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lobalization 有什麼弊端么?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全球化有什麼弊端
1、大量外資的進入容易造成債務負擔,可能引發國際債務危機。如1995年墨西哥爆發了重大的國際債務危機。 2、外資進入對民族資本和民族工業沖擊較大 3、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 4、跨國資本的進入增大了金融市場的投機性和風險度,容易給短期投機資本沖擊較虛弱的發展中國家國內市場造成可乘之機 5、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發展中國家經濟轉型充滿了動盪和起伏 6、經濟全球化加速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7、經濟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
2、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分別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介紹如下:
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成為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也就是說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本文從經濟全球化出發,以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為題,第一部分寫經濟全球化的概述,分別介紹了經濟全球化的概念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第二部分寫了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其包括經濟全球化可以優化資源配置、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機遇和挑戰的機會、經濟全球化將會促使世界大文化的產生和發展、經濟全球化的其他正面效益。
第三部分寫了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其包括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使貧富差距拉大;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加強;現行的全球經濟運行規則不盡合理,大多有利於發達國家。
經濟全球化還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所付代價巨大;經濟全球化必然對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最後寫了發展中國家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潮流。
發展中國家必須結合國情,利用本國的優勢,加快本國民族產業的發展;發展中國家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發展中國家之間應加強團結合作,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
1、經濟全球化可以優化資源配置。
2、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機遇和挑戰的機會。
3、經濟全球化將會促使世界大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 :
1、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使貧富差距拉大。
2、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加強。
3、現行的全球經濟運行規則不盡合理,大多有利於發達國家 。
4、經濟全球化還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5、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所付代價巨大。
6、經濟全球化必然對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 。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文庫-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
3、經濟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分別是什麼?
一、經濟全球化的機遇
1、區域主義的興起會促進貿易和投資壁壘削減以及邊境內新規則確立,從而拉動區域經濟增長,帶動世界經濟增長,為我國提供更多貿易和投資機會。
2、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為我國推進與世界更多國家談判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建立雙邊或區域自由貿易區提供了良好環境,有利於我國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促進亞太自由貿易區談判進程。
落實「一帶一路」戰略,升級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其他自由貿易區,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准自由貿易區網路,改善我國對外經貿環境。
3、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由於自身產業競爭力低、經濟金融監管制度存在缺陷、經濟調試能力弱,對美歐主導的國際經濟規則追求高標準的經濟自由化難以普遍認同。而我國堅持以包容、漸進、公正、互惠的理念推動國際經貿規則制定和完善,受到普遍歡迎。
