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中國企業全球化的三個目標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中國企業全球化的三個目標

發布時間: 2023-05-15 21:46:15

1、什麼是企業國際化能力?它包括那幾個內容?謝謝。

企業國際化能力是一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不局限於一個國家,而是面向世界經濟舞台的一種客觀現象和發展過程。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國際市場,去組合生產要素,實現產品銷售,以獲取最大利潤。

企業國際化包括管理國際化、生產國際化、銷售國際化、融資國際化、服務國際化和人才國際化六個方面。其中包括的內容有:

1、管理國際化,是指企業的管理具有國際視角,符合國際慣例和發展趨勢,能在世界范圍內有效配置資源。

2、生產國際化,是指企業在世界范圍內進行采購、運輸和生產,利用海外資源提高生產績效的方法。

3、銷售國際化,是指企業通過國內外的銷售網路,根據不同地區和產品,有選擇地進行銷售活動,使自己利潤最大化。

4、融資國際化,是指企業有能力在世界范圍內尋找成本低、風險小的融資機會。

5、服務國際化,是指企業能根據實際范圍內不同的地區提供從售前到售後並且符合當地文化習俗、法律規章的服務。

6、人才國際化,是指企業擁有的人才不僅要熟悉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等領域相關知識,而且懂經營、會管理。

由此可見,一個企業國際化程度的高低主要反映在上述六個方面。

(1)中國企業全球化的三個目標擴展資料:

中國企業國際化面臨的主要障礙,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雖然進入新的發展機遇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國際化程度還不高,發展還不成熟,同全球著名跨國公司的國際化經營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影響中國企業國際化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礙包括以下方面:

1、資金障礙。中國企業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普遍面臨資金不足的障礙,導致發展速度低,投資規模小,生產經營不成規模,海外並購對象質量不高等情況長期存在。

2、人才障礙。國際化企業需要國際化的人才,中國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面臨國際化人才匱乏的突出問題。國內企業現有人才不能適應海外市場,這是目前最令企業頭疼的問題。由於缺乏具有國際化經營經驗的營銷人才、國際經營管理人才、法律人才,金融人才,嚴重限制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

3、管理障礙。國際化經營對企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國企業普遍缺乏跨國管理的經驗,組織現有的管理能力很難適應企業國際化的需要。管理障礙突出表現在:一沒有全球化的組織架構;二缺乏跨文化整合能力;三不具備全球化思維模式。

