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資本論分析逆全球化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資本論分析逆全球化

發布時間: 2023-05-15 16:38:35

1、讀《資本論》有什麼現實意義?

在馬克思主義以前,已經有了政治經濟學,不過那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把「國民財富」作為研究對象,只講物與物的關系,不講人與人的特殊社會關系,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看成自古有之,永恆存在的東西。

馬克思通過創作《資本論》,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根本革命,為政治經濟學的發展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資本論》明確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並以唯物辯證法作指導,運用科學抽象法進行研究,從而第一次科學地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

《資本論》在批判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價值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分析了勞動的二重性,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從而為政治經濟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1)資本論分析逆全球化擴展資料:

2018年9月14日,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出版整整150周年。這部著作問世150年來,其思想影響力經久不衰。

用馬克思的理論分析世界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所呈現的趨勢,仍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馬克思提出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一論斷便是最明顯的例證。馬克思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發生矛盾。

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可以說,沒有什麼理論比馬克思的這一觀點更切中時弊。在現實中,經濟基礎不斷向前發展,而上層建築則具有相對穩定性,隨著時間推移,這種相對滯後性必然導致社會矛盾的增長。

我們看到,在美國和英國,生存空間被擠占的社會中下階層在2016年起來反對建制派的統治,這正是馬克思觀點最鮮活的例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資本論

2、如何正確地看待《資本論》

參考:人民網---理論 宋養琰:我是怎樣讀解《資本論》的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1207/c148980-19824639.html

