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語言文字的全球化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語言文字的全球化

發布時間: 2023-05-11 06:02:53

1、語文的重要性,國家怎麼說

國家對語文非常重視,先將國家關於語文的重要性概述如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增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對人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語文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

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怎樣認識現代化、全球化與語言轉用的關系?

第一章 社會語言學綜述
1.1(一)社會語言學研究的對象

什麼是語言?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語言是一種文化,並且是諸多人類文化的載體;語言是一種資源(戰略資源,國際語言博覽會,語言紅利);語言是一個人或一個族群最重要的身份標示……

一個重要的事實:語言會發生變化

社會語言學是語言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是研究語言與社會多方面關系的學科,同時也從不同的社前鉛會科學的角度去考察語言。

最基本的出發點就在於把語言看成是一種社會現象,主張把語言放到其得以產生和運用的人類社會的廣大背景中去研究和慧碼好考察。

思考:語言與社會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觀點一:社會結構影響或決定語言結構

語言是在社會中使用的,社會必然制約語言的使用。(思維決定語言)

觀點二:語言結構影響或決定社會結構。

代表人物:薩丕爾、沃爾夫。薩丕爾—沃爾夫假說:語言結構影響人們對世界的看法(即語言決定思維)。

觀點三:社會和語言之間不存在任何關系。

語言和社會是各自獨立自足的。或者承認在語言和社會之間存在某種關系,但是目前要確認它們之間的關系還為時尚早,所以暫且只考慮語言本身。

觀點四:社會和語言的影響是雙向的、互動的。

社會語言學家普遍認同的一種觀點:

語言和社會之間存在互動關系,語言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中被人們使用,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語言會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社會是動態發展的,人們處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中,社會的各種因素和個人的不同特徵也會對語言產生影響。

社會語言學強調語言和社會之間的緊密聯系,關注語言和社會之間的雙向作用,但重點是社會對語言的影響和制約。

社會語言學研究的根本立足點:承認語言和社會的緊密聯系。試圖把語言從社會背景中剝離出來是困難的,也不是不可能的。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語言呈現出差異或變化,社會語言學家用「變異(variation)」這個概念來指稱自己的研究對象,社會語言學研究的正是語言和社會之間的共變(co-variance)關系。

社會語言學研究什麼(研究對象和內容)?

《現代語言學詞典》([英]David Crystal 戴維·克里斯特爾)

社會語言學 語言學的一個分支,研究語言和社會間各方面的關系。社會語言學家(socilinguistics)研究的問題包括:從語言識別社會群體,社會對語言的態度,語言的標准和非標准形式。使用國語的型式和需要,語言的社會變體和層面,多語現象的社會基礎,等等。這一分支的可替換名稱是語言社會學(sociology of language),但有更注重上述問題的社會學而非語言學解釋的涵義。

美國語言學家布萊特(William Bright,1964):

社會語言學的任務在於描述「語言和社會結構的共變」。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Nessa Wolfson(1983):

Who says what to whom,when and how.(說話人和聽話人在什麼時候或在什麼場合下對什麼人講話。)

《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1989):

社會語言學是研究語言與社會多方面關系的學科。它從不同的社會科學(諸如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心理學、地理學、歷史學等)的角度去考察語言,進而研究在不同社會條件下產生的語言變異。

《語言學百科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

運用語言學和模旦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聯系社會研究語言現象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建立於20世紀60年代。主要研究語言的本質和差異。前者包括語言社會本質的特點和規律、語言內部規律和外部規律的相互關系和作用、民族語言和民族形成的關系、民族共同語的形成和社會發展的關系、語言演變和社會演變的關系等問題。後者包括語言的地域變體、社會變體、雙語和多語現象、不同語言環境中的語言變體等問題,其目的是揭示社會結構變異和語言結構變異之間的系統對應關系及相互的因果關系。此外社會語言學研究還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標准語的確定或選擇、文字的制定、語言計劃的擬定於實施、語言教學及其研究,提供依據和指導。

