理念與途徑論文
<
3、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特徵?
文化全球化同經濟全球化一樣,是一種世界發展的趨勢,因為通信技術的發展,人們的交流更加容易,文化之間的交流因而產生,為了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需要人們認同自己的文化,就像美國的肯德基,麥當勞一樣,當人們認可了美國的快餐文化之後,人們才會接受美國的快餐食品、 所以有些老年人不喜歡國外的快餐,而更喜歡中國的傳統飲食。 文化為經濟打頭陣,經濟為文化發展注入新動力、文化的全球化是經濟擴張的必然,只有認同一種文化,才會消費這種文化下面的產品,才會為這個文化下的人製造利潤、 文化又是一個特定地區一種價值觀世界觀的表現,為了減少不同地區之間人們的誤會,誤解,增加信息的流動,人們也有必要增加不同文化體下的文化交流,這樣一種趨勢造成了全球文化的傳播,我們可能只知道某個國家的一個品牌一種習慣,但是我們對這個國家地區的了解就從這個突破口開始。 每個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都會不遺餘力的推廣自身文化,文化在全球的傳播也就是大勢所趨了 ,誰若是在文化全球化中占據先機優勢,誰就能掌握未來商業戰爭的主動權。 文化本來是一個地區的軟體的綜合,但是,當人們認可這樣一個觀念集合時候,人們便不會有排斥感,更利於和諧相處,共同交流。 文化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
4、全球化對文化的表現、原因及影響、優點缺點
1、全球化對文化的表現
在全球化這個大背景下,世界文化也因此呈現融合加深的趨勢,各種族、各國家文明在不斷交流、融合中得到創新和發展。
2、原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文化全球化也成為了必然,各個國家都希望將自己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個地區。
3、影響:對於一個民族國家尤其是中國這樣具有悠久燦爛、獨具特色文明的發展中大國,在全球化環境下統籌好文化安全和文化開放非常重要。
4、優點: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國家間的競爭已由經濟層面上升到了文化層面,具體體現為文化模式和文化產業的競爭,發展文化產業是繁榮民族文化的最重要途徑之一。
5、缺點:在文化全球下,經濟實力較弱的,軟實力不強的國家、民族文化容易被吞噬。
(4)文化傳播橋梁全球化視野擴展資料:
經濟為文化發展注入新動力、文化的全球化是經濟擴張的必然,只有認同一種文化,才會消費這種文化下面的產品,才會為這個文化下的人製造利潤。
文化又是一個特定地區一種價值觀世界觀的表現,為了減少不同地區之間人們的誤會、誤解,增加信息的流動,人們也有必要增加不同文化體下的文化交流。
這樣一種趨勢造成了全球文化的傳播,我們可能只知道某個國家的一個品牌一種習慣,但是我們對這個國家地區的了解就從這個突破口開始.。
每個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都會不遺餘力的推廣自身文化,文化在全球的傳播也就是大勢所趨了,誰若是在文化全球化中占據先機優勢,誰就能掌握未來商業戰爭的主動權.。
5、對黨的認識
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的執政黨,是因為黨具有較好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民主集中制回是答黨的根本的組織原則和組織制度,也是黨的根本的領導制度和組織制度。我國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的統一,自由和紀律的統一。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發展了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中國共產黨堅持和貫徹民主集中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根本保證。此外,中國共產黨還具有很強的紀律性。黨的紀律是黨的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障。
作為一名入黨進取分子,我必須樹立起正確的入黨動機,也就是說必須牢固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夢想,堅定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我,並用自我的實際行動為實現這個崇高的思想而奮斗,更要踏踏實實地做好自我的本職工作。「中國共產黨員黨員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為實現共產主義奮斗終身。」
牢記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政黨,黨的性質決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也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工人階級政黨的先進性,從根本上講,就是它始終代表工人階級和全體勞動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6、中國如何應對跨文化傳播
請參考下面一篇範文,也許對你的問題有所幫助和借鑒
新世紀跨文化傳播對我國本土文化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人類已經邁入了21世紀,在這個嶄新的世紀里,世界形勢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在這個大背景下,各國之間的跨文化傳播與交流也必將越來越頻繁,這對於各國本土文化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一方面,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正面臨著挑戰;另一方面,各民族文化在彼此的傳播、影響和融合中,生命力將得到不斷增強。對於我國而言,目前正處於市場經濟體制構架尚未形成,文化產業起步不久,文化市場機制尚不健全,文化的法制建設和管理還很滯後的情況下,如何迎接人世後不同文化和價值觀沖突的挑戰,在學習、吸收、借鑒他國優秀文化的同時,弘揚和發展我國優秀民族文化,壯大我國民族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經濟全球化時代跨文化傳播對我國本土文化所帶來的沖擊