4、品牌障礙。品牌價值是一個企業綜合實力的體現。如何讓自己的品牌得到海外消費者的認可,是幾乎所有中國企業必須跨越的障礙。

2、全球化下,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投資

在經濟全球化迅速推進的今天,積極「走出去」是中國企業的一項戰略選擇。但中國企業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一直是我國經濟學界、政府部門和企業界共同關注的話題之一。在剛剛揭曉的《美國商業周刊》全球IT百強評選中,中興通訊公司作為中國內地唯一的IT和通訊製造企業成功入選。在強手如林的全球IT和通訊市場,以中興通訊為代表的中國高科技製造企業已擁有一席之地,並開始贏得世界的矚目和尊敬。這是值得中國企業自豪的。同時,人們也希望從中興通訊的成功實踐中,獲得一些有助於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有益啟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高尚全認為,
中興通訊實踐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如:「走出去」必須提高核心競爭能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把自主創新放在重要的位置;「走出去」必須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不能盲目擴展,不能一哄而起,要有效控制風險;「走出去」必須依靠人才;「走出去」必須做好市場服務。高尚全認為,為了中國企業更好地「走出去」,還要加快建立為企業「走出去」的管理服務體系。首先,政府要積極推進職能轉變。應由審批管理為主,轉向提供服務為主,弱化政府在「走出去」中的行政審批職能,減化審批程序,從以前投資審批管制為主,轉為投資保護、投資監管和提供便利化服務為主。第二,利用政府優勢提供公共信息。可以考慮利用自身的優勢和外交的渠道,完善對外經濟合作義務信息系統,建立義務信息交換平台,實現較大范圍國內外投資,促進雙方資源共享,減少企業盲目投資。第三,為本國企業在國外經營活動創造較好的國際環境。積極參與國際多邊投資框架談判和區域經濟合作,深入研究不同區域經濟組織特點,同時加強雙邊經貿合作框架下對外經濟合作的磋商機制,積極與有關國家簽訂經濟合作方面的政府間的雙邊協定,通過加強多邊和雙邊的交流磋商,依靠外交手段促進並保護境外投資,減少和排除企業合作中的壁壘。第四,加強境外的國有資產的管理。建立並且完善公司治理機制,避免國有資產流失。
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江小涓
認為,企業在國際化發展戰略中,要處理好市場國際化、資本國際化、人才國際化、製造和研發國際化等方面的關系。她強調,不同企業有不同的問題和需求,國內國外要綜合考慮,先後輕重要擺布得當。要清醒地認識自身特點和國際環境,找好三個結合點:短期收益和長期發展的結合點,發揮比較優勢和提升競爭優勢的結合點,自身利益和東道國利益的結合點。不謀近利而求戰略性發展空間是長期眼光,但如果長期不能帶來收益,就不是真正成功的投資行為。通過海外投資達到提升綜合競爭力目標的企業,是那些充分利用自身比較優勢、又通過海外投資提升競爭優勢的企業,海外投資的目的不僅僅是擴大規模和現身海外,更重要的是提高盈利能力、提升市場地位和增強品牌影響力。海外投資行為一定要立足於與東道國共同發展獲得雙贏,否則,「走出去」企業的發展會碰到重重困難,甚至舉步維艱。
江小涓認為,海外投資要以企業為主體,遵循市場規律,講求實效。企業走向國際市場,要面對許多新的挑戰,對企業的素質要求較高,做出決策要積極而慎重,充分准備,制定周密的投資戰略。政府要為企業海外投資提供更加完善的體制和政策環境,便利各種要素跨境流動和配置。要進一步完善對外投資服務體系,引導企業協調海外投資行為。
中興通訊公司董事長侯為貴
在發言中談及中興通訊的實踐體會時說,國際市場是一個需要高投入和風險巨大的市場,在國際化競爭中必須把財務風險和市場風險有效控製作為頭等重要的問題來考慮,所以,在國際化模式上,中興通訊主要選擇穩步積累式的發展模式,沒有選擇大規模購並的方式。他說,在一個相當長的階段,我們仍然把現金流、利潤列為優先於規模發展的重要因素予以考慮。不希望在海外打價格戰,更主張理性的競爭。第二,堅持自主創新,打造自主品牌。長期以來,中國企業在產業的核心技術和標准上還沒有很大的作為,中國市場經濟總體上在全球還是比較薄弱的基礎,所以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中國作為世界的加工廠還有其必然性。但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在世界上真正立足並贏得國際社會的尊敬,也必須在高科技領域占據一席之地。中興通訊比較早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企業創立之初就將自主創新作為立身之本。合資也是一條路,但是要獲得外面的技術真正成為自己的技術,最終還要靠自己的努力。第三,國際化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必須創造多種競爭優勢,整體推進。對一個企業的成長來說,國際化應該是一個全面的進步,所以我們把國際化定義為系統戰,從2000年開始我們明確提出,三個國際化的組合戰略,也就是市場國際化、人才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中興通訊國際化就向這幾個方面同時邁進。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金碚
認為:廣義的「走出去」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可以是產品「走出去」,也可以是產能「走出去」,也可以是資本「走出去」,也可以是品牌「走出去」。現在人們討論的「走出去」是狹義的含義,主要指我們國家的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或者至少是直接在國外進行長期持續的生產和經營活動。從這個意義來講,我國企業「走出去」才剛剛開始,是一個初級階段。
他認為,在「走出去」方面,國家的目標可以是多種的,可以是參與國際競爭,也可以是輸出過剩資本,可以是增加中國國際經營的利潤,也可以是維護國家戰略利益。國家對企業「走出去」的戰略目標定位,決定了政府對於不同的企業「走出去」行為可以實行允許、鼓勵、限制甚至禁止的政策。一般來說企業「走出去」首先表現國內資本向國外流動,如果在這個意義上看,顯然企業「走出去」對本國經濟是有利有弊、有得有失的。所以在不同的階段,國家必須要明確關於企業「走出去」的國家戰略目標。現階段,我國企業「走出去」的國家戰略的主要目標,應該一個是獲得更多國際資源,一個是增強民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而不是說我們國家現在要輸出剩餘資本追求更大利潤。
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等單位的十餘位專家學者也先後發言,提出了諸多有益的對策建議。