由於社會和語言的聯系廣泛而復雜,定義和研究對象的看法並不一致。但是,研究語言和社會之間的共變關系是大家的共識。

具體地說,社會語言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

(1)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語言狀況如雙言制(diglossia)、雙語、多語或多方言狀況,按種族、民族、階層、階級、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等屬性劃分的各類言語共同體使用語言的狀況和特徵。

(2)各種語言變體包括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social dialect或sociolect)、標准語和土話(vernacular)、正式語體(formal style)和非正式語體(informal style)等構造特點及其社會功能。

(3)交談的情景(包括對話人之間的角色關系、話題、場合、說話人的動機等)與選擇語碼之間的關系以及語碼選擇與人際關系的相互作用。

(4)社會以及不同集團對各種語言或語言變體的評價和態度(法定的和實際的、公開的和潛在的)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效應。

【小結】

由於社會語言學的學科特點是應用性、本土性、時代性及廣泛性,因而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內容豐富多樣,可以涉及語言的各個層面、社會的各個層次、生活的各個方面、文化的各個部門、語言研究的各個領域,覆蓋儀器可能的將語言與社會文化背景聯系起來的研究,可謂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領域。

3、全球化是對文化多樣性的威脅嗎?

一、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的關系第一,全球化使得文化多樣性面臨嚴重威脅。從目前來看,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持世界語言的多樣性面臨著嚴峻挑戰。語言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據估計,目前世界尚存的五六千種語言,在21世紀將有一半消亡,200年後,80%的語言將不復存在。有的科學家預言,到2100年,可能將有90%~95%的語種消亡或趨於消亡。美國阿拉斯加費爾班克阿拉斯加本土語言中心M·克勞斯指出:「據保守的推測,在下個世紀里,平均每年將有20種語言消亡。不用說那些瀕危的少數民族語言,就是那些使用人口較多的語言也面臨著激烈競爭。目前英語及其所承載的文化是強勢的,隨著英語的傳播和使用,英語文化承載的價值觀念也在不斷向全世界擴展。現在互聯網上的信息85%是用英語傳播的,在聯合國各種場合中使用的語言95%是英語,而國際經貿活動中幾乎100%使用英語。經濟全球化對英語的傳播更是推波助瀾。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消亡,對文化多樣性產生了威脅。

第二,經濟全球化為文化的多樣性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1922年英國哲學家羅素在《中西文明比較》代寫論文中寫道:「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過去己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借鑒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則仿效拜占庭帝國[2]」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交流、融合是文化發展繁榮的動力。世界上有60多億的人口,200多個國家,2 500個民族,6 000多種語言,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們共同努力創造了各種人類文化。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交融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經濟全球化不僅使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的交往更加廣泛、更加頻繁,也使各民族的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表現出更加鮮明的文化的多樣性。因此,人們完全可以有理由說:正是在經濟全球化這一新的歷史條件下,文化才進一步表現出具有各自民族特徵的多樣性。

第三,經濟全球化不會導致文化單一化。目前,美國控制了世界75%的電視節目和60%以上的廣播節目的生產和製作,每年向國外發行的電視節目總量達30萬小時。許多國家的電視節目中美國節目佔到60%~70%,甚至佔到80%以上。美國文化產品出口額超過航天航空和電子產品的出口額,達每年600多億美元,成為美國最大的出口產品。因此,西方一些學者鼓吹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美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將代替世界多樣性的文化:美國的大眾文化模式取代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傳統文化,美國的電視,美國的音樂,好萊塢的電影,將會代替世界上其他一切東西。實際上經濟全球化不會導致文化單一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通過交流、融合、互滲和互補,不斷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在人類的評判和取捨中獲得文化的認同,不斷將本民族文化區域的資源轉變為人類共享、共有的資源。同時,不同國家在吸收它國文化的基礎上也會不斷創造新的文化。如巴塞羅那市前市長特魯諾所言:「自然界因為生物多樣性而美麗,人類也因為文化多元化而豐富。如果全世界都吃麥當勞,喝可口可樂,世界該是多麼單調。[3]」

