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化對中國的積極和消極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影響: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具體表現為:它促使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品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查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經濟全球化的消極影響:(1)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
這是因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傢具有經濟和科技上的優勢,掌握這推動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的現代信息技術,主導著世界市場的發展,左右著國際經濟的游戲規則
(2)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這種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兩級分化更加嚴重。一邊是發達國家財富的不斷積累,一邊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的不斷加劇。
2、中國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1、從本質上來看,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內容就是國際經濟貿易的規模不斷擴大,其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國際貿易在各國經濟發展中所佔的比重不斷提高,同時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
2、帶來機遇。世界格局多極化為我們爭取一個較長時間的和平環境提供了可能,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我們更好的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發展自己,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興起為我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為我們實現新的更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帶來挑戰。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又有新的表現,恐怖主義的威脅依然存在,為我國的國家安全有所影響,經濟全球化也給我過帶來了一定的風險,某些西方大國,控制國際經濟組織,動輒以經濟制裁相威脅。
(2)全球化中中國的得失擴展資料:
全球化的體現:
當代全球化主要體現在國際化、自由化、普遍化和星球化這四個方面。國際化主要是指跨越國界的,描述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差異。
自由化常常被經濟學家所使用,而普遍化則更多地為文化研究者使用,主要涉及特定的價值觀念:一個更加全球性的世界在於文化上趨於同質化。星球化則涉及消息的傳播與文化安全問題。
3、全球化對中國有利還是有弊?
全球化帶來的弊端:
一、吵鎮大量外資的進入容易造成債務負擔,可能引發國際債務危升舉粗機。
二、外資進入對民族資本和民族工業沖擊較大 。
三、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答配展的矛盾日益尖銳 。
四、跨國資本的進入增大了金融市場的投機性和風險度,容易給短期投機資本沖擊較虛弱的發展中國家國內市場造成可乘之機 。
五、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發展中國家經濟轉型充滿了動盪和起伏 。
六、經濟全球化加速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七、經濟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
4、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困境與挑戰體現在哪裡,中國是如何應對的
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挑戰:
1.經濟全球化使我國的民族工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沖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民族工業一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沖擊。在我國加入wto後,這種沖擊對一些產業來講更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2.經濟全球化可能使我國產業結構低級化、邊緣化。經濟全球化雖使我國的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得到較大發展,但無法改變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也無法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現代化。……
3.國際經濟運行中「游戲規則」的適應問題。對於發達國家來說,它們適應以自己為主導制定的經濟規則和經濟秩序,沒有制度和體制方面的限制,只有協調各利益集團方面的困難。……
4.我國所處的經濟發展起點和實力決定了我國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相對劣勢。
5.我國企業競爭力薄弱。在全球化趨勢不十分明顯的時期,我國企業在規模、效益、研發能力等方面表現得不盡人意……
具體來說,應採取以下對策和措施:
一、必須堅定不移、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當中去。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必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歷史潮流,它不是某個國家或者某類國家的政策選擇,而是跨世紀國際經濟關系變化的總體趨勢。如果我們否認乃至拒絕它,既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會給我們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閉門自守必然導致落後,我國在這方面有過慘痛的歷史教訓。因此,我們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順應歷史潮流,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
二、注重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源培養戰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科學技術在全球的高速發展和加速傳遞,為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機會。發展中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那裡吸取技術發展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可以根據客觀需要和現實可能,直接從比較高的起點開始,在技術水平、生產組織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鑒一些現代化國家已有的較為成熟的文明成果。供參考。
5、經濟全球化:我國從中得到的利益與面臨的問題
經濟全球化:機會抑或陷阱
「經濟全球化」恐怕是當下「曝光率」最高的字眼。隨著「麥當勞」遍地開花、NIKE鞋滿地走、網際網路進入千家萬戶,全球化似乎也就成了人們的日常用語了。但是全球化究竟什麼?全球化將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何種影響?對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處於有關全球化的種種看法兩端的是樂觀與悲觀的對立觀點。樂觀者認為全球化是陽光鋪路的通往人類大同的坦途,而悲觀者預言全球化將導致全球分裂化,是一個巨大的陷阱。兩種貌似截然對立的看法,其實對立統一、相反相成。陽光與陰影同在,機會與陷阱並存,是全球化時代的客觀現實。