3、全球化戰略的企業實行全球化戰略的必要性

企業要有全球化的思維方式與布局,無論是在創業階段還是成長階段,
一,全球經濟中心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迅速轉移;互聯網的發展,使通訊成本大幅降低,世界變得扁平,成了天涯若比鄰的地球村,跨國協作更加通暢,富有效率;跨國貿易、投資及科技轉移步伐的加快,使越來越多的本土企業有機會打入國際市場,同時,本土市場也成為全球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同質化的生活方式在全球蔓延,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的連鎖店在世界各地快速拓展;人們對不同文化和價值觀從未有過的包容和欣賞,對特定產地產品的忠誠度日益淡薄;企業、產品品牌及知識等智慧資產,成為企業最為寶貴的重要資產,對知識和人本身的尊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網路科技的發展顛覆了許多傳統的思維和經營模式,新產品開發的時間和產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縮短,同時,多姿多彩的虛擬世界也創造了許多新的商業機會。 中國低成本的優勢正在失去。全球化,正成為中國企業最重要的發展趨勢。一方面,外國企業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在中國本土市場與中國公司展開激烈競爭;另一方面,在全球競爭的環境下,中國企業為了在自己的領域里增強競爭力,不得不去海外尋找新的市場與利潤來源,那些市場已經開放、競爭加劇的產業尤其如此—這些產業的利潤已經非常微薄,繼續死守國內市場不可能產生更多價值,只有大力開拓海外市場才有發展餘地。或許因為中國人比較講究地緣性,也或許是完全沒有全球化的經營和管理理念,多數企業非但沒有邁開全球化的步伐,反而不約而同地打起了價格戰,到頭來,使生產完全無利可圖。
解決方案
1.企業要有全球化的思維方式與布局,即便處在創業階段也要如此。在制定發展戰略時,必須把所在市場和想進入的市場裝在心裡,將自己定位為以中國為營運總部的全球企業,在生產經營的各個層面,加速全球化的布局。
2.跳出原有的思維框框,突破「圈子文化」,不能畫地為牢,限制自己,要打破自己的局限性。
典型案例—中星微電子公司
中星微電子公司是中國企業全球化的典型企業。1999年創立之初,就對全球晶元市場進行了充分研究,立足全球選擇目標市場,最終確定了數字多媒體晶元領域作為突破口。公司的運營採用「矽谷模式」,即把矽谷的風險投資模式和股票期權制度引入公司,並把矽谷的經營理念用於公司運營,完全按照全球化公司的標准來要求自己。2005年底,中星微在納斯達克上市。 TCL宣布收購法國湯姆遜公司彩電業務,拉開了華人企業海外大收購的序幕。
隨後,聯想、明基、海爾、中海油等一批優秀的華人企業紛紛投身於這一浪潮。但大多數企業的全球化之路並沒有預料中那麼順暢,有的甚至付出了昂貴的代價。
成功企業的經驗表明:走全球化之路的企業首先要有清晰的戰略思考,要結合行業和企業自身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途徑。此外,還要善於運用和調動全球資源,用寬闊的胸懷容納全球人才。反觀中國企業全球化歷程中的曲折經歷,我們不難發現,絕大多數企業沒有對自己在全球化經營環境中的戰略重點做出清晰的思考和選擇,沒有根據戰略重點及自身能力選擇全球化的最佳路徑。另外,企業的全球化運營能力不足,全球化的實施路徑與企業的組織能力不相匹配。
解決方案
1.要在全球化過程中少走彎路,企業要搞清楚自己的資源狀況如何,核心能力是什麼,國際化人才的准備程度如何,目標市場在哪裡。之後,再確定戰略重點是市場的全球化還是資源的全球化。
2.利用網路科技,提升營運和溝通效率。
3.強化核心競爭力。這種核心能力是基於企業所能主導的領域,所形成的在質量、服務、時間、技術或創新上的獨特能力,使企業在生產—分配的價值鏈中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而非產品或功能。
典型案例—華為