【前言】我之寫這篇文章,為的是:一,喚起人們關注對馬克思經典著作的學習,特別對《資本論》原著的學習。當下,《資本論》中的原理,對如何建設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別是對如何建成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及其體系,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對正確認識現代資本主義侵略和霸權主義的本性和本質,也是十分有用的;二,目前在我國,據我所知,許多院所或高校,主要是一些名為「馬列主義研究院『或所』」,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主要是對《資本論》的學習,很不重視,浮光掠影,搞花架子,或放任自流。。依我看,在這方面存在著以下三種傾向:一是冷漠化,二是碎片化,三是邊緣化。很值得關注。
1951至1953年,我在人大讀經濟學研究生。在當研究生期間,除繼續學習俄語外,主要讀馬克思主義的一些經典著作,其中又把重點放在《資本論》上。我算了一下,讀《資本論》時間約占我總閱讀時間的一半。
1845年,馬克思曾寫到:哲學家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如何改變世界?如何改造世界?我體會,對於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馬克思自己在《資本論》中來回答的。
《資本論》是馬克思畢生的科研成果。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的科學發現: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二者水乳交融於《資本論》之中。
馬克思的《資本論》一共三卷,其中第一卷先後有好幾個版本。最早是1867年出版的德文版《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離世前還留下另外兩個版本:一個是1873年再版的德文版《資本論》第一卷,另一個是1875年出版的法文版《資本論》第一卷。後一個德文版《資本論》第一卷,對前一個德文版《資本論》第一卷做了較大的修改。馬克思的法文很好,他從1872年開始,將已出版的德文版《資本論》第一卷,翻譯成法文版《資本論》第一卷,1875年完成並出版。法文版《資本論》第一卷,對德文版《資本論》第一卷,又做了較多的修改,增添了許多對非西方國家的研究,包括中國。可見,馬克思德文版《資本論》第一卷也是在不斷修改和完善的,馬克思思想也是在不斷發展的。可是,當時,我們讀的主要是1938年由郭大力、王亞楠歷經十年從德文版《資本論》第一卷。
馬克思為了完成這部《資本論》第一卷,經歷了21年的艱苦奮斗歷程。該書伴隨著政治上的爭論和個人生活的悲愴經歷。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二、三卷,是恩格斯在馬克思逝世後由他從馬克思大量筆記和手稿中,整理、編輯並出版的。
《資本論》首先是一部經濟學。作為經濟學,它開篇之作是構成資本主義細胞的商品和貨幣。正是這些看起來極為尋常不起眼的東西,由於它的存在、發展和演化,形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或社會龐大的有機體。正是這個有機體主宰了當時的世界。
馬克思是帶著濃厚的階級情感來寫《資本論》的,其中講的都是資本主義的現實,它以特定的內涵,感人的意境,激昂的文字,流暢的語言,鋒利的文筆,揭露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的運行過程,指出這個過程本質特徵就是資本在運作過程中的剩餘價值的生產。在這個過程中,存在倆個對立的階級,即參與生產剩餘價值的工人階級和佔有剩餘價值的資本家階級,資本主義的總利潤的秘密就在於資本家階級佔有工人階級生產的全部剩餘價值。由此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的不可調和的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進而揭示其發生、發展和死亡的客觀規律,科學論證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馬克思《資本論》最終目的為的是喚起工人階級和一切勞動人民起來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創建社會主義社會。用馬克思自己的話說,《資本論》是用「血」與「火」寫成的。
資本主義經濟關系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社會或生產方式的其他部分,包括政治、文化等一些上層建築,都是在這個基礎上衍生出來的。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或主要矛盾即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
其中,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商品拜物教的精闢分析。這一分析在今天看來,比馬克思所生活的年代更具有真實性。因為他在這里所描述的是在商品經濟下,人與人的關系變成了人與物的關系和人與錢的關系,產生了人對物或錢或資本的如同對神靈般的崇拜。我認為,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不單純是資本主義的產物,而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只要商品經濟存在的地方,商品拜物教就存在,只不過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發展到了最高峰。
當下,在我國,商品和貨幣拜物教已經漫延到許多領域,泛濫成災。不客氣地說,在學術界,學術虛偽,學術欺騙到處可見:有少數學者,披著「院士」、「教授」、「學部委員」、「研究員」等外衣,不擇手段,如用走穴、出場費、咨詢費等方式,要價很高,謀取利益最大化,把學術職稱變成賺錢的道具。甚至,有些所謂「學者」,因抄襲而成名。還有在院士或學部委員評選中,拉幫結派,近親繁殖,弄虛作假現象也嚴重存在著。所有這些現象,就其本質而言,無不是商品或貨幣拜物教的具體體現。
《資本論》不僅是一部經濟學,也是一部哲學或史學或文學的巨著。
作為哲學,他把資本主義放在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定階段來進行研究和認識的,他研究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及其發展的全過程,批判了唯心史觀和英雄史觀,創建了唯物史觀。唯物史觀即歷史唯物主義,淵深奧博,深入淺出,它不僅給人們提供了認識歷史、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為人們提出許多對未來的推理和遐想。
作為文學,溫潤親切,彷彿一幅幅溫婉的油畫,一首輕吟的詩歌。用馬克思的自己的話說,他是把《資本論》當作一件高雅的藝術品來精心設計和雕琢的。為了表述他高深的理論命題,《資本論》中,引用了但丁、莎士比亞、歌德、巴爾扎克、塞萬提斯等文學巨匠的作品,甚至像古代的作家荷馬、索福克勒特、荷力士安蒂、巴特洛士的詩篇,也都加以巧妙的運用。在《資本論》中,還不時見到希臘、羅馬、印度、北歐等文明古國的許多神話。
《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的「聖經」,博大精深,也是一部「大百科全書」,它展示給我們的,字字閃光,語語驚人,沁人肺腑,動人心弦;它又如同熔化了的一爐黃金,洋洋灑灑,鋪撒大地,美不勝收。
1896年,恩格斯在一篇書評中說:「歐文、聖西門、傅立葉的著作現在和將來都是有價值的,可是只有一個德國人馬克思才能攀登最高峰,他把現代社會關系的全部領域看得明明白白,而且一覽無余,就像一個觀察者站在最高的山巔觀看下面的山景那樣。」
《資本論》為我們這些嗷嗷待晡的莘莘學子開啟了一扇奇異的資本主義世界,也相應地描繪出世世代代的人前赴後繼為之而奮斗的社會主義藍圖。
馬克思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一百多年過去了,在西方出現了許多大思想家、大學問家,但在我看來,就其理論的廣度、深度或高度,及其在社會歷史中的影響程度,到目前為止,還未有一個人超越馬克思。