我國是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國家,近20年來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注入了新的動力,開辟了新的市場。中國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三個方面:
—— 吸引大量外資,為我國工業化進程注入了巨大動力。70年代末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在世界范圍產生了強大的沖擊,中國的發展對世界來說是最大的商機,20多年來我國不僅成為第三世界國家中最大的外資直接投資國,在全世界也僅次於美國。從1979年至1999年的20年間,我國實際利用外資已經達到3076 .31億美元,批准建立的外資達到34萬家,外國直接投資存量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經超過了20%。外資的大量進入彌補了我國現代化建設資金短缺,改善了我國投資結構。在引進外資的同時還引進了國外一些先進的管理經驗,對我國現代化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 對外開放,擴大了我國的對外貿易。經過近20年的改革實踐,對外經濟貿易已經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增長點。2000年我國進出口總額達到4743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45%。對外經濟貿易迅速發展成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近年來我國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增長速度大約為7至8%,其中靠對外貿易拉動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百分比大約是兩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我國每年1/4左右的經濟增長是靠對外貿易來實現的。
—— 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由於外國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的迅速增長和發展,加速了我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歷史進程。我國是一個經濟落後的人口多國,在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過程中,巨大的農村人口和剩餘勞動力始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一個巨大的難題。在改革開放前的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我國在如何克服這一難題上沒有找到好的解決辦法。巨大的非工業與非城市人口是阻礙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絆腳石。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資本的國際循環,外資、外貿的大發展給我國轉移農村勞動力提供了歷史契機,使我國在這一領域出現了實質性的進展。到目前為止,在我國的外資企業直接吸收勞動力近2000萬人,而遍及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巨大的對外貿易加工帶,更是吸納了近兩億農村勞動力。這一巨大的變化意味著我國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出現了歷史性的突破。
事物歷來具有兩面性,在我們看到經濟全球化及我們的對外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全球化具有的負面作用,全球化對我國現代化提出的挑戰。從目前可以觀察到情況看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也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首先,大量的外資進入易於造成國內產業內部的「二元化」結構矛盾。大量外資的進入使我國的輕紡、製鞋等行業獲得迅速發展。但是,由於外資企業大多「兩頭在外」,因此由外資帶動的個別產業的發展,甚至是很大的發展,並不能帶動受資國產業的整體發展,或者說,無助於受資國國內產業鏈的自然延伸。在這方面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借鑒。如韓國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有若干個大企業進入了「世界五百強」,使韓國的以外向型為主的若干行業實現了「現代化」,甚至躋身於世界前列。但韓國大量的以內需為主的行業和大量企業還是相當落後的所謂「半現代化」的。國民經濟內部的結構失衡,外向型產業或行業過度膨脹,而內需產業或行業發展不足,一旦國際市場有個風吹草動,即會造成結構性的過剩危機。應該說,1997年以來的東南亞經濟危機已經充分證明了,過分依賴和引進外資會對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產生不良的影響,會導致其結構失衡。
其次,開放經濟易於造成國內區域間的經濟、社會分化。外資進入一般集中於一個國家某些特殊地區,如在我國原來經濟相對發達且進出方便的東南沿海地區,加之我們的特區政策的引導,使改革開放以來進入我國的外資及外資企業大部分集中於東南沿海地區,進入90年代以來還有進一步集中於上海的浦東等地的趨勢。應當說,從表面上看我國吸引了大量的外資,而實際上只是我國的少數地區吸引了大量外資。以1996年引進外資的地區分布情況為例,這一年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為417.25億美元。但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中,廣東、福建、江蘇、上海等九省和直轄市引進的外資是其他22個內地省份、直轄市和自治區的4.76倍,差距相當之大。而外資進入和外資企業的過分集中則是造成中國地區間經濟差距不斷擴大,原來集中於內地的大批國有經濟衰落,內地鄉鎮企業發展乏力甚至也出現了衰退,大量內地農民湧向沿海大城市造成過度城市化等等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的重要原因。
第三,也許是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國的開放屬於外資主導型的開放經濟,這種開放形式不利於受資國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不利於國家產業的技術升級。與外貿主導型的開放不同,外資主導型的開放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國公司主導的開放經濟。跨國公司投資於發展中國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動力,而在投資和建廠時都非常注意對自己技術的保護。這樣在由外資進入引發的國際經濟的交換,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看,只是其勞動力參與了國際資本循環,而沒有或很少有先進技術的沉澱。在技術方面,發展中國家至多搞一些配套與維護,用中國的話說就是:給別人「打工」,而長此以往我國的企業的技術開發,特別是自主開發的能力就會大大降低。
面對經濟全球化,人們最關心的是:全球化對於我們到底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其實,固定的答案是沒有的。全球化是把「雙刃劍」,利弊得失主要取決於我們的應對。應對得當即可化弊為利,而應對不當則會落入陷阱。面對全球化的挑戰,不能迴避矛盾,我們要在堅持對外開放的前提下,趨利避害,探索更好的發展途徑。
6、經濟全球化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不僅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也給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波動和政治不穩定。近年來,墨西哥、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的金融危機及其政治動盪,就是有力的佐證。其代價之慘痛、教訓之深刻,足當引以為鑒。經濟全球化已經叩開中國的大門,在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之同時,也對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產生了威脅和影響。我們必須正視挑戰,探索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社會政治穩定與發展的規律和對策。