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1、TPP、TTIP等高標準的區域貿易協定談判將我國排除在外,會形成新形式的非關稅壁壘,造成貿易轉移和投資轉移效應,制約我國對相關自由貿易區內國家(地區)的出口和投資。
2、美國試圖以其主導的TPP強化重返亞太戰略的經濟基礎,瓦解我國與亞太國家的緊密經貿關系,制衡我國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影響力。
3、國有企業競爭中立原則、外匯自由轉移原則等高標准邊境內貿易投資自由化規則與我國現行制度、體制存在沖突,超出我國現有承受能力。
(3)全球化對民族產業擴展資料
導致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因素
第一、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
不僅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傳送的成本,打破了種種地域乃至國家的限制,把整個世界空前地聯系在一起,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
第二、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適宜的企業組織形式。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大大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的流動和國際間分工,並由此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第三、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統的計劃經濟國家紛紛放棄計劃經濟體制,轉而向市場經濟過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經濟滯脹而減弱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更加強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
4、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民族文化發展有什麼影響
經濟與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交融。他們不可分離。並且文化對經濟具有反作用。當今時代,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文化消費日益豐富,文化在經濟格局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有助於我國民族文化走向世界,這樣既發展了本民族文化,又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並且能夠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繁榮。使我國的民族文化更好的繼承與發揚。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我國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產業中的地位競爭。
經濟全球化,也會對我國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外來思想,外來文化會影響我國人民的價值觀,人生觀。腐朽的,不健康的文化,就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5、論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及對策
摘要:摘要: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已勢不可擋,給各國經濟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各國的貿易往來也更加緊密,各種合作如雨後春筍。在這種情況下,誰不開放、不融入就會被淘汰、被邊緣化。如何融入到經濟全球化進程當中去,迎接挑戰、規避風險、賺取利潤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我國,經濟發展,生的,影響,對策,摘要,隨著, 摘要: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已勢不可擋,給各國經濟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各國的貿易往來也更加緊密,各種合作如雨後春筍。在這種情況下,誰不開放、不融入就會被淘汰、被邊緣化。如何融入到經濟全球化進程當中去,迎接挑戰、規避風險、賺取利潤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應該面對的問題,
:m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機遇:挑戰:影響:策略
經濟全球化的概念是由經濟學家s,奧斯特雷最先提出來的,目前被廣泛接受的解釋是: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生產的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活動越來越超出本國本地區的范圍而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體化過程。
一、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
1/7頁
從經濟發展來看,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這與我們不斷的擴大開放,發展同世界各國的經貿往來是密不可分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是有利的,給了我們更好的機會去學習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與技術,充分利用外資進行資金融通,並給我們提供了廣闊的國際市場和更多的貿易機遇。