在此期間,我還偶然讀到一些有關馬克思在《資本論》寫作所遇到的困難的有關資料。馬克思是人而不是神。在馬克思一生中,也經歷了不少困難,享受了酸甜苦辣的過程。人們公認,在馬克思身旁有兩個了不起的人物始終在幫助馬克思,幫助他度過難過關,幫助他完成《資本論》的寫作大業。這倆個人是:燕妮和恩格斯。
馬克思身旁的主要助手是燕妮。燕妮比馬克思大四歲,倆人青梅竹馬,結成伉儷。起初,馬克思向燕妮求婚時,把自己的博士論文獻給燕妮的父親,請其指點迷津。在馬克思的博士論文的前言中,提及一個普羅米修斯盜天火的故事。普羅米修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一個關心人類甘苦的神,他看到人間沒有火,人類只能吃生冷食物,因而生活很苦,發展很慢。普羅米修斯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偷取天火拋向人間,從此人間有了煙火,也有了光明。天神宇斯一向與人類為敵,不允許人間有火,聽到此事後,怒火上升,立刻把普羅米修斯囚禁在高加索的岩石下,並讓神鷹白天叼食他的肝臟,可也奇怪,到了晚上,普羅米修斯的肝臟又重新生長出來,神鷹繼續叼食 ,日復一日, 普羅米修斯為了人類忍受巨大的痛苦。後人把普羅米修斯的精神稱之為人道主義精神。馬克思在論文中說,要以普羅米修斯盜天火的精神去建立自己的理想和理論。當燕妮的父親看到馬克思關於這段關於普羅米修斯盜天火的敘述時,拍案叫絕,並滿口應許燕妮和馬克思這門親事。所以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始終洋溢著人道主義精神。馬克思和燕妮用今天的話說是一對「模範夫妻」。
另外我從學習資料中,還得到馬克思給給燕妮的一首「情詩」:名為《思念》,詩曰:「燕妮的名字\哪怕是刻在沙粒般的隙縫里\我也能夠把她念出\溫柔的風送來燕妮的名字\好像給我捎來了幸福的信息\我將永遠謳歌她\讓人們知悉\愛情的化身啊\便是這名字的燕妮。如此熱情謳歌的詩句,只有熱戀出的情人才能寫出。我曾想,馬克思也談戀愛,愛得那麼深忱,那麼纏綿悱惻!
馬克思雖然夫妻之間很幸福,但因經濟來源有限,生活很苦。當時有的資本家用高薪聘他當職員或高管,他都以「不願做資產階級搖錢樹」拒絕了。後來,燕妮把出嫁時帶來的紀念品金銀手飾當掉或賣掉,為孩子買麵包,全力支持馬克思的《資本論》研究工作。再往後,認識了恩格斯,恩格斯對馬克思鼎力相助,並和恩格斯在共同戰斗中結成親密的的友誼。協助馬克思完成《資本論》的寫作工作。在後來,收集、整理、編輯並出版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二、三卷。有人說,恩格斯是馬克思生命的繼續。馬克思的《資本論》中也凝聚了恩格斯畢生的心血。
研究生學習既緊張,又充實。我們這些學生,都異常用功,好像都有說不盡的潛在動力。讀書有多種方式,有精讀,有細讀,有泛讀,有速讀,而《資本論》只能精讀和細讀。讀《資本論》對我來說不是負擔,而是一種特殊的「享受」。在我的一生中,《資本論》是最喜愛的一部書,百讀不厭,愛不釋手。在近三年的研究生學習中,主要時間和精力都放在這方面,先後通讀了三遍,《資本論》第一卷讀了四遍,其中一些重要的段落反復地讀,如價值、使用價值,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絕對剩餘價值,利潤、超額利潤、地租、級差地租等定義,還有一些重要的典故、腳注、詩句,至今有的仍可琅琅背誦。《資本論》對我受益終身。
說實話,我們那時候在那種形勢下的學習,是信什麼學什麼,帶有較大的片面性。這種片面性現在看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重視學習馬克思的早年著作和中年著作學習,而忽視了對馬克思晚年著作的學習。馬克思的晚年著作,如《人類學筆記》、《歷史學筆記》等,不僅豐富了他的早年著作,而且發展了他的早年著作。甚至有些觀點,修正了早年的著作。
其二,因為時間緊迫,幾乎把全部精力都投放在讀馬克思的著作上,即使也看點西方的東西,大都是在上級指定的范圍內,作為反面教材在批判中學習的.西方經濟學的一些重要著作,如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都未看到。不要完全排斥西方經濟學,特別是古典西方經濟學。要知,古典西方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有很難分割的歷史淵源。
其三,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精神,理解和認識也不夠全面。當時,總認為馬克思主義只是一部厚重的革命理論,把人道主義排除在外。甚至認為,人道主義不是馬克思主義,而是修正主義。今天看來,這種看法和說法是不妥的。其實,愛和恨是對立的統一,有愛必有恨,愛之切,恨之深。人世間從來就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無緣無故的恨。馬克思在批評資本主義的同時,從頭到尾都貫穿了關心無產階級和勞苦大眾的人道主義的內涵。到了《資本論》第三卷,當論述到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時,使人變成充分自由的人,解放全人類,人類過上幸福的日子,更充分體現人道主義精神。
馬克思生活在19世紀的西歐,他的學說反映了19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實際,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傳遍全世界。在人類歷史上,除了宗教,還未有任何一種思潮或學說,能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19世紀中葉或末葉,由於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展,歷史呈現出一個革命時代的到來。1848年和1871年的先後發生了兩次革命,馬克思面對這個時代的需要,用革命理論來指導革命運動的實踐。使革命在歐洲如火如荼地燃燒起來。從發展上看,革命終究不是目的,而目的是人類的自由和解放。為此,馬克思更深入地研究了社會發展的規律,探索人類走向自由和人類解放的途徑,提出科學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在科學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里,很自然包含人道主義精神。
嚴格說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並不是馬克思的創造,自古以來人們就嚮往大同世界、千年王國,還有歐文、聖西門、傅立葉的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的偉大貢獻主要在於以唯物史觀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進行合理性和必然性的科學論證, 從而使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
其四,關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如何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當時考慮的很少,今天看來,不能說不是一種缺損。
我打童年入學以來,因為出身貧寒,環境惡劣,少讀史書,自覺缺乏寬廣的文化視野和深厚的學術底蘊。身處最高學府里的非常正規的「研究生」這個群體中,與身邊的同學相比,自愧不如。這種狀況迫使我不能不拼搏向上。古人說「勤能補拙」。我認為,人生最值得珍惜的是時間,最不能浪費的也是時間。我自認為,我的智商不高,但「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
我深切體會到,對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來說,勤奮固雖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對真理的執著追求。書讀多了,眼睛開闊了,想法也多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的這兩句名詩,對我來講,似乎賦予了新的含義。他講的是山,也寓於對人生的看法。這時我初步體會到,人生的道路也如爬山,流汗,甚至負傷,流血,為的是登上高峰;只有登上高峰,才能俯瞰大地和地上的一切,並由衷地感到快慰和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