一、經濟全球化對當代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生產力和世界交往高度發展的必然產物,作為一種客觀的自然歷史進程,不斷地表現出日益「超越民族國家」的特性。但在實踐中資本主義主導了經濟全球化,試圖按照其面目改造整個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資本主義化」。這種雙重性質決定了經濟全球化對世界歷史的發展,同時具有推動與阻礙的雙重影響。它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沖擊,實質上就是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的挑戰。其格局總起來看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但是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是挑戰大於機遇。這不僅體現在它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挑戰上,更集中地體現在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穩定與發展的挑戰上。
首先,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挑戰,直接地影響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其次,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政權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脅。
第三,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國家主權、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提出了挑戰。
第四,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新一輪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戰,使政治改革過程面臨更大的困難、矛盾和風險,孕育新的政治不穩定因素。
第五,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國文化與思想觀念沖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我國政治不穩定
總之,經濟全球化已經把中國和世界聯系成為一個整體,由於存在著「蝴蝶效應」,國際社會任何一個微小的波動都可能帶來中國社會的經濟波動與政治不穩定。這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客觀事實。
二、經濟全球化影響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方式和特點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是一種全方位的影響,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具有各自不同的表現方式和特點。
從經濟方面看,經濟全球化主要通過市場經濟機制,直接、全面和深刻地影響我國的經濟穩定和政治穩定。經濟全球化的基礎是世界市場的全球化,世界市場按照自由競爭原則,自發地調節各國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關系。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經濟全球化正在通過世界市場和中國市場的鏈接,把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國際經濟政治的風險、矛盾和危機,直接引導到中國社會中來,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穩定發展。其表現有二,一是直接影響我國的經濟穩定發展狀況,主要是經濟總量的平衡和經濟結構的穩定。二是通過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來影響政治穩定發展。值得指出的是,經濟全球化的這些因素同時存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形成一種綜合影響力,貫穿在我國經濟政治發展進程之中。因此,市場機制是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政治穩定的最基本的方式。
從政治方面看,經濟全球化主要通過政府宏觀控制和對話協商機制來實現各國政治穩定與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各種跨國公司和企業根據自由競爭原則和全球性利益,在全球范圍內爭權逐利,導致了國際無政府主義的嚴重泛濫,卻不對各國社會的政治穩定負責。因此,維護世界經濟秩序和各國社會政治穩定的職責,仍然需要各國政府承擔,通過宏觀調控、協商對話和國際合作,使市場起到基礎性配置全球性資源的作用。但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卻打著自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的招牌,主張通過「自由民主市場模式」,鼓吹和採取政府管制經濟自由化政策,來消融中國政府管制經濟機制,制約我國政府管理行為過程,直接影響我國的政策穩定和政局穩定。此外,西方國家通過操縱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組織,強調一切按照所謂的國際慣例和國際法辦事,甚至奉行單邊主義,把本國法律凌駕於國際關系准則之上,企圖迫使中國就範。這種不正當干預我國經濟政治事務的「合法」手段,對我國政治穩定的隱性影響更大更深。可見,政府宏觀調控、協商對話和國際合作是全球化條件下維護政治穩定的關鍵。
從文化方面看,經濟全球化主要通過國際大眾文化傳播媒介及其滲透整合機制,直接和間接地影響我國公眾的政治思想穩定和民心穩定。經濟全球化不僅是物質文明的全球化,也是精神文明的全球化。資本主義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西方的物質文明,也帶來了西方的精神文明,對我國公眾社會政治心理的穩定狀態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但世界主要大眾傳播工具卻被西方發達國家支配著,少數全球性傳媒公司壟斷著全球信息的發布權和控制權,這實際上使我國公眾處在一種信息不平等和信息不對稱的格局之中。發達國家藉此推行文化霸權主義,推銷「西方價值」,妖魔化中國等活動,這對我國社會公眾的思想統一和心理穩定,產生和形成了無形的滲透影響和強大的輿論壓力。
從社會方面看,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生活方式一體化,也是影響我國社會政治不穩定的方式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通過各種世界交往方式,同世界各國人民形成了越來越密切的經濟與社會聯系,無論是在廣度還是深度方面,都已經十分普遍地擴大了,我國社會公眾生活方式也呈現出不斷國際化與全球化的趨向。由於中國與各國之間存在一定的經濟與文化差距,人們在融入全球一體化的社會生活過程中,產生了這樣那樣的不適應性,造成各種各樣的矛盾和不穩定因素,從而有可能產生和加劇我國社會政治的不穩定狀況。
當前,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穩定發展的影響,呈現出這樣一些特點。第一,在影響的方向上是國際國內雙向互動。第二,在影響的內容上是經濟、政治和文化交叉滲透、相互轉化和全面擴展的一體化發展態勢。第三,在影響的機制上是結構—功能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第四,在影響的格局上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容並存。第五,在影響的趨勢上是政治穩定與政治不穩定交替發展。我們以新的姿態推進改革、擴大開放,保證持續穩定發展是回應經濟全球化帶來各種不穩定挑戰的必然選擇。這是一種「沖擊—回應」互動關系,其運動軌跡和結果總的說來就是一種「不穩定—穩定—不穩定」、不斷循環發展以至無窮的過程。
三、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保持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對策選擇