(一)經濟全球化使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更加堅定
當前我國的國情是人口眾多,科技相對不發達,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搞閉關自守。鄧小平說過「中國長期處於落後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經濟全球化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機遇,我們應該積極地融入到世界經濟大潮中,本著「平等互利、互諒互讓、求同存異」等原則,迅速發展自己、壯大自己,擺脫貧困落後的面貌。事實證明,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使我國的外資利用額不斷擴大,對外貿易額不斷擴大,國內製造業飛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規模位列前茅,並向研發轉型。
(二)經濟全球化增強了我國的國際地位與話語權
經濟全球化和改革開放使我國逐步成長為充滿活力的經濟大國。世界離不開中國,中國也離不開世界。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與日俱增,2001年11月的世貿組織部長會上,我國第一次成為世貿組織新會員,2003年成為正式會員,在國際貿易談判中有了更強的話語權。
2/7頁
(三)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國內的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經濟全球化使跨國企業先進的管理經驗、生產模式、高新技術迅速的融入到國內的行業中,沖擊了國內企業原有的狀態,帶動了國內有能力的大企業紛紛效仿變革,改變組織結構與生產方式,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積極融入國際競爭。也使粗放經營、重復建設、盲目投資項目不得不擱淺,使政府與企業不得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行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提高國際競爭力。
二、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經濟帶來的挑戰
(一)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的民族產業帶來了挑戰
經濟全球化意味著國際貿易與投資的自由化,減弱甚至取消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想在一國之內保持自給自足的經濟狀態是不可能了,特別是對缺乏規模的小型民族企業是不小的沖擊。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各種生產要素的供求狀況都受國際因素的影響,外國的產品和企業也更多地進入到國內,沖擊國內的汽車製造、農業生產、航空、電子、金融領域等等各個行業,形成競爭局面,給我國的民族企業帶來挑戰。
(二)經濟全球化加大了國際貿易與投資的風險,增強了國內經濟穩定發展的不確定性
3/7頁
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發展的不確定性,我國的宏觀經濟和對外貿易也面臨較大的風險。美國到現在還沒有從次貸危機中走出來,歐洲經濟的萎靡不振都嚴重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下行風險,給國際貿易與投資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國外市場需求的急劇縮減,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外貿出口,加劇了國內的產能過剩。金融領域的投資更是險象環生,隨著國外資本的流入,政府的有關部門更應該增加防範意識,避免國際基金大鱷做空中國經濟。
(三)經濟全球化也給各國的政治穩定性帶來挑戰
政治穩定是各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反過來經濟發展的全球化與不確定性也給各國的政治穩定帶來挑戰。國際上因為經濟動盪而引起政治動盪的國家比比皆是,委內瑞拉就是很好的例子。不只是發展中國家,西方發達國家更是依仗自己具有經濟實力,打著「民主和人道主義、種族與宗教」問題的幌子,到處干涉別國內政。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問題政治化、把國內問題國際化,是他們常用的手段。
三、經濟全球化對本國經濟造成的消極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各國都是一把「雙刃劍」,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將各國經濟緊密的結合起來,使國內的經濟增長過分依賴於海外市場。國際跨國公司的進駐擠佔了國內民族企業的發展空間,並且因為跨國公司具有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會快速的占據市場,加速形成壟斷局面,綁架了國家經濟。所以說,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
4/7頁
四、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策略
(一)進一步推進我國國民經濟的信息化進程
信息化是當前社會發展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也是經濟全球化的基礎。沒有信息的全球化就不會有經濟的全球化,是全球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以微電子技術、現代通信技術、光導通訊技術等先進的信息技術的應用,使人類世界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信息時代。現在以無線電通訊、電腦、衛星、電視等為主體的傳播網路,大大縮短了人類社會的時間、空間距離,使人類社會緊密的結合成為一個信息整體。在這個進程中?l落後誰就會被動、落後、被邊緣化,就會「挨打」。世界各個國家競相發展的態勢促使我們必須以積極地態度把握信息全球化的帶來的機遇。
