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金融全球化a股開放急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金融全球化a股開放急

發布時間: 2023-05-17 20:52:30

1、機構力量正在悄然集聚 三大主力8000億資金將扛起A股做多大旗

在A股震盪磨底的2018年,一股來自機構投資者的長線做多力量已在悄然集聚。

一方面,伴隨金融全球化及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進程的推進,全球資管巨頭加速來華「跑馬圈地」,北向資金成交活躍度逆勢提升,成為A股市場重要的增量資金來源;另一方面,相關政策引導下,養老目標基金、職業年金、銀行理財子公司等多路長線資金也在加速入場。

據券商研報統計,當前公募基金、保險和外資持有A股流通股比例逐步接近,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而這三大主力未來的潛在增量資金或超8000億元,有望扛起明年A股市場的做多大旗。

外資已成重要機構力量

今年以來,A股持續震盪磨底,上證指數年內跌幅超過20%。公募基金收縮防守的同時,北向資金持倉規模卻在逆勢壯大。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2月10日,北向資金今年以來合計凈流入2888億元人民幣,為滬港通、深港通開通以來歷年之最。

與此同時, 海外資管巨頭布局A股市場的進程也在明顯加快。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有富達、瑞銀資管、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順縱橫、路博邁、安本、貝萊德、施羅德、橋水等15家外資機構,在協會登記成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

根據海通證券的一項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外資持有A股自由流通股市值,已佔全部A股流通股市值約頌褲6%,接近險資6.7%的持股比例,也進一步拉近與公募基金8.4%持股比例的差距,成為當前A股市場第三大機構力量。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隨著外資持股規模快速增大,其對A股市場的影響也越來越強。

「我們看待外資持股比例的增加,並不簡單看作是投資者結構的變化,而看成是A股市場在理念、機制上日漸成熟的標志。這個變化帶來的難處,是我們的超額收益越來越難獲取。但更大的好處在於,我們可以更加專注於價值評估體系,更加專注於質地優秀的公司,這對於我們的投研而言是一大福音。」 華南一位基金經理表示。

滬上一位基金經理認為,A股投資的專業化、機構化正在加快速度、全方位地推進。以機構為代表的長線資金將優化A股投資者結構,同時也有利於價值投資理念的崛起。更重要的是,低估值、高股息、業績優秀的上市公司未來有望持續得到市場認可,在優勝劣汰的機制主導下,A股市場的配置效率將得到顯著提高。

增量資金扛起做多大旗

在A 股市場經歷了相當一段時間的存量博灶櫻稿弈之後,增量資金入場的規模和節奏受到高度關注。目前一些跡象表明,公募、保險及外資等機構投資者有望在明年帶來千億乃至萬億規模的增量資金,從而扛起A股做多的大旗。

從公募基金的角度來看,低迷的市場環境中,偏股基金對股票資產的配置比重普遍降低,這意味著其未來具有較大的加倉空間。據天風證券預測,當前323隻股票型基金和2656隻混合型基金平均倉位分別為84.81%和50.92%,如果兩類產品平均倉位分別上升為90%和60%,則將帶來約1400億元資金。

對於保險資金而言,天風證券假設明年保險資金運用余額增長10%,按12%左右配置比例,則增量資金為1900 億元。

與此同時,MSCI 納入比例提高以及納入富時羅素指數體系,預計將給A股市場帶來4000億至5000億元增量。

「MSCI 表示將在明年致力於把A股的納入因子從現在的5%提升到20%,這直接給A股帶來上千億的增量資金。很多外資基金的業績基準就是這兩大國際指數,因此,外資配置A股的必要性越來越強。2018年外資流入A股市場的總量接近3000億元,是歷年來的新高,我認為將來新高還會被刷新。」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說。

除此之外,境內商業銀行也是A股潛在的做多力量。有數據顯示,目前非保本銀行理隱孝財產品最新規模統計為23萬億元,配置權益的部分只有9%左右,而且包括一級和二級市場,預計未來二級權益市場的配置佔比可能回升到10%左右,也就是還會有數千億的理財資金流入股票市場。

後市展望>>>

知名基金經理把脈2019年A股:關注逆周期行業機會

私募大咖:2019年市場波動或加大 重點配置這幾大策略!

招商策略:2019股市資金供需或改善 五路資金挺進A股

招商策略:明年將是2015年牛市以來的主題大年 布局四條投資主線

十大知名機構展望2019年行情:A股將漸趨回暖 重頭戲在價值成長股

點擊查看>>> 12月機構投資指南 王牌機構最新解盤 頂尖高手解盤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

(原標題:機構力量正在悄然集聚 誰將扛起A股市場做多大旗)