華為採用的是全球范圍內的本地化經營戰略。為了更加貼近客戶,傾聽客戶需求並快速響應,華為在海外設立了20個地區部,100多個分支機構。華為還在美國、印度、瑞典、俄羅斯等地設立了12個研發中心,每個研發中心的研究側重點及方向不同,聚集全球的技術、經驗和人才來進行產品研究開發,使產品一上市,技術就與全球同步。華為還在海外設立了28個區域培訓中心,為當地培養技術人員,並大力推行員工的本地化。 人才問題成為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面臨的一個主要障礙,在麥肯錫的一項調查中,四分之三的受訪企業認為人才短缺是其全球擴張計劃的最大障礙。對於依靠並購來推進全球化步伐的企業來說,沒有合適的人來推進中外夥伴關系的建立,使企業的並購能力明顯不足,並且由於文化沖突導致問題復雜化,並購後的整合亦困難重重。
全球化人才隊伍的打造,同樣是個大問題。以華為為例,海外員工已超過1萬人,而且正處於快速增長中。海爾、聯想等走上全球化之路的企業也都急需國際化人才。
解決方案
1.盡量讓企業屬地化,弱化「中國企業」的概念,制定清晰戰略,用各種資源吸引合適的國際人才。
2.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增強與國際化人才的溝通和對接能力。
3.提高知識管理能力,把在跨文化管理中出現的問題的解決方案,迅速轉化為企業管理方式。
4.創造全球公用的價值標准,全球各地所有分支機構都遵循共同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
典型案例—趨勢科技
趨勢科技成立於1988年,目前已是全球領先的防毒軟體公司,在全球建有30家分公司。
它採用多總部運作模式,不以任何國家為統領—財務中心在日本,營銷中心在美國,研發大本營在台灣,全球客戶服務中心在菲律賓,行政中心在愛爾蘭。它有一支優秀的跨國管理團隊,僅有13人的核心管理團隊來自中國、日本、印度、美國、德國、阿根廷等6個國家。它有凝聚多元化的強勢文化,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符合人性,放之全球而皆準。 全球化時代,企業創新的周期越來越短,創新成果的保鮮期也越來越短。實質上,全球化是一場新的利益角逐形式,誰在這場比賽中始終不渝地走在創新者的前列,誰就是最終的獲勝者。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企業的創新壓力非常大。這是因為,創新管理首先基於對人性的極度尊重,是對人類精神的深層次的挖掘。創新管理的背後,是管理者的全球化理念和創新精神,是對失敗的包容,是企業整個管理系統的有效支撐。這些,中國企業做到者寥寥。當前,中國企業的創新努力更多是產品層面的創新,在創新管理方面,普遍缺乏經驗和累積。
解決方案
1.建立有利於創新、有利於知識創造和分享的環境和機制。譬如通過改變辦公空間設計,讓辦公室成為員工信息交換、知識交流與創意激盪的場所。
2.讓員工和客戶成為重要的產品創意來源。
3.採用彈性工作制,體現人本管理。
典型案例—3M公司
3M公司以為員工提供創新環境而著稱,視革新為企業成長的方式,視新產品為生命。3M每年要開發200多種新產品,其目標是每年銷售量的30%從前4年研製的新產品中獲得。3M創新管理的秘訣之一,就是努力創造一個有助於創新的內部環境。譬如允許所有員工可使用最多15%的時間在他們感興趣的專業上,並允許失敗,它的口號是:你只有在吻過許多青蛙後,才能找到一位王子。 全球化時代,企業競爭的平台已經悄然發生改變,與競爭對手共舞是常態,企業間常維持既競爭又合作的微妙關系。企業領導人不僅僅要思考競爭、思考盈利,也要思考如何擁抱一個更為開放的商業環境。聲名赫赫的日化產品巨頭寶潔公司支出近20億美元,面向全世界「搜尋」它的科學家。研發都能通過協作和外包解決,還有什麼領域不能?
將非核心專長的業務通過戰略合作的方式來解決,可以使企業快速抓住全球化過程中的機會。這種戰略合作,包括戰略聯盟與戰略外包,它的基礎是信任,是所有聯盟參與者彼此真誠相待。但信任的環境,恰恰是中國企業界比較缺乏的。
解決方案:
1.以價值為導向,以誠信為企業經營之本。
2.開放、靈活、透明。可以從人力資源等管理領域開始,增加企業的開放度,以吸引企業外的思想和企業外的人力資本。
3.協作各方的核心專長應能相容與互補,讓1+1>2。
4.著眼於長期的利益,而非短期利得。
典型案例—海爾
2002年,海爾與台灣最大的家電製造商台灣聲寶集團結成同業聯盟,雙方的合作涵蓋互相銷售對方的家電產品,並擴大了零組件采購及技術共享。與聲寶的結盟,為海爾進入台灣市場鋪平了道路。
中國有世界級規模的公司,卻沒有世界級的公司。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有理想的中國企業正以不同的方式實現著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戰略布局。是否能克服全球化競爭中的各種挑戰,是否能盡快錘煉出全球化的視野,將決定他們未來能走多遠。

4、企業為什麼要走向全球化?