(二)繼續對外開放,加快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當中去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是客觀的歷史潮流,是經濟關系發展變化的總體趨勢。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的資本、市場、技術等資源進行了重新配置。再重新配置的過程中,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充分利用本國的經濟政策,對有些資源與領域要有條件、有步驟的逐步適應與開放,在准入領域與時間上要符合本國的長遠戰略目標,這樣才能對貿易雙方都有利益。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舉世矚目,中國企業做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在加入世貿組織、經濟全球化及進程中,政府應該採取積極措施幫助企業
5/7頁
點擊展開全文
從APP打開該文檔,閱讀高清版
開通Plus會員,全場文檔6折起 >>
6、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了哪些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是:
1、經濟全球化加速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
2、經濟全球化有助於我們解決改革攻堅階段的棘手問題。
3、經濟全球化可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4、經濟全球化可以加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5、積極開展區域經濟合作,以區域經濟一體化迎接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挑戰是:
1、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不利地位。隨著全球貿易和全球生產體系的迅速發展,以及跨國公司及其資本的不斷擴張,使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沖擊,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也不斷增大。
2、經濟全球化導致和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一步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斷擴大,發展中國家更加落後於發達國家,尤其是造成那些處於最底層的發展中國家更加貧窮落後。
3、發展中國家內部不平衡發展也在加劇發展的不平衡趨勢如不設法解決或抑制,將對投資構成潛在的威脅,刺激泡沫經濟的發展,為金融危機埋下隱患。
4、經濟全球化帶給發展中國家的最大問題或者說最大威脅,是它們的國家主權受到沖擊和削弱,國家經濟安全受到挑戰。
5、對發展中國家的改革帶來巨大的壓力。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傳遞和同步性加強,如何接受經濟的正傳遞,抑制副傳遞,成為發展中國家急需解決的重大難題。
(6)全球化對民族產業擴展資料: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的對外開放事業將邁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在21世紀最大的發展機遇就是經濟全球化。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符合中國的最大國家利益。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全球化可以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充分利用國內外的資金、技術、資源和市場,這是發展中國家對外開放獲得的最主要的利益。
全球化可以創造大量新的就業崗位中國經濟由「短缺經濟」類型向供大於求的「結構性過剩」。
全球化有助於促進市場經濟建設中國既存在發展動力的不足,缺乏新的投資來源和技術來源,又存在改革動力的不足,缺乏競爭機制和淘汰機制。抓住全球化機遇可以有效地解決改革和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世貿組織等國際經濟組織的規則建立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之上,中國可以藉助外力掃除市場化改革中的障礙。
全球化是中國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重要途徑世界銀行認為發展中國家要想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差距。
參考資料:網路-經濟全球化
7、經濟全球化對民族國家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各種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以實現生產要素或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最優配置。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全球化的浪潮席捲全球,其內容也由經濟領域擴展至政治、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其中全球化對國家形成的挑戰以及解決的方式將是全球化進程中的核心問題,也是國家未來發展中不可迴避的問題。全球化的趨勢與現實的國家體系正在發生沖突,全球化使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只有超越國家的界限在全球層次上才能得到解決。因此,國家職能將越來越多地被讓渡和削弱,在全球化進程中暫時處於一種退守狀態。在這種形勢下討論全球化與國家的關系問題至少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意義:
首先,由於國家與全球化的發展無論在外部歷程還是在內在邏輯上都有很大的相關性,全球化進程已直接對傳統國家的職能產生了影響,因此討論全球化與國家的關系對研究當代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規律和前景具有重要意義。其次,由於目前國家仍是人類社會最普遍、最成熟、最有效的政治聯合形式,探討全球化進程對國家的影響,是對國家發展理論的前沿問題進行研究,這種研究對於探討未來社會政治組織的發展規律亦有重要參考價值。最後,由於國家是近現代國際體系的基礎,探討全球化進程中現有民族國家的命運,實際上就是探究未來的國際秩序,這對於批判某些西方學者借口全球化否定民族國家的歷史地位以及鼓吹全球民主化和全球統治(global governmence),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全球化理論對傳統國家理論的沖擊
全球化不僅是一種現實的浪潮而且形成了一種理論流派,對傳統的國家理論構成了很大的沖擊,也引起了國際關系與政治學界的廣泛爭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全球化理論向傳統國家理論提出了挑戰,一方面對傳統國家理論的核心概念如主權、邊界、國家利益等提出質疑,否定「國家中心主義」,進而認為隨著國際社會的全球化,民族國家將不再是國際關系的基本單位;另一方面則在理論上建構與傳統國家理論相對應的概念體系,如全球社會(global society)、一體化(integration)、超國家體系(superstate system)等,並嚴格區分跨國關系(transnational relation)與國際關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兩個概念,認為正是大量增長的跨國關系使各國政府都無法單獨地進行有效控制,從而改變了以往的國際關系體系,形成一體化的國際社會,在邏輯上提供了全球化時代替代國際化時代的可能性。
二、全球化理論引起了傳統國際關系理論的內部分化。現實主義(realism)與自由主義(liberalism)是傳統國際關系理論中的兩大主要流派,目前都受到了全球化理論的沖擊。
第一,現實主義。現實主義理論包括三個核心概念:國家主義(statism),即國家是國際社會中其他所有主體存在和活動的前提,國家的主權劃定了國際社會的框架;生存(survival),即國際關系的實質是各國為了圖謀發展而展開的斗爭;自助(selfhelp),即國家之外沒有任何力量能夠確保國家的安全,要想生存必須靠自身的力量。全球化理論對現實主義的沖擊在於迫使其承認全球化與跨國聯系是客觀的趨勢,並且修正了關於國家絕對中心地位的理論。但現實主義者仍然認為:世界政治經濟的基本特徵不會因全球化而改變;國家作為國際社會的基本單位,其地位與作用是不可動搖的;國家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仍將待續下去,其形式和手段有可能更新,但軍事與均勢的意義不會減弱。
第二,自由主義。自由主義內部三個派別在全球化問題上觀點相去甚遠。國際自由主義(liberal internationalism)認為,專制國家的存在與國家間的戰爭是威脅國際社會正常秩序的主要因素,人們只有通過契約方可達到全球化的和平狀態;理想主義(idealism)相信通過在世界范圍內加強和平的力量可以限制國家利益的膨脹,可依靠國際組織來規范國家的行為;機構自由主義(liberal institutionalism)認為,國際社會的多元化是國際新秩序的基礎,跨國公司等非國家行為主體的發展和相互依存關系的加深是和平的保證,多層次的一體化與區域合作是全球化的現實途徑。自由主義者承認:全球化所帶來的科技、信息革命以及經濟的變革將會改變世界政治的模式,國家也不再是封閉的單位,世界將形成網路化的聯系。但同時也認為:國家的命運並非如全球化理論所預言的那樣會逐步衰退,相反國家會因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而革除自身的弊端,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三、全球化理論突破了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的傳統框架,將論爭引入了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啟發人們在更廣闊的背景下對傳統國家理論進行反思。
第一,全球化理論將傳統國家理論與社會發展理論聯系在一起,使人們在關注國際秩序的同時也從整體上對世界發展的內在規律進行思考。如全球化討論引起了人們對世界體系論(world system theory)的重新關注。這一理論的創始人是沃勒斯坦,他認為世界體系的核心是從16世紀歐洲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經濟政治體系,是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秩序。這一秩序將世界各國分為兩層次:核心國家(core states)具有霸權主義的領導地位和強大軍事實力,對世界政治經濟擁有主導權;半邊緣國家(semiperipheral states )是資本主義實現增長的基礎和維持現有秩序的力量;邊緣國家(peripheral states)是處於被支配地位的次發達國家。沃勒斯坦認為很早以前世界就處於這樣一種由資本主義統治的單一政治經濟體系之中了,國家之間一直是不平等的,目前資本主義核心國家仍然控制著世界秩序,傳統意義上的國家並不是世界政治經濟的唯一分析單位,甚至不是主要的分析單位。
第二,全球化理論還造成了人們對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關系的不同看法。
樂觀派(包括新保守主義者和一些新左派社會主義者)認為,全球化的進程將使政府失去任意指揮經濟的自由,這對於消除政府對市場的盲目干預是一件好事。在政府幹預減少和市場自由度及開放度提高的環境下,世界經濟會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這也可能是全球擺脫貧困的最好機會。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的是一個運行良好的社會,而不是一個強權的政府。
