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批評中國的人又指望中國領導全球化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批評中國的人又指望中國領導全球化

發布時間: 2023-05-19 00:49:47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所謂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在黨的領導下根據中國的國情實行的社會主義,它既不同於傳統的社會主義,又不同於資本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需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徵是一個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最顯著的標志。中國與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在歷史和實踐上有許多差別,在理論、道路、制度、文化方面有許多不同特徵,但最本質的區別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是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黨的領導都是擺在第一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促進繁榮的。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將不復存在。

2、從政治,經濟,文化上說明為什麼中國反對全球化

在全球化大潮一浪高過一浪之際,如何構建當代中國政治文化,擺脫西方強勢文化、主流文化的負面影響,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這里提出幾點不成熟的思路:

1、堅持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核心的價值取向

民主是全球化進程中政治發展的主題,也是西方政治文化沖擊中國政治文化的一大法寶。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長河中,一直缺乏民主和法治的傳統,這就使得中國的政治文化發展中缺乏民主和法治的傳統支撐,造成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困難。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告訴人們:封建家長式的非民主的東西在我國的政治文化中還根深蒂固。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否要接受資產階級的民主價值呢?對此,鄧小平的回答是:我們講民主,不能搬用資產階級民主,不能搞三權鼎立那一套。中國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會主義民主。當然,我們堅持社會主義民主為核心價值取向,並非只是基於某位領導人講話,而更主要的是基於對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民主的強烈追求和對西方民主的歷史和階級局限性的理性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必須繼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核心的價值取向,構建更加完善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文化,抵制西方政治價值觀的負面影響,更加順利地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進程。

2、堅持以全球性和本土性交融互動為路徑取向

近代中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拒絕融入世界,結果讓我們嘗盡了被世界所拋棄並因落後而被動挨打的滋味;「文化大革命」既閉關鎖國,又與傳統決裂,讓我們獨吞了將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割裂造成的苦果。有鑒於此,在全球化趨勢下,我們在構建中國政治文化的過程中,必須走全球性與本土性交融互動的道路,既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自身進行客觀的反省,開拓本土政治文化資源中的精華部分,又要以開放、求實的態度吸納全球政治文化資源中的合理因素和優秀成果,如同鄧小平指出的一樣:「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律的生產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3、加快經濟發展,為構建當代中國政治文化奠定物質基礎

加快經濟發展,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不僅可以為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而且可以縮小當前我國在全球化中與西方國家的差距,盡快改變落後的狀況,有利於增強人們的政治認同感,堅定人們的政治信念和提高人們的民族自信心,最終從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層面上影響政治文化,避免全球化中西方政治文化的負面影響。

4、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增強公民的政治認同和政治主體意識。

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是一個最基本的政治認同,這不僅僅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更是中國未來的保證。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一個十分特殊的地位,既要肩負繼續保持人類正確發展方向的重任,又 要改變遲發型國家的地位,如果沒有一個有著現代化價值取向的堅固的權威核心,就無法動員全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資源,就無法調動廣大公民的熱情,從而無法改變落後的局面,並且完成歷史使命。同時,作為權威核心的中國共產黨要進一步獲得人民的認同,必須加強自身建設,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充分調動和培育公民的政治主體意識。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活力和核心就在於它是人們當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如何激發公民的主體意識和提高公民的參政能力,是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題中之義。

3、從開眼看世界到主動參與全球化,中國人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

這是一個100多年的漫長過程。中國從古代到近代一直以大國自尊,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才體會到西方軍事和經濟力量的強大。首先是震驚,之後一部分仁人志士主動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製造技術,開始發展民族工業,但這個過程被列強侵略和長期戰爭所打斷,很多人感覺到灰心喪氣。直到解放後國民經濟才逐漸好轉,中國人又恢復了信心。由於社會制度的不同,中國經濟和西方國家的聯系遭到阻隔。隨著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改革開放,中國人加強了和世界的聯系,利用自身勤奮、認真、團結等多方面的優勢,信心百倍地參與全球分工,取得了世界矚目的經濟騰飛。