1、擴大出口,開拓海外市場。過去20多年來,開拓國際市場始終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首要動機。近年來,我國企業充分利用各國市場進一步開放和加工貿易大發展的有利條件,通過海外投資辦廠,帶動我們的技術、設備、產品和服務的出口,改變了我們以往主要依賴產品貿易出口的模式。我國已有不少企業在東歐、東南亞、拉美和非洲設廠生產紡織品和服裝。隨著對外投資的增加,特別是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的建立,每年形成的出口和產能轉移規模更大。

2、促進產能轉移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近年來,我國企業通過海外投資向其他發展中國家轉移當地需要的成熟技術,轉移部分產能,既解決了國外市場的需要,又提升了我國和東道國產業結構,實現雙贏。例如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按照「立足國內,發展海外,實施國際化經營」的戰略目標,積極參與海外石油資源的開發,初步形成了中東及北非、中亞及俄羅斯、南美三大戰略區,這其中我國的技術和設備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3、加強境外資源能源開發合作,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取得新進展。我已與30多個國家建立資源能源長期合作關系,與俄羅斯、哈薩克、沙特、蘇丹、澳大利亞、印尼等國的大項目和中長期合作取得突破,在西歐、北非、南美、東南亞、中亞-俄羅斯等海外戰略區域建立了年產百萬噸以上的原油生產基地;鐵、銅、鋁、鉻、鋅等礦種均在境外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能力。另外,我企業在境外開展森林資源合作開發、漁業合作也取得較好成效。

4、加快形成中國的跨國公司,增強國際競爭力。近年來通過實施國際化經營戰略,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日益顯現,全球競爭、銷售網路正在構建。中海油成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產者之一,海爾、聯想、華為、中興、TCL、海信、萬向等研發能力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高端產業領域的製造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逐步形成了國際品牌,提升了「中國製造」的品牌影響力和品牌價值。

5、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6、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取得新進展。目前巴基斯坦海爾家電經貿合作區及尚比亞中國經貿合作區兩個合作區已經揭牌運行,泰國羅勇經貿合作區等其他合作區正在積極推進之中。

7、追求互利共贏,實現國際化經營的可持續發展。我企業在周邊、拉美、非洲以及南太一些國家的拓展,已成為新形勢下我鞏固和發展同這些地區國家的關系、尋求雙方利益交匯點的重要途徑。我與有關國家在重大項目上卓有成效的合作,為雙邊關系提供了重要支撐。

解決未來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需要加大企業國際化力度

未來我國經濟發展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特別是能源、資源、環境和土地等方面的嚴重製約。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關鍵靠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同時也需要加大推進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力度,更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更充分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參與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的程度。

第一,緩解國內能源資源約束需要更加大開發海外資源的力度。我國是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如我國人均擁有石油、天然氣不到世界人均擁有量的1/8和1/20,在已探明的45種主要有色金屬資源中,我國人均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以來,一些重要大宗能源資源供給矛盾加劇,對國際市場依賴加深。未來,伴隨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特別是相當一段時間內重化工業的擴張,能源資源矛盾可能還將持續或加劇。需要推動有實力的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強海外資源的合作開始與利用。

第二,是緩解國內產能過剩、推動產業升級的需要。我國新一輪經濟周期中,投資擴張加大了產能過剩,據估計目前製造業產能閑置率已經較高,需要加大參與全球產業重組和對外產業轉移的力度。同時,我國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到部分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都在不斷加強,具有多元化的比較優勢,加快國際化經營步伐是產業升級的需要。

第三,是緩解國際貿易摩擦的需要。我國已進入貿易摩擦高發期。未來,在我國高投資、低消費的結構性失衡較長時間持續條件下,國內市場競爭還將不斷加劇,我國製造業特別是消費品對國外最終需求的依賴也將持續,企業迫切需要開拓國際市場,但卻遭到形形色色的貿易保護主義的束縛。而推進企業國際化經營、加大對外投資合作力度,有利於為當地經濟發展和就業做出積極貢獻,有利於緩解與有關國家的貿易不平衡,是化解貿易摩擦的重要途徑。