2、求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影響的文章

先用最簡單的話先解釋一下。
次貸是次級按揭貸款,是給信用狀況較差,沒有收入證明和還款能力證明,其他負債較重的個人的住房按揭貸款。相比於給信用好的人放出的最優利率按揭貸款,次級按揭貸款的利率更高,這個可以理解吧?你還錢的可能性不太高,那我借錢給你利息就要高一些咯。風險大,收益也大嘛。放出這些貸款的機構呢,為了資金盡早回籠,於是就把這些貸款打包,發行債券,類似地,次貸的債券利率當然也肯定比優貸的債券利率要高咯。這樣呢,這些債券就得到了很多投資機構,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還有其他基金的青睞,因為回報高嘛。
但是這個回報高有一個很大的前提,就是美國房價不斷上漲。怎麼說呢?房價不斷上漲,樓市大熱,雖然這些次級按揭貸款違約率是比較高的(這個也容易理解吧,因為那些人信用狀況本來就差,收入證明也沒有,其他負債也重,還不起房貸也是容易發生的事情),但放貸的機構即使收不回貸款,它也可以把抵押的房子收回來,再賣出去不就也賺了嘛,因為樓市大熱,房價不斷漲嘛。
好了,危機如何發生呢?就是06年開始,美國樓市開始掉頭,房價開始跌,購房者難以將房屋出售或通過抵押獲得融資。那即便放貸的機構錢收不回來,把抵押的房子收了,再賣出去(難說賣不賣得出去,因為房地產市場萎縮,有價也沒市)也肯定彌補不了這個放貸出去的損失了。那麼,由此發行的債券,也是不值錢了,因為和它關聯著的貸款收不回來。之前買了這些債券的機構,不就跟著虧了嗎?很多投資銀行,對沖基金都買了這些債券或者是由這些債券組成的投資組合,所以就虧了很多。舉例,一系列事件包括:
——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
——匯豐控股為在美次級房貸業務增加18億美元壞賬撥備
——面對來自華爾街174億美元逼債,作為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4月2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裁減54%的員工
——8月2日,德國工業銀行宣布盈利預警,後來更估計出現了82億歐元的虧損(這個數字真的是巨額),因為旗下的一個規模為127億歐元為「萊茵蘭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銀行本身少量的參與了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而遭到巨大損失。德國央行召集全國銀行同業商討拯救德國工業銀行的籃子計劃。
——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繼新世紀金融公司之後美國又一家申請破產的大型抵押貸款機構。
——8月8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基金倒閉,原因同樣是由於次貸風暴
——8月9日,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凍結旗下三支基金,同樣是因為投資了美國次貸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此舉導致歐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銀行瑞穗銀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團宣布與美國次貸相關損失為6億日元。日、韓銀行已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產生損失。據瑞銀證券日本公司的估計,日本九大銀行持有美國次級房貸擔保證券已超過一萬億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內的五家韓國銀行總計投資5.65億美元的擔保債權憑證(CDO)。投資者擔心美國次貸問題會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強大沖擊。不過日本分析師深信日本各銀行投資的擔保債權憑證絕大多數為最高信用評等,次貸危機影響有限。
——其後花期集團也宣布,7月份有次貸引起的損失達7億美元,不過對於一個年盈利200億美元的金融集團,這個也只是小數目。
但次貸風暴引起的危機,已經嚴重影響各國資金流動性。簡單的說,在當前次貸問題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各銀行自然收緊信貸,避免放貸,這就導致銀行間短期同業拆解利率大漲,換句話說,大家都不想把錢放出去,因為也搞不清楚其他銀行因為次貸的損失會多大,財務狀況如何,所以就把同業拆解利率調高了。那反過來,同業拆借利率很高,導致資金籌集的成本大增,所以連銀行自己都不願意從其他銀行借錢。所以資金的流動性就大大降低,這個是有很大風險的,對本國各行各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籌集都有很大影響。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等看到目前流動性突然緊縮,所以就向市場緊急注入巨額資金。各國央行在數日內向市場注入超過三千億美元,方式就是,宣布向各大銀行提供比市場上同業拆借利率要低的無限額拆借,這樣就可以把同業拆借利率壓下來。但這樣的舉措,又會進一步地向金融市場表明次貸危機的嚴重性。例如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向市場注入巨資保持流動性,是自9·11恐怖襲擊來的首次。
危機是否進一步擴大,就要看各國各銀行到底關於次貸的損失有多大了。
總體上看,次貸對於中國的影響甚少,因為中國的資本市場幾乎是對外隔絕的。中國五大銀行投資美國次貸的數目甚少,目前估計他們總共的損失大概才50億人民幣,所以理論上對中國的影響甚微。但仍然要注意的是,如果次貸在全世界范圍內產生巨大影響,即便中國自身的直接損失很少,但外部環境導致美元的幣值,流動性波動極大,對國內的影響也不容低估。

3、金融業務全球化的含義

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內容。金融業務全球化指各國金融市場聯系越來越緊密,相互影響和促進,逐漸整合成為一個國際性大金融市場的過程和趨勢,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內容。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和地區放鬆金融管制、開放金融業務、放開資本項目管制,使資本在全球各地區、各國家的金融市場自由流動。

4、市場不一樣了,資金結構也變了,現在市場上的股票分為幾類?我們要做哪一類?