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如何實現和維護中國社會政治穩定與政治發展,我們提出以下的對策選擇。
一是不斷解放思想,實現觀念更新,這是我們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保持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前提條件。當前,必須從經濟全球化的視角與高度,重新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穩定及其意義。
二是不斷適應形勢發展的變化,及時進行社會政治穩定的政策調整,這是我們應對經濟全球化,保持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發展的關鍵。
三是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堅定不移地走制度創新之路,全面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新型體制,是保持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發展的根本。首先,堅持走制度創新全面發展的新道路,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和文化制度,真正實現和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和優越性,這是我們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發展的根本保證。其次,必須以「三個代表」為指導,加快新一輪體制改革的步伐。要及時抓住當前世界發展的有利時機,爭取在2010年左右逐步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及其相適應的政治法律文化新型體制。要立足全球,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紐帶,不斷推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發展的根本動力。不斷地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國家及其政治文明,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發展的根本保證。建立和完善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社會主義新文化體系,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發展的巨大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再次,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民主外交路線,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為我國社會主義的穩定發展創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積極全面參與世界經濟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推動國際經濟政治制度的創新發展,創造世界各國人民的平等、多元、共贏的發展新格局,推動人類文明的和諧與進步,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與發展的根本方向。
7、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現在世界上真正的大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
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
正是經濟全球化使發展問題上升為全球問題。
一般來說,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勞務、技術、貨幣、資本在全球大量流動,
使各國經濟緊密聯系,日益互相依賴的經濟現象。
隨著世界經濟聯系的不斷加深,發展中國家自身所面臨的困難具有了新的意義,像債務、人口、能源、環境這樣的問題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關系整個世界資
源合理分配及合理使用的問題。
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
展,處於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整體聯系日趨緊密。可以肯定,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建設和發展必將產生越來越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既有積極有
利的一面,也是新的發展機遇。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於吸引外資。
2.有利於擴大對外貿易。
3.有利於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
既有消極不利的一面,也是嚴峻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經濟全球化為以發達國家為主的國際資本開拓了尋求更高利潤的地域和
空間。
2.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達國家構築以其為中心的國際經貿基礎,。
3.
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傳遞和同步性加強。
4.
經濟活動從來都不是孤立進行的。
在這種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復雜局面下,如何應對成為關鍵。
在這一艱難的實踐進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基本原則:
1.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2.適度保護,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有條件地參加經濟全球化。
3.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4.
高舉和平與發展的旗幟,促進經濟區域化。
總的來說,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歷史進程,是不可逃避的。對於發展中的中
國,參加經濟全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我們只是要通過經濟全球化的手段,來
達到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鞏固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
8、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有哪些?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優勢:經濟全球化削弱了關稅壁壘,有助於擴大出口,方便中國優勢產業走向世界,有利於中國獲得世界范圍內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助於促進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互利,互惠互利。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弊端:發展中國家處於經濟全球化的下層,承接了大量低端產業,對於生態環境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大量外資進入,也會對本土的民族資本和民族工業造成沖擊。
去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機遇:
1、實現資源的優勢互補。
2、市場競爭中,各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3、科技成果快速傳播。
4、給發展中國家提供「後發優勢」的寶貴機遇。
5、環境、資源、人口等全球性的共同問題更好的解決。
挑戰:
1、把市場經濟周期性波動和其他弊端也全球化了。
2、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得以推行,導致全球范圍內不公平分配和不平等貿易。
3、局部的經濟危機容易引起全球的動盪甚至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