第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提高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目前,發達國家都是充分利用外部智力資源和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國家;進入新世紀以來,芬蘭、瑞典等新經濟典範其自主創新也都是建立在企業國際化經營基礎上,如芬蘭只有500萬人口卻擁有一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跨國公司諾基亞。我國也必須走開放條件下的自主創新之路,不僅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通過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對外投資合作、設立產品設計和研發中心、開展海外並購等,提供利用外部智力和研發資源的水平,招攬國外高端人才,鍛煉培育自己的國際化人才隊伍。

第五,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需要。我國雖然已成為世界工廠,但總體上仍處於國際分工的低端,非價格競爭力不強。要提高我國在國際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中的位置,關鍵是提高產業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積極開展國際化經營,一是可以學習借鑒國外企業的現代經營模式,在全面深化外部分工作基礎上優選培育有競爭優勢的主導業務環節,走上基於創新的差異化競爭之路;二是學習引入國外先進的管理方法,實現業務流程再造,建立健全供應鏈管理體系,實現資源在國內國際范圍內的優化配置;三是通過對外投資合作與並購,建立自己的海外營銷網路,既改變目前單純依賴國外中間商的局面,更為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品開發設計和研發體系創造條件。

第六,穩步開展服務業國際化經營,加快服務業發展與升級。「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特別是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今年出台的國務院7號文件對加快服務業發展與升級做了全面部署,並將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積極承接國際服務外包作為發展服務業的重要途徑。為了適應世界服務業信息化現代化全球化的新趨勢,我國在著力推動服務業引進來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走出去」。要逐步創造條件支持有實力的服務業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在大風大浪中鍛煉成長,引入國外服務供應商先進的管理系統、經營理念、軟硬體技術以及新的業態,提升服務業創新能力,加快服務業現代化。

第七,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在國際貿易、投資、研發、技術交流以及國際生產要素重組與產業轉移占據日益重要的地位,而國際知名品牌則是一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我國要加快從經貿大國向強國的轉變,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全面提升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也必須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適應形勢變化,不斷完善相應的戰略和政策,不斷提高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在參與激烈的國際競爭過程中提高跨國經營企業的實力、能力,孕育培育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國際知名品牌。

第八,加快企業國際化步伐也是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需要。我國近年來外匯儲備增長很快,到今年三季度末已超過14000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而直接投資項目凈流入是外匯儲備增加的重要來源。我國目前已經進入直接投資項目凈流入減少的階段,已有能力和條件逐步加快企業國際化步伐,以企業為主體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和其他形式的投資,達到緩解國際收支失衡、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和流動性過剩的效果。

5、如何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

2015年我國提出建設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著重發展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等10大重要領域和產業。這一目標能否實現,與中國企業能否真正「走出去」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

在近期結束的亞洲博鰲論壇上,中國向世界宣示了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決心和態度。「降低門檻」的「引進來」戰略,與「一帶一路」戰略倡導的「走出去」相結合,構成了我國新時期擴大對外開放的兩個支柱。

2017年世界經濟總量增長速度達到3%,較2016年的2.2%有了很大提升,但整體上看,世界經濟增長依然未能走出2008年經濟危機的陰影。加上自2016年以來主要發達國家在貿易政策上的反彈,全球貿易面臨巨大挑戰,整個世界經濟發展形勢仍然不太穩定。

在當前國內外環境下,我們既要積極擴大開放,通過改善營商環境來有所選擇地引進有利於我國製造業升級的外資外企,也要積極鼓勵中國企業尤其是製造業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努力開拓國際市場,大力提升中國製造的整體技術水平。

2017年,中國企業走出去經歷了一定的回調,並獲得了相應的鞏固。從長遠看,中國企業尤其是製造業企業加快在海外落地發展,不但可以通過落地投資來幫助所在國就業穩定,從而減少投資阻力,而且可以幫助平衡中國與部分國家的貿易,減少中國的貿易壓力。

全球化智庫(CCG)發布的《中國企業全球化報告2017》顯示,海外政治風險、宏觀經濟風險、勞動糾紛風險、安全審查或政府阻撓風險等,是中國海外投資者面臨的最主要的不確定因素。加強在這些領域的防範和應對,是保證中國企業成功走出去的關鍵。