1、績優上市類企業:此類上市企業,要麼行業獨特,要麼在行業內佔有大規模市場份額或處於壟斷地位,但由於市場上追逐熱點的羊群效應的出現,這些白馬股在大勢低迷或者不符合市場上所謂的高科技概念、資產重組概念等亮點,往往會被投資大眾所忽略和遺棄,造成股價嚴重低估,長期在低位徘徊。這類個股就像深藏在沙中的金子等待開采一樣,急需一個正確合理的市場定位。
例如1996年發動的由績優股為點火品種的大牛市行情。該行情由於績優股的價值性回歸逐漸演變為投機歷時二年。如:0001深發展、0539粵電力、0541佛山照明、600839四川長虹、600690青島海爾、600718東大阿派等都走出了波瀾壯闊的大行情。
2、成長類上市企業:這類公司,單從表面上看業績平平,貌不驚人,但是隨著募集資金逐步到位和漸漸投放市場,產生效益,公司未來的贏利能力將產生很大的改觀,尤其值得重視的是,對於這些具有新的利潤增長點類的上市公司,必須研判其所募資金投向的行業及發展前景,寫出細致入微的調研報告,並對資金投入的大小及產生贏利的大小有一個較為客觀的預期,以便對這類企業在二級市場上有一個合理的定位。
其中1998年的0682東方電子、0730環保股份;1996年的0539粵電力、0055深方大、600621上海金陵等高成長性的企業,公司收益與企業股本的同步擴張都為戰略投資者贏得豐厚的利潤和回報!
也有的企業,存在很多隱性資產,而不被普通投資者厥櫻鵲接幸惶歟廡┮宰什捎諛持衷蚨蟻質保脖亟從車焦杉凵稀?995年時的0023深天地,儲備了一塊很具備升值潛力的地皮,在1997年將該地皮轉手銷售,獲得巨額非經營性收入,從而反映到股價上,該股從7元左右上升到28元附近……
3、績差類個股:這類個股由於歷史包袱或者行業不景氣、經營方法陳舊、規模較小等一系列問題導致公司連年出現虧損,贏利水平一年不如一年。這些上市企業由於基本面較差,在二級市場上成為人人惟恐避之不及的垃圾。正因為該類股票臭名昭著,所以價格才非常低迷。然而低廉的股價常常蘊含著豐富的投資機會。窮則變,變則通,這類上市企業,如果不想退出市場的話, 唯一的出路就是通過資產兼並與重組,促使企業提高贏利水平,擺脫困窘,正因為這潛藏的題材使其成為真正的大黑馬出沒的板塊……
例如:過去的0409華立高科,後來由於四通集團的入駐更名為四通高科;0525寧天龍與紅太陽的重組;0008深錦興與億安科技的重組;0403宜春工程與三九制葯的重組;0402重慶華亞與金融街的重組;0583川長征與托普軟體的重組等眾多成功案例。這些過去人人見之掩鼻側目的垃圾股,經過資產重組後搖身一變躋身為高價貴族股行列!
對於績差類上市企業,一定要重視對該類企業重組的難度和需要重組的力度以及企業債務負擔等基本情況進行詳實的分析、調研,充分估計到一旦該企業資產重組計劃流產而帶來的巨大風險。

5、高分懸賞金融銀行

從網路上找了些你要的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一.為什麼特別強調對商業銀行的監管及監管內容
金融業在市場經濟中居於核心的地位,其經營活動具有作用力大、影響面廣、風險性高等特點,因此,依法對金融業實施有力和有效的監管,既是市場經濟運作的內在要求,又是金融業本身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商業銀行作為金融體系的核心,對其監管就顯得特別重要.
(1)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從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看,金融監管的理論依據源於一般管制理論。該理論認為,在現實經濟運作中,由於存在壟斷、價格粘性、市場信息不對稱、外部負效應等情況,競爭有效發揮作用的各種條件在現實中不能得到滿足,從而導致經常性的市場失效。因此,完全的自由放任並不能使市場運行實現規范合理和效率最優,需要藉助政府的力量,從市場外部通過法令、政策和各種措施對市場主體及其行為進行必要的管制,以彌補市場缺陷。特別是金融機構的風險具有連帶性,一個金融機構陷入風險危機,往往引起社會公眾對其他金融機構喪失信任,極易在整個金融體系產生風險的連鎖反應,動搖整個國家的信用基礎,所以,為了控制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避免發生金融風險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需要國家對金融業實施嚴格的金融監管,保持市場經濟的穩健運行。
(2)金融業的特殊性。從金融業本身的特殊性看,金融監管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 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金融業的穩定與效率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的運作與發展,甚或社會的安定,由此決定了必須對金融業嚴加監管,保證金融體系的安全和有效運行。金融業的內在風險。與其他行業相比,金融業是一個特殊的負債經營的高風險行業,這種特殊性決定了國家特別需要對該行業進行監管。只有金融體系安全運行,才能保持公眾對金融體系的信心,從而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金融業的公共性。為了防止相對壟斷可能帶來的不公平和信息不對稱造成的評價、選擇及其約束困難,需要通過金融監管約束金融機構的行為,保護公眾利益。維護金融秩序,保護公平競爭,提高金融效率。良好的金融秩序是保證金融安全的重要前提,公平競爭是保持金融秩序和金融效率的重要條件。為了金融業健康發展,金融機構都應該按照有關法律的規定規范地經營,不能搞無序競爭和不公平競爭。這就需要金融主管當局通過金融監管實現這一目的。

監管內容:對商業銀行監管的內容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市場准入的監管。對商業銀行設立和組織機構的監管、對銀行業務范圍的監管
(2)市場運作過程的監管。資本充足性監管、對存款人保護的監管、流動性監管、貸款風險的控制、准備金管理、對商業銀行財務會計的監管。
(3)市場退出的監管。