當今世界正處在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西方的強權政治,使得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不僅把經濟觸角伸向全球,而且通過文化傳播輸出西方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這種文化的傳播和滲透對於世界各國的傳統文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對我國本土文化的沖擊,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我國本土文化所包含的價值觀念的沖擊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的源泉。文化產品和文化設施承載著一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傳統,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這已是世界各國的廣泛共識。我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自古就有為祖國、為理想"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定信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寬闊襟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也有"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不畏強暴英勇不屈的反抗斗爭精神;既有濃厚的人倫道德觀,也有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論;既有孔子的學、問、思、辨、行結合的教育思想,也有近代形成的科學民主精神......,這正是在古代四大文明當中惟獨我們中華文明長久不衰的真諦。黨的十五大提出要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廣泛開展社會主 義道德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紀律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人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型公民,這些都離不開文化所具有的教化、激勵和導向功能。
經濟全球化以來,外國文化資本和文化產品、文化樣式也隨之大量湧入我國。從積極意義上講,這對豐富人們多元化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學習和借鑒別國優秀文化都是有益的。但也應該看到,一些宣揚西方個人主義的道德倫理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文化產品的湧入,對我國本土文化所包含的價值觀念無疑會產生一定潛在的負面影響。比如崇洋媚外的風氣泛濫,一些人的個人主義惡性膨脹,"一切向錢看"的拜金主義像瘟疫一樣吞噬著人們的良知,腐蝕著人們的靈魂,給社會帶來極大的破壞。對此我們不能不保持清醒的認識。
2.對我國本土文化優勢地位的沖擊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千百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我們祖祖輩輩的心目中一直占據著絕對的優勢地位。然而,近年來它的主導地位日益受到挑戰,甚至於被歪曲、排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逐漸加強,西方文化對我國的影響正日益擴大。由於一些外國文化產品大量地運用了現代科技成果,其產品的娛樂性、觀賞性、知識性較強,又有生產製作成本低、價格便宜等優勢,再加上能夠滿足人們渴望了解和欣賞外來文化的心理,因此受到廣大文化消費者的歡迎,而且在一定時期仍然還會佔有很大的市場份額。以電影為例,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影視製品的出口值,"僅在歐洲地區就達到300億美元,超過了航天工業"。①光是一部《泰坦尼克號》,收入就達18億美元。筆者從浙江省電影公司了解到,2000年浙江省共投放市場22部進口影片,除四部系香港拍攝外,其餘18部均為美國影片。其中占據2000年進口片票房前10名的有《碟中碟續集》;《恐龍》、《黑客帝國》等8部美國影片,其票房收入基本每部都在200萬元以上;1998年浙江放映《泰坦尼克號》時,觀眾更是高達206.5萬,票房收入達3654.8萬元。而杭州的浙江慶春電影大世界2000年放映22部進口片的票房收人為813.6497萬元,竟然超過了該年度該影院放映的其餘107部國產片票房收入的總和。
這一事例,讓我們看到了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影視文化對我國電影市場的巨大沖擊,以及所佔有的巨大經濟份額。而更重要的還在於這些美國電影給人們帶來巨大的思想認識、價值取向,審美情趣、道德觀念等方面的影響。觀眾在觀賞影片的同時,不僅了解了美國文化和藝術,而且會受到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的影響,久而久之,潛移默化,一些缺乏批判眼光的消費者就自然會覺得"西方的月亮比中國圓"。
台灣學者鄭貞銘先生稱電視是"大眾傳播媒介中最具滲透力的利器",他還引用麥克魯漢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書中的觀點說:"電視不僅是娛樂工具而已,還是製造現代人心靈,改變整個生活情境的新力量,不容吾人忽視。"①這段話也同樣能幫助我們認識美國影片對廣大中國觀眾的巨大影響和滲透力。