悲觀派(包括傳統的國家主義者、保守派和左派)則認為,國家與市場之間的平衡是最重要的,而現在這種平衡正被全球化的進程所打破。市場的力量突破了國家的制約而獲得了優勢,這種優勢雖然在短期內將給社會帶來繁榮,但由於利益在社會中的不平等分配,通過全球化富裕起來的不是工人而是資本家,全球化將擴大不平等,加劇貧困、引發沖突。政府行為的失效最終會削弱國家的基礎,使國家因為市場力量的壯大而陷入新的危機。
總之,全球化所帶來的一系列變化已經對傳統的國際關系理論和政治學理論構成了沖擊。這種沖擊的意義並不在於否定多少傳統概念,而在於引起了人們的深入思考。當然目前有關全球化的各種理論假設並不一定準確,全球化與國家體系的矛盾也並不一定會很尖銳,但這至少反映了人們對全球化趨勢的態度和對國家、市場以及國際社會二者關系的重新認識。
全球化對現有國家的挑戰
與理論上的沖擊相比現實中全球化的進程對現有國家的挑戰則尖銳得多,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上相互依存的挑戰。僅僅在30年前,許多國家還保持國民經濟自給自足的獨立性,但目前卻沒有一個國家的民族經濟不處在世界經濟的普遍聯系之中。生產和流通領域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國際生產分工體系的形成和國際貿易的全球化使資源配置與經濟運行突破了一國國民經濟的框架,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合作的目的是獲得產品的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潤。縱橫交錯的分工協作體系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從經濟規律上說,沒有哪個政府對本國的某項產業有絕對的控制權,因為從原材料、技術、勞動力到市場都有國際性的因素存在。國際貿易額從1960年到1994年已經增長了31倍多,從2700億美元擴大到了85000億美元。對許多國家發英國、加拿大等來講,國際貿易額已達到其GDP的40%以上。國家對國民經濟控制權的削弱正在成為普遍的現象。同時資本、信息、技術和知識流動的速度與自由度不斷加強,世界經濟與民族經濟的界限正在逐漸變得模糊。世界人口、糧食、環境、資源、能源危機等都不是一國政府能獨自解決的,需要國際協調與合作。經濟相互依賴程度之深已對國家的傳統經濟管理職能提出了質疑。
二、科技發展的挑戰。科技在歷史上曾一直是促進國家實現其統治與管理職能的重要力量,但是今天這股力量越來越呈現出突破國家框架的勢頭。
第一,信息與通訊技術手段的發展使國家的邊界變得異常脆弱,甚至在某些方面形同虛設。每時每刻都會有大量的信息流過任一國家的國土,這些信息有的是正常的商業行為,有的則是非法的、有害的,乃至侵犯一個國家的主權。一個國家憑借高科技可以很容易獲得別國的信息,就此而言,科技欠發達的國家正面臨著信息時代的全面挑戰。
第二,經濟運行與高科技的緊密結合,使經濟在自由、快速運行的同時也處在高度危險之中。金融系統的網路化給計算機犯罪提供了機會,如果技術上存在漏洞,國民經濟將直接面臨巨額損失,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於軍事與安全領域。科技含量的增長並不能相應地絕對提高國家的安全系數,即便是美國這樣的軍事強國在高科技戰爭中也不能確保其絕對的安全。另外,信息社會中聯系方式的革命已經改變了人們對地域的傳統觀念。領土與邊界的劃分已不再是絕對封閉的框架。科技的發展已經使國家處於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主權與國土的完整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國家的科技水平。
三、國際組織的挑戰。由於國際經濟政治一體化的發展,跨國性的經濟、政治、社會、安全等問題日益突出,面對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民族國家不得不求助於國際組織。國際組織作用的增強必然導致其許可權的擴大,主權不可分享與讓渡的觀念正在改變。歐洲聯盟就是明顯的例子,歐盟委員會享有某些類似於聯邦政府的決策權,共同的金融體系和農業政策、關稅同盟標志著國家的一部分管理職能已經讓渡給了超國家的國際組織。聯合國作為最重要的國際組織,其活動也越來越多地跨越國家主權的界限,從維和行動到武器核查,從監管國內大選到協調黨派之爭,反映出國際組織日益侵入傳統的國家界域的趨勢。
四、跨國運動與思潮的挑戰。宗教與文化的傳播速度正隨著通訊手段的革命而加快擴展,國家對跨國性的社會運動和思潮已無法做到絕對控制,但它們對國家的影響卻是廣泛而深遠的。宗教與民族主義勢力的結合可以改變國家的疆界(如南聯盟、阿富汗等),跨國的社會運動(如綠色和平組織、女權運動)也能給現有國家以強大壓力,迫使其改變或執行某種政策。
五、全球化與分裂主義的挑戰。現有國家是以民族認同和經濟聯系作為基礎的,歷史發展的結果並不只是單一民族國家一種模式,往往是多民族國家與跨國民族並存。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原來比較穩定的民族國家結構出現了松動。民族自決運動的興起對國家的統一提出了挑戰,如北愛爾蘭和魁北克的獨立運動。
六、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除了面對以上挑戰之外,還面臨著全球化所帶來的其他挑戰,特別是來自發達國家的壓力。
第一,經濟全球化與國際一體化的壓力。目前迅速發展的經濟全球化趨勢已使世界經濟聯成一體,包括很多發達國家在內都失去了控制本國經濟的能力。貿易自由化、金融市場的一體化正在成為超國家的經濟力量。它在給各國經濟發展提供機會的同時,也迫使各國實行更為開放的經濟政策,從而使民族國家不可能再象從前那樣保護國民經濟。因此,經濟全球化與國際一體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無疑是一種壓力,因為它過早地剝奪了發展中國家的一些經濟職能,使這些國家的經濟在缺乏保護的條件下參加激烈的世界經濟競爭。