二、加強金融監管國際合作的重要意義。這是金融全球化的必然選擇。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和地區放鬆金融管制、開放金融業務、放開資本項目管制資本在全球各地區、各國家的金融市場自由流動,最終形成全球統一的金融市場、統一貨幣體系的趨勢。金融全球化主表現為:金融機構全球化、金融業務全球化、金融市場全球化
金融機構、業務和市場的國際化,對於推動國際資本流動、促進國際貿易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要求金融監管的國際化。
各國際性金融機構、尤其是國際性商業銀行也因此獲得了更大的收益,但同時也面臨著更大的風險。單靠一國金融監管當局的力量已經無法適應這種迅速發展的國際化需求。金融全球化條件下的金融監管和協調更多地依靠各國政府的合作、依靠國際性金融組織的作用,以及依靠國際性行業組織的規則。目前,國際銀行業和國際證券業的監管正在向全球統—化方向發展,以保證統一標准,堵塞漏洞,維護國際金融活動的安全。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典型的國際金融協調機構,它負責調節成員國的國際收支差額,維持匯率的穩定。國際清算銀行作為「各國中央銀行的中央銀行」也是如此,由國際清算銀行發起擬訂的新、老「巴塞爾協議」及「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等文件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標志著全球統一的金融監管標准趨於形成。

中金在線2009財經排行榜初步榜單已產生

如果說2008年是我們見證歷史發生巨變的一年,那麼2009年就是我們見證中國在金融危機中逐步提升世界影響力的一年。經濟率先復甦、A股一度領漲全球、國際話語權提高……2009年值得記錄的,實在太多。

作為全面盤點2009財經行業的收官之選,中金在線2009財經排行榜評選活動自12月1日正式啟動起,就得到了業內媒體、機構及從業人士的高度關注,不僅紛紛發來賀詞表示祝賀,還提出了許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某機構表示,通過這個公開、公平、公正的投票平台,將讓我們的記憶得以重現。這里將呈現給我們最真實、最有意義的投票結果,能讓投資者真切地感受到2009年。

網友參與本次評選活動的熱情更是高漲,投票十分踴躍,對自己中意的候選名單,毫不吝嗇手中寶貴的一票。自財經排行榜正式啟動以來,投票熱情一直不減,日均投票量保持在2萬票左右。截至目前,總投票已超過35萬票,有效投票數達30萬票,各類榜單的最終入選名單也已初步產生(見附表)。有網友稱,財經排行榜評選活動給個人投資者帶來不少驚喜。國內金融機構的實力及服務水平參差不齊,而個人投資者一直以來缺少一個合理的渠道對這些機構的服務做出評價,本次評選活動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讓投資者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相信評選活動將有力監督與推動金融機構服務水平的提高。

中金在線2009年度財經排行榜評選活動,涵蓋范圍廣,設置了包括財經事件、人物、銀行、基金、保險、期貨、外匯、證券公司以及上市公司等財經與金融各領域的多個獎項。此次評選活動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將通過採用投資者網路投票和專家評定相結合的方式,評選出最終的排行榜單。