3.西方中心主義與文化多元論的碰撞造成的沖擊
從世界文化發展態勢來看,世界文化正向多元一體的現代格局邁進:一方面全球文化一體化趨勢日益加深,另一方面全球文化多元化趨勢更加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後一趨勢正是對前一趨勢的反擊和響應。自從資本主義和工業文明誕生以來,在所謂"西方文明中心論"面前,其他各個文明,包括中華文明,都面臨著邊緣化的危險,甚至面臨著被西方文明所覆蓋、徹底喪失自身文化個性而湮滅在西方文化席捲世界的洪流裡面的危險。面對西方強大的文化工業和現代傳媒帝國的沖擊,民族文化的危機意識和自覺意識在加強,各個文明都在強化自身個性,突出自身特點,保護和發揚民族文化的獨特優勢,抵抗西方文化的全面同化,世界文化大戰的警示不再是危言聳聽。民族文化相對封閉、互相隔離發展的觀念早已過時,甚至區域文化的概念也在逐步退出歷史舞台,在西方中心主義與文化多元論的碰撞中,我們的本土文化如何在未來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佔有自己的應有地位,更好地謀求自存自強,不能不說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課題。
二、經濟全球化時代跨文化傳播對我國本土文化發展所帶來的機遇
經濟全球化對於本土文化而言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對於以信息接受為主的非英語和發展中國家來說,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傳播將會造成對本土文化的沖擊;但另一方面,這種跨文化傳播對於本土文化又提供了一種發展機遇,各個民族文化在沖突和融合中,生命力將得到不斷增強。
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立的起源、成熟、衰亡的動因和過程,而且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替代另一種文化自身的功能。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文化具有"不可交流"的對抗性,因而整個世界是一個多種文化並存的"文化場"。當不同模式、不同價值取向的文化相遇時,文化的傳播和文化的交流就不能是暢通無阻的,必然出現不同文化的沖突。而歷史已證明:文化的沖突也是文化發展的動力,任何一種文化只有在開放、比較和競爭中才能獲得新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正好為文化交流與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對我國本土文化而言,主要提供了以下兩方面機遇:
第一,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睜眼看世界的機會。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但並不意味著它是十全十美、無需發展的;相反,由於中國文化長期植根於農業社會和封建專制的土壤之中,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變過程往往是通過與外來文化的交流和劇烈碰撞形式(如"五四"新文化運動)完成的。西方文化也有許多優秀的方面,而不僅僅是"狼來了"。所以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依然離不開與世界先進文化的交流溝通。經濟全球化正好為這種交流溝通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和操作平台,我們可以抓住它所帶來的開放環境,加強文化交流,學習、吸收、借鑒他國優秀文化,積極繼承和發揚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不但"擇取中國的遺產,融合新機",而且"採用外國的良規,加以發揮"①,以使我國本土文化得到創新與發展,壯大我國民族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為我國本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中華民族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但由於我國歷史上特別是清王朝的閉關自守、固步自封,以及近代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的入侵與西方的文化霸權主義,加上多年來一些西方媒體對新中國的或敵意或片面的宣傳,致使不少西方人不了解中國文化,甚至產生種種誤解。這對我國本土文化的弘揚是極為不利的。經濟全球化恰好給世界了解中華文化提供了一個契機,為中華文化在全球得到傳播和弘揚提供了一條絕佳的途徑。
三、面對挑戰和機遇,我國本土文化應採取的對策
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國際競爭,已不僅僅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競爭,而且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未來世界生存權利、發展權利的競爭,是如何贏得更加有利的國際地位的競爭。在手段上,也不僅僅是政治軍事實力的競爭,而且包括經濟競爭和不同文化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是自然國力(面積、人口、資源、環境等)、社會國力(主要是政治國力、軍事國力以及社會動員能力等)、物質國力(以經濟國力為主)和精神國力(以思想文化為代表)等多方面的統一體。但文化乃國家之心,民族之魂,文化國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方面。來自文化的挑戰,首先應當以文化的手段來響應。我們應當加強對外文化戰略研究,為新世紀的中國文化發展理清思路,制定策略。21世紀的中國對外文化戰略的制定和實施,不僅關繫到國際文化力量對比的調整,新的國際文化關系的重構和國際文化新秩序的建立,而且直接關繫到21世紀中國文化的世界地位和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形象。振興中華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我們既不放過任何發展的機遇,也有信心迎接各種挑