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樣性的表現文化多樣性是人類共同的遺產。人類社會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這些文化千姿百態,各有所長。文化的多樣性在全球化時代得到了空前發展,並催生出新的文化形式。

第一,民族國家的傳統文化得到了繼承和發展。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告訴我們,人類文化的起源就是多元的。從德國哲學家斯賓格勒筆下描繪的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印度文化、中國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西方文化等8種文化到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提出的26種文明形態;從具有區域特色的亞洲儒家文化、歐洲基督教文化、美洲印第安人文化、中東阿拉伯文化等到一個國家內部文化,如中原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等都以雄辯的歷史展示了多元世界文化圖景。現今地球上共有將近190個民族國家,從美國、日本這些經濟技術大國,到克羅埃西亞這樣的新國家和幾內亞、茅利塔尼亞、貝南這樣一些經濟上欠發達的國家,以及列入聯合國最不發達國家名單中的其他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可以說,在世界范圍內以民族國家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在全球化時代得到了良好的發展。第二,企業文化蓬勃發展。經濟全球化時代,

企業成為重要的國際關系體,其中跨國公司始終處於核心地位。美國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最近的調查報告說,2006年全球6·52萬多家跨國公司及其58·5萬多個分支機構,實現的產值佔全球總產值的1/4。在目前全世界所有專利技術國際使用費中,72·8%左右是支付給跨國公司及其境外子系統的,這表明跨國公司正在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空前強大的勢力。這些不同的國際關系體,無論是微軟、沃爾瑪、索尼等大的企業還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都有自己的獨特的文化。文化成為企業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源泉。

第三,網路文化正在成為全球文化的新亮點。發達的電信網路使信息的流動不再有國界的限制,從而導致各種有關文化的生產、流通、交換和消費等活動的范圍被擴展到全球規模的水平上。網路的出現徹底打破了時空界限,為人們提供了體驗全新生活方式的可能性,網路文化也由此得到了空前的豐富。

三、在全球化浪潮中,維護文化多樣性,保護文化安全

俗話說:「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文化多樣性對於人類社會就如同生物多樣性對於生物界那樣必不可少。一種文化如同一種基因,都擁有自己的歷史精神和人文傳承,有獨特的魅力和智慧,多基因的世界才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在這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我們提倡文化的多樣性、多元化。但是文化的多樣性不能成為保護落後文化、拒絕先進文化和閉關鎖國的理由。我們應該做到:

第一,吸取世界文化的精華,振興中國文化產業。文化多元化是人類進步和發展的產物。我們崇尚文化多元化,但是文化多元化不是簡單地保留現狀,更不是復舊。中國文化只有通過改革開放,不斷吸取世界文化的精華,才能取得真正的進步,在世界上發揮更大的影響,成為未來世界多元文化中重要的一元。擴大與國外的文化交流是最基本的戰略選擇,要吸取和借鑒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與現代文明相聯系的優秀思想文化成果。只有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才能使中華文化園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同時,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要建立先進文化體系,必須注意維護文化安全。只有處理好文化開放和文化安全的關系,才能為構建中國先進文化提供基本保障,才能振興中國的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是一個以精神產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為主要特點的產業系統,是一個涵蓋包括文化藝術業、新聞出版業、廣播電視業、電影業、音像製品業、娛樂業、版權業和演出業在內的龐大體系。[4]」近年來,人們頻繁地看到這樣的數字:英國文化產業的年產值將近600億英鎊,從業人員約佔全國總就業人數的5%;日本娛樂業的年產值早在1993年就超過了汽車工業的年產值;美國的文化產業更加發達,其視聽產品出口額已經成為第一大出口產品,並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40%以上的份額。通過中國2008年文化產業發展報告,我們從數字上看,中國的文化產業得到了快速、平穩的發展。2006年,全國廣播電視總收入為1 099·12億元,比上一年增長了18·04%。通訊產業在整體上也是平穩快速增長,2007年在2006年基礎上再次增加1億用戶,固定電話、行動電話用戶分別達到3·68億戶和5·46億戶,互聯網上網人數達1·8億。2006年中國網路游戲市場規模達到65·4億元,增速高達73·5%。中國的文化產業雖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我們發現我們的文化產業的影響力遠遠落後於歐美,我們必須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完善以文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為核心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以及相應的文化投資體系改革,牢牢掌握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導權和主動權,不受制於任何外國文化集團;實施文化精品戰略,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提升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立足於國情來制定文化產業發展的遠景規劃,不斷提升我國的文化產業力。