附表:財經排行榜各類榜單初步名單

2009年度十大財經新聞事件

1 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出台 8.72%

2 甲型H1N1流感疫情全球蔓延 7.67%

3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擴內需調結構 6.37%

4 十年磨一劍 中國創業板正式開市 6.14%

5 國務院公布新醫改方案 4.81%

6 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啟動 4.44%

7 證監會嚴懲老鼠倉 3.77%

8 美國總統奧巴馬任內首次訪華 3.7%

9 中美首輪戰略與經濟對話 3.64%

10 美對中國進口輪胎加征關稅 3.34%

2009年度財經人物

1 王傳福 10.89%

2 馬 雲 10.14%

3 陳發樹 7.98%

4 李開復 7.17%

5 唐駿 7.17%

2009年度中國最受歡迎品牌

1 海爾 11.12%

2 聯想 9.02%

3 美的 7.25%

4 五糧液 6.7%

5 茅台 6.67%

6 百度 5.89%

7 騰訊 5.66%

2009年度最令投資者滿意的證券公司

1 國泰君安 17.69%

2 海通證券 12.51%

3 申銀萬國 11.57%

4 招商證券 11.05%

5 光大證券 7.72%

2009年度最具成長性證券公司

1 光大證券 15.28%

2 中信證券 12.49%

3 招商證券 10.48%

4 國信證券 7.86%

5 國泰君安 7.51%

2009年度最佳研究機構

1 科德投資 18.3%

2 天相投顧 9.43%

3 大摩投資 8.43%

4 國泰君安 7.38%

5 北京首證 5.8%

6 中信證券 4.33%

2009年度最佳服務銀行

1 中國建設銀行 17.09%

2 中國工商銀行 16.01%

3 招商銀行 14.17%

4 中國銀行 13.54%

5 興業銀行 7.94%

2009年度最佳網上銀行

1 中國建設銀行 17.51%

2 中國工商銀行 17.04%

3 招商銀行 15.19%

4 中國銀行 14.05%

5 農業銀行 8.28%

6 中信銀行 5.17%

2009年度最佳發卡銀行

1 中國建設銀行 16.83%

2 中國工商銀行 15.34%

3 招商銀行 15%

4 中國銀行 11.11%

5 興業銀行 8.61%

2009年度最受信賴壽險公司

1 中國人壽 22.87%

2 平安人壽 17.79%

3 太平洋人壽 13.68%

4 新華人壽 11.32%

5 泰康人壽 9.53%

2009年度十大品牌基金公司

1 華夏基金 11.15%

2 嘉實基金 8.62%

3 易方達基金 7.35%

4 興業全球基金 6.61%

5 博時基金 5.57%

6 廣發基金 5.38%

7 南方基金 4.84%

8 銀華基金 4.73%

9 上投摩根基金 4.27%

10 華寶興業基金 3.69%

2009年度十大基金經理

1 王亞偉 16.5%

2 王衛東 13.04%

3 孫建冬 11.45%

4 尚志民 7.34%

5 潘峰 7.24%

6 王曉明 3.51%

7 陸文俊 3.28%

8 過鈞 2.67%

9 肖堅 2.66%

2009年度投資者最喜愛的黃金分析師

1 趙相賓 22.92%

2 劉寧波 17.1%

3 鄭凱 15.36%

4 破冰 13.49%

5 智強 9.73%

2009年度投資者喜愛的黃金投資平台

1 中國工商銀行 19.42%

2 金頂集團 17.07%

3 中國銀行 13.35%

4 西漢志 8.67%

5 中國建設銀行 8.06%

2009年度投資者最喜愛的外匯分析師

1 茵子 16.5%

2 張果彤 9.03%

3 魏震 8.64%

4 宗校立 8.01%

5 徐中明 7.74%

2009年度投資者最喜愛的外匯交易平台

1 福匯 21.45%

2 美國匯盛 13.63%

3 ODL黃金外匯交易平台 13.03%

4 FXSOL外匯交易商 10.41%

5 ALPARI外匯交易商 5.92%

2009年度最佳投資者關繫上市公司

1 招商銀行 7.79%

2 工商銀行 6.07%

3 萬 科A 5.6%

4 深發展 4.56%

5 華夏銀行 4.25%

6 蘇寧電器 3.87%

2009年度最具影響力的期貨公司

1 中輝期貨 11.02%

2 國泰君安 10.14%

3 國際期貨 7.13%

4 上海中期期貨 6.42%

5 廣發期貨 6.08%

6、論述金融全球化對世界經濟和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金融全球化會讓世界經濟得到很大的發展,各取所需,資源合理的配置。但是消極影響就是馬太效應,會讓富國更加的富裕,窮國更加的貧窮。

7、金融全球化的含義和表現

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內在要求,同時又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動力,將經濟全球化推向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綜觀幾十年國際金融發展的歷史,金融全球化已成為其最重要、最顯著的特徵。金融全球化從整體上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的發展,帶來了眾多的利益。金融全球化之所以成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名詞,備受各界人士廣泛關注,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現代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和傳導與金融全球化的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在金融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與其相伴的蔓延效應使金融危機迅速擴散,產生巨大的波及和放大效應,國際金融動盪已成為一種常態。金融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對世界各國利弊兼而有之,機遇與風險相伴。加入WTO後,我國經濟將全面融入金融全球化的進程之中。深入認識金融全球化、把握金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應對金融全球化的新挑戰,已經成為我們無法迴避的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金融全球化的含義與主要表現形式

(一)金融全球化的含義

「金融全球化」是近二十年來人們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名詞,也是整個世界日益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究竟什麼是金融全球化?迄今為止,國內外學術界尚無統一的定義。歸納起來,國內外具有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
1.核心論

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全球化必然要求、也必然帶來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認為正如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一樣,金融全球化也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但金融全球化又有其自身規律和豐富內容。從金融本身的發展規律來看,推動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動因是西方國家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自由化、信息技術、融資證券化和金融創新的發展。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組成部分,但它同時又是相對獨立於並在很大程度上背離實質經濟的全球運動。與實質經濟無關的國際資本流動大多屬於投機性資本流動,它們不僅無助於反而有悖於實質交易和投資的運動,並往往成為實質經濟的不穩定和破壞性因素。[2]
2.趨勢論

金融全球化是一種趨勢,是指因全球范圍內金融管制放鬆和金融業開放加速而使國別資本得以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的趨勢;是資金或資本或金融服務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大量和自由流動,最終形成全球統一金融市場、統一貨幣體系的趨勢。金融全球化是金融自由化、金融國際化和金融一體化緊密相關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國際化和金融一體化從不同側面推動了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是指一國國內金融管制的解除,包括利率自由化、銀行自由化、金融市場自由化等;金融國際化包括各國銀行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發展境外金融中心與外幣拆放市場、資本項目的放開等等,反映其程度的關鍵是資本項目是否放開;金融一體化是指國內金融市場和國際金融市場相互貫通,並以國際金融中心為依託,通過信息網路和金融網路形成全球統一的、不受時空限制的、無國界的全球金融市場,不僅各市場之間的相關性提高,而且金融危機也全球化了。[3]
3.過程論

金融全球化是一個過程,是各國經濟與金融的相互依存關系因國別資本或金融服務可以迅速地、大量地和基本上不受限制地跨國界流動而變得日益密切的動態過程;是全球金融活動和風險發生機制聯系日益緊密的一個過程;是全球化進程中資本積累的金融化,是一個客觀歷史過程。之所以把金融全球化表述為是全球金融活動和風險發生機制聯系日益緊密的一個過程,這是因為:一是金融全球化不僅是一個金融活動越過民族國家藩籬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風險發生機制相互聯系而且趨同的過程;二是金融全球化是一個逐步削弱民族國家經濟權利的過程,無論是對發展中國家還是對發達國家,概莫能外;三是它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這既表現為它在范圍上是逐漸擴展的,而且表現為它在程度上是不斷加深的。金融全球化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的過程,盡管它在給全球各國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會帶來極大的不安定因素,盡管它的發展歷程可能存在曲折,但總體說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4]
4.一體化論