戰。在分析我國本土文化所面臨的眾多沖擊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我國的政治優勢和文化優勢,我們有優越的社會制度,有五千年文明的積淀,有新中國成立50餘年豐厚的文化建設基礎,只要有清醒的認識和必勝的信心,有切實可行的方針和措施,我們一定能在學習和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建設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第一,在經濟全球化面前,擺脫"狹隘的民族主義",要以理性科學的精神積極參與文化全球交流活動,取長補短,而不是關起大門,消極地逃避。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歷史上,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一直進行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璀璨的中華文化之花,是56個民族共同培育而成。但盡管這樣,我們的本土文化並非完美無缺,需要而且也應該吸收外來文化,經過不斷篩選和融化,使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愈益豐富發展。如漢唐時代對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的吸收,明代和清代對一些西方文化的吸取,都表明了中華民族海納百川的偉大氣魄。鴉片戰爭以來,為了改變我國落後挨打的狀況,我們的先輩刻苦學習一切有用的救國救民真理,"五四"運動學到了民主和科學,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從而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為中國的復興與發展開辟了道路。而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巨大變化,更是為全世界所矚目。今天,我們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挑戰面前,更應該向世界敞開大門,吸收外國的一切先進成分來充實提高自己或改進自己的落後部分。
第二,反對"全盤西化",對外來文化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中華文化凝聚全世界華人的精神財富,也是維護國家統一的牢固壁壘,我們應該珍惜、繼承和發展它的優良成分。當然,它其中也有損傷民族活力的劣質,比如與封建專制主義相聯系的帝王統治的權術、暴力(含文化暴力,如文字獄)、宗法、迷信等。為了使我們本土文化在全球化過程中得到更好的弘揚和發展,我們就得善於消化和吸收世界優秀文化。而且,在與世界的文化交流中難免魚龍混雜,會出:現一些負面現象,文化交流的過程和後果也不可能獲得完全而徹底的控制——文化的交流會促使人們思想和觀念的改變,這種改變自然不可能納入完全的社會控制。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待此問題上要保持應有的辨別力和批判力,採取辯證的觀點,"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第三,開展多種形式的跨文化對話,加強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本土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從而使我國本土文化在這種互動過程中得到弘揚和發展,進而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世界文化是由豐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組成,多樣性既是世界文化的本來的、自然的面貌,也是世界文化的魅力所在和生命力所系。正是在各具特色的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過程中,在這種交流及其必然產生的相互交融和沖突中,世界文化被不斷地推向新的發展高度。歷史上,古希臘文明就曾在歐、亞、非廣大地區傳播。漢唐盛世,以儒家為中心的中華文明在東亞、南亞、西亞等周邊地區產生深遠影響。17世紀以後,以天主教傳教士為媒介,中國文化又西漸歐洲。當時《論語》、《周易》及許多中國文化典籍都被譯成西文在歐洲傳播。同樣,印度佛教的傳人,又對中國文化產生巨大影響。近代,西方文化又以其先進的物質文明影響了世界。①可見,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傳播,是推動人類進步的重要力量,是人類文化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所以,為了使我國本土文化在新經濟時代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弘揚和發展,我們就得加強跨文化交流與對話,或者說不但要輸入文化而且要輸出文化,即在這個問題上要同時採取"拿來主義"與"送去主義"。我國現在在外貿上有"順差",在文化交流上則是"逆差",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北京申奧成功和中國加入WTO,正是中華文化扭轉"逆差",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的大好機會。
第四,藉助現代科技手段,尤其是要充分利用被視為"第四媒體"的互聯網,從而實現資源共享,開拓視野,進而更好地弘揚我國本土文化。