第二,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壓力。不可否認,今天全球化的主角是西方少數發達國家,它們對發展中國家不僅有資本、技術、信息和市場的優勢,而且控制著當今世界經濟體系的主導權。國際經濟的新秩序還未建立起來,西方國家依然是全球經濟活動中「游戲規則」的制定者。在不合理的國際秩序下,發達國家不僅可以繼續通過各種貿易保護手段來維護本國經濟,而且可以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等國際組織直接控制和干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從而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優勢。這意味著發展中國家要想在全球化進程中維護自己的經濟主權將面臨更大的困難。
第三,西方民主價值觀的壓力。全球化帶來的壓力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還體現在政治領域。發達國家總是利用在全球化中的優勢地位向發展中國家施加政治影響,迫使其接受西方的政治經濟模式。自由市場經濟和代議制民主被描述成適用於全球的普遍模式,而發展中國家試圖探索不同於西方的發展道路則被認為是對全球秩序的挑戰。
第四,文化、信息和科技霸權的壓力。西方國家在全球化迅速發展的時代顯示了更強的霸權地位。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全球變成了一個「村落」,信息傳遞的開放性與高速度使文化的傳播越來越具全球性。西方文化在其向全球傳播的過程中,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一種霸權化的趨勢,不斷地侵蝕著其他文化固有的地位。與此同時,西方在科技上卻嚴格地保持壟斷,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一直對發展中國家封閉。文化的輸出與科技的壟斷將使發達國家在全球化時代維持一種持久的霸權,發展中國家將在很長時期內處於一種無權地位。
全球化所帶來的上述壓力,雖然不是直接指向政治意義上的民族國家,但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主權、效能與作用,使發展中國家的政府面臨著嚴重的挑戰。從這個意義上講,全球化會加深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從而使整個國際社會又多了一份「裂合」的可能。總之,全球化對國家的挑戰是真實而深刻的,它不僅是全方位的而且是不斷增長的,民族國家作為現今國際社會的基本單位,其發展必然取決於與全球化的互動。
全球化進程與民族國家體系的調整
一、必須肯定的是,雖然全球化浪潮對民族國家的影響廣泛而深刻,但尚未威脅國家體系的存續。
第一,全球化進程既不是包羅萬象,也不是無所不至,而是有其內在的和外在的限度。這表現在:全球化有其客觀的物質基礎,只有當科技與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通訊手段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全球化的進程才得以展開;全球化不能超越人們的觀念而獨立地發展,特別是在政治制度和文化意識層面;全球化是在現有的國際秩序下發展起來的,它無法逾越制度的障礙,必須在同現有的制度體系進行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重建新的機制;全球化必須承認多元化的現實,因為全球化本身沒有確定的規則、目標,也沒有一種全球化的模式能一統天下,所以,全球化必須在世界經濟多元化、區域合作多元化、政治制度和文化多元化的現實中尋求協調發展。
第二,國家並不是毫無遮攔地暴露在全球化浪潮沖擊之下。全球化與地區一體化、本土化(指在全球化過程中個人、團體及制度的一種收縮性力量,即不接受全球化的行為方式,而按自身利益和習俗行事)、國際化(強調國家之間的聯系及政府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的交互作用對國家的保護作用,在很在程度上緩解了全球化的壓力,使國家有機會在自我調整中逐步適應國際社會開放化和一體化的要求,不致被全球化浪潮所沖毀。
第三,民族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實際上並不是處於完全被動的地位。這是因為民族國家不僅可以利用國際社會現有的規則、制度和渠道來發揮影響,而且可以通過參與全球化進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全球化的速度、范圍和方向,制定未來國際關系的准則。另外,全球化在經濟、政治領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制度安排,涉及各國的國家利益,因此民族國家必然地要成為這一進程中的主角。
二、全球化趨勢作為世界經濟與政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產物,它對國家體系的影響是全面的、深入的,將在很大程度上重塑民族國家與國際社會的形象。而面對全球化的趨勢,民族國家在形態、職能與相互聯系方式上的調整也是必然的。未來國家的形態、能力與作用將取決於以下三個方面的變化與調整:國家主權概念的變化、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調整、國家在國際中地位與作用的變化。目前上述變化與調整的趨勢已漸露端倪。
第一,隨著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發展,傳統的主權觀念將面臨著挑戰,發生變化。早在16世紀法國政治思想家布丹就提出了近代意義上的主權概念。17世紀為了實現政教分離,削弱直至結束基督教在歐洲的政治統治,確立君主的權威,人們強化了主權意識,形成所謂的絕對主權概念,認為:主權具有全權性、至上性、排他性及不可分享與讓渡的特性。應該說,對主權的這種界定是相當徹底的。但當時的民族國家並不具備執行這種絕對主權的能力,至少尚不具備完善的經濟管理能力。只是經過18、19世紀資本主義的發展,國家才具備了較為完善的經濟管理能力,主權的概念才得以充實。可見,絕對主權概念雖屬於政治范疇,但它的確立無疑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基礎、國家經濟職能的完善為前提的。那麼,在全球化進程中,隨著國家經濟職能的削弱,國家無疑已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獨立地處理自己的經濟事務,失去了某些不受外來控制的自由。