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或地區的金融活動趨於一體化,一國的金融活動與其他國家金融活動密切相關,各國貨幣體系和金融市場之間日益緊密的聯系,國際金融市場日趨一體化;金融全球化作為經濟全球化的需要,既是經濟全球化的一部分,也是指資金在全球范圍內籌集、分配、運用和流動,包括國際金融機構及各國貨幣的交叉使用。金融全球化的目的是統一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和貨幣,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市場化是金融全球化的基礎,從金融市場的基本要素來看,金融全球化包括金融機構國際化、金融業務國際化和貨幣國際化;從金融市場的結構來看,金融全球化包括貨幣市場國際化、資本市場國際化、外匯市場國際化以及歐洲貨幣市場的形成與發展。[5]

法國學者弗朗索瓦·沙奈認為,金融全球化是指各國貨幣體系和金融市場之間日益緊密的聯系。這種聯系是金融自由化和放寬管制的結果,但並沒有取消各國的金融體系,它們只是以「不充分」或「不完全」形式使其一體化並形成一個整體。這個整體有三個特點:首先,它有明顯的等級之分,美國的金融體系支配著其他國家的金融體系,這是美元的地位以及美國的債券和股票市場的規模所決定的,各國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以及它們之間的競爭並未消失,甚至被金融自由化和放寬管制激活了;其次,這個整體的各個監管和監督機構是無能為力和不負責任的;再次,這個整體的各個市場的統一是由金融交易者根據各市場不同程度的差別進行交易來實現的。[6]
5.綜合表述

上述定義是從不同的角度對金融全球化進行了界定,但是各個定義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交叉,實際上在上述定義中有一些觀點都是共同存在的,只是強調的程度不同而已,例如金融全球化在經濟全球化中居於核心地位、金融全球化是一種趨勢、金融全球化是一個過程、金融全球化是世界各國或地區金融活動趨於一體化,等等。由此可見金融全球化具有廣泛的內涵,它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因此,我們認為,可以表述為: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金融業跨國境發展而趨於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是全球金融活動和風險發生機制日益緊密關聯的一個客觀歷史過程。
(二)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現形式
金融全球化有其多種表現形式,為了便於觀察和理解金融全球化的表現形式,我們主要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進行分析。
1.金融全球化的微觀表現

從微觀層次來看,由於金融活動是投資者和融資者通過一定的金融機構、利用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場進行的資金交易活動,因此金融全球化就是金融活動的全球化。金融活動的全球化主要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資本流動全球化。隨著投資行為和融資行為的全球化,即投資者和融資者都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選擇最符合自己要求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資本流動也全球化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資本流動呈現出不斷加速和擴大的趨勢。特別是90年代以來,國際資本以前所未有的數量、驚人的速度和日新月異的形式使全球資本急劇膨脹。從國際債券市場的融資規模來看,包括銀行貸款、票據融資和債券發行三項業務的融資額,1973年為622億美元,1979年為1450億美元,年均增幅為15%;而進入90年代後,由1990年的4276億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5139億美元,年均增幅高達23.5%。在國際證券市場上,發達國家證券資本的年平均流出入總額,1976—1980年間為476億美元,而在1991—1994年間已增加到6311億美元。共同基金的融資規模更令人嘆為觀止,美國1970年的共同基金數為400個、資產總額約為448億美元,到1994年則相應增加到5300個和21000億美元。在全球外匯市場上,目前每天的交易量平均約為2萬億美元,比十年前增加了10倍。

第二,金融機構全球化。金融機構是金融活動的組織者和服務者。金融機構全球化就是指金融機構在國外廣設分支機構,形成國際化或全球化的經營。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了應對日益加劇的金融服務業全球競爭,各國大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競相以擴大規模、擴展業務范圍和推進國際化經營作為自己的戰略選擇。進入90年代後,世界一些國家先後不同程度放鬆了對別國金融機構在本國從事金融業務或設立分支機構的限制,從而促進了各國銀行向海外的拓展。1997年末,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簽署「金融服務協議」,把允許外國在其境內建立金融服務公司並將按競爭原則運行作為加入該組織的重要條件,進一步促進了各國金融業務和機構的跨國發展。隨著近年全球競爭的加劇和金融風險的增加,國際上許多大銀行都把擴大規模、擴展業務以提高效益和增強抵禦風險能力作為發展新戰略,國際金融市場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跨國購並(即兼並和收購)浪潮。金融機構的並購與重組成為金融機構全球化的一個突出特點。全球金融業並購浪潮,造就了眾多的巨型跨國銀行。銀行並購使全球金融機構的數量減少,單個機構的規模相對擴大,銀行業的集中度迅速提高。據統計在2000年以資產排名的世界1000家大銀行中,前25家大銀行的資產佔1000家銀行資產的40%,而1996年僅為28%。

第三,金融市場全球化。金融市場是金融活動的載體,金融市場全球化就是金融交易的市場超越時空和地域的限制而趨向於一體。目前全球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已連成一片,全球各地以及不同類型的金融市場趨於一體,金融市場的依賴性和相關性日益密切。金融市場全球化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放鬆或取消對資金流動及金融機構跨地區、跨國經營的限制,即金融自由化;二是金融創新,包括新的金融工具、融資方式與服務方式的創造,新技術的應用,新的金融市場的開拓,新的金融管理或組織形式的推行。特別是信息通訊技術的高度發達和廣泛應用,全球金融市場已經開始走向金融網路化,即全球金融信息系統、交易系統、支付系統和清算系統的網路化。全球外匯市場和黃金市場已經實現了每天24小時連續不間斷交易。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有關匯率的政治、經濟信息,幾乎同步顯示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銀行外匯交易室電腦網路終端的顯示器上。遠隔重洋的地球兩端以億美元為單位的外匯交易在數秒鍾之內就可以完成。

8、中國如何面對經濟全球化?急急急!