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得到了飛速發展,並且對全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華民族一方面應以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和勇氣,熱情擁抱、接納互聯網路這一科技明星,另一方面要積極抵禦互聯網上滾滾而來的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侵蝕,為建設21世紀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而努力。這就要求我們充分利用互聯網這一世界性網路傳遞中國的聲音,使網際網路上有足夠多來自中國的信息,從而實現平等的跨文化傳播。正如中文對國外用戶是個障礙,網上充斥的英文信息對於大多數普通中國用戶也是個障礙。目前,我國的網際網路用戶絕大部分是經濟能力較強、學歷較高又懂英語的人,雖然網路用戶在我國發展的速度很快,但相對於整個中國人口基數來說,還只佔很小的比例。跨文化傳播是雙方的,若無國內用戶的充分參與,所謂有效地利用網際網路進行跨文化傳播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大力開發中文信息資源,加速建立中文歷史文化站點,全面地反映我們的學術研究成果,提供大量准確的學術資料,以及面向廣大讀者的通俗性、普及性的內容,促進網際網路在中國的普及。歷史文化站點除中文外,還應有英文版,通過大眾傳媒跨越國家地域的界限,向國外用戶展示中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幫助廣大國外受眾了解真實的中國,特別是有著悠久歷史而又能展現時代精神的中華文化。
第五、開拓創新,努力把我國本土文化培育成為代表前進方向的先進文化。
先進文化的建設,必須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的要求,結合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我們需要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努力繁榮先進文化。這就要求我們著眼於世界科學文化發展的前沿,抓住機遇,不斷發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一方面我們要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國,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超越。這就是說,要把中國置於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與時俱進地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站在世界的高度,視野寬闊了,就不會局限於傳統而固步自封,也不會因世界變化無窮而不知所措,而是冷靜辯證地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傳統和歷史局限,做出符合歷史潮流的文化選擇。另一方面,要立足於中國的國情看世界,實現對外來進步文化的借鑒融合,主動參與世界文明進程。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世界各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鑒、相互補償中得到發展和提高的,這是文化發展的規律。在中國古代,在外交受到限制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傳統文化還是實現了對印度佛教的兼容以及在東亞的廣泛傳播,並且,在18世紀的歐洲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百年來,中國曾幾度被動遭遇西方文化的沖擊,由於思想准備不足,導致非此即彼的絕對化思維,沒有形成主動參與型的大思路。現在,人類已進入21世紀,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們的本土文化應努力實現對外來進步文化的借鑒融合,主動參與世界文明進程。只有做到這兩方面,才能保持我國本土文化的先進性,並代表前進的方向。
四、展望:昨天我們曾是世界文明古國,明天我們
必將成為世界文化強國
在廣袤的土地上原生、歷經至少五千年而不衰並不斷發展壯大的中華文化,植根於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之中,依託著越來越強大的綜合國力與經濟力量,正在逐步地成為世界強勢文化之一,具有獨特的巨大優勢。不斷壯大的經濟實力,前所未有的良好外部環境和高度發達的現代化科學技術,為中國文化真正走向世界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後盾、開放的外部條件和充分的技術手段。我們應當針對新的形勢,及時調整策略,從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生存的高度保護本國文化,從祖國自強和民族復興的高度壯大發展本國文化,不斷增強我國綜合國力與文化國力,實現中華文化的更新發展和現代崛起。另外,我們還要盡量使我們的文化與經濟相結合,讓精神產品與現代傳媒手段相聯姻。從而使得我們的文化產品不僅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實現著自身的社會價值,同時還以其高附加值實現著自身的經濟價值。
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堅持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服務的方向,堅持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為基本出發點,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我們就一定有能力、有信心建設好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華新文化,從而實現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我們這個世界文明的東方古國,也一定能永葆青春,成為新千年世界文化的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