4、中國對待全球化的態度

中國政府和人民對待全球化的態度,
一直是開放和積極擁護的。
全球化是一種趨勢。
為了配合全球化。
中國推出了一帶一路的戰略。

5、中國人為什麼很少反對全球化

中國人為什麼很少反對全球化?
與此同時,中國的教科書和官方宣傳也一直在不遺餘力地對民眾進行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在不斷加深」、「全球化進程不可阻擋」之類的教化,並著力於展示中國在全球化中的獲益和取得的進步,這些宣教加上那些實實在在的成就,使得推進全球化和對外開放在中國差不多成了一種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確」。
其次,中國和西方的社會氛圍不一樣。二戰後西方興起福利主義,強調政府對人民的種種義務和責任,加上選舉政治的影響,個人為自己負責的精神漸漸減退,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訴求比天大,自己沒有錯,錯的是社會和別人。在這種社會氛圍下,政客操弄民粹、尋找替罪羊、禍水外引的做法就很容易大行其道。
而中國盛行的是社會達爾文主義,人人力爭上游,長時間工作、頻繁加班被認為是理所當然,這一方面強化了中國勞工和中國製造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一個人一旦在競爭中失利,更多會責備自己,從自身找原因,並傾向於通過親戚朋友網路來獲得幫助,東山再起,很少人會在這方面對政府寄予厚望,一般也不會諉過於來自外部的競爭。事實上,絕大部分中國人對政府抱敬而遠之的態度,對政府的要求基本限於「你不要來找我的麻煩就好」。這樣一來,即便有人因為工廠轉移到東南亞而失業,也不大會認為是印尼或越南的工人搶了自己的飯碗,更不會指望政府替自己出頭。而政府出於維護和周邊國家關系的需要,也更多強調在此形勢下中國進行產業升級的必要性,這就使得仇外、排拒競爭的言論在中國缺乏擁躉。
中國的全球化是有選擇性的
第三,迄今為止,中國對全球化的擁抱是有選擇性有節制的,主要加入的是經濟和貿易領域的全球化,資本、人員流動、意識形態等領域的全球化基本談不上,這使得中國可以盡情享受全球化的好處,而避過了相關的風險和陷阱。以人口流動為例:英國脫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歐盟的開放邊界政策使得移民和難民大量湧入,感覺不堪重負;歐洲近年來頻發恐怖襲擊,原因是過去半個世紀里吸納了太多穆斯林移民又融入失敗;在美國,非法移民也是一個非常敏感的社會議題。而難民和移民之所以能在歐美紮下根,是因為這些國家有一系列足以讓難民和移民留下來的政策,比如即便你沒有合法身份也可以就醫上學,費用由政府負擔;久不久會有大赦,非法移民一夜之間就合法了。這些政策在客觀上起到了鼓勵難民和非法移民湧入的作用。
而這些有利條件在中國全都不存在。1982年,中國簽署了《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和《關於難民地位的議定書》,截至2014年8月共接收了約40萬難民,其中包括1970年代末接收的26萬多越南難民和6萬阿富汗難民,1980年代接收的2萬多印度錫克族和斯里蘭卡泰米爾族難民,以及近年來接收的近萬名緬甸果敢難民。這些人在中國基本上是短期停留,多數最終被遣返。而留下來的難民享有哪些權利義務,中國的法律只有一些比較模糊的原則性規定。因此,中國雖然在接收難民,但並沒有建立起長期容留難民的機制,難民沒有在中國工作的權利,難民兒童無法參加高考,這些現實層面的困難,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國成為主要的難民目的國。
為您推薦
面對難民潮:歐洲不應自築堡壘

非法移民也同樣如此。在我所生活的廣州,民間傳說有30萬非洲人在此生活工作,官方的數字是6萬,據說其中有些就是簽證過期的非法滯留者。但這些人一來人數較少,無論30萬還是6萬,和廣州近2000萬人口相比根本微不足道,雖然他們中有些人的行為讓本地人看不慣,但畢竟沒有造成大的麻煩,也沒有對本地人的就業生活產生明顯影響,所以大家基本上能相安無事。而默克爾的難民政策之所以招致激烈反彈,一個重要原因是來的人太多,8000萬人口的德國一年內涌進100多萬難民,對原有的社會秩序和治安沖擊很大。二來中國的政策使得這些非洲人只可能是短期停留,不管在中國待多久,他們基本不可能獲得中國身份,在停留的過程中工作生活子女教育也都會面臨很多障礙,這就大大降低了非法難民長期滯留的可能性。需要強調的是,這些規定不是中國政府對外國難民和移民的特殊限制,而是中國特有的戶籍制度的必然結果,一個湖南人來到廣東打工,其遭遇和這些難民移民也差不多。
以上可以看出,中國無論官方還是民間對全球化的正面態度,是建立在中國的一些特殊國情和策略之上的。但無論如何,在特朗普政府美國利益優先、傾向放棄無利可圖的國際責任的情況下,中國的這一態度,不僅給擔心世界會陷入各國自掃門前雪狀態的企業、個人和國家吃了定心丸,更是中國樹立自由貿易守護者形象、提升軟實力和國際號召力的重大歷史機遇。當然,美國留下的空缺,中國未必就能補上。美國的領導者地位,不僅建立在強大的物質力量之上,也因其為世界貢獻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先進理念、思想、制度、規則,在這些方面,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認為,特朗普的就職意味著「20世紀的舊秩序已經結束,21世紀的秩序以及將來世界會是怎樣還未確定,一切都有可能出現。」在參與塑造新秩序的過程中,中國有選擇的全球化策略必將受到挑戰,而國內改革的推進程度,也將是中國能在新秩序中扮演何種角色的決定性因素。

6、為什麼中國不能成為全球化的領導者

要成為全球領導者,首先自身要強大,目前我們離世界強國還有一定距離,作為每一個中國人還要繼續努力,要為祖國早日成為世界強國而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