經濟全球化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已經被世界經濟發展的事實所證明。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社會生產單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已不行了,須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機器化生產和世界市場形成基礎上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同世界歷史進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都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知識與技術更新周期大大縮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與速度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世界市場對各國經濟的影響更加顯著,國際競爭與合作進一步加深。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各種文化交流日益擴大,開放意識、競爭意識和效率意識明顯增強。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指責經濟全球化本身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因為它是一種趨勢,如果我們不融入這一發展過程,自己將永遠落後。唯一的辦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為競爭的強者。具體來說,應採取以下對策和措施:

一、必須堅定不移、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當中去。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必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歷史潮流,它不是某個國家或者某類國家的政策選擇,而是跨世紀國際經濟關系變化的總體趨勢。如果我們否認乃至拒絕它,既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會給我們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閉門自守必然導致落後,我國在這方面有過慘痛的歷史教訓。因此,我們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順應歷史潮流,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目前,我國已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貿易大國,但是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發展卻比較緩慢,對外投資量尚不到世界對外投資的1%,這既與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和引進外資的規模不相稱,也表明我國在國際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因此,我們應一方面要發揮現有技術優勢,擴大對有關國家的直接投資;另一方面,對發展成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考慮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生產。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應對它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要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

二、注重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源培養戰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科學技術在全球的高速發展和加速傳遞,為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機會。發展中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那裡吸取技術發展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可以根據客觀需要和現實可能,直接從比較高的起點開始,在技術水平、生產組織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鑒一些現代化國家已有的較為成熟的文明成果,並且注重自主吸收與創新,從而實觀生產力的跨越。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21世紀的全球競爭實質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競爭。隨著全球化力量的不斷擴大,世界經濟正在被推入一個無國界競爭的時代。國際競爭方式除傳統的國際貿易外,國際直接投資的影響越來越大。競爭對手分別在對方國土上投資設廠,一國國內的自然稟賦資源成為本國民族企業和外國跨國公司及子公司共同分享的競爭要素。各民族國家競爭力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人為創造的生產要素,如科學、技術、人才的比較優勢。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成為新的稀缺資源,特別是電子信息、生命科學等領域的人才出現了世界性的短缺。因此,加大對科技的投入、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對我們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必須樹立人是最重要的資源的觀念。一方面,有組織地進行人才開發,把對人才的投資看作是使經濟真正現代化的投資;另一方面,積極地保護人才,把對人才的保護看作是對民族經濟的保護。只有把人才的開發與保護放到重要的戰略位置,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

三、加快國家創新系統的建立。

這種創新系統應包括知識理論創新系統、知識理論傳播系統、技術創新系統、技術應用系統。今後應扭轉科研和經濟兩張皮的局面,企業應該既是生產的主體,也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也就是說,應該建立以企業技術開發機構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據《1999年世界競爭力年鑒》統計,研究與開發人員在企業中的比例,西方發達國家一般都在50%— 70%,美國則在 79%以上,而我國卻僅佔28.6% 。這種科研與企業相脫節的現象,嚴重阻礙了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同時,企業應與相關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取得聯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速度。

四、加快國內制度的改革和建設,使之更適應全球市場規則 。

無論是在經濟全球化中逐利,還是為最終推動整體經濟發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從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制度變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法律體系和宏觀調控體系等。由於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整體處於劣勢,故完全以市場為導向的制度安排,顯然不適合處於變革和發展過程中的國內經濟。在這個過程中,國家競爭優勢的概念不僅由企業競爭力體現,而且涉及整個國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動員各個領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為,必須有政府有關部門的組織和配合;政府必須從宏觀上對如何發揮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進行研究,制定政策,並加以規劃和指導。具體說來,發展中國家在制訂一個時期內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時,必須首先從本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注重發展的時序性,不能急於求成。例如金融自由化,特別是資本項目的自由化更應該慎重。急於開放金融市場,必然給國際投機勢力以可乘之機。事實證明,金融開放與金融自由化存在著重大的風險。無視這些風險,不嚴加防範,就會給一國經濟帶來災難性後果。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經濟,引入外資要適當,匯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線,這些防線應該包括:國際資金與國內資金的適度比例防線,引進的國際資金中的貸款資金與股本資金的適度比例防線,貸款資金中短期貸款與中長期貸款的適度比例防線,股本資金中直接投資與證券投資的適度比例防線。

其次,要保護民族產業並適時地實現經濟結構的轉換。結構轉換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而產業結構是整個經濟結構的核心與基礎,它決定了整體結構的性質、進程和發展方向。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產業結構的調整、轉換,往往已經不取決於一個國家本身,而取決於全球經濟的發展。因此,政府在制定產業政策時,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充分考慮全球化的因素。一方面積極扶植本國的支柱產業,通過WTO的保護幼稚產業條款和保障措施來對重點產業給予一定的保護。另一方面抓住全球范圍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加快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從而加快經濟的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五、維護本民族發展空間和國家經濟安全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