第二,加強民族文化傳播,提升軟實力。一個國家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強國,不僅要擁有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硬實力,還要有以文化力為核心的軟實力。如果一個國家不擁有軟實力,那麼它就只擁有一個物質外殼而缺少內涵,不能發展成為真正的強國。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潛在推動力,在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托夫勒教授等認為,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不再作為衡量國家實力的主要目標,知識的控制是明日世界爭奪的焦點。誰的文化成為主流文化,誰將成為國際權力斗爭的贏家,誰將掌握未來[5]。盡管這代表一種文化帝國主義的極端觀點,但是在某種意義上說明了文化的重要性。

隨著中國在經濟力量方面同發達國家的差距縮減,軟實力的差距就成為中國在國際環境中又一個主要制約因素。能否提升軟實力,關繫到中華民族的復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途。提升軟實力是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必由之路。胡錦濤指出:「面對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的大潮,面對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對文化發展的要求,面對社會文化生活多樣活躍的態勢,如何找准我國文化發展的方位,創造民族文化的新輝煌,增強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國家軟實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現實課題。[6]」新世紀以來,我國在文化傳播領域取得長足的進步,基本上形成了多種語言、多種媒體並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跨文化傳播模式。從廣播電台、報紙和雜志到電視、互聯網,中國的傳媒在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文化的影響力。然而我國的文化傳播體系與西方國家全球化的綜合信息傳播體系相比,還處於弱勢地位。為此,必須加快文化傳播硬體和軟體的自主創新能力:必須擴大報刊、計算機網路等在國內外信息輻射的范圍;增強各種媒體自身的吸引力;同時必須加強現有媒體的合作與改造,形成中國傳播事業的合力,共同迎接來自境外媒體的挑戰成為必由之路[7]。

第三、增強公民使用本民族語言的自覺性,抵禦英語語言霸權。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霸權主義的侵襲下,英文成了世界上獨霸的語種,它在國際交往中佔有絕對的統治地位,國際互聯網路上的信息約有80%以上是通過英語來傳遞的。前美國商務部高級官員戴維·羅特科普夫曾經在美國《外交季刊》上撰文直言不諱地宣稱:「美國應該確保:如果世界向統一語言方向發展,那麼這種語言就應該是英語。[8]」英語已經成為西方國家宣傳其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及以西方為中心的理論思想的載體。雖然漢語不是瀕危的弱勢語言,但是英語的霸主地位威脅到了漢語的影響力和在國際上的普及,為此,我們應該加強對本民族語言文字的保護,抵禦英語的語言霸權。

首先,我們應該落實國家的語言政策,做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學習、宣傳和實施工作,自覺的應用和推廣普通話,提高國內人民大眾的漢語水平。

其次,擴大漢語在網路中的使用率,注意在國際會議、外交、貿易、科技、教育、文化、傳媒、體育等領域逐步增加漢語的使用量,以提高漢語在國際交往領域中的價值。

最後,根據需求市場,培育和引導漢語教學,要大力培育漢語教學機構、教師、考試和教學方法的品牌,著力發展以互聯網為媒介的現代遠程教學,使漢語教學的發展與漢語的國際傳播良性互動,國內外相互配合,擴大漢語的應用范圍和輻射范圍,形成推動漢語的國際使用和學習的新局面。