具體而言,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採取「集群抱團」模式可以有效降低風險,利用規模優勢實現在海外的成功落地和發展。例如,我國正在通過建立境外工業園區的方式,來構建企業「抱團出海」模式。截至2016年底,我國企業在36個國家建海外園區77個,其中56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另外,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也要積極謀求在全球產業鏈的頂端獲得一席之地。中國企業要傾向於獲得設計、研發、營銷、服務這些高端的生產要素,來提高中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產業鏈、物流鏈中的地位。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也是中國標准走出去,積極參與制定中國企業「世界標准」的過程。2015年10月,我國發布了《標准聯通「一帶一路」行動計劃》,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能否掌握國際標準的制定權,已成為衡量一國實力的重要指標。

以國際標准化組織(ISO)為例,它制定的2萬多個標准,已被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普遍採用。截至目前,中國承擔了ISO的50個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的工作,積極參與626個ISO技術機構的活動,占所有技術機構的89%。我國參與國際標准化活動雖已取得長足發展,但較之美、德、英、法、日等發達國家存在不小差距。我國GDP總量2015年居世界第二,國際標准化參與度卻名列第六,與GDP總量居世界第四、國際標准化參與度位列第一的德國形成鮮明反差。

此外,謀求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進行合作,也是當前中國企業尋求在第三國發展的一條「捷徑」。通過與這些經驗豐富的跨國公司合作,可以有效規避一些潛在的風險,畢竟相比中國的企業,這些跨國公司已經在全球經營了數十年,甚至有一些是百年老店。

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還要注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和使用。當前,國際化人才不足是中國企業進行對外投資、擴大國際化經營規模、提高國際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我們一方面應繼續放開國際人才政策,為進一步吸引國際人才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另一方面,企業自身也要具備國際化人才意識,注重培養具有全球視野且掌握語言能力、專業知識、行業規則的專業化人才,重構傳統的人才培養戰略。

6、打造世界一流企業,要加快形成的「三個一批」具體是什麼?要怎麼理解?

一是形成一磨鎮批在國際資源配置中佔主導地位的領軍企業游穗,二是形成一批引領全球行業技術發展的領軍企業,三是形成一批在全球產業發展中具有話語權神遊卜和影響力的領軍企業。企業必須將本國經濟要素融入經濟全球化中,加強在高端產業和關鍵要素中的優勢,這就需要建設企業成為科研創新、人才培育的主體。大型國企需要通過融合發展,擴大規模及人才儲備,而中小型企業則應從細分領域入手,精準提升能力。最終的落腳點歸於提高企業的國際知名度和話語權,參與行業規則制定。

7、中國企業應有什麼樣的全球化思維模式

全球化是一個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包含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在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安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多領域的相互聯系、影響、制約的多元概念。
全球化思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總體經營全球化而非僅僅局限於全球銷售;二是在具體經營管理上注意本地化。
中國企業應具有品牌、戰略、服務、人才全球化的思維。

【參考資料:MBA百科詞條 「全球化思維」。】

8、「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國企業該怎麼做?

從過去200年全球經濟大國的興衰邏輯來看,一個經濟大國一定是資本輸出大國,英國、美國、德國、日本無一例外。

「現在,中國企業無論是從事哪個行業,無論是已經走出去了或者是計劃走出去的,國際化、全球化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帶一路』倡議,給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和舞台。」近期,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主辦的一場中國企業全球化沙龍上,學院院長李銘俊說道。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以下簡稱「中歐」)創辦於1994年,是唯一一所由中外政府合作創辦的商學院,在2017年《金融時報》全球商學院MBA課程排名中,中歐位居第11位,亞洲第1位。

作為中國與歐盟的合作辦學項目,國際化也成為中歐與生俱來的辦學特色。學院自2013年成立中國企業全球化研究中心,跟蹤研究了大量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鮮活案例。近日,李銘俊院長和中歐市場營銷學教授王高教授接受了人民網專訪,就「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國企業「全球化」跨越,結合學院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李銘俊

「一帶一路」倡議體現大國擔當

無論是作為一位前外交官,還是當前這所亞洲一流的商學院院長,李銘俊對全球化有關的議題都保持著密切關注。對上月閉幕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李銘俊表示,論壇的成功舉辦充分體現了「一帶一路」是「中國倡議、全球共享」,這代表了一個大國的擔當,是中國領導力的體現。