任何國家都不能不加大開放程度,加入世貿組織是我國參與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一個重要步驟。按照有關協議和世貿組織的有關原則,我們必須在整體上推進貿易自由化,實行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然而,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由於經濟實力不足,經濟結構脆弱等問題存在,極容易受到國際投機資本的沖擊,為此,應大力提高金融風險防範意識和預警能力,加強金融法制建設,嚴格規範金融秩序,加強結售匯管理以及對外商投資企業和其他涉外機構的外匯管理等措施,防止和控制國內資本的大量外流。

此外,應倡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經濟全球化現有國際經濟規則只有利於資本力量雄厚、交易技術強的發達國家,而受到沖擊和損害的主要是發展國家。我們倡導的新的游戲規則,必須是平等的規則,起碼是不以損害發展中國家利益為基本特點的規則。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不僅要加強金融風險的防範,注意國家經濟安全,強化商戰意識,還要為建立國際新秩序發揮應有的作用。例如,新的規則要堅決制止投機資本嚴重損害某些國家和民族經濟利益的敗德行為。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金融敗德行為對國際經濟發展的破壞作用是極大的,而目前尚沒有對國際游資的投機性行為進行規范。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必須積極倡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建立新的平等的游戲規則,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道,為維護國家經濟利益而斗爭。我國政府要對國民經濟的幼稚部門、關鍵部門(如銀行、電訊、糧食等)實行快慢不等的分期開放的方針,不搞一刀切。另外,要善於利用已有的法規和慣例(如:例外條款、反傾銷手段、技術標准、安全標准、衛生標准、靈活的匯率、高消費稅等)來保護自己。中國是一個大國,雖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是大國意識和民族精神決定我們不可能簡單接受國際分工,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必須有所作為。
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擴大對外貿易。
通過參與國際分工,擴大對外貿易,發展中國家不僅可以為經濟發展積累大量資金,提供資本及生產資料,促進經濟結構的演變;還可以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增強商品經濟觀念,提高競爭意識,吸取國外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迄今為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國際生產關系中仍佔主導地位,因此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處於極不利的位置。發達國家利用其壟斷優勢,提高工業製成品價格,壓低初級產品價格,使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為改善貿易條件,發展中國家擴大對外貿易時,必須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結構,減少國際市場上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帶來的損失;同時大力發展進口替代產業,減少進口開支;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減少因主要貿易對象國經濟的波動對本國經濟造成的影響;還應從本國國情出發,實行靈活的貿易政策,調節進出口貿易,並利用優勢,大力發展對外勞務貿易及國際旅遊服務等。總之,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等比較優勢,努力擴大對外商品貿易,積極發展對外服務貿易,以增強綜合競爭力。
七、樹立全球化發展戰略,積極培育跨國公司 。

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也是國際競爭重要的組織形式。一國的國際競爭力,甚至一國的國際政治地位,從長期看,取決於他是否擁有世界級的跨國公司和世界級的產品。所以,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化的迫切任務之一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引導和扶持有競爭力的企業組建大型跨國公司,在國內和國際市場開展競爭。通過培育和壯大本國的跨國公司,以全世界為市場來安排投資、開發、生產、銷售,並給予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以獲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經過跨國公司的國外直接投資行為,把對國內市場的消極保護轉變為對全球市場的積極參與,並據此分享經濟全球化中國際分工專業化、精細化所帶來的利益。
八、進一步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
目前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據主導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經濟力量薄弱,單個發展中國家根本就不具備同發達國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使本國經濟健康穩定地發展,地域相同或情況相似的發展中國家必須團結起來,實行地區經濟一體化,彼此開放市場,以求實現更大規模經濟和強化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貿易的能力,共同抵禦經濟全球化的沖擊,探尋經濟發展的出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中國家更深刻地認識到聯合自強的重要性。亞、非、拉廣大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建立了許多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這一方面還應該加強,以地區經濟一體化應對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是發展中國家謀求共同發展的必由之路。
總的來說經濟全球化有重要意義,但也增加了很多風險,我們現在要尋求將經濟全球化的利益最大化、將風險最小化,在兩者之間取得最好的平衡,建立起適應條件變化的規則,以及合理的國內政策。

9、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主體所從事的金融活動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擴展和深化的過程.它主要表現為這樣幾個特點:第一,發達國家及跨國金融機構在金融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主導地位.這主要表現在:發達國家金融資本雄厚,金融體系成熟;調控手段完備,基礎服務設施完善;以發達國家為基地的跨國金融機構規模龐大,金融創新層出不窮;與之對應,全球金融規則也主要來自發達國家,這些規則總體上有利於其金融資本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利益最大化.第二,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技術通道.當代發達的電子計算機技術為全球性金融活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電子貨幣的普及,網路銀行和網上交易將突破國界在全球鋪開,全球金融市場越來越被連接成為一個整體,金融市場的同質性進一步提高.第三,金融創新層出不窮.適應新技術條件下競爭的需要,同時亦為規避限制性法規和風險,從20世紀60—70年代開始,在發達國家率先出現金融創新活動.這既包括制度的創新,又包括工具的創新,例如信用制度的創新、股權衍生工具的創新等等.在金融創新的推動下,一方面融資證券化趨勢大大加強,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新的金融風險和不確定性.第四,金融資本規模不斷擴大,短期游資與長期資本並存.在金融全球化進程中,隨著參與全球化的金融主體越來越多,全球金融資本不斷擴大.在這其中,既有長期投資的資本,也有短期投機的資本.目前,在全球市場中出入的國際投機資本大約有7.2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每年GDP總和的20%.應該說,長期資本的投入有利於一國經濟的穩定和發展,而短期游資的逐利和投機,則易引發一國的金融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