可以預言,21世紀這種趨勢只會加強,而不會逆轉。於是,在不少西方學者那裡,絕對主權概念逐漸淡化,代之以相對主權概念。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他們越來越頻繁地論及主權「讓渡」的問題。盡管相對主權概念、主權「讓渡」之類的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但毫無疑問,在西方,傳統的主權觀念確已松動,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我們認為: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其本質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其根本是政治統治而非經濟管理。因此,即使國家的經濟職能在全球化時代與主權相分離,也不意味著國家主權的消亡。況且,這種分離本身也不可能完全徹底,總要以國家存在為限度。
第二,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國家的形態即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模式也將會發生變化。這是因為:全球化一方面削弱了國家職能;另一方面又使社會的力量在整體的聯系中得到增強。因此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將會按如下方向發生變化:
首先,從國家行使職能的范圍來看,民族國家將由全能型政府模式向有限職能型方向發展,國家介入的社會領域將逐漸減小,許多原來由國家執行的職能將為社會系統的自我協調機制所吸納。
其次,從國家行使職能的手段來看,民族國家將由全權型政府向有限權力型方向發展,國家不再具有「利維坦」式的龐大力量,社會聯系的強化與自我協調機制的完善將有能力抵制過分干預。
最後,全球化將使「國家――社會」的關系不再是單維度的此消彼長模式,而是一種多維的開放體系。國家既不能壟斷社會的對外聯系又不單純是國內社會與國際社會的中介,而是作為一種社會因素以及在某些方面代表共同體利益參與到全球社會中去。
第三,冷戰的結束與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使國際關系的內涵發生了很大變化,也使國際社會的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國際關系在本質是已不再是一種戰略的「零和」博弈,而是一種基於相互依存關系的雙贏或雙輸游戲。這樣的游戲要求各國在追求本國利益的同時必須遵守一些共同的規則,必須注意他國的利益。不僅如此,國家利益的內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其核心已由傳統的國家安全發展為廣泛的經濟與社會安全,從空間上講已經超越了國家的疆界。因此,國家利益的實現已經不單純是某一國家可以自控的,要實現政治與經濟聯系的一體化以及解決大量的跨國問題,國際組織與國際協調的地位與作用已凸顯出來,民族國家在國際體系中已經無法維持壟斷性的主體地位了。國際組織已經成為與國家同樣重要的國際社會主體。
綜上所述,全球化作為一個客觀的歷史趨勢已是不諍的事實,它對民族國家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全球化的本質特徵是社會聯系的普遍化、開放化以及國際一體化,這無疑將使國家與社會、國家與國際體系的關系變得更為開放化與多元化。正因為如此,全球化既對民族國家形成了挑戰又為民族國家的發展提供了機會。所以,全球化進程所帶來的變化將使民族國家的發展更為豐富多彩。
8、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有哪些?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優勢:經濟全球化削弱了關稅壁壘,有助於擴大出口,方便中國優勢產業走向世界,有利於中國獲得世界范圍內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助於促進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互利,互惠互利。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弊端:發展中國家處於經濟全球化的下層,承接了大量低端產業,對於生態環境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大量外資進入,也會對本土的民族資本和民族工業造成沖擊。
去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機遇:
1、實現資源的優勢互補。
2、市場競爭中,各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3、科技成果快速傳播。
4、給發展中國家提供「後發優勢」的寶貴機遇。
5、環境、資源、人口等全球性的共同問題更好的解決。
挑戰:
1、把市場經濟周期性波動和其他弊端也全球化了。
2、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得以推行,導致全球范圍內不公平分配和不平等貿易。
3、局部的經濟危機容易引起全球的動盪甚至危機。
9、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對於中國的機遇
1.經濟全球化加速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
2.經濟全球化有助於我們解決改革攻堅階段的棘手問題。
3.經濟全球化可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4.經濟全球化可以加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挑戰
1.經濟全球化給我國民族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威脅。
2.對國家經濟管理職能提出了挑戰。
3.全球化對我國政治的穩定帶來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