在李銘俊看來,正因為中國提出了「共商、共享、共建」,對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非沿線國家來說,參與進來都會找到一些新的商機。李銘俊說,「一帶一路」既為中國自身對外開放戰略的全面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新的難得的歷史機遇,也為「一帶一路」沿線新興市場國家抓住中國機遇、積極應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困途徑。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要更好地走出去,要求商界領袖要具有兩個素質,「國際化的視野的和全球化的經營能力」,李銘俊表示。

企業「走出去」需練好「基本功」

什麼是國際化視野?首先要做好基本功,做到有的放矢。李銘俊列舉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國內某企業的小案例。

「當時這家企業為了借世博會向各國代表團宣傳企業洽談合作,專門為來參觀世博會的各國家客人在上海設置了一個展示廳,為每一個國家的代表團針對性地准備了PPT。由於接待前作了充分的准備,充分研究了所在國的商業、法律和文化,方案成熟,商談效果就非常好,有的當場就談下來了。這就是一家企業國際化的體現。」李銘俊回憶道。

「我們很多企業沒有沉下心來做這個准備工作。當你需要走出去的時候,准備是不足的。」王高教授補充道。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副教務長王高 

王高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副教務長、中國企業全球化中心聯合主任,他參與撰寫了《全球化之路——中國企業跨國並購與整合》一書,書中收錄了大量中國企業全球化中心跟蹤研究的企業並購案例。

在王高看來,「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企業提供了非常好的政策環境,但是國內企業家們也應該清醒看到,與那些具有百年歷史的跨國公司相比,國內企業「走出去」面臨產品和人才的雙重挑戰,如何彌補「外來者劣勢」,是企業家必須想清楚的問題。

走出去的「三段式創新全球化路徑」

由五位中歐教授聯合編撰的《全球化之路——中國企業跨國並購與整合》一書中,提出了中國企業有別於西方企業的國際化路徑——「三段式創新全球化路徑」,即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第一步是先積累國際化的業務與經驗,第二步是 將在海外獲得的資源與能力應用於中國市場,提升產品價值,第三步再通過國際化進行海外市場拓展。

「中國企業把錢投到海外,實際上是為了提高了我們產品的價值創造能力,再返回到中國市場。」王高將其稱之為中國企業的「能力升級路徑」。

王高教授列舉了某奶粉企業的出海案例,這家企業通過在法國收購奶源,成功鞏固了在中國高端奶粉市場的地位,實現了將其海外資源與中國市場的融合,最終帶來了中法雙方合作共贏的局面。

「得益於中國市場巨大的需求量,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中國企業創新全球化路徑帶來的不僅是合作共贏,更是彌補了中國企業在產品、核心技術、品牌上的不足,最終,企業本身的市場價值也在追求品質的過程中得以提升。」王高教授說,「一帶一路」倡議無疑將加快這一進程。

人才缺乏是「走出去」最大短板

「大家感到走出去遇到最大的困難、最大的瓶頸是什麼?我看了一下2016年《中國企業全球化報告》的調查結果,56%的企業說的是缺乏國際化的人才。」李銘俊說道。

在李銘俊看來,人才是企業全球化的「生命線」:「一個企業要走出去,你有非常好的人才,也有好的項目,那成功是大概率事件;如果你有全球化的人才,項目暫時還不是非常完備,我想也是有希望的;但如果沒有全球化的人才,哪怕有了好的項目,我覺得風險也很大。」

「中國企業真正在海外市場開展運營的時候,才發現我們的人才是奇缺的,這個可能是下一步最大的挑戰。」王高說,「語言就是第一個障礙。另外你懂不懂當地的法律、文化,能不能跟當地的人有效地溝通?」

對此,李銘俊表示,培養和引進優秀的海外經營人才對於企業「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合作區的順利運營都至關重要,要盡早地規劃人才的儲備,這是政府和企業都需要認真考慮的一個問題。「人才培養不是一時可以達到的,要做相當多的工作。中歐今年就將開設『全球化中國企業核心人才』課程。因為我們發現企業對此是有很大需求的,中歐也希望通過中歐的國際化平台和教授資源優勢,幫助中國企業全方位培養全球化人才,避免企業多交不必要的『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