4、語言瀕危的定義、過程、危害各是什麼

瀕危語言指的是使用人數越來越少的、行將滅絕的語言。

造成語言瀕危的因素:是失去了國家形態的少數民族語言或區域語言。 造成語言瀕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語言外部的因素,例如使用人口少分布雜、族群分化、民族融合、社會轉型等;也包括語言自身的因素,如弱勢語言或是沒有書寫系統的語言的使用者,往往會發現該語言的詞彙和語法功能無法滿足社會復雜交流的需要。在當今世界,信息的全球化和不恰當的語言政策更是加速了優勢語言的興旺和弱勢語言的式微。此外,語言的瀕危還牽涉到語言使用者對自己母語的忠誠度等問題,有些族群在母語受到強勢語言威脅時會採取強烈的反抗以爭取權利,而有些族群則自願放棄將母語傳遞給下一代。 不同的瀕危語言,由於社會和歷史背景的不同,語言特點又有所差異,因而造成語言瀕危的因素也不盡相同。

造成語言瀕危的原因

據專家介紹,造成語言瀕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語言自身的因素,如弱勢語言,或是沒有書寫系統的語言的使用者,往往會發現該語言的詞彙和語法功能無法滿足社會復雜交流的需要;也包括語言外部的因素,如使用人口少或分布雜、族群分化、民族融合、社會轉型等。

高科技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雖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快捷,但信息的全球化和不恰當的語言政策,也使得優勢語言日漸興旺而弱勢語言更加式微,造成全世界的語言文字趨於統一、語種多樣性遭到破壞,這些都客觀上加快了一些語言的「滅絕」。此外,語言的瀕危也牽涉到語言使用者對自己母語的忠誠度等問題,有些族群在母語受到強勢語言威脅時會採取強烈的反抗以爭取權利,而有些族群則自願放棄將母語傳遞給下一代。

通常來講,瀕危語言都是失去了國家形態的少數民族語言或區域語言,語言消亡的主要原因則是整個社會正在向政治經濟上更具影響力的語言如英語、西班牙語等轉移。英國語言學教授、作家彼得·奧斯丁(Peter Austin)曾從數千種處於消亡邊緣的語言中選出十大瀕危語言。其中,凱特(Ket)語是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葉尼塞河沿岸民族通用的葉尼塞語族的僅存語言。今天,凱特語的使用者約為600人,當地孩子們都不再學習這種語言,因為家長更喜歡用俄語同他們對話。另外,凱特語還具有極為復雜的詞結構和語法,這也給希望學習它的西方人增加了更多困難。

危害:如果一種語言消失了,又會有什麼跟著消失呢?有些人認為語言的消失只是物種不斷進化的一個標志,在提倡交流的時代,語種同一化只是進化的一個負面影響而已。很顯然,如果全球都使用同一種語言,那將多麼方便——有些行業已經體現了這一點,比如英語已成為飛行員和航空管理人員的必學語言。但是,這種便利帶來的危險也是顯而易見的。隨著語言的消失,這種語言反映的生活方式和系統知識也可能隨之消失。復雜的宗教儀式,口耳相傳的歷史也會隨之消亡。世代積累的有關植物、動物和環境的知識也將停止傳遞。人類獨具的描述周圍事物的天賦及豐富的創造力也將變得越來越貧乏。

5、全世界為什麼語言不統一?

一般來說,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語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徵之一,所以語言不能夠統一。保護民族語言和搶救瀕危語言就是為了保護多樣性的民族文化,同時也是為了保障各民族成員的平等權利。

漢語、英語、西班牙語、俄語、阿拉伯語、法語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漢語是全球母語人口最多的語言,英語是全球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語言和文字是兩個概念,往往是先有語言,後產生文字。

語言的死亡通常有兩種方式:

1、說這種語言的人消失了;

2、說這種語言的人放棄了自己的母語,轉而使用另一種語言。

過去200年間,殖民主義是最大的破壞者,歐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亞消滅了150多種土著語言,在北美掃盪了300多種土著語言;是全球化,經濟和社會壓力逼迫人們從村莊搬到城市,他們的母語時時處在強勢語言的壓制之下。

以非洲為例,除了阿拉伯語(那是因為使用地域廣闊,不易被消滅)和其他零星的當地語言之外,其餘國家基本都以英語、法語、葡萄牙語等歐洲語言為官方語言,盡管非洲東部仍有許多國家有以當地語言為官方語言的,大多也和歐洲語言同為官方語言。